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文化转型的时代语境中,余秋雨散文彰显9 0 年代散文寻找现 代性的世纪主题。余秋雨对社会的研究基本上延续韦伯式的思路,主 要是文化取向上的研究,对人的研究融入和发展了柏深思晚年的创见 和三个系统论,他秉执现代性思维理念,兼具学者与戏剧理论家的双 重素养,以投身旷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创造性地借鉴、融合散文、戏 剧、绘画、民俗等的审美因素和表现手法,革新散文的旧有体制,推 呈出以现代叙事理论为依托的、综合化的散文宏大叙事创作范式。 本文置重研究余秋雨散文的现代性特征,结合文本细读、关键词 研究、分析心理学等方法,拟从现代理性、人本思想、宏大叙事范式 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余氏历史文化散文为关注焦点,集中阐述 其张扬现代理性精神的内在理路。第二章置重诠释余秋雨散文文化人 格学的独特建构,并指出文本充盈着现代人本思想的内涵。第三章聚 焦余氏散文的形式创造,即散文独特的宏大叙事范式建构。 余秋雨汲取了传统文化素养,经过主体的现代性意识的过滤及主体现 代思想的重新注入,赋予散文厚重的思想文化蕴涵,承载重大命题的力量。 余秋雨不仅创造了散文容量的“神话”,而且赋予散文史诗般的恢宏气度, 为现代散文的中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现代性 a b s t r a c t p r o s eo f9 0 sf i n d si t sb e s ti l l u s t r a t o ri ny uq i u y u sw o r k sf o rt h e t h e m eo ft h ea g ei nt h ec o n t e x to fc u l t u r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t h ea s p e c to f s o c i a lr e s e a r e hy ub a s i c a l l yf o l l o w st h el e a do fw e b e ro nt h ec u l t u r e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st h eo r i g i n a li d e a sa sw e l la st h r e es y s t e m t h e o r yo fp a r s o n si nh i sl a t ey e a r so nt h es t u d yo fh u m a n b e i n gb o t ha s c h o l a ra n dad r a m at h e o r i s t ,y ui s e q u i p p e dw i t hm o d e r nt h i n k i n g , w h i c he n a b l e sh i mt or e f e rt oa n de v e nb l e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 sa n d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p r o s e ,d r a m a ,p a i n t i n ga n df o l k c u s t o ms oa st op r e s e n t a ni n t e g r a t e dw r i t i n gm o d eo fg r a n dn a r r a t i o nb yt h ew a yo ff i e l ds t u d y o nt h eb a s i so fm o d e r nn a r r a t i v et h e o r y t h e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m o d e r n i t yo fy u sp r o s e ,a n di n t e n d st o c a r r yo u t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t h r e ep a r t sw h i c hi n c l u d er e a s o n ,h u m a n i s t i c i d e a sa n dg r a n dn a r r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l o s er e a d i n g , k e y w o r d s a n d a n a l y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c h a p t e r o n e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 i n h e r e n tp l o to f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 r nr e a s o ni ny u sp r o s eo nh i s t o r ya n d 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rt w of o c u s o nt h eu n i q u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e p e r s o n o l o g y i nh i s p r o s ew h i c hr e v e a l sm o d e r nh u m a n i s t i c i d e a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e m p h a s i z e so nt h es t y l eo fy u sp r o s ew h i c h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 g r a n dn a r r a t i o n a saw r i t e rn o u r i s h e db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y uq i u y ui n c o r p o r a t e s t h em o d e r n i t yi n t oh i sp r o s ea n de n d o wh i sw o r k sw i t hc u l t u r ed e p o s i t s w h i c he n a b l et h e mt ob e a rm o m e n t o u si s s u e s y un o to n l yc r e a t e sam y t h o fp r o s ev o l u m e ,b u ta l s ob e s t o w se p i cb e a r i n gu p o nh i sw o r k s i nt h i s w a yh eh e l p st om a k ea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r e s u r g e n c eo fm o d e r np r o s e k e y w o r d s :y uq i u y up r o s e- m o d e m i t y 中文文摘 九十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是“散文热”,余秋雨及其文化大散文无疑是散文 领域的研究重镇。论文以余秋雨散文是否彰显现代性特征为研究课题,以现代 性理论及分析心理学作为进入文本的方式,对文本加以全方位的观照。 1 9 8 8 年收获杂志连载文化苦旅,标志着余秋雨涉足散文创作领域, 1 9 9 2 年文化苦旅结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满城争说余秋雨。其后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力作叠出,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 争论,形成“聚讼纷纭”的“余秋雨现象”。本文试图将余秋雨散文集作为一个 整体加以文学观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 散文极具革新意义的形式创造,烛照创作主体独特的思维范式。从中总结一些 有益的艺术经验并思索其散文之于当下散文创作的意义。论文认为余秋雨的散 文创作自觉肩负起社会研究的使命。他延续的是马克思韦伯社会文化取向研究 的思路,响应了文学的世纪性主题一一寻找现代性,在历史评判上提出以现代 理性及历史进步观为圭桌,在社会构建的命题上提出了“文化人格学”的概念, 融入和发展了柏深思晚年的创见和三个系统论,在散文创作上创造性地引入宏 大叙事与戏剧表现手法交融的范式。毋庸置疑,余秋雨在当代散文的理论与实 践方面作出了极具份量的贡献,他是当代散文“失语”状态的终结者。 余秋雨散文最有研究价值之处可抽绎为三大部分:现代理性精神、现代人 本思想、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现代叙事特征,本文围绕此三方面展开论述: 现代理性主要体现在余氏散文的重要组成一一历史文化散文。以现代理性 精神对跨越历史时空的、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加以爬剔、整合和重构是此类散 文建构的总体方略。创作主体在文本中折射出的历史时空意识、历史进步观、 世界眼光、全球意识、文明与野蛮对峙的研究范式构成了余秋雨创作心理机制 的灵魂。 现代人本思想体现为人格母题,是余秋雨散文的核心,具体化为人的本体 观念,文化是余秋雨散文的高频词。余秋雨散文的三大基元分别是:文化、人 格、苦涩。余秋两基于此提出“文化人格学”概念。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余秋雨影响极大,文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小人原 l l i 型是余文的三大组成,文人原型植根于余秋雨的文化情结,这来自于余秋雨自 身的文化身份与形象认同;大地母亲原型根植于女性情结,余秋雨的母亲、启 蒙女教师、太太马兰是三个重要来源;小人原型是创作主体生命体验和历史感 悟催生的“收获”。 余秋雨散文侧重表现历史上具有前瞻性意识的名人或支撑起菜一重大文化 现象的文化名人的内在生命图式,并归结出文人、名人“围困一突围”的生存 模式,并最终归结到人格的基点上。余秋雨以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为触 媒,凭借深邃睿智的洞察力和对历史人文内涵的领悟能力,调遣学者丰厚的文 化信息贮存,烛照了特定历史时空中文人的独特情怀及文明的脆弱与凋零之因。 余秋雨以现代性视角重塑智慧女性形象,以雍容华贵、智慧稳健而又带有 母性的女性形象颠覆了长期塑造的女性“无才”、“附庸”、“玩偶”、“家庭主妇” 甚至为情所困的“变异”等性别镜像的创作传统。余秋雨散文的女性观在某种 意义上是对前代作家的一种突破,他赋予女性大地母亲式的力量、伟大的人格 魅力。 小人原型毫无疑问是与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成名后的阅历紧密相联的,这一 点从小人原型在文本的首次出现时间得到印证,对于文学史是一个有重大意义 的补充。 余秋雨不只是将“人”冠放在创作视野的中心并最终归结到人格的层面上, 而且致力于探讨人本思想及文化人格之于现代社会文明构建的意义,笔者将其 概括为社会建构人格中心理论。 余秋南的宏大叙事主题偏重文化,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将一切 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与将来统一起来,是一种对人类 历史进程的有始有终的构想,是对于整个人类的叙述。 这种形式创造使散文具备从未有过的鸿篇巨制和具有震憾力的美感。散文 首次承载起沉重的主题、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视野,完成了“恢宏的史诗”式 的“大文化散文”的构建。 在创作实践中,余秋雨还以在散文架构的开合自如,驾驭庞大素材的得心 应手、语言的雍容典雅等方面,彰显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坚实功底以及戏剧理论 家的艺术素养。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留下了这个文化身份的痕 迹但从阅读效果的角度而言,散文作品浑然天成她融入的戏剧性元素奠定了 余秋雨散文公众接受的成功基础。 余秋雨散文的整体价值。系由散文思想内涵的革新与散文形式创造的开拓 两个层面构合而成。 在思想内涵的革新方面,文本张扬现代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本思想。从这个 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只是参与了余秋雨文化素养的构建,家国之辩、天下情怀、 忠义正统、人生范式在余氏散文中均被部分颠覆,而他重新构建的系统是以现 代理性精神为圭臬,彰显对历史进步观、商业文明、商业心理的认可甚至推崇。 他秉承了启蒙主义思想和人文精神,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捍卫文化良知的责任, 在文化苦旅中致力于构建文化人格学余秋雨对历史的阐释和判断标准发生了 根本的位移,更倾向于“人本位”思想,个体的心境自由、生存权、发展权明 显进入评判视野。 在形式创造的开拓方面,体现为现代叙事理论对散文的重构。着重论述散 文宏大叙事的艺术架构在文本的表现特征、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地域 文化的关系。还探讨了余氏散文的戏剧性元素、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 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散文的思维范式与现代工业社会特征及价值体系、都市文化息息相 关。余秋雨的散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切入,以宏大叙事的文风,以沉郁凝重的 思想穿透力将“现代性”嵌入历史的叠层,在历史的峰峦中进行文化苦旅式的 艰难跋涉,重新发现、解读、阐述历史,试图为现代人构建一种崇高、至美的 道德境界,试图以社会构建人格中心理论来完成从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 中出现的社会道德体系断裂的接续工作。 余秋雨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实践,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思想 品位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散文的文体创造上极具革新意义因而对于当下的 散文创作,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论文对余秋雨散文现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将有助于 从一个视角加深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它对余秋雨散文创 作主题及规律作了一系统的梳理、研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创作经验。 v 绪论 2 0 世纪8 0 年代末以来,余秋雨以戏剧理论家的文化身份“反串”散文创 作,取得空前成功。他以纵横万里的书斋外考察为主要写作方式,从1 9 8 8 年在 收获杂志连载文化苦旅开始,到1 9 9 2 年文化苦旅结集出版,余秋 雨和他的散文正式登陆散文领域,一时洛阳纸贵,满城争说余秋雨。其后山 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力作叠出,至2 0 0 5 年写完借我一生 宣布封笔,共创作散文集1 l 部。余秋雨散文风行海内外,首创“阳春白雪、曲 高和众”的奇迹,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形成“聚讼纷纭”的“余 秋雨现象”先是好评如潮,赞誉有加,继而舆论突变,落差巨大,“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的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可能是一大奇迹;在受到了海内外读 者空前热烈的欢迎以后,不久就引发了规模巨大的围攻。”2 所幸,在喧哗与纷 扰中也有不少学理性的述评,为余秋雨研究奠定了基础。 聚焦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评论集已有五本:感觉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1 9 9 6 年2 月) 、余秋雨现象批判(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8 月) 、秋风秋雨愁煞 人(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 、 ,文汇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7 2 页 1 i 另一次是在都江堰中将长城与都江堰比较,指出长城只是体现“人类意志 力的骄傲”的排场,而都江堰则实实在在地长久滋润了中华民族。都江堰开 头即明确地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无论是批评家用理性来否定这种主体心灵的“自由化”,还是孙绍振认为这是“艺 术的抒情逻辑”,“都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这并不是余秋雨的“情绪化”,而是 主体的独特历史观所必然导出的结论这项标准同样体现在天涯故事中, “就在这些青年女子间,将会发生一个真正的大事件,使那些名震一时的社会 抗争相形见绌。”“大事件”就是黄道婆推广纺织术,以致“松郡棉布,衣被天 下”。在传统史家看来,此事一定是放在惊心动魄的军政事件之后的。 对待民俗文化遗产,余秋雨也表露出一种理性的思考。贵池傩中余秋雨 从傩戏这种祭仪发现其潜伏着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几个文明侧面,具有很大 的研究中华民族远古精神史的参考价值。道士塔中余秋雨没有把愤怒的洪水 全部泄向造成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直接责任人一一无知愚昧的王道士,而是透 过史料的记述敏锐地挖掘出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大环境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和官 僚队伍的不负责任,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此种理性认识将敦煌文物流失事件置 放在一个宽广的社会领域,叙述得颇为深刻。 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张雄指出“确认历史发展是进步的观念,是 现代性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进步,作为历史时间之产物的真理,它是一种理 解历史过程的价值观”。”这种现代性价值观的内核是顺应历史,追求发展与进 步。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烛照余秋雨的思维方式,洞悉余秋雨多篇散文的内在 理路。 第三节从文化到文明的递嬗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递嬗过程。研读其前后期文本,笔者深感其 文本体现出从“文化”到“文明”的嬗变。余秋雨从对文化的探寻到对文明的 思索是一种必然,其创作心理机制是文明中心论和全球化意识。笔者认为文化 与文明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 文化苦旅很明确地将文化放在中心地位:“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 m 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当代作家评论 2 0 0 0 年第6 期,第2 4 页 嚣张雄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 ,哲学研究,2 0 0 6 年第1 期第2 8 页 1 2 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原因是“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 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 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 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出发时的主题词是“文化”。 而到了行者无疆中的主题词已成为“文明”。“就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 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它文 明。既从其它文明来审视中华文明,又从中华文明来察试其它文明,然后横下 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己成瓦砾,己沦匪巢,也一 个不能缺漏。” 许多学者认为余秋雨关注“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更准确而言,余秋 雨绾接了现代性的线头,传承了肇始于五四的“文化决定论”,并发展为“文明 中心论”。半个世纪前,鲁迅认为改变人的精神首推文艺,半个世纪后,余秋雨 从文化考察到文明研究,以世界眼光研究人类文明史。鲁迅著文强调疗救国民 性,而余秋雨则是高扬捍卫文明的旗帜。 从主体的文化身份考察,余秋雨的创作,是带着一种文化自觉的使命感的。 他于1 9 9 5 年春在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作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的学术演讲时 呼吁:“文化人如果不作长远思考,不为这个世界已经过去的世纪年月和即将来 临的世纪作完整思考的话,文人的本位就失落了你仅仅是个有知识的人,仅 仅是个有文化技能的人,而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或文化人。”4 这个 定义刷新了“文人”的内涵。他在 - t - 年庭院一文中明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我 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 和传递文化。”同时,余秋雨还自觉致力于文化传播事业,他认为:“要让欧洲 人在这一个层面上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责无旁贷的是文学艺术创作”。 余歉雨文化研究的一个大手笔是将人类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将一切划分 成文明与文明的对立面两端。他的心理框范突破了地域、国家的思维限制,在 意识领域消解了地域和国家的概念,笔者一直将下面两段视为余秋雨以全球视 野考察文明的宣言: “即便是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著于各 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正在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 赫余歉雨:文化苦旅自序 ,东方出版中心1 9 9 2 年版 玎余秋雨tl 行者无疆自序 ,华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冀摘自新加坡联台早报 。1 9 9 5 年4 月3 0 日 挣余秋雨,行者无疆结语 华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1 3 近处和远处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它文明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 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僮憧黑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较,突破了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极方位,而是一直保留着更庞大的第三方位,即一切文明 的对立面。” 余秋雨对文明的珍罕与危机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在乡关何处中“直到 今天,我们大概还躲不开与蒙味与野蛮的周旋,因此文明永远显得如此珍贵。 蒙昧和野蛮并不是一回事,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 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 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 明。结果,一切文明都会遇到两种对手的围攻: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 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强蛮到无可理喻。” 显而易见,文明处于蒙昧与野蛮的两方夹攻中腹背受敌,这是问题的根源。 文明与野蛮的长期对峙和不时发生的搏斗总是难于避免,结果又常以文明的凋 零告终,这似乎成为文明的宿命在“千禧之旅”途中,余秋雨触目惊心于“人 类的自相残杀、宗教冲突、人口爆炸直到世纪之交还没有缓和迹象”,“满目的 危机、积怨、暴力”,因而呼吁文明打破一切框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野蛮和蒙 昧,就成了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心理基础和动因。因此余秋雨散文中呈现出这样 一个模式:文明与野蛮的对峙。 都市似乎是文化的荟萃之地,文明的象征。西方社会学家曾作出“一切伟 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世界历史也是市民的历史”的论断。“事实上,余 秋雨在脆弱的都城中对文化与城市的阐述正与此同一论调,该文思索城市 为何命定会遇到很多麻烦的课题。城市是文明高度集中的产物,是农耕自足社 会形态的背叛,社会分工、商品流通是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然而高度发达的 文明常常不敌野蛮,高度文明的渤海国首都被游牧民族一把大火化为焦土就是 一例,这是文明史上一再出现的悖论,诚如亨廷顿所言:“在世界范围内,文明 似乎在许多方面都正在让位于野蛮状态”。”主体通过还原特定历史时空中摧毁 城市的场景一一人类实践行为特殊样式,并对这种样式进行抽象思辨,对人类 生存进化的缺憾及病态等作出深层次的揭示。余秋雨还发现了另一种无形的包 余秋雨;行者无疆自序,华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i 1 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1 年版,第2 0 1 页 弛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3 7 2 页 1 4 围,即来自广阔乡村的社会心理对抗,实质是工业文明( 现代社会) 与农业文 明( 前现代社会) 的对峙,余秋雨的思想倾向是明显的,主体意识很明显地站 在城市文明这一边,在找寻城市脆弱根源的同时,他也替城市文明写下独立宣 言他首先认可城市的非农业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他重新解读了宋代张俞的绝 旬,“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城市逻辑”,实质上是认可 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但余秋雨在为城市文明张本时看法还是有偏颇的,他认 为“中国城市的寄生性从反面助长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简单农业思 维”,而他所指“寄生性”意为“城市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又必须吸纳大量 的农产品。”城市主要是从事工业生产及经营第三产业,这也是社会生产的一部 分,因此“寄生性”也是农业思维的提法,值得商榷。至于“昨日入城市,归 来泪满巾”诗句“非常确实地点明了诗作与城市的对立情绪”,笔者以为不妥, 流泪者固然有小农意识的成分,然封建社会是以残酷的剥削为主要特征的,因 而“泪满巾”此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当是无立锥之地贫者的人之常情了细究是 有一点偏颇,然瑕不掩瑜。 余秋雨散文的文明主题是以崇高与沉重为主要特征的。余秋雨试图在散文 中阐释一个文明与野蛮的对峙模式。“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 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一一文明? 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 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但我认为余秋雨不仅仅是个助威者,他更是文明 卫护方案的探索者、设计者。阿诺尔德汤因比( a j t o y n b e e ) 在亲身考察二 十一种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得出文明起源的“挑战与应战”模式,汤因比主要 是从自然环境的挑战与人类的应战从而促进文明进化速度的角度来研究的,结 果他发现:恶劣的环境居然比安适、易于求生的环境更能催生璀璨的文明。“看 来文明自产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命运多舛的本质,与各种外界力量的搏斗、对峙、 抗争似乎成为文明难以摆脱的宿命。文明的产生是艰难的,本身却很脆弱,各 种野蛮的外力经常将文明扼杀,如美洲的玛雅文明随着欧洲的血火征服而灰飞 烟灭脆弱的都城起笔集聚古城的神秘湮没,余秋雨信手拈来,庞贝古城、 阿特兰提斯、吴哥窟,这些承载过一个时代的繁华之都皆因外力破坏殒落了, 然后细述深受盛唐文明影响的渤海国首都被野蛮的烈火吞噬的过程,转入对城 市文明处境的深思,渤海国都城,这座曾是亚洲大都市的城市,最终的命运是 “胡人一炬,可怜焦土”。盛唐文明能缔造它,却不能卫护它,只能眼睁睁地看 余秋雨t 文明的碎片题叙 春风文艺出版杜1 9 9 4 年版 n 参见历史研究 上册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6 年版“挑战与应战”见第二部第五章 1 5 着朔北的长风将最后一缕火焦味吹走。代表进步与繁华却又极为脆弱,这就是 文明的悖论文明常常不敌野蛮,人类历史多次重演这种悲剧,对文明的摧残 经常以屠城、焚城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余秋雨以城市文明为视点,来反思文明 的命运、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很有份量的主题。 “文明与野蛮”的对峙是余秋雨的关注焦点,除本节所述外,此命题在下 章仍有涉及。 1 6 第二章现代人本思想:构建文化人格学的基座 文化是余秋雨散文的高频词,人格母题是余秋雨散文的核心,余秋雨在散 文中张扬现代入本思想,具体化为人的本体观念,诚如席扬所述:“现代所 指谓的要义是工业文明过程中人类所形成并认可的理性。这一理性在西方的近 代历史中被表述为自由的观念、民主的观念以及延伸于审美领域后的人的本体 观念。”理性精神与人本思想,本是一脉贯通的两个概念,余秋雨散文借助历 史积淀在彰显理性精神之时,也在张扬人本思想。基于此,他在千年庭院 中提出“文化人格学”的概念。 严家炎指出:现代性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他对现代性的诠释 如下:“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 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余秋雨的文化人格学是以现代性为视角、以现代人本 思想为基座的,内涵是新的理念价值体系 余秋雨散文的三大基元分别是:文化、人格、苦涩。这三个关键词在余秋 雨散文中反复出现,演绎了余氏独特的思维模式。 余秋雨很推崇荣格,其文本多处闪耀着分析心理学的思想星光,文人原型、 大地母亲原型、小人原型是三大组成,文人原型植根于余秋雨的文化情结,这 来自于余秋雨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形象认同:大地母亲原型根植于女性情结,余 秋雨的母亲、启蒙女教师一一活在牌坊阴影下的大家闺秀、太太马兰是三个重 要来源;小人原型是创作主体生命体验和历史感悟催生的“收获”。 余秋雨散文侧重表现在文明与蒙昧、野蛮对峙的情境下文人与文化传承的 艰难历程,大多写历史上具有前瞻性意识的名人或支撑起某一重大文化现象的 文化名人的内在生命图式,并创造性地归结出文人、名人“围困一突围”的生 存模式,同时观照文化阶层众生相,并最终归结到人格的基点上余秋雨以主 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为触媒,凭借深邃睿智的洞察力和对历史人文内涵的 领悟能力,调遣学者丰厚的文化信息贮存,用主体的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并注入人本思想,烛照了特定历史时空中文人的独特情怀及文明的脆弱与凋零 ”席扬著: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3 页 撕严家炎,袁进现代性t 二十世纪中周文学的显著特征 (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5 年9 月第5 期,p 5 8 页 1 7 之因 余秋雨以现代性视角重塑智慧女性形象,以雍容华贵、智慧稳健而又带有 母性的女性形象颠覆了长期塑造的女性“无才”、“附庸”、“玩偶”、“家庭主妇” 甚至为情所困的“变异”等性别镜像的创作传统。余秋雨散文的女性观在某种 意义土是对前代作家的一种突破,他与曹雪芹一样是以“心灵的尊重”来写女 性,但他又赋予女性以力度、智慧及社会性,情感是高贵健康的,他不同于以 往作家书写女性时总是将其置于一个逼仄的情感空间和生活圈子中,热衷于女 性命运的不幸,性格的弱点,或总是与性、变异心理联系在一起,而是赋予女 性大地母亲式的力量、伟大的人格魅力。 小人原型毫无疑问是与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成名后的阅历紧密相联的,这一 点可从小人原型在文本的首次出现时间得到印证,对于文学史是一个有重大意 义的补充。 本章立足于文本细读,致力于发掘文本的底蕴,笔者认为可归结为人格母 题和社会构建理想,二者之间是交涵互渗的。 第一节分析心理学与人格母题的确立 余秋雨以现代人本思想为指导,汲纳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用以指导 文化人格学的构建,他将历史文化现象与历史名人统一纳入人格评判的轨道。 在余氏散文中,相当多的篇章,凡涉及到人物或人物群体,最终都归结到“人 格”层面上。 余秋雨在文本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执著的努力:“他在反顾中询问中国文化的 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标高。他在与历史精魂的对话中,给当 代人文知识分子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接 续中国文人的血脉。”荣格认为:由于丰富多彩的原型被还原成少数几个理性 概念,造成了现代人的心灵畸变和灵魂丧失因而“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 它不停地致力子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 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 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按荣格的观点,文学艺术有助于改变我 ”朱拣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0 6 页 强 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 ( 冯川等编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 版,第1 2 2 页 1 8 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偏见,恢复时代的心理平衡,维护现代人的完整人性诚如 荣格所言,“人类精神史的历程,便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丽达到向 完整的入的复归。”“完整的人”正是余秋雨从事散文创作的精神旨归,体现 了为现代社会立德立言的创作意旨。这种不谋而合,使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大 量地汲取荣格的分折心理学观点及研究方式。 荣格对余秋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余秋雨曾三次引用荣格的文化人格观, 只是表述略有不同。一次是在访谈录( 一) 一一关于散文,“荣格说,文化 要求着许多社会命题变成人格结构。”第二次是在上海人中,“荣格说,文 化赋予了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第三次是在台湾演讲录中,“荣格说过。 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这意味着,余秋雨所秉执的文化本位论及其社 会意义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格”的完善。他曾坦言:“我追求一种健全、完整 的人格,即使自己成为文明的、高贵的社会形象。文明的播种者首先自己是文 明者。文化人自己要力求高贵。贵,不是贵族,不是金钱,是文明结构的最高 层次。由于你的存在,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他重视个人的修身对社会文 明的推动作用,将“文化人”推上人格构建的前沿,在执著地悲悼文明废墟、 寻求文明战胜野蛮的希望时,将希望寄托在他所擢升了标准、刷新了意义的“文 人”上,试图在社会上普及一种理想的人格,构建以人格为重要支点的社会建 构理论,以期让社会抵达一种理想的状态。 余秋雨注重汲纳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关于原型、原始意象及文学母题等理论 观点。荣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矫正了弗氏泛性欲说的缺陷,深 入考察了原型、原始意象的相互关系。荣格的学说主要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 无意识,前者主要内容是“情结”即“一簇簇心理丛”,后者的内容则主要是“原 型”或称“原始意象”,原型( a r c h e t y p e ) ,“是一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包含神 话主题的远古特征。神话主题以纯粹形式出现在童话故事、神话、传奇及民闯 传说之中。”“按马新国的分法,荣格的学说应归入发展阶段的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当代人对人类早期文化和原始思维以及人类的共同心理结 构的研究。”5 他指出:“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 挣 瑞士 荣格:毕加索 ,见心理学与文学( 冯川等编译) 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1 7 6 页 柚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7 4 页 4 1 余驮雨:文化苦旅 ,东方出版中心2 0 0 1 年版,第1 6 5 页 啦见行脚深深 余秋雨台湾演讲广西漓江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蚰页 椰新华社每日电讯。1 9 9 5 年4 月3 日 4 4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等译。三联书店1 9 9 1 年版,第3 8 页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5 1 页 1 9 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即原型是人类潜意识里积淀着的 种族的记忆,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它能使人的知觉和颁 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原型与个人无意识的关系是“人生中有多少典型 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 之中。”荣格描述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就好像回到了某种原型的情境。“一 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 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 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荣格认为原始意象( p r i m o r d i a li m a g e s ) 是“一种 记忆蕴藏”,它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第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 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 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原型”与“原始意象”都属于集体无意识范畴, 但两者是“体”和“用”的关系,原型作为实体,是“可思而不可见的”,而原 始意象作为功用,是借助于“由它产生出来的种种意象”而推知的。o 笔者将余秋雨人格母题散文的内在思想体系命名为社会人格构建理论柏 深思”认为“以人格发展来理解人的全部经历和人的生命形态在建构社会理论的 事业中具有关键性的价值。”“余秋雨深谙这一点,因此将“人格”作为深掘历 史文化现象深蕴的符咒,作为社会构建的核心,这也是“人格”社会主题词在 余秋雨散文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原因。 在余秋雨散文中,“人格”成为文化研究的主题词,文化人格学成为余秋雨 散文中最受人瞩目的部分,诚如上章所述,余秋雨的人格主题词融入了现代性 最典型的特征一一历史发展进步观的内涵,历史名人的人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他们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柳宗元在贬所做着“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功 业,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使自身不再是“朝 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天一阁的缔造者、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家范钦,他 之所以能以毕生精力从事文化传承事业甚至将整个家族推入一项绵延数百年的 苦役,从而创造了一种极端艰难而悲怆的奇迹,是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范钦的功业在于天一阁“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 撕荣格t 心理学与文学 ( 冯川等编译) 一书的。译者前言”,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5 页 耵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4 4 页 0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j i i 等编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1 2 l 页 糖参见荣格,荣格性格哲学,李德荣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6 2 3 页 抽柏深思( t a l c o t tp a r s o n s ,1 9 0 2 1 9 7 9 ) ,美国社会学家自1 9 4 4 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近3 0 年 著有行动理论和人的存在条件 、经济与社会) 等 ”转引自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2 1 3 页 2 0 脚处。”岳麓书院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一种延绵千年的人格力量贯注到每一位学 子身上,岳麓书院的存在让人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在本性上还有崇尚高层次 文化教育的一面,中国历史在战乱和权术的漩涡中还有高洁典雅的篇章”,只不 过,“保护这些篇章要拼耗巨大的人格力量。”他们都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整 的人”,是精神史上的高标,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最珍贵的记忆,是现代人 向“完整的人”复归的重要载体。余秋雨的逻辑是:社会命题的最后落脚点都 是具体操作者的人格结构,这是科学的,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及决定 因素。 余秋雨的文化人格学的核心是以人如何作用于社会为评定尺度的。如乡 关何处论及文化名邑余姚的名人:王阳明、黄宗羲和朱舜水,“他们用自己的 嶙峋傲骨支撑起了全社会的人格坐标。因此乱世也就获得了一种精神引渡。”这 些一代宗师漂泊四方,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在社会上确立了人 格的巨大的精神号召力。王阳明的一生正应了东方文化语境中“自古雄才多磨 难”的理念。种种磨难考验了他也成全了他,无论是文才还是武功,都臻于极 致,不论是在沙场还是在文化节操上都坚韧得像个将军,即使是在弥留的一瞬, 其坦然与光辉也是庸常人所不能及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留在世间的 最后的声音。王阳明的文化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日本海军大将东 乡平八郎一辈子都带着“一生低首拜阳明”的牌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 力量确实大到可成为主宰人精神的图腾。黄宗羲的生命图式,实在是奇崛响亮 的,满腹经纶与刚强血性如此协调地统一在一代宗师身上,并不多见,年方十 九即痛殴阄党余孽,京师震动。组建义军抗清,未果后又潜心治学,终成史学 泰斗与文化巨人。在刀兵行伍间奔走多年的朱舜水将生命的最后二十余年岁月 投入到中日、亚洲文化交流史的事业中,受到日本人民的虔诚崇拜。因而文化 人格就外延而言。应是作用于社会的、甚至有超越民族、国界的影响力度。余 秋雨在论及三人之后,写了这么一句:“由此,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可见,余秋雨心目中的故乡,并非地域意义上的余姚,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余姚。 深究下去。余秋雨人格的内涵是“文化良知”,一种个体在内心对善恶是非 的判别规范,一种社会的共同意志及道德准则。诚如涂尔干”所言“社会本不 只是所有社会成员的组合,它要比这种组合多一些什么,那就是良知,即 托涂尔干( e m i l ed u r k h e i m ,1 8 5 8 - - 1 9 1 7 ) ,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著有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学 方法论原则 等 2 i c o n s c i e n c e 或c o n s c i o u s e s s ,这意味着社会良知。”。余秋雨在社会人格体系构 建中很重视的一点就是“良知”。但对普通入而言,“良知”是脆弱的。柏深思 站在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认为所谓性善说是很天真的。真正的人因为受了各种 不同的压力,很难体验内在的性普。为此柏深思提出要了解作为社会存在的人, 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即人格的系统、社会的系统、文化的系统,并在他的晚年, 将人格发展的问题带进社会理论结构中来。“而他晚年的创举用杜维明的话说 是;“这个工作即使不成功也有深刻的意义。”从人的研究的方法论角度看,这 个评价是中肯的,余秋雨论及古代的“株连”时,用的正是这个思维模式:“如 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 我们以往不也见过很多心底很明 白而行动却极其窝囊的人物吗? 有的事,他们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坚持一下就 坚持出人格和个性来了,但皱眉一想妻儿老小、亲戚朋友,也就立即改变了主 意。”( 流放者的土地) 但柏深思同时又提出人是一个基于生物存在与向最终 真实和终极关切( u l t i m a t ec o n c e r n ) 飞跃两者统一的人格系统。因此,清初 流放者在挺过生死荣辱的考验后,以文弱之躯在冰天雪地、朔北蛮荒中点燃文 明的火种,传播友谊的佳话,体现出文人的坚韧与文化的力量,除了人格系统, 有什么能阐释此种现象呢? 余秋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阐释历史、社会 时,总是归结为“人格”,而论及“人”时,总是将其置放在柏深思的三个层次 上加以观照,这使其人格的内涵极为丰盈。 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因而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当大部分体现为人格的完善,这是余秋雨散文从创作精神旨归出发将人格确 定为母题的原因。一直到后期文本,余秋雨始终没有改变这一观点,在布拉 格不后悔中,他引述他非常推崇的捷克作家总统哈维尔说的话是:社会改革 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诚如哈维尔所言:“捷克需要的不是强硬,而是教养。” 第二节文人原型与文化苦涩论 文人原型是人格母题最重要的载体。文人原型几千年来一直植根于民族集 体无意识中,“白农秀士”、“司马青衫”、“孤芳自赏”、“文人相轻”、“文章憎命 达”、“江郎才尽”等等,是重复了无数次的典型经验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多 玎转引自社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1 8 页 h 见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2 0 一1 2 2 页 鲐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2 0 页 轴转引自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2 2 页 重阐述。但余秋雨对文人原型的重新解读融入了现代人本思想,在中国漫长的 前现代社会,教育的精英化使民众普遍存在着一种文化情结,一方面,社会因 “学而优则仕”而对文化、文人产生既推崇又觊觎的心态,另一方面,统治者 对文人是一种既利用又防范的心态,两种心态叠加造成文人尴尬的生存空间。 昆德拉说:“文学是对人的存在的发现和询问”。因此,“历史的沧桑变化中的个 体的存在及其命运,应被常常作为社会良心的文学所关注”余秋雨散文作为 构建文化良知的载体,它理所当然地关注文人在历史上的存在及命运,并且询 问其后面的社会意蕴。 谈及文人原型与文化人格,追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史是必要的。封建专 制与文人的人格独立构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文人的隐逸、傲世、不合作大 都由此产生,然而文人又有“兼济天下”的情怀,清高与“用世”的矛盾,与 社会群小交手败阵退隐构成了文人的精神痛苦与文化浪费之源。从秦始皇的“焚 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清代的文字狱,统治者既需 要文人的韬略或仅是装点门面又没有停止过对文人的防范。特定的社会政治制 度极大地制约、摧残了文人的生存状态,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