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学田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学田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学田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学田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学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学田制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学田的设 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封建时代办学经费的困难,扩大了社 会受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文化专制。 本文以清代学田为典型个案,就其产生、分类、经营管理、数量及 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阐述了学田的产生及在明代的兴起。学田的产生是我 国古代社会府县之学兴盛所造成师生额数日益增多与国家教育经费 紧张之间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它产生于宋代,发展于元明, 至清代达到高峰。清代是学田制度发展最为完善并走向终结的时期。 第二部分对清代学田按来源进行了分类。清代学田可分为六大 类:其一是朝廷赐田;其二是官府拨田:其三是地方官府或学校买 田;其四是官绅私人捐助之田;其五是垦田;其六是清复田。其中, 清前期朝廷赐田在各类学校中占居主导地位,中后期捐田则跃居首 位。 第三部分探讨了清代学田的经营管理。清代学田经营管理主要 采取官营和民营两种形式,且民营化倾向日益明显。其土地亦采取 契约租佃方式经营,实物定额租占居主导地位,货币地租得到进一 步发展。 第四部分考察了与清代学田总数相关的几个问题。清代学田总 数超佚前代,至乾隆时期达到一百一十余万亩之多。学田总数与学 田租入总数的增长并不同步,而且,各地学田总数发展也不平衡。 第五部分论述了清代学田的历史作用。清代学田兴盛,既为清 王朝发展文教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以经济文化强化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它在制度上的完善,丰富了世界教育财政史篇章,为我 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筹资经验。 关键词:清代学田研究 a b s t r a c t 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i sag r e a ti n i t i a t i v eo ff i n a n c e e d u c a t i a n s 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a ,a n ds oi t i si nt h ew o r l d t os o m ed e g r e e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a d d e v a t e dt h eb u r d e no ft h e e x p e n s ef o rf o u n d i n gs h o o l sa n di n c r e a s e dt h en u m b e ro f t h ee d u c a r e d p e o p l eo f t h es o c i t i e si nt h ef e u d a la g e so fc h i n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f e u d a lc o n u t r i e sb e n e f i t e df r o mt h em e a s u r et o e n f o r o et h ec u l t u r a l a u t o c r a c y t h ee s s a y t a k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f o r a t y p i c a l c a s ea n d t e n t a t i v e l yp r o b e s i n t ot h e o r i g i n ,d i v i s i o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n u m b e r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t h e f e u d a le d u c a t i o n c r o p l a n d p a r t1s e tf o r t ht h eo r g i na n dr i s i n go f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 i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s t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o r i g i n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 r e s u l t e df r o mt h ei n t e n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n u m b e ro f t h e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w h i c h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l o c a ls c h o o l so f t h ea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i e ss e dt o ,a n dt h es h o r t a g eo f t h e o f f i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 i to r i g i n a t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d e v e l o p e di n 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m a x i m i z e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y s t e m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h a db e c o m ec o m p l e t e a n d f i n a l l yc a m e t oa ne n d p a r t2d i v i d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 s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 a c c o r d i n g t oi t ss o u r c e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so fq i n gc r o p l a n d ss t e m m e d f r o ms i xs e c t i o n s :1 t h e c r o p l a n d sg r a n t e db yr e l a t i v eg o v e r n m e n t s 2 t h ec r o p l a n d sa p p r o p r i a t e db yr e l a t i v eg o v e r n m e n t s 3 t h ec r o p l a n d s b o u g h tb yc o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 4n ec r o p l a n d sd o n a t e db yr e l a t i v e o f f i e i a l s 5 t h er e c l a i m e d c r o p l a n d s 6 t h e c h e c k e d o u t c r o p l a n d s a m o n g t h e s eg r a n t e dc r o p l a n d sb y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i nt h ee a r l i e r s t 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s t e m m e df r o ms i x s e c t i o n s :( 1 ) n l ec r o p l a n d s g r a n t e db yt h e 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 2 ) 1 1 1 ec r o p l a n d sa p p r o p r i a t e db y r e l a t i v eg o v e r n m e n t s ( 3 ) t h e c r o p l a n d sb o u g h tb y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 ( 4 ) t h e c r o p l a n d sd o n a t e db y r e l a t i v eo f f i c i a l s ( 5 ) t h er e c l a i m e dc r o p l a n d s i i ( 6 ) t h e c h e c k e d o u tc r o p l a n d s a m o n gt h e s eg r a n t e dc r o p l a n d sb y t h et h e 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i nt h ee a r l i e rs t 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w a sd o m i n a n ti n a l lk i n d so f s c h o o l ,b u tt h eg r a n t e dc r o p l a n d sc a m e t ot h ef i r s tp a l c ei nt h e m i d d l ea n dl a t es t a g e s p a r t3d i s c u s s e d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q i n gd y n a s t yw e r er u n m a i n l yb yt h eg o v e r m e n t sa n d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 ,a n d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 s m a n a g e m e n t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e v i d e n t t h ec r o p l a n d sw e r er u n m a i n l yb ym e a n so fl e a s e t h es t a n t i a lr e n t sr e m a i n e dd o m i n a n ta n dt h e m o n e y r e n t s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 p a r t4s t u d i e dt h es e v e r a lq u e s t i o n sr e l a t i v et ot h et o t a lo f q i n g d y n a s t y s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 so u t n u m b e r e dt h o s eo ft h ef o r m e ra g e s a n da n dh a dr e a c h e do v e r 1 ,1 0 0 ,0 0 0a c r e si nm i n gs o n g sp e r i o d n e i n c r e a s e so ft h et o t a le d u c m i o n a lc r o p l a n da c r e sa n dr e n t sw e r en o ti n a c c o r d a n c ea n dw h a t s m o r e ,t h ed e v e l p o n m e n t 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s i nd i f f e r e n t p a r t sw e r e n o ta l s oc o n s i s t e n t l a s t p a r te x p o u n d e d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s 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s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 o fq i n gd y n a s t y se d u c a t i o n c a l c r o p l a n d sn o to n l yf o u n d e da ne c o n o m i cb a s ef o rd e v e l o p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 a n de d u c a t i o n c a lu n d e r t a k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b u ta l s oi n t e n s i f i e d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t h ea u t o c r a t i c a lc e n t r a lp o w e rb y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 t h ec o n s u m m a t i o nt h es y s t e me n r i c h e dt h ef i n a n c e - e d u c a t i o n sh i s t o r yo f t h ew o r l da n d p r o d u c e d v a l u b l e e x p e r i e n c e f o r r a i s i n g t h ef u n d st o d e v e l o p t h es o c i a l i s te d u c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q i n g d y n a s t ye d u c a t i o n a l c r o p l a n d r e s e a r c h l i i 引言 学田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 期,“教养相资,教养相济”的教育经济思想就已经产生。北宋时期, 学校、教育的发达导致了生员数额成倍增长。为解决教养无法同步的 固有矛盾,封建政府以中央财政给予学校经费以大力支持的同时, 在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筹资方式之外,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行之有效 的教育筹资途径,于是,学田制度产生了。 学田制度产生于北宋时期,发展于元明时期,至清代进一步完 善和终结。它的发展和成熟,不仅缓解了我国封建社会办学经费的 困难,扩大了社会受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 强化文化专制主义。而且,作为中外教育史上仅见的新兴事物,它 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教育财政史篇章。 但是,现今国内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即使有学 者曾有涉及,也仅对学田制度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以说,迄 今为止,对学田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还相当之少。本文 不揣陋见,将清代学田作为个案,对其分类、经营管理、总量及其 历史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探求学田制度在清代发展的历史 轨迹。不当之处,敬请专家不吝指正。 一、学田溯源及在清代的兴起 “学校之设,必先于教养;教养之具,必资于金谷”。 1 】经费是 学校教育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教育经费 的筹措,主要采取三种主要方式进行:其一,以政府为主体,直接 向各级学校拨款;其二,由社会力量集体或个人筹资办学;其三, 为学校置立一定数量的学田,以其租入供师生日常需要。三种方式 独立存在,互为补充,构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筹资体系的基本框架。 检之史籍,在我国古代教育筹资领域,一直以政府直接拨款给 各级学校的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2 1 礼记明堂位又云:“米廪,有 虞氏之庠也”。1 3 “米廪”本是夏后氏贮存粮食的场所,后逐渐发展 为养老、教育的场所,【。】这说明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了 “庠”这种国家教育机构。而且,从“庠”本身职能的转变推测, 由国家拨出“廪米”供学校之需的制度,在上古时期已具雏形。而 礼记王制又云:“学所以明人伦而己,教之以养老不亦宜乎? 虞日:庠庠者,养也,养以生物以事天道也”。【5 】这似乎可作为中国 古代“教养相资”或“养教相资”理论很早就已产生的佐证。 三代秦汉以降,在各朝统治者重视下,学校教育不断得到发展。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学,国有序”,嗍各级学校的设置日益增多 又导致师生额数成倍增长。国家虽然不断加大对教育直接投资的力 度,“其后遂以国度不足无以给之”,【7 】间以“祝融告警,兵火灾” 8 所导致的社会变乱,封建政府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费需求 也得不到满足,教育经费的支出更会受到影响。因此,由国家直接 拨款给各级学校,不仅由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好坏决定,又受到天灾 入祸等客观因素制约,己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社会力量集体或个人筹资兴学的方式,自春秋战国以来即颇为 盛行。孔门私学弟子不下三千人,周游十数国,办学经费主要由募 捐得来。墨翟弟子遍及中下层社会,私学规模不亚于孔丘,办学经 费主要靠“自力更生”。后之各代,类似情况亦俯拾皆是。但显而易 见,这种筹资方式较政府直接拨款更不稳定,连孔子本人也曾陷入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1 0 l 的困境。故私人筹资办学,只是 作为政府拨款的补充方式而长期存在。 关于学田制度产生的具体时间,因史志记载不详,现今学术界 仍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由政府拨给州县学校一定量官田,以其 租入作学校经费,应始于五代之南唐。其依据是续文献通考曾 载有南唐时,白鹿洞书院“置田以给诸生”【1 语云。另一种观点认 为,“学田制度,始于北宋乾兴元年”。【】2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庆 历新政中创立的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 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故学田制度 应产生于北宋庆历年间。笔者认为,学田制度作为教育筹资的主要 方式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直存在,并出现几度兴盛的事 实证明,评判其产生只能以这种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相关机制是否完 备和成熟为标准,不能以其所呈现出的具体表征为旨归。南唐白鹿 洞书院确曾置立学田,但主要是以其租入供“祭祀”之用;”4 】北宋 乾兴中,虽有赡田给学的记载,其时设置学田的现象并不普遍。直 至北宋庆历初,封建政府才在全国各级学校,严饬赐予数额不等的 学田,太学由“朝廷拨田土二百余顷,房缗六七干入学充田用”。【l 5 新政结束后,“又命一般州学赐田5 顷”。 1 6 】至熙宁四年,全国州均 “给田千顷以为学粮”。【1 7 】真宗大观年间统计全国学田数,已达十万 余顷。 1 8 】而且,学田的经营管理从此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掌于官” 和“掌于民”并行的收支两条线制度。 1 9 1 庆历改革朝廷向各地方官 学赐田后,学田制度这一新兴事物才得以制度化,故学田始于庆历 说更具说服力。而且笔者认为,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达所引发的 群县学校兴盛与国家财政困难现实之间固有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学 田制度产生并进步发展成熟的最根本原因,前贤对此已有专论, 兹不赘述。【2 0 】 如果说宋代是学田制度产生时期,元明两代则是学田制度承上 启下,日趋发展完善时期。元朝统治者异族入主中原,为了吸收汉 民族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大力效法和推行“汉化” 教育政策。建国伊始,元世祖忽必烈即认识到,蒙古族虽统一全国, 但“武功迭兴,文治多缺”, 2 1 1 遂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大 力发展地方学校教育。中统二年,诏诸路复兴学校。至元六年,又 饬令各府州县“设提举学校及教授官”,全面加强地方教育管理和教 学队伍建设。至世祖末年,“诸路所设学校凡二万一千三百余所”,【2 2 】 地方各级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设立。元代学田建设与兴办学校 同步进行,建国之初学田本由地方官掌管,但因其租入多为官吏、 豪民所侵渔,元世祖始下诏“复给本学,以便教养”。【2 3 】此后,又于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重申:“江南州县学田,其岁入听其自掌,春秋释 奠外,以廪师生及士之无告者”。【2 4 】以国家法令形式明确规定学田管 理主体及其用途,是学田制度在元代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明承元制,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田制度的建设。明朝始 兴,太祖朱元璋即以兴学为要务。洪武二年十月,谕中书省臣日:“朕 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就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 未兴,宜令郡县皆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之日渐 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2 5 1 其后,又诏令地方建学,“府设教授,州 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县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 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2 6 】与此同时,又在卫所、乡村,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相继设立卫学、社学、宣慰司学,以补府、州、 县学之不足,学校规制更是超过前代。为解决教养无法同步的同一 矛盾,洪武二年确立天下生员额数的同时规定:“师生月廪膳食米六 斗,有司以鱼肉。学官奉有差”。 2 7 】而且诸生“日给廪膳,免其差徭 二丁。”f 2 8 】洪武十年四月,诏立天下学田之制,将学田“立为三等, 府为一千石,州学八百石,县学七百石,应天府学一千六百石,各 设吏一人,以司出纳,师生月给廪膳一石,教官俸如旧”。 2 9 1 故在明 政府大力提倡下,明代学田发展异常迅速,据笔者初步估算,终明 之世,全国各地学粮总数约有3 6 4 0 0 0 余石,结合明代粮食亩产具体 情况推算,当时全国学田总数当在5 0 万亩左右,而这其中尚未包括 遍布全国内地边疆、乡村卫所的“社学田”、“义学田”及“书院田” 等, 3 0 1 实际额数应远远大于这一数据。而与此相应的学田经营管理 制度更呈现出高度细密、完备的特色,结合明嘉靖开州旧志所载: 学田归属官学,“交有券,行有赎,疆有盼,佃有户,租有贮,入有 报,而掌出有约,而稽田有所向,而奸有所妨,品式区机至精至密”, p i 】可见明代学田管理的一般情况。因此,明代学田建设是卓有成效 的,并为学田制度在清代更加完善和高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普遍重视文教,崇尚儒术。早在顺冶初年 清朝刚定都北京,即“修葺明北监为太学”。不久,顺治帝又发布 诏令:“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3 3 j 康熙以 后诸帝亦多有“特隆学校,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材”之旨。正是在 这种思想指导下,清朝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载:“有清学 校,向沿明制。各学校校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 ;皆设训导佐之,员额时有裁并。生员色目,日:廪膳生,增广 生,附生。初入学日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 补充。”f 3 4 】 除地方官学之外,明代多次遭到封建统治者禁毁的书院教育, 在清代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命于直省省城设立 书院,各赐帑金千两,以为营建之费:并宣谕各省学臣:“近见各省 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者,亦颇能屑 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 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 贤育才之一道也”。1 3 5 这一方面说明由于书院讲学之风盛行,清朝统 治者认识到不易抑制,不得不改变对书院教育的态度,转而通过精 神褒奖、经济支持等手段,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以促使书院教育为 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封建社会书院 教育事业鼎盛时期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据统计,至雍正 末年全国省级书院已达二十三所,其他府、县级书院殆以千百计。 3 6 j 再者,请政府还在乡村、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苗学等,据光绪 间湖北襄阳府志载,仅襄阳府一地就“有义学九十九处,其中 襄阳县二十六处,枣阳县二十处,其余各县也都有十余处”。【3 刀而自 康熙、雍正年间始,清政府多次下令,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 广西、四川等边疆地区设置义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有清一 代苗学制度发达即是明证。【3 8 】 然而,“教养相资,教养相济”,清朝全国各地学校的日益发展, 必然再一次引发“教”与“养”之间的固有矛盾,而且由于普设学 校所导致的师生额数超轶前代的现实,更要求国家对学校教育给予 更大的物质支持,因此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来解决这一问题。尚在顺治初,顺治帝即颁旨日:“朝廷建立学校, 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3 9 】 康熙二十二年,请政府确立学粮额数为“各省学租银一万六千六百 五十两零,米一万一千云百二十石零”。 4 0 1 - - 十七年,又议准:“学 田租赋,应给赡贫士,务在严核举行,俾沾实惠。” 4 1 l 乾隆三年, 再次重申:“至各省学租,务在通融散给极贫、次贫生员,俾沾实惠, 此朕体恤生员之意” 4 2 1 。此后,全国各地学校皆置学田,并建立相 应的管理支收制度,形成府、州、县“莫不有学,学莫不有田” 4 3 1 的空前盛况。连统治者自己也自豪地感叹:“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 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 二、清代学田的来源及其分类 清代学田种类繁多,名目各异,按其总的来源和地所有制性 质,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由清政府直接拨置给各府、州、县的学田。 它属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性质,即通常史籍所载之“官田”。二是经 地方官府置办或由在职官员、士绅等私人捐助的学田。其中,官绅 私人捐助的部分,入学宫之前,都属私人土地所有制性质,即“民 田”。而地方官府置办的部分,其所有制情况,则介乎两者之间,官 田有之,民田亦有之。有些历时久远,不知其由来,难以具体区分 其土地所有制性质。但无论哪一类学田,为地方学校所有,供师生 “廪膳”、“束修”、“婚丧”之费,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己 确定,这一点已为历来史家所公认。 清代官学田主要来自于或拨或赐,民田则多来自子买卖,官民 田地在其原始形态的产生及赋税科则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而学田的 建置更在前代基础上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便于进一步考察,兹以南 直隶松江府云间书院学田来源情况为典型个案,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清朝松江府云间书院学田建置情况一览表1 4 习 时间来源田亩方式 乾隆二十四年绅士袁修楫、裴鸿业、刘廷桂等捐1 5 亩私人捐置 乾隆三十四年动用绅士捐银1 5 0 0 余两买蔡显入官田1 9 亩私人捐银官府置 买 乾隆三十八年娄县洋拨吴太生争控案内草荡6 9 亩官府拨置 乾隆四十年裁汰金山卫学。拨入书院田3 1 亩官府拨置 乾隆五十二年娄县详归郁德荣报升新涨草荡9 5 4 亩官府拨置 乾隆五十三年绅士张隆孙捐荒版草荡3 0 亩私人捐置 乾隆五十二年县令谢廷薰捐廉置买杨士玑抄案“入官”2 0 5 亩 私人置买 田 乾隆五十二年绅士陈学海、顾之冶、何浦、王璋捐入田9 3 亩 私人捐置 嘉庆二年娄县详请动支存典生息钱1 4 0 6 文置田1 0 6 亩 以息银官府置买 嘉庆十六年华亭县里请解归书院历年经费余银共6 5 8 25 1 3 亩 以租银及余银置 两,置买程声振等名下田买 嘉庆二十三年绅士朱书田等提请生息银6 9 6 6 两,钱9 0 5 55 3 9 亩以生息银官府置 文,置买陈宦抄官田 买 道光元年监生张涛、文生邱景纯捐田1 9 亩私人捐置 同治元年莲生庵拨入田1 0 亩官府拨置 同治元年 文生许光墉、林皋捐田1 4 9 亩私人捐田 综合上表,并结合清代相关史料,可将清代学田在来源基础上 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以下六种形式: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官府及 学校买田、官绅捐助之田、垦田及清复田。它们或拨或买或捐,概 括了清代学田建置的一般情况。 朝廷赐田。清政府为实现学校“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4 6 】 人材培养目标,表明其重视文化教育的政策,多次下诏向地方赐田。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在谕各直省普遍设立书院的同时,“各赐帑金 千两”,善为筹划,以资师生养赡之费。【4 7 1 赐予数量不小的银两, 书院用来“置田养土”应是其学产筹划经营的可能性之一。又如南 昌府豫章书院以“钦赐帑银千两购田二百七十九亩,每年收租各三 百五十余石,以供书院食用。”【4 8 】咸丰时,苏州府紫阳书院亦以“宪 宗皇帝赐帑千两置官田”。【4 9 j 赐田的类似现象仅见于清前期,但因数 量较大,在整个学田建置来源中应占较重要地位。 拨田,是清朝各级官府凭借政权力量增置的学田。清朝地方官 上至督抚,下至县令丞属都曾参与此事。这类学田在整个学田总数 中占据很大比例,如上表云间书院由地方政府拨置之田达一千一百 五十余亩,占云间书院清代学田总数近三分之一。所拨之田一般为 官田,又可细分为“诉讼田”、“欺隐田”、“罚罪田”或“赎罚田”、 “无主荒田”、“绝户田”或“寺田”等不同类型。 诉讼田,又称断入官田,即因土地私人所有权不明确发生纠纷, 官府难以处置而被判入官的田地。伴随着清代人地依附关系的进一 步松驰,“土地则屡易其主” 5 0 3 的土地让渡现象更加普遍。这一方 面表明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因素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农业商 品经济因素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它也直接导致了土地所有权关系 的更加不明确性。再加之因人口的急骤膨胀所造成人口与土地的矛 盾在清代更加突出,民间土地诉讼现象日益普遍,官府为平息争端, 不得不把难以决断的土地断为公田,其中一部分成为学田。如乾隆 三十八年,娄县详拨吴大生控争案内草荡六十九亩入学都属此例; 次年,杭州府富阳县“有看潮洋涨等庄江中新涨沙地一片,是处凌 叶包等姓乡民争夺厘讼不休”,上级主管官吏将之“充入学校宾兴之 费,以免乡人争讼。” 5 】 欺隐田,即因田主不报官升科,为官府查出而入学的田地。清 律对民间隐地不报给予严惩,乾隆年间诏令:凡“军民隐地一亩以 上至一顷以上者分别责惩,所隐地入官”,【5 2 】但禁者自禁,占者白占, 隐地不报现象依然普遍发生,故而清代方志中宫府以这种地充入 学校的情况不少。如:白鹿洞书院明季本有学田若干,康熙五十年, 所属江西九江府同知蒋国祥清出隐地五十一亩,“详入二贤祠义学、 文会堂。”【5 3 】五十五年,知县毛德奇又“清出田八亩二分,已报升租 粮”入学,供师生日常之需。【5 4 】 罚罪田或赎罪田,即按照清律规定有些罪名可以连带罚没或以 部分田产赎罪免罚。湖北荆卅【府松滋县学“咸丰丙辰南乡谋逆剿灭 后,清出逆产,请知府唐际盛归入宾兴,通详立案”,【5 习即是以罚没 财产充公入学的典型。江苏苏州府吴江县松陵书院学田本旱已毁于 兵火,同治六年知县沈锦华重建并置田六十二亩有奇。并且,为解 决士子赴外所需“宾兴之费”,“又籍入经造洪胜田四百十九亩四分 二毫”,“择里中绅士经理其事”。1 5 6 又光绪十七年,杭州府富阳县“有 僧坐事逮官,罚应治,僧承以寺田五十亩赎免”,知县周学基“以富 邑多寒士,许之充公”,资助士子每岁科考盘费。【5 7 j 无主荒田或绝户田,包括江河湖海新涨出来沙田、湖田、洲田 等或因户主无嗣而拨归入学田地。雍正十一年,苏州府紫阳书院增 置学田中,有“坍荒田三亩六分”。十三年续置,内坍荒田二亩。【5 8 】 乾隆五十二年,松江府云间书院由知县拨郁德景等报升娄县各图新 涨草荡九百五十四亩。嘉庆十年、二十四年,苏州府正谊书院共增 置常熟县寿兴新涨沙田一千五百四十九亩有奇,占书院所有学田的 一半。【5 9 】以户绝之田赡史志亦有记载,乾隆二十二年,蓝平书院以 河滩及民间户绝隐地二百二十六亩赡学养士。光绪四年,汉南书院 由官府拨绝产四百亩入学。【6 川 此外,一部分寺田或废寺田也被官府拨作学田。扬州府兴化县 “学田向无额设,只征学租八十两七钱七分六廛,系出自寺观及城 壕隙地”。【a u 乾隆年闻,绍兴府龙山书院由山阴知县庄文迸撤桂屏庵 后,创建设修脯田三十三亩二分有奇。又“四十八年,绅士孙游、 孙涓等拨上村奄、水竹奄、桂屏庵等处田共四十八亩二分有奇,以 充膏火”。 6 2 3 嘉庆十一年,重庆府江津书院由知县郭彬图断拨能仁寺 田业五处,岁收租谷八十二石八斗”,供书院师生膏火之需。【6 3 】 地方官府或学校买田,在整个学田来源中占一定比例,且清代 在前朝基础上比重有升高的趋势。若说拨田是学田的无价增殖方式, 买田则为学田的有价增殖方式。买田比重的增长表明,由于农业经 济水平的提高,土地自由买卖更趋频繁。而反映到学田的增置上, 学田来源中的商品经济因素进一步发展,也是清代学田制度发展演 变的一大显著特色。为便于说明,这里谨将买田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地方官府以公帑购置之学田。清代地方财政体系中将教育 事业经费专门立项,以支持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雍正十年议准: 湖南永绥“设立义学二所,令苗童入学。致建立学舍及塾师每年应 给廪、饩等项,应于本省公费银两内,酌量动支”。嘲】乾隆十年,又 议准湖广城绥九峒并青坡司瑶寨等十处,各“设立义学一处”,聘任 馆师及生徒廪饩,应“在地丁银内动支”。 6 s 3 除直接拨款助学,政府 还以公帑给学校置买大量田亩。雍正十三年,苏州府紫阳书院以“巡 抚尚书高其倬拨给赎锾并变卖废祠银置田”。【删嘉庆十年,该府正谊 书院以“督抚拨给藩库解存银置田十九顷。”【6 7 壤庆县养士学匿记 碑统计,嘉庆以前,清朝以公帑置田地达十二处之多。【6 8 】 二是以官绅私人捐赠银钱购置之学田。私人捐资助学之风,在 明清时期极为盛行。但需说明的是,捐资助学根据货币商品因素是 否发生作用,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以官绅私人捐款购入学校 之田地;其二是由官绅直接捐田给学。前者以土地买卖的商品关系 发生与否为实现前提,后者则只产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即由民间 向学校所有的官田转化,因后文对这种形式有专论,此处不再赘述。 官府或学校以私人投资购田入学的现象,颇为普遍。康熙八年,严 州府府直义学由“知府梁浩然建并捐俸置田十二亩七分”。【6 9 】乾隆年 间,湖北墨池书院由官府倡捐兴学,“旬月间输钱三万六干贯有奇”, 建屋并置田产若干亩,“岁征谷六百石有奇”。f 7 0 乾隆五十二年,松 江府云间书院由娄县谢廷捐廉置田二百零五亩。【7 l 】 三是学校以经营之产自行置田。有些地方学校由于管理有方, 学校所经营田土、店铺等租息除借师生日常开支,每岁尚有节余。 用“余银置田”以扩大办学规模,是学校管理者筹资办学的重要手 段。广西道乡书院志曾如斯记载:以捐银购置之田产,由于“历年 首士办理之善,筹画之周,以其盈余为之扩充”,既以价银买城内铺 屋几所。 7 2 1 麻溪县吴氏义塾每年以卖谷所得银至十两以上,即续置 学田。 7 3 】襄阳府义学章程也规定:学田租入“倘遇丰年,除义 学修脯、纸笔用度外,其赢余随时生息。交于何处,或置买地亩。 亦于每年册上登明备查”。【7 4 】该地义学以“余银置田”已成为一项惯 例。 捐田,即由地方官绅私人捐助之学田,此类学田在明清时期已 占据学田来源的主流地位。因其捐助主体的差异,又可将之区分为 个人捐田和集体合伙捐田两种类型。其一,个人捐田。据岳麓书院 旧志统计,康熙至道光年间,个人捐助之学田有四五百亩之多。 7 5 】 乾隆五十年,松江府奉贤县学由陈文畴捐田一百亩零八以为校舍岁 修之费。【7 6 道光十八年,荆州府公安县学由宋同堡捐田一百零二亩, 以作考生“宾兴之费”。【7 7 】其二,集体捐田。因个人捐田力量单薄, 依靠众人合力捐田较易,即使个人捐田多募不一,集合起来也易形 成规模。合资捐田有兄弟、父子合捐,也有以乡社、族里为单位共 同捐助等不同形式。雍正年间,南昌府奉新县学由“邑人廖斯骐兄 弟捐田租十石”,又“张三仕兄弟捐田租十二石”供圣庙祭祀。【7 8 】道 光十年,岳麓书院由刘贺父子捐田三十亩,以其租入资助书院“岁 修”。【7 9 】为实现地方学校“广教化而育人材”的最终目的,各级地方 官府还极力劝捐。道光五年,襄阳知府周凯号召捐田助学,一时士 绅“闻风乐输,数月以来捐银七百两,钱六千七百五十八千八百文, 地四倾八十三亩七分五厘,房一所”。随后以章程形式明确规定:“绅 民捐输钱地,宜立碑以彰善也”,以便“后来者相而善,且多续捐之 举也”。【8 0 】而湖南新化县在光绪四年的一次捐田活动,更是规模宏 大。此次捐田由官绅共组“学田公局”,由知县、教谕、训导等人主 之,又成立十六个劝捐团下至各乡进行劝捐。全县四千人户根据户 等不同都捐了多少不等田产,涉及面之广,捐田数量之多,都是相 关史籍记载中罕见的。1 8 1 此次劝捐明显带有官府硬性摊派性质,但 地方政府为“作兴学校”所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垦田,即由地方官府或学校组织人力开垦的入学田地。买田或 捐田都以土地所有权户主之间的让渡为前提,垦田则以不起科荒田 向承担国家赋税的学田转化,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学校办学经 费难的问题,又有利于国家税收的增加。这类学田见诸史端者主要 集中于清前期,这可能与其时因经历长期战乱,经济凋弊、土地荒 芜,统治者要大力提倡垦荒有密切联系。康熙二年,通州直隶州如 皋县“开垦田百二十九亩”入学。【8 2 】康熙九年,惠州府海丰县“垦 田七十亩零一分四八毫,租银四两二钱零七入学”。 8 3 】嘉庆、道 光年间岳麓书院先后两次垦田九十四处,征银共十三石有奇,做为 祭祀先贤香火之费。【蚓 清复田即清查恢复前代故有之学田。学田为官吏、豪有力者隐 占的现象普遍存在,至清代,各级学校自宋以来设置之学田皆“淹 没不可考”,地方政府在加大对学田建设投资的同时,极力恢复原有 学田。重庆府巴县学在明万历年间即有学田若干亩,后因兵火而荒 芜,“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李锦勘复旧田,酌言岁租后九石三斗九升 六合”,其田租征收权亦由地方政府转入本学教官手中。【8 5 】苏州府学 田“历代常有增置,旋多隐占”,至康熙五十二年,布政使杨朝麟“核 实田六顷八十九亩五分七厘四毫,分属教授、训导司出纳”,清复故 田应为“核实”的内容之一。i s 6 康熙五十九年,绍兴府学由官府倡 捐的同时,亦“追出山阴县下五图学田四十亩一分八厘”。阳 其实,学田分类方法,依研究者考察角度,可产生不同结果。 以上是按学田来源及所有制性质分类,若依学田供给对象,则可将 之分为“官学田”、“社学田”、“义学田”、“卫学田”、“书院田”等 项。其中,义学田又可称为“义塾田”、“义田”,而“义学田”又属 于清代族田的一种,只不过其功能主要是资助族中贫困子弟入学, 故与其它类族田有别。此外,依据学田赡学功能的具体差异,又可 将之分为“膏火田”、“岁修田”、“祭田”或“祀田”等项。如清代 岳麓书院学田就由“膏火田”、“祭田”、“岁修田”、“朱张渡食田”、 “院长食米田”等几部分组成。“膏火田”为资助师生生活费而设置: “祭田”为解决书院祭祀费用设置;“岁修田”则用于修理校舍、什 物等,而“朱张渡食田”则用于维护自长沙城通往书院之间渡口“朱 张渡,而设置,这是清代岳麓书院学田功能发展演变的一大持色 概而言之,因划分标准不同,清代学田名称功能迥异,这从另 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学田建设的成效。 三、清代学田的经营管理 清代学田,也以契约租佃制形式进行经营。但其管理主体在明 代基础上有所变更,当时所采取的形式大体有两种: 其一,地方官府“总其事”,即学田“劝置”、出租和学租“敛 散”、“存贮”等项,均由地方政府负责。隋唐以后,为加强文化教 育领域的中央集权,官府不仅以日益完备的科举制度为地方学校办 学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且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对地方官学的控 制。故而,自学田制度建立以来,学田由官府管理的方式一直占主 导地位。宋元时期官府赐给田地钱粮的记录屡见于文献,“租入附于 学库收支,董以佥幕”,【8 9 】已成惯例。此外,地方政府还设置“钱粮 官”、“司计”、“直学”等职司专门负责管理钱粮的收支,至明清时 期,这种方式仍然以一定比重在各级学校管理中存在。雍正十年,南 昌府豫章书院以“钦赐帑银千两购田二百七十九亩零,每年额收租 谷三百九十余石以供书院食用,由县经管支收,如有不敷,济以南 新节备仓谷”。【9 0 1 由官府负责学粮支放、存贮,不足之处又由政府另 措其他钱粮补充,是官府统包统管的经营方式。又乾隆五十六年, 南昌府学由“义宁州陈密捐本州双井田租一百六十石,后因租未能 按年收纳,由州详议,自道光十六年始,岁折收钱八十千文,除免 条漕外,余钱缴州解存藩库备用。”p 1 】其他地方此种现象亦不少见。 如嘉庆二十三、三十四年,苏州府正谊书院置入沙田七千余亩,“租 息由常熟县征解”。 9 2 1 镇江府丹徒县学田租入收支权多级移转更能说 明问题,“康熙元年十月,内详学道行提本年租银二十二两八分六厘 五毫解道赈给,又因佃户侵占抗粮,随将前项县详本府转详本道, 归丹徒县一例征比。嗣后杨尚宝田一千二十九亩,抚按置田七十九 亩尽归县征解。”1 9 3 二、由“本学”直接管理,乡之“耆老”、“学有行者”等协助 管理。学田管理权由官府向民间转化,是学田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 趋势。如前文所述,学田由“有司经理”,既有利于以经济手段加强 文化教领域的中央集权,又因以封建政权做后盾,官府直接控制可 避免“豪有力者”侵夺,其立意甚为淳美。但正是这后一种考虑出 了问题,“董以佥幕”,实权长期操于吏胥之手,为这些人从中渔利 创造了条件,“廪稍不足者,士既无养;廪稍有余者,只益县胥”。 9 4 奸吏中饱私囊,而“学于其间者,往往有名无实”,【9 5 】大大违背了封 建统治者“厚以廪饩”,“全要养成全材,以供朝廷之用”【9 6 】的原始 初衷,对学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已成必然之势。明代学校直接管理 本学钱粮收支,官府从旁监控的相互约束机制已逐步形成,清代这 - n 度更趋完善,兹以濂溪书院学田管理有关规定为例进行说明: 濂溪书院田租条议章程 清乾隆四十八年( 1 7 8 3 ) 一、俟详请之后,公议绅士八人,请县发出原收租簿,亲到各 处查实田土丘亩,今昔难易情形,注册缮写二本,呈县钤印,一存 衙署,一存书院。 一、每年择乡绅二人总理,择公正生员四人经管,开名呈县, 过朱点定。岁终即邀合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