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乌托邦——阎连科世纪之交中长篇创作主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乌托邦——阎连科世纪之交中长篇创作主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乌托邦——阎连科世纪之交中长篇创作主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乌托邦——阎连科世纪之交中长篇创作主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乌托邦——阎连科世纪之交中长篇创作主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阎连科前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民间写实的认知倾向,接受业已形成的批判传统,并未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9 0 年代末期以来,创作主题开始转型。通观阎连科在世纪之交的四部作品,从年月日到耙耧天歌、目光流年。再到2 0 0 4 年的受活,阎连科始终把对生命流失的关注,对生命存在的失望,作为一种精神的指向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在他的这几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生存的艰难和生存的本能。作者叙述的过程中却逐渐展现出一种崇高庄严甚至阔大的东西,叙说着人类普遍的要求。阎连科对人之生存本质的关怀,不仅展现了人的生命能量的释放,个性的显现与现实的压抑,对道德的审视等,还对困惑人类的“生死”问题,投入了自己莫大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乌托邦的精神指向。作家的生命乌托邦以苦难的命运为前提,以孱弱的民间拯救为基石,使他一直难以走出循环论的困境和乡土的粘着,尽管如此,阎连科笔下的生命乌托邦用独特的生命体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向我们展示了充满人性庄严的生命奇迹,并以奇崛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建构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在这个万物疯长的年代里,“用整个生命写作”的阎连科因对文学题材不合潮流的抉择和对生命意义的孜孜探索,而显得可贵。本文辩证的看待阎连科营建生命乌托邦所走过的历程,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坛带来更多的启示。关键词:生命;乌托邦a b s n 矗c ty 抽1 i a l l k e sp r e l i m i n a r yn o v e l ss h o war e a j i s t i cu n d e r s t a i l d i n go fc i “lt e n d e n c y a c c 印t i n gc r i t i c i s mo f a l 掀旧ye s t a b l i s h e d 仃a d i t i o n ,、v i t h o u tf i l l d i n g h i so m is p i r i t l i a lh o m e s i n c et h ej a t e19 9 0 s ,h eb e 西工1 sw 纰c r e a t i v ct 1 1 e m e o u t l o o ky 抽l i a n k e sf o u re n t d e sa tt l l et u mo f 廿l ec e n t u r y ,t h ea u t h o ra l w a y st a k e st h el o s so fl i f ec o n c c ma i l dt 1 1 ee x i s t e n c eo fd i s a p p o i n t e d1 i f ea sas p i r j t u a lo r i e 眦a t i o nt op e n n e a t eh i sw r i t i l l gf i c t i o n i ns e v e r a lo fh i sn o v c l s ,w es e e 刚i v a ld i m c u l ta 1 1 d 刚i v a l i n s t i n c t s t h ea u t h o rd e s c r i b e st 1 1 ep r o c e s sw h i c hh a sf a d u 鑫1 l ys h o w na i ie v e nw 主d e fs 0 1 锄a n db j g 出i n g ,s a y j n gt h eh u m a nu 趟v e r s 8 in e e d 。y h l i a n k e sc a r ef o rt h ee s s e n c eo fh 姗a l l ,n o to n l y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h 啪a nl i f ee n e r g yr e l e 嬲e ,m e 印p e a r a n c eo fm ep e r s o n a l i t y ,m er e a l i t yc l l r b ,l ee x 锄i n a t i o nt oe m i c ,b u ta l s os h o w sg r c a tc o n c e ma n dr e n e c t i o nt oh u m a l l ”l i f e 趴dd e a f l l ”,a i l de m b o d i e st h es p i mo fu t 叩i a t h ea u t h o r su t 叩i ab a s e do nt h ef 缸eo fs u 矗b r i n ga sap r c c o n d i t i o n ,t os a v et h ec i v i lp o o ra sc o m e r s t o n e ,s oh eh a sb e e nd i m c u l t t og e to u to f t h ec y c l eo f l i f ea | l dt h ep l i g h to f t l l ea d h e s i v e s n e v e n h e l e s s ,t ow i t ea b o u t1 i f e ,y 。1 1 1 l i a n k e su t o p i a n1 i f ei nt h eu 1 1 i q u ee x p e r i e n c eg u a r d st h eh l m ms p i r i th o m e s ,s h o w su sas o l e m nh u m a nl i f em i r a c l ea i l dh a su n i q u ee x t e m a la 1 1 dm t e m a lm a l l i f e s t a t i o n s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l l r e i nt h j sc r a 2 = y 、v o r l d ,”u s m gh i se m i r cl i f e 州t i n g ”,y a i l l i a n k ec h o o s e ss u b 汕e m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t os h o wa n dt oe x p l o r em ei n e a n i n go f l i f e h o wv a l u a b i e !t h i st h e s i sv i e w sy a n l i a r 出e sc o n s t m c t i o nj o u m e yo fl i f eu t o p i ad i a l e c t i c a l l 弘w i 吐lav i e wt ob r i n gm o r ee m i g h t e m n e r j ! tt o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k e ) rw o r d s :l i f e ;u t o p i ai 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塑妥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电话邮编引言乌托邦( u t o p i a ) 一词是外来语,形容一种理想的国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以拉丁文出版的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将希腊文( o u ) “没有”和地方( t o p o s ) 两字组成,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意思是“乌有之乡”,描绘了美好的社会。在西方文明史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从一个虚构的地理名词变为一种精神和信仰,理想化向往未来的意念。鸟托邦思想启发作家们寻求未来理想的世界。在古代的中国,很早便产生了“乌托邦”的思想。早在诗经中,就记载着那些不堪剥削和压迫的农奴们的痛苦呻吟,同时也传达出他们热切期望奔向一个理想中的“乐土”。魏风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礼运大同篇中的“天下为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体现了乌托邦的美好憧憬。综上,我们可以将乌托邦解释为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乌托邦永远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文字中,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出现,它的本原就是人类希望与梦想的本能。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西西弗斯永远推石上山,是其永恒的象征。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拜生命,“重生”、“贵生”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对“生”采取的是一种慎重而又理性的态度。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文化,对感性的肉体生命的肯定与执着使得中国人躲避对肉体生命构成危害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中国文化极度熏视肉体生命的传统。阎连科是我国当代一位执著地关注现实、关注农村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家对笔下人物、世界往往近距离逼视。作者的农民情结对生他养他的那片老土地的热切关注、对生活在那片老土地上的农民的真诚情感,直至今天仍贯穿在他的作品中。只是他逐渐开始了深入的理性思考。自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起,其小说风格发生了变化,从自然与生命的冲突中寻找生命有意义的存在形式是阎连科近年创作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将生命和乌托邦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对于瑶沟、对于故土、对于乡村文化既怀恋又诅咒、既眷念又反叛的矛盾心态;既强烈渴望逃离它,而一旦在时空上完成“逃离”之后,在现代都市中漂泊无依之际又不得不在感情上强烈渴望皈依于它,把它当成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祭起在心灵的一隅,借以来对抗物化进程中的压抑与困惑的悖反情结。一、生命乌托邦作家阎连科是我国近年来少数佳作不断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始终执著的关注农村的作家。从他早期创作的“瑶沟人”系列瑶沟人的梦、中士还乡、夏日落、欢乐家园、寻找土地等来看,始终饱含着对土地的热情,对人民尤其是普通农民的热情。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以农村为背景,刻画人性复苏,反映人格重塑或者正面讴歌农民身上某种朴实、顽强的性格力量,但总的来说都呈现出近距离逼视,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色彩,将乡村生活的种种,将那些在土地上淳朴的一切演绎得绵密深远。总的说来,阎连科的早期小说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缺乏超拔的精神气质。自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起,阎连科开始尝试从一种更广阔、更深沉的历史文化视角来探讨现阶段中国农民,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显示出作家艺术思考的深入和创作上新的转向。从年月日到耙耧天歌、目光流年,再到2 0 0 4 年的受活,阎连科始终把对生命流失的关注,对生命存在的失望,作为一种精神的指向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在他的这几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生存的艰难和生存的本能。也许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而言,他们常常只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但在作者叙述的过程中却逐渐展现出一种崇高庄严甚至阔大的东西,叙说着人类普遍的要求。阎连科对人之生存本质的关怀,不仅展现了人的生命能量的释放,个性的显现与现实的压抑,对道德的审视等,还对困惑人类的“生死”问题,投入了自己莫大的关注和思考。阎连科曾说;“我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样几个主题,一是权力崇拜,二是城市崇拜,三是健康崇拜。由于生活的独特,感受的独特,使我的作品也显得独特。我用作品表达了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1 ( 按:即生命崇拜。阎连科,梁鸿:巫婆的红筷子,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z 年版,第1 4 页在本页中,阎连科也曾说到“对生命的崇拜其实更多的表现在对健康的崇拜上,”所以,阎连科所说的健康崇拜实际就是生命崇拜。) 并且,“这三个崇拜一直影响着我的写作和我对世界的看法”。0 1作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人。作为现实政治力量和外部世界的承受者和反抗者,耙耧山人在经历了和外部世界接触之后他们被迫( 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人) 或自愿( 受活中受活庄人) 回到原初状态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坚韧,思考世界的荒谬和残酷。这正是阎连科生命乌托邦的奥秘所在,隐喻着一种没有蒙受扭曲和亵读的生命境界,那是作为个体的生命存在对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深刻颖悟,从那里流淌出一串生命的辉煌而凄美的音符。( 一) 年月臼耙耧天歌:个体对于生命的渴求2如果说年月曰是在赞美一个男人在险恶的自然灾害面前的抗争,那么,耙耧天歌则是歌颂一个女人在不幸命运当中的奋进,两位人物共同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救赎之歌。年月日运用荒诞的手段和单一情节流程的叙事方法,讲述了一位老农先爷如何在千古旱天里种活一棵玉蜀黍苗的故事。七十二岁的老农先爷在于古旱天的那一年,带着一条盲狗,在人们离村逃荒之后,为了一棵嫩绿的玉蜀黍苗而留在了山脉上。他“每天到八里半远的地头为那棵玉蜀黍浇水,并撒上泡尿水作肥料”。上天几乎剥夺了先爷所有的生存条件,先爷一次次被送到生命的尽头,又一次次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坚强地活着,为这棵庄稼而活着,为给逃荒的乡亲们留下来年的种子而活着。他活得何其艰难:为了活命,他掘旱地里的玉蜀黍种子作口粮,刨地鼠窝夺鼠粮;为了保护玉蜀黍苗,他在担水的路上与群狼对峙;后来,为了充饥,他捉光了山梁上的老鼠;最后,为了让自己的身体给那株惟一的玉米做肥料,将自己的尸体与玉米的根须紧紧地相拥而眠,而玉米的根须穿透了他的皮肉和骨髓,吸吮了人体的养料而存活。先爷终于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奇迹般地为逃荒后重返家园的乡亲们保住了一穗仅有七颗籽粒的玉蜀黍。“第二年的饥荒又来临时,这个村落中七户人家的七个男子,他们年轻,强壮有气力,在七道山梁上搭下了七个棚架子,在七块互不相邻的褐色土地上,顶着无休无止酷锐的日光,种出了七棵嫩绿如油的玉蜀黍苗”。在先爷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坚守的意义。这就是先爷的顽强生命的延续,这种延续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百折不挠的坚韧与对精神不朽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歌颂了人类与自然、灾难、命运作搏斗的抗争精神,唱出了礼赞生命力的高歌。耙楼天歌中所突出的是一种对“健康”的向往,更侧重于“好好的活着”。面对儿女们恶疾的重压,尤四婆没有像其死鬼丈夫一样精神崩溃,而是在苦难面前表现出坚忍的生命意志和理性。她没有狭隘地只在自我身上寻找存在的意义,而是将之寄托在整个家族和后代身上,其博大的母性生命以最惨烈的方式释放:自取脑髓以作药引疗救四傻。在尤四婆身上,既有女性的母性本能,也有传统妇女的坚韧顽强,还有她由生存实践中渐自发展而成的正视痼疾,敢于剜肉疗疮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无疑都象征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内在生命力,诠释了生命得以延续,繁衍声息的原动力。一部耙耧天歌既是一个女人的生命史,也是重筑民族文化精神的呼唤。牺牲个体的、小我的生命,以延续家族的生命,这是一种极端的健康崇拜与生命崇拜。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界定是:“死亡作为此在的终极存在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本勇则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死亡作为此在的终极存在在这一存在者中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1 死亡绝非个体生命的消失。先爷与尤四婆的死,与其说是一种生的绝望,倒不如说是生的升华;与其说是存在的消失,倒不如说是存在的安妥。先爷死了,但玉蜀黍活了下来,并留下了七粒种子,激励着七个后生勇敢地开拓未来;尤四婆死了,儿女们却获得了健康和智慧,获得了医治疯病的办法。人已重生,人已随那茁壮成长的玉黍穗和化入“红奶奶的汤汁”中的骨髓物化为儿女的血液、骨髓、精髓,并将永远她流淌在后代的血液中。死成为一种“大美的无限超越”的境界。结尾象征意蕴深刻,希望不死,力量不死,美不死。尽管开拓的道路是漫长的,作家留下的是希望,断定出美好的结局来。如此这般回视先爷、尤四婆泣动鬼神的耙耧天歌,他们的死正是对即将获得永生的快乐所进行的欢呼,正是对一种更高境界的生命的崇拜。庄子认为“生死”之间就如河水之注入大海,没有什么差别、界限,是很顺畅自然的事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 齐物论) ,哪里还有什么界限昵? 人只不过是自然万物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任情怡性,面对死亡不应该哀伤,以此来换取灵魂的拯救与精神的超越。“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元四时之事,以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至乐) ,庄子轻松、洒脱的话语里渗透着对人生、生命的眷恋和爱护。先爷和尤四婆的死只与活着有关,因此任何关于他们死亡的现代阐释都是徒劳的,他们的选择只是在他们的世界意识之内,是感性实在的,绝对孤立的,从来没有理性的关照,在他们的心灵中活着与死亡的界限,是模糊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意味着新生,是他本人生命意志的延续。因此,他们前赴后继从容地走向死亡,悲壮平静甚至喜悦地把自己的身体交出来。生命在绝望,反抗之中却依旧显示出强大的意志和激情。“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先爷和尤四婆在历经“救赎死亡存在”这一系列生存论意义上的、力图缓解生存焦虑的生命活动后,找到了生存过程中最本真、最永恒的存在方式一一死亡,或者说去永恒的存在。( 二) 日光流年:群体对于死亡的抗衡作为自然生命,人生最原初的意义是生存,与生存对立的是死亡。对于渴望生存的人类来说,死亡无疑是最惨烈、最无奈而又无法逃避的必然。因此,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日光流年( 花城出版社,广州,1 9 9 8 年1 1 月版) 就是一部人类面临死亡的威逼而进行的生存奋斗的极端化书写。三姓村几代村民运用不同方式、前仆后继地同活不过四十岁的厄运进行抗争,通过对奋力抗争死亡的英雄群像的描写,追寻了生命的本源意义,表达了对抗争人生的诗意呈现。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日光流年是关于生命的一个大寓言,是中国化乡土上长出的一棵荒诞之树,它正面是写死亡的,其实是面对死亡写生存的,直接追寻生命的本源意义”。“,日光流年的主题同样也是生命崇拜,所突出的是“纯粹的活着”,是阎连科小说中表现“生命崇拜”思想最为突出的小说。有研究者认为:“还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在作品中把生的希望和绝望交织得如此复杂、如此彻底、如此真切。”“1 在阎连科的这部小说中,生命的反抗苦难和延续生存的乌托邦力量,并不仅仅体现为个人意志,而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自觉。几乎三姓村的所有百姓,不管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是这场以命运4为敌的生命乌托邦场景的积极参与者,都在为延续生存、活过4 0 岁的集体追求中,表现出了忘我的牺牲精神。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难解的命题,阎连科在此对其进行了最日常化的探索,“活着该有多好呀,能吃能喝,能穿衣,能睡觉,手能摸,眼能看,耳能听,嘴能说”;“活着是多实在的一件事多具体的一件事,迈腿了就能从这儿到那儿,说话了就有声音发出来,饿了能吃饭,种地有粮打,身子破了有疼感,有血流”3 活着感知生活就是幸福,就是生命的意义。小说中还多次出现过对“活着”的无比渴望的话语:“啥功德无量呀,活着比啥儿都好”“司马蓝想,世上千好万好的事,还有啥比活着更好呢? 更为实在呢? ”“想活着是多实在的一件事,多具体的一件事,迈腿了就能从这儿到那儿”“人还是永远永远的活着好,司马蓝想,哪怕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又得天天扛着锄,担着箩筐,箩筐晕装满了泥粪下地干活,只要能活着就好。”嗍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因病而注定活不过四十岁的三姓村人对活着是何等的渴望,对生命是何等的崇拜和虔诚。正如,文末安排的全书主角司马蓝的出生所示:生命的诞生是美丽而神圣的,虽然它将面临生存的艰辛和“活不过四十”的残酷,但是出生了就是它最大的意义、勇气与价值。我们从中读到了另外的意味,读出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一种重复和历史的相逢。正是因着“活着”的美好,小说中人物因苦难而对生命的渴望以及面对死亡时所奋起的抗争的惨烈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著名批评家葛红兵在读了日光流年后写到:“读着日光流年,我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无法正常生活,恶心的感觉,脾闷的感觉,头晕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身体上的虚弱。这部小说,它从身体上击倒了我,用他的酷烈、血腥、进而是用它的无聊、无谓。男人卖腿皮,女人卖人肉( 卖淫) ,活娃扔到山墩里饿死而这一切仅仅为了一碗羊肠汤、为了一个主任的怜悯、为了一口棺材下葬为能够活着”9 1 世上还有这样一群为了活着而与命运进行如此抗争的人。三姓村人的奋争正是人生勇气的真实反映,为了活着,他们那么悲壮地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搏斗,在一次次绝望的循环往复中展示希望的力量,在一次次失败的无情命运里歌颂着永恒的精神,以此来象征、寓言着“人生原初的意义”就在于生存、在于活着,在于这个有生命的过程中的一切所作所为。可以说,这就是阎连科所说的“生命的崇拜”。在这里,人们由于“喉堵症”而不能活过四十岁,于是接近四十岁也就意味着其生命即将结束,每个人都是如此。“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眶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村里的蓝姓,杜姓或司马姓,会如牲口般一痛就死了。死了就埋了,埋了就压根儿从人世消失了”。换句话说,三姓村所有的人的命运都被同一个咒语所诅咒了,从天而降的悲剧是无从逃避的。人的力量也只有在与这种无可抗拒的宿命力量对抗中,才能最为深刻地表现它的坚韧与伟大。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在日光流年中,作者宣扬了这种自觉的群体意识,认同了乡人们忘我的牺牲、坚忍、决绝之精神。( 三) 受活:自然本真的生命境界受活庄是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村庄,他们在“世界之外”的时候,过着富裕平静的生活。柳县长是一个从基层上来的农村干部,满怀政治理想雄心勃勃,由报纸上的一条消息想出了一条致富门路从俄罗斯买列宁遗体,在家乡建立列宁纪念堂带领人民致富。受活人因为残疾而组成绝术团,出卖人格和尊严,在柳鹰雀带领下奔赴荒唐的致富之路,成为柳县长筹钱买遗体的工具,从他们试图“进入世界”之日起,就灾难不断,受尽“圆全人”欺压和凌辱,伤痕累累后致富愿望破灭。最终,精神领袖茅枝婆倾尽心血为之奋斗一生的“退社”愿望终得实现,受尽苦难的受活人退守乐土,回到最初的生活之中,获得自由和解脱。“归乡”,对于阎连科来说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经之路。小说结束于令人暇想的“退社”,可以想像“退社”后的受活庄再次复归于原来的自然状态,再没有任何政府的管辖,没有权力的宰割,他们在耙耧山间水足土肥的峡谷深沟里,自种自耕,自得其乐。这是一方远离权力的世外桃源,也是一片自然生命的理想乐土。一个藏愚守拙、与世无争,生活的自自在在、本本然然,处于古朴而雅拙状态的村庄受活庄,作者生命乌托邦理想的所在。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世晃相对的自足自治世界,一个关于受活的寓言:受活人的受活法则。“受活”一词,在小说的絮言部分是这样解释的:“受活:北方方言,豫西人、耙耧人最常使用,意即享乐、享受、快活、痛快淋漓。在耙耧山脉,也暗含有苦中之乐、苦中作乐之意。”显然,它是一个纯粹来自于民间的词,它的纯粹在于它对生命的本体性把握,没有世俗的规则、没有文人的沾染。当作者把那个与现代杜会相对立的庄落叫做“受活庄”,把人叫做“受活人”,把书命名为“受活”时,它的寓意就十分明显了,它指代生命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有似于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存哲学。“受活人”都是一些身体有某部分残疾的人。一直以来他们都生活在与世无争,没有权力、没有斗争、没有人管辖的受活庄里。受活庄地处三县交界的耙耧山脉里,几百年来不曾出现在任何一个县的地理、历史版图上,也不曾向哪个州、郡、府县纳过粮、交过税。受活庄的土地、房屋规划也都是按照受活人的残缺短长、生活方便情况建设的,无论瞎子、聋子、匝巴、瘸子、瘫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生存位置。这里的生活没有嘲笑、没有歧视,人人平等,人们互利互助,从事着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享受自然给人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残人们种地、收割、成亲、繁衍,日子过得散漫自在。受活人虽然身体都有残疾,但他们却是心理健康的人。受活人有受活人的生存法则,遵循的是互利互助的原则,发挥自己的优长,帮助别人的短缺是他们的道德法则6长期以来,他们过着“瞎子借瘫子的眼睛,瘫子借瞎子的腿脚”的生活。虽然是一群残疾人,但生活却是“受活”的。这是一个残疾人的天堂,这是一个作为现实参照系而出现的生存的理想境界。在大众文化强力扩张的今天,阎连科还保留着“鸟托邦精神”。受活中一,他不仅以理想的激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对现实王国进行了人文意义上的批判与反思,猛烈地抨击了在“圆全人”权力下的奴性意识,而且怀着探究人生真谛的热情,发出了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深切呼唤,勾勒了应然的生活样式。这是作家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从这种寻找和留恋的背后,可以看到作者对其所处的现代社会充满了焦虑和不安。由此,产生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人类文明和社会制度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老家究竟是在何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是很值得追究的问题。”“在小说中,文明和社会的掠夺性被用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一掠夺性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也是整个文明发展的特性。于是,受活庄人要求“退社”,他们要退回自己的世界,没有制度,没有政治,他们要还原最初的生活。这正对应道家对人生本质意义的理解,着重点是个体人格的解放、精神上的自由。二、生命乌托邦之美好篇从年月日开始,作家笔下的人物从具体的人向抽象提升,抵达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生存内容。在作品中显示了对生死之谜、真伪之惑、混沌人生的参悟,表现生活、命运所带给人的沧桑感与沉重感。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幻,倏忽即逝的生命存在,捉摸不定的成败得失,使我们对冥冥中那些虚无缥缈又似乎无处不在的力量越来越难以漠视。作者构织富有象征意蕴的故事情节,将对人生世事的某种思考或暗示,对生命的绝望、无奈和绝望之后的反抗和挣扎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表达出来:中篇小说年月日、耙耧天歌,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受活集中传达了这种生命的挣扎呼喊、绝望和反抗的痛苦,发出了生命最微弱也最坚硬的呼喊。阎连科的作品引起广泛关注,除了主题的深刻外,表现手法的高超也同样为人称道,包括语言的陌生与新鲜、神秘气氛的渲染、叙述模式的转变等。雷达在权欲与情欲的舞蹈中的评说恰如其分:“阎连科正在不断地生产奇书,仿佛出于一种天赋才能,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土昧与洋味,本土的与现代的,传统的与先锋的,写实的与表现的,形似的与神似的,扭合在一处,概而言之,阎的写作特点是:充分的本土化与新异的现代精神之融合”。n u( 一) 用独特的生命体验守护精神家园文学的存在之于能够诗意栖居的人类而言,是人得以诗意生存的一个维度,是人生审美化存在的重要尺度,是人类高扬理想,永葆青春的乌托邦的守护神。在文学发展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实现人的精神重塑,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面起过相当大的作用,自由创造、饱含人生激情和理想、前瞻性使其成为引导人类改造世界的理想范本。在创造中不断提撕着人性的提升,为人类营造一个审美化的世界和人生理想化的境界,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参照系。本真的文学除直面现实的精神之外,还包含着潜在的鸟托邦指向。这样,文学作为乌托邦的守护神,才能为我们保留审美的价值向度,并在信仰中为人在大地上植根,以此才能烛照我们的灵魂,才能为生活开拓出意义丰满的人生境界。我们对乌托邦的理解是从文学的视角,文学的守护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丰盛和人性健康的维护,就是守护一种信念、理想和信仰。文学中的乌托邦,很大程度上是对彼岸世界的虚构和憧憬,文人们大多自愿并且坚定地投入文学乌托邦,是因为这种乌托邦的虚构可以使其得到心理补偿和情感慰藉。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就不乏对“乌托邦”的诉求。诸如沈从文的“湘西”,孙犁的“荷花淀”,古华的“芙蓉镇”,贾平凹的“商州”,李杭育的“葛川江”,和史铁生的“清平湾”,顾城笔下的童话世界与海子永恒的麦地;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能使人真正感动的仍是那挥之不去的对理想价值的守护和审美情感的诉求;同样,我们可以在余华、苏童、刘震云、铁凝等作家或沉重或轻灵的历史反讽中体验“乌托邦”式的存在与审美性的存在。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的文学不再张扬理想,不再守护乌托邦,人生真正的平面化了,文学也就成了荒诞无聊的语言狂欢,我们的生存没有了终极依托,面对商业文化与肉体自娱的增殖,消费化与快餐化的制作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在精心的包装与炒作中文学早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生命正被非生命的事物所吞吃,精神也正被非精神的事物所代替。我们固有的完整的生存图景业已破碎,似乎再也找不到灵魂的栖居地了。在当前文学陷入困境的状态下,毕竟还有这么多的作家在做看严肃的对内心世界的真实挖掘与表现,对文学底线的坚守无疑给喧嚣甚上的文坛注入一支清醒剂,一个走出虚妄面对本真的希望,也越发的弥足珍贵,而阎连科也是这其中坚定的一员,而他的乌托邦又有其独特性独特的生命体验。“我没有刻意表现生活苦难,我注重的是对精神,对生命的描写或者说对人在某种生存状态中力量的展示。”“”在对民间特殊感情的驱使下,在对城市生命个体日见萎缩的失望下,阀连料清醒地认识到了物欲化社会的缺陷,他渴望一个美好的社会,发展了生命的呈现方式,在作家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是无用的,惟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在被现实同化的世俗化过程中,始终不忘那最本真的东西,始终保持住批判的激情、抗拒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所以,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座座远离尘嚣,自为自足的小山村,塑造了一个个清醒而倔强的形象。在阎连科看来,恰是要这种从简单的自然本性中透视人生的奥秘吧。在这里,作者已背叛了以往那种对乡土民间的理性批判态度,而彻底转向了对乡土生命内在意蕴的一种追寻和回归。从人的生命存在的角度对现实进行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对生命理想和生命意志进行热烈的褒赞和张扬,这些创作所展示的令人悲悯、感慨和震惊的生命图景,充满着作者面对生命的真诚和勇气,热情和责任,包含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阎连科的“生命乌托邦”是一种理想国;是一个虚构的生命境界;是一种未受尘染,没有冷漠、压抑和种种遮蔽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生命具体存在的精神返乡的意念显现;是作者返观现实生命存在的一种永恒心境,有效的敞开了作家精神归乡的路途。我们从中意识到:阎连科开始摆脱以往作品中与土地的“粘着状态”,丽致力于文本的理性超拔。从此,其作品开始展示乡间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对人类整体生存环境和终极意义进行远景凝眸。在那简炼、整洁的词与句式之后还隐藏着一种更为深层和理性的意义透视或者说一种更为超越、更为形而上的哲学探索寻找人生原初的意义。人的生命存在是由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塔形层次结构而成,三者的和谐标志着生命的和谐健全,三者的偏废则预示着生命的残缺破损,意味着人的非人状态。在前面谈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侧重于揭示人的社会存在对精神存在的遮蔽,人的社会存在对自然存在的压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凝聚着作家主体对人的物化非人化的愤懑和对物化非人化了的人的哀悼。而先爷、尤四婆、三姓村人、受活人的悲剧贝负载着阎连科呼唤人走出非人状态的生命意识的情热。他在小说中对人生本原意义“生死”问题是一个描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推向深入的思考过程。对阎连科作品惊心动魄的阅读和回昧,本身就是咀嚼生命力量的过程。当读者一次次感到生命不可能再有力量坚持下去的时候,先爷们、尤四婆们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精神使生命重新拥有了力量,读者在这种对生命力量的认识中,便会对生命力量有重新的理解,便会对生命力量感到由衷的折服和敬佩。对于阎连科作品的阅读和回味,本身就是咀嚼生命力量的过程。当读者次次感到生命不可能再有力量坚持下去的时候,人物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精神使生命重新拥有了力量,读者在这种对生命力量的认识中,便会对生命力量有重新的理解,便会对生命力量感到由衷的折服和敬佩。“他们渴望返乡却又事实上不曾返乡,于是不断地唱着村歌,诉着乡愁,时时在精神还乡。他们痛苦而又幸福。因为,既不是粘滞于乡上过于守成的农民,又不是耽于安乐过于短视的市民,这种特异的相对自由的文化存在方式,使他们得以超越世俗的精神制约,自由地起飞歌唱,为乡土,为都市,为未来,吟咏醒世之歇,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精神还乡”几乎成了一个或深或浅地郁结在所有乡土作家心中的核心情结。他们总是把故土或乡村当成对抗都市文明和物化进程的一个“精神家园”,常常在精神上、在情感中去思念它,去咀嚼它、去诗化它,把它视为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乌托邦。这种乡土作家的精神还乡也许能够解释一下阎连科生命乌托邦的成因。另外,疾病对作家的生命观、文学观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生命在绝望、反抗之中显示出强大的意志和激情。被问到身体疾病对创作的影响时,阎连科回答道:“身体状况会影响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它对生命的认识肯定会不同于健康的时候”,“身体不健康的人可能对生命的感觉更复杂,更敏感一些。”病虽然不是致命的,但对生命的韧性加强了,对生命与活着的渴望也增加了许多,“一个不健康的人对生命常有一种绝望的情绪,但是,常常在绝望中会爆发出一种激情”,一个人肉体的抵抗力在减弱,但是他内心的,精神上的抵抗力一定在增强,“健康人可能不需要对生命有什么对抗的东西,但是,菲健康人的内心可能始终处于和生命的某种东西在对抗之中”。“u 阎连科对幸福人生探讨到:“我们来到人世匆忙一程,原本不是为了争夺,不是为了尔虞,不是为了金钱、权力和欲望。”“”阎连科是以一种呼唤本身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来启示我们的。他说:“我必须写这么一本书,必须帮助我自己找到一些人生原初意义,只有这样,我才能平心静气地活在这个人世,活在我们这个无可回转地被污浊了的社会和土地之上,才能心平静气地面对生命,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下太过于迷失”。实际上,阎连科塑造的人物形象,旨在挖掘生命个体以及群体在抗争命运过程中所激发出的惊天动地的生命潜力,为我们这个由于高度机械化、制度化从而使原初的生命活力萎缩的时代寻找一剂强心剂。主人公们身上那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生命精神,更是激励着人们对生命、对事业的理解和追求。1 0( 二) 奇崛的外部表现与内部建构有人说,“阎连科是一位重视语言的作家”。“”阎连科也曾说:“语言是我最大的苦恼,一旦语言有那么一点新东西,我就会觉得整部作品别有洞天。”对我来说,一切变化和超越,都需要从语言开始,语言能给我超越的自信和力量。“”随着创作风格的成熟,阎连科小说语言风格也越来越鲜明且多变。年月日、耙耧天歌的酷烈、艰涩,日光流年的凝重、混沌,受活的多语、清新、流畅。阎连科的写作是充分民间化的,其对民间语言,尤其是对地域方言、语汇的开掘可谓不遗余力。在阎连科小说中有许多生动活泼、通俗简练的俗语、俚语、方言词汇,从陈述、描写、语言甚至是心理都直接采用了民问话语叙述,语句自然、纯熟、平实无华而饶有意味,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也传神地刻画出了中原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性格,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盼感觉。同时,阎连科还充分汲取了民间比喻修辞的艺术营养,驰骋丰富的想象,用妙笔锁定了瞬间的联想和感觉,造成“陌生化”效果,拓宽、扩大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修辞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用非常规的、变形的手法将他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投射到对象上“”1 ,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尤其是他对表现色彩的词语的非理性、无逻辑的使用,如同印象派绘画一般,利用颜色的涂着渲染各种情绪和感受,色彩被当作一种特殊语言,将其叙述世界和读者的经验世界连接起来,将人们日常熟识的世界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韵味。在作品中,我们明显感到作者感觉的丰富。小说中有大量这样的描写性语句:“粘粘黄黄的热香”,“灰色的臊味”“霉白色的臭气”,“面香的纯白气味”,“哩哩啦啦流遍全身”,“眼皮哐当一合,踢踢踏踏朝梦乡走去了”,“落落寞寞的沉寂便哐咚一声砸在了他身上”,“有一滴绿色砰的一下撞在了他的目光上”,“当当啷啷一朵朵红色花瓣的声音,落在田地,又滚到沟里去了”;( 年月日”“红红海海一片”,“青红的生血气息”,“麦茬白亮亮”,“腻人的白色的香”,“青红烈烈的唤唱”,“把世界汪洋了”,“日子过得缺光少色,寒寒凉凉的”,“脸上的山山脉脉间都藏匿了白色茫茫的绝望”,“身下的沟里,偶尔传来野兔或者黄鼠狼那红血血的叫”;( 耙耧天歌)“红红绿绿的说话声”,“夜深有十里八里”,“辣哗哗的日光”,“白惨惨的惊恐”,“嘭的声,司马蓝要死了”,。( 日光流年)此外,还有一些词语,诸如赤裸条条、粉红淡淡、黑红艳艳、血色淋淋、粉桃红红、灰白浓浓、浓黑烈烈、大粉嘟嘟、绿乌旺旺、青红条条、青红烈烈、赤白灿灿、苍白叽叽、雪白淋淋等在阎连科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这种用色彩和声音来表现事物和感觉的现象俯拾即是,的确充满了色、香、味,在直觉还原方面有特色,阅读阎连科的小说就像是享受一席色香味俱全的语汇快餐。阎连科在接受记者关于受活的采访时也说道:“语气词我用得比较多,这样做,主要是想让自己的小说语言回到常态上来。”1 受活是用河南方言写成的,行文中还加入了不少诸如“哩”、“了”、“呢”之类在河南话中使用较多的语气虚词后缀,有一种语言上的韵律感。对阅读节奏是一个调整。在增强小说口语化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语感和节奏,阅读阎连科的小说仿佛在聆听乡人对语般,语言那样地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富有生活情调。与此同时,这也可以唤醒他对家乡方言久违了的亲切感,从而唤醒他的某种“家园”意识,以及那种现代人回归本原的渴望。山山脉脉,喜喜悦悦,寒寒凉凉,八八九九,袅袅飘飘,汤汤水水,银白白等,造成一种阅读的跌宕,这种语言上的韵律感,对阅读节奏也是一个调整,使作品的语言回到了民间叙述的常态中,回到了民间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说唱语言中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印象,收到了极好的语感效果。“文学的真实性与其说是一种对现实的符合,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虚构。想象和再创的结果,从而达到如真似幻。出神入化的境地,高于现象的真实。”o ”阎连科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观念指导下创造出来的虚幻文本。作者曾经这样说:“我的写作越来越依赖于想像。因为在写作的空间里,只有想象才能给我带来快乐。”他还说:“当我彻底依靠想象写作时,我必须有能力让我的那一点经验在写作中获得生命,让想像的精神永远不离开土地飘起来。”又说:“弄假成真是对一个作家最基本的要求。”o ”从年月日开始,阎连科的创作呈现出陌生化的叙事与结构,让我们来看看陌生化的叙事策略产生的审美意义上的震惊。首先是寓言式的写作方式。小说的内容和现实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时间、地点被虚化,造成小说故事具有一种普遍性,强调对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终极思考。故事的思想和内容含量也同样相当惊人,多重主题在故事中相互交织,共同达到对生命隐秘的深层揭示和的细致挖掘,显示了哲学的深度。年月日和耙耧天歌的时间是模糊的,地点则是虚拟的坐落在耙耧山深处的某座村庄。读者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一个“普遍事件”。个人化、感觉化的语言表达,抽象寓言的叙述方式使文本世界呈现出梦境般的色彩,在总体节奏下又不乏细腻、委婉的声音,这对于主题的深沉粗犷是一种协调,共同促成了一股美妙的张力。所以有评论说:“近十年来,再没有第二部作品能象年月日这样,把本土文学主要特征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特征同样表现到了完美的境地。一方面,它是一则中国方式写成的中国人的生存寓言;另一方面,它又是能与西方文学本世纪中心话语平等对话的近乎于完美的文本。”n ”日光流年是一个时间意象,颠倒的时序让时间成为叙事之中的一个特殊因素,时间刻度从沧桑的世事背后浮现出来。对于日光流年说来 时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时间快捷,一如魔术师手中抽进抽出的一条红绫缎。大树变成了小树,老年成了中年,中年成了小伙,连壮牛成为牛犊后都又缩回进了老母牛的子宫。亡灵从坟墓中活了回来,下葬时用坏的镢头和锄又回到了铁匠铺里被烧火后敲敲打打。锨把锄把全倒回到树枝上又生了新芽,连人们穿破的衣裳都又成了新织的布匹,或者棉花的种子。”1 2这段奇异的描写表明,日光流年的叙事逆着正常的时序溯流而上的逆序索源体时间叙事。我们可以从书名看出阎连科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是“时间”。三姓村的人们时常被时间追赶得惊慌失措:刚刚过了二十岁,就已经过了大半辈子了。喉堵症提前了人们的寿限,时间突然变成了一个不自然的坐标。文章设置也很特别,作家采用一种倒叙式的索源体结构,描写了司马蓝狂欢的童年生活,小说结尾又安排他回归母腹再生为婴儿。而“无欲”的婴儿暗示的是远离权力的生活,也许在那质朴本色的咿咿呀呀声中,唱出的是自由自在的生命之歌。从司马蓝四十岁时一直退回到他重回到母亲的子宫这样一个逆向的过程来考察生命的原初意义,象征他对时间的反抗,对死亡的抗争。受活是一部超越现实主义理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把真实与虚构、写实与荒诞、细节与漫画相结合,让我们的阅读从开篇到结尾,一直在写实与非写实的审美张力中激荡,叙述的新颖与故事情节的跌宕,自始至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它用真实可信的细节和漫画化的人物描写支撑起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我们触摸到了真实的灵魂。受活从最表层的形式上看,是由正文与絮言两部分构成的。正文部分叙述的是当下的历史,采取虚构的方式来展开故事;“絮言”部分穿插于正文主体故事即当下现实生活中,是作为现实的注释、回忆、补充出现的,是受活庄人对历史的记忆,是历史的真实叙述。这种结构在目光流年第一章中曾采用过,但这次运用得更彻底。小说通过正文与絮言两种不同的形式的交错出现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得到了调节,小说的艺术空间变得更为开阔。从深层次看,受活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受活庄在荔技婆的带领下的发展,经过了入社到退社;另一条线索是柳鹰雀的政治生活过程的发展,两条线索经过了自由与瘴狂、求存与发展、平静与骚动、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最后,受活庄重新开始了“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柳鹰雀也从离开乡村到回归乡村,这两条线索合二为。此外,在书里还用了不少有意思的形式。比如采用以“毛须”、“干”、“叶”、“花儿”、“果实”、“种子”等植物名词来分卷,人名、地名都是植物名,章节与页数的标注都使用奇数,j 、说在时间上轴线上也使用了干支纪年而不是公元纪年。阎连科曾经说:“一切写实都无法表达生活的内涵,无法概括受苦人的绝境。使用任何狂放、细腻、周全的写实手法,所表现的所谓的写实,都显得简单、粗浅,j 、家子气,使写作者感到力不从心。只能用超现实的方法,才能够接近现实的核心,才有可能揭示生活的内心。”3 在受活中阎连科以汪洋恣肆、极尽夸张的笔态讲述了充满血和泪的故事,建构了一个现实与虚幻杂陈;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梦幻般的想象世界。这是一种融现实与魔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