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_第1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_第2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_第3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_第4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燕南赵北”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合与变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st h f s l s 中文摘要 河北号称燕赵,源于先秦时期太行山东麓的燕赵两古国。燕、赵立国后,由于 其历史传承、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决策者所实行的统治方略的不同,在其 发展过程中各自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政权的道路,逐渐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地域文 化:燕地文化和赵地文化。汉代的幽冀两州、宋辽的自沟河界,也大致都在冀中燕 赵旧界附近,故历史上的河北平原南北两部在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借用河 北地区广泛流传的“燕南赵北 一语为代指,试论述河北平原南北两地地域文化的 差异及交融。 先秦时期,燕地与齐地在地理环境、经济特征、文化信仰和一些制度表征上具 有相似性,而与今天属同一行政区划的赵地有较大的差异性。燕国文化具有商文化 和周文化的双重特征,而赵国的文化源出三晋,带有明显的法家智慧痕迹。燕地文 化是一种由苦寒而表现的文化特征,而赵地文化是由社会经济繁荣而导致的一种文 化特征。但两地文化都具有重义尚气的成分,成为后世燕赵文化中慷慨悲歌的基础。 秦汉时期,失去载体的燕、赵两地区域文化也日见式微,秦汉时代“整齐风俗” 运动使燕赵旧地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但风俗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历史传承性,幽 冀两州部的地域特色依然存在。基于繁荣经济上的南部冀州在社会风俗、婚姻、学 术文化上都与幽州地区不同。 魏晋北朝时期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是一个离乱与动荡的时代,该时代对 燕赵南北地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在给燕赵地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加速 了燕赵旧地的文化交融。然在燕赵全境胡化的状态下考察北朝时期该地颇具特色的 儒学和佛学,仍可看出南北两地文化上的差异。 唐安史之乱后,燕赵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全境胡化之后,南北两地地域文化朝不同 的方向发展:北部幽州镇继续保持胡化,南部成德和魏博镇在曲折发展中走向汉化。 宋辽对峙时期,其两国边界大致维持在燕赵旧界一带,由于南北分属不同的政 权,辽辖地域和宋属地域仍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色。然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的 发展正处于“天下一体 向“中华一体”过渡的“前中华一体 时期,相应地燕赵 南北地域文化也逐渐由“燕南赵北融为燕赵一体。但需要说明地是,北京上升为 全国的首都后,对燕赵地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升华着燕赵地域文化的同时, 也削弱着其地域个性,使燕赵地域文化发生新的变异。 关键词:河北;燕南赵北;文化地理;分合;变异 a b s t r a c t h e b e ip r 0 v i n c ei sl 【n o w n 嬲y a n & z h a o ,w h i c hs t e 玎l sf r o mt 、oa 1 1 c l e n tc o u n t n e s ? 妇n & z h a ot h a ts t a n d i n ga tt l l ef o o m i l lo fm o u n t a i nt a i h 锄gd 埘n gt h ep r e q i n p 耐o d a f t e rm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y 抽& z h a o ,t h e ym o v e dt o w a r dt l l ep a t h sm a ts u i t e d 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t h ep r o c e s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1 1 df o 肌e d 似o d i 骶r e n ts t y l e so fr e 百o n a lc u l t u r e s 黟a d u a l l y ,n 锄e ly ,y a n z h a oc u l t u r e sb e c a u s eo f m e i rd i 脓e n th i s t o r i c a li 1 1 h 甜t a n c e s ,e c o n o m i cb a s i s ,g e o 伊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n d d i 艉r 饥td o m i n a n tp l 锄si m p l 锄e n t c db yt h ep o l i c y m a l ( e r a r e rt h a t ,y o u z h o ua n d j i z h o ui nh a nd y i l a s t y 锄dm eb o u l l d a 巧b e 觚e e nb a i g o ur i v e ro fs o n ga n d “a ow e r e a l s on e a r b yy a n & z h a o so i db o m l d a r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w e r es o m ed i 行e r e n c e si n n a n 鹏s ,p o l i t i c a la r e a sa n dc u l t u r e s 觚do m e ra s p e c t sb e 觚e e nn o 汕a n ds o u t l li nh e b e i p l a i n i nm i sa n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d i 侬r e n c e so fr e 百o n a lc u l t u r e sa n d t h e i rb l e n d i n gi nh e b e ip l a i n ,u s i n gn l ep h a s e “s o u t ho fy l ma n dn o r t ho fz h a o ”,w h i c h w a sw i d e l ys p r e a di nh e b e id i s 砸c t t h e r ew e r es o m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i n g e o 鲫h i c a l e n v i r o m n e n t , e c o n o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舐s t i c s ,c u l t u r a lb e l i e f s ,s y s t 锄a 嘶b u t e sb e 似e c ny 缸& q ii nm ep r e q i np e r i o d , b u tm o r ed i f f e r 翎c e sb e t w e 饥z h a o ,w h i c hw e r ei nm ei d e n t i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r e 百o n t o d a y t h ec u l n l r eo fy a nh a dd u a lc h a r a c t 酣s t i c st h a tb o 幽o fs h a n gd y n a s t ya j l dz h o u d y i l a s t y b u tz h a o sc u l t u r a lo 一百n a t e d 劬mt h r e e - j i nd y n a s t y ,w 恤c hw a sl e rm e w i s d o mt r a c eo fl e g a l i s ts c h o o lo b v i o u s ly t h ec u l t u r eo fy a nw a sak i n do fc a t a c l y s m c u l t u r eb y 也ei n i “a t i o no fb i t t e ra n dc o l d ,h o w e v e rt 1 1 ez h a oc u l t u r ew a sc a u s e db y p r o s p e r o u s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mt w oc u l t u r e sh a dm ei n g r e d i e n to fh e a v y 1 0 y a l 吼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f o u i l d a t i o no fg e l l e r o u se l e g yo fy 钿& z h a oc u l t u u _ ei nl a t e r g e i l e r a t i o n 、 m e i lmq i n 锄dh 锄d ”嬲劬& z h a oc u l t u 】r e s ,w l l i c h1 0 s tc a 币e r s ,w e r ca l s o d e c l i i l i n gd a yb yd a y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u r l p r e c e d e n t e d “n e a tc u s t o m ”m o v e m e n ti nq i n 锄d h 觚d y n a s 坝c a u s e dm o r e 仔c q u e me x c h a n g e 锄d 如s i o ni nt h eo l dp l a c e so fy 抽a n d z h a o b u tm ec u s t 0 i nc u l n l r eh a sm ec o n t i n u o u sn a n l r ea n dm eh i s t o 订c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t a l w a y si i l h e r i t e s 台o mo n eg e n e r a t i o nt o 柚o m e r ,s ot h ec h a m c t e d s t i c so fj i z h o ua n d y 0 m m o ur e 百o ns t i l le x i s t s t h es o 砒j i 殖l o qb a s e do nt h ep r o m o “n ge c o n o i n i c p r o s p 舒劬w 嬲d i 脓e 1 1 t 筋my 0 姚1 0 ua r e ai n s b c i a lc u s t o m ,m a m a g e ,a c a d e i i l i c i l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n t 卜r st l i e s i s c u i t u r e e t c i tw a st i m ef o rs e t t i n ga tv a r i a n c ea n dr e o r g a n i z i n gd u r i n gt 1 1 ew e i j i n n o r t h e m d y n a s t y a n di tw a sad i s o r d e ra n dt l l r b u l e n ta g e t h e r ew a sah u g ei m p a c to n 也e c u l t u r eo fn o r t h e ma n ds o u t h e m m & z h a or e 百o nt 1 1 i st i m e w h i l ep o u r i n gn e wb l o o d i n t oy a n & z h a 0c u l t u r e ,i ta l s oa c c e l e r a t e dy a n & z h a oc u l t u r e sb l e n d i n gi nt h eo l d p l a c eo f m & z h a or e 西o n h o w e v e r w h e ni n s p e c t i n gt h em u l t i f a c 酏e dc o n 如c i a n i s m a f l db u d d l l i s mu n d e rm ec o n d i t i o no fm i n o t i z a t i o nt h r o u g h o u ty 眦& z h a od i s t r i c t d u 订1 1 9n o “h e n ld y n a s t yt i m e ,w es t i l lm i 曲ts e et 1 1 ec u l m r a ld i 疗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n o r t h e ma n ds o u t h e mp l a c e s a f t e ra n l u s h a nr e b e l l i o ni n gd ) ,1 1 a s t y 钿& z h a 0e x p e r i e n c e dap e o do ft i m e o fm i n o r i t i z a t i o n t m 0 u g h o u t t 1 1 ec o u n n ma n dt h en o n h e ma n ds o u t h e mc u l t u r e s d e v e l o p e dt o w 砌d i 衔e n td i r e c t i o n s : t 1 1 ey o u z h o us t a t ei nt 1 1 en o 础m a i n t a i n e d m i n o r i t i z a t i o n ,w h i l ec h e n g d e 锄dw b i b os t a t e si nt 1 1 es o u t hm o v e dt o w a r ds i n i c i z a t i o n i nt h ew i n d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d u n gm ec o n 行o n t i n gt i m eo fs o n g &“a o ,t l l e觚oc o u n t r i e s b o u l l d a 哆 m a i n t a i n e d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t h e o l db o u n d a 巧o fy a n & z h a o b e c a u s e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 b e l o n g e dt o d i f i 研e n t 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 ,t l l e 俩o c o u n t r i e ss h o w e dd i 妇衙e 1 1 t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 b u tt 1 1 el l i s t o c a ld e v e l o p m e l l tt i m eo f “a o s o n g x i a j i nw a si nt 1 1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e r i o d 仃o m “aw o r l db o d y ”t o “ac k n e s eb o d y ”c o l l r e s p o n d i n 西y t 1 1 e r c 百o n a lc u l m r e so fy a n & z h a oa l s om e r g e di n t oo n eo 唱a n i cw h o l e 伊a d u a l l y 行o m “s o u mo fy a na n dn o r t ho fz h a o ”s o m e m i n gn e e dt oe x p l a i n ,a r e re s t a b l i s h i n g 也e c a p i t a li nb e i j i n g ,i th a s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 、2 m & z h a o sc u l t u r e ,w h i l e i t s s u b l i m a t i n gt l l ec u l t u r eo fy m z h a o ,i t sa l s ow e a k e m n gi t sr e 百o n a l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a n d c a u s i n gn e wv 碰a t i o no fy 抽z h a or e 西o n s k e yw o r d s :s o u t l lo fy a n 锄dn o r mo fz h a 0 ;c u l t u 】瑚g e o 鲫h y ; f i s s i o na i l d f u s i o n :v i l r i a t i o n l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三旅溶日期:衙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王苏鹚 日期砂阡厂月日 导师签名:之丧二老汐乏 日期:坼歹月2 多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童卮进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已 作者签名:三麦施、 日辄炒阡月日 导师签名:弓锭旁形乙 日期绷易年f 月衫目 硕士学位论文 m s 1 e r s r h e s l s 绪论 河北简称“冀”,为禹贡中古冀州之地。又号称燕赵,来源于先秦时期在 太行山东麓曾经存在的燕赵两个古国。燕、赵立国之后,由于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 决策者所实行的统治方略的不同,在其发展过程中各自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 道路,并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即燕地文化和赵地文化。燕地文化以其 慷慨悲歌、正道直行、气劲人豪、质朴务实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赵文化则以其好 气任侠、开拓进取、竞争图存、改革创新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先秦时期,燕赵文化双峰竞秀,并驾齐驱;秦汉以降,燕地文化和赵地文化 渐趋珠联璧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两国竞相争雄,既有过 战争,又有过联合,相互交往颇多,两国的分界线大致维持在冀中平原一带。其后 汉代的幽冀两州、宋辽的白沟河界,也大致都在冀中附近,故冀中地区在自然、政 区和文化上的显著特色为世人所瞩目,“燕南赵北”一语在燕赵大地上广泛流传, 本文以河北地区广泛流传的“燕南赵北”一语为代指,试论述河北区域内南北两地 地域文化的差异及交融。 一、“燕南赵北”一语的流传 “燕南赵北”一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歉列传,内记有童谣 日:“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说的是公孙瓒打败 刘虞,尽有幽州,在此据重兵,修易京,筑高楼,以待天下之变的事。 隋书帝纪第一在赞扬隋文帝的功业十也有“燕南赵北,实为天府”的记 载。杨坚在做隋州刺史时已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后来他做定州总管的时 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 北周) 武帝时,晃为常山太守,高祖为定州总管,屡相 往来。俄而高祖转毫州总管,将行,意甚不悦。晃因白高祖日:燕、代精兵之处, 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高祖握晃手日:时未可也。堋圆可见该地在战略位置 上的重要,既可退居幽州,又可南进中原。宋王禹偶在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中 有:“洪唯岳神,受命上帝。燕南赵北,我寰主之 。 痂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歉列传。 o 魏微等撰:隋书卷一,高祖纪下。 审( 来) 王禹偶:小畜集卷十六,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e r st h f s i s 余靖送盖太博通判定州诗中有:“墨诏殷勤擢俊贤,精求毗佐四方翰。封 疆谨守卢奴塞,旌旆仍亲上将坛。衰草带霜秋马健,黄云遮同暮城寒。燕南赵北边 之要,旅拒凭君一策安。反映的是辽宋金戈铁马的战争情况。 苏辙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 光远,皮币遥知国计长。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扰及蟹经霜。使君邀我南来饮,人 日河桥柳正黄。城里都无一寸闲,城头野水四汗漫。与君但对湖光饮,久病偏须酒 令宽。何氏沟腾布棋局,李君知略走珠盘,应存父老执能说,有意功名未必难。表 现的宋辽两国和平交往的画面。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写到: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 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辆,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圆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 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 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燕南赵北即今河北中部“剑客奇才”的故事。 据清乾隆河间府志载,康熙帝考证九河故道一文中也提到“今涿、易南, 古所谓燕南赵北也”。 这里更加明确了其地域。 康熙帝曾把“燕南垂,赵北际”简化为“燕南 、“赵北”嵌入其赵北口 诗中:“赵北时巡至,燕南古戍闻。 清高宗乾隆,其郭州道中诗云:“我爱燕南赵北间,溪村是处碧波环。若 教图入横披画,更合移来儿迭山。”其驻跸赵北口记事杂咏:“大堤回望见雄 城,驻跸燕南赵北营。一宿己看分两国,尔时政令若为行。 自从把“燕南垂,赵北际”连称为“燕南赵北 以后,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 常交往中经常提及,有时指代冀中的古燕赵边界一代,有时又指代燕山以南华北平 原的河北部分。现在甚至有以“燕南赵北”代指燕赵的趋势,如曹广志的燕南赵 北的民俗与旅游 讲的就是整个河北的旅游概况。 从上面的诗词可见,“燕南赵北 语义的逐步加强,主要是在几个乱世:后汉 三国、北朝末年、宋辽对峙。其特点是借古抒怀,但较为不同的是清代,清代关于 “燕南赵北”的诗作者皇帝居多,他们到冀中燕赵旧界一带不是处理边关戎务,而 回( 宋) 苏辙:栾城集卷十六,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 o ( 宋) 刘克庄:后村集卷十九,沁园春梦孚若 血乾隆河问府志卷酋,圣祖仁皇帝御制九河故道。 西乾隆:御制诗集三集卷九十五,郊州道中。 啦曹广志:中国民俗旅游丛书( 河北卷) ,旅游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 st 1 e s i s 是进行和“木兰秋围相对应的“水围”休闲活动,他们在休闲之余,赋诗作词, 用“燕南赵北”借古抒怀,寄托其“天下一统”的自豪之情。 二、河北区域文化中的“燕南赵北刀 然从河北地域文化上看,其内部也的确存在“燕南赵北”的不同,张伟然在唐 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中论及南北地理分界的意义时说至少有三重:其 一为自然的,即环境的;其二为政治的,或日疆域的;其三为文化的,或日观念的。 这一意义对于“燕南赵北”的地理分界也同样适用,其作为省域内的一条重要分界 线长期存在,虽不如北部的大致以长城燕山为脊的农牧分界明显,但也有其自己的 特征: 1 、自然特征 冀中燕赵旧界一带西部有连绵的太行山高高耸立,东部有则有大片的水域,即 历史地理学界所称的“涞易巨浸”。滹沱河、淀水( 今唐河) 、易水、白沟河、桑干 水( 今永定河) 等水系皆汇于此。在地质上属新生代差异性断陷下沉的拗陷带,在 地貌上为自洋淀文安洼构造洼地。禹贡导水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表明古冀中已演变为 多水的平原湖沼的地貌形态。张修桂在对海河流域水系的研究后指出“禹贡 河九河分流的北界,当以白洋淀文安洼这条东西走向的构造凹陷带的北界为 限,因为此界线以北,即为永定河、潮白河联合冲积扇的前缘,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白洋淀文安洼凹陷带,是海河南北各水系变迁的极限,早期黄河北流,同样不 能超越。 圆“海河水系南北两大支流水系,之所以能以大清河一线为界汇集,则是 由白洋淀文安洼这一条东西带状延伸的现代构造洼地客观存在所决定的。海河 流域北半部水系南下与南半部水系北上,皆以此带状洼地为极限,南北双方均不能 逾越。 可见,冀中一带处于河北平原的最低处,是古代河北南北交通的主要障碍 所在。 张伟然、周鹏: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 0 0 5 年第2 期。 窜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3 l 页。 $ 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5 3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1i :r st l l f s l s 2 、政区特征 冀中地区一直处在不同政权和不同政区的交界地带,从性质上看,有燕赵政权、 辽宋政权之分界,有汉代幽冀检察型政区之分界,更有行政型政区的分界:从层级 上看,有时为一级政区之分界,又时为二级政区之分界;从区域内南北政区功能上 看,宋代以前,北部政区多是军事型政区,而南部政区多是经济型政区;因其在国 防中的地位不同而扮演的角色不同;从演变形态上看,以燕赵旧界或秦代广阳郡、 巨鹿郡分界为原始线作为考察的话,除西汉、元及其以后背离紊乱外,其它朝代行 政区划基本因循此线,表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行政区划的设置有很强的影响,其强 力完全可大于对历史因素的继承。如以保定为点把该线分为东西两段,其东段稳定 时间较长,大致稳定在今保定天津一线,西段变化较大,盖历史上存在中山国之故, 西段自然方面的分界不甚明显也是导致西段政区变动的原因。也验证了该段在后朝 行政区划上表现出的不定形态。其疆域的存在对于其以后历代区划的影响,表现了 历史因素在行政区划方面的继承性。 3 、文化特征 文化上的特色正是本文要考察的重心所在,河北为燕赵故地,燕赵现为同一省域 范围,现在的河北文化称为燕赵文化无人置否,然历史上燕赵两地风俗文化并不相 同,燕文化不是赵文化,赵文化也不是燕文化,燕赵文化也不单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燕文化”、“赵文化 等提法更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历史性 特征。由于地理环 境、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源头的差异,燕文化与赵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少 学者指出,赵地文化源自三晋,有晋文公长期以来争霸中原的陶冶,有繁荣的农工 商业的支持,赵地的文化是由经济的繁荣而导致的一种文化。燕地正相反,山高水 寒,承商朝灭亡之乱,又承西周初兴之弊,猥琐而局限,卞急而狷介。很明显,燕 地的文化是一种苦寒文化,是由政治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导致出激变,又由激变而导 致出的一种文化。“燕文化”、“赵文化”、“燕赵文化”,这就涉及到几类文化的边界 问题,同时燕赵地域风俗文化还受到政权或行政区划的影响,冀中燕赵交界地带中 古以前一直处在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区域,战国时北属燕,南属赵,汉代时北 幽,南为冀,由于历史上长期存在不同政权或不同行政区划,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 然河北地处边塞,少数民族对燕赵地域风俗的影响不可小觑。北朝、唐时的胡族内 迁,使区域内的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政区、移民、战争等因素是燕赵文化整合的主 要驱动力。 4 硕士学位论文 m s 1e r st h l :s i s 三、学术回顾- 、亍,i 、仁爿职 本文主要考察河北区域内的文化交融和整合,涉及到一些文化地理的内容。 历史文化地理由于起步较晚,成果不算很多,但发展势头强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某种社会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二是历史区域社会文化地理 的研究;三是某一时期某种人才地理分布的考察。 通论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3 年版) 是从文化地理方面考察的开山之作,其它如赵世瑜等中华文化地理概说( 山西 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胡兆量等中 国文化地理概述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多有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方面 的内容。而张全明师、王玉德师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则多有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化的论及。 某种社会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方面,已有较多研究的有方言、风俗、 宗教、姓望、文学、艺术等领域。历史方言地理有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 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该书着重研究我国方言地理,拟测了历史上各 个时期方言地理的区划,探索了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移民、经济史、历史交通地 理、民族史、历史民族地理等各个方面关系。 区域论述方面,有些著作虽与河北地域无关,但其体例和方法也值得借鉴:周 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从语言、宗教、风 俗、人物、文化、区域各方面加以考察。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 广东人民出 版社,1 9 9 3 年版) 虽以该省当代的文化地理为研究和论述的对象,但作为历史背景 和发展内因的历史文化地理也占有相当比重。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复 旦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借鉴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以语言和风俗为主导 指标,将湖南历史文化区域划分为湘资区、沅澧区。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则提出了省境是一个依凭的的独特的感觉文化区的 概念。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以云贵川为 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时期该地区的人种与民族、汉族移民与文化嬗变、教育、学术、 信仰、丧葬、艺文、饮食、服饰居民交通等各种文化要素的地理分布及动态变迁状 况。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一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上海书店,2 0 0 4 年版) 则探讨了历史时期山西地区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文化特点,并揭示改 地区的文化现象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文化区的形成机制。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 5 硕士,位论文 m a s 丁l i r s 几 f s l s 一福建文化的地域过程考察( 上海书店,2 0 0 4 年版) 和张力仁文化交流与空间 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也都对某一地区某一 时期的文化现象做出论述。而本文将要论及的燕赵地域的有张京华燕赵文化( 辽 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和中华文化通志- 地域文化典系列中杜荣泉等著的 燕赵文化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多概述河北地区某一时段的文化现 象,并未从地理因素加以考察,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所在。 断代方面: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卢云 汉晋文化地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 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等都是从历史时期的某一层面来分析其文化现象,均有特色。 论文方面: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复旦学报1 9 8 6 年第 2 期,收录于谭其骧: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从文化和地区两个 方面概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区域的特点。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地理和历史行政 地理的密切关系以浙江分区为例( 复旦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一文通过探讨 吴语方言地理分布与历史行政区划的关系,提出了“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地理存在 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可以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作为吴语内部分区的基础”的观点。 历史风俗地理方面,周振鹤秦汉风俗地理区划浅议( 历史地理第1 3 辑) 阐 明了风俗地理区划的一些原则,并以汉书地理志为依据将秦汉时期风俗地理 划分为塞上塞外、黄河中下游、淮汉以南三大风俗区和二十多个次一级的风俗区。 周振鹤从“九州异俗 到“六合同风”( 中国文化研究1 9 9 7 年第4 期) 研究 了两汉间风俗的同一化过程。史念海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 原载 中华文史论丛第3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收入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 史研究会论文集) 详尽分析了永嘉之乱后关东羌胡诸族杂居地区的坞堡组织和北 魏至隋代将领的籍贯分布,指出唐代前期关东地区的尚武风气有其悠久的历史渊 源。程民生的论宋代南方习俗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 9 9 6 年第1 辑) 论述 了宋代南方习俗中灵巧轻扬、柔弱、奢侈、好讼等基本特点和婚丧、杀婴、分财析 居等一些非礼法特点。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史研究1 9 9 6 年第2 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 河北学刊1 9 9 5 年第l 期) 、 张伟然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1 年第4 辑) 、董 旭十六国北朝时期河北境内的民族融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等都对本文形成有贡献。 关于燕赵文化内亚文化的探讨并不多,而涉及燕赵文化的内容却不少,良莠不 齐,择其要者而述之:杨玉生:燕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河北大学 6 ( 翁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h f s l s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1 期) ;侯廷生:赵文化、燕赵文化等概念的 文化边界辨析兼论赵文化发展延续的上下限(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3 期) 。全国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分别于1 9 8 7 年9 月和2 0 0 5 年4 月在邯郸召 开,也引发了对赵文化的讨论,关于赵文化的综述和摘要有:王飞:全国赵文化研 究会讨论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8 7 年第1 1 期) ;田卫平、崔向东:十年来赵 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4 年第3 期) ;赵文化研究的里 程碑:赵文化研究1 0 0 周年学术纪念会发言摘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 另区域文化内亚文化交融整合方面:笔者管见仅集中于齐鲁文化亚区吴越文化 亚区,分别为王志民的齐文化概论( 齐鲁书社,1 9 9 4 年版) 和齐文化与鲁文化 ( 齐鲁书社,1 9 9 8 年版) :刘宗贤的鲁文化研究( 齐鲁书社,2 0 0 7 年版) ;费君 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吴恩培的吴文化 概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这些著作对笔者考察区域内文化的交流和整 合均有一定帮助。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燕南赵北分:战国时燕、赵地域文化 河北号称燕赵,由来源于先秦时期在太行山东麓曾经孕育出的两支优秀地域文 化燕文化和赵文化。现在的河北地域文化以燕赵文化代指无疑,然燕地文化和 赵地文化是否完全相同,这就涉及到战国文化分区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蒙文通先生就在古史甄微自序中系统地提出了“三 系学说”,蒙氏根据思想学术上的地域差异,大致分为南方的楚文化,东方的齐鲁文 化,北方的三晋文化等。另李学勤的“七个文化圈”说见于东周和秦代文明 一书,他大致分为下列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 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 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周和三晋中南部一带,地处黄河中下游) ;北方文化圈 ( 包括赵国北部及中山国、燕国及更北的方国部族) :齐鲁文化圈( 包括齐鲁和若干 小诸候国合为齐鲁文化圈) ;楚文化圈( 包括楚及其以南各国部族) ;吴越文化圈( 包 括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一系列赢姓、偃姓小国如徐国和群舒等,还有吴国和越国) ; 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另外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也有对战国考古文化 分区的说明:“战国考古文化分区是以三晋地区、秦国地区、楚国地区、燕国地区、 长城内外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来划分的” ;可见,众多的文化划分都没有 把燕赵两地划分在同一文化区内,两地当有较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一、两燕双飞与三家分晋一燕、赵两地文化区的形成 1 、两燕双飞错其羽燕地文化的形成 先燕文化:指在召公封燕以前,在燕地区域内由商人子姓燕国创立的文化。从 甲骨文的材料中可看出,在有商一代北方的燕国已是一可观的大国,史记周本 纪云:“封召公爽于燕”,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燕,另有南燕,在河南省。) 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 叫“燕”,为古燕国的所在地,为商北方重要的属国,或称之为“北伯”,王国维对 此有定论。他还根据易县出土的的殷商彝器,说明燕用殷制,“商之文化,时已沽 蒙文通: 古学甄微自序,巴蜀书社,1 9 9 9 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l l 页。 审王冠英等:中国文化通史( 先秦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8 6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r l l :r st l e s l s 溉北土亦”。在商民族的起源的传说和商民族的文化信仰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燕 国之燕的得名有关。如史记、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很多 书中都记载了商始祖契的生母简狄因为吞下玄鸟的卵而生下契的传说。史记殷 本纪说:“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 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按说文,“燕,玄鸟也。箭口,布翅,枝尾,象形”。同时,燕方国的子姓也很 值得注意。古代得姓的原则,是“因生赐姓”,商族既有简狄吞食燕卵而产生的, 则可明确地得出一个训解就是商族子姓之“燕子”的含义即卵。自虎通姓名章: 契“以玄鸟子生”,故姓子。可见先燕在商代是最重要宗族的方国。商人予姓燕国 存在的时间由夏商两代相加,大约9 6 0 年之久,创造了相当发展的燕地文化。 姬燕文化:姬燕封国是在商代子姓燕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公元前1 0 4 6 年,周 武王灭商,封召公爽于北燕。当时在河北北部另有一个较大的封国蓟,为先王之后, 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日:“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大约在西周末季或东周初年,燕国兼并了蓟国,并迁都到蓟城,故韩非子有度 篇载:“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意即在襄王时,燕国向南以黄河为界,他的 统治中心就是蓟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 2 1 年秦灭燕,长达八百多 年,为姬姓燕国。由姬姓燕国创造的文化遗存为姬燕文化。姬燕文化是商代先燕文 化的继续。但是终西周以至春秋战国之世,此一燕国对于全国所起的作用甚为轻微, 尚不如发端较晚的赵国。如韩非子中多次提到燕国,但都是把燕国放在一种愚 蠢荒昧的地位上加以批评和嘲笑。庄子中有“燕之北,越之南”之语,把越国 与燕国并列为南北两个最偏远的国家。对于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起了关键作 用的人物是燕昭王,他奋发图强,广纳人才,励精图治,终于使弱小的燕国成为战 国七雄之一。也使燕文化达的成熟和高潮期,形成与赵地有异的地域文化。 2 、三家分晋一脉承赵地文化的形成 赵国原为赢姓,与秦国出于同祖,史记赵世家开篇便云:“赵氏之先,与 秦共祖”。赵氏的祖先,首先事周,从叔带至晋,到赵敬侯时,与韩氏、魏氏灭亡 晋国而三分其地历时一个半世纪建立赵国。赵国由晋国分出,赵文化自然而然也是 从晋文化中增殖裂变而成。晋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同时因地缘关系,受北方 草原文化的影响也更直接更深远,传统史学所公认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即 是指此。故赵文化既有同时期晋文化的传统,又有与北方少数民族交融撞击的特征,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8 卷,第卜2 页。转引自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i = r s ,i h e s l s 无论在社会经济、思想观念还是政治制度上都有着自己的风韵。 二、燕齐同基与燕赵相异燕、赵文化区差异比较 1 、燕齐连海潮燕、齐两地具备相似文化发育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燕地与齐地从地域上连成一片,都濒临海洋,地理特征有 许多相似之处。先秦文献中两国都濒临当时写做“勃海”、“淳海 、“渤湃的渤海, 同为“缘海之边”又呈环绕之势。这种共同的地理基础,使燕齐在文化制度层面和 齐国具有相似性。 从物产上讲,燕齐两国都具有鱼盐之利,禹贡写到:“海岱惟青州”,“海滨 广斥”,“厥贡盐缔,海物惟错。”周礼夏官职方氏说:“东北日幽州”,“其 利鱼盐。”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公至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 民多归齐。”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这一切,都说明 燕齐两国有相似的经济基础或相同的经济特征。 文化信仰上,战国时期,燕齐两国方士之学和阴阳之法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文化有许多共之处。而这些方士文化都是在燕齐滨海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产生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