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探析.pdf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西方 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它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体系哲学中,开创了哲 学发展的新方向。 实践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 观物质活动,其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 不仅仅是认识的基础而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具有世界观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自然、社会、人不是互相外在和彼此分隔的三个世界,而是通过人的 实践活动连接而成的一个整体。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哲学在理论出发 点上,在自然观、历史观、哲学的对象、功能与使命等方面与西方传统哲学都有 了根本区别,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运用先验逻辑的范畴演绎方法构造思辨体系的 玄思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不再提供什么终极真理知识的理论,既不寻求一切 存在背后的所谓神秘本性或终极本体,也不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建立世界 统一图景,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马克思哲学不企望提供可以到处套甩 的刻板公式和现成结论,而“首先是研究工作的指南。” 马克思首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作为革命家来研究哲学理论的,他明 确宣称他的哲学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新 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其赖以存 在与实现使命的“物质武器”;“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 级服务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它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 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改变现存世界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宣 称“新唯物主义”已不再是哲学,全是为了凸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彻底性、深刻 性。 关键词:现实的人:实践: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a b s t l 瞿c t m a p l l i l o s 叩h yw 髂a 持瑚谢0 i nw b s tp h i l o p h i c a lh i 啦( y “w 踮a l a v 叼1 1 u 虹o r y 曲i 越g ec 0 删i a c tt 0w b s tc 蛐p 衄o p h y p h i l o 如m 猡f o 唧da 蜊 p b i l o s 叩捌w a y i nt h ec o u 雠o f 口i 石c i s mo fa :b s 位i c tm 酏嘎p h y s i c a l 伽向l o 醪 p r a c 6 c ei sas o c i a l ,o b j 倒v c ,衄衄i a l 蒯蛆o f h u 眦b e i n 拳w h oc :h a 】q g et b c w o f l dw i 也p l a n 姐da i m 1 1 3 南啦岫a m 嘲髓伽e ,s 证d 蒯v e ,m a l e f i a l ,舳璇a l 锄d h i 蛐嘣c p r a c d c ei sn o t 衄l y 仕屺b 蹈i so f l h et h 1 ) ro f e d 窘c ,w h a t sm o i ti st h e b 踮i so f s 印啪矗a n d 皿妇o f l h e 鲫炀e c 甘憎蚰dd 崎蒯v ew d n d s o ,酬c em 黜 m ev j e wo ft h ew o r l d p l 枷i st b e 懿i s t 吼o fh l l m mb e i n g s ,t h ew o r l da m 眦d h u m 锄si s 也er e 咖to f 也e i rp 墙c 吐c a la c t i o n 1 kw h o l e c i a l1 谂i s 删c a l a 曲l a 】y n a t i l r e ,s o c i e t y 趾dh l 瑚撇h 蛔a n o tt b r e ef ie :i d sw h i c hs e p a 墙t e 胁e a c :ho 血e r b l i caw h o l em a 壮i 咒b 黜eo f 也ef o 【删o no ft h es c i e n t 墒cp l 删c a lv i e w m a 撬 p b i l o s o p h yw 鹬d i 彘嘲t 的ma n yo t h 盱w e s t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v i 洲o f n a 缸聪,h i :,呻; p h i l o s o 口b 弘e t c i t 出d a r e dt h e 坨v o l u t i o n a 巧c k m g ef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w o r l d 协 c h 蛆g et h e1 ) v n r l d m 呱p h i l o s 叩h yd l a m dt l 把丘n i s ho fa b 蚰np 蛐o s o p b y ,i td i d l l t 啪n tt ol o o k f b rt h e1 1 1 t i m a t ee 五s 蛔畸eb 舡l l dp h e n o m e n a na l s od i 血tw a n tt o 画v ea t h e o r yw 1 1 i c h c 伽岫b cu s e dh e r e 锄d 也哦,b u t g u i d eo f s t i l d y ,m k ”删y m a w 龉ap l 吐a r i a n 姗蛔面n i s t 丘r s t ,h cs t i l d i e dp h i l 0 p h y 船a 糟v 龇n i s l h ed c c l a r 。dt h a tt l ”翻m d a t i o no fh i sp h n o s o p b y 啪s “h 哪锄b e i 珏笋s o c i e 矿:恤 w 淞,伽1 珊l | n i s ts o c i e l = ) r ,h 哪m 珊酣a l j 锄”o r 缸粥6 c a lm a t e r i a l i 锄”w o f k e d 蠡) r t l 地b e n e mo fp r o k 切r i a 几1 kl d l i 础| t ea i mo fm 田啦p h i l o s 叩h yw t 0l i t 燃劬e p r o k c a 】由m s 衄dh u m a nb e i n g s m 妇xa n de 1 1 9 e ld e c l 盯e dt h a 主 把wm 8 t e f i a l i s m w a s n o tp h i l 0 p h y 趾ym o 坞,o n l yt oa 叩鼹t h ed 印_ c ho f t h e i rp h i l o s 州c a lc h a n g e 1 鲫w o r 凼:p 眦d c a lm a n ;p 憾蕊c e ;e 删a i n i n g 吐峙w o r l d ;c b 锄l g i n g 也ew o r l d y9 1 0 8 0 9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1 1 耋酌博士学位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所导交的学位雩各竟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韵课题有 新的见解面,创造性韵见解口。,据我所知除文中加皑说明、标注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变流等目的,可麒采取影印、缩即、扫描 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鳜质文本和电于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酌学往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涨专莨 。6 年6 冠 3 日 注盍:请在相应酌“口,内划“”。 引言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任何关于马克恩哲学的谈论都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 很少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 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哲学新形态。然而,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所指及其真实意义 问题上,人们众说纷纭;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究竟为何,人们有着很不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而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理解,在历史视阈中关涉到对马克 思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关系的识别,在现实层面则导向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不 同认肯,因此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 当代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者普遍重视科学实践观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 性意义,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以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我们认 为这正是一条正确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思路。它抓住了推动马克恩哲学创 新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仍然是有待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 些问题,不管是当前学术界还是传统的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中都存在着片面理解甚 至是误解,还有大量的正本清源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对于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 一) 历史前提 。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把哲学定义为形而上学,即“第一学 术”,它是研究“本体”自身的性质、原理和原因的学问。因而,探究“本体”的 性质和原理的“本体论”就成为哲学天然具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部分,自此以后, 哲学就同这种形而上学本体论结下不解之缘,一直延续到近代黑格尔哲学为止。 它把现实事物同一化,最后抽象出齐一性的“本体”,并用这一本体去理解万物的 本性。它把世界一分为二,即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终极的绝对的“本 l 体”存在,是现实世界的根本和原因,因而必须从绝对的终极者出发,给现实世 界作出解释和说明。这种抽象思辨的本体论构成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从古希 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莫不如此。如果说到变化,也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 本体的认识不同而已。无论是古希腊的“自然物”,中世纪的“上帝”,还是近代 哲学的“理性”、“自我意识”、“绝对精种”,哲学都没有离开对抽象思辨本体的把 握,并用这一本体去“解释世界”。 如果把泰勒斯“万物的始基( 本原) 是水”这句话,约定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的话,从现存的哲学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形而上学。从 泰勒斯、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形成的形而上学传统, 哲学家们思考的是如何能找到那个可以为人类如此存在提供合理性说明的本体。 其中,有的找到了在感性直观层面上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具体感性存在物作为本体, 如“水”、“气”、“火”、“原子”等,有的找到了一些具有理性逻辑解释力的概念 性存在作为本体,如“数“理念”等等。 哲学在近代有了不同于古希腊的新气象,哲学的发问方式和视域发生了变异。 哲学从天然地把握本体的直观意识状态,转向了人类能否把握到本体的反思状态。 近代哲学是从“意识界”的发现开始的,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古 希腊哲学所诉说的那个“本体”都是由“我”设定的。也就是说,哲学所要诉说 的现象界也好,本体界也好,都是意识界之中的存在,其意义缘于“我”对它的 把握。近代哲学把古代哲学没有反思的现象界和本体界还原到了意识界中,一切 思考都从意识界开始。所以,近代哲学的主题是“思”,哲学在笛卡儿的“我思故 我在”中,在洛克、贝克莱、休谟对意识界感性经验的崇尚中,以及在康德解决 知识如何可能的先天综合判断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哲学的问题从寻找本体是什 么,转到了我们如何确定意识到了的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在意识到了的存在中, 我们能还是不能确定其意义的界限是什么。近代哲学的这种特征最集中地体现在 康德的哲学中。 本体论哲学力图用有限的思维去把握无限的存在,幻想完成全人类在其发展 2 中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对世界的完善完满的认识, 不可能在一个人或一代人那里实现。“本体”不但意味着“多中之”,是唯一的 终极者,而且意味着“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绝对的不变者。如此一来,“本体” 就处在生成变化之外,成为超历史的永恒存在了。而作为超历史的存在,就只能 是预先设定的东西,并且它只有作为先验的存在才能给世界以根据。用这种方式 看世界,就会把现实看成是既成的、给定的和合理的,这正是旧哲学的保守性所 在。旧哲学作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是从既成性出发,给现实以“合法性”的论 证,这正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所极力反对的。 从总体上看,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和近代哲学在内的西方传统哲学,具有这 样两个相互统一的基本信念或者说理论假定:第一,相信万物本质或本体的存在, 并把解决本原或本体问题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第二,相信理性可以把握本 原或本体,并把完善理性工具看作哲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西方传统哲学是用 理性去追求万物的本原或本体,追求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是它的目的,而理性则是 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二者的统一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从古希腊开始, 哲学家们就一直把追求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现象之后的“本质”、经验 世界之上的“超验世界”看作哲学的使命,由此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形而上学传统。 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想,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哲学以追求终极实在为依归, 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任务,以达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为目标。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玄思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坚决批评运用先验逻 辑的范畴演绎方法构造思辨体系,马克思哲学不再提供什么终极真理知识的理论, 既不寻求一切存在背后的所谓隐秘性或终极本体,也不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 提供世界整体图景。马克思哲学超越了“体系哲学”的桎梏,使哲学成为“研究 工作的指南”。马克思彻底打破了旧哲学由以出发的前提,他所关注的不再是建立 关于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马克思哲 学不企望提供可以到处套用的刻板公式和现成结论,而“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 指南”;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马克思与他之前的哲 学家们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他思考的中心已不再是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要 求哲学的重心由先验的外在实体,转换到现实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既不同 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世界”,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哲学的“精神世界”,也不 是包括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尚未接触到的未知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而是以人 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自然、社会和人相统一的“感性世界”、“现 实世界,、“对象世界”。自然、社会和人是这个世界的三大领域,但他们不是彼此 分隔和互相外在的三个世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联结而成的一个世界。马克 思哲学要求哲学的重心从追寻世界的终极解释原则,转换到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境 遇,实现了哲学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 ( 二) 现实基础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中,有着浓厚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理想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确立了为人类幸福献 身的崇高志向,把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确立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博士论文表 明,马克思哲学信念的主要倾向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莱茵报时期以前,马克 思认为,人类的解放首先意味着类的普遍利益的实现,而类的普遍利益则是由理 性来体现的,世界历史运动是在理性的支配和引导下进行的,并最终实现着普遍 理性。因此,必须用普遍理性教育人们,规范人们的行动。据此他提出了“哲学 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思想,希求通过理性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意 识并使现实变得更加合理,幻想在思想意识范匿内解决闯题。 促使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第一个契机是他在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普遍 理性和私人利益的矛盾。对书报检查令的批判、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为摩塞尔记 者的辩护,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决定人们思想行为的不是普遍理性,而是物质 利益,物质利益决定了对事物和法的态度,林木占有者在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的 态度表明,利益比法的原则更有力量,利益决定法而各个不同的等级对书报检 查令的态度也表明,各个等级都是从其特殊的等级精神出发对待出版自由的。丽 等级制度又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不是根据国家的有机理性。而是根 4 据私人利益的需要建立的。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加深了同 黑格尔哲学的分歧,对黑格尔理性决定国家和法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认识 到现实的人不是理性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具有特殊利益的私人这样一个基本的事 实,这就使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的研究。 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象所认为的那样是普 遍利益和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现,私人利益战胜普遍理性的事实表明,国家只不过 是主体政治异化的表现,是普遍理性和特殊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国家的普遍利 益和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处于分裂和对立的状态,国家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共同 体。因为,人在国家和市民社会是以双重身份在活动。由此可见,在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认为,人在政治上处于双重人格分裂的异化状态,而人 的这种政治异化表明的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裂,国家正是人的政治异化的产物。 由此,马克思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最终结论,同 黑格尔理性哲学彻底分道扬镰。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经看到,现实的人 决不是理性的存在物,而是受特殊利益支配的私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 期,马克思进一步具体分析了现实的人的状况,把私人理解为异化的产物,并具 体分析了人的政治异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从理想的抽象的人向现实 的人转变开始:现实的人即异化的人,他不是理性的存在物,而是为私人利益活 动的异化的存在物。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认识到了私有制是市民社会自我分裂的根源,- 人的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只有从私有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个人利益与 普遍利益的矛盾冲突的角度才能得以说明,人的真正的解放是消灭私有制的人类 解放。在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对德国意 识形态的错误观点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领袖鲍威尔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 判,马克思鲜明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 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的最大进展,就是找到了理解现实人的 途径和方法,而由此带来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人类解放理论的形成。马克思认为对 天国的批判必须归结为对尘世的批判,从彼岸世界寻求真理必须转向从此岸世界 寻求,由此开辟了理解现实人的道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经济关系支配下的人, 而私有经济关系对人的支配正是造成一切矛盾的根源,是市民社会自我分裂的原 因。把经济关系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关系,把经济活动看作是人的最基本活动, 而私有制的经济关系就是人异化的最深刻根源之一。这样一种理解人的方法和途 径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最主要成就。它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消灭私有制的人 类解放理论的诞生:既然市民社会的根源是私有制,所以,只有消灭私有制,消 灭那些使人受屈辱、受奴役的私有关系,才能使人摆脱异化状态,求得自身的解 放。这样,人类解放就不再是理性的认识进展过程,而是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 是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也即从现实出发,在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中去实现人 的解放。 异化劳动学说是1 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最主要的内容。马 克思主张要从人的活动来考察人,人怎样存在,他本身就是怎样的。而人是类存 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能动地创造着自身和自己的现实生活, 这是人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的类本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定要对象化, 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来使自身现实化。马克思从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和 劳动本身的异化,得出了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的结论: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 能在对象中实现其本质,而劳动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维持其肉体 生存的手段,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 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 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又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正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在经济 的领域中,通过异化劳动去说明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以及私有制的消灭,论证共产 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不过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从思想方式和分析方法上都是 运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具有费尔巴哈抽象人本学的色彩。马克思在手稿 时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有缺陷的,他只从人的内在本质即从人的活动的内在本 6 性上分析了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活动总是现实的,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 下进行的,总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现实的人不但具有内在本质,还具 有现实的本质。但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解释历史,已蕴含着生产实践是历史发展 决定力量的思想;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异化揭示的正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条件下 人的活动的双重性,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创造和异化并行的历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真正达到了对现实人的完整理解, 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物。实践和异化劳动相比,异化劳动对应的是人的类本质, 是人活动的内在本性的方面,具有纯主体的属人性质,是带有费尔巴哈抽象人本 学色彩的用语;实践除了包含人的能动方面外,还指谓着人活动的客观方面、现 实条件方面,是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又是具有 客观效果的现实性的社会历史运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论、旧哲学 的清算,也表现在提纲中。首先,费尔巴哈不满意先前哲学在思维和存在关 系问题上,唯物论消思维于存在,唯心论消存在于思维的各执一端的弊病,批判 了黑格尔哲学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思辨唯心论,以人本思维方式,把思维和存 在的同一诉诸感性的直观,理解为人本身就是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身体、思维和 存在的直接结合。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费尔巴哈是从自然存在物、直观的感性对 象看人,他就不了解人的实践本质,不把感性对象物的感性看作人类感性的活动。 其次,费尔巴哈和一切先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 物、现实、感性,现实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及人的社会等,就被仅仅 理解为直观的感性对象存在物;现实的世界、社会等,就被理解为互不联系、静 止的事物集合体。在马克思看来,应当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应当从相对于客体的主体方面、相对客观的主观方面去理解。实践作为人的 存在方式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总要实现出去,通过改造现实来确证自身,实 现自身。人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统一,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是无限性和有 限性的统一,人能动地创造自己生活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并通 过改变现存条件实现出来的。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的这种理解,马克思把历史描绘 为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既然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实 践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人的解放就必然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 是改变人的生存条件的过程。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 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 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当马克思和 恩格斯一起创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时候,目的就是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变革;两 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解答的思路是论证现实世界的可变革性,而他们的结论就是 建立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马克思首先是作为革命家 进行他的理论研究的,他的思想、理论、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 理论、学说,是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出理论方面的论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抛弃了“独立的哲学”及其“哲学 家”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概 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性的文献中,马克思和 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 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o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他们的“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 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 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 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而且追溯他们产生的过程”。o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 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 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o 马 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和以前相比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j 蓉 o 马克最恩格斯选集 第l 眷。人民出版社,l 孵5 年版,第3 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l 蚺5 年版第妮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 器人甓出版社,l 蚰5 年版。第9 2 页 之前,马克思通过对现实人的理解,在宏观的尺度上描述了总体性的实践的历史 运动过程,从而给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总的基本原则的说明;而唯物史观则侧 重于说明实践活动的外在方面、具体的历史条件以及人类解放的具体过程,贯穿 在唯物史观核心的并成为唯物史观内在价值目标的仍然是人类解放。 把哲学当作关于人的外化即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来看待,把人的劳动、人的 实践活动理解为本质上是物质性的,把这种物质性的劳动或实践作为哲学认识的 主要对象,这在哲学史上无疑是空前之举。任何一个熟悉西方传统哲学,又认真 研读了马克思原著的人,都不难从两者的比照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印象:如果把西 方传统哲学叫做“哲学”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哲学”。恩 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讨论马克思和他怎样 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并且怎样与它脱离进行“简要而有系统地说明”的著作中,对 于哲学的历史作出这样的总结:“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 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 虽然是 不自觉地) 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切地认识世界的道 路。”o 而“哲学”的“终结”是因为“哲学要求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 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o 新的哲学应当是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 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实现由单纯地解释世界向内 涵解释世界的改变世界的革命性转变。而这一革命性交革是在马克思哲学科学实 践观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 一) 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 在古希腊,“实践”一词泛指生命存在的行为方式,这个生命存在主要是指 人,但也并不限于人。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种:创制、实践和思辨。所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2 0 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1 9 页。 9 谓创制主要是指生产和技艺活动,这种活动不以自身为目的,是工具性活动,其 理论品质是技术;所谓实践主要是指政治和伦理活动,这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 自由活动,其理论品质是明智,而思辨活动也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主要包括 哲学、数学和物理学活动等。亚里士多德有时把思辨活动也归入实践,且是最高 的实践。在活动的对象和形式上,实践和创制相似,而与思辨区分开来:思辨是 思,实践和刨制是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被定义为“政治的动物”,人的实践 因而也就主要被指认为具有政治意义的行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主要指政治实践 和伦理实践 康德认为有两种实践: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和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换种说 法,也即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在康德看来,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是两种不同的 实践。一切建立在因果的自然概念之上的、永远以感性为条件的、技术上实践的 规则,属于理论哲学;只有那些完全建立在自由概念之上、以超感性的东西为条 件的、道德上实践的规范,才属于实践哲学。虽然康德仍然把实践理解为一种道 德行为,依旧从伦理、政治和宗教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但由于伦理 学在康德哲学中具有中心地位,实践因而取得了哲学基本范畴的地位,这是德国 古典哲学对实践进行理性研究的开始。 黑格尔是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实践进行全面探索的哲学家。首先,黑格尔 把能动性看作世界的普遍原则。黑格尔认为:作为世界本体( 实体) 的绝对精神 同时也是主体。他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 的观念。”o 实体是一种能动性或创造性的存在。它能产生自己,创立自己的对象, 扬弃自己的对象回归自身。在黑格尔那里,实践是绝对精神能动、积极、创造性 运动的表现。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性扬弃。能动性是实践各种特性的最初根据。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由主体的目的达到客观现实的辩证转化过程,也即实践 是把与现实相关联的目的客观化的能动过程从目的、实践和现实的关系出发, 黑格尔进一步探讨了实践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从每个具体的过程而言, 。晨格尔现象学 。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舨,第1 5 页 1 0 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个别的、特殊的;但是这些特殊的活动本身又体现着普遍性。 因为人们在实践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和工具都不是个人的东西,而是具有社会普 遍性的存在。正是这些知识技能和工具,使具体劳动实践的个别性和特殊性被提 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成为人类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还指出,实践理念 是一种高于认识理念的理念,理论是对存在世界的接受,使存在世界进入主观的 表象和思想内,形成一定的知识;而实践则是从主观目的向客观现实的转化,其 实质是规定并改造现实,使现实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从客观 世界中为自己汲取一定的内容而得到充实,但理论存在的目的理论自身则难以达 到。实践是理论的归宿,理论离开实践只能永远处于主观领域,只有依靠实践才 能实现自己、展示出自己的力量。理论活动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实践活动 在于使得这世界“应如此”。实践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它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扬弃 客观世界的片面性,产生现实的结果。它把理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超越性转变为 真实的超越性,从而使现实世界不断地受着主体的牵引,不断地与主体的需要相 一致。整个历史就是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扬弃现实世界的片面性、使之走向与主体 相一致的过程,也是主体在实践中自我诞生、发展的历史。 黑格尔运用唯心主义辩证法,概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理论,在哲学的 层面上对实践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考究,其中不少切中了实践的实质。他 的理论特别是劳动生成历史的思想,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讲,黑格尔的实践理论是抽象的、思辨的。实践在黑格尔那里最 终是抽象思辨的逻辑范畴,实践活动也只是思辨的逻辑推演。实践的能动性、否 定性( 扬弃性) 、现实性在黑格尔那里依然是主观性。 费尔巴哈敏锐地察觉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学性质,并立意对之进行批判,他 提出必须把哲学建立在现实的感性的基础之上。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现实世 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感性的人和感性的自然。在对实践的理解上,费尔 巴哈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实践的感性、客观性特征,把实践从思辨概念中解放 出来。但是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研究自然、研究人和人的活动。他看到了 实践总是以个人实践为基本单位,而个人实践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私人目的、私 利,因此,费尔巴哈虽然认为实践是日常生活所需,但对实践总带有一种鄙夷, 从卑污的犹太人的吃喝享受等日常活动来理解,感觉它没有理论来得纯洁、道德。 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表现 形式去理解和确定。费尔巴哈仅仅把实践理解为自然的生活性活动,而没有从社 会发展的维度挖掘实践的革命能动性和社会意义。实践对社会现状、对人的现状 的否定和扬弃在费尔巴哈的实践的视域之外,于是实践在他那里失去了指向未来、 实现理想的隐涵。 ( 二) 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理论上阐述有关实践闯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博士论文,在博 士论文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思想, 并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首先,自我意识的问题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个别性上,应 当进一步重视感性的和经验的个别性。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必然要表 现为意志,转向夕 界。他通过理论性的“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自我意识与世俗现 实的关系,并提出“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主张。当然,马克思 在当时并没有理解理论性的“实践”活动依然是处在抽象王国中的非感性、非经 验的精神运动,但实践范畴的引入使马克思关注世俗现实、立意改造世界的思想 倾向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发现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开辟了道路。 经过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认识到,以 往的“实践”即理论性的批判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现实的问题必须用现实的 力量来解决。切恩想性的问题不是现实阿题的根源,而是现实问题的产物和表 现。要消灭宗教等思想性的问题,就要改造产生这些思想性问题的世俗基础。而 世俗的问题单靠理论的批判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 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o 由此马克思开始把实践理解 为种物质力量、物质运动,并进一步把这种物质力量、物质运动归于理论武装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 卷,人民出版社,1 9 舒年版,第9 页 。 。 i 2 了的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历史运动。 经济学的研究使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得到了滋润。马克思发现,世俗问题是有 层次的。政治问题的原因不在政治本身,而在经济中;不能从政治本身寻找政治 异化的原因,而应当从政治异化的经济基础,即私有财产及其根源异化劳动 中探索原因。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是人的根本特性,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能 动的类生活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上去” 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社会的,这种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整个所谓世 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但 这种劳动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劳动,而是本来意义的劳动,在现实中存在的劳动则 是背离了劳动原有性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即私有制 阶段的劳动,这种劳动的创造物采取了同人相敌对的形态,成为奴役着人的生命 活动的异己力量,因而是非人的、造就人类苦难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 劳动达到了它的顶点,并导致了社会的全面异化。共产主义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 使劳动还其本来面目。 马克思这时对生产劳动这个实践基本形式的理解包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这些为科学实践观的建立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是马克思“实 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变革的起源。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把劳动进行了二 分,即分为应然的劳动和实然的异化劳动,并以前者来批判后者,这种做法体现 了马克思还严重地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劳动的理解上没有 脱离思辨性和抽象性。 进一步的经济学研究使马克思认识到以应然来反对实然是无力的,必须立足 于现实的劳动,从现实的劳动寻找异化的原因和解决异化的途径。这使马克思开 始探索劳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具体的关 系及其对劳动的作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当作人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3 1 页。 1 3 类基本的实践活动,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粗糙的物质 生产中。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社会精神的发展,人们只有用现实实践的 观点来观察才能真正把握。 1 8 4 5 年春,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批判唯心主义对人的能 动性抽象发展的同时,着重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指出旧唯物主 义的主要缺点是只把人理解为受动的“感性存在”,“感性客体”,而没有把人理解 为从事感性活动、从事实践的主体,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 感性,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 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现实 的人。1 8 4 5 年秋至1 8 4 6 年5 月,马克思恩格斯又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反复强调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重要性。所谓“现实的人”就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 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o 的主体。这样的活动主体,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那样 是纯粹能动的,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那样是纯粹受动的。人的活动是能动与 受动的统一,是受动制约下的能动,是对其受动条件的能动改造。这种活动既不 是旧唯物主义所讲的受动的自然感受性活动,也不是唯心主义所讲的能动的精神 活动,而只能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实践观念终于形成。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创立的新 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 三)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虽然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实践下一 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只能通过他对实践的使用,来把握他对实践的理解。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仍然在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震撼,也为这种发 展感到欢欣和鼓舞,思考的是如何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而不是忧虑生产力和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l 卷,人民出版杜,1 9 蛄年版,第5 - 5 7 页 1 4 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 第一,在理论与实践对置的意义上,突出了实践“行”的含义,把实践理解 为与认识对应的人的“感性”活动。亚里士多德是从人之为人的活动或自由活动 的意义来理解实践的,所以他有时把理论或思辨活动称为最高的实践。马克思是 在理论与实践的对应中来使用实践的,他把实践看作不同于精神劳作的实在的“行 动”,看作是感性的活动。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与“理论”、“观 念的生活”、“理智地复现自己”对应,而与劳动、“现实的生活”、“能动地、现实 地复现自己”同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 仍然与思维、观念、意识、思辨对应,而可以与感性活动、实际的活动、物质生 产等等概念互用。这里的实践不仅是与理论对应的感性活动,而且被看作理论的 应用。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谢林、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这样一些沉迷于遐想、漂浮于天上的思维方式是 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使他有了 更深刻和更直接的感受,所以马克思才一再从与思维、观念、理论、思辨对立的 意义上来使用实践,并在这种使用中凸显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其目的就是批判从 “天上”到“地上”的唯心主义,要求从现实出发。当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相对 置的意义上使用实践时,他本质上是指现实、实在,是一个唯物主义概念,用以 标明马克思自己的立场。 第二,实践是一种生产性、对象性的活动。与亚里士多德把生产和技术活动 排除于实践之外不同,马克思把实践对象化了。实践的对象化的结果使对实践的 基本形式的理解发生了“倒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政治和伦理活动之手段的 创制活动或物质生产成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实践与劳 动、生产、物质生产等概念是可以互换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阐述自己的历史观时,写道“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不 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 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里的“物质实践”就 是指马克思在说这句话之前所说的“作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但是在马克思那 里,实践并没有局限于物质生产,而是包容了交往、革命或社会改造等一切感性 活动。在1 8 4 3 年写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实践是指与理论、哲学 对应的“革命”、“人的解放”行动。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穰中,实践主要 是指工人的劳动、工业、现实的或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同时,马克思还把共产主 义的手工业者的联合活动、他们的交往活动称之为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中,实践被等同于感性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不仅指物质生 产,而且涵盖了交往;不仅包括人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且包括人改造社会的活动。 即“实际活动”或革命。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局限于技术实践,而是大大丰富了 实践的内容。实践外延的这种转换和扩大使得实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实践的 生产性、对象性凸显了出来,实践不仅被看作感性活动,而且被看作对象性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就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理 解为“感性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近代思想家没有发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 发展的“秘密”被马克思“发现”了,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 能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生活世界的基 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正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凡是 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之所以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一方 面与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理论环境”所致; 当时盛行的哲学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都是按照历史之外 的因素来编写历史。 亚里士多德、康德把实践主要理解为政治和伦理活动,而把“创制”活动排 除在外。在他们看来,创制是出于自然必然性、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不得不从事 的低级活动,它只是人从事自由的政治和伦理活动的手段。而马克思认为,不仅 政治和伦理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刨制、生产活动、劳动也是人的自由活动、 1 6 “自主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类生活”、“生产生活”。劳动、生产是一种 “创造对象世界”、“改造对象世界”的全面的活动: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 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的支配也进 行生产,并且不受这种需要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的产品只同它的肉体 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按照自己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 需要来生产,而人却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劳动、生产并不完全是被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