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明清民歌时调集》方俗词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明清民歌时调集》方俗词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明清民歌时调集》方俗词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明清民歌时调集》方俗词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明清民歌时调集》方俗词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明清民歌时调集是由明清时期的文人搜集、整理的一部民歌集。作为一 部口语性极强的民间作品,它其中包含了大量口语词、方言词,尤其是吴方言词 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吴语词的本来面貌,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词汇提供了丰 富的材料。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部分方言词语 所作的解释与研究,还并未对整部作品从整体上做系统的分析与整理,本论文重 点对其中的口语词以及吴语词作了比较详实、系统的梳理与汇释。以汉语大词 典为基本参考,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的口语词分类别进行讨论,以弥 补汉语大词典在释义、收词等方面存在的失误,对其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做 一补充与完善。在明清吴语词典中,作者穷尽性地对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吴语 词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整理与解释,但并没有收录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的 一些吴语词。这里我们主要整理、收集明清吴语词典中失收的、或释义不准 确葛勺吴语词进行排查与筛选,归纳、整理这部分吴语词,以便完善明清吴语词 典在吴语词方面的汇释工作。通过上述两项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口语词 和吴语词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我们期待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补充一些比较全 面、可靠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俗语词,口语词,吴语词,疑难词 a b s t r a c t m i n gq i n gm i ng es h id i a of ii sa s e to ff o l ks o n g sw h i c hi sc o l l e c t e da n ds o r t e do u t b y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嬲f i e s s c h o l a r s i ti n c l u d e sl a r g ea n u m b e ro fs p o k e nw o r d s ,d i a l e c t w o r d se s p e c i a l l yt h ew ud i a l e c t 、o r d sa saw o r k sw i t hh i g h l yp o p u l a ro r a ls e x i to f f e r s u sl u x u r i a n tm a t e r i a lt om s e a r c hm i l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v o c a b u l a r y , a n di tr e a p p e a r s t h ew ud i a l e c tw o r d s 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w h e ni ta p p e a r e da tt h a tt i m e a tp r e s e n t ,w e c a no n l yf i n ds o m ee x a m i n a t i o n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sa b o u tap a r to fm i n gq i n gm i ng es h i d i a o ,f s d i a l e c tw o r d s ,n o ta b o u tt h ew h o l ew o r k so fs y s t e m a t i ce x a m i n a t i o n s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t a r g e to ft h i sp a p e ri sa b o u tt h ed e t a i l e da n d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 t h es p o k e nw o r d sa n dw ud i a l e c tw o r d s w er e f e rp l a ny ud ac id i a na n dd i s c u s s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o fs p o k e nw o r d si nm i n gq i n gr a i ng es h id i a oj it om a k eu pf o rt h ee r r o r so f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a n dm i s s i n gw o r d si nh a ny ud ac fd i a n , a n dw i gp i 嘲t h ea c c u r a c ya n d m t e 咖w t h ea u t h o ro f m i n gq i n gw uy uc id i a n # v eu s 吐诧c o l l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w u d i a l e c t w o r d si nm a n y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 ,b u ti td o e s n tr e c r u i ts o m ew ud i a l e c tw o r d si n m i n gq i n g 朋胁g es h id i a o 豇w et r o u b l e s h o o ta n ds e l e c tt h ew u d i a l e c t 、o r d sw h i c h d o n ta p p e a ri nm i n gq i n gm i ng es h id i a oj ta n ds o m ew r o n g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w u d i a l e c tw o r d s ,a n dw ec a np e r f e c tt h et a s ko fs o m ew o r d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i nm i n gq i n gw u y uc id i a n b yw a yo f t h i st a s k ,w ec a na n a l y s ea n dr e s e a r c ht h es p o k e nw o r d sa n dw ud i a l e c t w o m s w eh o p ew ec a nd os o m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 e s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 w o r d s k e yw o r d s :s a y i n gw o r d s ,s p o k e nw o r d s ,w u d i a l e c tw o r d s ,p r o b l e m a t i cw o r d s i l 前言 0 1 论文选题缘起 上- 一 刖菁 对整个汉语史框架的构建,需要对汉语词汇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际使用状况进 行准确的描述,专书词汇研究则是这一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石。对各个时期代表性作 品的词汇系统加以科学细致的研究,进而归纳出词汇发展的各种规律,应该被视为 汉语词汇史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近代汉语是汉语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汉语发展史来看,近代汉语是 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无论是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还是与现代汉语相比,都有其 鲜明的特点。近些年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它上承中古汉语 词汇,下启现代汉语词汇,许多汉语词的由来,都是从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而来 的。专书词汇研究,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 中的重要部分。近代汉语与我们现代相去未远,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可以从整体上 了解当时汉语词汇系统,从宏观上把握词汇史的发展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紧密关系。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明清时期的明清民歌时调集作为基本的研究对 象: 近代汉语词汇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口语性很强。随着对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 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明清时期浩瀚的文献书卷,我们不可能 在短时间内对其做穷尽性的分析与整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丰富,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与r 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口语词。明清民歌时调集的词汇 系统整体上口语性极强,其中山歌部分是纯粹用吴方言来行文的,其中包含了 大量的吴语词,为研究当时的吴语提供了详实的材料,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吴语发展 至今所经历的一些嬗变与沿革。这也是我们选择明清民歌时调集作为研究对象 最基本的依据。 本论文通过对其中的口语词以及吴语词作比较详实、系统的梳理与汇释,概括 归纳出当时1 3 语词在词义上的变化发展,对其中特点比较突出的吴语词分类别整 理,以期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增添一些比较全面、可靠的研究资料;同时对各种大 型的工具书在释义方面存在不足或错误之处加以补充或纠正。 0 2 方法和材料 研究方法: 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运用描写法,对挂枝儿霓裳续谱中口词语 前言 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对其中出现的疑难 词语进行溯源,力求准确完整地归纳解释这部分词语;我们将运用比较法,通过与 现代汉语的比较,把握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方言词语;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 使用归纳法,总结归纳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的口语词和方言词语的特点。 研究材料: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比较通行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 9 8 7 年出版的 明 清民歌时调集,在这之前也出现过不同的版本,会在下文中作一介绍,我们主要 根据1 9 8 7 年版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同时借鉴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民歌是比较通俗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结合作品性质相似的明清通俗小说与戏 曲文学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与说明。前者主要有:“三言二拍” (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海 上花列传、祷杌闲评等,还有冯梦龙其他的文学著作如:东周列国志等; 后者主要有:长生殿、牡丹亭等。 2 第一章冯梦龙与明清民歌时调集 第一章冯梦龙与明清民歌时调集 1 1 作家作品简介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耳犹;名梦龙。他的别号很多,如:绿天馆主人、 可一居士( 亦称可一主人) 、茂苑野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冯梦龙的这些别 号,见署于他编订的戏曲、小说和时尚小曲,不见署于他的经史诸著作当中。这说 明了当时封建正统的舆论,对戏曲、小说和时尚小曲的歧视,俗文学的爱好者不得 不隐秘地进行编著的工作,也说明了冯梦龙对戏曲、小说和时尚小曲的喜爱程度, 和他与封建正统的舆论进行迂回的斗争过程。 关于他的籍贯,历来各书的记载颇不一致:有说他是吴县人,有说他是长洲人。 冯梦龙常以“姑苏”、“古吴”、“东吴”、“吴国、“吴门”、“吴趋”为其籍贯。一丁 先生认为“姑苏”、“古吴”、“东吴”、“吴国”、“吴门一、“吴趋”是吴县专称,因此 可以断定冯梦龙是吴县人。 冯梦龙的出卒年月,目前还没有获得明文记载的资料,因此,近来各书记载, 颇有出入。一般认为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 公元1 5 7 4 年) 春,根据沈自晋南 词全谱凡例续记和王挺挽冯梦龙诗,知道冯梦龙逝世于顺治三年( 公元1 6 4 6 年) 春天,享年7 3 岁。 冯梦龙一生都追求进步的思想,他凭着自己的爱好去学习,猎取知识,无所拘 束。他热爱通俗文学,尽情吮吸通俗文学的乳汁,并付诸行动,倾心于通俗文学的 搜集、整理和刊布工作,这是公丌地向封建名教进攻的叛逆行动。卫道者群起而攻 之,对他进行迫害,他迫于贫困,谋求生路,不得不各处奔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 放弃为官的选择。崇祯三年,即冯梦龙5 7 岁那年,得到一名岁贡。崇祯七年任寿 宁知县。他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仕籍。但随着仕宦的道路,他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不仅进步思想和叛逆意识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封建的落后意识, 则有所增长与泛滥。不过,总的来说,他还是位进步的作家,即便在仕途中,他仍 然属于关注人民命运的良吏,从不胡作非为,他趁机把自己一直向往和倡导的善治、 德化的政治主张,付于实施。 冯梦龙一生著述甚多,而且内容广泛。刘瑞明在 :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 按内容将其分为八个方面:“第一类是传统经学,或科举考试参考资料,计麟经 指月、春秋衡库等共四种。第二类是历史,如纲鉴统一、寿宁待志等共 五种。第三类是通俗读物的编纂,计太平广记钞、 三教偶拈、 :智囊补、情 史、古今谭概。第四类是一般文化杂著,计笑府、牌经、折梅笺。第五 类是散曲创作,太霞新奏。第六类是戏剧创作,墨憨斋定本传奇中改编或自 第一章冯梦龙与明清民歌时调集 编共十四种。第七类是长短篇小说,新列国志、新平妖传、三言。第八类是 民歌,挂枝儿、山歌、夹竹桃。一可见,民歌创作与收集已是冯梦龙文学活 动的一个主要方面。 明清民歌时调集以1 9 8 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最为常见。本论文文献 参考主要依据此版本。它包括挂枝儿、山歌、夹竹桃、霓裳续谱和白 雪遗音五部分。这五部分曾于1 9 5 9 年至1 9 6 2 年之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 作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分别排印出版,内部发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的 挂枝儿是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明刻本九卷残本为底本,由路工据姚本补了四十 首( 浙江图书馆所藏姚梅伯今乐府选中录有挂枝儿钞本上、下卷) ,并由 胡士莹据姚本进行审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挂枝儿便依据上述版本整理出版的。 山歌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明写刻原刊本重新校点排印的。明写刻原刊本就 是1 9 3 4 上海传经堂主人去徽州访书,发现的明写刻本的题作墨憨斋主人述的 章痴二弄山歌,也是冯梦龙辑集山歌专集的原书。1 9 3 5 年,传经掌主人 请顾颉刚校点后把它排印了出来。随后,上海中央书店又印出了包括再据传经堂捧 印本增补过山歌的黄山谜。( 收山歌、黄莺儿、 谜语、挂枝儿及 央竹桃五种) 。但是现在传经堂排印本山歌流通已少,并且排印上稍有脱 误。黄山谜本虽是易见,因系依浮自主人选本删去十八首后,又掘传经堂排印 本补入二百五十四首的节本,排校粗疏,讹夺尤多,已经不是冯梦龙辑集的山歌 这本书的原貌。1 9 8 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歌所依的版本是郑振铎旧藏明启、祯 白j 刻本为底本,并用所能找到的别本:两种清旧抄本和明适情十种的选本等对 读了一下。纠证了前两个版本的错误。1 9 8 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夹竹桃是用路工 所藏的明刻本排印的。 霓裳续谱是清乾隆六十年的俗曲总集。成于1 7 9 5 年,所集的大都是北京 像姑们所唱的小调。王楷堂在自序罩说:其词曲或从诸传奇析出,或撰自名公钜卿, 逮诸骚客,下至衢卷之语,市井之谈,靡不毕具。辑曲的人是天津三和堂的曲师颜 自德。关于颜自德的生平已不可考。点订则出于王廷绍之手。根据鲍桂星的觉生 感就诗钞、纪昀的渖阳续录以及梁章钜的楹联续话知道王廷绍是乾隆壬 子举人、嘉庆已未进士。还有一版本是中央书店在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廿八同初版 的霓裳续谱,其校订者是绩溪章衣萍和虞山沈亚公。1 9 8 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白 雪遗音是根据中华书局排印内部发行本为底本的。自雪遗音的编者是华广生, 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其是山东历城人,字春f 开,生于清乾、嘉年问。 我们还能见到的有郑振铎选编的白雪遗音选和汪静之编的白雪遗音续选。 挂枝儿和山歌是冯梦龙搜集、编纂的两部吴中地区俚曲、民歌专集。 央竹桃是冯梦龙仿拟民间文学的著作,是仿山歌的主题、题材、形式而创 4 第一章冯梦龙与明清民歌时调集 作的爱情诗。挂枝j l ) 明万历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在当时传唱是非 常流行的。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范濂云间掾目钞、顾起元客座赘语、 袁宏道锦帆集、王骥德曲律等对此都作过论述。一般认为,挂枝儿的前 身应该是万历年间先在北方兴起的民歌小调打枣竿( 或作“打枣干一、“打草 竿 ) 。打枣竿从北方传入吴中地区时,因其曲调清新活泼,感情真挚,富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马上在歌楼酒馆、市井小巷传唱开来。在传唱过程之中,曲调开始揉进 了江南地方小曲的强调,开始南方化,为与北方“打枣竿”区别开来,而名之日“挂 枝儿 。但人们还是把它们看成是两个不同的曲名。山歌是冯梦龙收集了当时盛 传在吴中地区的民歌,收集的范围广泛,不仅仅是局限在“山”这一局域内。央 竹桃也是一种曲调。 1 2 明清民歌时调集研究现状及其语言研究价值 关于民歌的研究内容还比较少,在不同的专著当中会有零星介绍,如郑振铎的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章和第十四章中,介绍了挂枝儿山歌霓裳续谱在 当时流行传唱之盛,多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内容上的分析与评价。赵义 山在明清散曲史第九章和第十三章中,对明代和清代流行的民间歌曲小调挂 枝儿、山歌、央竹桃、霓裳续谱、白雪遗音从曲调上作了详细的归纳与 整理,办是从文学的角度对这五种进行说明。刘瑞明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对 挂枝儿、山歌、央竹桃三书作了进一步校勘整理,从语言、民俗、俗文学、 性文化等角度作注释、讲解,也并不是单纯从词汇的角度对其词汇系统进行分析说 明的。 明清民歌时调集所收集的民间歌曲小调中蕴含了广泛深刻的内容,如在文 学、语言、声律、民俗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尤其是民间歌曲小调中保存的大量口语 词,成为研究当时口语词的重要语料。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为止,对近代汉语词汇 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近代汉语口语词的研究上。明清民歌时调集为我们研究 明清时期的口语词又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此外,目前对这种民间歌曲小调词汇作专 门研究的还比较少,而且还未发现有入对明清民歌时调集词汇进行系统的研究, 所以本文选择明清民歌时调粜作为研究对象。 明清民歌时调集是对流行于明清的民间歌i t t l , j , 调的收集整理,其中保存了 大量的方言资料。尤其是山歌,它是重要的明代吴语资料,而且保存了一定的 古字古词。顾颉刚在1 9 3 5 年上海传经堂书店铅印线装本山歌序中说:“倘有 人能把这部书里的古字古语考订出来,详加注释,那么我们就更感兴趣了。一 霓裳 续谱前三卷都是西调,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当时山陕地区的方言词语。蒋绍愚在近 代汉语研究概要中说:“近代汉语研究要充分重视现代方言,把死的历史资料和 第一章冯梦龙与明清民歌时调集 活的方言资料结合起来,这将为近代汉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结合现代方言,归 纳总结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的当时方言用例,尤其是吴方言词汇的使用,可 以了解方言系统内部的嬗变,还可以运用新的方法对其词汇系统进行研究。 6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从整个汉语发展史来看,近代汉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以往的汉语研究, 对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做得比较多而且充分。而对中间一段的近代汉语研究得很 少,里现出“中间小,两头大一的状态,中间有一千多年的汉语史没有得到充分的 研究,这也使得对汉语史的历史分期仍然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量学者 将目光转向了近代汉语这一研究领域,不断充实这一历史时期的语言研究,为我们 提供了许多丰富详实的语言事实。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白话作品,其中很多白话著作成为文学作品的典范。 明清的白话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口语化程度很高,对汉语白话具有规范的作用, 因此也成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素材。尽管是白话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着 文言文献资料所没有的优点,但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某些词汇的困扰, 造成阅读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做大量的工作,解决读者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 问题。 明清民歌时调集作为一部民歌集,是劳动人民自己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再 现了当时当地的世俗生活,表现出强烈的自由自在的民洲精神。自然而然地广大下 层普通民众逐渐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主体,而描写普通民众的同常生活,必须使用 他们的日常口语词。明清民歌是纯粹的市民文学,口语化进程极高。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口语词,其实就是“俗语词”( 汉语俗语词) 。俗语词的概念 古已有之,但古人从未使用过“俗语词”这个名称,而是称之为“俗语、“俗言 、 “俗文”、“俗说”或者“乡言一、“常言”、“恒言”、“迩言”之类。古人使用这些概 念时指的大致上就是俗语词,但有的学者则兼指一些俗字、成语、谚语,“词与 “非词”的区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严格的“俗语词 概念,应该是现代语言学 的概念。 在2 0 世纪以前,人们经常使用的术语是“俗语”、“俚语 等。这些概念大致 和“口语词”相当。但以前因为没有“词”的概念,所以“俗语 、“俚语”有时不 仅是指1 3 语中的词或词组,而且包括一些谚语之类的句子。这些术语的使用由来已 久,人们比较熟悉,所以现在的研究者有时还沿用这些术语。但为了把句子排除在 外,在谈及i :3 语词汇时,一般已不再使用“俗语”这一名称,而称之为“俗语词”。 ( 蒋绍愚2 0 0 4 )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目中说:“古代v i 头语言的 真实面貌,反映在正统的文言文罩的非常之少,而在民问的创作以及文人吸取 民间1 :3 语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其部分。民谣、诗、词、曲、小说、随笔、语录等, 其中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口语的材料 。郭在贻先生也说:“古代人的1 :3 头语词,也叫 7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俗语词。 曲彦斌先生指出:“在俗语这词里,俗则是约定俗成,通俗、流行的 意思。王镆在宋元明市语汇释一书中使用了“市语”这一术语:“市语,顾名 思义,即市井小民的口头语言,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看来,它应当是所谓同行语和 社会习惯语,属于社会方言之列。 我们可以看出,王镁在这里所讲的市语是包含 在上述“俗语词 当中的,只不过把市语单独拿出来做专门研究,更能突出其在行 业分类上所表现出的特点。黄征先生在 汉语俗语词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 对俗语词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汉语俗语词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语口语中的 新产生的词语和虽早有其词但意义已有变化的词语。在本论文中,我们依然沿用黄 征先生提出的这一概念,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的俗语词分类别加以梳理。 时间的不断发展,新词与旧词之间会发生融合、交替等变化,我们可以把新旧 词这种发展变化形式,总结为下面4 种情况:旧词旧义、旧词新义、新词旧义和新 词新义。对于旧词旧义和新词旧义,我们只需对其意义做简单的了解与掌握,因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这两类词语占了绝大部分。如果用来交际的词语以我们 难以想象的速度增多、词义发生变化,那我们的同常交际也就因此变得杂乱无章, 很难进行下去了。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剩下的两类: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新的词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人们的f t 常用语,旧有的词语随着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 被赋予了新的用法与意义,才使得我们的语言有新鲜感可寻,为语言的灵活性增添 了必要的发展途径。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材料中,或多或少的会带有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的产生,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加以区分。在这一章晕,我们主要对明清民歌时 调集中出现的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这两种情况加以归纳与整理,并且以大型的工 具书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等作为参 照,对这几部书在义项划分或者在释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或修正,使其在 义项和释义方面更加完善、准确。 2 1 新词新义 不同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是跟俗语词分不丌的。俗语词的产生是伴随着新的词 语不断出现,新的意思频繁使用的过程。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定的时期总会伴随着当时特 有的社会语言现象:一些词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出现的词语。当 然词汇的发展演变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的,新旧不断斗争、交替,最后新 词战胜旧词,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同常用语。我们这里所说的新词新义是在俗语词 的范围内界定的。新词是指出现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而在近代以前并没有 出现过的词语,这些词语流行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成为人们口头交际的词语。新 8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义是指某些词语虽在前代早已产生,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使用的过程中,某些词在词义方面会出现新的意思,我们 把这种现象称为新义。在这里,我们主要分四种情况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 的部分新词新义加以详细的解释,对照汉语大词典、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 词典等大型的工具书,对其中某些词语解释有误或在释义方面存在问题之处加以 纠正,以便完善大型工具书在这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类是大型工具书释义不准确的例子: 统口 还有不肯统口的莫要不知好歹( 挂枝儿私部口许冯评) “统口是近代才出现的一个词语,多出现在戏曲和白话小说作品当中。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改口。一般用于答应改变原来的主张。”刘瑞明在 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的解释是:“同意,答应。字面意思,统一于对方的 要求。 许少峰主编近代汉语词典对“统口”的解释是:“开口说话,接嘴。 宋 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相差不大:“松口,改口。 我们阅读文献,收集到的相关的例子如下: 晋平公虽感其来意,然有林父先入之言,尚未肯统口。( 东周列国志第6 6 回) 兑、成再四告禀,主父并不统口。( 东周列国志第9 3 回) 刘翁被女儿几遍投水唬坏了,只是摇头,略不统口。( 警世通言第l l 卷) 妈妈也几遍教女儿打发李甲出院,见女儿不统口,又几遍将言语触突李公子, 要激怒他起身。( 警世通言第3 2 卷) 我一向要劝这和尚还俗出仕,他未肯统口。( 醒世恒言第1 2 卷) 王媪只是干笑,全不统口。( 喻世明言第5 卷)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统口”前面都有否定词“不”或“未肯”。根 据其在原文中的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前面的内容是陈述供后面出现的人物作出肯 定或否定的选择。而“统口 后面的内容通通在前面已经出现了。所以我们可以认 为,“统口”在这早并没有丌口说话,而且所作出的选择是否定的,也就是不同意 前面所陈述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统口”的意思是:开口答应或者同意前 面所提到的内容或意见。 减妆检妆 再变个减妆儿与你朝朝见( 挂枝儿欢部变之二) 短短头梳袖里藏袖里藏袖里藏。再来检妆里面摆祠堂几遍梳头几遍哭 9 第二章 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只见祠堂弗见郎( 山歌摆祠堂) 这两个词都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它们都是古代妇女用的比较轻便的梳妆匣子。 里面除了可以装妇女那些化妆用品、饰品外,还可以装银两、食物等。 知县道:“你丈夫说,钱物细帐,在减妆匣内,钥匙在你身边。田房文契在紫 漆箱中,放于床顶上。 ( 二刻拍案惊奇第1 3 卷) 美娘点了一点头,打发丫鬟出房,忙忙的开了减妆,取出二十两银子,送与秦 重。( 今古奇观第7 卷) 狄夫人见说,只得对自己宫奴说道:“你到院中去,把减妆内做完的萤凤灯儿 尽数取来。 ( 隋唐演义第4 7 回) 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引劫余灰中一个例子:“只见脂粉、检 妆、衣服,都已预备在那里”。解释“检妆”有“嫁妆”之义。但我们看后面的内 容:“一个老妈子便过来和他梳头。婉贞拿起检妆,向地下一扔,砰訇一声,摔了 个粉碎,顺手把桌上脂粉等物一扫。 这里的“检妆”还是表示容器,盛嫁妆的容 器。 也可以写作“拣妆”: 李瓶儿道:“也罢,银姐不吃饭,你拿个盒盖儿,我拣妆里有果馅饼儿,拾四 个儿来,与银姐吃罢。 ( 会瓶梅词话第4 4 回) 这妇人一面叫秋菊,问他果子在那里。秋菊道:“有,我放在拣妆内哩。 ( 盒 瓶梅词话第7 3 回) 以上几例中,“拣妆”内装食物。 还可以写作“简妆”: 国王道:“昭阳宫里,梳妆阁上,有一双黄金宝串,原是金圣宫手上带的。只 因那同端午,要缚五色彩线,故此褪下,不曾带上。此乃是他心爱之物。如今现收 在简妆盒罩。寡人见他遭此离别,更不忍见;一见即如见他玉容,病又重几分也。” ( 西游记第7 0 回) 大型工具书释义不准确的例子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中还有很多,比如:萨、 能行、拿捏等词语,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对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词语 的意思细加捕摩,才能归纳出其准确的意思。 第二类是大型工具书失收的词语: 消息( 子)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同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 时消息。 在这里,“消息 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 动静、得失等变化事实。此后,“消息 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音信,人或事物 1 0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的相关报道。据恒言录记载:“消息本出易丰彖传,后人借作音信用。打 但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中,“消息 又体现出另一层内涵。本书中一共3 处用“消 息 的例子,我们列举如下: 消息子我的乖你识人孔窍。捱身进。抽身出踅上几遭。燃一搽。眼朦胧 浑身都麻到撼重了把眉头,撩轻时瘁又难熬搽到那不瘁不疼也你好把涎唾儿 收住了。( 挂枝儿咏部消息子之一) 消息子都道你会擒人的趣,疼不疼,痒不瘁,这是甚的,寻着个孔窍儿你便 中了我意,重了绞我又当不起,轻了消我又熬不得,睡梦里低声也,叫道慢慢做到 底( 挂枝儿咏部消息子之二) 我里情哥郎好像消息子能。身才一捻骨头轻。进来出去能即溜。教我小阿奴奴 关着子毛头便痒死人( 山歌消息子) 从上面三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消息 应该是一种工具,它能够进去来出身 体的某个部位自如。 邓子勉曾于1 9 9 8 年在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 期发表的 、净发 社及其他一文中收有三首消息诗:“耳作蝉鸣似有琴,身无气脉不通风。妙 手精玄轻一镊,教人快乐自玲珑。一“形如箭撞似鹤毛,细软由能入耳曹。响铒相依 似蝉噪,得人清爽意惶惶。“凤凰落了一枝鬃,高士取来在手中,此个神仙藏妙用, 为人净耳见闻听。”邓文认为:“消息当为净发梳剃所用的一种可发出声音的器 具。但我们联系诗文发现,“消息”被解释为净发工具实为不妥。诗文中共同出现 的“耳”,说明“消息”是与耳朵有关系的。我们看诗文中的表述:“耳作蝉鸣 可 能是由于耳垢或其他东西的影响使耳朵的听力下降,甚至产生嗡鸣的声响。“细软 由能入耳曹”说明这种工具是用细软的毛做成的,是能够进入人耳的,进入人耳的 目的是“为人净耳见闻听”。由此可见,“消息”应该是一种净耳的工具。 明清吴语词典:“消息( 子) :挖耳后消除耳垢的工具,由一根细棍子扎上 鹅毛等做成。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消息儿:用软毛或棉团做的扫耳垢的器具。 也叫耳燃子”。“消息”作净耳工具是从宋代丌始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服务行业 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刘瑞明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宋周密心- d = 雅堂杂钞卷 上医药:今之消息者,不知起于何时,然药方( 千金方) 自有按摩之术,如十 段锦之类是也,唐时有按摩博士。川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细 扣子、闹城儿、消息子、揪金钱。 如海笑道:“别难熬了,我便是个消息子,你耳朵发痒,我一束包你适意就是。” ( 歇浦潮第6 l 回) 缺连 第二章 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搿子了咽。勾子了眠醒来只剩个大缺连( 山歌婢) 文献中几处出现“缺连一这一词,刘瑞明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释中解 释:“缺连,又写成曲连、圈字的分音反切说法 。句言醒来发现丈夫不在床 被里,只留下人走后被子所形成的大洞口。 帽样新鲜不复完今剩缺连( 山歌破骠帽歌) 刘瑞明解释:“拼合成圈字,指帽沿一。刘瑞明从语音上对“缺连一这个词 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我们结合语境对这个词语的意思加以详细的梳理: 我们看在第一个例子中,“缺连是指睡醒以后,只剩下所盖的被子或其他御 寒之物裹成睡觉时的形状和样子,它在这里是比较凌乱的、不整齐的堆叠在旁边, 跟我们现在睡醒后不叠被子的样子相似。而不一定有洞留在此处。 第二例中,帽子长时间被戴以后,会让帽子的形状看这个特别的饱满,而不再 是皱皱巴巴的样子。“缺连 在这里是指帽子被拿掉以后,好像还是跟戴在头上的 形状相似。 这两例中的“缺连 都是表示物体在脱离依附体之后,物体依然保持与依附体 在一起时的形状与状态。 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穷尽性地总结归纳出所有的词语是比较困难的。在明 清民歌时调集中出现,但在大型工具书中并没有的出现的并不仅仅是上面文章中 所列举的这几条,像“一溜”、“碹碉”和“摧挫”等词语,在大型工具书中是找不 到的。这个工作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文献时要特别留心,不断地将这类词摘 录下来,逐步地完善大型工具书在这方面的缺陷。 第三类是大型工具书释义不完全: 走滚 “走滚”这个词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所表达的意思是 不一样的: 你道会走滚,少不得也沾泥( 挂枝儿咏部杨花之二) 人说你走滚其中都是虚只这脚尖儿上的风情也教人爱杀你( 挂枝儿咏 部戏毯) 我只爱你知轻识重随高下。缘何跟人走滚弄虚头( 山歌毯) 走滚无定期。热处和你温存也冷处就抛撇你( 挂枝儿咏部竹夫人之二) 这几例中,“走滚 是“行迹不定,来回摇摆不定,拿不准。比喻人的心思或 行为让人琢磨不透,说不准,说不定”的意思,在这里“走滚是动词。我们看下 面两例中的“走滚 : 吉士叫巫云上炕,轻轻捶了一回,又替他满身走滚,导引筋骨。( 蜃楼志全传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第1 9 回) 俨如一个银球,满地走滚,辨不出手脚头股,只觉花碌碌、光烁烁的好看。( 野 叟曝言第3 卷) 在这里“走滚 是把躯体与某平面接触,然后把躯体翻来覆去,前后滚动,表 示的是某种具体的动作。 “走滚 有善变,不专一的意思: 走滚的心肠儿。我也难拘难系。我识透你是个点水的蜻蜒。( 挂枝儿杂部拿 人) “走滚”有难缠,狡猾,不好对付的意思: 刘璃道:“到是李融还有些灵窍。”进忠道:“那孩子有些走滚,恐拿他不定。一 ( 椿杌闲评第l o 回) “走滚指事情发生某种变化,改变: 貂鼠皮道:“要上紧些,怕久了走滚。赌博帐,休要太认真。( 歧路灯第5 9 回) 复向谭绍闻道:“如今说媒的事,往往成而不成,临时忽有走滚,以致说媒的 无脸见人。 ( 歧路灯第4 9 回) 凑趣搦趣绰趣 肚子不凑趣可恨( 挂枝儿私部愁孕) 傍晚来。怎不见冤家来到不掬趣。风儿骤。雨儿又飘( 挂枝儿私部阻 雨) 汉语大词典收“按趣”一词,对它的解释是:“凑趣 。明顾起元客座赘 语卷1 :“善迎人之意而助畏之,曰掬。” “消息子,都道你会:| ;人的趣( 挂枝儿咏部消息子之二) 文献中不见“拐趣 例子,明清民歌时调集中仅此两例。汉语大词典没 有收“凑趣”一词。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近代汉语词典、明清吴语词典 对“凑趣 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意思是迎合别人的兴趣,趋奉奉承,使人高兴。 但我们在文献中的例子可以发现,“凑趣”除上述义外,还有逗笑取乐,识趣,识 相,有眼力架的意思: 好个凑趣梅香。( 挂枝儿私部五更天) 等到前面一出演毕,文君改装登场,尚未丌口,一个门客凑趣,先喊声“好。 不料接接连连,你也喊“好 ,我也喊“好”,一片声嚷得天绝地塌,海搅江翻。 ( 海上花列传第4 4 回) “万望谭爷凑趣,能全完固好,即不能全完,这整数儿一千,是再少不下来的。一 1 3 第二章 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 歧路灯第6 6 回) 那黄氏已是感激进忠不尽,又被他逐日小殷勤已买通了,不但不禁止他们,且 跟在里面打诨凑趣,大家打成一片,毫无忌惮,不分昼夜,行坐不离,印月已被他 们弄有孕了。( 祷杌闲评第1 5 回) 阿珠凑趣,随同巧因避往楼下。( 海上花列传第4 l 回) 却原来是时邦臣凑趣,打发两个人端着攒盘酒菜,挟了两床被褥,悄悄的交与 茹氏拿进。( 蜃楼志全传第1 9 回) 本书中还出现“绰趣”一词,例如: 俏冤家。近前来。我有句话儿商议。曾嘱你,悄悄地休被人知。你缘何人面前 常是调情绰趣。( 挂枝儿私部商议) 一时间。吃这碗饭。难推难却。绰趣的多。使钱的少。也只是没法。( 挂枝儿谑 部小官人之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绰趣 一次。从上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绰趣 一词 意思是“挑逗,取乐 。在这个义项上,“凑趣 与“绰趣 是一致的。 在同时代或稍早的文献中,我们还发现“插趣”一词: 小生姓双,这个姓柳,咱费了多少钱财,赔了多少工夫。占的这个表子,你只 管来插趣,好没礼也! ( 元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赛儿又时常接了家里的姊妹,轮递来陪酒插趣。( 初刻拍案惊奇第2 2 卷) 就是被老婆打几下,也不过是闺房中淘情插趣儿,你说那嫩松松的手儿,可打 得疼么? 难道也像仇敌,必要与她打个输赢不成? ( 八段锦第2 段) 原来那种人的本钱不消大破费的,只要挣扎得几件道地衣服,绷在身上,或是 道听些风月机关的闲谈,陪闯寡门,干帮插趣。( 花案奇闻第2 回) 吕达与这栾宝儿两个说说笑笑,打一拳,骂一句,便缠住,不就肯走起身。李 良雨也插插趣儿,鬼混半晌。( 三刻拍案惊奇第2 l 回)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插趣多用在男女,夫妻之间或不正当的 关系中,含有戏谑,打情骂俏的意思,多表示互相打趣,以取悦对方来取得乐趣之 义。与上面“凑趣 之“逗笑取乐 是互为同义词的。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当在某种语境下使用很频繁的时 候,这个义项便会凝固,从而使某个词语又发展演变出另外一个义项。上述词条讵 是在阅读不同的文献中做出的分析与概括,进一步完善了词条的义项分类。 我们还对其中几个词语出现的时代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重点考察其来源: 禁持矜持 来一会去一会教我禁持一会( 挂枝儿私部咳嗽) 1 4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禁持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一个词语。“禁 的制止,禁止义以及与其相关 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吉凶之忌引申而来的。而“禁的另一个意思“禁受,忍 受”则是到唐及其以后才出现的。广韵侵韵:“禁,力所加也,胜也 。即能够 忍受,忍耐的意思。“禁持 一词在上面的句子中当是忍受、忍耐的意思。“禁持 在文献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列举如下几例: 杨柳东风尽日吹,柔条应自不禁持。( 全宋诗第l l l 0 卷贺铸杨柳枝词二 首) 说那女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苏了,脚也麻了。 ( 喻世明言第2 3 卷) 锁打禁持熬不得,尼庵苦向妇人求。( 喻世明言第4 0 卷) 又想道:“天下有这样人? 似我老窦见了这女子,也就不能禁持。他却月余竞 不动念,真是圣人了。”( 三刻拍案惊奇第1 2 回) 从上面的几个例句当中,我们结合着前后文来理解,不难看出这些句子中的“禁 持 都应该理解为忍受、忍耐、熬得住、禁得住。在挂枝儿其他部分当中,还 出现了“矜持”一词,如下面的例子: 做偏房要小心受多少矜持。( 挂枝儿怨部从良之五) 我为他受尽了多少矜持。你缘何又被人缠住。( 挂枝儿杂部占卦) “矜持”一词大约在汉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尔雅释言:“卤、矜、成,苦 也”。即受苦,受难,劳苦的意思。汉语大字典中有一例证:“愁其五藏以为仁 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庄子在宥。王引之经义述闻:“庄子在宥篇 矜其血气犹孟子言苦其心志耳。”从上面的两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矜 持”在这单的意思是受苦、受累、受折磨,而跟上面例句当中“禁持 的忍受,忍 耐之义是有区别的。刘瑞明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当中把两者意思等同,显 然是错误的。 迤逗 驾归舟。欲别去。使我情迤逗。怕分离。不由我痛泪交流( 挂枝儿别部忆 别) “迤逗”在这里是耽搁,耽误,打断的意思。 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迤逗 条:“就阁,打断。( 杀) 不是我将父母相 迤逗,也是你呆孩儿穷孝顺。一作迤逗。 马泊六 今明是一个马泊六,只取他不吃错耳( 挂枝儿私部商议注释) 1 5 第二章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研究 “马泊六也写作“马八六儿 、“马伯六 、“马不六 、“马百六一等。无论是 在明清吴语词典,还是在其他如金瓶梅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宋元语言 词典、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等工具书中对“马泊六打这一词语的解释基本是一 致的,即“为不正当男女关系撮合、牵线的人。 崔山佳在近代汉语词汇论稿 一书中认为这个词来源于群碎录:“北地马群,每牡将十余牝而行。愚合计之, 每百马用牡马六匹,故称马泊六 。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有这么一句:“唯 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在这里,“风 是动词,牝牡相诱的意思。马与牛相配,显然 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的事,两者之间是毫无干系的。而“马泊六所担任的角 色是把本来不应该在一起的男女拉到一起使之发生关系。我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还 发现了“马勃牛溲 这个词。“马勃 原义指马身上能勃起的器官,“牛溲 原指牛 的尿液。也是把不相干的两个东西硬拉在一起,“马泊六 似乎是“马勃牛溲”之 讹读。“拉皮条 也是在明清时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它与“马泊六 的 意思是一致的。薛理勇在上海俗语切口中认为“马泊六 是“拉皮条”的古时 黑话,“拉皮条 是“马泊六挣的现代切口。都是由于语音上的谐音造成的:“马泊 六”是“马勃牛溲”之讹读,“拉皮条”之“皮”是女子性器官的谐音,“条”谐音 “吊 ,则是男子性器官的音读,即隐射把男女性器官拉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分四种情况对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新词新语进行了详细的解 释与说明,当然这里的工作是有限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更深地挖掘,不停 地陈新,才能更好地为近代汉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