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闽中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宋圜中词研究中文摘要 南宋闽中词研究 中文摘要 闽中人文之盛在南宋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南宋闽中词是生长于闽中文化上的 一朵奇葩。南宋闽中词作为闽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与文化特色是在 闽中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它反映了闽中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南宋时期的 发展与变迁。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对南宋闽中词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的梳理,力图 把握闽中词题材内容和风格演变的过程,总结出南宋闽中词的整体风貌,从而对南宋 闽中词作一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绪论部分对“南宋闽中词”的概念作了界定,梳理了南宋闽中词的发展概 况,并分析了闽中文化与文学的特征。 文章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南渡词人的闽中词,描述了南渡时期闽 中词人所处的环境及闽中词坛的唱和之风,并把张元干作为闽中爱国词人的典型着重 分析其词的主要特色。第二章论述理学家的闽中词。首先回顾了闽中理学家的源流, 进而分析了理学家填词的矛盾心理,认为闽中理学家的词学观主要有二:“奋然灭寇” 的功利词观和雅正的词学标准;最后以朱熹这位理学的集大者作为个案,分析了理学 家的词作艺术。第三章论述宦闽文人的闽中词。着重探讨了辛弃疾和陆游的闽中词, 认为他们任职闽中虽非他们所愿,但还是能坚持理想和操守,为民造福。在闽中独特 风光和地域文化的熏染下,其词作中大多能展现其高洁人格和愤懑情怀。第四章论述 南宋后期闽中词。本章通过对南宋后期闽中江湖词人的生活状况和心态的分析,把闽 中江湖词人分为江湖志士和江湖隐士两大阵营,并重点探讨了这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 刘克庄和黄舁的词作特点。 结语中总结了南宋闽中词的特质,认为由于深受理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南宋闽 中词总体上呈现出重气格偏豪放的特点。 关键词:南宋闽中词理学地域文化 作者:王青松 指导教师:王晓骊 a s t u d yo nt h em i n z h o n gc i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a s t u d yo nt h em i n z h o n gc i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i nm i n z h o n gr e g i o ni su n i q u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tt h e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m i n z h o n gc ia t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i saw o n d e r f u lw o r k o nt h eg r o w t ho fm i n z h o n gc u l t u r e m i n z h o n gc ia t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i sa l l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m i n z h o n g 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o fm i n z h o n gc ia r e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f o r m a t i o n i tr e f l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i n go fm i n z h o n g ss o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a s p e c t si n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o r g a n i z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t e x to fm i n z h o n gc ii nt h ep e r i o d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r y t og r a s pt h es u b j e c tc o n t e n ta n dt h ec o u r s eo fs t y l ee v o l u t i o nf o ram o r ed e e pr e s e a r c ht o m i n z h o n gc ia t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m i n z h o n gc i ”h a sb e e nd e f i n e d ,t h ec o n t e x to fm i n z h o n gc ia t s o u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h a sb e e nc o m b e d ,a n dm i n z h o n g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f e a t u r e s h a sb e e na n a l y s i s e d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m i n z h o n gc io ft h e n a n d uc ip o e t s i nt h i sp a r t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nw h i c ht h ew o r dp e o p l ei sd e s c r i b e d ,a n d w i l lf o c u so na n a l y z i n g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z h a n gy u a n g a n sc ia sat y p i c a lp e r s o no ft h e p a t r i o t i cp o e t e s si nm i n z h o n gr e g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m i n z h o n gc io fl i p h i l o s o p h y f i r s to fa l l ,w er e c a l l e d t h eo r i g i n so ff u j i a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dt h e a m b i v a l e n c ei nl y r i c so fl ip h i l o s o p h y f i n a l l y ,z h ux i m i n z h o n gc iw a sa n a l y s i s e df o r 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t h i r dc h a r t e rw a sa b o u tm i n z h o n gc io ft h eo f f i c i a lc ip o e t s i n t h ep a r t ,f o c u s e do nt h em i n z h o n gc io fx i nq i j ia n dl uy o u ,s h o wt h e i rn o b o ec h a r a c t e r a n dr e s e n t m e n tf e e l i n g sf o rm o s to ft h e i rc i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u n i p u es c e n e r y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u l t u r ei nm i n z h o n gr e g i o n t h ef o r t hc h a r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l a t em i n z h o n gc i a t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p a r t ,b y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o fp e o p l e a n dt h em e n t a l i t yo ft h el a t em i n z h o n gc ia t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f o c u so nt h e m i n z h o n gc io fl i uk e x h u a n ga n dh u a n gs h e n gf o r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c hw e r et h e n a s t u d y o nt h em i n z h o n gc i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a b s t r a c t r e p r e s e n t a i v e so ft h et w oc a m p s t h ee n ds u m m e d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s t i c so ft h em i n z h o n gc ia t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p a r t ,b e c a u s eo ft h ei m p a c to fp h i l o s o p h yl i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 ,t h ew h o l e m i n z h o n gc ia t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a r t i a lh a o f a n ga n d q i g e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m i n z h o n gc i ;p h i l o s o p h yl i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1 1 1 w r i t t e n b y :w a n gq i n g s o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a n gx i a o l 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1 生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立交松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导师签名:日期: 南宋闽中词研究 绪论 绪论 闽中地区在宋代,是政治活跃,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到了南宋, 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闽中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经济的繁荣,闽中地区成了当时 入文精神的荟萃之所,在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闽中词 的创作也逐渐兴盛了起来,“吾闽家词,宋元极盛”。 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统计,两宋词人有里籍可考者共8 7 1 人,各省 排名依次为浙江2 1 6 人,江西1 5 8 人,福建1 11 人,江苏8 2 人,河南6 8 人,四川 6 1 人,安徽4 6 人,河北3 4 人,山东3 2 人,湖南、湖北各1 7 人,陕西1 4 人,山西 7 人,广东6 人,广西2 人。2 福建排名第三,这其中闽籍北宋词人有1 4 人,而闽籍 南宋词人几乎达到了4 5 强。南宋闽中词,无论词人,还是词作数量上,可谓彬彬之 盛。闽中地区在南宋时期的词人、词作如此众多,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应该是 闽中地区独特地域文化及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儿,它理当给以关注。 关于南宋闽中词,巳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与研究。如刘庆云在宋代闽 北词坛鸟瞰3 一文中,认为北宋时期闽北词人人数少而开拓之功不可没;南宋词作 人数众多,并围绕着爱国与隐逸两大主题进行创作,对宋代闽北词坛进行了一个整体 的概括与分析。陈庆元先生在词中江湖派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述评4 一文中, 将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分为“建阳、建安( 今建瓯) 、延平( 今南平) 一带的黄界、 冯取洽、刘清夫、刘子寰等”与“邵武的三严,即严羽、严仁、严参等 两个小 群体,其划分是以前一群词客常结为诗社或词社,多交往酬唱为依据的。另外一些学 者还对闽中本土词人作过一些研究,如胡念贻陈人杰和他的词5 ,薛泉南宋词 人黄舁的渊明情结6 等等。关于闽中词选本,有清代叶申芗的闽词钞,林葆恒的 闽词鳓,辑录了大量闽籍词人的作品。另外,清未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7 中 o ( 溃)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见磨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p 3 3 2 1 。 2 唐生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 j :版社,1 9 8 6 年版,p 5 7 6 3 刘庆元:宋代闽北词坛鸟瞰,阴山学刊2 0 0 3 年第5 期 4 陈庆元:词中江湖派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述评) 。见词学第十二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5 胡念贻:陈人杰和他的词,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u ;版社,1 9 8 0 年版 6 薛泉:南宋词人黄界的渊明情结 ,湘南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7 ( 清)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卷一,见店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南来困中词研究绪论 对闽籍词人有不少精到的评论。 以上可见,南宋闽中词虽然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 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巳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闽中地域文 化与南宋闽中词特质的关系、南宋闺学的兴盛对阂中词的影响及某些重要词人都需作 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试着重新界定闽中词,把南宋时期些词人对闷地风物进行观照并作于闽中 地区的词作列入研究范围,从纵向的角度对南宋闽中词的发展脉络作一简要的系统认 识与概述,并把握闽中词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的演变,从而对南宋闽中词作一较为深 入的研究。 程千帆先生说:“方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使作者的心灵和它所依托的时代浮 现出来。我们无论用哪种方法从事研究,都必须归结到理解作品这一点上。 8 本 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希望能对南宋时期的闽中词坛作全方位的了解,从文本分析的角 度出发对闽中词加以深入探讨,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总结出南宋闽中词的整体风貌, 尽量还原和解释闽中词在整个词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概念界定 “闽中”,或称“七闽”,或称“八闽”,或称“闽越国”,偏处祖国东南部,东海 之滨。 先秦时期的闽中地区,泛称“七闽”,七闽的地域分布甚广,它包括今天福建的 全部、广东省东部的潮州和梅州以及浙江的南部。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 立三十六郡后,继续用兵百越地区9 并在此设立了闽中郡。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 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 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汉高祖五年,封无诸于此,为闽越 国。三国时期,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公元2 5 7 年,经过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才归 孙权。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公元2 6 0 年在这一地区设立建安郡,下辖5 个县。 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分全国为十道。闽中属岭南 8 程千帆:俭腹钞)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版,p 3 5 5 9 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 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 南宋闽中例研究绪论 道,下辖丰州( 治所在今泉州) 、泉州( 治所在今福州) 、建州( 治所在今建瓯) 三州。进 入宋代,闽中地区称为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 兴化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 2 县。 以上对闽中地区的疆域沿革作了一个简要描述,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界定闽中词的 范围? 一般来说,处理地域与词之关系的标准大体有二:或以作者籍贯为准,或以作品 所系之地为准。如以前者为标准,那就该把某个闽籍词人南宋时期的所有词作都纳入 研究范围,不管在何地所写;如以后者为准,那该把凡是南宋时期写闽中地区的词作 纳入研究范围,不分词人籍贯。确定闽中词的范围该采何标准? 我们知道,朱熹、辛弃疾皆非闽籍人士,但其活动$ i f , j 作又与闽地有莫大关系。 祖籍江西婺源的朱熹生于闽地,卒于闽地,一生中绝大数时光都是在闽中地区度过, 其学术思想、文学观念与人格魅力对时人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面不仅有他对 当地文化的影响,也有闽中独特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辛弃疾帅闽期间为闽地人民作 了出色政绩的同时,写作了大量闽中词。我们在研究闽中词时,回避这二人是不可能 的。在确定闽中词的研究范围中,我们采取后一标准以作品所系之地为准。故而, 本文所指的闽中词是南宋时期一些闽籍词人作于闽中的词和非闽籍词人在闽中地区 所作的相关词什。 二、南宋闽中词及发展概况 闽中地广人稀、环山面海,汉书记载:“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 地所以隔外内也。 1 0 南北朝以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不少人南迁闽中地区。建宁 府志云:“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宋代,尤其是在 靖康之乱以后,北方汉人大批南迁闽地。朱熹认为“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 萃于东南。”1 2 有宋人更是宣称:“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 1 3 北方汉民的 到来,促使这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促进了闽中地区经济、社会的丌发;大量文 m ( 汉) 班固:汉书卷6 4 严助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p 2 7 8 1 嘉请建宁府志 卷四风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 9 6 4 年影印版。 1 2 朱熹: t o 庵文集卷8 3 跋吕仁甫诸公帖 ,见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 0 0 2 年版,p 3 9 3 5 。 ( 宋) 陈必复:端隐吟稿序,见陈起辑南来群贤六十家小集4 l ,影印汲古阁宋钞本,上海:古书流通处, 民国十年( 1 9 2 1 ) 南来闽中词研究 绪论 人、士家大族的涌入,更是极大地改善了闽中地区的文化生态。在唐以前闽地还是遥 远的化外之地,进入宋代,闽中地区默默积蓄了一千多年的惊人力量突然爆发,转瞬 间成为文学的繁荣之地。就闽中词而言,早有论者述其盛况: 当宋之时,吾闽词人以专集传者,梁溪、友古、芦川、后村而外,指不 胜屈,而柳耆卿乐章集、康伯可顺庵集尤着。盖二家兼精音律,恒自 制腔。虽其词体近俗,然皆能歌咏其时承平景象,久为识者所许 闽中宋元词学最盛,近日殆欲绝响,而议者辄曰,闽人蛮音、映舌,不 能协律吕试问晓风残月,何以有井水处皆擅名乎? 而张元干( 长乐) 、 赵以夫( 长乐) ,陈德武( 闽县) 、葛长庚( 闽清) 诸家,皆府治以内之人,其 词莫不价重鸡林1 5 早在五代时,闽地就巳有词传世,当推福清人陈金凤。她被闽王王审知选为才人, 今传乐游曲2 首。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外来人士留下的一些词作埔。先仕闽后被 宋太祖命为国子博士的徐昌图今传词3 首,宋:朗的杨亿今传词1 首。北宋时期闽籍词 人成就最大的要算柳永了。在慢词的开拓上,柳永是开创者并影响了一代词风。“教 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1 7 。北 宋闽籍词人,还有章粢、黄裳和陈瑾等。可以说,北宋闽中词在词人及词作数量上, 还是在词作艺术水平上远没有达到兴盛的地步。能代表这一时期闽籍词人最高水准的 柳永一生的佳作大都“羁旅行役 埔,在外漂迫时所写,且其涉及到闽地风物之什极 少。这种情况到了南宋有了另一番模样。 靖康之变的爆发,粉碎了北宋人努力装点出来的繁华梦想,一向以担负天下为己 任的宋人从此被抛入了痛苦的深渊。在或战、或和、或降的严峻抉择面前,从皇帝到 王公大臣,从王公大臣到下层官员,谁也不能回避。这一时期前后六十多年的时间里, ( 清) 叶申芗:闽词钞 自序 任( 清)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5 ,见唐圭璋词话从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p 3 3 8 7 1 6 韩僵晚年入闽,王国维辑其香奁词,得1 3 首。其词是否为入闽后所作,后人也是有争议的。 1 7 ( 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p 2 6 2 8 1 8 ( 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乐章集九卷) ,丛书集成初编本,p 5 8 3 4 南宋闽中词研究绪论 闽中地区涌现了李纲、李弥逊、邓肃、张元干等一批力主抗金的爱国词人,他们之间 多有酬唱,或概叹国事,或抒发同志问的深厚情谊,闽中词也开始真正走向了繁荣。 尽管他们的官位有高低,为宦时间有长短,对历史的贡献有大小,作品的风格也有不 同,但他们词作中所表现的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感却是一致的。 南宋中后期,理学大倡。我们知道,理学主张要“内圣外王”,提倡修养心性, 坚持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朱熹祖籍在江西,但他与闽地关系的密切却远 过原籍,闽学就是朱熹与其周围一大批闽籍理学家共同创立的。闽籍理学家胡寅、刘 珙、朱熹、真德秀等人,或仕或隐,都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直敢言的节义之士, 如真德秀在任参知政事时,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金,多次提醒理宗皇帝说:“宗社 之耻不可忘。1 9 ”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人格精神必然对闽中词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 理学家不仅把这种人格精神反映到诗歌中,也反映到词作中。清人张德瀛认为:“ 真西山、朱晦庵,大儒也,而皆工于词。盖风会所趋,非必浸淫于此,乃能之也。” 加可理学家对词采取的态度似乎有点“不屑一顾”,就算作词也要符合“雅正”的规范, 这让他们所作之词大多理趣十足、不可卒读,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南宋时期,叶梦得、陆游、辛弃疾、魏了翁等人都曾仕宦于闽中地区。这些宦游 文人当中不乏力志匡复中原的忠贞之士,却受到朝廷的猜忌和贬斥。这些人很多是带 着有志难酬的愤懑和委屈来到闽地,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沉沦,用他们的满腔热情为闽 地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政绩。这些短期宦游闽中地区的文人,也为闽中地区独特的风 光所吸引,写作了大量的词作。这些闽中词大多能展现游宦文人的高洁人格和愤懑情 怀。 南宋后期,受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众多士人浪迹江湖。宋词的创作,进入 了江湖词人为主导的时代。这一时期闽籍词人众多,成绩也较大。这些江湖词人或仕 途受挫,或无意仕进,大体可分为江湖隐士和江湖志士两大阵营。江湖志士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刘克庄、陈人杰、王迈等人;江湖志士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舁、严羽、严仁 等人。这些江湖词人大多很难得到仕进的机遇,即使仕途较为顺达,也无法建功立业。 这样,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词作水准。 1 9 (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p 4 3 5 2 。 2 0 ( 清) 张德瀛:词征卷五,见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p 4 1 5 2 5 南宋闽中词研究 绪论 三、闽中文化与文学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 特色的地域文化。古人很早就注意n - j 地理环境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编定,虽然只是从地域作出的区分,但不同的地域本 身即包含着地理上的差异。此种差异并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不同,而且更与人文地理有 着密切的关系。班固就认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 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2 伽这里的“风”, 应是人的本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特征,“俗 则是政治、经济等人文地理 的反映。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的不同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不仅细致地描述了风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 注意到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一理环境的关系。他在分析诗经秦风中诗歌的产生 与天水、陇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民风关系时说: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越、上郡、西河, 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日在其板屋; 又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 ( 四威、小戎之篇, 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 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谊则为乱,小人有勇而亡谊则为盗故此 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2 2 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时,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该书指出:“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 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 衰彼盛世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 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2 3 闽中文化根源于中原汉 文化,它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在文化的不断交融、演化过程中,形成 2 1 ( 汉) 班固:汉书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p 1 6 4 0 趋同上,p 1 6 4 4 。 2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 总绪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p 8 。 6 南宋闽中词研究绪论 了很鲜明的地域特征,它是闽中文学发展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自然地理方面,闽中地处东南一隅,与浙江、广东、江西等省毗邻, 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别的地方划归到闽中地区。如江西铅山县就曾入闽中地区。虽然闽 中在行政区域上有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但是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却割不断闽中地区 在自然地理和人文传统方面的整一性。闽中地区远离中原腹地,东面临海,三面环山, 舆地纪胜中引图经记载“闽中八郡,其地多溪山之险”捌,宋史地理志 载:“福建路,其地东南际海,西北多峻岭抵江。”巧今福建境内的闽江、九龙江、 汀江、晋江等把闽中分成几个部分,最后向东流入大海。古人就曾说过闽中地区“限 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正是闽地和外界的险阻与隔绝, 促使闽中地域文化既有其整一性,又有其独特性。在人文环境上,闽中也有其特定的 发展历史。下面分几点简要论述之。 第一,宋代闽中理学发达。 南宋时期的闽中地区可谓理学重地。程颢目送杨时曾日:“吾道南矣”,杨时和游 酢得二程真传,在闽地广授理学,一传至罗从彦、李侗,二传至朱熹,并由朱熹集理 学之大成,创立了闽学。我们姑且不论朱熹受学于闽地理学家,并长期著述讲学于闽 中地区。就朱熹自己而言,朱虽说祖籍是徽州人,但自从其祖父入闽,其父在闽地为 官,朱氏定居闽中地区巳有三代。朱熹一生7 0 余岁,除在外短暂为官,绝大多数时 间都侨寓闽地。所以,后人称朱之学术为闽学,是理所当然的。朱熹一生积极从事学 术著述和讲学教育活动,其门下弟子人数众多。黄宗羲等编著的宋元学案列朱熹 门人二百多名。书中记载,闽中有被称为“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朱学干城”的 蔡元定和“卫师门甚力,多所发明”2 6 的陈淳。闽学在朱熹及其弟子的努力推动下, 影响越来越大,朱子学后来遂为控制政治和学术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形成“非 濂、洛、关、闽之学不讲”2 7 的局面。闽学作为一个地域性学派,它的理论价值愈来 愈被封建统治者所认识,也愈来愈被尊崇。在中国思想史上,闽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也是理学的高峰。 与此相联系,理学家常常通过建立书院来传播理学,研读理学。据有关数字统计, 2 4 (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 2 8 ,续修四库全书本。 2 5 ( 元) 脱脱等撰:宋史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p 2 2 1 0 2 6 ( 清) 黄宗羲编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首序录)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2 7 ( 清) 陈鼎辑: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 ,四库全书本。 7 南宋闽中词研究绪论 闽中地区创建于北宋时期的书院有1 4 所,而创建于南宋时期的有5 2 所朗。出现这种 情况既由于南宋政治中心的转移,又由于北宋时理学是在初创时期,理学家们还处于 探索阶断,因而需要闭门静思,潜心钻研,而到了南宋,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 体系已经形成并日渐完善,因而理学家便积极创建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在闽地所 有的宋代书院中,传播闽学的最多,朱熹自创的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及门 人蔡元定所创的西山精舍,真德秀所创的西山精舍等,传播的都是闽学思想。还应关 注另外一个数据,闽大记的记载中统计,宋代闽人中进士有6 9 8 5 人,其中北宋有 2 5 0 3 人,南宋有3 4 8 2 人。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比北宋多了近千名进士,这之中不能 说没有书院对闽中地区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 第二,南方风情。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 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约地 域的不同蕴酿出的文化也不一样,这又促使各地的文学不可避免带着各地域特色烙印。 山川迤逦,风物灵秀,变化神奇的山水自然会引发词人的灵感。自然界的山水, 本巳能够引人不尽的暇思,而这些美景一经渲染,更增添了几分神韵。纵观两宋,诗 词文大家几乎没有不揽山水胜景以入诗词的,而山水的灵气也造就了一大批留连于此 的诗人、词人。北宋后期闽人黄裳云:“闽中山水之聚,水甘而山秀。居民之域,旗 剑排空,人天在鉴,能使过者皆欲寓焉。气象之中,含蓄奇秀,堙郁而未发者,不知 其几千岁。盖自唐德宗以前,未常举进士,其后虽有欧阳詹、徐寅辈相次而出,特以 文辞稍闻于天下,未有华显者,又二百余岁矣自有宋,闽中之士始大振发。”山 水奇秀的闽中地区,经过千百年的积蓄,陶冶孕育着地域文化,迁延至宋代,在闽中 词人笔下,展示出富有地域色彩的意境。 倚凌空飞观,展营丘卧轴恍移时渐微云点缀,参横斗转,野阔天垂。 ( 张元干( ( 八声甘州陪筠翁小饮横山阁)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 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如画。千顷光中堆滟灏,似扁舟欲下瞿塘马( 辛弃疾 驾参见朱均灵2 0 0 6 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宋代的福建书院,p 2 9 押( 梁)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p 6 9 6 如( 宋) 黄裳:送黄教授序 ,演山集卷1 9 ,四库全书本 南宋闽中词研究 绪论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海山翠叠螺浅。暮云散尽天容远。匹马度江皋。( 黄铢菩萨蛮夜宿崇 安县第三铺吹箫)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日夜玩月) 玄都观里应遗恨,一抹断烟残楼。( 冯取洽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 自扫梅花下。问梢头,冷蕊疏疏,几时开也。( 黄升贺新郎梅) 华堂清暑榕阴重,梦里江寒。火齐星繁。兴在冰壶玉井栏( 张元干采 桑子奉和秦楚使君荔枝词) 水芝香远摇红影。泛瑞霭,横山顶( 张元干( ( 青玉案筠翁生朝) 蕊香深处,逢上巳、生怕花飞红雨。万点胭脂遮翠袖,谁识黄昏凝伫 ( 张元干念奴娇丁多p 上巴) 似闻还断,飞策遍千岩叶底轻黄纂纂,恼人是、微裂芳缄。( 刘子晕满 庭芳和明仲木犀花词) 以上词作中,描写闽地独具南方风情的物产如榕树、荔枝、荷花、海棠花、桂花 等。赞叹瑰奇的闽地山水景物的如福州西湖、水晶宫、横山阁等。美丽的榕城风光也 得到了尽情展现,这拓宽了宋词的题材,使人耳目一新。 第三,闽中隐逸文化的盛行。 史志所载江、浙、皖、赣、闽地区宋代隐士最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宋代 是文化教育最为发达之地。隐士是文化的产品,又是文化的建设者。文化落后的地方 士少隐士自然就更少。宋代理学之集大成的朱熹毕生谨守“正心诚意”的信条,期望 能致君尧舜。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总让他“道不行”,只能愤而着书立说,传道授业。 他以终身的出处行藏为他的追随者作了最好的示范。在朱熹周围有一批隐士,他们与 朱熹有着乡缘、业缘( 学缘) 或亲缘关系。如朱熹的岳父刘勉之、朱松的内弟程鼎、 师事朱子的严世父等人。某一地区多有隐士,往往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这里,蒋星煜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第七部分中国隐士的地域分布专列2 0 座名山历代隐士 数量统计,可为佐证。书中统计,南宋时在武夷山隐居的士人有胡寅、胡宏、刘子晕、 9 南来闽中词研究绪论 刘勉之、刘衡、蔡元定、蔡沈、刘甫等人引。我们可以相信,南宋时期的闽中地区隐 士人数的众多,与这一地区的隐逸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南宋闽中词人也大多有隐居的想法和经历,并写作了大量的隐逸词。就连江湖志 士的代表刘克庄在仕途还算比较顺畅之时,也曾先后多次向朝廷表达归隐的愿望。南 宋闽中词人的隐逸之风如此盛行,推其原因大约有- - :其一,与当时政局有着密切关 系。其二,与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本是多方面的,踏入仕途, 勤政爱民,冶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实现人生理想的传统方式,但它毕竟不是唯一的方 式,培养人才、著书立说,也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三是闽中佳山秀水的 吸引。这里有当时闻名遐尔的武夷山、九曲溪,还有南平的剑溪,邵武的熙春山等皆 风景极幽极美之地。于此结庐隐居,远离尘嚣,与山光水色、清猿啼鸟朝夕相亲,无 疑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这些原因促进了隐逸之风的盛行,进而促进了隐逸词的繁盛。 3 1 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三联书店,1 9 8 8 年版,p 4 5 7 2 1 0 南采闺中词研究绪论 第一章南渡词人的闽中词 一、靖康之变与闽中南渡词人 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加上王安石变法不遂,反而使王朝内部陷入四分五裂 的地步。至于徽宗朝,社会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边患日趋严重, 统治阶级没落腐朽。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蔡京、童贯等人执掌朝政大权,结党 营私,滥增税赋,国内各种矛盾激化,金国趁虚南下,而朝廷一再主和。公元1 1 2 5 年,经过长期准备的金兵大举南下,徽宗匆忙退位给钦宗。但钦宗态度软弱,卖国投 降,汴京终于在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闰十一月被金兵攻破。是月钦宗出城投降。第 二年( 11 2 7 ) 四月,金兵大肆抢掠后挟徽钦二宗及所有皇室北上,北宋王朝就这样屈 辱地谢幕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当时中原生灵涂碳的悲惨场面:“贼之 来,虽有不少抄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 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自京师到黄河数里间,井邑萧然,无复繁盛时 景象矣。 3 2 侥幸逃脱的高宗赵构接着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即位,建立了南宋王朝,为了躲 避金兵的追击,随即南渡。随高宗一起南渡的,不仅有皇亲贵戚,众多百姓和武装流 民,还有大量文人、士家大族。避难人群先后逃往南方各地,有江淮地区,湖湘地区, 四川地区,还有岭南地区。闽中地区也是中原入南渡后聚居之地。据记载:“中原士 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础朱熹认为“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 于东南。”大批移民的到来,促进了闺中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时,文化生态也 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给闽中地区带来了人文气息,对闽中士子而言则增加了学习切 磋和提高的机会。闽中文学的繁荣期到来了。 文学研究者一般将“南渡”视为历史概念,从而确定这一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和 主要活动人物。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学者黄文吉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界定了“南 渡词人 ,“是以靖康二年,亦即建炎元年为准,必此时年满二十岁,对国难有切 3 2 ( 宋) 徐梦苇: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六引靖康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p 2 7 1 ,3 (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 6 ,四库全书本 1 1 南宋闽中词研究绪论 身之痛,感触必较为深刻,对过去事物记忆犹新,感情当较为浓厚。”m 此界定为李 淑芳的博士论文宋室南渡前后诗词衍变研究所沿续。随后,薛瑞生南渡词论略 一文中“以宣和至庆元间为南渡词之大体界限 3 5 。进入九十年代,王兆鹏先生宋 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一书中将“南渡词人群”3 6 定义为生活、创作经历北宋末徽宗朝 和南宋高宗朝的一群志士词人。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的界定则是“凡是北宋 渡江南下的词人,或在北宋时出生至南宋后始以词名家者,可视为南渡词人。起始时 间从南渡之日算起,终止时间以这批词人的最后一名退出词坛时为止。棚7 这些界定中, 王兆鹏先生的看法可谓精慎,本文所指“南渡词人”,指主要生活在两宋之交亦即历 经北宋徽宗朝与南宋高宗朝的一批跨时代词人。他们目睹“靖康之变”,饱尝“南渡” 之苦,词风随时代沧桑而发生新变。他们或为抗金救国而呐喊呼号,或为言志抒怀而 慷慨高歌,或为忧时伤世而低徊咏叹,或为国破家亡而凄苦吟啸,共同重建南宋词坛, 将宋词创作推向辛派崛起的最高峰。这一批南渡词人成就显着,据有关研究者统计, 南宋词人有1 0 5 9 人,其中南渡词人有4 8 8 人朝,而这之中闽籍南渡词人有李纲、李弥 逊、张元干、刘子晕、邓肃、蔡伸、康与之等。 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背井离乡惶惶南逃的闽中词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责任。他 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或间接地投身过抗击金兵的战斗,金兵围攻 汴京之役中,李纲力主抗战到底,并亲自督战杀敌;张元干在金兵围攻汴京时,入李 纲幕下,曾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与敌兵日夜奋战3 9 ;邓肃也曾“张邦昌僭位, 志宏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川o ;李弥逊“金人犯河朔,诸郡皆警备。弥逊损 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可说建有守城之功。 他们都是坚定的抗战派,但朝廷的主和势力常常占了上风,秦桧上台后一味乞和,这 批志士词人更受排斥,倍受打击。 词传统上是那种用来抒写离情别意的轻倩文体,而饱尝苦难的闽中词人却选择用 词来传达他们的心声,抒发对国事的痛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他们对纷乱的社会现实 ”黄文吉:宋南渡词人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 9 8 5 年版,p 6 薛瑞生: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p 3 4 6 柏( 元) 脱脱等撰:朱史卷3 7 5 邓肃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p 11 6 0 3 。 州(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3 8 2 李弥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p l l 7 7 4 南宋闽中词研究绪论 发出沉痛的责问:“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 李纲永 遇乐秋夜有感)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雄,强半巳凋亡。慨念 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 蔡伸水调歌头时居莆田) 。在沉痛反 思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同时,闽中词人还表现出拯救现实的信心:“调鼎为霖,登坛作 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 李纲苏武令) 。 这些爱国词人的忠心赤胆和报国壮志,一心乞和的南宋朝廷却并没有领情,他们 一面满足于暂时的苟安,寻欢作乐,过着“直把杭州作卞州”的荒淫生活;另一面对 爱国人士为主体的抗战派进行残酷打击,甘心向金人屈膝称臣。这种情况下,忠正之 士无不寒心自危,大多挂冠归隐以求避祸。闽中爱国词人常常借唱和酬赠来互相勉励, 彼此抚慰,排忧解闷,这一时期闽中词坛的唱和之风大为盛行。 二、闽中南渡词人的唱和之风 晚唐五代时期,文人交往过程中用词这种艺术形式来唱和酬答的现象是很少见 的。北宋仁宗以后,受北宋文坛口昌和之风的影响,以及“以诗为词”观念的产生和强 化,词与诗一样也可用来作为酬赠形式,词的唱和之风在北宋中后期是很普遍的现象。 南渡词人受前代文坛风气的影响,加上南渡之际元佑党禁解除,文人创作活跃,文人 结社唱和蔚然成风。闽中词人也不例外。 闽中南渡词人李纲、张元干、邓肃、李弥逊等都是力主抗金的爱国词人。由于南 宋朝廷为秦桧等主和派所把持,这些爱国词人倍受打击和排斥。闽中爱国词人通过相 互间的酬唱,或概叹国事,或抒发同志间的深厚友情,来排解他们心中压抑和愤懑的 情绪。若具体论其功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