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磨沟墓地的发现,丰富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研究的资料,为深入探讨齐家文化的文 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而该墓地中向寺滓文化过渡遗存的发现,为齐家文化 与寺洼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将以2 0 0 8 年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的新发现为基础资料,对磨沟墓地的分期、分区及过渡性遗存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全文包括六部分: 一:绪论。归纳齐家文化发现与研究概况,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2 0 0 8 年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概况。重点阐述墓葬叠压打破关系、随葬陶 器组合与分类。 三: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分期研究。通过典型陶器分类与型式划分,确定典型陶器 型式演变与组合特点,进而通过典型陶器演变规律确定整个墓地的分期。 四: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分区研究。首先分析整个墓地的墓葬排列顺序及规律,确 定整个墓地的布局特征;然后通过每一期陶器组合的差异确定墓地的区域特点。 五: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时代与特征。根据典型随葬陶器的早晚演变,通过已发现 的同类器物分析磨沟墓地的年代上下限;然后通过分期分区的结果探讨磨沟墓地的文化 特征。 六:相关问题讨论。根据分期分区研究的结论,探讨磨沟墓地对齐家文化研究的作 用,进而讨论齐家文化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分期分区 关键词 a b s t r a c t m o g o uc e m e t e r yf o u n dt h a te n r i c h e dt h ec u l t u r eo fg a n s ua n dq i n g h a ir e g i o n sq i ji a 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q i j i ac u l t u r e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a l f e a t u r e sp r o v i d e san e ww a y , a n dt h ec e m e t e r yi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ot h es i w ac u l t u r er e m a i n s f o u n dw a sq i ji ac u l t u r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i w ac u l t u r ep r o v i d e sa l li m p o r t a n t b a s i s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 w ew i l lq i ji a2 0 0 8m o g o ub a s e do nn e w l yd i s c o v e r e dt o m b ,t h et o m b o ft h eg r i n d i n gg r o o v es t a g e ,r e m a i n sc o n t e n ta r e aa n dt r a n s i t i o n a la r e a si ng r e a td e p t h 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o fs i xp a r t s : p a r t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d u c t i v et h ed i s c o v e r ya n dr e s e a r c ho ft h eq i j i ac u l t u r e , d e t e r m i n et h em i l li d e a sa n dm e t h o d so ft h i ss t u d y p a r t2 :t h ee x c a v a t e dp r o f i l eo fm o g o uq i j i ac u l t u r ec e m e t e r yi n2 0 0 8 f o c u s e so nt h e g r a v e sl a m i n a t e dt ob r e a k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u r i a lp o t t e r y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c o n t e n t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a r t3 :m o g o us t a g i n go fq i j i ac e m e t e r y t y p i c a lt y p eo fp o t t e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 d i v i s i o n ,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t y p i c a lp o t t e r yt y p e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e a t u r e s , t h e nt h el a w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t y p i c a lp o t t e r yo ft h es t a g e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c e m e t e r y p a r t4 :m o g o uz o n i n gq i j i ac e m e t e r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s e q u e n c eo ft h ee n t i r ec e m e t e r y a n db u r i a ll a w s ,d e t e r m i n et h el a y o u to ft h ec e m e t e r yf e a t u r e s ;t h e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f o re a c h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o t t e r y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e t e r m i n et h ec e m e t e r y p a r t5 :m o g o uq i j i ac u l t u r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r ac e m e t e r y s o o n e ro rl a t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y p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b u r i a lp o t t e r y , s i m i l a ra r t i f a c t sh a v e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a g eg r i n d i n gg r o o v eo nt h el o w e rc e m e t e r y ;s t a g i n ga r e aa n dt h e nt h e r e s u l t so f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m o g o uc e m e t e r y p a r t 6 :r e l a t e di s s u e s s t a g i n ga r e au n d e rt h es t u d y sc o n c l u s i o n s ,g r i n d i n gt r e n c hb u r i a l o f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o nt h er o l eo fr e g u l a t i n gt h ef a m i l y , 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t h ec u l t u r ea n dt h e r e l a t e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q i j i a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m o g o uc e m e t e r yq i j i ac u l t u r e s t a g e z o n i n g 插图目录 图1 磨沟墓地位置图5 图2t 3 9 1 5 、t 4 0 1 5 北壁剖面图5 图3 腹耳罐a 型1 0 图4 腹耳罐b 型1 1 图5 腹耳罐c 型_ 1 2 图6 腹耳罐d 型1 2 图7 腹耳罐e 型1 3 图8 双大耳罐a 型1 3 图9 双大耳罐b 型1 4 图l o 双大耳罐c 型1 5 图11 双大耳罐d 型一1 5 图1 2 双大耳罐e 型- 1 6 图1 3 大口鼓腹罐a 型1 7 图1 4 大口鼓腹罐b 型1 7 图1 5 大口鼓腹罐c 型1 8 图1 6 大口鼓腹罐d 型1 8 图1 7敞口细颈罐a 型j 1 9 图1 8 敞口细颈罐b 型1 9 图1 9 敞口细颈罐c 型2 0 图2 0 敞口细颈罐d 型2 1 图2 1敞口细颈罐e 型j 2 1 图2 2 双耳罐a 型2 2 图2 3 双耳罐b 型一2 2 图2 4 双耳罐c 型k - 2 3 图2 5 双耳罐d 型2 3 图2 6 双耳罐e 型“2 4 图2 7 双耳罐f 型2 4 图2 8 双耳罐g 型2 5 图2 9 磨沟墓地典型陶器分期图3 1 i v 图3 0 磨沟墓地墓葬排列顺序与规律图3 5 图31磨沟墓地墓葬分区图3 9 图3 2 陶器组合与墓地分区关系图一4 1 图3 3 磨沟墓地墓葬结构演变图一5 0 插表目录 表1 磨沟墓地墓葬叠压打破关系表7 表2 腹耳罐a 型共存器物统计表2 6 表3 腹耳罐a 型常见组合器物表2 7 表4 双大耳罐a 型主要组合器物表2 7 表5 双大耳罐d 型主要组合器物表2 8 表6 双耳罐b 型主要组合器物表2 8 表7 双耳罐e 型主要组合器物表2 8 表8 各类别器物时间序列表2 9 表9 磨沟墓地典型陶器期段表3 0 表l o 磨沟墓地典型陶器分期表3 1 表1 1 磨沟墓地墓葬分期表3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啡藉导教师签名: 易。年。乡月2fe lo o 年。月2 - 1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躲! 司静 易o 年o 月2 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审核书 本人声明: 埘( 研究生姓名)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学位论文的撰写符合国家、学校 及相关行业领域要求的学术规范,书写格式符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文规范,经我审阅已达到2 益兰( 硕士或博士) 学位论文 z k 平,同意进行评审。 指导教师签名c 不得:找绢矽蟛年歹月叫日 西北大学硕l :学位论文 第一节发现与研究概况 第一章绪论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较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及宁夏地区。 1 9 2 4 年因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次年,他发表的甘 肃考古记中将其放在了甘肃古文化遗存六期中的第一期,排在“仰韶期”之前【l 】。1 9 4 5 年,夏鼐先生在广河县阳洼湾发掘了2 座齐家文化墓葬,在墓葬填土中发现马家窑文化 彩陶片,从而确定了马家窑文化年代早于齐家文化,同时修订了安特生关于齐家期在六 期中排序的错误【2 j 。1 9 4 7 4 8 年,裴文中先生在甘肃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洮河流域、 大夏河流域及河西走廊调查发现9 0 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在瓦家坪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 化白石灰住室等重要遗迹【3 1 。 解放后,大量田野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揭示齐家文化的特征及发 展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1 9 5 6 年5 月,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刘家峡水库区及其附近 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调查中发现齐家文化遗址6 5 处【4 】。同年8 月,甘肃省文管 会在兰州市附近,东起东岗镇、西至大柳沟坪的范围内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3 处 5 1 。 同年l 1 2 月,甘肃省文管会再次在渭河上游的天水与甘谷两县调查,发现齐家文化 遗址3 7 处【6 j 。同年春,甘肃省文管会发掘了秦安县城北寺咀坪遗址,发现6 座白灰面 住屋遗址1 7 1 。1 9 5 7 年春,甘肃省文管会在渭河上游的渭源、陇西、武山三县,调查发现 齐家文化遗存3 9 处【8 】。同年卜l o 月,甘肃省文管会在临洮、临夏两县,调查发现齐 家文化遗存2 3 处 9 1 。同年卜1 2 月,甘肃省博物馆对武威皇娘娘台遗址进行了三次发 掘,清理了齐家文化墓葬2 6 座【l o j 。1 9 5 8 年5 月,甘肃省博物馆在渭河支流南河、榜沙 河、漳河流域,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存1 3 处j 。同年卜1 1 月,甘肃省博物馆在西汉 l l l 安特生著,乐森璋译甘肃考古记 j 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 9 2 5 p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 a ,考古学论文集 c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6 1 1 3 1 裴文中甘肃史前考古报告 a ,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 c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7 1 4 1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 j 考古通讯,1 9 5 6 ,6 l s l 甘肃省文管会兰州市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j 考古,1 9 5 9 ,3 1 6 1 甘肃省文管会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j 考古通讯,1 9 5 8 ,5 1 7 1 甘肃省文管会甘肃省秦安县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 j 考古通讯,1 9 5 8 ,5 1 8 1 甘肃省文管会甘肃渭河上游渭源、陇西、武山三县考古调查 j 考古通讯,1 9 5 8 ,7 1 9 1 甘肃省文管会甘肃临洮、临复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j 考古通讯,1 9 5 8 。9 i lo j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 j 考古学报,1 9 6 0 ,2 i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调查 j 考古,1 9 5 9 ,7 l 笫荦绪论 水流域的西和、礼县境内,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 2 处i 比j 。同年秋,内蒙古自治区博 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白音浩特镇南的鹿图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 处,这是目前已知的齐家文化分布最北边的个地点【1 3 1 。1 9 5 9 年4 月,黄河水库考古 队甘肃工作队在盐锅峡与八盘峡水库区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8 处【l4 1 。同年5 11 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发掘了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现有房屋与居住 面遗迹共7 处,窑穴1 5 个,“石圆圈”遗址5 处,墓葬8 2 座【l5 1 。同年夏、秋季,甘肃省 博物馆对皇娘娘台遗址进行二、三次发掘,除发现铜器、卜骨外,还发现一座一男二女 的三人合葬墓【1 6 j 。1 9 5 9 年l 旺1 9 6 0 年5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发 掘了永靖县秦魏家墓地,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氏族公共墓地,清理墓葬1 3 8 座【1 7 】。1 9 6 0 年夏,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在西吉县兴隆镇西北部发掘了2 座齐家文化墓葬【1 3 1 。1 9 6 3 年 1 旺1 1 月,甘肃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了兰州青网岔遗址,发现齐 家文化房址l 座、墓葬2 座【1 9 1 。1 9 6 4 年6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发掘了宁夏固原 古城公社海家湾遗址,发现齐家文化墓葬3 座1 2 0 1 。1 9 7 4 年4 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考古队甘肃分队,在白龙江流域及其支流北峪河、岷江和白水江、西汉水、洮河( 在岷 县境内的一段) 等,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8 处【2 1 】。1 9 7 4 年7 月一1 9 8 0 年,青海省文 物管理处考古队等单位,发掘了青海乐都县高庙公社柳湾墓地,其中发现了几百座齐家 文化墓葬1 2 2 1 。1 9 7 5 年4 - _ 7 月,甘肃省博物馆对皇娘娘台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发现有 房屋遗迹4 座,窑穴2 3 个,墓葬6 2 座,并再次发现两座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2 3 1 。同 年,甘肃省博物馆调查发掘了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的多人合葬墓【2 4 1 。1 9 7 7 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发掘了贵南县朵马台遗址,清理齐家文化墓葬4 0 多座, 首次发现了以俯身葬为主的氏族公共墓地1 2 5 1 。 1 1 2 1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简报 j 考古,1 9 5 9 ,3 【l 习齐永贺内蒙古白音浩特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 j 考古,1 9 6 2 ,1 1 1 4 j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工作队黄河上游盐锅峡与八盘峡考古调查记 j 考古,1 9 6 5 ,7 l l 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 j 考古学报,1 9 7 4 ,2 i l6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 j 考古学报,1 9 6 0 ,2 l i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 j 考古学报,1 9 7 5 ,2 i ls j 钟佩等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齐家文化遗址 j 考古,1 9 6 4 ,5 1 1 9 1 甘肃省博物馆,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试掘简报 j 考古,1 9 7 3 ,3 1 2 0 j 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同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 j 考古,1 9 7 3 ,5 【2 l l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甘肃分队自龙江流域考古调查简报 j 文物资料丛刊,1 9 7 8 ,2 1 2 2 1 a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单位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葬第一次发掘的初步收获 j 文 物,1 9 7 6 ,1 :b 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j 考古,1 9 7 6 ,6 1 2 3 j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第四次发掘 j 考古学报,1 9 7 8 ,4 1 2 4 1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i :作三十年 a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c 文物出版社,1 9 7 9 1 2 5 1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我省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 n 青海日报,1 9 7 8 - 2 1 8 2 g i 北人掌坝i :学位论义 改革丌放以后,齐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进入了新时期。1 9 7 8 年秋,甘肃省博物馆 考古队试掘了平凉地区灵台县桥村遗址,发现了一批齐家文化陶、石、骨等器物【2 6 1 。1 9 8 1 年5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在天水地区所辖天水、秦安、清水、 武山、甘谷等十个市县,调查发现7 处齐家文化遗址 2 7 1 。1 9 8 1 - 1 9 8 9 年,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历经1 3 次发掘了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发现了属于齐家文 化早期的陶器【2 8 】2 8 。1 9 8 2 年8 月,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调查发现并试掘了卓) g g j l 遗t 址,发现了齐家文化晚期及向寺洼文化过渡的相关遗存 2 9 1 。1 9 8 9 年1 0 月,甘肃省博物 馆对积石山县新庄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大批典型的齐家文化陶器、铜器及石 器 3 0 1 。1 9 9 0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甘肃中部葫芦河流 域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4 处【3 1 】。 过去,考古学界关于齐家文化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对于齐家文化的认识还有待于进 一步深化,但是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步伐则一直没有停止过,新的认识和成果也在前辈 们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关于齐家文化的分期研究,夏鼐先生根据阳洼湾发现的两座 墓葬修订了安特生对齐家文化在甘肃史前考古学文化六期说的错误,并首次通过墓葬材 料验证了齐家文化晚于甘肃仰韶文化的事契3 2 1 。关于齐家文化的起源问题,谢端琚先生 根据甘肃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坪、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和永靖刘魏家等遗址中的齐家 文化层叠压于马家窑文化的地层证据,论证了齐家文化是从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的,指 出典型随葬器物带有马家窑文化的遗风,同时从年代学上给予了证日月【3 3 】。后来,谢先生 又根据大何庄和秦魏家墓地的齐家文化出土器物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同时提出了大何 庄比秦魏家的齐家文化遗存较早的认识矧。张忠培先生则根据黄娘娘台、大何庄及秦魏 家等墓地的分段结果将齐家文化分为三期八段【3 5 1 ,初步建立了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序 列,为齐家文化的分期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齐家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张忠培先生通 1 2 6 l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 j 考古与文物,1 9 8 0 ,3 z t l 中科院考古所甘肃工作队甘肃天水地区考古调查纪要 j 考古,1 9 8 3 ,1 2 : 2 s l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 j 考古,1 9 9 0 ,7 2 9 1 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甘肃卓尼蓖儿遗址试掘简报 j 考古,1 9 9 4 ,1 【3 0 l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 j 考古,19 9 6 ,1 1 【3 l 】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葫芦河流域考古调查 j 考古,1 9 9 2 ,1 1 1 3 2 1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 a ,考古学论文集 c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6 1 1 3 3 1 谢端琚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 j 考古,1 9 7 6 ,6 瞰j 谢端琚论大何庄与秦魏家文化的分期 j 考古,1 9 8 0 ,3 1 3 纠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 j 考古学报,1 9 8 7 ,1 2 3 第一荦绪论 过黄娘娘台、大何庄及秦魏家等墓地的分析,认为男女合葬墓体现了齐家文化父权制的 特征,墓地的有序分割和布局是氏族墓地向家族墓地的演变,反映了以家族为单位的社 会模式的出现,同时指出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分工已经很明显,畜牧业和制铜业已经成 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 6 1 。这些认识为探讨齐家文化分期、地域特征及文化内涵具 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齐家文化的分期研究成果,为磨沟墓地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及文化 特征研究提供了标尺。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将以甘肃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的新发现为基础资料,在文中将立足于对 墓地资料本身的梳理和分析,在对墓地本身的分期分区基础上,再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结合该墓地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对墓葬的随葬陶器进行类型学的排列与分 析,建立墓地本身的器物特征标尺和分期序列。 其次,根据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随葬器物的类型学标尺,进行该墓地本身的分期 分区研究。 最后,在分期分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磨沟墓地对齐家文化研究的作用,深入分析 齐家文化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3 6 i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 j 考古学报,1 9 8 7 ,1 - 2 4 西北人学颂 j 学位论义 第二章2 0 0 8 年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概况 第一节墓地与发掘概况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乡( 现王旗乡) 磨沟村,在 临潭县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和磨沟河西岸( 图1 ) 。遗址地处山间台地,北以洮 河为界,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则呈马蹄形结构。台地东西长约1 0 0 0 米,南 北最宽3 0 0 多米,总面积约3 0 多万平方米。台地地势相对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2 2 0 0 米左右。 图1 磨沟墓地位置图 该遗址面积较大,发掘工作首先从靠近冲沟和低洼田地所在的墓地东北部开始,计 f5 5 m 探方6 9 个,加上扩方部分,实际发掘面积1 7 0 0 余平方米。发掘区涉及两个梯 j 台地,并以水渠相隔,高差约o 5 米。但两个梯田台地的地层堆积基本一致,自上而 :共分4 层,各层大致成水平状分布。现以t 3 9 1 5 、t 4 0 1 5 北壁剖面加以说明( 图2 ) 。 图2t 3 9 1 5 、t 4 0 1 5 北壁剖面图 第层:为耕土层。土质疏松,呈黄褐色,厚约1 5 - - - 3 0 厘米。包含物较少,可见 塑料碎片、玻璃碎片、及红灰陶片等。 第二章2 0 0 8 年脬沟齐冢文化磐地发堀j 【况 第层:近现代堆积层。土质致密,呈浅黄色,厚约1 8 - 3 5 厘米。包含物极少, 偶见青花瓷片、铁钉、和红灰陶片等物。 第层:明清文化层。土质松软,呈黑褐色,多白色丝状物,厚2 4 - - - 4 3 厘米。包 含物较少,可见黑釉瓷片、青花瓷片、清代铜钱、瓦片以及红、灰陶片等,偶见彩陶片。 齐家文化墓葬都开口于该层之下。 第层:齐家文化层。土质松软,呈灰褐色。厚2 5 5 7 厘米。包含物多见红、灰 陶片、兽骨和火岩石等。陶片以素面为主,常见纹饰还有篮纹和绳纹。可辨器形有泥质 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侈口夹砂罐等。齐家文化墓葬均打破该层。 第层以下为生土。为了更好地揭示墓地的整体布局特点,暂未发掘清理早于墓地 的灰坑等遗迹现象以及第层堆积。 第二节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分析 齐家文化墓葬均位于第层下,同时打破第层,从地层关系上看无法判断墓葬的 年代早晚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将对该墓地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我们也需要作一些分 析。一方面,该墓地墓葬的排列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比较复杂 多样;另一方面,该墓地的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对于分期研究基础上的墓地分区研究有重 要作用。 磨沟墓地已发掘墓葬3 5 1 座,能够确认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有4 8 组。此外,我们 清理了5 个灰坑,鉴于墓葬与灰坑之间也存在打破关系,所以我们将一并列举,但不作 深入探讨。同时参照整个墓地墓葬排列的规律性,我们将其分为同排墓葬叠压打破、不 同排墓葬叠压打破两种类型。叠压打破关系墓葬列为表1 ( 表l :磨沟墓地墓葬叠压打 破关系表) : 两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1磨沟墓地墓葬叠压打破关系表 同排类( 4 3 组)不同排类( 5 组) 第2 排( 1 组)m 2 1 0 m 2 1 5m 3 3 3 - 一m 3 4 0 ,m 4 i - - m 3 0 ( 4 摊一5 排) 第3 排( 2 组)m 2 8 6 一m 31 2m 3 2 4 一m 3 2 6 、m 3 2 3 m 2 9 0 一m 31 1 第4 排( 3 组)m 2 9 1 一m 3 1 6 一m 3 1 7m 1 8 1 一m 1 8 2 、m 1 8 3 、m 1 8 4 m 3 0 9 一m 3 1 3 m 3 4 7 一m 3 4 8 第5 排( 5 组)m 3 0 1 一m 2 5 0 m 1 4 0 m 1 6 4 m 2 1 8 一m 2 1 7 m 2 9 4 一m 2 9 7 m 2 2 1 一m 2 2 2 、m 2 3 5 ,m 2 2 2 叫2 3 5 m 1 0 8 一m 9 5 、m 1 2 5 第6 排( 6 组) m 31 9 m 3 2 0 m 2 3 9 - m 2 6 0 叫h 2 6 2 、m 2 6 3 m 2 4 2 一m 2 4 1 m 3 8 m 51 m 5 2 一m 5 3 m 2 6 一m 8 8 第7 排( 7 组)m 3 0 5 一m 3 0 6 m 2 2 8 一m 2 4 0 m 2 1 3 叫h 2 6 6 、m 2 6 7 ,m 2 6 6 - m 2 6 7 m 3 1 5 、m 3 1 8 一m 3 2 1 m 3 2 + m 4 5 m 7 5 - m 7 4 叫幔9 9 、m 7 5 叫睫9 9 m 1 8 一m 3 3 第8 排( 3 组) m 8 2 m 1 0 6 m 1 4 3 一m 1 4 6 第9 排( 3 组) m 5 0 m 8 9 m 4 4 m 9 4 第1 0 排( 5 组)m 3 3 8 、m 3 3 9 一m 3 3 7 m 7 1 一m 7 8 m 1 7 5 一m 1 7 9 m 1 9 0 一m 1 9 1 第1 1 排( 1 组)m 1 6 5 一m 1 9 3 第1 2 排( 2 组)m 1 9 6 一m 1 9 7 m 3 l h 1 第1 3 排( 2 组) m 1 7 2 一m 8 6 m 5 4 h 3 第1 4 排( 2 组) m 6 、m 8 1 一h 5 m 1 4 5 一h 2 第1 5 排( 3 组)m 1 1 4 一m 1 3 1 m 7 3 一m 1 0 3 第1 6 排( 1 组) m 1 2 0 m 1 2 i “同排类”多为相邻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其主要器物组合的变化特征不明显 7 弟二章2 0 0 8 年蘑沟齐家义化鉴地发掘概况 也不容易把握,在分期分区中我们不作过多分析和讨论。“不同排类”多为同属一排的 墓葬打破另一排的墓葬,从整个墓地排列的早晚顺序和规律上能够提供有力证据,对于 整个墓地的分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尤其m 3 3 3 - - m 3 4 0 ,m 4 1 一m 3 0 两组打破关系中, m 3 3 3 、m 4 1 同属于第4 排,m 3 4 0 、m 3 0 同属于第5 排,第4 排的多个墓葬打破第5 排的对应墓葬,且打破与被打破者在典型随葬器物的组合上有明显差异,对于整个墓地 分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排类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对于整个 墓地分区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随葬品组合与分类 简报t 3 n e o 对随葬品组合与分类作了初步描述,认为“该墓地随葬陶器组合较为 复杂,可明显的分为甲、乙两大类。 对于甲类组合的描述是这样的:“甲类以泥质红陶 双大耳罐、腹耳罐、敞口细颈罐、侈1 :3 夹砂罐、。豆等为代表,具有典型齐家文化特征。 不仅器物组合与大何庄一秦魏家遗址的同类遗存较一致,而且双大耳罐、腹耳罐等也与 秦魏家墓地同类器物如双大耳罐( m 1 6 4 :a 6 ) 与v 式双大耳罐( m 9 :5 ) 形态极为相似, 应属齐家文化较晚阶段遗存。【3 8 】,对乙类随葬品组合的描述也较详细:“乙类则以泥质 灰陶双耳鼓腹罐、夹砂褐陶双耳罐等为代表,且部分双耳罐已初具马鞍口趋势。不仅陶 质陶色有别于甲类,而且器物组合及其形态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类陶器在卓尼县曾 经有所发现,初步推断为新发现的寺洼文化类型遗存,介于齐家文化与以往所知的寺洼 文化遗存之间。 3 9 1 我们在磨沟墓地随葬陶器分期及墓地分区研究过程中,将对这两类随葬品组合的演 变特征和共存关系予以关注。磨沟墓地甲、乙两类陶器具有明显的并存关系【4 0 l ,如m 8 4 左、右偏室与m 3 0 3 上、下偏室各随葬一组器物形制、陶质、陶色完全不同的陶器。由 于甲、乙两大类陶器在该墓地有直接的共存关系,加之两类器物组合中均有丰富的同类 别器物,因此本文在分析随葬陶器型式变化的过程中将更多地关注陶器形态的变化特 征,同时参考随葬陶器的陶质、陶色等变化的影响。 1 3 7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 简报 j 文物,2 0 0 9 ,1 0 1 3 8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 简报 j 文物,2 0 0 9 ,1 0 1 3 9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 简报 j 文物,2 0 0 9 ,1 0 1 4 0 l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 简报 j 文物,2 0 0 9 ,1 0 8 西北人学坝1 j 学位论史 第三章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分期研究 任何考古学文化遗存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组成部分,如何选择恰当的资料进 行相应的研究,达到自身的研究目的。这是需要我们慎重把握的。磨沟墓地的墓葬数量 和随葬品种类非常地丰富,如何把握这些资料自身的规律性变化呢? 我们认为将陶器作 为研究的切入点较为妥当,这是由于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它的形态变化丰富而 又有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易于把握。l ,同时,陶器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性较为明显,利 用随葬陶器进行分期研究在考古学界历来具有众多的成功范例。加之,磨沟墓地的随葬 陶器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演变特征也较为明显而且易于把握,有利于我们作进 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选择随葬陶器作为本文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第一节陶器分类与型式划分 除为死者专f - j n 作的明器外,随葬陶器一般均为实用器,其形态、纹饰及使用痕迹 与当时的制作者、生产工艺、传统习惯等息息相关,表现在器物外在形态特征方面皆具 有不同的特征和较大的差别。我们选择随葬陶器进行分期研究,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关 注陶器的制法、质地、形态及纹饰等特征,以便从这些方面将不同时期的器物加以区别。 不同的制法、质地、形态及纹饰特征,能够将一群器物划分为若干组别,表现出不同的 内涵。因此,根据分期研究的要求,我们将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时间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也就是说,将各种具有相同特征的器物按照其演变的时间早晚顺序依次排列,同时关注 其变化的快慢和强度特征,在关注影响器物演变的主体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各 种因素对其的影响。磨沟墓地的随葬陶器制法有所区别,质地和纹饰也有所不同,而器 物形态特征更是复杂多样,特征差异较为明显。鉴于此,我们将重点以器物形态为主要 依据,同时参照质地、纹饰及制法等特征对这批陶器进行分类及型式划分。这种以形态 差异为主要特征的划分我们称之为类。同一类的陶器在形态上具有若干差异,据此将之 划分为型,每一型又是具有特征上的连续变化规律的,据此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式, 式代表了型内连续性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磨沟墓地的随葬陶器就可以划分为类、型、 式三级。每一级的划分都是共性的概括,相对地舍弃了一些其他特征。 磨沟墓地已发掘墓葬3 5 1 座,除3 2 座没有随葬陶器外,其余墓葬陶器出土数量大 且种类丰富,陶器组合形式多样。其中以腹耳罐、双大耳罐、大口鼓腹罐、敞口柬颈罐、 1 4 1 1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 a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考古学 c 三秦出版社,1 9 9 7 :9 0 9 弟二节膳沟齐泵义化基地分j j l 例 z 双耳罐等5 类器物的重复出现率高且形制变化特征最为明显。本文即以这5 类随葬陶器 作为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标型器物。 l 、腹耳罐 腹耳罐共1 4 8 件。以泥质红陶、泥质红褐陶、泥质橙黄陶为主,部分陶器夹白色 料浆石及砂粒。纹饰主要为篮纹,少部分为素面。个体均较大,高度在o 1 5 0 3 米之间, 基本为实用器,个别较小者可能为明器。 a 型9 7 件。实用器,个体较大,通高2 卜3 0 厘米;造型规整,大喇叭口、 高领、溜肩、鼓深腹、平底,双耳附贴于腹部;下腹部饰篮纹。依形态分为七式,连续 变化规律是喇叭口逐渐变短呈成侈口、腹部逐渐呈修长进而呈鼓腹、双耳逐渐下移至下 腹部、篮纹逐渐稀疏直至消失,整体由瘦长向鼓胖演变,下腹部篮纹逐渐稀疏进而呈素 面。 i 式l o 件。形体较大,稍瘦长。大喇叭口、圆唇略外翻、高领、斜肩微凹、腹部 微折、下腹斜直,双耳附贴于腹中部。下腹部饰规整的竖向篮纹。标本m 8 9 :5 ( 图3 : 1 ) 。 i i 式1 6 件。形体稍显矮胖。喇叭口、尖圆唇、高领、领肩之间略折、斜肩略鼓、 鼓圆腹、下腹斜直,双耳附贴于腹中部。下腹部饰右倾斜篮纹,局部抹光。标本m 1 2 3 :5 ( 图3 :2 ) 。 1 1 1 式1 2 件。形体稍瘦长。敞口、圆唇、短颈、溜肩、鼓深腹、下腹略外鼓,双耳 附贴于腹中部略偏下。下腹部饰右倾稀疏斜篮纹,局部抹光。标本m 9 3 :b 1 ( 图3 :3 ) 。 1 0 西北人学坝 :学位论义 式1 8 件。形体瘦长。侈口、圆唇、束短颈、肩腹部溜圆、下腹部外鼓明显,双 耳附贴于腹中部略偏下。颈部饰剔刺纹,下腹部饰右倾斜细密篮纹,局部抹光。标本 m 18 9 :3 ( 图3 :4 ) 。 v 式2 l 件。形体明显瘦长。侈口、圆唇、束短颈、肩腹部溜圆、下腹部外鼓,双 耳附贴于腹中部。通体素面。标本m 15 2 :3 ( 图3 :5 ) 。 式1 3 件。形体高胖。侈口、圆唇、柬短颈、鼓腹、下腹近底部略内凹,双耳附 贴于腹中部。通体素面。标本m 2 7 8 :a 4 ( 图3 :6 ) 。 式7 件。形体鼓胖。侈口、圆唇、柬短颈、肩腹部溜圆、下腹部外鼓,双耳附贴 于腹下部。通体素面。标本m 2 1 7 :b 1 ( 图3 :7 ) 。 b 型1 8 件。实用器,个体较大,通高2 4 3 2 厘米;造型规整,盘口、束颈、 斜肩内凹、鼓腹、下腹斜直、平底,双耳附贴于腹部,下腹部饰篮纹。依形态分为三式, 渐变特征是敞口略显盘状变为盘口、颈部由长变短、斜肩变为斜肩内凹,下腹部篮纹逐 渐稀疏进而呈素面。 i 式6 件。形体略显瘦长。敞口略显盘状、圆唇、束颈略长、斜肩略鼓、鼓腹、下腹 部斜直,双耳附贴于腹中部。颈部饰三角形戳刺纹,下腹部饰右倾斜篮纹,近底局部抹光。 标本m 1 7 8 :a s ( 图4 :1 ) 。 i i 式8 件。形体显矮胖。盘口趋势明显、圆唇、束颈略短、斜肩略内凹、鼓腹、下腹 斜直,双耳附贴于腹中部。颈部饰长条形剔刺纹,下腹部饰右倾斜篮纹,仅腹中部残留, 余大部抹光。标本m 1 7 6 :2 ( 图4 :2 ) 。 , 式4 件。形体矮胖。盘口、圆唇、短束颈、斜肩内凹、鼓腹、下腹斜直,双耳附贴 于腹中部。通体素面。标本m 3 3 7 :a 4 ( 图4 :3 ) 。 c 型1 9 件。实用器,个体较大,通高2 4 2 8 厘米;造型规整,敞口、圆唇、束 颈、斜肩、鼓腹、平底,双耳附贴于腹部,下腹部饰篮纹。依形态分为四式,渐变特征是 最大腹径由肩部移至腹中部、侈口变为敞口、颈部由长变短、斜肩内凹变为鼓溜肩,素面 转为篮纹进而再呈素面。 l l 第三市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分朗研究 图5 腹耳罐c 型 i 式3 件。形体较瘦矮。侈口、尖圆唇、高领、斜肩内凹、鼓腹偏上、双耳附贴 于腹中部。颈部饰长条形剔刺纹,腹部素面。标本m 1 5 5 :a 1 ( 图5 :1 ) 。 i i 式5 件。形体略变胖。敞口、尖圆唇、高领、斜肩略内凹、鼓腹略偏上、双耳 附贴于腹中部。颈部饰长条形剔刺纹,腹部饰右倾斜稀疏篮纹,近底部抹光。标本m 2 2 4 :b 3 ( 图5 :2 ) 。 1 1 1 式9 件。形体略高胖。敞口、尖圆唇、短柬颈、斜肩略鼓、鼓腹、双耳附贴于 腹中部。颈部饰剔刺纹,下腹部饰篮纹,大部抹光。标本m 1 9 7 :5 ( 图5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摩根士丹利-中国电商行业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前瞻 China E-Commerce - What to expect from 2Q25 prints
- 2025年初中美术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策略及模拟题解析
- 2025年物业管理实务中级面试模拟题集与答案解析
- 2025年高级炼油操作工常见问题解答及面试注意事项
-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 转基因技术的危害
- 关于精准教学的课件
- 医学教师教学竞赛课件
- 江苏苏州2012-2020年中考满分作文79篇
- 用电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 高产小麦品种介绍
- 常见行政案件笔录模版
- 手术室甲状腺切除术手术配合护理查房
- 国家电网电力中级职称考试题
- 数据库设计规范说明
-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则
- 肾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2版
-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2023学年小升初数学自主招生备考卷含答案
- 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春季校园招聘5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