(音乐学专业论文)《西厢记诸宫调》初探.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厢记诸宫调》初探.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厢记诸宫调》初探.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厢记诸宫调》初探.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西厢记诸宫调》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即7 t is j 内容提要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挡弹词、弦索西厢,是目前所见保 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它在曲牌组合、宫调转换、体式变化等方面作出的总体性 创造,标志着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 目前音乐界对西厢记诸宫调的研究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的相关 内容最为详尽。近年来,由于对此课题关注不够,也很少有专门性的论文发表。笔 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本身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课题,如:它所使用的宫调 与唐宋燕乐调体系的关系;它的曲体结构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它的曲牌来源;它的 曲牌联套是否具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性;它使用的曲牌与南j e 曲曲牌有无联系;如 何看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保留下来的西厢记诸宫调音乐,等等。体文借 鉴国内文学艺术名家的研究成果,在全面掌握有关西厢记诸宫调史料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勾勒出诸宫调的发展轨迹;并由此出发,联系相关史料,分析 西厢记诸宫调所用曲牌,辨明其曲牌来源,并理清曲牌联缀成套的发展过程;对 其曲体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所用宫调数目及其与唐燕乐二十八调、宋教坊 乐和宋词乐所用宫调的关系也试图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文共分五部分: | 一、西厢记诸宫调的渊源及其艺术成就 1 西厢记诸宫诃的渊源 2 作者董解元其人 3 诸官调及其发展 4 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 二、西厢记诸富调的版本及出版情况 三、西厢记渚宫调的曲牌 1 曲牌联缀成套的渊源及发展 2 西厢记诸宫调曲牌的宫调归属 3 西厢记诸宫调的曲牌来源 四、西厢记诸宫调的曲体结构及特征 五、西厢记诸宫调的宫调 一 i i 一 at e n t a t i v es t u d yo n 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 阮c h a m b e r ,b yd o n gj i ey u a ni nj i nd y n a s t y ( 1 11 5 a d 一1 2 3 4 a d ) ,h a sb e e nt h em o s ti n t a c f l yp r e s e r v e dw o r k so fv a r i o mm o d e su p t on o wa n dt h e ( j v e r a l lc r e a t i o ni nt u n e sc o m b i n a t i o n ,m o d e st a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o r mv a r i a t i o nm a r k st h eh i g h l e v e lo fm a t u r i t yo ft a l k i n g a l 羽s i n g i n gm u s i ci ns o n ga n dy u a np e r i o d n o w a d a y st h es t u d yo nv a r o u sm o d e sf nz k s t o r yo f w e s tc h a m b e ri nt h em u s i cc i r c l e h a sf o u n di t sm o s t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f i o ni nam a n u s c r i p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m u s i ch i s t o r yb y y a hy i n l i u r e c g n t l y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h a sb e e np a i dt ot h i ss u b j e c t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e ma r e a l m o s tn op a p e r sp u b l i s h e d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t h e r es t i l le x i s ts o m ep m b l e m si n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t h a tn e e dt ob es e t t l e d ,s u c h 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i t sm o d e sa n dy a nm u s i cm o d e s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m a r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i t s m u s i cf o n n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t h eo r i g i no fi t st o n e s ,w h e t h e ri t st u n e c o m b i n a t i o nh a ss o m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r e g u l a r i t i e s w h e t h e ri t st u n e sm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m u s i ct u n e ,h o wt oe v a l u a t et h ep m s e m e dm u s i ci n v a r o u sm o d e si n 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f r o mt u n e so f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m u s k :u s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a l ll e a r n e r sf o rr e f e r e n c e ,t h i sp a p e r ,o ut h eb a s i so ff u l l ym a s t e r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b o u t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a n a l y s e s ,i n d u c e sa n d d r a w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v a r i o u sm o d e s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i s ,i ta s s o c i a t e st h er e l e v e n t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a n a l y s e st h et u n e su s e di nv a r o u sm o d e si nt h e 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 d i s c e r n st h eo r i g i no fi t st u n e sa n dc l e a r l ys o r t so u tt h e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t u n ec o m b i n a t i o n i ts 1 1 n _ l s u pt h ef e a t u r e so fi t sm u s i cf o r m i ta l s ot r i e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n u m b e r o ft t m e s a n d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2 8t u n e so fy a nm u s i c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j i a o f a n gm u s i ci ns o n g d y n a s t ya n dt u n e so fc im u s i ci ns o n gd y n a s t y q 3 a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p a r t s : i l h eo r i g i no fv a n j d u sm o d e s 讥l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a n di t s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一2 一 1 t h eo r i g i no fv a r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2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8 u t h o r 3 v a r i o u sm o d e s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4 t h e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o fv a r i o u sm o d e s 抽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t h ee d i t i o na n dp u b l i c a t i o no f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 w e s tc h a r n 6 e r t h et u n e si n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1 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l l r l ec o m b i n i t i o na n ds y s t e m i z a t i o n 2 t h em o d eo ft h et u n e si n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3 3 h eo r i g i no ft h et t m e si n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t h em u s i cf o r m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v t h em o d e so fv a r i o u sm o d e si nt h es t o r yo fw e s tc h a m b e r 、 西厢记诸宫调初探 前言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诸宫调作 为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发展,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 诸宫调成就最为令人瞩目。诸宫调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成套,各套之问的 宫调又不相同,由此而开创的整部作品的多调性,对其后元杂剧的宫调运用有着直 接的影响。而西厢记诸宫调在曲牌组合、宫调转换、体式变化等方面作出的总体 性创造,标志着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深人分析其 曲体结构的类别和特点,辨明其曲牌使用的规律,理清曲牌联缀成套的发展演变过 程,探讨其宫调使用与唐宋燕乐调体系的关系,不仅对于研究宋元音乐文化有着丰 富重要的意义,还可以促进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 一、西厢记请宫调的渊源及其艺术成就 1 西厢记诸宫调的渊源 自公元九世纪唐元稹的莺莺传问世以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便在此 后的一千多年里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反复出现,直至今 天依然为世人所熟知。元稹的莺莺传实际上是一篇文言小说,它是最早叙述崔 张故事的文学作品;宋代诗人秦观、毛滂写有“调笑转踏”,赵德麟写有“商调蝶恋 花”,把这一题材写成诗歌唱词,至今仍存;至金,董解元以说唱艺术形式的诸宫调 写下了辉煌的弦索西厢;元代有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明代又有李目华、陆天 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的有关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 “翻”“续”之作,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也几乎都 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在这一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 实甫西厢记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我们所要讨论的便是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调。 2 作者董解元其人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为董解元,因此,我国学术界通常称作董西厢,以区 别于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即所谓王西厢。又诸富诃有南北之分,一般北 1 诸宫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弹弦乐器,董西厢是北诸宫调,故又称西厢挡弹词或 弦索西厢。 关于作者董解元的生平经历,由于缺少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说一无所知, 连他的名字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解元”并非他的真名。在宋、金时代,凡读书人都 可以被尊称为解元。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在前言部分第二页中说:“董解 元佚其名。近年有人说曾见汤显祖董西厢亲批本,批云姓董名良;又有人说,据 天一阁某抄本,董解元名琅。但都仅闻其说,不曾亲见其书:未必可信。”最早提到 董解元的文献,是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卷上,把他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 世者”之首,并注明“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另据元陶宗仪辍耕录 第二十七卷“杂剧曲名”前小序说:“金章宗时董解元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 有能解之者”。金章宗在位的年代是公元1 1 9 0 1 2 0 8 年,正当南宋光宗、宁宗的时 候。因此,说董解元活动于这一时期,是可信的。到了明、清两代,因“解元”一词成 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者的专称,有人便说“董解元、仕于金”o ,甚至说他“为金章宗学 士”。,则是望文生义,臆说无据。 从董西厢的“引词”和“断送引辞”中的醉落魄缠令、整金冠、太平赚等 曲来看,董解元大概是一个放荡不羁、不为封建礼法所拘,并和下层社会接近的知 识分子。他流连于“秦楼谢馆”,“醉时歌,狂时舞”,“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他“平 生情性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难拘束”;他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能 力非常自信,“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着数”,“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 天下颠不刺的浪儿每许”;他的艺术兴趣在于撰写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多情曲”, 特地选择了诸宫调这样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来表现崔、张的爱情故事。在封建社会, 这种生活作风和思想倾向无疑具有不满现实、反抗礼教的积极意义。正因为如此, 作者在改造和加工莺莺传时,才能突破前人的窠臼,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创作出 西厢记诸宫调这样一部优秀的说唱艺术作品。姚奠中在其所著董解元和( 西厢 记诸宫调) 考索一文中这样评价道:“从他的生活情调和思想感情中,已可看到以 关汉卿为首的不少元杂剧作家们的影子。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虽然还不是 戏曲,但其成就的卓著和影响的深远,确是首屈一指的。”铀 3 诸宫调及其发展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 五“京瓦伎艺”条载:“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王灼碧鸡漫志亦载有“泽州有孔三 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颂之。”由此可知,诸宫调的首创当始于北宋神 2 宗熙丰、元桔年问( 公元1 0 6 8 1 0 8 5 ) ,当时的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编撰传奇、灵 怪,人曲说唱”, 故其创始者当为孔三传。据郑振铎先生考证,诸宫调“承袭了变 文的体制而引入了宋、金流行的歌曲”,“应用了韵文与散文的二种体制组 织而成的文体”, 宋代流行的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的重复使用来歌唱故事,唱赚 则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来演唱,而诸宫调则进一步用不同宫调的 若干套曲,联接起来,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 这样就扩大了内容的容量,各套之间的联接由于运用多种宫调而造成宫调色彩的 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孔三传创作的渚宫调因文献没有记载而无可考见。 北宋亡国( 1 1 2 6 ) 后,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诸宫调的流传也相应分为两支:一支在 北方金统治下,主要流行于河东南路,于是便出现了刘知远诸宫调,今存残曲七 十六套,可见规模已是不小。随着金代平阳一带文化的繁荣,诸宫调的传唱,盛行 于民间,其后董西厢的出现,正说明其基础之雄厚。另一支随朝廷南渡,盛行于 南宋都城临安( 今杭州) ,绍兴年间著名艺人张五牛作有双渐小卿诸宫调,时问略 与刘知远诸宫调同时,而赵真真、杨玉娥则以演唱商正叔双渐小卿改编本得 名。太平乐府卷七有杨立斋的鹧鸪天、哨遍、耍孩儿套曲咏其事,说“张五 牛创制似选石中玉,商正叔重编如舔锦上花”,“赵真真先占了头名榜,杨玉娥权充 第二个家”等。只是此本诸宫调已佚。关于诸宫调在南宋演唱情况,除上举赵真 真、杨玉娥外,还有秦玉莲、秦小莲、高郎妇、黄淑卿、王双莲、秦本道等人,见于青 楼集和武林旧事等书,而梦梁录说“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能唱诸宫调”,可谓 盛极- - u , t 。另外,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还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 卦册儿。元石君宝也作有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元末南戏张协状元开场,有 末唱“南诸宫调”作为家门,杨荫浏先生认为它“可能是宋代的诸宫调保存在元代 戏曲里的一个片段,可以视为诸宫调中最为原始的形式 0 0 上举这些作品, 虽已多不可考,而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尚存残曲五十多套。所以,现存能 够考见的诸宫调,仅有三部: 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存; 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 董西厢卷柘枝令说:“也不是崔韬逢雌虎,也不是郑子遇妖狐,也不 是井底引银瓶,也不是双女夺夫,也不是离魂倩女,也不是谒浆崔护,也不 是双渐豫章城,也不是柳毅传书。”双渐豫章城,就是双渐小卿故事,有诸宫 3 调本子,其它所举故事,是否都有诸宫调本子呢? 未敢臆断,但从上下文的语气来 看,可能都是有的,至少可以说董解元是见到或知道这些诸宫调本子的。那么为什 么这么多的本子都不存在了呢? 大概是由于它们都为元杂剧所取代;而独董西 厢,虽有王实甫的五本西厢记号称“天下夺魁” ,却没有取代董西厢。不仅如 此,而且照汤显祖等人的看法,有不少地方王作沿袭董作或不及董作。董西厢在 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由此亦可窥见一斑。 元代统一以后,诸宫调逐渐衰竭,原因可能是在讲唱故事方面,诸宫调要求高, 创作演唱较难,远不如说话、讲史自由;在表演方面,又远不及杂剧更形象,更能吸 引观众。以至于后来连诸宫调这一艺术体制都少有人知。唯有董西厢硕果独 存,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永放光芒。 4 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 董西厢巧妙地使用说唱结合、曲白相间的方法,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这一艺术 形式的表现力,把原来不满三千字的莺莺传,一下子扩大到五万多字。而且拿现 存的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来比较,就会发现西厢记的基本思想和情节,基本上在 董西厢中即已确定。如:惊艳、借厢、酬诗、寺警、赖婚、琴挑、传简、拷红、送别、惊 梦、传书、争婚、团圆等,都已具备;而且有了相当细致的描写。它既为王剧提供了 蓝本,又促成了元杂剧的加速成熟。在思想内容上,董作首先把原莺莺传的爱情 悲剧,变成了合情合理的喜剧;其次把始乱终弃、充满封建意识、宣扬女子是祸水的 迂腐的张生,改变成忠于爱情、始终不渝、有情有义的男子;再次把在封建意识重压 下,柔弱畏怯的莺莺,改变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 的女性;把红娘创造成一个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生动活泼的少女,另外还加上了一 个勇武侠义的法聪和尚,在这一系列的改变下,突出了作者在男女爱情问题上,反 封建、反礼教、争取自由和解放的进步思想。董解元以他的西厢记诸宫调所具的 艺术魅力,代表着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的共同愿望。这也就是王实甫西厢记 把它改为杂剧后,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历久弥光的缘故。 董西厢尽管也有它的不足和瑕疵,但无妨于它的伟大,无妨于它的承前启后 作用。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所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 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 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此矣f 二、西厢记诸宫调的版本及出版情况 4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版本,现在可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海阳风逸散人适适子,根据张羽校本重梓本 八卷明嘉靖、隆庆问 2 黄嘉惠刻本 二卷明万历问 3 屠隆校本( 合并八卷本而成) 二卷 明万历间 4 汤显祖评朱墨本四卷明天启、崇祯间 5 闵寓五刻六幻西厢本二卷 明崇祯间 6 刘世珩暖红室刻本四卷,清光绪间 7 暖红室校订本不分卷 民国四年左右 8 陶乐勤重编铅印本二卷民国十三年 建国后根据上述版本重新校定注释出版的西厢记诸宫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西厢记诸宫调文学古籍刊行社1 9 5 5 年4 月第1 版 2 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2 月第1 版 3 西厢记诸宫调张掖师专出版社1 9 8 0 年1 0 月第1 版 4 西厢记诸宫调注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l o 月第1 版 5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2 月第1 版 三、西厢记诸富调的曲牌 1 曲牌联缀成套的渊源及发展 淡及曲牌联缀成套的渊源及发展,首先我们要追溯曲牌的形成。 曲牌是由曲子演变发展而来的。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据宋 王灼碧鸡漫志载:“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曲子词的句式大多不限于 五、七言,而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曲子随着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都市的兴起,市民 阶层的壮大而产生。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一般的抒情写景外,还表现了当 时人民的各种忧怨、悲愤的情感。因此,曲子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它来自民间或长短 句的形式,更重要地在于它的社会基础和内容。它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在农村,而且 传人城市,进而渗透于贵族府第并扩大到歌楼舞榭。曲子产自民间,便于记忆和流 传,听来亲切熟悉;填词又能使它注入新鲜内容而大大增强其可塑性、灵活性。所 以利用曲子填词不久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在众多新的曲子产生的同时,一些 旧的曲子经过社会筛选,基本固定下来,这些较为固定的曲子,包括前代流传下来 s 并经过筛选的乐曲,例如大曲的某些段落,便是曲牌( 文学家称词牌或词调) 。 北宋时期,伴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出现,说唱音乐得到突出的发展,广泛活跃于 城镇、乡村乃至仕宦府第和宫廷,受到广大群众及士大夫阶层的普遍爱好。宋元时 期说唱音乐的发展,创造出极为丰富的新形式,如鼓子词、诸宫调等。鼓子词的音 乐比较简单,它往往反复演唱同一曲调,重复使用同一个曲牌。另外,隋唐曲子在 宋代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唱赚。唱赚首先将曲牌联缀组合,将属于同一宫调 的不同曲牌按照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并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曲式结构。据都城纪 胜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 循环间用者为缠达。”可知唱赚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另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形式诸宫调是1 1 世纪北宋都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 瓦子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的,其 主要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合成一套,各套之问的宫调又不相同,故称 之为“诸宫调”。诸宫调在演唱时,不再限于一支曲子,也不再限于一个宫调,它是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连缀不同的宫调、曲子。宫调、曲子的更替,依循着故 事起伏的脉络,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用音乐渲染故事。这样,诸宫调就成为以故 事为重心的文学音乐组合体。可以说,这是说唱艺术的高级形态,它把故事与 音乐相结合的整体性带给了戏剧。最著名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用了十多个 宫调,1 9 3 套曲子来唱叙张生与崔莺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对后来王实甫的 西厢记产生了直接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曲牌联缀成套的发展脉络: 曲牌的产生 l 同一曲牌的多次反复( 鼓子词) l 同一宫调的多个曲牌联缀( 唱赚) j 不同宫调的曲牌联缀成套( 诸宫调) 2 西厢记诸宫凋曲牌的宫调归属 西厢记诸宫调所用曲牌除尾声外,其宫调归属情况如下: 仙吕调:点绛唇整金冠风吹荷叶赏花时 醉奚婆惜黄花 恋香衾整花冠 绣带儿剔银灯跆眙令 一斛叉 6 满江红 六么实催 乔合笙 相思会 醉落魄 般涉调:哨遍 墙头花 长寿仙衮 黄钟调:侍香金童 高平调:木兰花 青玉案 商调:玉抱肚 双调:文如锦 惜奴娇 倬倬戚 中吕调:香风合 牧羊关 双声叠韵 古轮台 石榴花 大石凋:伊州衮 红罗袄 梅梢月 正宫:虞美人 甘草子 赚 正宫调:应天长 越调:上平西 水龙吟 渤海令 道官:解红 乐神令 六么遍 临江仙 喜新春 耍孩儿 夜游宫 麻婆子 喜迁莺 于飞乐 醍醐香山会 瑞莲儿 朝天急 香山会 太平赚 急曲子 苏幕遮 四门子 糖多令 定风波 豆叶黄搅筝琶 月上海棠御街行 墙头花 乔捉蛇 迎仙客 踏莎行 安公子 蓦山溪 还京乐 应天长 脱布衫 斗鹌鹑 香花回 凭栏人 碧牡丹 木鱼儿 满庭霜 千秋节 赚 吴音子 洞仙歌 万金台 梁州 青山口 揭钵子 赚 胜葫芦 河传令 六么令 天下乐 柘枝令 沁园春 柳叶儿 牧羊关 庆宣和 芰荷香 鹘打兔 棹孤舟 粉蝶儿 木兰花 渠神令 玉翼蝉 感皇恩 文序子 梁州三台 雪里梅 叠字三台 美中美 大圣乐 黄钟宫:快活尔出队子 柳叶儿侍香金童 双声叠韵黄莺儿降黄龙衮刮地风 整金冠令赛儿令神仗儿四门子 间花啄木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整乾坤 小石调:花心动 南吕宫:瑶台月应天长一枝花傀儡儿 转青山 南吕调:一枝花 羽调:混江龙 3 西厢记诸宫调的曲牌来源 西厢记诸宫调所用的曲牌,其来源颇为复杂,主要有唐宋大曲、唐宋词以及 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等。下面分而述之: 第一,唐宋大曲。据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有唐燕乐大曲共四十六部;宋史 乐志亦载有两宋教坊“所奏十八调凡四十大曲”。 其中大曲曲名见存于西厢记 诸宫调的有: 绿腰,i i l i ( 六么。唐大i t t l ( 绿腰非起于元、白诗中所咏,乃初唐乐世别 名之绿腰也”o ;宋教坊大曲中,于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中皆各有绿腰曲。周 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以“六么”为名者,共有二十本。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亦说:“今六么行于世者四,日黄钟羽,即俗呼般涉调;曰夹钟 羽,即俗呼中吕调;日林钟羽,即俗呼高平调;日夷则羽,即俗呼仙吕调。”由此可见 此曲在宋、金时流传之广。西厢记诸官调中仙吕调曲牌六么令、六么遍、六 么实催,当是由此曲而来。 凉州,l i l i ( 梁州。唐大曲凉州“用西凉乐,乃以清乐为主,而参合胡乐之 声”;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载“凉州今传为梁州”;宋教坊大曲中,正宫、道 宫、黄钟宫均有梁州。碧鸡漫志- 卷三载:“今凉州见于世者凡七宫曲,日黄 钟官、道调宫、无射宫、中吕宫、南吕官、仙吕宫、高宫,不知西凉所献何宫也。然七 曲中,知其三是唐曲,黄钟、道调、高宫者是也。”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有 七本以“梁州”为名。可见此曲在宋代也是相当流行的。西厢记诸宫调中正宫曲 牌梁州、梁州三台当与此曲有关。 r 伊州。唐大曲伊州与凉州一样,都是天宝年间以边地为名的大曲。 宋教坊十八调中,越调及歇指调均有伊州曲。武林旧事中有“领伊州”等以伊 州为名的“官本杂剧段数”共五本。碧鸡漫志载:“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大 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越调,第不知天宝所制七商中何调 耳。”此曲在宋代也是流传极盛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大石调有伊州衮,当由此 曲而来。 突厥三台。唐燕乐大曲中有突厥三台;西厢记诸宫调正宫有梁州三 台,越调有叠字三台,或与此曲有关。 安公子。教坊记载,此曲为隋炀帝时乐工王令言之子“弹胡琵琶作安 公子曲”o ,“唐时安公子在太簇角。今已不传。其见于世者,中吕调有近,般涉 调有令。”o 西厢记诸宫调中,安公子在中吕调。“官本杂剧段数”也有“三教安 公子”一本。 迎仙客。唐燕乐大曲中有此曲,“仙客”二字,“或指羽士,或指仙鹿,本为 开( 元) 、天( 宝) 间常用语,乃取为曲名” ;迎仙客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属于中吕 调。 柘枝,亦为唐代大曲且唐健舞盐内也有柘枝。“其遍数极多,北宋犹然, 唐时可想。”。可见此曲在唐宋时相当流行。西厢记诸宫调中,般涉调柘枝令当 由此出。 大圣乐,为宋教坊曲名。西厢记诸宫调道宫中有大圣乐;宋词中亦有 大圣乐;“官本杂剧段数”中有柳毅大圣乐等三本。 贺皇恩,为宋教坊大曲,另外,宋教坊四部乐中“龟兹部”有感皇恩。“官 本杂剧段数”亦有两本以“贺皇恩”为名。西厢记诸宫调有感皇恩,不知是否即 此曲。 长寿仙,为朱教坊l t t i 名。西厢记诸宫调中般涉调有长寿仙衮,“官本 杂剧段数”有打勘长寿仙等三本。 第二,唐宋词。唐宋词与唐宋大曲的关系非常密切,曲调也大都相同。据郑振 铎先生考证,西厢记诸宫调所采用的唐宋词调极为繁夥,现列各曲牌名及所属宫 调如下: 仙吕调:醉落魄 恋香衾 临江仙 满江红 绣带儿 朝天急 9 六么令 剔银灯 天下乐 南吕宫: 黄钟宫: 中吕调: 正宫: 道宫: 大石调: 般涉调: 应天长 喜迁莺 踏莎行 虞美人 甘草子 解红 蓦山溪 哨遍 苏幕遮 一枝花 黄莺j r ) 粉蝶儿 应天长 大圣乐 洞仙歌 夜游宫 木兰花 梁州令 红罗袄 沁园春 高平调:木兰花( 宋词作木兰花慢)糖多令 于飞乐青玉案 商调:玉抱肚 越调:水龙吟厅前柳 双调:御街行月上海棠芰荷香 西厢记诸宫调不仅大量采用唐宋词调,而且在结构上也颇受其影响。在宋、 金时代,除了极短的小令外,词差不多都是以相同的两段歌曲,组合而成为常例。 其结构正与大曲联合若干歌段、鼓子词反复使用同一首曲牌咏唱一个故事相同。 这种二段同体歌曲的组合,正是诸宫调最受影响于唐宋词的地方。 第三,流行的俗曲。即不入于教坊,不见于唐宋史记录,而流行于宋代的大曲 及其它俗曲。这些流行的俗曲也会被西厢记诸宫调作者所采纳、吸收。 降黄龙,张炎词源云:“如六么如降黄龙,皆大曲”( 四印斋所刻词本) ; 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有列女降黄龙等以降黄龙为名的大曲五本。 西厢记诸宫调黄钟宫有降黄龙衮,当与此曲有关。 整乾坤。西厢记诸宫调黄钟宫有整乾坤;“官本杂剧段数”有四小将 整乾坤一本。 黄莺j i d 。虽为词调,大曲中也有之。“官本杂剧段数”有三姐黄莺儿、 赛花黄莺儿等二本。西厢记诸宫调中,黄莺儿在黄钟宫。 乔捉蛇。武林旧事卷二“舞队”中有乔捉蛇;金人院本名目中,亦有 乔捉蛇一本。西厢记诸宫调有乔捉蛇,在中吕调,此曲仅一见。 惜奴娇。西厢记诸宫调用此曲牌共二次。洪迈夷坚志载绍兴九年张 渊道女请大仙,忽有巫山神女赋惜奴娇大曲一篇,共九曲,词见夷坚乙志卷十三。 1 0 在话厢记诸宫调中,惜奴娇属双调。 文序子。乐府杂录载:“长庆中,俗讲僧文溆,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 人。乐工黄米饭依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此曲。”太平广记卷2 0 4 引卢氏杂 说:“文宗善吹小管,时法师文淑为人内大德,上采其声为曲子,号文溆子。1 1 文 序子与“文溆子”当即同一曲调。西厢记诸宫调中,正宫有文序子。 另外,西厢记诸宫调中的柳青娘、双声叠韵、天下乐、四门子、山麻 稽、鹘打兔等曲牌,在宋金时均有同名的“院本名目”或“官本杂剧段数”流传,这 些曲牌亦当与之有一定的联系。 、在西厢记诸宫调所用的一百三十九个曲调里,仅有六十三个是见于旧曲或 当时流行的词曲之中。其余的曲牌则不见于其它记载,当然其中可能会有不少当 时流行而今天失传的曲牌,但是其中必定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创作。董解元既然能 够创造出这样一部结构宏伟的著作,其必定有能力创作新声。 全本西厢记诸宫调所用曲牌,除尾声外,共有1 3 9 种。其中有4 8 种见于其后 北曲所用曲牌名称。现列各曲牌名及所属宫凋如下: 仙吕调:赏花时点绛唇胜葫芦天下乐 南吕宫:瑶台月一枝花应天长 黄钟宫:侍香金童喜迁莺四门子柳叶儿 快活尔出队子黄莺儿降黄龙 刮地风赛儿令神仗j d 中吕调:墙头花牧羊关乔捉蛇石榴花 迎仙客粉蝶儿踏莎行 正宫:应天长甘草子脱布衫梁州 大石调:伊州衮蓦山溪玉翼蝉还京乐 般涉调:哨遍耍孩儿墙头花急曲子 麻婆子 高平调:牧羊关 商调:玉抱肚 越调:斗鹌鹑青山口雪里梅 双调:豆叶黄搅筝琶 庆宣和文如锦 月上海棠 将西厢记诸宫调) ) i t t t 牌的宫调归属情况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3 3 5 首北 l 曲曲牌的宫调归属相对比,西厢记诸宫调至少有9 首曲牌与北曲所用明显不同。 参见下表。 牌名西厢记诸宫调北曲 凭栏人道宫越调 应天长正宫、南吕宫商角调 黄莺儿黄钟宫商角调 剔银灯仙吕调中吕 感皇恩大石调南吕 文如锦双调黄钟宫 混江龙羽调仙吕 牧羊关中吕调南吕 踏莎行中吕调商角调 四、西厢记诸宫调的曲体结构及其特征 关于西厢记诸宫调的曲体结构,在郑振铎先生的宋金元诸宫调考中,把它 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 甲) 组织二个同样的只曲以成者; ( 乙) 组织二个或二个以上同样的只曲,并附以尾声而成者: ( 丙) 组织数个不同的只曲并附以尾声者”。o 郑先生认为,全本西厢记诸宫调,“可归在甲类者共五十三套”,“可归在乙类者共 九十四套”,“可归在丙类的共四十六套”,共一百九十三套曲子。 在翁敏华先生试论诸宫调的音乐体制一文中,则对郑先生的分类法提出了 不同的意见。翁文认为“一曲独用”不是联套,并指出郑先生的“甲类”结构“组织二 个同样的只曲”实际上就是“一曲独用”,从而否定了“甲类”五十三组是套数。同 时,翁文通过对诸宫调的“尾声”及“赚”的板式、节奏的考证,指出“尾声与赚曲在 曲调固定上当为致的,它们是和引子等称谓并列的。”“赚及尾声并非属某 宫调的曲牌,它们不属于任何宫调,因而才能配制进任何宫调”,从而得出结论:“一 曲一尾不能成套,那么董西厢中属于乙类的九十四组,与属于甲类的五十三组一 样,不能称套曲了。”翁文还认为,“诸宫调套数多数在第一支曲曲牌后,加上缠 令、缠、断送、实催等字跟”,缠令“实质上是诸宫调套数的特定称渭”;“缠令 所组之词,仍多数是词,仍采用着词调的传统形式:多数用后叠( 二叠、三叠乃至四 叠) 。”这样。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套数“共计四十三套”。o 1 2 笔者认为,究竟该如何看待西厢记诸官调的套数,首先应该明确“套数”的真 正含义,确定某一结构成套的标准。郑先生认为:“集合同一宫调的曲调若干支,组 成一个歌唱的单位,有引有尾( 但也有无尾声的) ,那便是所谓的套数;o 而翁敏华 先生则认为“集合同一宫调的不同曲调若干支”,则“是套数无疑”,而如果是“集合 同一宫调的同一曲牌若干支”,“则无论这若干是多大的数目,也只能是片,是叠, 象鼓子词那样,而不是套”。 可见,郑、翁二位先生的分歧关键就在于此。其实,郑 先生指出了他划分套数的标准是:“从最广的( 或最早的) 定义上看来,凡是能够组 合二支或二支以上的曲调丽成为一个歌唱的单位者皆可谓为套数。在这个定义 上,几乎把许多的词调,凡是以二段组编成者,都可谓为套数( 不过套数之名,仅应 用于曲,而不曾应用到词上去) 。”郑先生明确提出“凡是以二段组编成者,都可谓为 套数”,o 则其结论也是正确的。而翁先生确定套数的标准则是:同宫调的若干支 曲牌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不能称为套数;如果不同,则可称为套数。二位先生判 断事物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当然不同。笔者在分析时,采用郑振铎先生划分套 数的标准,全本西厢记诸宫调共1 9 3 套曲子。 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论及西厢记诸宫调的曲式,共有三种: a 单个曲调的应用 b 一个曲调重复二次或二次以上之后,接尾声 c 同宫调的多个曲调后接尾声,成缠令形式 金文达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对西厢记诸宫调曲体结构的分类,大致如下: a 单个曲牌的应用 b 一个曲牌重复二三次之后,加一个尾声 c 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之后接尾声构成的缠令形式 同时,金先生还指出其缠令中还包含有“赚”的运用,以及缠达和大型回旋曲式的单 独运用与混合运用等等。 可见,杨先生与金先生的观点是致的。笔者亦按此种分类法,统计各种曲式 的套数数目,并列出各套宫调首曲名称。 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共1 9 3 套曲子,其曲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曲牌。共5 3 套。 如:高平调:木兰花 从自斋时,等到日转过,没个人愀问。酩子里忍饿 侵晨等到合昏个,不曾汤个米水,便不饿损卑末。 果是咱饥变做渴,咽喉干燥肚儿里如火。开r 了见法 1 3 本来参贺:您那门亲事议论的如何? 西厢记诸宫调中此类套数的宫调归属及数目如下: 仙吕调:醉落魄( 1 )一斛叉( 1 )满江红( 3 ) 乐神令( 2 ) 香山会( 1 )胜葫芦( 1 )临江仙( 1 )喜新春( 1 ) 惜黄花7 7 ( 1 )相思会( 1 )醍醐香山会( 1 ) 黄钟宫:黄莺儿( 3 ) 中吕调:踏莎行( 1 ) 大石调:蓦山溪( 1 ) 洞仙歌7 7 ( 3 ) 高平调:木兰花( 4 ) 般涉调:夜游宫( 2 ) 双调:庆宣和( 1 ) 倬倬戚( 1 ) 羽调:混江龙( 1 ) 小石调:花心动( 1 ) 木兰花( 1 ) 吴音子( 2 ) 感皇恩( 1 ) 于飞乐( 2 ) 满庭霜( 1 ) 梅梢月( 1 ) 青玉案( 1 ) 千秋节( 1 ) 玉翼蝉( 4 ) 惜奴娇( 2 )月上海棠( 1 ) 御街行( 4 ) 2 单曲牌加尾声。此类结构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占有较大比例,共9 5 套,如: 仙吕调:赏花时酒入愁肠闷转多,百计千方没奈何! 都为那人呵! 知 他你姐姐,知我此情么? 眼底闲愁没处着,多谢红娘见察。我与你试评度,这 一门亲事,全在你成合。 尾些儿礼物莫嫌薄,待成亲后再别有酹贺,奴哥托付你 方便之个! 此类结构的套数的宫调及数目如下: 仙吕调:赏花时( 1 2 )点绛唇( 1 ) 整花冠( 1 )绣带儿( 5 ) 胜葫芦( 1 )六么令( 1 ) 南吕宫:一枝花( 1 )应天长( 1 ) 黄钟宫:侍香金童( 2 ) 出队子( 4 ) 中吕调:墙头花( 1 )碧牡丹( 5 ) 乔捉蛇( 1 )粉蝶儿( 1 ) 正宫:应天长( 】)文序子( 1 ) 1 4 朝天急( 1 ) 剔银灯( 2 ) 恋香衾( 5 ) 惜黄花( 1 ) 瑶台月( 1 ) 降黄龙衮( 1 ) 鹘打兔( 2 )牧羊关( 3 ) 古轮台( 4 ) 大石调:伊州衮( 3 ) 红罗袄( 2 ) 般涉调:墙头花( 1 ) 商调:玉抱肚( 2 ) 道宫:解红( 1 ) 双调:豆叶黄( 1 ) 3 缠令。如:仙吕调: 蓦山溪( 2 ) 还京乐( 2 ) 麻婆子( 3 ) 文如锦( 2 ) 吴音子( 3 )玉翼蝉( 4 ) 沁园春( 1 ) 定风波( 2 ) 搅筝琶( 1 )文如锦( 4 )芰荷香( 2 ) 醉落魄缠令 醉落魄 整金冠 风吹荷叶 尾 西厢记诸宫调中明确标明为“缠令”结构的有2 7 套;另有单名为“缠”的共有 6 套。还有一部分虽未标明,但从曲式上看,也可以肯定为缠令结构。如: 双调:豆叶黄 搅筝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