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前谓词经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胡塞尔认为,谓词经验 及立足于其上的谓词判断并不具有最终的明证性,最终的明证性只能位于前谓词经 验领域,从而向前谓词经验领域的回溯必然成为现象学研究的课题。 前谓词经验是分层次的,对这些层次的澄清将主要采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尽 管其他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前谓词经验领域是被动性的领域,然而在这种被动 知觉的经验中已经蕴含了主动性的前结构来。本文首先分析自我在前谓词经验领域 的接受性,介绍了胡塞尔的感知现象学以及自我的接受性的基本形态,然后说明了 自我切入对象的三个层次,即整体的直观、内在视域的展显以及外在视域中的相对 关系,在这些层次中,自我主动转向刺激物并形成直观统一性,但是尚未获得关于 对象的知识。这就是前谓词经验的基本结构。最后,本文考察了前谓词经验理论与 胡塞尔的现象学逻辑学的关系,以及对前谓词经验理论的反思。 关键词:前谓词经验 知觉 联想 展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theory of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husserls late philosophy.husserl argued that predicative experience and predicative jud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dicative experience dont have the final self- evidence.the final self- evidence is belong to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so going back to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is phenomenologys task. the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has multiple levels,these levels should be clarified by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although other ways are necessary .the field of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is passive,but in this field the activity of ego has been set up.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gos receptivity fist,including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egos receptivity.second,i will introduce the three levels which ego focusing on object,they are simple apprehension,explicative contemplation,the apprehension of relation.in these levels,ego focuses on object, but knowledge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this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in the end,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ection between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and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logic,and gives some reflection on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key words: prepredicative experience, perception,association,explica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导 论 德里达指出:“ 经验与判断 、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及许多相关联的文本的 任务是不仅仅要瓦解、 还原 科学观念化的那些上层结构和客体的精确价值,而且还 要瓦解和还原属于生活世界中相对的 主体的真理之文化级次的一切谓述性沉 淀,目的是为了从最原始的前文化生活出发,去重新把握并 重新激活 一般谓述作用 的突然显现 无论是理论上的或是实践上的。” 1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晚期的重 要著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逻辑谱系学研究” ,而逻辑谱系学的第一部分也即基础 部分就是前谓词2经验理论。德里达这里所说的对文化层次的谓述作用的还原就是向 前谓词经验领域的还原,前谓词经验领域就是前逻辑、前谓词、前文化的原初经验 领域。 1 “前谓词经验”的定义 胡塞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前谓词经验”的定义,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含义 却做了详尽的描述, “前谓词经验”的特征包括:它是一切单个视域无所不包的基础, 是一种模糊经验,是纯粹的经验世界,是直观内在的体验领域,是内在体验之流, 是一种处于“ 好像” 模态的经验,是出于想象中的个体之物的被给予性,前谓词经验 先于一切认识作用而被预先给予。 西方有的学者通过与“谓词经验”的比较给“前谓词经验”下定义:“ 谓词经验 是指这样一种经验,该经验涉及到一个肯定或者否定某对象的判断行为。” 3谓词经验 也就是即判断行为,是一种能够清楚明白的表达出主谓关系的情形。“ 前谓词经验构 成涉及到判断的谓述的基础,但没有明确地表述清楚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4比如说, 在感知中,由于意向对象的意义结构,对象 s 被经验为 p,即是说例如一张桌子被经 1 倪梁康主编: 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 899 页 2 pr dikativ, vorpdikativ 在经验与判断中被译为“ 谓词” 和“ 前谓词” ,在胡塞尔的其他中文译著中也被译为“ 述 谓” 和“ 前述谓” ,或者“ 谓述” 和“ 前谓述” 。我在论文中直接引用原文,不作改动。 3 john j.drummon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husserl philosophy,scarerow press,2008.p167 4 john j.drummon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husserl philosophy,scarerow press,2008.p16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验为绿色的。这种意义构成了 s 是 p 这一谓词判断的基础,即构成这张桌子是绿色 的这一谓词判断的基础,而在这个谓词判断中,在感知中把握到的关系被明确地表 达了出来。这就是说,在谓词判断领域,已经形成了知识,如“ 某物是绿色的” ,这 是一种明确的表述;而在前谓词经验领域,还仅仅涉及到体验,即一种模糊的直观 的经验,如“ 某物被经验为绿色的” 。这一定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前谓词经验 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但显然无法让人满意,因为前谓词经验领域是一个无限丰富的、 起着奠基作用的领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正是在此结构之上谓词表述的基本结构 才得以建构起来。所以对前谓词经验理论的研究必须深入到其作为起源性的结构之 中。 2 “前谓词经验”理论的提出背景 2.1.逻辑起源的现象学澄清 胡塞尔认为,在形式逻辑的全部难题中,关于判断的学说应该占有一个中心的 地位,这是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在于,从其形成的时 候起, 谓词判断的概念即陈述概念就已经是形式逻辑的中心。 现实的原因是, 关于“ 一 般某物” 及其变形的“ 形式本体论” ,构成其主题的诸范畴形式是由处于判断中的对象 承担的,而“ 一般某物” 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所以在这个概念下对象一般只能在逻 辑上被设想,它只能出现在判断之中。形式本体论是一种作为包括普遍科学在内的 整个范围的纯粹逻辑,是关于一般对象的本质科学,指思维意指的形式逻辑学,指 的是意向和构造的活动即意识的意指和统摄;与形式本体论相对的是质料本体论, 它与意向相关项对应即与被构造的对象相关。形式本体论的范畴被划分为句法范畴 和基底范畴两种,前者包括事态、关系、属性等范畴,与句法形式相对应;后者作 为最终的基底则不再包含句法构成,而最终基底是根本性质的,一切句法形式都要 返回到最终基底之上。 然而,首先必须在最宽广的意义上对“ 逻辑” 进行本质规定,然后才能说形式逻 辑的中心是谓词判断的概念。这一观点贯彻在经验与判断的研究之中,而在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式和先验的逻辑1中这种研究已经开始,并且讨论了其原则性的问题。对逻辑的东 西之起源的现象学的澄清,揭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逻辑的领域要远远大 于传统逻辑至今所涉及到的那个领域,二是揭示了产生传统逻辑这种狭隘性的隐匿 根源,因为这种现象学的澄清要追溯到传统逻辑的东西的起源。这种现象学的澄清 发现,传统逻辑的诸问题是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提出来的,它本身并未发现在那些低 层次之中逻辑的作用早已存在了。在传统逻辑的难题中,判断的学说占有中心地位, 所以这里说的“ 相当高的层次” 指的是谓词判断的层次。更重要的发现是,在传统逻 辑中,逻辑的东西的领域被隐藏的前提恰好是在那些低层次即前谓词经验中。即是 说,高层次的明证性如判断的明证性要建立在低层次的明证性基础之上,即前谓词 经验的明证性、对象的明证性,只有在低层次的明证性之上,高层次、高阶段的明 证性才能得到理解。只有对逻辑的东西的起源做现象学的澄清,才能对逻辑传统作 出总体上的阐明,也才能获得广义上的逻各斯概念。“ 逻各斯” 这里指的就是起构造 作用的理性。这样一来,似乎不能预先划定逻辑的东西的领域,然而为了给这种现 象学的澄清指明方向,则又需要对逻辑之物的前理解。这一前理解就是传统关于逻 辑和“ 逻辑的” 所预先给予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中心就是谓词判断。 2.2.前谓词明证性对谓词明证性的奠基作用 胡塞尔认为谓词明证性在前谓词明证性中具有基础,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 他已经指出谓词的明见性包含了前谓词的明见性。2这里涉及了明证性问题的两个层 次:一个是前谓词明证性,即给定对象本身的明证性;另一个是谓词明证性,即判 断的明证性。判断的明证性以对象的明证性为前提,只有对象明证地被给予,谓词 明证性的建立才得以可能。 胡塞尔认为,判断活动是为了追求知识,凡是知识都是存在者的知识,所以对 知识的追求必然指向存在者。如果要通过下判断来说明存在者是什么和怎么样,那 1 在这本著作中胡塞尔认为,逻辑学自近代以来只是满足于事实科学,而偏离了它的真正意义和任务:按照一切 科学的本质形式来探求科学的纯粹本质规范。 在对传统形式逻辑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之后, 胡塞尔指出, 必须建立一门回溯到逻辑知识的前提之中的先验逻辑学,这种前提就是前谓词的明见性。见张廷国.从形式逻辑 到先验逻辑评胡塞尔的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世界哲学.2003 年第一期 2 见胡塞尔: 笛卡尔式的沉思 ,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年版, ,第 1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么就意味着存在者已经被预先给定。并且判断必然有其对象,判断是对某个对象的 判断,所以存在者被预先给定的方式就是它能够成为一个判断活动的对象。对象的 预先被给定是一切思维的前提,凡是思维活动起作用的地方,不论是以判断或是以 任何别种方式起作用,都已经前置了对象的存在,该对象或者是以推定的方式被空 洞地前置,或者是以直观地方式自身被给予出来。但是如果判断活动要达到知识, 即达到明证性,使判断成为明证的判断,那么以任何方式预先给定对象并针对该对 象作出判断都是不够的,这种方式仅仅从逻辑学的判断形式方面预先规定规则和原 则,而不是在内容上考察对象自身的被给予性方式。这些对象的被预先给定的方式 必须是其自身明证地被给予,且其被给予性自发地使得判断的明证性得以可能。 这里的明证性、自明的被给予性,“ 是一个对象在其被给予性中如何让能够在意 识上被标明为 自身在那里 、 亲自在那里 的那种方式和方法” 。1这种方式与对对象 的单纯推定、假设、回想、想象等不同,它是在现实的知觉中使外感知对象作为自 身被给予出来。意识的明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对象是它自身给予的,意识自身给予 出对象,从而不必去追问这种自身给予性是否“ 符合” 对象本身。对象被意识给予出 来,对象被给予的方式是一种自身被给予性。自身被给予性就是指在直观中的直接 给出,因而自身被给予性具有理想性和普遍真理性。理想性在这里应该在“ 理念” 的 意义上理解,指的是与个别的事物相符合的理念。对象的任何性质都有其自身被给 予性即明证性,但这种明证性并非都是不可争辩不可置疑的。 胡塞尔认为,对象的明证的被给予性并不需要谓词形式。因为对象是可能的判 断的基底,它不必在谓词判断中判定。然而,谓词判断要获得其明证性,判断的对 象自身首先要明证地被给予,也就是说对象的明证性是谓词判断的明证性的前提。 只有在对象明证地被给予的时候,针对该对象才能做出一个明证的谓词判断。判断 以经验为基础,所以谓词明证性在前谓词明证性中具有基础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 对于对象的前谓词明证性的回溯具有重要性和更完全的意义,基于经验之上的诸判 断,每一个可能的谓词判断以及逻辑学家本身的判断都并未深入到其确定的基底领 域之上,这些判断的明证性最终都要追溯到给出这些基底的可能的对象明证性的诸 1 胡塞尔: 经验与判断 ,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3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条件上。如果明证的谓词判断得以可能,那么可能的对象的明证性就必然是原始的 明证性,即在先存在。陈述句的存在使我们得以获得知识,它对知识的提出自己的 要求,但究竟是什么造成陈述句的存在以及为其对知识的要求提供根据,陈述句本 身并未给出答案。为了寻找这一答案,就需要向判断的对象的在先被给予性方式回 溯,只有如此知识的获得才可能,也只有这样,判断活动和判断关联的逻辑形式的 严密性和科学性才能得到保障。仅当能够阐明谓词判断的特征是如何奠基于前谓词 判断之上时, 对逻辑范畴和判断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可能。 “ 在谓词判断中发现的结构, 起源并获得其有效性于经验的结构之中,该经验结构先于谓词判断或语言。” 1只有当 判断和判断对象相符合一致的情况下,这个判断才能成为明证的。 胡塞尔由此得出结论,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明证性,首先是给定的对象本身的 明证性,其次是奠基于在其上的谓词判断的明证性。形式逻辑只关心后者,它只考 察谓词判断的明证性条件,而从未深入到对象的预先被给予性之上,没有考察对象 的预先被给予性条件。不仅形式逻辑未曾深入到第一个层次,而且心理学的探讨也 未能达到。然而,现象学对判断的发生学解释却必然要求回溯到对象的预先被给予 性之上,它不仅要求满足形式逻辑的可能的明证性条件,还必须询问,是什么使判 断成为一种在本质上指向明证性的知识从而实现判断之目的。现象学对判断的发生 学解释要探讨判断对象即思维内容的明证的被给予性,并将其作为判断的明证性的 前提,不仅是直接判断者的前提而且是判断的形式法则的前提来探讨。相比于判断 的明证性,对象的明证性更为原始,后者使前者成为可能,只有在对象的明证性之 上建立起明证的谓词判断,谓词判断的起源才能够真正得到澄清。如胡塞尔所言, 这种澄清正是现象学的发生学解释所具有的优先权。 2.3.康德的先验逻辑学与胡塞尔的逻辑谱系学 近现代德国哲学家对传统形式逻辑的反思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康德、 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提出了自己的超越传统形式逻辑的逻辑学思想。如果 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考察的话,显然不是这里能够做得了的。这里我仅对康德的 1 ross harrison.phenomenology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1975. p9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先验逻辑、胡塞尔的逻辑谱系学和形式逻辑三者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说明。这样做的 原因有两个:首先,在近代,康的第一次对形式逻辑进行反思和发展,并深刻影响 了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其次,康德的先验逻辑学直接影响到胡塞尔的逻辑学思考。 康德区分出两种不同意图的逻辑,一是具有先天普遍性为了知性的普遍使用的 普遍的逻辑,一种是不具有先天普遍性的为了知性的特殊对象使用的逻辑。而普遍 的逻辑又可以分为抽掉经验内容的纯粹的普遍逻辑和含有经验成分的应用逻辑。康 德着重考察了纯粹的普遍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康德认为,形式逻辑的两个主 要特点是它的形式性即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和对象的一切差别和它的先天性即 是先天确定的。 康德把形式逻辑看成正确思维的基础,“ 因为它不但提供了真理之普遍形式的 标准,也建立了知性思维之分析使用的法规” 。1但康德又指出,形式逻辑是有其缺陷 的。首先,形式逻辑只关心形式,而不关心内容和对象。其次,形式逻辑重分析而 忽视掉综合的作用,不利于获取新的知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康德提出了先验逻 辑。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主要有三个:一是先验逻辑与认识论相结合,研究 有关对象的纯思维规律,这种对象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先天可确定的,形式逻辑则 不关心对象;二是先验逻辑研究认识的来源问题,而形式逻辑不关心这个问题;三 是先验逻辑是综合的,形式逻辑是分析的,而只有综合的先验逻辑才能拓展人类现 有的知识。所以康德说:“ 它只与知性和理性的法则打交道,但只是在这些法则与对 象先天地发生关系的范围内。”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中,康德重点阐述 了他的逻辑判断表、范畴表并对范畴进行了先验的演绎。 在我看来,胡塞尔对康德的先验逻辑的继承和反思集中在两个方面,继承主要 表现在康德的范畴学说,反思主要表现在批评康德的先验逻辑只是形式本体论。在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中,胡塞尔在本质和本质认识部分阐述了自 己的逻辑和范畴思想,体现了他对康德的范畴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在这里,他把纯 粹逻辑的基本概念定义为逻辑范畴,“ 借助这些概念,一般对象的逻辑本质在全部公 1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指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第 102 页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b8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理中被确定。” 1逻辑范畴包括属性、关系等概念以及命题逻辑,从而逻辑范畴分为句 法范畴和基底范畴,句法范畴最终要返回到作为最终基底的基底范畴之上。 尽管在这里胡塞尔对康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他认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学只 是一种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把经验直观的内容排除在逻辑之外是不够的,因为 逻辑之物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直观内在的体验之中。因此,胡塞尔在对康德的先验逻 辑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前谓词经验理论。 2.4.向前谓词经验回溯的层次性及本文的结构 通过上文对前谓词经验理论的界定和前谓词经验理论提出的背景分析,可以看 出,向对象明证性的回溯就是向前谓词经验领域的回溯,这种回溯如胡塞尔所分析 的那样是多层的,是起源性质的,它将涉及前谓词经验领域为谓词判断奠基的基本 结构。于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首先是对自我在直观领域中的接受性进 行分析,这是主动性的最低阶段;然后分析观察性知觉的三个阶段,即素朴的把握、 展显性观察和关系性把握;最后论述前谓词经验理论在胡塞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中的 地位,并指出前谓词经验理论遭遇到的反思和诘难。 1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第 1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 自我在直观领域的接受性 胡塞尔现象学“ 工作哲学” 的特征体现在其直观现象学中,直观现象学包括知觉 现象学和想象现象学,前者研究感知表象,即感知,也就是当下拥有,后者研究的 是想象表象,即想象,想象就是当下化。这两个领域是现象学实事性研究的最重要 的领域。知觉(perzeption)和感知(wahrnehmung)的英文都可以翻译为 perception。 这两个词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具有相同的意义。下文将首先对胡塞尔的感知现象学1做 简要分析,然后说明对前谓词经验的研究要首先从外感知入手,最后分析自我在直 观领域的接受性的一般结构。 1.1 胡塞尔的感知现象学 1.1.1.外感知与内感知的区分 胡塞尔指出,传统的哲学家是根据对感知对象的区分从而区分出感知种类的。 这一区分包括如下两类:外感知与自身感知、感性感知与内感知。感性感知指的是 通过感官进行的感知,如通过耳朵、眼睛进行的感知。内感知则是指一些精神体验, 如思维、意愿和感觉。在传统哲学家看来,这两对概念,即外感知和自身感知、感 性感知和内感知并不是完全相对应的,而在哲学术语中这两种概念表述的是同一的, 只是哲学用语更常用“ 外感知” 和“ 内感知” 这一对术语。同时,感知对象的区别决定了 感知方式的区别。外感知产生于物理事物通过感官对精神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内 感知产生于精神对诸感官体验的反思,而且是在经由感觉已经获得的观念的基础上。 例如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即感觉和反省,感觉是一种以外物为对象的外在经 验,反省是一种以心灵为对象的内在经验,感觉和反省对应于外感知和内感知,他 1 胡塞尔的感知现象学这种提法可能会使人联想到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这里有必要对二者的基本区别做一 个简单的说明。胡塞尔对知觉的考察是从知觉活动着手的,突出知觉活动的构成性作用。而梅洛庞蒂的知觉则 是一种先于任何科学说明的模糊的存在经验,正如施皮格伯格所言: “ 知觉现象学实际上是关于被感知的世界 的现象学,而不是感知活动的现象学。”见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一版.第 76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的区分依据的前提是不涉实在对象的存在与否,对对象的存在与否存而不论。传统 哲学认为外感知是虚假的,内感知是明证的。只有在内感知中,感知对象和感知行 为才是真正的相符合,因为感知对象就居于感知行为之中,因而内感知是名副其实 的、具有明证性的感知。 胡塞尔认为,对这两种感知的相对认识价值的评价的产生,是基于明证性的基 础上的。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为我们区分内感知的明证性与外感知的明证性提供了依 据。笛卡尔通过他的普遍怀疑指出,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容 置疑的。因而,内感知的对象,如思维、判断、感觉是最明晰的认识,是有最严格 意义上的无可反驳的确然性即明证性的。而外感知则完全不同,它常常给我们制造 假象。如果人们认为,感知概念包含着被感知对象的现实存在的话,那么在这个意 义上,就不能称其为感知。正是在此基础上,布伦塔诺重新提出了外感知与内感知 的区分:首先,内感知具有明证性和无欺性,而外感知正相反;其次,内感知与心 理现象相对应,外感知与物理现象相对应,这两种现象具有本质差异。 然而胡塞尔指出,在自然的意义上,内感知和外感知这两个术语具有完全相同 的认识论性质。因为很多心理现象都是在基于身体的状况下被感知到的,如“ 恐惧扼 住我的脖子” ,内感知在这里是和外感知一同进行的;然而,被感知的心理现象是不 存在的。所以很明显的是,心理现象在这里也是被超越地感知到,在更确切的意义 上说,这是一种超越,而这种超越地统摄和设定,已经违反了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 身的要求。而且,外感知和内感知是对物理之物和心理之物的规定,明证的感知和 不明证的感知则带有知识论的基本对立的性质。内感知和外感知,以及明证的感知 和不明证的感知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胡塞尔本人对外感知和内感知的区分遵循了布伦塔诺的标准,即内感知是对心 理现象的感知,外感知是对物理现象的感知。两种界定的区别在于,“ 布伦塔诺意义 上的心理现象指表象、判断和情感行为;但是胡塞尔所理解的心理现象还包含 着 被体验的感性内容 。” 1胡塞尔增加了内感知的内容,即它不仅包括情感行为,还 包括体验内容在内。 1 陈志远: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年版.第 14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胡塞尔还指出,外感和内感知都是统觉。如果统觉不是感知的本质的话,那么 与外物相关联的所有感知,例如对桌子、树林等的感知的说法就成了荒谬的了,而 感知具有的并在这些事例中清楚表现出来的正常词义就被完全丢掉了。在纯粹现 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中,胡塞尔指出,统觉是一种特殊的把握和经验,是 一种意识实现化的功能,它将意识和有机体联结到一个经验直观的统一体上去,从 而使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得以可能。统觉的存在使得意识流成为了自然的总成部分,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超验性,即物体的存在成为了一种不断显现的同一存在,在这个 意义上,胡塞尔把人成为心理物理的自然统一体。 统觉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先验统觉是指综合一切经验材料建立关于对象 的知识的能力,是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而在胡塞尔这里,统觉的含义基本上和“立 义”相同,指的是自我意识对感觉材料的整理和统摄,所以胡塞尔对统觉的使用借 鉴了康德原来的意义。 1.1.2.作为一种不断伪称的外感知 在后期的被动综合分析中,胡塞尔对感知做出了较成熟的解释。他指出, 如果我们直观地观察客观意义作为在可能现象的无限多样性中的统一的自身展现方 式,连续的综合是如何使同一个意义得以显现出来的,一种超越出各种事实性的、 有限的显现过程的、有着无限的显现可能性的意识,那么,我们就会在外感知的本 质中发现一个矛盾,也就是说,外感知做了一些按照其本质来说永远无法做到的事 情,这是外感知的一种不断的伪称。 对象,一个空间对象总是单方面地显现出来的,这决定了它的显现的单方面性。 外感知不可能一览无余地包含被感知之物所具有的感官事物性内涵,感知之物无法 被全面地给予出来,感知之物自身的特征永远也不会在感知中全面地展现。从而, 在涉及外感知与感知对象即物体对象的关系时,就有着本真被感知之物与本真未被 感知之物之分。比如我看一栋房子,我总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来看它,这个正被我 观看的一面是本真被感知、本真被看之物,而房子的背面,我无法看到的那些面, 就是本真未被感知之物,而房子之所以称为房子,正是许多可能的可见性的集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感知中包含着感知对象的意义,这里的感知对象是指被观看到的房子。在完全一般 的意义上看,感知是原本意识。但在外感知中原本意识只能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出现, 即对某些面的原本意识到与对另一些面、非原本此在的面的共同意识到。“ 共同意识 到” 指的是那些未被看到的面对意识来说是以共同被意指、共同当下的方式存在于此 的。所以,胡塞尔说外感知是一种不断的伪称。 1.1.3.感知进程的无限性特征 所以说,对于感知,我们可以从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两方面看。对前者而言, 感知是真实展示与空乏展示的混合,真实展示使对象在原本展示的基础上直观化, 而空乏展示则指明着新的感知的可能性;对后者而言,被感知之物的各个被给予的 面指明了其他未被给予的东西,它正是这样一种以映射的方式显现的被给予之物。 被给予之物的显现和空乏意向有关,这种空乏意向是可以充实的,是一种可以确定 的不确定性。因而感知是具有流动性的,在它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新的显现过程 中,这个做出新的和进一步规定之物在规定上是同一事物,而意向视域不断发生变 化和延续。在各个感知阶段上的每一个事物现象中,都包含一个新的空乏视域,一 个面向无限可能性的视域。这就是外感知在不同趋向上的统一。这里“ 晕” (hof)的概 念与“ 视域” 、“ 背景” 是同一个意思。 感知有着连续的、无限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有着诸多在以原初印象的现在的 形式而出现的新现象中不断充实着的前展(protentionen) 。并且,在外感知中具有一 样的情形,因为外感知是一种不断充实的过程。外感知是一条时间性的、处在不断 地流动中的体验之流,该体验之流中的现象和谐一致地相互过渡为一个相合的统一 体。所以,对某些课题的感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从对象那里连续直观地获得新东西, 而更是在整个感知的过程之中创造出原本知识成果的统一,而对象正是通过这种统 一根据其特定的内容得到初步的扩展,并成为恒久有效的知识财产。所以感知就是 这样一种意向活动,在开始时展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意义的范围,一个很广泛的 一般性,而在感知结束时,我们就已经获得了一个在意义上多层次的特殊性,而这 种特殊性不是僵死固定的,而是面向无限丰富内容的特殊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1.2 从外感知入手研究前谓词领域 对前谓词经验领域及其结构的分析要从关于外感知的分析出发,因为作为感性 基底的前谓词经验是最素朴的经验,也是具体世界的自然层面的经验。这里的“ 自然” 指的是具体的物理的时空中的自然,物质自然的实在作为最低层次是一切其他的实 在的基础。外感知是对个体空间对象的的意识,与外感知相对应的是内感知,内感 知是指对意识活动本身过程的意识到。因而,分析前谓词经验必须从外感知入手。 具体地说,外感知的诸行为是一种生动的当下的意识,而且针对的是个体空间 事物。对这一生动的当下意识,要研究在其中前谓词经验作用的本质,以及在前谓 词经验之上谓词判断的综合作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而本文主要涉及前一个方面。 知觉领域只是构成了意见性的(“ 意见” 这里是指前谓词经验领域) 、客观化的体验的 全部领域的一部分,在这一领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像接受性、自发性、兴 趣、主动的被给予性和被动的被给予性等等。而对这些结构的区分,不仅仅限于知 觉领域甚至意见性的体验领域,而是同时涉及到更高层次的结构之中。 胡塞尔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对对象的观察以及说明,都体现出了自我的主动作 用了。而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觉中关注单个对象,是因为这种知觉、这种自我的主动 作用的前提就是对象的在先被给予性,即已有某物被在先给予我们了。对象不是单 个的自身孤立的被在先给予出来,而是伴随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在先被给予 性,因而要把世界的在先被给予性设定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1.3 接受性领域中自我的基本形态及其功能 1.3.1.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学说1 我们可以假定场境不是对象性的东西的场境,对象却是一种对象化的产物,是 我性作用和谓词判断的产物。但场境却不是单纯的混沌,而是具有其突出的特征、 确定的结构以及诸多单个事物已被划分出来的一个场境。我们可以从一个感性场境, 从一个感性被给予性的统一体来对它的结构进行研究。以颜色作为例子,颜色不是 作为对象在经验中被直接给予出来的,在经验中,它总是作为这个或者那个具体事 物的颜色,然而通过抽象的视线转换,这种统觉性的底层本身 颜色就成了对象。 这就意味着,作为抽象地展现着的感性被给予性即感性场境本身就已经是诸同一性 的统一体了,这些统一体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中得到显现,而后还可以作为 统一体本身而成为主题性的对象。感性场境、感性的被给予性,我们随时都能在具 体事物的抽象层面把目光转到其上,其本身已经是某种建构性综合的产物,这种综 合的最底层就是内在时间意识的综合。内在时间意识就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性,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关键的概念,它是现象学有关客体、体验、意向性、构造作用 等研究领域的基础。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是一种主观时间,主观时间的提出可以 追溯到奥古斯丁,近代的布伦塔诺、威廉 詹姆士以及柏格森等人也持有这种时间观, 并影响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时间是在体验之流中的一切体验的统一化形式,与 客观时间的超验性不同,现象学的时间具有内在性、原初性和直觉性的特征。内在 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就是“ 当下 滞留 前摄” ,这也是现象学感知体验的三重 体验视域,是一切内部经验的基本结构。 同一性就是起源于产生某种普遍形式的内在时间意识,内在时间意识的基本结 构是形式性的,与体验内容有别。时间流本身是一种无限的绵延,但是因为行为特 1 谈到西方近代哲学以来的时间学说,康德的时间观是不可回避的。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康德的时间学说达到了 传统哲学谈论时间问题的所有边界,但他的时间仍然是一种自然时间(naturzeit),因为康德把作为一切表象和思 维活动的我思即先验统觉排除到了时间之外。在康德书中,海德格尔把时间性解释为统觉、意向性的基本规 定,正是在这一关键的转变上,海德格尔实现了对康德认识论哲学的存在论解读。见靳希平.海德格尔对康德 图试论的解读对海德格尔的康德研究的初步调查之一.中国现象学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性和感觉材料等因素而使时间流被分解为不同的单元,从而使一个内在的客体被个 别化。所以,形式无内容则什么都不是,内部期间的绵延只是作为形式内容的材料, 因而,那些使感性场境得以产生的综合已经是建构性作用的一个更高层次了。需要 说明的是,胡塞尔并不是形式与内容(质料)相分离二分论者,因为这两个概念的 区分并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后者如亚里士多德对形式和质料的区分。胡塞尔关心 的是客体在时间中的结构性因素,所以胡塞尔对时间形式与体验内容的区分是在意 向性的意义上而言的。 任何一个内在时间意识综合的场境都是一种同质性的统一体,一个自身相统一 的场境。该场境对任何其他感性场境而言都处于异质性的关系之中。单个之物正是 通过与他物的对比而在这种关系中突现出来。例如黑色天幕上的点点繁星,闪光的 范型和天幕的黑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二者仍然具有某种亲和性、融合性, 二者作为视觉上被给予之物在根源上是亲和的。所以,对于与意识的当下结合在一 起的感性被给予性、感性场境所做的最普遍内容上的综合,都是根据同质性和异质 性发生的综合。这也正是在感觉上被给予之物的内在结合方式。 1.3.2.接受性领域中的自我的基本形态 不同之物之所以能够从它们共同的基础上得以突现出来,是由于相似性。相同 性和相似性就是一种特殊的吻合性综合,胡塞尔称之为联想。在一般的观点看来, 联想是由于一物而想起与之相关之物的思想活动。例如,胡塞尔认为,联想的心理 学赋予观念联想的规律以心理学基本规律的意义和地位,但这种规律只是对经验的 抽象和一般化。1但是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的意义上对之进行了深刻的考察,他认为 联想与被动地预先被给予性领域相关,已经上升到内时间意识的综合作用。联想是 经验的或者经验阶段的多数性的意向内容的综合和构造的统一,由于联想一个认同 的客观性就被给予了。可以说联想是被动综合得以进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内在时间意识的作用的结果,经验就是在内在时间中展开的。当我们在经验一个对 象的时候,作为主体的我们被知觉领域中的相似之物所触发,从而关于相同或者相 1 见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版.a61b6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似之物的经验就被唤醒了,即被唤入当下的时间性之中,而这种唤醒是基于主体关 于对象的当下的理解之上的。滞留的经验以及重新唤醒的经验决定了对对象的主要 期待,也就是说决定了经验将会怎样地继续展开。在这个联想的进程之中,主体并 没有进行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所以联想是被动的发生的。而且还应该区分的是,联 想和记忆的分别。前者所唤醒的经验首先是面向当下时间中的对象的经验,而后者 并不如此,记忆指向的是面向过去时间中的对象。联想表明的是这样一种形式,该 形式是属于一般意识,并且是合规律的合乎本质的内在发生,并且涉及某物引起对 某物的回忆、某物对他物的暗示等等这种纯粹内在的关联。联想是根据各种不同的 相似性的联想,一切原始性的对比都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发生的,在其共同的基础之 上,不同的东西才得以凸现出来。所以,只是通过联想性融合、即同质性联想,某 个感性场境的统一性才得以可能。 某物在场境中的凸显,诸场境依据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划分都是不同类型的联想 综合的产物。但这些联想综合不简单的是意识的被动过程,恰恰相反,“ 触发” (affektion)1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因其差异性而凸显出来 之物,即自我凸显之物,都展示着一种指向自我的触发的趋向。各种差异性在冲突 之下的吻合,都会刺激我从而引起我的关注,都有着触发的作用。存在于知觉场境 中并从中凸显出来的感性材料如某种声音、颜色,在它们还未被把握时就对自我发 生了或强或弱的刺激。它们强迫自我接受,而这种强迫接受是以带有刺激性的凸显 为条件的。触发是一种意识在其被动性领域中的原初的刺激,对于触发不能从因果 关系上来理解,因为涉及到因果联系就已经超出被动性领域之外,而达到谓词判断 的领域了。而且,触发作为对意识的刺激,它刺激着被动发生中的联想过程。 新事物就产生于自我对刺激的追随,意向性客体(非本来意义上的)以自我为 指向,以强烈程度不同的特征吸引自我。这是一个由意向性背景体验向前台体验转 变的过程,即自我转向关注客体。伴随着这种转向就产生了一种由自我出发指向客 体的趋向。 1 affektion/affizieren 指的是我思之前的自我受到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促使自我发出某种指向。在经验 与判断中译本中译为“ 情绪” ,张廷国先生在世界哲学 2007 年第 4 期翻译的海德格尔的作为自身激发的时间 和自身的时间特征一文中译为“激发” ,我在论文中则采用了倪梁康先生的译名“ 触发”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这种趋向分两个层次。首先是我思之前的趋向,它是有着不同的刺激强度的、 作为意向性背景体验的趋向。“ 触发” 的强烈程度越大,这一趋向就愈加趋于忘我, 趋于把握。其次,从对意向性背景体验的趋向转变为现实的我思,这是作为趋向之 作用后果的转向或关注。这时候自我从自身出发将趋向性指向客体。这种趋向有其 不同的张力强度,因为触发的强弱程度是由客体在知觉上的被给予方式的强弱程度 决定的,例如在浓雾中向我开过来的汽车的车灯的光照在被给予方式上的变化,由 弱到强刺激着我的视觉。而对前谓词经验的结构的分析就主要放在第二个层次上。 自我的主动性包括一切专门从自我极(ichpol)发出的行为,而接受性是主动性 的最低阶段。自我能够接纳外来的刺激。这样,在知觉活动之中就不仅仅区分出了 处于纯粹被动性之中的知觉场境,即原始显现中的单纯觉识(bewussthaben) ,还区 分出了对在知觉场境中凸显出来的诸对象的主动把握的主动知觉。 胡塞尔认为,在意识活动中对其客体或者对象进行原初构造的内在体验领域, 在这种意见性的、在前谓词经验所具有的最深的和最终起源的体验领域,会意识到 存在者,一般来说这就是被心理学家称作“ 注意” 的意见性关注。据胡塞尔所言,注 意是他所处的时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只是作为经验的研究,而不是 作为一种本质研究。 1注意是意识行为的一个种类, “ 它把人的意识导向关注要点内容, 即导向对象的一个元素。” 2注意有别于对对象的整体抓取,例如在空间中对有形之物 的感知。就是说,注意使意识导向一个部分或一个对象,导向部分指的是部分作为 一个整体对象的内容的部分从而在整体中站出来,导向一个对象指的是对象在其他 对象之前站出来。简单地说,注意就是指意识对对象的集中的朝向。 注意是一种不断地指向对象的趋向活动。在这种趋向活动中,注意表现为不同 的样式,即实显性样式和非实显性样式,例如,与二者相对应,同一因素第一次被 首要地注意,而第二次只是被次要的注意。3注意作为一种实行着的趋向活动,是以 关注开始。关注基本上和注意同义。关注是指对意向客体本身的对象性把握,关注 1 见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 .李幼蒸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第 162 页注释 2 john j.drummon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husserl philosophy,scarerow press,2008.p41 3 见胡塞尔. 纯粹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