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i i irli ii ii il i tii i if li y 1912 316 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合理地解 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就抓住了解决中国社会全部问题的锁钥。新中 国成立之初,马寅初依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要“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质量 。他的这一主张是以国家长远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发展为前提,以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圭臬。作为新中国著 名的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思考既有严肃的科学 分析,又包含了丰富的伦理蕴含。本文则侧重于从人口伦理学的视角 对马寅初的人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简短的介绍。 第一章是依据特定的历史时代,分别从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和其 他社会因素几个方面来分析、探究马寅初人口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马寅初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人口思 想是多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但是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伦理蕴 含。本章依据人口伦理学的基本架构,探讨了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 基本内涵:控制人口的价值依据、控制人口的价值目标、对生育主体 的道德关怀和实现生育观念转变的伦理途径。 第三章是对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基本评价。以历史和现实的视 角为参照,分析了马寅初及其人口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阐明了马寅 初人口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控制人口,生育主体,道德关怀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p u l a ti o np r o b l e mh a sa l w a y sb e e n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 si nc h i n a i nas e n s e ,w ew il1g e tt h ek e y t os o l v ea ll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i ft h ep o p u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c o u l d b es e t t l e d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a n dr a t i o n a l l y 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 o fn e wc h i n a sf o u n d a t i o n ,m ay i n c h up r o p o s e dt h ep o l i c yt h a t w es h o u l d “c o n t r o lp o p u l a ti o ng r o w t ha n d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it y o fp o p u l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c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a tt h a t t i m e b a s e do nt h ep r e m i s eo fl o n g t e r m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s t a t e a n ds t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t h i sp r o p o s i t i o na i m st o b u il d i n gc h i n ai n t oap r o s p e r o u sa n ds t r o n gc o u n t r ya sw e lla s i m p r o v i n gp e o p l e sw e l1b e i n g a saf a m o u sd e m o g r a p h e ra n d e c o n o m i s t ,m ay i n c h u st h i n k i n ga b o u tp o p u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n o t o n l yh a ss o b e ra n ds c i e n t i f i ca n a l y s i sb u ta l s oc o n t a i n sr i c h e t h n i ce l e m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l a y sp a r t i c u l a re m p h a s i so nt h e s t u d yo fm ay i n c h u sp o p u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i v e o fp o p u l a ti o ne t h ic s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o u rp a r t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m a i n l yo n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c h o i c e o ft h i s s u b j e c t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i nd o m e s t i ca n da b r o a d ,a sw e l la st h ea i m sa n d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t h i s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a n dp r o b e si n t ot h er e a l i s t i c b a s i so fm ay i n c h u sp o p u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 m a y i n c h ui sa ne c o n o m i s t , s oh i s p o p u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a r e r e s e a r c h e df r o mt h ev i e wo fe c o n o m yb u ti ta l s oc o n t a i n sr i c h e t h i c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d e a l sw i t hb a s i cc o n t e n to f m ay i n c h u sp o p u l a t i o nt h e o r y :v a l u eb a s i sa n dv a l u eg o a l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m o r a ls o l i c i t u d et ot h es t a t u so f w o m e na n dt h ev a l u ew a yt oc h a n g et h ec o n c e p ti o no nc h il d b i r t h , w h i c ha r e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cs t r u c t u r eo fp o p u l a t i o ne t h i c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e v a l u a t e sh i si d e o l o g yo fp o p u l a ti o n e t h i c s i ta n a l y z e sm ay i n c h u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o f h i sp o p u l a t i o ne t h i c st h e o r ya s ar e f e r e n c eo fh i s t o r ya n d r e a l i t y f i n a l l yt h i st h e s i sb r i e f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m ay i n c h u si d e o l o g yo fp o p u l a t i o ni n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m ay i n c h u ,p o p u l a t i o ne t h i ct h o u g h t , c o n t r o l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s u b j e c t so fr e p r o d u c t i o n , m o r a ls o li c i t u d e j a b s tr a c t j j l 导论:1 第一章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5 一、政治条件7 二、经济基础9 三、其他因素l1 第二章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1 5 第一节人口伦理的基本构架i 1 5 一、人口伦理:面向未来的价值选择1 5 二、人口伦理的理论维度2 0 第二节马寅初人口伦理的基本视角2 4 一、控制人口的价值依据2 4 二、控制人口的价值目标3 1 三、对生育主体的道德关怀j :4 0 四、实现生育观念转变的伦理途径4 2 第三章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基本评价4 6 第一节新中国人口伦理思想的先驱4 6 一、人格与骨气4 6 二、历史地位5 0 第二节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5 3 一、从人口数量大国剑人才强国5 4 二、 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条件5 9 6 5 6 6 6 9 7 0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导论 “坚持真理,严谨治学,这是1 9 8 6 年陈云同志为马寅初传 的题词。这八个字是对马寅初一生的精辟概括。马寅初对真理的坚持 使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他对学术的执着使他不畏强权。周恩来曾经 评价他为“经得起考验的民主人士 。 马寅初学术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力求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圭臬。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马寅初在美国的留学 经历,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深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德国历史学派虽 然也被诟病为“庸俗的经济学”流派,但是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 上则非常注重本国的具体情况,注重国家整体利益。应当说,这种研 究方法对马寅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旧中国时期,他揭露军阀、官僚、 国民政府都只是为了自己集团和个人的利益而置国家经济于不顾,并 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即使遭到反动当局的压迫和恐吓,他也毫 不畏惧。他的一系列经济论著成为研究当时经济情况的重要资料来 源。 毫无疑问,在马寅初的诸多著述中,新人口论是影响最大的 著作。它是马寅初1 9 5 5 年根据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的人口调查和 中国的国情总结出来的科学预见。马寅初于1 9 5 7 年4 月,在北京大 学大饭厅就人口问题发表首次演讲,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 同年6 月,马寅初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 人大四次会议,并于1 9 5 7 年7 月5 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 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从经济学的 视角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人口增长 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 不断提高。 l 硕十学位论文 新人口论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状况的综合反映,是 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所蕴含的人口价值理念对传统人口观念形成了一 定的挑战。新人口论提出之初,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 欢迎与支持,毛泽东就指出:“实行有计划的生育,这一条马寅( 老) 讲得好 。在新人口论中,马寅初指出了人口太多、增长太快已 经引起了十大矛盾:1 、人口迅速增长与生产设备不足的矛盾;2 、人 口迅速增长与工业原料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3 、人口迅速增长与耕 地面积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4 、人口发展快与资金积累慢之间的矛 盾;5 、人口增长快与就业不足之间的矛盾;6 、人口发展快与教育事 业落后之间的矛盾;7 、人口发展快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慢之间的矛 盾;8 、人口发展快与粮食增产缓慢之问的矛盾;9 、人口质量低与发 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 0 、人口发展快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 盾。他强调,在当时的情况下,控制我国人口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同时,他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途径和具体办法,如定期进行人 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运用避孕的办法,另外 辅之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调控等等。 马寅初新人口论系统地提出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大思路:不但 要注重控制人口总量,更要注重人口素质、人力资源和技术更新,注 重人口与就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突出跨学科交叉研究, 将人口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有机结合,开拓人口研究领域,施 行人口调控和人口发展制度改革,为处理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统筹解决好中国人口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大跃进”和反右派斗争的影响,马寅初及其新人 口论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马寅初在政界和学术界消失了近二十年, 新人口论也被束之高阁,人口问题成为无人敢踏足的禁区。直到 1 9 7 9 年,党中央决定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至此,马寅初和他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的新人口论才得以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而对马寅初个人及其思 想的研究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中国近代人口学的先驱,马寅初用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 口理论向传统的人口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理论研究毫无疑问更多地 是站在经济学的视角的,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伦理学的蕴涵,本 文即拟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马寅初的人口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大问题,从某 种意义上说,科学合理地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就抓住了解决中国 社会全部问题的锁钥。而研究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无疑能够帮助我们 更加清晰地了解造成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原因,把握科学合理地控制 人口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从另一视角来看,研 究马寅初的人口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丰富马寅初思想的研究内容也 是十分必要的。 从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近年来国内理论界涌现出了不少 研究马寅初思想的著述,主要有:张纯元的 新在什么地 方? ,该文指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就是在人口学领域, 用新思想代替旧思想的产物。强调马寅初的人口思想对传统人口观 的颠覆意义。刘长茂的略评马寅初的 ,对马寅初人口 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客观的评价,他认为既要对新人口论有 充分的认识,又不能评价过头。叶明德的马寅初的人口质量观及其 现实意义和我国人口思想史上的标碑对马寅初的人口思想极为 赞同,充分肯定了其历史意义。张福生在试论马寅初 与马尔萨斯 的根本区别中,澄清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认为两者的之问的本质区别在于:新人口论和人口论中有着 各不相同的矛盾关系:马寅初把人口与资金的关系作为主要矛盾,而 马尔萨斯则把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对比关系当作全书的主线。另外,两 硕+ 学位论文 者主张的调节人口的手段不同;两者人口思想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 两种理论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上等等。 由上概括不难看出,学界在对马寅初人口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力求 给马寅初的人口思想一种客观的评价,特别是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直陈其思想的重大实践意义,这种研究尽管不是纯粹伦理学视域下的 关注,但是包含着明显的价值指涉意义。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成 为本文的重要基础。 基于学界前贤的奠基,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马寅初的人口伦理 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挖掘和解读,概括其人口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捕捉其重要意义或价值蕴含。 依照这样的研究目标,本文力求在较为全面掌握马寅初关于人口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第一章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马寅初( 1 8 8 2 1 9 8 2 年) ,字元善,浙江嵊县人。他的一生经 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是我国当代著 名爱国民主人士、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1 8 9 8 年,马寅初在自己的极力争取下得到了去上海求学的机会, 1 9 0 3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专业,1 9 0 7 由北洋大学 保送赴美国读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 经济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抱着“富国强民 的理想,马寅初于 1 9 1 6 年毅然从美国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 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后来又担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 长。1 9 2 9 1 9 3 6 年,他先后担任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苏州东吴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 9 3 8 1 9 4 0 年任重庆商学院院长、 教授。同时,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由于对国民政府和蒋介 石政权腐败黑暗的无情揭露,马寅初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迫害。1 9 4 0 年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后转到江西上饶集中 营,1 9 4 2 年8 月获释,在重庆歌乐山家中继续被软禁。后经周恩来 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努力,1 9 4 5 年抗战胜利后马寅初恢复人身自 由。1 9 4 9 年马寅初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到达北平参政。 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 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第一、二、五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2 0 世纪5 0 年代马寅初利用人大代表的身 份,经过多次实地调查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新人口论,却因此被 划为右派,遭受打压,被迫先后辞去和被免去北大校长职务和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界和学术界销声 硕+ 学位论文 匿迹。直到1 9 7 9 年9 月,党中央决定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1 9 8 2 年5 月1 0 日下午,马寅初在北京医院因病逝世,终年一百零一岁。 马寅初的一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是他对国家、民 族做出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贡献即是提出了新人口论,开创了中 国特色的人口理论,从而也奠定了他在中国人口学界不朽的历史地 位。 作为一名学者,马寅初十分注重从实际出发,研究经济情况,探 求解决中国富国强民的途径。一些国内外的评论家曾评论马寅初“治 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密切联系实际,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 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撰文著说公诸于世;二是高瞻远瞩,特 别重视对未来问题的探讨,从眼前的现实出发,提出能够长远起作用 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学理论或战略性措施。 o 马寅初的人口思想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1 9 5 3 年,新中 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突破六亿,人口增长率约为 2 0 o 。这一数字引起了马寅初的担忧。随后,马寅初利用人大代表下 乡视察的机会,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在他的调查访问中,马寅初发 现了问题的严重性。1 9 5 5 年,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二次会议浙江小组会上,提交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发言稿, 但遭到多数与会人员的反对,马寅初于是主动收回了发言稿。会后他 积极与各界有识之士磋商,对发言稿不断修改完善。1 9 5 7 年3 月, 在中南海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提出了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 必要性,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当即表态说:“人口是不是可 以搞成有计划的生产,完全可以进行研究和试验,马寅初今天讲得很 好! ”毛主席的表态给了马寅初很大的鼓舞。4 月底,他就我国人口 问题在北京大学作了建国后的首次学术报告。1 9 5 7 年中央发布的全 杨建业马寅初【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7 :1 4 3 6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 中提出了“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的要 求。在这种情况下,马寅初认为可以在我国公开的讨论人口问题了, 于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马寅初作了题为新 人口论的书面发言。1 9 5 7 年7 月5 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 登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在 多种场合就我国的人口问题发表演讲,系统阐发了中国人口问题的性 质、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 马寅初的人口思想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客观反映,或者说他从人 口生产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状况以及中国所面临的人口生产局面,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合 理控制人口生产的意义和路径。 从总体上看,2 0 世纪5 0 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 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二战后的许多国家一样,处于“休 养生息”状态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婴儿出生热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中国迅速从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国家过渡并转变到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国家,形成了第一次生育高峰。当 全国处在一个鼓励生育,大力促进人口增长的氛围中时,马寅初却看 到了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经过长时间的深入 调查研究,他提出了新人口论,发出了“控制人口 的呼吁,提 出了对人口生产进行调控的举措和方法,阐发了人口问题对国计民生 的重要意义,奠定了新中国人口理论的基石。马寅初的人口思想也可 以看成是新中国人口伦理思想的发端。 对于马寅初人口思想或人口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 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政治条件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 硕士学位论文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 级、各党派联合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了中国已经结束了被奴 役、被压迫的历史。从此,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国家的独立,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提供了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1 9 4 9 年9 月2 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 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称共 同纲领) 。在1 9 5 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 9 5 0 年5 月1 日,根据共同纲领的规 定,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机关及中国医药公司,重申对节育用具的制造销售应予登记,严加管 理。 因此,可以说中国这一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执行着一条不成文的 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另一方面,人口迅速增长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注意。1 9 5 3 年8 月,政务院批准中央卫生部修订的避孕及 人工流产办法,指示卫生部帮助群众做好节育工作。1 9 5 4 年1 2 月, 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节育问题座谈会,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组成节育 研究小组。1 9 5 6 年9 月,周恩来同志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 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 也号召要 有计划地生育子女。1 9 5 7 年3 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 次( 扩大) 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可以说,新中国控制人口的政策决议在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便提了出 来。但是这一时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还未能形成政府一 贯的指导思想。同时受到苏联的影响,国内还形成了一股鼓励生育, 倡导妇女争当“英雄母亲”,把人口不断增长当成社会主义的人口规 律,并以这个标准去批判不同的观点之风。因而,整个2 0 世纪5 0 年 代,虽然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但并未真正推 广开来。 二、经济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新民主主义经 济形态。 建国伊始,各级人民政府以各解放区的公营企业为基础,通过没 收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企业和以征用、代管、征购、管制、转让等方 田雪原中国人口政策6 0 年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9 :1 0 0 9 硕士学位论文 收归英美等主要在华外资企业,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中确立了 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由于大部分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银行金融 业划归国有,使各级人民政府基本上控制了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重要 经济部门。 在华北、东北等老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地区,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 地区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此,新解放 区的土地改革成为建国初期建立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到1 9 5 3 年春, 除部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未解放的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 成,新老解放区约有三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七亿亩耕地,摆脱了封 建地主的压迫,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密切的 联系起来,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为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土改的成功使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 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1 9 5 2 年底,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 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 线,从1 9 5 3 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1 9 5 3 1 9 5 7 年) ,进入全面的经济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中心是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以提高我国工业的生产能 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部分。1 9 5 6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 生活。 1 9 5 6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 出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针。大会还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为我国 经济积极平稳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党的一系列经济建设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五年内,就业的职工增加了约8 7 0 万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批失业人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安置。1 9 5 7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 3 7 元,比1 9 5 2 年增长4 2 8 。全国 农民的平均收入,比1 9 5 2 年增加近3 0 。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 水平,比1 9 5 2 年增长了2 3 。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口问题,也为新中国人口的快 速增加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其他因素 ( 一)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民众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传染病、寄生虫病、 营养不良疾病肆虐,人均寿命短,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医疗从业人员 很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了 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短期培训了一大批医护工作者,使 专业卫生人员由1 9 4 9 年的5 0 5 万人增长到1 9 5 7 年的1 0 3 9 万人, 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工作的实施使民众得病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治 疗。发展了劳动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 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以单纯关注个体健康为目标。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有了很大的好转,减少了因贻误治疗最佳时期而导致的病情恶化甚至 死亡的情况。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除害灭病运动,大 力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很多流行性疾病,如天花、霍乱、性病等得到 较彻底的消除,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和疟疾等得到了大幅度的削 湖北省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 9 8 2 :6 4 1 1 厂一一 硕十学位论文 减。因为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要原因导致死亡的情况大大减少,这 就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2 0 世纪5 0 年代,中国政府在全国各地推行新接生法。新的科学 的接生方法的推行,使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解放前,我国的婴儿死 亡率高达2 0 0 0 ,到1 9 5 4 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1 3 8 5 0 ,1 9 5 8 年降至8 0 8 o ,孕妇由于生产而死亡的情况也大大减少。这一系列 的成绩,使新中国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由1 9 4 9 年的2 0 下降到1 9 5 7 年的1 0 8 o 。人口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 5 岁提高到5 0 年代的5 l 岁。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长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 二) 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明显 成就。如娼妓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共产党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娼 妓问题,在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娼妓阶 层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进行逐步清除。随着全国各地的相继解放,很 快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声势空前的禁娼运动。这次禁娼运动总的原则 是:有家可归者送其归家,有偶可配者助其成婚,无家可归( 或有家 难归) 、无偶可配( 或暂不愿结婚) 者帮助就业。2 0 0 0 年中国人权状 况白皮书中国人权发展5 0 年的第一章高度肯定了这项成就: “1 9 4 9 年1 1 月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率先作出禁娼决定0 000 0 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种在中国延续三千多年、严重摧残妇女身心健 康和尊严的罪恶渊薮绝迹。 这场耗时近二十年的禁娼运动,使中国大陆基本上消灭了娼妓现 象。一时间,社会上适婚生育的妇女增加了许多,也增大了人口出生 率的机会。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科学出版社,1 9 8 8 :9 8 许涤新当代中国的人口【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1 4 7 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0 :3 6 3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 三) 传统生育观念的惯性影响 人口生产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得到了积极的肯定,宗法血缘关 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支柱性道德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对封 建道德进行了严厉批判,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沿袭已久的 传统生育价值观。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私有观念 和一套伦理道德,也在生育问题上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人们盲目追 求多生多育的精神支持。“人丁兴旺 、“子孙满堂 不仅是“多福 的象征,而且还是“德行”高低的标志。“为人多行善,修来子女多”, 多子女是“行善”的结果,无子女是作恶的“报应”,被人骂为“绝 子绝孙”。这样,在社会上,尤其在农村形成一股很强的社会舆论, 造成一种社会压力,致使人口盲目增加。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摧毁 了封建经济基础,但是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还有残留,人们的生 育行为依然深受传统人口生育伦理的影响,“多子多福 的思想在很 长的时间里还是人们的生育价值取向。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思想还 根深蒂固。 总之,国家的独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医疗水平的提高 以及传统生育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我国营造了一种有利于人 口增长的客观条件,使我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出生率居 高不下,一直在维持在3 0 以上,1 9 5 4 年甚至高达3 7 9 7 o 。人口 生产类型迅速进入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1 9 4 9 年到 1 9 5 7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超过2 0 。,这期间人口净增加1 0 4 8 6 万 人。 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限制了人们自 身的发展,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一生为了生存不停奔波,毫无自 田雪原田雪原文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 9 9 1 :8 7 1 3 硕士学位论文 我生命价值可言。因此,当时就有许多人要求进行节育。同时,过多 的人口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济发展成果大部 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用于积累发展再生产的部分有限,使得经济发 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新中国的现代 化建设进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然而,这一时期高速增长的人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后 果并没有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在苏联的“人口不断增加是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思想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控制人口的自 觉意识。但是马寅初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可能引 发的诸多问题,他的人口思想也就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破块而出” 了。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第二章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客观来说,马寅初并没有建构一种系统的人口伦理学的理论自 觉,而当时,也并没有人口伦理学的学科架构。探析马寅初的人口伦 理思想,必然要在理论上采取一种“后思”的逻辑方法,即以一般意 义上的人口伦理思想框架为原点,来爬梳马寅初人口思想中的伦理蕴 含。 第一节人口伦理的基本构架 近代以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类在降低人口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口出生率方面并没 有相应的降下来,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1 9 7 2 年罗马俱乐部在其 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如果我们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继续 成功,而在降低出生率方面没有取得比我们过去已经达到的更大的成 就,在6 0 年以后,世界人口将是今天活着的人的4 倍。”人类目前 的发展趋势似乎正按照罗马俱乐部的这一预言向前发展。如何应对这 种局面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一、人口伦理:面向未来的价值选择 随着人口的剧增,许多国家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而纷 纷采取了节制生育的措施。尽管现在人口增长率已经放缓( 2 左右) , 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世界人口依然在以每年7 0 0 0 万到7 5 0 0 万的 速度增长。联合国人口基金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 0 0 9 年世界 人口已超过6 7 亿。2 0 0 9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估计,到2 0 5 0 年, 全世界人口将达到7 9 亿到1 0 4 亿。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过度膨胀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要问题就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长的极限【m 】李宝恒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1 1 - 1 2 硕+ 学位论文 是解决巨大数量人口的生存问题。这就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沉重的负 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 0 0 9 年全球饥饿人口比2 0 0 8 年增加了 l 亿,达到l o 2 亿,为4 0 年之最。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强调,目 前全世界还有相当多的饥饿人口,每6 秒钟就会有1 个孩子死于饥饿 或相关疾病。另外还有1 2 9 万儿童体重不足,近2 0 0 万名5 岁以下儿 童发育不良。迪乌夫指出:无声的饥饿危机正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 严重威胁。据预测,到2 0 5 0 年,农业生产必须增加7 0 才能满足新 增人口的需求。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除了吃饭问题,庞大人口队伍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的 解决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拖住了经济发展的脚步。我们知 道,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是有限度的。人口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 就多,相应的用于发展经济的积累部分费用就会减少。这就影响了生 产和扩大再生产,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有学者曾经说过,人口自然 增长率只要降低几个干分点就能明显地促进人均g d p 的增长。 另外,人类要生存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为了获取生存空间,人类 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由此造成的生态问题随之而来。生态问题的首要 表现就是森林的减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全球森林有史以来 已经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 0 0 1 年的报告,全球森林已经从1 9 9 0 年的3 9 6 亿公顷下降到2 0 0 0 年的 3 8 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虽然从1 9 9 0 年至2 0 0 0 年的1 0 年间,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 1 0 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 林却年均减少1 2 5 0 万公顷。而且,相对来说,人工林品种单一,无 法还原原生态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无法替代原来的生态环境。 中国的森林破坏情况也十分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 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1 9 9 8 年,中国的森林面积1 3 4 亿公顷,占 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 9 ,居世界第5 位。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列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第1 1 9 位。近年来,中国不断进行人工造林,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 界第一位。到2 0 0 9 年,中国的森林面积达到1 7 5 亿公顷,森林覆盖 率达到1 8 2 1 。但是这水平只有全球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 3 ,排 在世界第1 3 9 位。人均森林面积0 1 4 5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 4 。人均森林蓄积1 0 1 5 1 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7 。随 着城市化建设,征占用林地不断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严 = b 皇。 与此同时,为求生存导致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草地沙化,耕地减少等 问题日益严重。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后,地沙化情况愈益严重,全 、 球每年因此损失耕地约6 0 0 万公顷。沙漠化使全球1 0 亿人口的生存。 条件受到严重威胁,1 3 5 亿人流离失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4 2 0 亿美元。土地沙化不断吞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给人类 和许多物种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威胁。 人口剧增带来生态破坏的同时也使环境污染特别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女士说:“干净的饮用水和恰当的卫 :- 生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但是,许多地区的人们连这一基本的人权 还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工业和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管理不善、资源 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球约有1 5 约1 1 亿 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4 0 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每天有多达6 0 0 0 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和卫 生状况不佳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仅在2 0 0 2 年,全球约有3 1 0 万人死 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9 0 的死者是不满5 岁的儿童。另外,水资源 浪费非常严重。世界许多地方因管道和渠沟泄漏及非法连接,有3 0 到4 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 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一些专门从事全球用水状况研究的科学家 硕士学位论文 们表示,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灾难”。 除了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同样严重。在靠近大陆的海湾,由于密 集的人口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清入海中,加上海岸曲折造成 水流交换不畅,造成了海洋污染。海洋污染主要表现为石油污染、赤 潮、有毒物质积累等方面,这使得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珍贵 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2 0 1 0 年5 月,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原油泄 漏事件,成为近年来美国史上甚至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这 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损失。受到泄 露原油的污染,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有关 专家指出,污染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一千英里长的湿地和海滩被 毁,渔业受损,脆弱的物种灭绝。 同时,各种化学气体和工业粉尘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 使我们这个地球不断变暖。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 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 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促进植 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 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 深远。据统计,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 3 米。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 世纪7 0 年代减少了大约l o 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 2 2 6 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 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与人口膨胀导致的超载超牧,过度开垦, 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全球变暖不仅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也 带来了更加频繁的自然灾难,使人类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马寅初人口伦理思想研究 与往年相比,2 0 1 0 年灾难接连不断,地震、热浪、洪水、火山 爆发、超级台风、暴风雪、山崩以及旱灾频发,被称作是“地球反扑 年 。美国联邦救难总署( f e m a ) 署长称,灾难“仿佛是接踵而至, 一波波来袭。 科学家认为,肆虐2 0 1 0 年的极端天气总数惊人,是人 为因素导致全球变暖的典型迹象。瑞士再保险公司指出,截至2 0 1 0 年11 月3 0 日,有近2 6 万人死于天灾,2 0 0 9 年则为1 5 万人。面对 这些灾难,我们不得不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