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兼论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公平困境”现象.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兼论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公平困境”现象.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兼论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公平困境”现象.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兼论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公平困境”现象.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兼论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公平困境”现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 容 摘 要 i 论 文 摘 要 论 文 摘 要 在当前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 公平正义问题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 水平的提高而消弭于无形,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显露,并引起了 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 但人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绝大多数只是从自身 的利益或境况为出发点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公平观,其本质仍 然是不公平的。 那什么是公平或者说公平是什么呢?而这样的提问方 式容易陷入穷根究底的境地,意味着无限的追问,并试图找到一个绝 对的公平标准来对日益世俗化和现实化的社会加以衡量, 以期实现社 会真正的公平。然而,这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境地。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平只是相对存 在的,存在于不公平当中,公平是属于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 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前看似公平的东西在现在可能已经是不公平 的了,抑或相反。所以公平维度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其最终目的都是 为了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曾说:“没有思想的彻底革命,就 没有经济革命的彻底”。同样,没有公平思想的彻底转变,就不可能 实现公平, 那我们所谓的公平或公平观就必然成为我们探索公平的最 大障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日益充斥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寻找我们生 活中的公平伦理向度。 关键词:公平 公平伦理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公平伦理 abstract ii abstract in the time with the current economy becoming new changes every day, the fair and just question has not extinguished because of the material life level enhancement. instead the question has been revealed gradually with time development, and has aroused the social widespread high interest. but the majority people being attention to the fair question only base on their own benefit or condition. this is one kind of narrow fair view in fact, and its essence still is unfair. then what is fair or what fair is? but such inquiry way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region which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the matter, which inevitably mean to launching infinite explore, and attempts to find an absolute fair standard to weigh the daily realitilized society to realize the society true fair. however, it has already fell into metaphysics idealism region in unconsciously.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absolute fair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fair is only the relative existence, and it exists to in the middle of unfair, fair belongs to the historical category, fair has raise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with social history development, what been seeming to be the fair thing ago possibly already was unfair in the present, or which is opposite. therefore the fair dimension is to say to the person relatively, its final goal is all for persons survival and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marx once said: does not have the thorough revolution in the thought, does not have the thorough economic revolution. similarly, if the fair thought view does not have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realize fair, then our the so-called fair or fair view become our the biggest barrier to explore the fair. therefore today the market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day by day ,we must reseek the fair ethics dimension in our modern life. key words : fair the fair ethics history materialism marxs fair ethics 文格式文格式1、原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权说明格式如下:1、原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权说明格式如下: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论文使用权说明格式如下 2、论文使用权说明格式如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前 言 1 前 言 思考和写作,一般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基于学理方面的问题,以此为思考和 写作的推动力,其直接目的是解决学理上的困惑或开辟学理新领域;二是基于生 存困惑和生活实践问题的推动,以求得对问题与困惑的理性解决。公平问题之所 以进入我的视野而成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主要是出于后者。中华民族是一个伦理 思想异常发达和道德情操特别高尚的民族。然而,我们民族的伦理思想传统和道 德理想传统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道义规范和美德要求, 而社会普遍公平的道德要 求、尤其是社会规则公平的道德规范意识则一直处于非社会意识状态。由此,20 世纪以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往往是通过非道德规范的方式来解决, 这在许多时候不 仅没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引发出了更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新问题、新困境、 新矛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 性成就。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 满着生机和活力。 所以生长在我们这一国度里的人们也一直期待这样的理想甚至 是诺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深入,人们的思维理念、价值倾向均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人的主体 地位凸显, 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彰显, 各种各样的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平失衡,如三 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城乡差距扩大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 育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如有人分析的: 这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 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对此,西方学者曾提出要警惕“没有发展的增长”, 呼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这足以引起人们特别是一批同情弱势 群体的知识分子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正义的忧虑。 面对如此复杂且不断充斥 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公平失衡的矛盾和摩擦的社会现状, 构成了我思考公平问题的 思维起点与动力。 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公平,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从伦 理学和政治学的不同角度多次讨论了公平正义问题, 而且对公平正义进行了层次 和类别的划分,使得公平思想在几千年前就呈现出其丰富性和深层的内蕴,同时 也彰显人类的智慧与思想的伟大。但是如何保障公平并实现现实的公平呢?对 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在出身、天赋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总 是希望按自由人的平等地位进行算术数量上的平等分配,即每一个人不管其出 身、能力如何都获得同等数量的所得,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公平的分配;而在 出身、天赋等方面处于优势的强者,则要求按比率平等进行分配,因为他们在许 前 言 2 多方面强于他人,所以理所当然地应当多得。这样,公平主体的多样化使得自身 标准难以确定,自然就陷入了困境。但这却充分彰显了公平的主观性,因为公平 是相对人而言的,没有人类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公平与否了。然而,人的差异性是 任何社会的常态, 也是客观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亚里士多德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分配公平问题上更倾向于按比率进行分配, 即根据每个人的真价值来进行 分配,但问题在于按何种价值进行分配?即是以出身、天赋等因素中的哪个标准 来进行分配?这样每个人又都会倾向于按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分配, 公平分配 又陷入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处在古希腊浓厚形而上学理念和文化色彩中的亚里 士多德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方案,最终归宿于他的“中道”思想,无疑给后人 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探索。 在西方,公平问题经过近代契约主义、功利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等的探索, 直到现代自由主义者罗尔斯提出公平正义论,达到了公平正义问题研究的高潮。 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充分阐述了其公平正义理论,提出了公平正义的两原 则, 并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理论的可行性,在学术界也宣起了一股研究 罗尔斯思想的热潮。但是其理论是在康德式的原初状态的“无知之幕”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 “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被选择的。由于所有人的处境都是 相似的,无人能够设计有利于他的特殊情况的原则,正义的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协 议或契约的结果”。1但是这种“无知之幕”是以康德的先验逻辑理论设定并展 开的,所以最终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也就带有了浓郁的“乌托邦”色彩,仍然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其所依托的“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基础以及在 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公平原则也就自然崩塌了。可见,对公平标准进行终极追问是 极其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忽视 了公平的历史性这一极其重要的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公平进行了独到的审视。他们从 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展开探讨,在批判中呈现其公平思想,反对从公平出发,而主 张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出发来阐述公平。 “你们认为公道和公平的东西,与问题 毫无关系。问题就在于一定生产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东西是什么?”2 公平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公平,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受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所制约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对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和 理解。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 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 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3故此公平与不 1 罗尔斯: 正义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2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6 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42 页 前 言 3 公平是相互存在的,能为一切人认可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的标准是什么抑或 什么是公平等问题,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处在变动不居中,呈现出一个不断 展开的状态。要回答什么是公平“不应该应用道德学或法学,也不应诉诸任何人 道、正义甚至慈悲之类的温情。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从 社会上来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 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 只能用一种科学来断定, 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1故应把公平问题 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研究一定的公平观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不 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探讨公平的可行性 伦理范式,它不应是追求公平是什么或什么是公平的判断标准的永恒的静态思 维,而是寻找公平如何去“是”的展开状态。 本论文旨在就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公平思想的阐述与分析, 厘清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下人们的公平观念。通过对当前市场经不断深入而引发的社会现状的审 视,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深层次地透析其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引导和树 立科学、合理的公平理念,承认并允许公平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合理性上的差 异。让人们理解差别并不等于不公平,无差别也不等于公平,公平和公平标准是 孕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是发展中的公平,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不断地实 现公平。因此,通过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已成为我们时代 的当务之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273274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4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公平问题,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其在历史上 的发展异说纷呈,波澜曲折,思想之丰富、逻辑之严密无不折射出哲学家智慧的 光芒,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反思和探索。 1、古希腊个人主义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古希腊公平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探求城邦公民应有的品德和普遍行为法则, 在 理论形态上采取了“德性论”的形式,适应当时社会关系和个人地位的规定,表 现为理性和责任精神。 故此古希腊公平理论就在尊重城邦法律的城邦主义和寻求 个人道德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两难境地中蹒跚前进。 它首先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 始,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的创始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 没有给正义下定义,而是把正义一般地归结为某种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归结为 不同的社会阶层应具有的美德和应尽的义务。 真正认真研究了正义概念和公平思 想的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不同角度多次讨论了公平正 义问题,而且对公平正义进行了层次和类别的划分。他把正义分为一般意义上的 正义和特殊意义上的正义。一般意义上的正义体现为对法律的遵从,它被界定为 “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1而特殊意义上的正义则分 为三种: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互惠的正义。所谓分配的正义与我们现在的 理解不同,它除了指经济上的分配之外,还包括对政治权力的分配,但主要是指 经济上的分配;矫正的正义是对已有的不公平的一种矫正;互惠的正义则表现为 交换过程中相互的有利性。在这诸多正义形式中,最令亚里士多德头疼的是分配 的正义,特别是经济上的分配正义。而分配的正义又分为两种:算术意义上的平 等和比率意义上的平等。 算术意义上的平等指的是每一个作为有理性的人所应当 享有的平等,即现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而比率意义上的平等则是以个人的真价 值为依据的平等,这里的真价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天 赋、财产、地位、出身等因素,因而比率意义上的平等就是在分配中以各人在这 些方面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所得, 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体现分配正义的是比率 意义上的平等,而在矫正的正义中则需要算术的平等,它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至于在互惠的正义中所需要的是比率的平等,即按比率来进行交换。这似乎 对正义问题已经很明确了,不会产生任何困惑了,但是在实际的分配活动中应该 依据何种原则来进行才是正义的,这就不好裁定了。因为不同的人要求有不同的 分配形式。一般来说,那些在出身、天赋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总是希望按算术 1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59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5 平等的方式进行分配,即按自由人的平等地位进行算术数量上的平等分配,即每 一个人不管其出身、能力如何都获得同等数量的所得,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正 义的分配; 而那些在出身、 天赋等方面处于优势的强者, 则要求按比率进行分配, 因为他们在许多方面强于他人,所以理所当然地应当多得,这样就陷入了分配正 义上的第一层困境。对此,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两种分配方式都要,但更倾向于 比率的平等,即在分配中根据每个人的真价值来进行分配。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 真正的平等,而至于其根据,他并未做更多的说明。但是即使人们都同意按比率 平等的方式进行分配, 即根据每个人的真价值来进行分配。 这样又有了新的问题, 即按何种价值进行分配?即是以出身、 天赋等因素中的哪个标准来进行分配?这 样每个人又都会倾向于按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分配, 而且据此还可以提出很多 类似的价值标准:如以付出的多少为依据,或以投资的多少为依据等等。面对这 种情况,公平正义的分配还是无法实现。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的第二层困 境。但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难题,亚里士多德没有给予更有力的阐述和说明,却以 “中道”理论作为其最终的结束。认为“美德在于中道”。“中道在过度和不及 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在情感和行为中都存在着对应有限的不及和超过,德性 则寻求和选取中间。”1而且这个“中道”不是一个算术上的计算,“并非全部 行为和情感都可能有个中间性”,“因为既不存在过度和不及的中间,也不存在 中间的过度和不及”。2比如恶是没有中间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真的 东西来说,中道就是真,中间性就是真理性,因此与美德的普遍定义比较,它在 个别美德上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真理性:勇敢是鲁莽与怯懦的中道;节制是放纵与 冷漠的中道;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道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伦理美德 的中道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 它表现为人的情感和行动完善的意志必须保 持在过度和不足之间的中道上。因此对于分配等操作过程中的公平来说,中道仍 然是其追求的美德。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和遗憾,也留给后人无 尽的思索和探索。 2、近代功利主义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相比于契约论, “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地位的一直是某种 形式的功利主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功利主义一直得到一系列创立过某些 确实富有影响和魅力的思想流派的杰出著作家们的支持。 那些伟大的功利主义者 像休谟、亚当斯密、边沁和密尔也是一流的社会理论家和经济史家,他们确立 的道德理论旨在满足他们更广阔的兴趣和适应一种内容广泛的体系”3。但是, 1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4 页 2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4 页 3罗尔斯: 正义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序言第 1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6 为什么罗尔斯在著作正义论时选择了契约论而不是功利主义传统呢?主要原 因在于纯粹的功利主义一方面不可能导致真正的社会公平,相反,它的结果破坏 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理论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 首先, 完全功利主义的演变结果必将违背其自身的基本价值自由、 平等。 因为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提出诘难,是功利主义理论面临的最大挑战。密尔明确认 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在思想史中一切时代,使人不容易接受功利或幸福为是 非标准这个学说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由公道观念而来”。1正义原则与功利原 则的冲突的实质是:功利原则所提出的最大化幸福的主张,不能圆满地解决如何 在不同的人们中间分配幸福的问题, 而且贯彻最大化的要求往往会导致违反正义 原则的后果;坚持正义原则的人认为,正义原则具有对于功利原则的优先性,而 功利主义则否认这一点。 功利主义者一般都认为公民具有自由和平等地追求自己 “最大幸福”的权利,同样,一个政治共同体是否合理的价值标准就在于是否能 够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对于公民个人来说,这里的自由和平等 仅仅指的是他们在努力的起点上的自由和平等。因为在密尔看来,全面深刻的幸 福是不能脱离个人的自我发展,而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个人的自由的积极实现。个 人自由的实质是能够不受外界强制, 按照自身的条件去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目 标,但是这种个人自由的权利又不是全然没有限制的。就个人方面而言,“个人 的自由必须约制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2 就社会方面而言, 社会对个人的裁判权必须是在个人的行为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 利益的时候才能施行,任何社会借舆论、习俗和教育之名干涉私人行为或是左右 个人的思想,都是对个人自由的不合理的限制和干涉。可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 之间的关系上都没有什么非常可靠的规定来保证人们长久的自由和平等。因此,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各自的处境、状况、天赋、才能不 同, 很多人在实现自己功利和幸福的过程中失去了有利的位置而得不到真正的平 等权利,并最终使自己的自由也因之沦丧。更何况,功利主义规定的不过是满足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这也就已经明确了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利要求, 必然会导致很多弱势人群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实现自己的功利诉求。我们显然不 能说比尔盖茨与曼哈顿街头的乞丐由于当初具有平等竞争机会,现在依然具有 相同的自由和平等吧。 因为他们的理论逻辑在于人类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幸福的增 进,但是对于这些利益的分配却并没有更多的方法,没有考虑在社会总体幸福和 利益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公平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益,所以这种功利原则 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使个别人做出牺牲, 也就很难在道德的总体分配上保障社会的 公平。对此,密尔等功利主义者没有完全回应批评者认为功利主义忽视、甚至允 许牺牲少数人的权益以换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指责。 这也是古典功利主义 1密尔: 功利主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45 页, 2密尔: 论自由 ,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 1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7 理论最易受攻击之处,也是现代功利主义理论论争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另外,仔细分析和推敲,传统功利主义有着明显的平均主义的缺陷。因为边 沁和密尔为了使其普遍幸福原则切实可行,引入了这样的理论假设: “每个人只 能等于一个人,任何人都不能多于一个人”,或者说:“每个人对幸福都有平等 的权利”,密尔认为,“假如应该给每人以他应得的,以善报善,以恶报恶,那 么,我们必须(假如没有更高的义务禁止我们)对于一切应受我们同等的好待遇 的人给予同等的好待遇,社会必须对于一切应受社会同等的好待遇的人(就是绝 对地应受同等好待遇的人)给予同等的好待遇。这个是社会的分配的公道上的最 高抽象标准;一切制度,一切好公民的努力都应该尽量归向于这个标准的”。1 可见这一直觉原则蕴涵了危险的平均主义。因为在具体境遇中,不同的个人没有 对幸福的平等权利,人们只是有获得不等量幸福的不同权利。再者对于社会或者 是政府又凭借什么来保证 “对于一切应受社会同等的好的待遇的人给予同等的好 的待遇”呢?而且这个“同等的好的待遇”又是如何来衡量和计算的呢?有什么 尺度来把握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属于同等层次上的呢?等等都足以让我们对功利 主义在现实操作中何以去保障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足够的怀疑, 也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功利主义者在公平问题上的无奈和无力。 因为传统功利主义者并没有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很好的回答和论述, 很多都是避而不谈甚至其连自身都产 生了一定的矛盾心理,可见其理论的缺陷与不完善性。 3、现代自由主义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20 世纪 70 年代,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对亚里士多德的公平 困境做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回应和尝试,他提出了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原则 即 “每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 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1这种平等原则实际 上坚持的是前面所叙述的亚里士多德的算术平等的正义原则, 也就是罗尔斯所说 的自由的平等权力,这是根据人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原则提出的,是每一个人作 为自由人所拥有的。但是这种平等只是就自由意义而提出来的,它并不能保证现 实操作过程中的公平,而且很可能以绝对的公平掩盖相对的不公平。所以罗尔斯 提出了他的公平正义的第二原则差异原则, 即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 大利益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所从属的公 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 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2这也是他对正义问题的最大贡献。罗尔斯意识 到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比率平等的原则必定会出现亚氏的第二个困境,即以什么 1密尔: 功利主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66-67 页 2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 ,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第 70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8 “真价值”作为分配的实际的标准问题。对此罗尔斯在方法论上继承了自洛克、 卢梭、康德以来的契约理论,这种契约论的学说奠定了他解决公平难题的基础。 罗尔斯认为,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外在地加诸人们的,而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是人们通过协商、建立契约的结果。但如何能够保证人们对正义原则的选择是正 当的呢?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现为以何种真价值为依据来进行比率平等的分配 问题,对此罗尔斯都采取了断然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在亚里士多德视阈下的“真 价值”如出身、天赋等因素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存在,就此而言,它们并不存 在道德上的善恶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天赋好坏而对之进行道德评价, 因为这些东西是由自然的、生理的因素所决定的,对于人们来说,出生于何种家 庭, 有无好坏的天赋并不是必然的, 而是偶然的。 因此如果依据它们来进行分配, 把它们作为分配的依据是不恰当的,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和不公平的,为 此他提出了“无知之幕”的思想。所谓“无知之幕”也就是设定人们在最初选择 公平正义原则时,对自己的天赋、出身等偶然因素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也就是 说,设想处于无知之幕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除了具有理性、正义的观念之外, 对于自己的出生、天赋、能力等全然无知。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在选择正义原 则时不考虑它们,而仅仅按正义的第一原则去行动。因为尽管我们可以假设人们 对这一切处于无知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存在了,相反它 们还作为一种潜在的要素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所持。之所以设定这种无知之幕,简 单地说就是为了避免人们在选择正义原则时各自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 也就 是为了避免亚里士多德所遇到的那种难题。在无知之幕下,因为人们对自己这些 偶然因素的状况毫不知情,所以在选择正义原则时,才会尽可能地寻求某种相对 公平正义的原则, 甚至可能很保守地选择假定自己处在弱者的情况下对自己最有 利的原则。罗尔斯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所选择的分配正义的原则才有可能相对来 说是最公平的原则。故此“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被选择的。由于所有 人的处境都是相似的,无人能够设计有利于他的特殊情况的原则,正义的原则是 一种公平的协议或契约的结果”。1罗尔斯的证明虽然完整,但仔细分析,却可以 看出其论证方法并非无懈可击。正义原则以及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确是人们 契约、协议、约定俗成的产物。但是正义原则的正义性、正义本身却不是契约、 协议、约定俗成的产物。它乃是一种应该,是一种价值,属于道德价值范畴,与 人们是否一致同意无关,而完全要看这种正义原则是否符合正义总原则、最终是 否通过道德目的而从人际利害交换行为中推导出来。 这样正义原则的正义性便完 全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罗尔斯的错误在于把原则的正 义性和自由性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有着根本不同:自由的原则只取决于人人一致 同意,而与该原则本身是否正义无关。罗尔斯由正义原则的自由性的证明而得出 1罗尔斯: 正义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2 页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9 结论说正义原则的正义性的证明是人人一致同意。 这样正义原则的正义性便是主 观、随意、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诚然,罗尔斯所说是原初状态而非现实社会 中的人人一致同意。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主观、随意性。因此,罗尔斯的正 义论,实质上就是在构造一种理性原则。这种理性原则就表现在原初状态的设 定上,在原初状态中人们对正义原则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对康德的绝对命令的选 择,它的出发点就是运用一套理性原则来规定现实,用一种普遍永恒的原则作为 整个世界价值的范本,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所以最 终罗尔斯也就带有了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另外,撇开其本身理论存在的瑕疵,就其正义两原则对亚里士多德公平困境 的尝试性解决来说,罗尔斯认为其两原则中更根本的是第一个原则,即自由平等 原则,而且这一原则具有优先性;对于第二原则差异原则,罗尔斯认为在现实操 作中按比率的分配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会造成实际上的不平等。但是至于按所 谓真价值中的哪一种价值即按诸种偶然因素中的哪种因素作为分配标准, 这些并 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保证那些由于这些偶然因素而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也同样受 益,而且对他们可能的受益而言是最大的受益。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应 该对弱者进行适当补偿的补偿原则。 而这个补偿原则的实施是一种实施正义的行 为,而不是一种纯粹仁慈的行为,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伦理的行为。它不是一种 出自同情心的行为,更不是一种恩赐的行为。也就是说,它不是表现为伦理个体 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是一种关系到制度性的行为。补偿原则的实施是 实现社会公平所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弱势群体得到适当的补偿也是理所 当然的。 对此, 罗尔斯给予了较好的说明, 其说明的大意就是那些具有较好天赋、 能力等偶然因素的人,其所以在分配上占有优势,除了这些条件较好外,还在于 他们在发展自身中比别的人更多地运用了社会的资源, 而这种资源应当是全社会 所共有的。因而这些人就应当回馈社会,将多拿的东西还给社会,从而对社会中 的弱者做出补偿。 可见这种理论相对于其他理论来说对亚里士多德的困境进行了 一种比较好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永 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种所有人都认可的理论。 很快罗尔斯就遭到了诺齐克的批评和 反对。 而二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算术平等原则和比率 平等原则上的倾向性和侧重点不同的争论,罗尔斯侧重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平等, 这是具有优先性的,而把个人的天赋、能力等因素看成是社会的产物,是偶然因 素,所以主张对弱者的补偿。然而诺齐克则正好相反,认定个人天赋等偶然因素 看成是个人的权力,并强调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分配中的作用,可见其立场是站在 强者一边的。认为应该按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比率平等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能力强 的、天赋好的、出身条件好的 应该多得,相反就少得。国家和政府不应当干预 分配,更不应该通过税收等办法来对弱者进行补偿。这样诺齐克提出了他的持有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实质 10 正义论或权力正义论,二者见仁见智,形成了公平的个人主义立场和社会立场的 区别。这样随历史沿革而逐渐清晰的公平问题的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伦理范式 11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伦理范式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大概了解西方公平思想的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同时也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瑕疵,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平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 得到解决,甚至直到现在,其中之奥妙值得我们深思,公平正义的美好理想仍需 要我们继续追求和探索。 1、西方古代、近代、现代主流公平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 从古希腊到近代、现代,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孜孜不倦,努力追寻和探索, 试图通过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以期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结果都不是 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当然,也正是这群伟大的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公平问题的 研究,才使得我们现在可以领略到如此丰富的公平思想的资源,从而可以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去开拓和实现未来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但是作为后来的我们 要对以前思想家的思想或理论进行客观辩正的分析,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 一定要忠实于思想家们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 而不能用外在于该社会的道德原则 去衡量该社会,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 看,也是极为不道德的。因为很多思想家都已成为故人,他们无法和我们展开对 话,而我们作为后来者却可以和他们遗留下来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展开对话,甚至 很容易就陷入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去评价他们思想的囹圄。 这本身 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道德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站在当时 历史时代的基点上,吸取前辈的思想精华,最主要的还是经过自己的苦苦探索和 思考,形成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又是我们难以深度理解和把握的思想体系,这 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不断地推动 了后来者对公平问题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些伟大的思想和理论 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痕迹,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各个时代人们现实生活真实的 演变和进化。但是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瑕疵,如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公平正义最终陷入了“中庸”之道;近代功利主义者的公平理论因 为无法提出如何去分配最大限度的功利和幸福而备受非议; 现代罗尔斯以康德的 先验逻辑为出发点建立的理性公平因为其立论根基的先验性而最终带有浓厚的 “乌托邦”色彩。然而这些都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时代的发展和演变都必然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 而作为生活在这样背景下的思想家也必然会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 甚至是桎梏。 但在他们的思想或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瑕疵并不能掩盖他们思想的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伦理范式 12 伟大与睿智, 也不会因此而忽略他们曾经包括现在以至未来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 位和贡献,因为闪耀着智慧灵光的伟大思想是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的,并且源远流 长。 在古希腊,公平公正被看作是城邦生活中最主要的政治美德。柏拉图理想 国中将它视为城邦伦理秩序的基本原则。因为在那个时候,城邦是作为政治共 同体追求的最高的善,所以离开了城邦政治就没有完美的道德生活。生活在这样 境域中的亚里士多德当然地继承了希腊思想的这一传统。 在其美德论预设的前提 中就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思想对亚氏的深度影响, 即任何特定个人在任何特定时候 的美德实践只有不反对他自己是善而且同时对城邦共同体中的他人也是善的时 候才是真正的美德,这也是城邦政治不言而喻的前提。正是为了获得这种真正的 伦理美德,美德实践就需要一种对时间、地点、方式是否恰当的判断能力,以及 在恰当时间、地点和方式下做正当事情的能力。然而这种判断的实践并不是对各 种规则墨守成规的运用。所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很少提到规则。然而没有 规则的约束, 人们如何在交往实践中实践真正的美德?因此公平正义也就当然地 成了亚里士多德重视和强调的美德。他把公正看作是一种完全的美德, “公正不 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性”;1而且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探讨伦理美德 的那些章节中,将公平正义这种政治美德与其他个别的伦理美德分开讨论,整个 第五卷全部用来讨论公平正义。 可见对公平正义的强调是亚里士多德从城邦生活 看公民美德合乎逻辑的结果。 因为个人美德实践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城邦政 治生活。故此,在政治学开篇就讲到“人是政治的动物”。所以亚里士多德 的美德伦理学绝不仅仅是个人伦理学,它的伦理实践无法脱离城邦政治生活,这 样就必然地要在个人与城邦、个人与他人之间寻求一种比较合适的规范,把握好 一个度,否则就会不公平。这样“中庸之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美德伦理的 最终归宿。 到了近代,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英国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价值 观念体系,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产生的经济基础是 18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大工业化和产业革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结构, 其政治 条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和自由主义精神,其文化背景是以社会公正、民主和 自由秩序为理想的个人主义道德精神。但是,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相继夺得政 权后,资产阶级所关心的更多的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对利益的追求,正如恩格斯 所说: “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 换句话说, 财产、 物成了世界的统治者。 ” 2在这种情况下,抽象的自然权利理论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功利主义学说便 不失为追逐利益和调节利益关系时一种不错的选择。至于哲学渊源,正如罗素所 言:“边沁及其学派的哲学的全部纲领都是从洛克、哈特里和爱尔维修来的。” 1 亚里士多德: : 尼各马可伦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90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674 页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伦理范式 13 1经验主义的立场使得边沁拒绝任何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说和抽象空洞的原则, 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整个基础都是奠定在对人性的考察和道德心理的经验分析 之上的。人的基本的苦乐情绪是一种最简单、最普遍的经验事实,这也是边沁功 利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但它的归宿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因而在边沁的功利 主义思想里面,功利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功利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 生活的追求,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理想的设定与追求,这就是边沁功 利主义的功利概念的基本内涵。但同时,功利主义思想家们也关注到从追求个人 幸福的功利立场出发,会导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进而试图提 出有效的调适方法来解决利已与利他之间的矛盾。于是功利主义提出了“合理的 利已主义”、“个人幸福必须与社会幸福结合起来”等观点,强调一种普遍效应 的快乐主义,即最大幸福原则,由此推出利他主义的道德,这是功利主义的道德 价值之闪光点所在。但也正是这一闪光点自身的脆弱性,导致了功利主义理论自 身的瑕疵。 因为它所提出的调试方法很难保证在保障社会整体或最大幸福面前不 损害个人的利益,甚至有平均主义的危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追求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增 加而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不但侵害了穷国、穷人的利益,也在逐渐 地吞噬着子孙后代的权益, 而且直接对当代人的生活包括发达国家所有人的生活 都构成了威胁。工业文明在发展中渐趋实现,但人们却因精神生活的分裂和信仰 的崩溃而处于痛苦之中,因为西方文化在渐趋衰落,并一度出现了信仰危机,人 们对社会普遍不满,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给人们提供某种借以安身立命、某种能够 为之献身的价值,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 的幻像破灭。这些是否表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过时了呢?如果没有,它的道德基 础何在?如何解释当前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不平等?这些问题摆在 所有西方理论家面前,要求他们作出解答。但是,按照当时流行于西方特别是流 行于美国的那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因为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中叶,西方的主流是“实证科学”,在美国更是盛行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将 实际效果作为观照一切理论问题的根本依据,强调理论的目的、价值、意义在于 实用,将伦理学变成冷冰冰的道德逻辑学。只注重社会财富的增殖,不重视人的 生存意义与价值;只注重生活水平,不重视质量;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这种思 维方式指导下的偏颇实践造成了上述种种社会问题, 也构成了罗尔斯转变思维方 式的现实根源和强大动力。正义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是一种在 更高层次上对康德哲学思维的回归。“我的目的是提出这样一种正义观: 它能 够概括人们所熟知的, 曾经由洛克、卢梭和康德使用过的社会契约论,,并能将 这种理论提升到一个更抽象的高度。”2他从不变的人性中抽象出一般公平的定 1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 322 页 2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序言第 2 页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伦理范式 14 义,这样公平定义和公平原则就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真实的基础,也就使得其 推演出来的社会公平缺乏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论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过程没有处理好各种关系, 没有分配好各种社会价值而引发的一种理论反思, 它实际上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 种在资本主义的思维框架中观察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法, 其主旨是通过展示资本主 义乌托邦的办法论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正义性并指出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制 度需要改进的地方,集辩护与批判于一身,以此来恢复人们对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的信仰。这也就注定了罗尔斯的理论是一朵不会结出果实的花朵。但是他的社会 公平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