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錾麓塞蕉塞堂骥圭茎焦逾黛 圭窒莲鍪 中文摘要 摘甍:现代城市规划的内涵实质上已经大犬超越了传统城市规划的内涵。首先它 不仅仅是单一物质和工程技术的学科,而烧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 囊,疑有跨部门黪专鼗戆特慈,嚣瑟需要麸备秘不霹豹角凌薅骧素燕翔及萁理论 进行认识;其次,事实上城市规划一直都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城市的发展、功 能布局和土地使用等做出“设想”,并以此对各种公共和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属于 经济举研究范畴,所以有毖要从经济学视蹙对城市规划行为做出解繇。嚣藏,本 文熏簧苁经济学援燕入手磅究城市筑翅蠹毒本质及其俸孀,得出城市筑翊的主要目 的就是防止和克服城市发展负的外部性,掇高经济活动的外部正效虢这个结论。 研究目的是希望以此填补城市撬划经济学域论空白,为建立全面、综合、完整的 城豢瓣翔理论薅系疆供理论支簿。 本文采取提出主要观点,论证该观点,最后得出一个推论的逻辑思路,运用 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和理论方法研究城市规划。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赢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强调姥臻究豹缘起、嚣豹与意义,指出了研究思路及文拳戆主要观 点,并着手建梅文章的理论禳繁;第二部分主要先介绍外部性理论,褥从宏蕊屡 次和微观层次来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表现,最艏论述城市规划是如何解 决遮魑外部性问聪的;第三部分简要回顾了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对嚣努一些圭要虢零纛蘩理论镞了麓绢蘑述;蕤嚣逶过掰吏 蠡缡,谂谖了缓泰惩 划邋过试图合理配置城市公欺资源,以解决城市发展外部性问题的童簧观点;第 四部分得出一个推论:考虑人类认识有限理性和城市规划的成本等因素,城市规 划瓤嚣公共资添寒解决终邦髅瓣题是存在按铡逮雾的。第五部分慧终了本次研究 的瑗论收获和反慝,以及对下一步研究的方随和内容傲了迸一步的惑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外部性;燃划历史;控镱程度 韭塞交通太堂亟堂僮j 金塞 旦s ! 星! a b s 认c t :n em e 蛆吨o fm o d 锄u r b 姐p l a n n i n gh 勰g o n c 陆劬mt h em e 姐i n g o f 仃a d i t i 佃a lu i b a np l 锄i n g f i 墙to fa l l ,i t ,sn o to m ya 跚b j e c ta b o u tm a t e r i a l 趾d e n 舀n 痂g 锄:h n o l o g y 柚da l r e l a t ct 0m 孤y 勰p 。c t so f t 1 1 r a ls u b j e c t s 蛆ds o c i a l s u b j e c t s i t ,sac f o 龉s e d i 衄a la n dc r o s s - s p e c i a ls u b j e c t w en e e ds t l j d yu i b 柚 p l 锄i n g 卸di 忸t h c o f y 五r o md i 彘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髂s e c o n d l y ,i t ,st h cf a c l t h a tu f b a n p l 锄i n g ,sm a i nf l l n c t i o ni sd c v e l o p i n ga “v i s i o n ,o ft h cd e v c l o p m e mo fc i t i c s ,t h e l a y o u to ff t l n c t i o n a lm o d u l e 彻dl 锄d 吣eb yas p e c i a lw a y t h e np o l i c ym a k e r s d _ i s t i i b u t cv 捌o u sc o m m 曲o rs o d a lr e s o u r c e sa o c o r d i n gt h i sv i s i o n t h i sc o u r s ei si n t h cs c o p co fe n o m i c s s 0w en e e d 懿p l a i nu r b 锄p l 枷i n g ,sb c h w o f 肋mc o 呻伽缸c v i c w 砌sp 雄吼m a i n l ys t u d i 鹤t h c 衄t u f e 锄df i l n c l i 蚰o fu r b 柚p l 卸n i n gb a s c do n e c o n o m i cv i a 碍柚dd e v e l 叩sac ( m d u s i 衄t h a ti st h eu r b a np l 蛐i n g 锄p r c v 锄to r a v e r c o m e g a t i v ec x t e m a l i t y o ft h ed c v e l o p m c n to fc i t i 鼯卸d 幽c cp o s i t i v c e x t e m a l 姆o fe m i ca c t i v i 够 n co 巧e c t i v co ft h e 咖d yi sh o p c dt of i ng a p s b c 脚e u r b 锄 p l 舳n i n g粕de n o m i c s , 柚d p r o v i d e t h e o f e t i c a l 鲫p p o f t t o e s t a b l i s l l i l l e n tac o m p 比h e n s i v e ,i n t e 伊a t c d ,c o m p l e t cm c o r c t i ls y s t e mo fu r b a n p l 柚n i n g t h ec o n t e n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s e c t i o n s : t kf i i s tp a r to ft i i i ss t u d ye m p h 豁i z e dt h ep a p e r ,sb a c k g r o 岫d ,p u r i ,o 孤d m e a n i n g ,p o i n t e d tr e s e a r c hi d e 勰柚dt h em a i nv i e w p o i n t s ,趾ds t a n e dt 0c 0 璐仉l d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鼬e w o r ko fa n i d e t 1 i es e n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de x t c m a l i t yt h c o r y 她a l y z e dt h e 懿t e m a lm 柚i f c s t a t i o n so fu r b 柚d e v e l o p m tp r o o 髂s 舶mt h cm a c f o 柚d m i c r oi c v e l s ,柚d 丘n a l l yd i s c l i s s e dh o wu t b 扭p l 柚n i n g l v 鹤t h e s ee x t 咖a l i t y p r o b l e m s 1 1 l et h i r dp a ng a v cab r i e fr c v i e wo ft h eh i s t o r ) ro fu f b 姐p l 明n i n g 锄dt h e p r o c e 辐o fc v o l u t i o ni t st h c 0 啦e x p o 明d c du r b 锄p l 锄i n go fs 伽em a j o rd t i e si nt h c w e s t ,d c m o 璐n a 刚t h em a i np o i n tt h a ti st h eu i b a np l a i l n i n ga n e m 幽t om t i o n a l i z ct h e a l l o c a t i o no fp u m i c m m o nr c 驯r c c st oc i t i 龉t o l v e 麟t c m a l i t yp r o b l e m si i lt h e p r o c e 豁0 fd e v e l o p m e n lo fd t i 鹤1 1 i ef o n hp a n 霉o tad c d u d i :c o n s i d e r e ds o m e m t i o n a lf a 咖璐s u c h 弱h u m 孤k n o w l e d g ci sl i m i t c d 锄dt l l ec o s to ft h cu r b 柚p l 锄i n g , u r b a np l 鞠n i n gs h o u l dh a v eab o r d e rt o l v ee x t 哪a l i t yp - o b l e m n ef j f u lp a n s u m m a r i z c dt h et h c o r e “c a lh a r v e s ta n d 佗n e c t i o ni nt h i ss t u d y 卸dh a daf i i n h e rt h o u g h t o f n c x ts t e p i l i t h e d 打c 斌i 伽柚d c o n t e n to f t h es t u d y k e y w o r d s ;u r b 锄p l 锄i i 嗨e x t e m a l i t y ,t h eh i s t o r yo fu r b 柚p l 锄n i n g ,( = 0 m r o l i j b v e l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替师赵坚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究成的,赵髓教授严谨的 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缭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谯此衷心感谢三年来赵蟋 老帮对我麓关,冬霸撵导。魏矫,虫子嚣黧仓挺及奉大学谈有袋,该论文虽经多次 修潋访未达爨隧鞠阚约要求,在魏深感撼歉。 在科研工作及撰写论文期问,杨秋宝、张路鹏等同学对我的论黛给予了热情 帮助,在此彝蚀 f j 表达我豹感激之揍。 秀强也惑辩我黥父母,毽织豹理簿帮支持健我蕤移农擎授专套亮畿我瓣擎蝮。 1 1论题的由来 1 1 1 不同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1 绪论 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表述多种多样,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有关城市规划的概 念可以根据不同角度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规划工程学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就是在准备街道及公共设施的同 时,以土地的合理利用为目的综合规划,使城市规划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统一于 城市结构之中,使其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种,从建筑设计工程学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的目的,在于满 足城市的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工作繁杂,需要专业组织团体进行综 合考虑、分析、预测、设计,才能奏效。 第三种,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各项建设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第四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对城市内所有人和物做出恰当安排, 使社区的发展能在正当的秩序下进行,从而增加全社区的福利。 根据上述几种对城市规划概念的表述中,可以得出城市规划的实质和内涵: 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项职能,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是一种 政府行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使城市的公共利益得以保障,以便为各种经济活 动的协调提供秩序,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者协调统一;城市规划是实 施城市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各种相关要素进行合理 配置,以此调控城市的各种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和市管理两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 一门学问;城市规划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和连续过 程。总之,城市规划是一种关于如何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在城市 空间达到和谐协调的“美的秩序”的一种空间艺术,既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 又要反映历史文化、环境关系、地方特点、民族传统和城市个性特色。 由于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行为主体是由许多代表不同利益的机构、个人所组 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明确地定义城市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在规划过程中确定 谁是业主,谁来参与规划,谁对决策过程起决定作用,这同样是一些难以回答的 问题。因此,就导致了不同学科,例如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城市工程学等,从 物质技术角度、规划实施过程角度以及城市政府和政策制定角度,对城市规划及 其理论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 1 2 理论研究的不完善性 尽管在学术界内,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界定和各类研究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 过,但是至今也尚未形成一种公认、完善的知识体系,这表现为城市规划的理论 一方面不能清晰地反映出城市运动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内在本质,另一方面理论研 究仍然没有做到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虽然很多理论研究将城市规划看作是一门由建筑学、政治学、经济学、交通 学、环境学、心理学、美学等综合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但是现实中并没有真正 做到这一点,基本上还是以建筑学、工程学等技术性学科为纲领,而很少结合其 他学科进行研究,要么忽视其他学科的理论,要么对其他学科理论进行表面上的 叠加,无法体现城市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系统全面性。 早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往往忽视规划实践,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来考虑城市 规划中的现实问题。而新的经验主义者又过分偏向于另一方向,他们简单地看待 称作为“规划”的行为,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事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 撑,基本概念没有得到明确地阐述,面对大量的抽象调查数据,而思想上却处于 一种零散的、混乱的状态之中。这样导致许多矛盾被掩盖在“综合的、系统的、 全面的”等笼统用语之中,而其内在的许多矛盾之处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 这也使得各领域之间的冲突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在某个领域中合理的行为, 在另一个领域中却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交通布局上合理的规划,在用地布 局上可能不合理;在经济计划上合理的规划,可能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不合理。 这些现象也使得城市规划学科很难得出一个清晰界定,并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和 矛盾性。 麦瑞安姆( c e m e f r i 锄) 认为:“规划是运用社会智慧来决定城市政策的行为, 它立足于对资源的考虑,仔细综合,彻底分析,同时兼顾其他必须包含在内的各 种要素,来避免政策的失败或失去统一的方向。同时向前展望,向后回顾,尽可 能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1 而托雷茨基( c t o u r e t z l 【i ) 认为:“对于规划,我们可 以认为是在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指导下,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真观察下, lc 瓢棚幅e m e i i i a m n c n 舭o n a l r c s 伽r s a n n i n g b n a i d p l a n n i n g f o r a m c 晒n c w y o f k h 伽r y h d l ( h 1 9 4 l ,4 8 6 2 最合理、最理性地运用所有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2 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配置稀缺资源( 特别是公共资源) 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建筑学和工程学所倡导的纯粹实践。更进一步来说,城市发 展主要是以城市土地开发为形式的,而城市规划则确定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 行合理开发,以保证或者适应城市发展过程的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不但有物质形 态方面的,更重要的还包括城市发展和土地开发对城市内居民的影响以及如何认 识这种影响,如何处理这种影响等一些非物质技术要求。因此,就目前仅从物质 技术和工程实施角度对城市规划及其理论体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无法真正做 到理论指导实践,城市规划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 1 1 3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居民生活的舒适 与安宁,交通运输的便利与迅捷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城市规划中的任何 偏差和失误,都可能招致相反的效果。更加引起注意的是,在这个普遍存在资源 稀缺的环境中,城市规划在对各种宝贵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决定在 什么地方进行建设? 建造什么? 如何操作? 谁提供建设费用? 所需资源如何筹 措? 公共利益如何限定?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一旦付 诸实践,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推倒重来,从而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结构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庞杂、繁复的社会行为,而对这种 社会行为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复杂性至今也未能得到广泛的认 识。由于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师都不可能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每一方面,而只能考 虑自身领域中的事务,因此往往不能够将城市规划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考 虑,他们只是分别考虑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个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内容等。因此, 相对于城市化的认识来说,对城市规划的研究与认识显得落后许多,也复杂许多。 实际上,每个看似简单的规划实践行为往往都涉及到无数相关的各领域的理 论,包括工程学、政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等,如果在城市规划领域内不能建 立起有效的理论体系,那么城市规划的综合性角色和社会责任就难以体现。因此, 本文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填补城市规划缺乏经济学基础的空白,为建立全 面、综合、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并能较好地解释城市规划行 为,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2o t o h 毗蝈r c g i o n a l p l 蛳j n g o f t h c 蚴6 蚀a l 蚴蜘y j n i h c o s s 且觚d i b b 嘲吨姐砧g i o n a t i 吼 h t c l 彻血n a ls 蒯s d c n j o u m a i b 1 1 1 n 0 3 ,1 9 5 9 ,3 3 1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意在通过应用外部性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做一个认识和理 解。之所以应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理由如下: ( 1 )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城市的各种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手段,属 于经济学所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并且城市规划配置的往往是公共资源,这种资源 的配置都是带有典型外部性的。 ( 2 ) 另外城市规划理论早期的研究中,多数以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后来随 着规划有限理性的凸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才开始转向经济学领域,显然 在价值判断、政策制订、实施、监督、反馈等方面的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更 加完善,尤其是公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管制经济学理论等,这些在不同 时期影响着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在规划理论研究过程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指导意 义。特别是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有关规划的理论”( t h e o r y o f p l 趾n i l l g ) 有着非常 重要的指导意义。 ( 3 ) 外部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认识到外部性的基础上,通过什么手段 来解决或处理这些外部性问题,鼓励发挥正的外部性,抑制减少负的外部性。而 城市规划通过规划的制订,决策和实施等方式来处理城市如何布局和建设才可以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减少土地开发对居民的影响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 实际就是一种解决城市发展和开发所带来的外部性的手段。这二者在本质上有很 多的相同之处。 ( 4 ) 城市规划的作用之一就是对城市公共资源利用的规划,这就决定了城市 规划的公共性质,牵涉到公共利益的保护和引导等问题,这需要较为成熟的相关 理论作参考。外部性理论属于比较成熟的公共经济学理论,运用于例如交通运输 等很多领域,具备理论基础。 因此,本文从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角度,解释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发展所带 来的外部性的一种手段,并分析城市规划这种手段是如何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的。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自2 0 世纪初逐渐形成以来,其目标就是朝向合理化、 严密化而进步完善。虽然目前城市规划理论难以短时间内就形成统一的体系,但 是从多种方面,特别是非技术的社会环境方面,解释和认识城市规划,对其理论 体系的发展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如何从经济学的一个角度认识 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建立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为更好地研究城市发展、 建设城市、提高人居质量的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解释,也是为规划哲学 的思辩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经济学经过二百多年发展,在理论方法层面已经取得了不少里程 4 碑式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解释经济学领域内和非经济学领域内的各种现象提供 了非常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工具。事实证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非经 济学领域不但适用,而且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功,例如在法律、管理、交通运输 领域等。这些非经济领域成为了验证经济学原理的“试验田”,既验证了各类经济 学理论的合理性、适用的边界条件等,也弥补了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缺陷,扩展了 经济学的范畴,催生了新的经济学分支的发展 本文选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视角来观察、解释城市规划,一方面可以从现 实出发,验证经济学层面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为城市规划向更加全面、 严密、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来促进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尽快 建立。 1 3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外部性分析与解决为思路,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外部行进行总结阐述,并 提出城市规划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并通过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演 进来证明。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 ( 1 ) 历史分析:阅读城市规划和其它相关内容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找出以往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演变的脉络。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来论证本文观点。 ( 2 ) 文献阅读: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城市规划的相关文章,综合他人在这一研 究领域的成果,了解城市规划界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 其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阅读经济学中关于外部性理论的文献,借此为分析 城市发展外部性的表现以及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 3 ) 定性分析归纳为主,结合定量分析:将阅读和访谈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逐步成型论文研究基本框架;通过历史数据及图标对相 关问题作了必要的证明和解释。 ( 4 ) 学科交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将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并根据 理论分析的需要进行综合运用。 ( 5 ) 专家访谈与调研:就研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国内研究现状向专家学者请 教;通过到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及 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调研,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开发的 程序、法规及相关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现实基础。 5 1 4论文的框架及主要观点 i绪论 上 i 基于外部性理论视角的城市规划 上 i 历史视角的城市规划 上 i城市规划的有效边界 上 l结语 6 提出主要论点 论证该论点 一个推论 韭塞銮遥太堂亟堂焦淦塞 基王矬都挂翼论扭角酸撼直埋型 2 基于外部性理论视角的城市规划 2 1外部性的基本认识 2 1 1 外部性的内涵 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经济学家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 ( 1 ) 马歇尔( m a r s h a l l ) :首次提出“外部经济”这一概念,他在其经济学 原理( p r i n d p l 鹤o f e c 咖o m i c s ,1 8 9 0 ) 中写道:“我们可以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 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达所形成的经济; 第二种是有赖于某产业的具体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把 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这 一概念主要是对柏拉图的“组织能够增大效益”思想的继承,其内涵特征并不同 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外部性,但是他是第一个提出“外部经济”的人,正是他首次 提出外部经济引起后人的争论和思考,才慢慢发展出今天的外部性这一概念。 ( 2 ) 西奇威克( s i d g 哪i c k ) :灯塔是经济学中一个经典性的象征,亨利西 奇威克最初对外部性的认识,体现在他对“灯塔”问题的继续探讨。在他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生产关系中自然自由的体系”一章中这样写道:“在大量 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这一论断( 即通过自由交换,个人总能够为他所提供的劳 务获得适当的报酬) 明显是错误的。首先,某些公共设施,出于它们的性质,实 际上不可能由建造者或愿意购买的人所有。例如,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大量船只 能够从位置恰到好处的灯塔得到好处,灯塔管理者却很难向它们收费。”在西奇 威克这段话的表述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外部性”,但他己经认识到在自由经济 中,个人并不是总能够为他所提供的劳务获得适当的报酬,这种。个人提供的劳 务”与“报酬”之间差异,正是今天经济学所研究的“外部性”。 ( 3 ) 阿瑟s 庇古( p i 9 0 u )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他在标志着福利经济学正 式产生的福利经济学著作中,在接受马歇尔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概念基础 上,提出了“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所谓边际私人 纯产值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投资者收入所增加值”,而边际社会纯产值, 则是指“社会因增加一个种市场的不存在会导致非帕雷托最优的均衡,此时就出 现了外部性。”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将外部性理解为:当经济主体发出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 接关系的其他主体产生了影响,而且他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也得不到好处时, 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 7 达到帕累托最优( p a - 呦o p l j 啦a l i t y ) ,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取利润最 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交易 或价格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2 1 2 外部性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可以将外部性分为很多类型: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简单外部性与复杂外部性、 可预期外部性与不可预期外部性、帕累托相关外部性与帕累托不相关外部性、物 质外部性与制度外部性等。这里介绍常见的两种分类,即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 1 )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按经济主体实际活动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可以将外部性划分为负的外部 性和正的外部性。所谓负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 负面的经济影响,即对这些经济主体造成了某种损害,而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或 价格体系给予补偿。如汽车废气产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呼吸的有害烟雾,具有负外 部性。所谓正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正面的经 济影响,即对这些主体的利益与福利带来了增进而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或价格体 系而得到报酬。如修复历史建筑具有正外部性,因为那些在建筑附近散步或者骑 车的人会享受到这些建筑的美丽和沧桑而不必为修复建筑物付费。 ( 2 ) 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按外部性产生的不同领域,可以将外部性划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当一个消费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而且这种影响未能 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来调节时,则是一种消费外部性。生产外部性一般发生 在一个厂商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而且这种影响 同样没有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来调节的情况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养蜂厂 与其毗邻的苹果园的例子。由于蜜蜂的养殖提高了苹果的授粉概率,因而增加了 苹果的产量,反过来,苹果产量的增加又提高了蜂厂的产蜜量。然而,无论是养 蜂厂还是苹果园都没有从对方那里得到任何形式的报酬,这便是生产的外部性。 实际上外部性可以产生在两个消费者之间、两个生产者之间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 间等不同的场合,究竟是消费外部性还是生产外部性,主要看产生外部性的领域 所在,如果是消费领域,就是消费外部性,如果是生产领域,则为生产外部性。 如吸烟产生的外部性就是消费外部性,是在消费香烟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 8 2 1 3 外部性的后果 外部性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分别以生产正负外部性和消费正负外部性四种 外部性为例来说明外部性是如何导致价格机制失灵、市场无效率的。如下图所示: 量蘑量均衡量 产品铝的教 在有生产的负外部性时,生产铝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铝的最适 数量,小于均衡数量。因为生产每一单位铝,社会成本包括铝生产者的私人成本 加上受到污染形响的不利影响的旁观者成本。 均衡量t 适量 在有正的生产外部性时,生产机器人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因此,机器 人的最适量大于均衡量,即市场量。 ( ) 负的消费井部性 鞋 名 宅 桠 餐 ( b ) 正的消费外部性 皿适星均衡量 酒的数量 均衡置越适量 教育的数量 如果消费者喜欢酒后驾车并危及他人性命,这样酒的消费就引起了负外部性, 同样,教育的消费也引起正外部性,因为受教育的人增加会产生一个好政府,好 政府有利于每一个人。( a ) 图表示在消费酒的负外部性情况下,社会价值小于个人 价值,而且社会最适量小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 b ) 图表示教育的正外部性情况 9 痒$ 眸霉 下,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消极的外部性会引起供给过度,即在存在负的 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两者的差额表现为边际外部 成本,因而对企业和个人是最优的不一定就是社会的最优决策,它往往导致价格 偏低,产量过多,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而积极的外 部性会引起需求过度,即私人活动的水平会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在由此 可见,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是扭曲的,市场机制就不能完全发挥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必然会使市场供求失衡,使社会资源配置偏离完全竞争条件下 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 2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表现 在人口和经济聚集的城市中,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既有正的外部性,也有 负的外部性,它们影响着整个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道路的 修筑或者绿地的开辟是城市中最普遍的外部性为正的例子。因为道路或绿地的开 辟会提高周围商店、住宅的价值,使并未投资修筑道路或者开辟绿地的居民和厂 商获益,但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得额外补偿。另一方面,城市工厂生产中向外直接 排放污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工厂这样做,可以使其比在投资增设控制或消 减污染的设备的情况下,用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换一种说法,工厂可以从直接 排污的行为中获利。但是,整个城市的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工厂对环境 的污染损失是由这个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承担的,即整体社会成员要承担由工厂行 为所造成的外部成本,这就是外部性为负的事例。 通常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市内土地的开发,不同性质的建筑、设施 以及场所等城市功能体陆续出现,它们会对城市环境、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外部 性,并且各城市功能体之间也会形成外部性作用。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部 性中,既有正的外部性,也有负的外部性,如果从某个或某一范围内的城市功能 体的角度出发,往往是无法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外部性辨别清楚的。因此,有必要 从不同层次来分析城市发展的外部性。 2 2 1 宏观层面一城市扩张的外部性 城市扩张指城市在空间上向外延伸和农用土地城市化的过程,e d r a p 呱1 9 3 7 ) 开始用城市蔓延( u r b 姐s 睥1 w 1 ) 这一术语来描述上述过程。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程度 影响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空间演变。本文将这种城市宏观层面的外部性作用 的表现分为城市扩张的正外部性和城市扩张的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 1 ) 城市扩张的正外部性 城市扩张的本质是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j b m e c k c r 牡d d f a n s l e “1 9 8 3 ) 发现,在农业生产的产出率较高的地区,城市结构相对紧凑,城 市蔓延速度相对较慢。这对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蔓延现象,具 有借鉴意义。j b m e d 【喇2 0 0 0 ) 进一步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前提下,城市蔓延往 往是发生在生产率相对低的土地上,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增加了土地的 产出率,推动经济的增长。 e g l a e s c r 柚dm k a h n ( 2 0 0 3 ) 根据美国的数据,对城市蔓延的经济增长贡献 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构建两个回归分析模型,城市人均收入与就业密度关系回 归方程和城市人均收入与城市蔓延关系回归方程。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就业密度 每增加1 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o 1 3 个百分点。城市每向外蔓延百分之一,城市 人均收入就增加0 2 7 个百分点。这一点在美国、日本和法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就 业结构变动中也能看出( 如下表) 。因此,城市化以及相应的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 经济增长贡献。 表:1 9 6 0 年和1 9 7 0 年美国、日本与法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 单位: 国别美国日本法国 城市化 城 第第第城第第第城第第第 率和就 市 二 二市 = 市 二= 化 产 蕾立 化产 产产 化产 产产 业结构 盎 业业业 蛊 业业业 窒 业业业 1 9 6 0 年 7 0 08 63 0 66 0 86 3 02 6 92 8 o4 5 16 1 22 2 43 8 13 9 5 1 9 7 0 年7 3 54 42 9 96 5 77 2 11 7 43 5 24 7 47 0 o1 4 33 8 74 7 0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国际比较统计和原苏联统计出版社1 9 7 3 年出版的世界各 国入口手册中的数据整理。 其次,城市扩张对经济福利有较大的贡献。根据s k r o y 卸dj s o n s l c l i “1 9 8 3 ) 的观点,城市蔓延有利于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有序性。一方面,人口流动的有序 1 1 性可以减少无序所造成的冲突和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有序性有利于 个人的福利改进。从而,城市蔓延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整体福利。a a n 船( 1 9 9 2 ) 构 建了一个两区位城市经济模型,以分析城市蔓延与福利改进的关系。a n a s 发现, 在城市蔓延过程中,福利改进具有外部性,社会福利改进大于私人福利改进之和。 但是城市自然蔓延总是滞后于福利的最优状态,只有当原有城市中心的福利损失 达到一定程度,城市自然蔓延才会发生。鉴于以上结论,a n 勰认为:城市外部中 心的建立需要集体行动的支持。在城市外部中心的自我强化机制形成之前,应该 对城市外部中心的发展予以政策倾斜。 再次,城市扩张与周边地区形成城市带、城市圈,加深了区域内的专业分工, 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如下图所示: a a n a s ,r a r n o t ta n dk s l l l a n ( 1 9 9 8 ) 认为,产业的城市集聚产生正负两 种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导致产业集聚的趋势,负的外部性限制城市的规模和密度。 不同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外部性,导致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也不同。对于某 些产业来说,城市产业集聚的程度尚显不足;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产业来说,该 种城市密度已经是过度集聚。城市扩张有利于各种产业寻求其集聚力量和扩散力 量的平衡,达到最优集聚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整体效率。 当然,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各个边缘城市的发展可能只是次优的。j h e n d e r s o n 锄de s 1 a d e ( 1 9 9 3 ) 指出,城市蔓延过程中各个潜在的边缘城市进行博弈。博弈 均衡的结果是,某些边缘城市发展导致另一些边缘城市发展的无效率,均衡结果 是次优状态。 ( 2 ) 城市扩张的负外部性 第一,城市扩张使得开阔空间减少而导致福利损失。接近自然和开阔的空间 是居住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j k b r u e c k n e r ( 2 0 0 0 ) 指出,在农用土地转化为城 市土地的过程中,土地的开放空问价值( o p e n s p a c eb e n e f i t ) 往往被低估。由 于无形的开阔空间价值并不构成农用土地收入的组成部分,当农用土地转化为城 市土地时,开阔空间价值的损失不能表现为货币形式。于是,土地市场忽视了开 阔空间价值,土地市场的失灵导致总体社会福利的损失。 房地产周围开阔空间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g a c h a r y a 绷d l b e n n e t t ( 2 0 0 1 ) 依据美国的数据,分别对房地产周围0 2 5 英里和l 英里辐射范 围内的开阔空间的百分比与房地产价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显示,房地 产周围的开放空间的增加显著地导致房地产的增值,并且开放空间的房地产增值 贡献是递减的。城市扩张减少了原有房地产周围开阔空间,将以递增的速度导致 原有房地产贬值,这种负外部性导致了总体社会福利降低。 第二,城市扩张带来了交通拥挤与城市过度蔓延。城市扩张与城市交通工具 增加互为因果。正如j l e y i n ea n dy g a r b ( 2 0 0 2 ) 指出,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性 导致城市的蔓延,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和费用花费在城市交通 方面。从交通工具使用者个人效用最大化视角,交通工具的选择取决于使用交通 工具的私人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当交通拥挤达到一定程度,交通工具的增加将导 致他人运行速度减慢,交通工具的增加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由于交通工具的负 外部性特征和市场失灵,交通工具的最优个人选择与最优社会选择之间产生矛盾。 r c w h e 8 t o n ( 1 9 9 8 ) 将交通拥挤程度内生于城市土地租金最大化模型之中, 以分析城市运输能力如何推动城市过度蔓延。模型均衡条件显示,在考虑城市交 通拥挤的消极影响之后,城市运输能力的最优化间接推动了城市的蔓延。道路拥 挤存在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导致交通的过度拥挤,并进一步推动城市的过度 蔓延。 第三,城市扩张加剧了对公共设施的“搭便车”行为。城市扩张必然伴随着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公共基础设施的部分费用必然由城市财政负担。 j k b r u e c k n e r ( 2 0 0 0 ) 认为,由于城市财政收入来源于整个城市的税收,当城 市新区享受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时,城市新区居民的公共福利大于税收负担。消 费者愿意购买城市新区的房地产,扩大了城市新区房地产的需求,抬高了房地产 价格。于是,房地产开发商能够支付更高的土地价格,农用土地向城市用地的转 变成为更有利可图。城市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搭便车”现象,导致了土地市场 失灵,加剧了城市过度蔓延。 j n e c h y b aa n dp w a l s h ( 2 0 0 4 ) 进一步指出,新增公共基础设施导致的土地 市场失灵只是一种潜在的市场失灵,通过税收制度设计可以予以规制,以避免潜 在市场失灵转变为现实市场失灵。但是,如果税收设计不是最优税收设计,新增 基础设施的“搭便车”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市场失灵。 可见,在宏观层面上,城市发展的外部性表现往往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理念有 很大关系。城市的发展可以通过城市带、城市圈等形式,提高城市周边地域的经 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就业水平;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展 也会导致交通拥挤、土地过度开发等负外部性,而城市发展的理念可以决定城市 按照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城市在宏观层面上的外部性表现可是说是城市发展理念 的外在体现。 2 2 2 微观层面一城市开发的外部性 ( 1 )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外部性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更多地表现为生产 的外部经济性,因此,这里将主要讨论其正的外部性。以城市交通为例,城市交 通设施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可达性,产生时间节约的经济价值,促进交通 沿线的土地及物业升值等。对中心城外的某一个区域,当只考虑交通成本和房地 产价格两个因素时,如果该区域原来缺乏相应的交通设施,交通条件极为不便, 可达性差,居住在该区域人们的出行成本会非常高( 如采用较高成本的私家车或 较为费时的其它出行方式,都会使出行成本大幅提高) 。因此,许多人就不愿意到 那里居住,这将导致该区域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偏低。但如果在该区域内建设一 条连通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必将使其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显著提高其可达 性,节约出行时间,明显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从而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入住该 地区。其结果是该地区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特别是轨道交通沿线一定区域内的 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会大幅上涨。北京回龙观地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城铁1 3 号 线的开通,使回龙观地区的房价快速增加,增幅快于同期其它有关地区。 轨道交通对人口的吸引作用如下图1 所示: 图1 :轨道交通对人口的吸引 上图1 中,c 1 表示在没有修建与城区相连的轨道交通之前,居住在中心城区 外某一区域的人的出行成本;c 2 表示该区域修建与城区相连的轨道交通之后,该 区域人的出行成本;d 表示交通需求雎线;q 1 、q 2 分别表示修建轨道交通前后对 交通的需求人数。显然,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有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该区域来。 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如图2 所示: 圉- 2 :轨道交通对房产价格的影响 图2 中,d 1 、d 2 分别表示某区域修建轨道交通前后,人们对该区域房屋的需 求曲线;p 1 、p 2 分别代表轨道交通建设前后的房产价格;s 为该区域的房屋供给 曲线。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该区域居住,对房产的需求数 量从q 1 增加到q 2 。这样,需求曲线就从d 1 移动到d 2 ,相应地,房产的价格也 从p 1 上升到p 2 。 城市交通设施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道路或轨道建设会引起其沿线的土地和房 地产升值。然而,这种由于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与房地产的升值利益并不能 由交通建设单位获得,而往往被开发商或业主获得。对于先期进入的开发商和业 主而言,将会获取较大的利益;后期进入的开发商和业主,尽管需要支付一部分 土地和房地产升值的费用,但由于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他们仍可获取由于土地和房地产继续升值带来的部分利益。直到交通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