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徐复观艺术论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徐复观艺术论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徐复观艺术论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徐复观艺术论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徐复观艺术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徐复观的艺术论乃至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隐含在他对中国艺 术进行的思想史研究中的。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把握他的艺术论就必 须在他既成的艺术的思想史研究中,通过他自己在思想史研究中所使 用的“追体验 的方法,去探寻他具有系统性的一贯的艺术论面貌。 而他这一系统的艺术论的产生,得益于他在整个中国人性论特别是在 儒家人性论视域下所进行的庄子人性论的研究。这一研究,给予了他 探索中国艺术本源的现实和理论契机。在此基础上,徐复观对艺术本 源进行了深入开掘,并将这种本源规定为艺术精神和作为艺术精神主 体的“心斋”之心。但实际上,他从庄子那里体验而来的“心斋”之 心,只能将人导向纯粹的审美观照,从而发生审美意识的自觉。想要 从作为艺术本源的心那里开出客观的艺术存在,还必须要有“情性” 之心对其进行能够感发为艺术的精神主体转换。从心和精神发而为客 观的艺术存在,这中间还需要“气 作为必须的途径。“气”作为人 的生理生命的综合作用,一方面将艺术精神承载向艺术品,从而使艺 术品得到精神生命的生气灌注;另一方面又将艺术品所赖以存在的媒 材承载向艺术精神,使得艺术精神得以根据媒材的特性选择具体外化 的方式,由此形成不同的艺术门类。从徐复观的艺术本源论出发,则 艺术的存在与意义就完全在于创作主体的精神生命。这样,艺术的价 值也必然要在艺术本源的地方才能得到体现。徐复观据此认为,艺术 的品格高下,完全在于艺术家人品的高下,而艺术对欣赏者的价值, 就在于欣赏者通过艺术品感受到艺术家高尚的心,并由此来影响自己 的心。这些就是徐复观在艺术价值论上坚持的“为人生而艺术 的涵 义。另外,徐复观在佛家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问题上,持一种否定 态度,而在对现代艺术的评价问题上,持一种批判态度。这些问题极 具争议。所以,在我们对他的艺术论从艺术本源、艺术发生和艺术价 值三个方面出发有了较完整的把握之后,还有必要再针对这些问题进 行评价与讨论。 关键词:徐复观;艺术论;艺术精神;心;人性论 i l a b s t r a c t x uf u g u a n s 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a n de n t i r e l y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i si m p l i e d i nh i s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i d e o l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o fa r t s o ,i fw ew a n tt o r e a l l yg r a s pt h eu n i f i e d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o fh i m ,w en e e dt of o u n do u tt h e c o n s t a n te x p r e s s i o no fh i s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w h i c hh a sas y s t e mf r o mh i s 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 i d e o l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 o fa r tb yt h em e t h o do f “r e m i n i s c e de x p e r i e n c e s ”( 追体验) w h i c hb eu s e dt oh i m s e l f a n d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h i s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w i t has y s t e mi sb e n e f i t e df r o mt h e s t u d yo ft h ez h u a n g z i s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w h i c hi sc a r r yo u tu n d e r t h eh o r i z o no fc h i n e s e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c o n f u c i a n t h e s t u d yh a dg i v e nh i ma n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p r a c t i c a l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w h i c ht o e x p l o r et h e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a r t o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x uf u g u a nb e g a nt o e x p l o r et h eo r i g i no fa r t ,a n db e l i e v e dt h eo r i g i ni st h es p i r i to fa r ta n dt h e h e a r to f “x i n z h a i ( 心斋) w h i c hi s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es p i r i t i nf a c t ,t h e h e a r to f “x i n z h a i ”,w h i c hi sc o m eo u tf r o mh i se x p e r i e n c et oz h u a n g z i , c a no n l yl e a dt h em e nt ot h ep u r ea e s t h e t i cv i e w i n ga n da w a k et h em e n s 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ft h eh e a r tw h i c hi st h eo r i g i no fa r tw a n t e dt o m a k et h eo b j e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o fa r t ,i tm u s tp u ti t s e l fi n t ot h eh e a r to f “q i n g x i n g ”( 情性) t h e r em u s tu s et h e “q i ”( 气) t om a k eac o n t a c t b e t w e e nt h eh e a r ta n ds p i r i tt ot h eo b j e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o fa r t b et h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e “q i m a k et h ew o r k so fa r t r e c e i v et h ev i t a l i t yb yt a k e nt h es p i r i to fa r tt ot h ew o r k s ,o nt h eo t h e r i i i h a n d ,i ti sm a k et h es p i r i to fa r tc h o o s eam a t e r i a lw a yo fe x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a n da c c o r d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m a t e r i a lm e d i u mt of o r m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o fa r tb yt a k e nt h em a t e r i a lm e d i u mw h i c h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a r t t ot h es p i r i t f r o mx uf u g u a n st h e o r yo fa r t i s t i co r i g i n ,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a r td e p e n do nt h es p i r i t u a ll i f ew h i c hc o m e sf r o ms u b j e c t o f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s ot h ev a l u eo fa r tc a no n l yb ef o u n do u ti nt h ep l a c e o ft h eo r i g i no fa r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r e a s o n ,x uf u g u a n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 a r t i s t i cq u a l i t yi st o t a l l yd e p e n d e n to nt h em o r a ls t a n d i n go fa r t i s ta n dt h e v a l u eo fa r tt oa p p r e c i a t o rd e p e n do nt h ea p p r e c i a t o rf e e lt h en o b l eh e a r t o fa r t i s ta n di n f l u e n c eo w nh e a r tb ya r t i s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i ti sa l lo f m e a n i n g st h a tx uf u g u a ni n s i s t e d o n a r t sf o rl i f e i nt h et h e o r yo f 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m o r e o v e r ,x uf u g u a nk e e p sa n e g a t i v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b u d d h i s ma n dt h es p i r i t o fc h i n e s ea r t ,a n dk e e p sa c r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m o d e ma r t t h e s ea r ee x t r e m e l y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q u e s t i o n s s o ,w ea l s on e e dt oe v a l u a t et h e s eq u e s t i o n s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a f t e rg r a s p e dh i s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f r o mt h ev i e wo ft h eo r i g i n , o c c u r r e n c ea n dv a l u eo fa r t k e yw o r d s :x uf u g u a n ( h s uf u k u a n ) ;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y ;s p i r i to fa r t ;h e a r t ; i v t h e o r yo fh u m a n n a t u r e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复旖z 矿叩年月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i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仞。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夏涛 导师签名: 日期:沙口7 年乡月石日 日期:力擀多月移日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己i吉 丁l 目 一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时至今日,徐复观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人会质疑,这 得益于本世纪以来他的各种著作在大陆的出版和此后大陆学术界对 他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1 9 9 1 年6 月,台湾东海大学为了纪念徐复观逝世1 0 周年,举办 了“徐复观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会后有徐复观学术思想国际研 讨会论文集编订出版,虽然其中也收录了几篇有关徐复观文艺思想 的论文,但是真正对于徐复观美学与艺术思想的研究还没有展开。其 后在港台地区,虽然也能偶见有关徐复观的文字,但在港台学术界他 似乎遭到了冷落。 与港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1 9 8 7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中 国艺术精神的简体字横排本开始,徐复观的著作在祖国大陆陆续出 版,相关研究也慢慢的展开。1 9 9 3 年,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当代 新儒学八大家集将徐复观列入其中。1 9 9 6 年李维武编定中国人 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而2 0 0 2 年,李维武又编定徐复观文集( 五卷) 在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在此基础上,大陆学人对于徐复观的研究已经有了可资采用的 基本文献。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 0 0 1 年到2 0 0 4 年间,相继 出版和再版了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两汉思想史( 三卷) 等专著,并整理出版了徐复观部分文章,结 近日在台湾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t e p s ) 查询的结果:从1 9 9 0 年至今,与徐复观相关的 文章有9 篇,而直接以徐复观为题的只有4 篇。在中文电子学位论文服务( 台湾) 查询的 结果:仅有台湾静宜大学2 0 0 3 年一篇研究徐复观人性论思想的硕士论文。与此形成鲜明 对比的是大陆徐复观研究的情况: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的结果,以本世纪以来 徐复观的著作开始大量在大陆出版为契机,2 0 0 0 年开始,每年都有关于徐复观研究的论 文出现。从2 0 0 4 年开始,数量更是上升到每年有十余篇,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 0 0 8 年,据该年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已经有2 2 篇。另在中国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分 别搜索的结果,从2 0 0 4 年开始,已经有1 0 篇优秀硕士论文和5 篇博士论文以徐复观为研 究课题。 硕十学位论文 集为中国学术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中国人的生命精神: 徐复观自述、中国的世界精神:徐复观国际时评集出版。上海三 联出版社在2 0 0 1 年也出版了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 海书店出版社在2 0 0 4 年,出版了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论集和中 国思想史论集续篇,另在2 0 0 6 年将中国文学论集和中国文学 论集续篇汇编成中国文学精神结集出版,同年又将中国经学 史的基础和( 周官) 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结集为徐复观 论经学史两种出版。可以说,在大陆已经出版的徐复观的主要著作 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可以对徐复观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继而进行深 入的研究。 2 0 0 4 年开始,徐复观渐渐成为大陆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相关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论文中,由于有些研究者还没 有充分阅读徐复观的著作,有些则因为学术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论 文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其中谈到了徐复观美学或者艺术思想并有较 深认识又提出了独到见解的大约有以下几篇:有较早的如2 0 0 0 年章 启群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 评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几 个观点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还有2 0 0 1 年李维武徐复观对中 国艺术精神的阐释发表在福建论坛。此外,2 0 0 4 年,张节末的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发表在浙江社会科学;2 0 0 6 年,王守雪的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发表于文艺 理论研究;同年张晚林的中国艺术传统的守望者论徐复观对 现代艺术的反省与批判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 0 0 7 年,刘毅 青的“庄子的再发现 与“现代疏释 :徐复观 现代 性诉求中的西方美学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等等。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许多学人将徐复观美学和艺术 思想作为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 果。如2 0 0 4 年,华东师范大学王守雪的博士学位论文心的文学: 徐复观与中国文学思想经脉的疏通;2 0 0 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耿波的 博士学位论文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扩展研究;同年武汉大学张晚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徐复观艺术诠释 体系研究。他们的论文,与此前已经出版的以徐复观思想为研究对 象的论文和专著一起将徐复观的研究,特别是其美学和艺术思想的研 究推进到了相当的程度,并为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以往对徐复观美学和艺术思想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这样的 特点,即研究从开始的对徐复观本人及其思想的简单介绍,朝着对他 思想的各个方面如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等方面的分解性细化研究深 入,但是这种分解性的研究的具体内容还是在徐复观本人研究的逻辑 顺序上平面的展开,并没有对他所使用的概念范畴和一贯逻辑进行分 析与综合。如对徐复观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徐复 观为自己的著作所清理的逻辑思路,即把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作为一个个体而研究其中与艺术精神和绘画相关的思想,另外又把 中国文学论集和中国文学论集续篇视作另外一个个体而只关 注其中与中国文学精神与文学相关的理论,而在这种分别中看不到徐 复观本来应当具有的一贯的艺术理论思想。同时,徐复观自己的艺术 与美学研究,又往往是以“追体验”的工夫,对中国的艺术进行思想 史式的探索,他的艺术理论因此隐含在了艺术理论史的框架中。这样, 如果我们不能在他的艺术的思想史中,再以如徐氏那样的“追体验 的工夫,探寻到他在思想史背后隐藏的属于自己的一贯的美学与艺术 思想的话,那么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徐复观美学和艺术思想还停留在雾 里看花的初级阶段。徐复观说:“我自己并没有什么预订的美学系统, 但探索下来,自自然然地形成为中国的美学系统。 他这里所谓“没 有美学系统 是说他的研究具有思想史的片段性特征,而所谓“探索 下来自然形成的中国美学系统 则是需要我们后来者在他的文本中做 足一番工夫才能得窥的他自己美学思想的真谛。 二理论意义与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的原因,这篇论文的目的和由此而可能带来的价值,就 是要在徐复观自己的美学系统处着眼,开出被艺术的思想史隐藏起来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2 硕士学位论文 的徐复观艺术论的本真面目,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摸索出一条直接 了解徐复观本人艺术思想的捷径,并为将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 必要的基础。 论文从徐复观艺术论中的核心部分,艺术本源论出发,将他在艺 术本源论基础上展开的艺术发生论、艺术价值论做出详细的探讨,并 由此对他艺术论中几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徐复观艺术论得以产生的契机,即中国人 性论视域中的庄子人性论。重点分析与徐复观艺术论密切相关的中国 人性论中的几个核心范畴:命( 道) 、性( 德) 、心、等等,并在这些 范畴的基础上清理出徐复观对中国人性论的结构性的基本看法,再进 一步分析徐复观中国人性论研究的特点,并总结出在这些特点之中所 表现出来的,徐复观艺术论思想得以产生并展开的理论和现实契机。 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讨论徐复观艺术论的要旨。从他的艺术论 最为核心的艺术本源论入手,发掘其艺术本源论之中,心与艺术精神 体用无间的情况,进而就其艺术本源论的具体特点做出分析。在艺术 本源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与艺术本源论密切相关的艺术发生论的 情况。首先按照徐复观自己著作中所体现的历史性结构,分析艺术发 生在历史状态中的具体过程,也即艺术自觉的过程。接着讨论在历史 发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艺术发生过程,即表现为以“气 为 必经之路的从主体的心与精神到客观艺术品的过程。最后,在以上讨 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在艺术的传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技巧问题。在 这部分的第三阶段,讨论艺术价值论的问题,因为徐复观“为人生而 艺术的信念,使得艺术的价值问题成为徐复观艺术论中一个与其艺 术本源论息息相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论文的第三部分,在前一部分对徐复观的艺术论有了比较全面了 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徐复观艺术论中几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如佛家 与中国艺术精神关系的问题和对现代艺术如何评价的问题做进一步 的探讨。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1 徐复观艺术论产生的契机:庄子人性论 认真研读徐复观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徐复观艺术论的精髓在 于他对中国艺术根源的发掘,他的艺术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在其 艺术根源的底基上的自然展开,而徐复观之所以能在中国艺术的根源 之地有所发现,是因为其中有个关键性的契机,这就是徐复观以人性 论为视角对庄子的解读和疏释。徐复观自述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发现 时说道:“我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尽力把庄子的思想,疏 导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后,内心依然觉得庄子可能还有重要的内 容 。“这几年来,因授课的关系,使我除了思想史的问题以外,不能 不分一部分时间留心文学上的问题;因文学而牵涉到一般的艺术理 论;因一般的艺术理论而注意到中国的绘画于是我恍然大悟,老、 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 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其实,我们通过对比徐复观中国 人性论史先秦篇和中国艺术精神两书中论庄的部分就可以发 现,这两部分在思想旨归上可以说是同出一辙。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的 一贯性,徐复观才把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视作是庄子的再发 现。由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的完稿与出版先于中国艺术精 神,同时中国艺术精神又是紧跟着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而作,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庄子的 再发现实在是得力于他本人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对庄子人 性论的已然发现。如我们已经提到的,这个已然发现所提供的人性论 的视角,才是他后来的再发现,也即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发现的关 键契机。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复观的艺术论,就必须从他的艺术根源 论着手,而要想把握他的艺术根源论乃至整个艺术论则必须从把握徐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2 8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于1 9 6 3 年初版,中国艺术精神于1 9 6 6 年初版,出版社同 为台湾中央书局。 硕士学位论文 复观对庄子的人性论解读开始。 1 1 徐复观庄子人性论研究的背景:中国人性论史和“心 的文化 徐复观对于中国人性论思想的特别关注并不是出于个人的或者 一时的理论兴趣,而是出于一个治中国思想史学者的严谨学问态度和 治学精神。因为在徐复观看来,人性论问题虽然是属于哲学思想史中 一个特定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而言,人性论“作为一种 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 形成的原理、动力 。基于这种信念,徐复观为中国哲学思想梳理了 一条以命( 道) 、性( 德) 、心等范畴为核心的清晰的中国人性论史, 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人性论所使用的概念特征及其文化地位出发, 把中国文化的特质定义为“心 的文化。 何谓“心 的文化? 徐复观引易传中的两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说到:“在人之上者为天道,在人之下者是器物,这是以人为中 心所分的上下。而人的心则在人体之中,假如按照原来的意思把话说 完全,便应添一句形而中者谓之心。 徐复观对易传中这两 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 而从他对人的心的把握处着眼, 则他所谓“心”的文化,便是要在人内在的心、性之地立足,来解决 人的价值问题的文化。在他看来,形而下的器物当然不足以让人的生 命精神待以立足,而形而上的道则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或者绝对 精神,抑或是类似宗教中的神。这些形上与形下的东西都与中国文化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序f 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2 徐复观心的文化【a 】中国思想史论集【c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2 1 2 徐复观认为“形而上”、“形而下”的“形”应该释为人的身体,大概是他认为易系辞 传大约出于战国中期,而此时“形”的涵义作人的身体解。而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 认为“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就是说“形而下者”就是卦象爻象、卦辞爻 辞等等这些由卦具所表现出来的卦体,而“道”就是这些卦爻阴阳背后所内含的理。( 按: 朱熹的理具有形而上的意味。) 结合系辞传后文“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措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来看,这里的“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举( 省之字) 而措 天下之民”的代词“之”字应当指代的是卦体和由卦体体现的理或道而言。所以笔者认为, 朱熹的解释在这里比较通顺,“形而上”、“形而下”的“形”应该是指卦体而言。即卦体 之下的是卜卦的器具,卦体之上的是由卦爻阴阳所体现的道。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的性格显得扦格不入,而只有“形而中 者的“心才是中国人文精 神觉醒之后,人们通过一定工夫于自身体验出的对于人生命价值所由 寄托的一种体认。正是与这种通过思辨或者信仰建立起来的形而上的 东西不同的,并且是由当下体验即可把握的“形而中 的“心 ,形 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特质。而正如我们后面要论述到的,徐复观在中 国文化中所发掘出来的“心 ,在他眼中便是中国道德精神、中国古 典认识论还有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及价值根源。 那么,围绕着“心”,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研究又是如何展开的 呢? 通过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我们看到,在对中国人文精神处 于开创时期的先秦思想史的清理之中,徐复观找到了以儒道两家为骨 干,以命( 道) 、性( 德) 、心等范畴的为内容的一条理论线索,而这 条线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性或者心的问题。我们知道,心性问题一直以 来都是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心学所关注的核一t b 问题,这样,徐复 观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也必然从儒家系统开始。我们对此问题的分 析,就需要先从徐复观对儒家人性论的研究入手,把握他对命、性和 心等概念内涵的界定,以此来把握与儒家人性论范畴体系相对应的道 家思想中的道、德和心等范畴在人性论视角中的独特内涵,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对徐复观在庄子人性论中启发而来的中国艺术根源之思 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探讨。 首先,关于“性”的问题。 徐复观认为,从性字最早出现的典籍看,“性之原义,应指人生 而即有之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说之本能。他认为性 字是个形声兼会意字,性字从心,即表示是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欲望、 能力等相关,而性字从生,生亦声,即表示这些欲望和本能乃是与生 俱来的。后来与孟子辩论性善问题的告子也就是在性字的本义上而提 出“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上) 的命题的。但是,性字产生之后, 到了春秋时期,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6 7 硕士学位论文 左传中记载了郑子产批评楚子伐郑时说的一句话:“夫小人 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 ( 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 这里“足其性”的性字,是性的原义,作欲望 解释。“足其性而求名 就是说小人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并且求得名声。而“小人之性”的性字则是在本性的意义上来称性了, 这里性字的本性意义即是当时新近产生的。徐复观认为,这种新意义 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平铺的现象事实 的排列,而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成立的根据有了思考。所以,“从 生而即有的这一点说,”“这种现象里面的东西,也可称之为性。 而所谓人性论,就是关于人的本性如何成立的问题的探讨。儒家的 孔孟正是循着本性的意义来建构他们的人性论思想的。 在把握了徐复观人性论中“性 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便可以进 一步来探讨“命”和“心 的问题,而待我们对于“命”和“心 的 内涵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把握之后,同时又可以伎我们丰富对人性之 “性 的内涵的具体把握。 其次,关于“命 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命 字在其使用中也有几个相 关而不同的涵义。在先秦时期,命字的一个重要涵义是指人的运命, 也就是人自己所不能把握的盲目的但又似乎是不能摆脱的一种力量。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 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m 这里的“命 即指 运命而言,这是孔子对学生不幸命运的悲叹。但是,徐复观在人性论 中所要探讨的“命”并不是指运命的命,而是指天命、天道或者天, 这是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超经验的存在或者根据的一种体验和归 纳。 天命、天道或者天的观念,其内涵在先秦时期也经历了一次流变 与转换。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在创生之时,也如世界其他民族一样, 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原始宗教时期。同希腊罗马之有奥林匹斯诸神或者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5 1 8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犹太民族之有上帝一样,中国在周初之前,也有一种人格神的观念, 人们把这种人格神的最高体现称作帝或者天,而帝或者天的意志就是 “帝命 或者“天命 。但是,中国的人文精神觉醒得较早,所以人 格神随着宗教精神的坠落而坠落,到了春秋时期,一般士大夫的观念 里作为人格神的天和帝已经不存在了,而代之以道德精神之天。在这 方面尤以孔子为典型。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 论语为政) ,说君子三畏的“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的“天命 皆是指失 却了宗教意义的道德根据与无限性而言。因为孔子本人很少谈论不可 知的彼岸,所以他才说“未知生,焉知死。 ( 论语先进) 他在对 自己的反省体验中又深切地感受到有一种普遍的超验道德存在,便自 然而然的借用了当时流行的“天命 观念来命名他体验的结果。孔子 是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下学”之后而始能够“上达”,而所谓“上 达就是说体验到了道德的无限性与超验存在,这样,他才说自己是 “五十而知天命 。与此同时,他对这种超越在道德经验之上的天命 之德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感,认为那些还处于“下学 阶段的人却 没有这种敬畏,才会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季氏)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孔子对天命的把握是通过“下学而上达” ( 论语宪问) 始能达成的。因为他在“下学 的阶段感到了“生 命与天命的连结,实际即是性与天命的连结”,“性与天命的连结,即 是在血气心知的具体地性里面,体验出它有超越血气心知的性质。这 是在具体生命中所开辟出的内在的人格世界的无限性地显现”。将性 与天命联系在一起,是当时的一般观念。但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圣人 通过仰观俯察,体认出天地万物的命或性,再由这种性来规定人性。 但是孔子的看法却稍有不同,在他那里,天命是可以通过自己对自己 的性的体认而达到的。两相比较,一则是强调外铄,一则是强调内发。 所以徐复观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天命观开辟了一个内在的人格世 界的无限性。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7 8 - 7 9 9 硕士学位论文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天命”或者“命”在徐复观的人 性论中紧紧地跟“性”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天命给了人内在的性一个 外在的根据,另一方面,人对自己本性的真切体认,又可以通达到天 命这样超验的无限性的层次。后来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得以成立的。然而,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研究 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性与命这两个范畴,人性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心” 在这个基础上被提出来了。 最后,关于“心 的问题。 在孔子开创了一个内在的人格世界之后,人们便开始循着孔子的 思路,从自身来寻找人性问题的答案。但因为自身体验的不同,一场 关于人性本质的争论也开始了。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 核心观点是“人性善”。 孟子所说的性即是我们前面说的本性之性,他认为与生俱来的耳 目口鼻之官不能承载人的道德端绪,所以不能称之为人的性,即“生 之谓性 是不能成立的。他认为能称之为性的只能是由能够“思 的 “心 之官所承载。而作为性的根据的心的性质,孟子认为是善的。 这里说的善是说心有善的端倪。孟子由此提出虬恻隐 、“羞恶 、“辞 让 、“是非 四端之心,由此四个心的善端而心善,心善而性善。可 见,在孟子这里,人性论已经矗立在现实的人心基础上了。 与孟子针锋相对的是苟子,他提出“人性恶 的观念。但是荀子 所说的性与孟子所说的性却根本不同,在荀子这里,人性就是人与生 俱来的耳目口鼻之欲。本来,欲望单就自身来讲是无所谓善恶的,但 是荀子认为欲望会引发冲突乃至纷争,这样看来,由欲望等构成的人 性便只能是恶的了。为了解决性恶问题,开通人的向善之路,苟子同 样是求助于“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 苟子天论) 的“心 。 荀子认为心是“虚一而静”( 苟子解蔽) 的,因此是可以知“道 的。心通过不停学习,向外求得道,以此来化掉人性的“恶 ,而通 达人为的“善 ,这便是苟子所说的“化性而起伪 。( 荀子性恶)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荀子特别强调后天外在的学习,所以特将劝学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篇列于苟子一书的首章。 虽然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根本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在 人性论中的共同点,这就是将人性问题置放到人的心上面,在现实的 人心中找到人的本性的根据,从而将心变成了性的一个根本规定,而 这影响到了后来人性论的发展。后来大学中三纲八目以“正心诚 意”为核心工夫的观念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徐复观先秦人性论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命”、“性”、“心 的内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性论的结构图示,即在人性 问题上一面是从外在的规定性而进行向内的涵容,也就是从“命 规 定“性 的过程;另一面更强调立足于现实生命之中的心而向外向上 开掘出无限的精神境界,即从“心”规定“性”的过程。接下来我们 会发现,徐复观对庄子人性论的展开即是循着这样一个结构来进行 的。在人性论的视角中,道家的“道”、“德”还有“心 等核心范畴, 虽然在内涵上与儒家的“命”、“性 、“心”等范畴大异其趣,但是也 同样被组织进了儒家人性论一样的结构之中了。 1 2 徐复观庄子人性论研究的展开 徐复观说:“儒道两家的人性论,虽内容不同,但在把群体涵容 于个体之内,因而成己即要求成物的这一点上,却有其相同的性格。” 他这里所说的儒道两家人性论的相同的性格,即是指立足于个体的 内在之性与心,由外向内收缩而加以体验,继而由内发于外,成己的 同时还要成物的一种相同结构。我们前面已经简单了解到了儒家人性 论的这种性格,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道家的人性论是如何展现这一性 格的。 在徐复观看来,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儒家的道路是将宗教性质 的天转变为道德法则之天,并由此开辟的人性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 流。而道家由老子开始,最大的贡献则在于从宗教性的天中发现了自 然性质的天,并“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 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千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2 7 1 1 硕士学位论文 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上学的宇宙论 。但是,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心 文化一样,在这种具有 “形而中学 性质的文化氛围之下,道家的宇宙论在徐复观眼中也不 是独立自足的,而是道家人生哲学的副产物。因为,道家宇宙论的目 的并不仅仅是要在宇宙的根源之地进行一番探索便了结,他们“是要 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 生的安全立足点。所以道家的宇宙论,实即道家的人性论 。从春秋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乱状态来看,思想家的思考都是力图 在旧价值崩塌的情况下为人生找到新价值立足点,所以徐复观的上述 看法应该来讲是可信的,而在老子和庄子哲学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特 别明显。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看看与道家宇宙论纠结在一起的庄子 人性论的状况。 首先:关于“道”的问题。 “道 是道家哲学和道家宇宙论的核心命题,庄子关于“道 的 看法与老子并无二致,他只是有时候会用“天 来指称“道 。我们 这里就老子的言论来看看“道 的一些内涵规定。 老子的“道 ,是指宇宙创生的一种基本动力。这种动力不可言 说,老子便用“无”来形容道的特性。而作为道的特性的所谓“无 , 并非是指现象界的有没有的“没有”, 而是这种创生动力在创生过程 中的状态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六章) 也就是微弱 到一般人无法体会到这种创生的发生,而好像宇宙是自然而然在那里 产生一样。老子说“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的自然也就 是这种意义,即宇宙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只是创生根源创生时的微 弱,也即是“无”,使得这种创生仿佛不存在一样,其本质上还是有 其根据和源头的,而并非真正的自然而然。另外,道的“无 并不是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2 8 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2 8 8 老子一书中的“无”字,除了这里讲到的是道创生宇宙的特性的描述之外,同时在该 书有的地方也还是作有没有的“没有”解释。如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几个“无”字,都是指现象界“没有”的状态而言的。 徐复观艺术论研究 “没有”,还在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的“有物 、“有象”、“有精 都说明道不 是没有,而只是道的“有 是让人不能言说的恍恍惚惚罢了。老子在 “无之后还要说“有”,是为了强调“有 是在道的“无”之后还 是“有”一个作为万物创生根据的“道”,“此处之有与无, 实用以表现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最基本的活动过程;而有 则是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 。道的创生,老子这样描 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这样,道的创生就道本身这一层次来讲,是从“无 到“有 ,这即 是“道生一 ,“有 也就是“一”;而从道到万物这个过程来看,道 的创生则是从“一”到“多”,即道是“一”,而万物是“多”。万物 是由道创生而来,都会从道那里获取道的性质作为自己的本质,这便 是“德”。 其次,关于“德 的问题。 庄子的思想仍然是继承老子,特别是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而来。 所以庄子也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庄子渔父) 这显然是 和老子对道的相同体认。对于“德”,庄子的明确解释是:“物得之以 生谓之德。 ( 庄子天地) “德”就是物得之以生的根据。同时, “德”也就是得,是道的分化。万物从道那里得到道的一体,并将这 一体作为自己为物的根源,这种根源就是“德 。在这里,“德 依然 是宇宙创生论的一个部分。但是徐复观认为:“道与德,是万物的根 源,当然也是人的根源。因此,他( 指老子,当然也可以代表庄子的 思想笔者注) 对于道与德的规定,亦即是他对人性的规定。 在 徐复观眼中,道家的宇宙论不仅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在目的上是 其人性论的副产品,甚至在理论结构上也和人性论联结在一起了。道 家的道与德关系,“在内容上,虽不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相同;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2 9 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1 :2 9 9 硕士学位论文 但在形式的结构上,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无异。徐复观还 进一步直接指出:“庄子内七篇虽然没有性字,但正与老子相 同,内七篇中的德字,实际便是性字。 由此,徐复观把道家的最核 心范畴“道 与“德”拉到了自己人性论的大船上,并在人性论的结 构特性上,给予了道家人性论以儒家人性论的性命论结构。人的本性, 人的价值立足点的性与德,首先要由天命或者道的外在规定和内在流 行方能成立。 最后,关于庄子“心”的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徐复观将道家由道生物,物由道而德的状况视作 道家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结构。这个结构与儒家人性论中性命论的结构 是完全相同的,与此同时,道家人性论也如同儒家人性论一样,并没 有停留在性命论的规格中,而是进一步落实到了人可以直接把握与体 认的人“心之上。在道家完成这项工作的正是与孟子差不多同一时 期的庄子。 在讨论庄子的“心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在道家来说的很 重要的概念,即“形 的概念内涵。老子在论述道创生万物时说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老子第五十一章) 所谓 “道生之 、“德畜之 即我们前面讨论的道创生万物,万物再由道而 得德,并以此为自己根源的情况。但是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