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厚醇正+婉丽清柔——《诗·周南》地域风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火学硕f 学位论文 摘要 诗十五国风采自周代十五个不同的地域,虽然经过编诗者的统一编排, 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有着各自的风神雅致。周南位列十五国风之首, 所涉的地理位置大致为河南洛阳南部至湖北北部一带,是西周初年周公统治下 的南方诸候国作品,体现了周初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呈现出温厚醇正、婉丽 清柔的地域风格。 本文第一章探讨了周南之”南”的含义和周南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然后 具体探寻了其地域文化特质的成因,认为其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为自然地 理风貌的涵养,二是重农社会思想的渗透,三为血缘宗族制政治结构的影响, 四是礼乐文化的熏陶。此四个方面从外在的客观特性到内在的主观心性,对周 南伦理型的地域风格之形成都有着关键的作用,导致周南形成了温和纯朴、尚 贤重礼和谨严内敛的地域文化特质。 第二章探讨了周南的主题,认为其1 l 篇诗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题:一 是健康纯i f 的婚恋观念,主要包括关雎、桃天、汉广三首诗,它们表 现了淑女君子、有度有节、琴瑟和谐、婚姻以时等诚挚健康的婚恋思想;_ 二是 敦睦有礼的家庭治理,主要包括葛覃、卷耳、汝坟二首诗,它们表现 了孝敬、勤劳、俭朴、忠贞、通达等良好的品德:三是欢乐祥和的宗族颂赞, 主要包括苄苗、螽斯、榜木、兔置、麟之趾五首诗,它们表现了 予孙众多、多福多禄、贤良有德等宗族颂赞内涵。 第三章探讨了周南的艺术风格,从语言特点、描写艺术和抒情风格三 个方面详细分析之,其婉丽清柔的语言风格主要可以从动词、叠词、南音词汇、 通感,描写艺术的开拓,明丽开朗、清新柔和的抒情风特点等方面体现出来。 第四章探讨了周南“雎鸠”、“桃”、“麒麟”这三个典型意象,探寻了三 个意象所承载的不同历史文化信息,分析了它们在各自诗篇中的作用以及它们 和周南地域风格的联系。 关键词:诗经、周南、地域、风格、意象 v 海大学顾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n g so ff i f t e e nc o u n t r i e si nb o o ko fs o n g sa r ed e r i v e df r o mf i f t e e n 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 t h e yp r e s e n t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a l t h o u g ht h e yh a v eb e e n a r r a n g e db yt h ec o m p i l e r s z h o un a ni s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o ft h es o n g so ff i f t e e n c o u n t r i e s i n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 ,i t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r e f e r st ot h ea r e af r o mt h es o u t h o fl u o y a n gt ot h en o r t ho f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i t s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b o u tt h es o u t h e r n c o u n t r i e sg o v e r n e db yd u k ez h o u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w e s tz h o u ,w h i c he m b o d i e s t h eb l e n do fs o u t h e r nc u l t u r ea n dn o r t h e r nc u l t u r ea n dp r e s e n t st h er e g i o n a ls t y l eo f “t e n d e r h e a r t e da n d p u r e ,g r a c e f u la n dl u c i d ”,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st h em e a n i n g so f n a n i nz h o un a na n d i t sa r e a t h e n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f o r m i n gc a u s eo fi t s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en a t u r e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t h ep e r v a s i o no f t h ei d e o l o g yo fe m p h a s i z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c l a n i s m ;t h ee d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c u l t u r eo fl ia n dy u e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st h et h e m eo fz h o un a n t h ea u t h o r t h i n k st h ee l e v e ns o n g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t h e m e s :f i n ea n dp u r ec o n c e p to f m a r r i a g ea n dl o v e ;h a r m o m o u sa n dp o l i t em a n a g e m e n to ff a m i l y ;c o n v i v i a la n d a u s p i c i o u sg l o r i f i c a t i o no f c l a n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st h es t y l eo fa r to fz h o un a n i ti s a n a l y z e d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a n g u a g e ,a r to f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t h es t y l eo fe x p r e s s i n ge m o t i o n s i n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st h ei m a g e so f “o s p r e y ”,“p e a c h ”a n d “k y l i n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t h e y c o n t a i n s ,t h e i rr e s p e c tf u n c t i o ni nt h ep o e m sa n dt h e i rl i n k a g ew i t ht h er e g i o n a ls t y l e o f z h o un a n k e yw o r d s :b o o ko fs o n s ;z h o un a n ;r e g i o n ;s t y l e ;i m a g e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 望馥吼 l 海人学坝上学位论文 绪论 一国有一国之文化,一地区有一地区的风俗民情,不同的地域也必然蕴育 出不同的文化艺术。诗歌作为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它必然反映出当地的文化 风格。在远古时期,f i 同部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自然条件和部族矛盾 等因素的严重制约,文化艺术的区域和部族色彩就更加明显。诗十五国风由 于产生的地域不同,因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地域的风土人情,有着各自的 风神雅致。采编诗的人虽然对诗做了一定的加工,但未能完全泯灭各地风 诗的特色。前人治诗,虽然注意到各国风有着各自的特色,却对国风地域风 格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以某一国风为个案,对其地域风格特点进行多角度、 全方位、深层次探讨的论著还没有出现。所以,本文力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 对诗周南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深入考察和文本的细致分析,勾勒出周南 的地域风格,以期有补于诗学。 回顾以往的诗学研究,我们发现先秦至清代治诗的学者大都笼罩 在经学的阴影下,对于诗经地域风格关注得较少。最早注意到诗地域 风格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吴围公子季札。襄二 四年左传记载了吴公子季札 观乐于鲁的故事: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日:“美哉! 始基之矣, 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可以注意到,季札对二南的评价已经涉及到内容和艺术两个层面,虽然季札仅 仅是对音乐加以评价,听音乐而辨地域特色,但他的评价已经包括了对于国j x l 地域特征的认识,显得相当可贵。此后班固在论述西汉的地理状况时,也注意 到各地的文化风格。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小同,系水土之风。i ,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 故谓之俗。”班固还初步标明了十五国风的地域流派分野,比如“陈、郑之幽”、 “郑、卫之音”、“唐、魏之国”等。东汉诗学名家郑玄受班固影响,在诗谱 罩对诗各国风的历史特征和地理沿革都做出了介绍,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 卜海大学顺+ 学位论史 诗歌的影响。再往后则有宋代王应麟的诗地理考,此书为诗地理学的佳 作,其书全录郑玄诗谱,旁采尔雅、洗文、水经等各家诗注论及地 理之资料,荟萃成编,但它们大部分偏重于研究诗的地理方位,于地域文 化内涵较少涉及。元代学者陈绎曾诗谱云:“周南,不离f i 用问,有福天 下万世意。召南,至诚谆恰,秋毫不犯。”对诗地域风格特征有精 当论述。到清代考据之风兴起,则有朱右曾的诗地理论、桂文灿毛诗释地、 尹继美诗地理考略等书也论及诗地域的情况。 2 0 世纪之后,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周南的地域文化风格,成果已初露锋 芒。1 9 4 3 年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倡导研究诗要州到当时的文化背 景去。1 9 9 4 年李旦初( 国风) 的地域性流派一文,把幽风归纳为“二南派”、 “郑卫派”、“秦幽派”等血派,分析了各派的主要特点,半日略区分了各派的民 情j x l 俗、审美趣味。1 9 9 8 年王洲明周代地域文化与 的风格总结了对 诗的地域文化风格认识,阐述了周南、召南、豳风以及秦风 的风格。2 0 0 0 年周秋良发表( 诗经) 中( 周南) ( 召南) 的地域性特征一文, 指出二南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风格。 总之,关于周南地域文化风格的探讨才刚刚开始,尚需继续深入。因 为以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国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是极具意义的课题。 研究周南的地域风格其意义在于:首先,把国风中的某一国风作为 个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意义和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整体加以研究,从地域文化 的角度来探讨周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全面、深刻地研究周南的 地域风格,为当前的诗研究开拓了新思维:其次,有利于我们在整体j :更 清晰地解读和把握文本,体会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加深对祖 国灿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对周南地域文化风格的研 究,也顺应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兴起的“文化热”研究潮流,必将更好地推动 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本文的研究方法论为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说是文 史哲结合的方法;从时间角度来看,是占今贯通的方法。这个今,表现在材料 的今,即关注出土文献,关注当代的民俗文化,用当代的思想关照传统文化。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即将传统的知人论世、文献学、小学方法与现代的西 方美学、文学、文化学的方法相结合,以前者为基础,用后者来提高理论的层 次。1 本文的创新和突破之处在于: l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周南的地域风格,把周南作为一个桐 对系统、完整的文本加以研究,对周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周南主题内容 及艺术形式详细地进行了梳理、考察,从而深入研究了周南的地域文化风 格; 2 、在地域文化风格研究的视野下,从语占特点、心理描写艺术和抒情特色 三个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周南艺术特色,不仅比较了它与其它国风的小同之 处,还注意了周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3 、详细探究了周南的“雎鸠”、“桃”和“麒麟”三个典型意象,探寻 了各个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作用,并指出各个意象和周 南地域风格的联系。 1 邵炳军师从广博会通到突破创新,由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辩从 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腱看赵违 夫帅 矾究方法论原则,中国楚辞学第4 辑,学苑版社,2 0 0 4 年,第l5 0 一1 7 1 负。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周南地域风格概论 首先我们需弄清两个概念。 一、风格。从人品之“风骨”到文品之“风骨”,再到刘勰之“风骨论”, 基本完成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文学风格学况的理论构建。刘勰文心雕龙胍 骨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这其实是刘 勰提出的风格的理想化标准。“风清骨俊”是就内容而言,即作品的思想性;“篇 体光华”是就形式而言,即作品的艺术性,两者合而为一,是刘勰所要求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理想化的风格标准。刘勰的论述提出了文学作品“风 格”的理想标准,同时也表明了文学作品风格的内涵所在,即思想性和艺术性 的统一。2 我们研究周南的地域j x l 格,就是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周 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探讨表现在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刻地研究周南的地域文化风格。 二、地域。一般都将之作为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和地理概念。但实际卜这 仅仅是一个基础,地域还应当是一个以空间为基础的涵盖了历史和传统的时问 概念,是一个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和时间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立 体的概念和比较的概念3 。具体来说,地域不仅包括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这类最外在的表层的东西,面且也包括了历史传统、风 俗习惯、性情秉性、礼仪制度等深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处于最核心部 分的精神心理、价值观念等。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域的文化,相互 关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该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内涵。当然,来 自于共同的、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不可缺少的横向比较,也是地域文化概 念存在的重要条件。 2 邵炳军师建安风骨考释,兰州大学学报,1 9 9 5 年,增刊,第4 9 5 2 页:从先秦文学风格脱对刘勰 的影响看“风骨论”的内涵,郭晋稀纪念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5 6 3 7 3 贞;先秦文 学风格观对刘勰“风骨论”的影响南京t 业人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第4 5 4 8 6 2 页。 3 上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集刊,2 0 0 0 年第l 期,第1 2 3 1 2 8 页。 j 一海大学硕十学位论史 第一节、周南地域文化的形成 一、释“南”诸说辩证 周南是二南之一,二南之“南”,歧义纷呈。历史上的晓法大 概有以下十三种: 1 、“南音”说 此说见于吕氏春秋音初篇: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行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 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 公取风焉,为周南、召南。 这是纯粹从音乐角度考虑的一种观点,把“南”作为南音,以为是周、召二公 采取了南方的乐调,谱写了周人的新曲,故名之日“周南”、“召南”,即周公所 采用的南方乐调、召公所采用的南方乐调。此一说不知传自何人何派,在汉代 又不见其传人,故而在历史上影明不大,后世鲜有道及者。 2 、“南化说” 这一观点出毛诗学派首倡。毛诗序: 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 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此说具有鲜明的“政教”色彩,是自孔孟以来儒家思想在经典文本诠释中的具 体体现。后世从者颇多。 3 、“地域说” 韩诗:“二南在南阳南郡之间。”认为周南、召南是一块确定的区域史 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史记集解 引张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扬雄方言时有“周南召南之语也”、“陈楚 周南日窕”之语,知其也是以周南、召南为地名的。这可能都采用的是韩诗一 派的观点,但今文学派的其它两家有u ,能也主张南为地域说。郑玄有“南为岐山 海大学颁十学位论文 之阳地名”浣。史记燕世家司马贞索引办云:“诗有周、召二南,西 皆在岐山之阳,故日南也。”既非毛说,也不同于韩诗,所从或即齐鲁家说。 4 、“南因兼南化说” 郑玄诗谱序日:“周召,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但随后又h : “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 南国也。”一方面承认“二南”为地名,一方面又同意毛序的“南化”说, 这显然是调停今古文两家之说而折其中者,但这一观点随着三家诗的消亡与毛 诗传笺的传播,影响日大。 5 、“国名说”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周书:“南,国名也,南氏有一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 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 郦氏引周书说,不见于经传。清代诗学大家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 中也主此说。但是郦说之谬显而易见,黄式三儆居经说卷一、陈立句溪 杂著卷五,皆曾驳此说之谬。 6 、“曲调说” “曲调晚”主要是程大昌提出。宋程大昌诗论认为古代行“二南”之 名而无“国风”之名,南、雅、颂并列,“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 在某宫者也。”程氏之说,实际上是吕氏春秋“南音”说的翻版与发展。 7 、“南取纯阳说” 宋王质诗总闻卷一日:“南,乐歌名也”义说:“南,大夏也”,“取纯 阳”。这是说南是乐歌之名,之所以叫做南,南方主夏,南为人夏,取纯阳之意。 8 、“南面说” 宋刘克诗说总论: 南之为言无他义也,文王之化,自闰门以达天下,道化之行,格于 人心,及于动植,圣人之子德也。丈王未尝致物,而化及于圣人之所难能, 故以南言之,不以王化言。而托之以南者,臣事之节未改也。 9 、“诗体说” 卜海大学硕l :学位论史 “南为诗体说”由崔述提出。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南诗独立论”发展来 的。清崔述读风偶识中明确提出: 且南者,诗之一体,盖其体本起于南方,北人效之,故名以“南”。 此后梁启超、朱自清等从之。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罩更加峰决 地支持此说,他们认为: 二南的独立是可以成定论的。只因汉人传诗,误以“国风”二字置 于“周南”之前,二南便成了国风的一部分了。但若拿“周南”、“召南” 的标题来与“邶风”、“豳风”、“大雅”、“小雅”、“鲁颂”对看,岂不显然 下一字为诗体,上一字为区别字? 我们可以断定:诗经内分南、风、雅、 颂四类,而六义、四始之无稽也是显而易见的了。4 但是历史上很多经典著作,比如周礼太师、礼记乐记、苟子儒效 等都“风、雅、颂”并举,却没有荦独论述到“南”这一种体。高亨先生在诗 经简述中认为先秦人对于三百篇的类别,不致弄错。今天人多学者都主张十 五国风说,认为“南诗一体说”是不成立的。 l o 、南为“长养之风”说 清陆次云尚论持平“周南召南”条日: 客问:“诗有六义,日风日雅日颂而不及南,而二南冠于国风, 何也? ”愚谓:“十五国风,八风具备,而长养万物,尤属南风。舜鼓薰弦, 阜财解愠,良以此也。丈王西岐之化,实与相同,故不名风而名之以 南也。”客又问:“召公分陕,何以亦名目南? ”愚谓:“周南, 行王化之本也;召南,成王业之效也。故大胥鼓南,曰以雅以南,此 南之所以不异乎风,而实不同乎风也。” 显然这一观点是对“南化说”的发展。但此说政教之味太浓,况且没有证据, 仅凭主观猜测,故从者甚少。 1 1 、“乐器说” 清姚荣识小录二日:“向见一说,谓雅、南皆乐器名,并考其形制。说 经人好立新说如此。”此说究竟出自何人,今尚不知,但却很有创见。后来郭沫 4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1 贞。 上海人学硕i 学位论文 若释“南”据甲骨文南”字字形与出土铜器,认定南为乐器。唐兰殷虚 文字记中也考定“南”为乐器名。此说影响甚大。 1 2 、“职位说” “职位说”是金景芳先生创见。他认为“南”同“任”,“周南之国”、“召 南之国”犹言“周公所任之国”、“召公所任之国”,南在这里是动词,不是方位 词。周语言:“郑伯,南也”,南在这里是卿士的另一种称谓。 此说颇有创见,有很大的说服力。 1 3 、“舞蹈说” 李文初据郑玄“以雅以南,以篱不僭”笺:“雅,万舞也。雅也,南也,衡 也三舞不僭,占进退之旅也。”和孔疏:“以上下类之,则知南亦舞也。”_ 丁 是认为“南”是舞蹈,而且进一步指出:“乐的概念甚至可以包含音乐、诗、 舞蹈三者的结合。”6 上述众多观点7 ,蔚为壮观,给人很大启发。但是其中南化说、郦氏“国名 说”、南耿“纯阳”说、南面说、南为“长养”之风说、诗体说等都欠妥当,无 法令人信服,其中之谬前人也都有驳斥。李氏舞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众所 周知,上古诗、乐、舞三者一般都结合在一起,诗的编诗者根本没有单独把 舞蹈单列出来加以命名的必要。而且二南放在其他十三国风之前,无论从 内容形式看还是艺术水准上看,都和十三国2 x l 类似,而与后面的雅、颂 不同,因此,没有单列二南的必要。李氏之说还难以令人信服。其他各说 有的虽有一定道理,但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周南之“南”,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南”为古代一种 乐器,因为多在南方见到,至周初便逐渐演化为指称南方的乐调;二是“南” 是表示一种方位词,即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诸候围。概言之,“南”包含“乐调” 和“南方”的合义。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南”为一种乐器,这已经得到郭沫若、唐兰等古文字学家的证明( 参 见上页) ,他们结合了地下发掘的器物和铭文来论证,令人信服。另外,礼记文 5 金景芳释“二南”、“初吉”、“三沧”、“麟趾”,古史论集齐鲁书衬1 9 8 i 笫3 2 0 3 8 0 贝。 6 李文初说“南”,古典文学论批,齐鲁书杜,1 9 8 0 年。 1 李勇五对( 诗经 “二南”名义研究的历史考察,晋阳学刊,2 0 0 4 年第3 期,第1 0 2 1 0 3 页 海大学顺上学位论文 王世子:“胥鼓南。”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出土文物也可以提供证据。 1 9 8 3 年江苏省丹徒县出土一套编钟,其中有一件铭文铸为:“我以夏以南,中 呜娓好,我以乐我心”,可见“南”确实是一种乐器,此乃不刊之论; 第二、“南”为乐调。这在最早解释“南”的吕氏春秋罩可以见到其源 头( 见前所引) 。此书的说法,朴质无华,可以说最接近本意,是纯粹用音乐的 角度来解释的。后世的解说,诸如南化说、南面说等,都深深烙上了儒家的思 想的印记,已经偏离了“南”的本意;此外,毛传鼓钟云:“南夷之乐日 南。”按此,“南”也似为一种乐调。又襄十八年左传载: 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日:“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 多死声,楚必无功。” 这里的师旷凭借南风、北风来判断军队的强弱。说南风低弱无力,“不竞”,且 多“死声”,所以楚国必定不能对晋国造成多大危害。这说明把“南”理解为南 方的乐凋是很合理的。 第三、关于“南”为南方诸候国的说法,在史书中可以找到证据。隐五年 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白陕而西者,召公主之。”礼记乐记: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史记燕世家:“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 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世,召公为三公。白陕以西召公 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史记鲁世家之索引云:“周,地名,在 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以为周公之采邑,故日周南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 周城也。”尚书顾命:“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 王肃疏:“毕公代周公为伯。”可见虽然诸家对周、召分治的确切地域之观点 不一致,但确实存在西周初年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之事。周公统治的南方诸候 国,即称为周南。 二、周南所涉地域诸说辩证 上面已讲到周南即指周公管辖的南方诸侯国,那么其具体所涉地域为何? 关于此之讨论,历来拍i 是歧义纷呈,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8 江苏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奋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 9 8 8 年第34 期 9 卜海人学顾上学位论义 l 、“周原说”。郑玄诗谱序云:“周、召,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 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f f i 肥美。”孔颖达疏从此说。史记燕 世家索引亦云:“诗有周、召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日南也。”这罩是认 为周南在陕西岐山的南面。 2 、“分陕说” 隐五年公羊传: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诸侯,小国称伯、子、男。 天子三公何? 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 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汉何休解诂:“陕者,盖今弘农陕县也。”此说史记燕世家从之( 参 见上节) 。于夫之诗经稗疏则说得更为具体: 盖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各以其治登其国风,则周南者,周公所治之 南国,召南者召公所治之南国也。北界河洛,南喻楚塞,以陕州i 为中线而 南分之。史记谓洛阳为周、召,从可知已。陕东所统之南国为周南,则 今南阳,襄、邓、承天、德安、尧、黄、汝、颍是已。陕西所统之南国为 召南,则今汉中、商洛、兴安、郧、夔、顺庆、保宁是已。其国之诗或其 国人所作,或非其国人所,作而以其俗之音节被之管弦,今虽亡考而大要 可知。故汉广兼言江汉、江北、汉南,今之潜沔也,汝坟言江汝之 间,则今之光州i 新蔡也,而皆系之周南。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主此说:“周召分陕以今陕州之陕原为断,( 括 地志:“陕原载陕州陕县西南二十虹旱”) 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而各系以 南者,盖商世诸侯之国名。” 3 、“河洛至江汉说” 水经江水注引韩诗序日:“二南在南阳、南郡之问。”楚地记 云:“江汉之北为南阳,江汉之南为南郡。”南阳平原乃楚民族之故地,亦即商 周时代所谓“南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心。楚先祖乃鲧禹、祝融之后,在商代仍 世为显族,居浙水间之南阳。汉书地理志:“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这 块区域包含中、谢、江、息、弦、黄、吕、邓、缯、道、随等地。“( 申) 是两 o 海人学顶j 。学位论文 周之际,周与楚相争的南北要冲”。9 史记太史公自序日:“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史记集解引张宴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司马迁所说的周南是指洛 阳。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诗说:“古之周南,即令之洛阳。”又日:“洛 阳而谓周南者,自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也。”王氏认为,“周南之西与周都接,以 陕为界;其东北与召南接,以汝南郡汝阴县为界:其东南与陈接;东与楚接。” 其大体方位北界起于黄河,而南界已到江汉流域。 4 、“江汉流域说” 明周洪谟辩疑录: 臣尝过歧周而并涉江、沱、汝、汉之水。自歧周而望江、沱、汝、汉, 则见其西南极雍、梁之境,东南至荆、豫之境,信乎其化之所被者广矣。 说明他已在怀疑“二南”是江汉流域之诗。时“江、沱”、梁、荆等,三代之时 当指江汉流域,孔疏:“江汉之域即梁、荆二州。” 汉水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 江,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和长江交汇。所谓“江汉 流域”指令长江、汉水一带,即古荆楚、雍粱南部地区。 魏源诗古微、陆侃如中国诗史等从此说。 上述几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学者们从古至今的说法。然而“周原说”虽然 明确了周、召二公之采邑,却无法解释周南诗中出现的“河”( 关雎) 、 “汉”( 汉广) 之方位问题。如果按此说,则周南应在宗周之东,而不是 南,因而不妥。愚以为,“分陕说”、“河洛说”和“江汉流域说”其实大体并不 矛盾,只是指示的范围有别或者说侧重点不同而已。“分陕说”强调的是刷、召 二公以陕为界分而治之,“河洛说”强调的是黄河、洛阳之间为“二南”之中心 区域,而“江汉流域说”则侧重“:南”乃以江汉流域为中心地带。然而“分 陕说”并不是说周南没有河洛、江汉之诗,“河洛说”也并非认为周南 9 邵炳军师两闰之际诸申地卑及其称谓辨析用“_ 二王并市”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死之i j q , 社会科学战线2 0 0 3 年第3 期,第1 4 1 页。 ”李勇五 “岗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中围知嘲“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之山西人 学2 0 0 4 届硕卜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1 6 页。 卜海人学硕 学位论史 无江汉之诗,“江汉流域说”也并不否定周南有河洛之诗。综合看来,笔者 认为“分陕说”的观点较为合理,而尤其以于夫之的见解最为具体,理由有以 下几点: 第一、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之事( 参上节) 。不管哪 种观点,都不可能否认周南这种历史背景,因而,“分陕说”有了成立的前 提; 第二、西周初年,即文、武、成、康年问,周的管辖范围曾包含南部江汉 流域。文王曾任“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 论语泰伯) ,武王伐纣时南 部的部落方国“庸、濮”等也曾积极参与( 尚书牧誓) ,而至昭王时代,周 王朝对南圈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南征而不复”( 僖四年左传) ,再往后楚国 更为强人而超过了汉水流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王室土威难及南国,意欲采 诗则不可能; 第三、周南诗中出现的地理方位词语,“河”( 关雎) 、“汝”( 汝坟) 、 “汉”、“江”( 汉广) ,都是表明周南之地北涉黄河、南至汉水一带。 三、周南地域文化特质成因 一处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依托的自然环境,也离不歼其所根植的社 会文化环境,既有历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元素,也不乏共时文化交融的因子。 因之,周南地域文化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交汇融合的结果。 一、地域风貌特征 周南的地域,大致处于北至黄河,南抵江汉流域,即今河南洛阳以南到湖 北北部一带。这一地域大多处在山林地带,降水充足,山林蓊郁、江河秀丽。 陆侃如“二南”研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二南”产生地:“黄河流域一 带景物萧瑟,山不秀,水不明,花木虫鸟之迹几绝。长江流域则不然。有嵩高 衡岳的大山,有汝汉江湘的长流,有方九百里的云梦泽,有坼吴、楚浮乾坤的 洞庭湖。鹤唳猿啸,水流花放,无一非文学的绝好资料。如星、如雷、如露, 一切自然界的现象,二南中大都说及。” 陆侃如“二南”研究,载陆侃如古典文学论义集,e 海古籍出版社,19 8 7 年第1 3 0 负 海人学顺 学位论文 据学者研究,古代的河洛之地并非像今日之萧瑟形貌,在洛阳更北的地带, 如安阳之地,都曾经水草丰茂,气候湿润,乃至有大象出没,因而河洛以南之 山川郁秀可以想见一斑。罗振玉先生根据甲骨h 辞,最早断定殷商时期中原产 象。“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则黄河南北办有。甲骨文象字为从手牵象, 则象为寻常服用之物。今殷墟遗物,有镂刻象牙和器,又有象齿甚多,h 用之 骨,有绝大者,殆亦象骨。有h 辞田猎有获象之语,知卉者中原象,至殷 世尚盛也。”徐中舒先生1 9 3 0 年发表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考禹贡 豫州之“豫”,为“象邑”两字合文,说文言“豫”从象,予声,从予, 从邑之讹。这证明河南在殷商时代曾经就是大象出没的区域。另外今人王宗信、 杨宝成在甲骨文探史录( 三联书店,1 9 8 2 ,北京) 根据1 9 3 5 年、1 9 7 8 年先 后在殷墟王陵区发现的象坑遗存,参照甲骨h 辞有关记录合近人各方面的考占 成果,得出结论:第一、殷商时期黄河流域盛产大象,那时这一带地区属于亚 热带气候,雨量丰沛,有大片森林、草原,适宜野生象群的繁衍生息;第二、 公元前第十世纪的气候突变,是火象南迁的根本原因,周孝王年f h j ,气候突然 变冷,“江汉俱冻”,这大寒冷持续二三百年之久,迫使中原象群逐渐向南方 温暖地带迁徙。 用今日眼光看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处在黄河以南,洛阳大抵居中,南部 地区有桐柏山和大别山耸立,还有南阳盆地;湖北北部则是大部分区域为山林 地带,植被资源颇为丰富,神农架、武当山等都是当今著名的风景游览景观。 在这样一个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下,周南之地孕育出的诗篇,也就不可 能像黄土高原之地的秦风一样刚劲粗犷、雄健昂扬,而是委婉徐舒,含蓄 蕴藉。因为几千年前的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起今日束更为突出,他 们生活的环境,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作风乃至精神7 i 质,高原之 地的秦风多粗犷之气而山川秀丽之地的周南则多浪漫之j x l ,这是自 然风貌对人们涵养滋润的结果。礼记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俗语所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均为此理。 二、重农的社会思想 钱穆曾论述道:“周文化发生在现在陕西省之东部,黄河大曲之岸,渭水两 卜海人学颂1 学何论文 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权地带。这一个黄河的特大隈曲,两岸流着泾、渭、伊 洛、汾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进黄河的三角桠权地带,都合宜 于古代农业的发展。” 周代是一个重视农业的朝代。周人尊称的争祖后稷,就是一个农业种植的 能手。诗大雅生民形象地描述了后稷善于务农的本领:“薮之荏菽,荏 菽旆旆。禾役键槌,麻麦檬檬,瓜瓞唪唪。”鲁颂田宫也追述了后稷的丰 功伟绩:“黍稷重穆,植樨菽麦。奄仃下国,俾民稼耥。有稷有黍,有稻有柜。” 周人追述自己的祖先如此善于农业种植,这表明,周人白发端之初,就是一个 重视农业的民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除了一段时问“去稷不务” 之外,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后稷的四世孙公刘迁居豳地( 今陕西旬 邑县) ,带领部族开拓荒地、勤劳种植,农业得到较大的改善,部族渐渐兴旺起 来。大雅公刘就是歌颂公刘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的。白公刘到古公直父凡 十代,都住在豳地。豳风七月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时的农事诗。诗中叙述 了农夫农妇整年不息地劳作,种地、养蚕、纺织、制衣裳、打猎、修宫室、凿 冰块等,描绘了当时农业劳动的生动画面。古公直父后来被强大的戎狄侵略, 为了保全周族的势力,不让生民涂炭,古公直父毅然放弃原有的大片土地,带 领着部族迁居到岐山下肥美的周原( 今陕西岐山县) ,开始了新的丌垦,兴建房 屋宫室,作为定居之地,设官分职,改国号为周。大雅绵里记载道:“古 公宜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腆腮,堇荼如饴筑室 于兹。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抹之瞑瞑,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馨鼓弗胜。”鲁颂固宫夸奖古公说:“后 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后来周代的统治者都是重视农业的 发展。 成十三年左传记载刘康公的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农业在周代社会的 重要性:“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里的“守业”就是指务农为业。我们一般都以为,西周春秋时期,“围之大事,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匕海:三联书店1 9 8 8 年,第2 页。 卜海大学埘! l 学位论文 在祀与戎”。这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会发现,“笃在守业” 比“祀与戌”这两点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农业提供粮食、 衣物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祭祀和用兵都难以举行。在周代,农业是维系经济 的命脉,直接关系到部族的兴衰。周代天子诸侯在孟春时要亲自到田野里去行 藉田之礼。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的统治者每年春季都要郊祀后稷,以 祈农事。他们祭祀着社稷之神,即土地神和谷神,每年的“春祈秋报”是非常 隆重而普遍的祭祀活动。小雅甫田描写了秋报社的情景:“以我齐明,与 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可以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周代的根本。 周代这种重农的思想,影响着周南地域文化风格的形成。周南之诗大多为 周王朝分封过去的亲信大臣所作,因而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也带去了周代的文 化气息,烙上了浓耕文化的印记。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中,人们由于长期对于土 地的眷恋,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业生 活,生活的空间相比于游牧民族广漠草原而讲无疑显得狭窄了许多,长期在封 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相应就容易养成比较自足和封闭的心理结构,有 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注重家庭伦理的文化。此外,以农业型的 经济,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人们不必要寻求较大规模的交换,也就 比较难以发展以交易为主的商业型文化,从而不易形成如古希腊的那种刈外扩 张、注重功利、冒险创新的文化,相反,人们容易安分守己,文化形态上趋于 内敛谨严,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万物的和睦相处,形成温厚淳朴、谨严 内敛的文化风格。 三、血缘宗族制的政治结构 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周代属于早期国家的范畴,它的社会形态并非所谓 的封建社会也不是奴隶社会,而是一个以血缘宗族制为基础和核心的早期国家 形态。关于早期国家,是指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最早的原始类型的国家,它是紧 接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出现的,它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构成这一地 区或那一地区的、或长或短的国家发展链条中的第一环”。“ 3 参见国语周语,周礼天官甸帅,礼记祭统。 4a m 哈赞诺火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古代城邦问题译文集,北京:时事版社1 9 5 8 上坶人学坝t 学位论文 西周时期的中国社会的丰要特征是领土国家的概念远未出现。摩尔根在其 名著古代社会中曾指出,血缘关系式氏族社会的基础,而地域关系才是政 治社会的基础,后者真j 下的以地域划分居民的领土幽家出现之后才会存在的社 会现象。在商、周时期,存在于中幽大地上的多个政权组织都远未以地域关系 的形式出现。“殷商时期,商人只是直接控制着殷商周围的狭小地区,对分 布于其他地区的部族或氏族政权,商人主要采取部落联盟的形式,而决非直接 的行政统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仔细研究夏商周三代国家形态 的发展,便可以发现它们都呈现一种明显的点和面的区分。点就是国,面就是 野。所谓的周王朝,不过是由遍前i 于中原各地的同姓、异性诸侯所代表的众点 拱卫的政治联合体。周王与各诸侯有比较密切的联系,那纽带就是血缘宗法制 度及由此而延伸出的权利和义务。 在周人内部,血缘宗法等级制度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关 系的趋势日益明显,地缘关系也开始发展。周人东征火殷及分封,是以血缘宗 法家族为主体。“王”的本义为部落军事首长,故周人之外的其他部落军事首领 也称“王”。周初,诸侯之显耀者皆称“公”,“公”通翁,翁为父称,即家族之 长。“周人“以同姓宗亲为主要支柱,以家族宗法制度为政治之本”。周初分封, 首重同姓,有血缘关系者,即王之父兄子弟占有绝对优势。昭二十六年左传 五: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日: “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 正道出了血缘分封的真实目的。又昭公二十八年云: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皆拳亲也。 在王室和公室政权中,垄断各种公职的也主要是王、公的族人,到春秋时 仍然如此。当时虽然也用异族,但毕竟是少数。周人的宗法制度即是由血缘关 年,第2 6 8 页。 ”雒启坤诗绍散论第一章,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第1 5 砸。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附“中围史稿笫一册批语”成都:巴蜀书社,1 9 9 2 年8 月第3 5 4 3 5 5 见。 1 7 目上,第3 6 5 页。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 册4 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3 月。 卜街人学硕上学位论史 系引申而来。在宗法制下,从周王到诸侯到卿大夫,依次在一定范围内集族权、 政权于一身。下级贵族乃至普通国人,则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划出严格的等级。 异性贵族用婚姻串联起来,形成甥舅亲戚关系。与分封制相辅而行的是世族世 卿制度。家族长以家族代表身份参与王朝和诸侯的政治,使王朝和诸侯国成为 分级的家族联合体。“周王室的执政卿士,往往是由与土室同姓的几个强宗大族 所世袭的”,“周公、召公以姬姓贵族身份而与周王共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