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生活家园的建构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研究生:王晶 导师:李恩来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与文化研究 年级:2 0 0 5 级 摘 要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仅标志着哲学理论范式的根本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它表 征着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每一位现代的哲学家,无论他是否明确使用过“生活世界”这 一概念,只要他是现代的(这里指思维情趣而非时间意义上的) ,只要他意欲表达一种时 代的感觉,那么他的哲学就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生活世界理论的各 种类型当中,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最具特色的。众所周知,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 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亦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融贯众家之长, 在全球化及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展开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对整个 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综合性完善的工作,对此有深刻的洞见,可谓是生活世界理论 的集大成者。然而,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来看,生活世界理论虽然是哈贝马斯 庞大理论体系得以展开的宏大背景,但长久以来却一直被遮蔽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和理解,特别是其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批判性”和“现代性”仍未予以深入地挖掘和 剖析。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像哈贝马斯这样充满时代气息与现实关照的生活世界理论, 却很少有人将其从理论层面推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 本文认为,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及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语境恰与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 耦合,因而,澄明和凸显其生活世界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生活世界的不同 理论类型和价值判定,而且有助于我们寻找一条既符合现代性文化精神又符合中国国情的 现代化发展路径。据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本解读、比较研究和图表 分析等方法,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理论研究走向现 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将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及生活世界的合理方案应用于中国的现代化事 业之中。这些既是本文的致思理路,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本章揭示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 根本原因和深层动机,梳理了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理清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 论渊源。第二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自我建构。本章在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的相互 阐释中,通过对生活世界内涵、结构及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深层 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合理化问题。第三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 ii 理论的限度与价值。本章着重探讨了有关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评价的基础性问题,揭示 了其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理论限度:缺乏现实根基的生活世界不过是“语言乌托邦” ; 辩证综合的理论方法不过是调和折中的产物;重塑生活世界的方案不过是单纯的道德理 想。与此同时,还论述了其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实践价值,即启示我们:弘扬现代性的 文化精神;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均衡发展。 生活世界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哈贝马斯在种种异化的现实当中为人类建构的一个 生活的家园,一个蕴涵着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的文化世界。尽管这一理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 救世情怀的激进表达,只具有一种“乌托邦的力量” ,但是对于我们研读者而言,对于正 在进行总体性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透过哈贝马斯那晦 涩艰深的理论表象,笔者不仅领略到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更有感于其灵魂深处所闪耀的人 格魅力,那是作为哲学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历史使命感,是作为普通公民自觉承担的 社会责任感,而这些恰恰是今日之中国所亟需的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系统;公共领域;现代性 iii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homeland a study on habermas theory of lifeworld graduate: wang jing tutor: li enlai speciality: marxism philosophy direction: study o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grade: 2005 abstract philosophy returning to the lifeworld, not only shows the fundamental change in philosophy s theory mode, more importantly, it represents the basic spirit of modern philosophy. every modern philosopher, no matter whether he clearly used the concept of “ lifeworld” , as long as he is modern (temperament of thought instead of the time sense is pointed to here), as long as he desires to express a feeling of times, then his philosophy is bound to return to the lifeworld with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in various types of lifeworld theory,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is the most unique. as is known to all, habermas is the most renowned philosopher and sociologist in contemporary germany,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in contemporary west. he fuses numerous school s thought, and makes a study on the lifeworld under the broad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history, in a sense, he does a certain comprehensive work on the entire lifeworld theory, for this, he has the deep insights, and to be the master of lifeworld theory. however,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evel of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lifeworld theory is the great background for habermas huge theoretical system, but it has been obscured for a long time, and hasn t been fully understood and comprehended, particularly its inner quintessence of thought “ criticism” and “modernity” hasn t been deeply analysed. what makes people regret more,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is full of the flavor of times and reality, but f ew people promote it from the theoretical field to the real social life practice. in thesis opinion, habermas context of reconstructing modernity and lifeworld just matches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for this, giving prominence to his lifeworld theory, not only helps us grasp lifeworld s different theory types and value judgements, but also helps us find a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which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modernity culture 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is, the thesis makes a deep study on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which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with the methods of text read, comparison study and chart analysis,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v to the real social life practice, and puts habermas reasonable scheme of reconstructing modernity and lifeworld into chinas modernization cause. these are thesis research assumption and innovative idea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the road of philosophy returning to the lifeworld.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and deep motivations for philosophy returning to the lifeworld, combs the development veins of lifeworld theory, and clarifies the theory origins of habermas lifeworld. chapter, the self- building of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in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lifeworld,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deep sense of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lifeworld s connot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discusses the question about lifeworld s colon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it. chapter , the limits and value of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about habermas lifeworld theory, and reveals its theoretical limits in marxism philosophy: the lack of real foundation for the lifeworld is a “ l anguage utopia” ; dialectical comprehensive theory method is the product of compromise; the scheme of reconstructing lifeworld is the pure moral ideals. at the same time, also expounds its practical value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cause, that is revealed to us: propagate the spirit of modernity culture; construct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achiev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echnique sense and value sense. lifeworld, on its substance, is the hometown of life which habermas construct for mankind in various dissimilative reality, a cultural world containing life s value and sense. although this theory is only a radical express of idealistic feeling, and only has a “ utopia power” , for we reader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cause, it still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through habermas difficult theory surface, the author not only realize his unique thought charm, but also feel his personal charm which flashing in the depths of his soul.it is philosopher s history mission feeling of “ know it not but for it “ , it is ordinary citizen s social responsibility feeling which shoulder with conscious, and these humanism spiritual connotation is exactly required in china. key words: lifeworld; communicative action; system; public sphere; modernity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王 晶 日期: 2008、5、6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王 晶 日期: 2008、5、6 导 师签名: 李恩来 日期: 2008、5、6 1 引 言 新世纪伊始,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希望,而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哲 学家们也在思考着哲学未来的命运:哲学将向何处去?现今的哲学流派何者将成为未来哲 学的主流?抛开生活现实不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往往是与对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 反思相连的。综观 2 0世纪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异彩纷呈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多重格局 中捕捉到人类理性多向流变的轨迹,在这里,人类理性的演进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向,而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普遍转向便是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 仅标志着哲学理论范式的根本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它表征着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自 2 0 世纪上半叶以来,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因不满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及其对人的生存 境遇和生活世界的漠视,而纷纷将目光转向人的真实存在方式、现实的存在状态以及在特 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起多种多样、旨趣互异的生活 世界理论。可以这样说,每一位现代的哲学家,无论他是否明确使用过“生活世界”这一 概念,只要他是现代的(这里指思维情趣而非时间意义上的) ,只要他意欲表达一种时代 的感觉,那么他的哲学就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生活世界回归。现代哲学的发展已经清 楚地表明,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 所悬置。 在生活世界理论的各种类型当中,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最具特色的。众所周知,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亦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 一。他融贯众家之长,在全球化及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展开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从某种 意义上而言,他对整个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综合性完善的工作,对此有深刻的洞见, 可谓是生活世界理论的集大成者。然而,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来看,还尚未发 现对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一般都散见于研究其交往行为理论的专 著当中,只有一些学术论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表明,生活世界理论虽然是哈贝马 斯庞大理论体系得以展开的宏大背景,但长久以来却一直被遮蔽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认 识和理解,特别是其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批判性”和“现代性”仍未予以深入地挖掘 和剖析。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像哈贝马斯这样充满时代气息与现实关照的生活世界理论, 却很少有人将其从理论层面推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 本文认为,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及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语境恰与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 耦合。据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本解读、比较研究和图表分析等方 法,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理论研究走向现实的社会生 活实践,尝试将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及生活世界的合理方案应用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本章揭示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 根本原因和深层动机,梳理了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理清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 论渊源。第二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自我建构。本章在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的相互 2 阐释中,通过对生活世界内涵、结构及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深层 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合理化问题。第三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 理论的限度与价值。本章着重探讨了有关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评价的基础性问题,揭示 了其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理论限度:缺乏现实根基的生活世界不过是“语言乌托邦” ; 辩证综合的理论方法不过是调和折中的产物;重塑生活世界的方案不过是单纯的道德理 想。与此同时,还论述了其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实践价值,即启示我们:弘扬现代性的 文化精神;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均衡发展。 笔者深信,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生活世界的不同理 论类型和价值判定,而且有助于我们寻找一条既符合现代性文化精神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 代化发展路径,因而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究。 3 第一章 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仅标志着哲学理论范式的根本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它表 征着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自 2 0世纪上半叶以来,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因不满传统哲 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及其对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世界的漠视,而纷纷将目光转向人的真实存 在方式、现实的存在状态以及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 建构起多种多样、旨趣互异的生活世界理论。可以这样说,每一位现代的哲学家,无论他 是否明确使用过“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只要他是现代的(这里指思维情趣而非时间意义 上的) ,只要他意欲表达一种时代的感觉,那么他的哲学就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生活 世界回归。现代哲学的发展已经清楚地表明,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 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所悬置。 一、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缘由 有人认为,哲学是“贵族化”的学问,不必也不能“迎合”生活世界的旨趣,而应尽 量与生活保持间距。但是笔者认为,在现今这个“平民化”的时代,如果哲学只是生活中 的“奢侈品” ,那它就不可能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欢迎,哲学目前被边缘化的倾向便是无声 的明证。因此,哲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并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生活,才能真正把握住 自己的时代、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精神拯救。总体而言,哲学回归生活 世界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动机在于反省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范式的痼疾,在于探寻如何走出 哲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困境。 (一)哲学合法性危机之反思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自它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追寻万事万物的本原和终极存在。从古 希腊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到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全部知识的基础”和“提 供一切科学的逻辑” ,哲学始终以“科学之科学”的王者至尊地位而自居。然而,随着从 哲学母体中独立出去的自然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哲学的提问方式、思 维方式、研究主题乃至形态和话语方式,都不得不在日益强大的自然科学面前经受着严厉 的盘诘和拷问;与此同时,哲学的研究对象也在被一一瓜分,致使上帝、物质世界(自然 界) 、精神世界(灵魂)这三大自泰勒斯以来的研究主题在哲学领域内的范围逐渐缩小。 这一切都在不容置疑地宣告:哲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正面临着深刻而严峻的危机。 当哲学在古希腊诞生的时候,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万事万物尽收眼底,所以人 们才会将其与“智慧”等同视之。然而,在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人类就进入了一 个后神学文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上帝非但不再是现代哲学的首要对象,而且也不是 哲学的一般对象,于是,上帝便被驱逐到了宗教哲学等分支哲学领域中赖以生存,在近代 人的观念中, “上帝死了” 。随着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各门自然科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脱 4 离哲学而独立存在,进而使自然科学对具体物质现象的研究逐步取代了哲学关于物质世界 的一般性原理和结论,于是,物质不再是哲学独有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物质世界死了” , 哲学由此丧失了第二块世袭领地,从而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随着各种实证科学的不断发 展, 对人的精神现象的研究也不再是哲学的专利了, 而人们用心理学代替哲学认识论的 “心 理主义思潮”正肆无忌惮地侵袭着哲学最后的领地,例如,穆勒等人就把数学、逻辑的性 质与功能归结为心理联想。西方哲学自泰勒斯以来,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对具体科学的指导 和监护,寻求先验的绝对的真理,寻求形而上的价值取向,如果穆勒等人所倡导的心理主 义不断扩张,那么哲学迟早会被驱逐出纯精神这块最后的领地( “精神世界死了” ) ,直至 失去一切研究对象而自行消亡。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哲学要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去探索不同于实证科学的 存在方式。因此,重新回归作为自己思想源头的生活世界,并在面向生活世界的体悟中获 得新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就成为现代哲学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人自身现实境遇之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哲学的危机就是人学的危机,是人自身的危机。 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科学技术和由此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就逐渐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 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在科学世界观和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类不仅用科技征服自然,而 且凭借科技来协调、规范和改善人的生活。然而,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带来道德水平的提 高,反而成为人滥用自己的本能和情感的工具,使人沦为自己的科技发明和占有欲的奴隶, 致使人生活在一种理性的抽象和科学技术的冰冷世界中,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乃至人与自身的多重疏离。在这样的世界图景中,人的生活世界已然沦为了“物的世 界” ,世界所具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了,世界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 遮蔽了,世界对人所具有的归属感、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了,世界所具有的鲜活性和丰富 性被抽象和蒸发掉了。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 “启蒙一直旨在将人类从恐惧中解 放出来,并建立人的主宰,但充分启蒙了的世界却弥散着胜利的灾难。 ”1 2 0 世纪所发生的众多事件已然表明,对于以理性、真理、自由和正义为名采取行动的 世界来说,人类的热情和冲动最终总是不断地走向目标的反面。人类弘扬自身主体性的每 一次努力和每一次成功,似乎都在践踏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和其他人的主体地位,而科学、 理性、自由和正义,这些原本使人类走出愚昧和神话的锐利武器,现在却沦为人类轻装前 行的沉重包袱。因此,当理性演变为偏执、科学演变为暴力的时候,人类将不再拥有通过 理性的筹划和科学的发展就可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未来。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使人们 对假理性、自由与正义之名所实施的杀戮和疯狂有了切肤之痛的感受,同时也彻底摧毁了 人们心目中以理性、科学和技术为支柱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海市蜃楼。 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科学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其实只是表层的现象,而传统理性 主义范式所固有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才是问题根源之所在。这 5 种思维方式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先天的恒定本质,不论事物如何发展,事物的本质都不会 改变,甚至连事物的发展本身也由这种本质所决定,发展的路径和结果在发展之先便已注 定。用这样一种思维来关照人,人也必有其先天的恒定本质:人是客观世界之外的渺小的 旁观者,他的任务只是去“发现各种本质” (罗蒂语) 。而之所以要发现各种本质,不过是 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做自然的主人的欲望。这样看来,发现者只是人的初级本质,而 占有者和主人才是人的深层本质。 人的这种形象和存在状态使对现实生活有深切体悟的哲学家们感到忧虑和愤怒。罗蒂 所忧虑的是: “它消除了世上还有新事物的可能,消除了诗意的而非仅只是思考的人类生 活的可能。 ”2海德格尔所愤怒的是:它使“世界黯淡下去,众神逃遁,大地解体,人变成 群众,一切创造性和自由遭受憎恨和怀疑”3,在这样一个没有深度的世界里, “所有的事 物于是都陷于同一层面,陷于表层,象一面无光泽的镜子,不再镜映,不再反抛光辉。 ”4 马尔库塞则把发现者亦即技术社会中生存的人描述为“单向度的人” :人之思维只有一个 向度,即肯定性向度,而反常话语、否定性思维已归于消失;人之生活也只有一种样式, 即追求自己时代时髦的生活样式。人由此便失去了否定和超越自我的能力,陷入一种单一 的生活模式中不能自拔。 正是出于对哲学合法性危机和人自身现实境遇的种种忧虑和反思,现代哲学才拒斥传 统理性主义,并不约而同地向生活世界回归。于是,哲学开始从反省的内在经验转向语言 或书写的语言,从似乎自明的逻辑转向先于逻辑的原始经验或生活体验,从以自然科学为 典范的理性转向人文科学和文化。与此同时,人的存在与他的生活世界的关系也不必再求 助于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而是诉诸于对现实的人的自由生命的微观阐 释。如果说由启蒙理性所开启的近代形而上学是“对人的现实世界的遗忘” ,那么,现代 哲学则是回到现实的“真正世界”的哲学起点。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现代主流哲学的一 种“隐秘的渴望” (胡塞尔语) 。 二、生活世界的遮蔽与澄明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而未经审视的生活世界就只能是人们熟知却又熟视 无睹的自在世界,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虽然哲学总是面向生活世界的表达,但是哲学要 反思和表达生活世界却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生活世界。保持这种距离是哲学的一贯品 格,亦即哲学总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超越,它不是把生活世界当作一种没有去蔽的实在来 看待,而恰恰是要对它进行存疑式的研究和远离。因此,划时代的哲学变革在哲学的批判 中必然地回归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也将在哲学的殿堂里重获解蔽与澄明。 (一)熟视无睹的“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东西,伴随着人类绵延不绝、亘古如斯。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世世代代生于斯、逝于斯,完全融汇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再在乎它的内涵,更 6 不愿去追问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倒成了一个不可 言说的难题。在很多时候,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往往是对人而言最陌生的东西。长久以 来,生活世界一直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熟 知却又熟视无睹的自在世界,一种与物换星移、花开日落无异的自然氛围。通常,只有在 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受到生活世界的存在和力量,可即 便如此,也不代表人们已经形成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漠视和遗忘生活世界也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以深刻自居的传统哲学家们总是把神圣的 职责定位在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认识论问题以及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上,很少有人让虚 无缥缈的玄学光顾平凡世界、过问日常生活。在他们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永远是远离生活 世界的,不仅要远离,还要超越、凌驾于生活世界之上,只关注“宏大叙事”和人类整体 的命运,徜徉于超越的精神世界和意识世界之中。综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对形而上学和主体认识能力的迷恋、对历史发展永恒规律和人类命运问题的思考始终伴随 着对世俗生活世界的鄙视情绪和拒斥态度,这才致使如此重要的生存领域一直为实证的人 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等人文学科所占据。 事实上,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蕴涵着最广博、实用和最富有实践意义的哲学。不只是 哲学家,而是所有人“如果没有哲学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都无法前进。 ”5 因 此,当现代西方哲学家把昔日高傲的视觉向下巡视,将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琐 碎细屑的生活世界抽象化和理论化后,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 切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开辟了西方哲学研究的新境界。其中,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 格尔、许茨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比较明确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哲学家,他们不仅直接影响 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分别代表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 几大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和社会哲学,而这几大思潮几乎是现当代西方哲 学的全部内容。因此,着重厘清他们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心路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总体 上把握生活世界的不同理论类型和价值判定,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哈贝马斯的生活 世界理论。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就严格意义上而言,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概念而出现,最早是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明确提出的,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正是援引于此。胡塞尔早年致力于建构以现象学还原 方法和意向性理论为核心的先验现象学体系,其宗旨就是要把哲学建构成一种严格的科 学。在他看来,这不仅可以为所有科学提供绝对自明的基础,而且也实现了他作为哲学家 自我担当责任的最高道德理想。正是这种执著的哲学追求使他逐渐意识到了欧洲科学的危 机,并在对科学危机的诊治过程中建构起其生活世界理论。 胡塞尔于 2 0 世纪 3 0 年代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欧洲的 科学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这里所谓的“科学危机”并不是指物理学或数学等具体学科 7 本身的危机,而是指由于科学的社会作用所引起的文化危机,因而,从根本上说,这是一 场哲学的危机,一场人自身的危机。胡塞尔认为,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的生 成过程中,人们被实证科学的表面繁荣所迷惑,整日沉迷于那个抽象的符号世界当中,遗 忘了真正赋予科学世界以意义的生活世界,遮蔽了生活世界的原初丰富性,甚至遗忘了人 的主体意义,从而使生成了的科学世界取代生活世界成为唯一真实的世界,进而导致了片 面的理性和客观性对人的统治。如此看来,科学危机的实质在于科学世界同人的相分离, 这不仅使科学世界失去了意义,也使迷信于实证科学的人们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世界。面对 这场深刻的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胡塞尔为欧洲人开出了“生活世界”的药方,即“通过 一种高于生活的朴素性的反思,正确地向生活的素朴性回归”6,并以这种对生活的素朴 性的态度期待着“新的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鸟”从严重的困倦所造成的废墟之中“站立起 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的未来”7。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含多重歧义的理论, “就连胡塞尔本人也不具备对生 活世界能做出恰当规定的概念”8。不过,他基本上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一是 作为经验层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 ,即“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 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9;二是作为超验意义上的“原始生活世界” ,即通过现象 学还原而达致的原初被给予的、直观的、先验的世界。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具有如下 基本特征:首先,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 、 “前科学的、直观 的” 、 “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这种先在的给定性是一种原初的、非课题化的给定性, 而科学世界等领域则是在生活世界基础上课题化、理性化的产物。其次,这种给定的生活 世界包含着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范畴,它是主体性的意义构造。在这里,生活世界 是非课题化的、前科学的、奠基性的生活的成果,而现存生活世界的意义是自在的第一性 的主体性的产物。生活世界的这种意义构造成为科学世界和其它一切领域的基础。再次, 生活世界作为自在的第一性的主体性的意义构造,不是孤立的自我的产物,而是主体间性 或交互主体性的产物。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胡塞尔都没有突破其以往的“笛卡尔道路” ,进入一种“历史的 反思” 。尽管如此,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我们对其他哲学家的生活世界理论的理 解就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他们均是从某一方面对胡塞尔思想的发展、超越和完善。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1 、维特根斯坦:生活世界理论的分析哲学维度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2 0 世纪的思想巨匠维特根斯坦也从早期的逻辑原子论转向 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并明确提出:不是语言内在地包含着某种逻辑结构,而是“想像一 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10。 “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栖息 之所,它相当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范畴。 8 维特根斯坦早年与罗素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论, 把哲学归结为一种分析活动, 一种 “语 言的批判” ,即逻辑的澄清活动和语言的治疗活动。在他看来,人们的日常语言即自然语 言带有歧义性与含混性,从而遮蔽了语言的本质和逻辑,所以,他同弗雷格和罗素一样, 主张建立科学语言即人工语言,以消除日常语言的混淆。尽管他在后期依然坚持“哲学是 语言的批判” ,但是,哲学不再是逻辑分析,不再是从表面语法现象去揭示逻辑形式本质, 而是要使语言回到日常应用上去。于是,他用语言游戏说代替了早期的逻辑图画论,并认 为语言的真正意义就呈现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当中,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 活形式,亦即语言游戏的意义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形式。由此,维特根斯坦实现了由理想 的人工语言向色彩纷呈的日常语言的转向,并最终完成了向生活形式即生活世界的回归。 维特根斯坦从未给“生活形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与他后期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 式是一致的,但从他的论述中可知, “生活形式”是用来指谓人在“人类自然史”中所进 行的各种活动,即现实的生活。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同胡塞尔的前科学、前逻辑和 先在给定的“生活世界”一样,是人们“必须接受的东西,给定的东西” 。因此,当维特 根斯坦通过回归生活形式,把语言从抽象的逻辑王国中拉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时,就如同胡 塞尔一样,试图为陷入危机之中的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提供一个内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意 义世界。于是,他在数学基础评论中意味深长地写道: “时代的疾病要用改变人类的 生活方式来治愈,哲学问题的疾病则要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治愈,而不是 用某个人发现的药物来治愈。 ”11 归根结底,克服欧洲文明的危机,消除哲学和语言的痼 疾都必须诉诸于生活形式,回归生活世界。如此看来,维特根斯坦向日常语言和生活形式 的回归,实际上是在为陷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寻找家园。 2 、海德格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存在主义维度 作为存在主义创始人的海德格尔也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在继承胡塞尔思 想的基础上开辟了关于生活世界研究的生存论路向。但是,他并不像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 那样,把生活世界当作自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而是通过对人的在世,特别是通过对人 的日常共在的剖析,揭示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而全面的异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 间一书中集中探讨了事关现代人自身生存境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他人的共同此 在与日常的共同存在” ;二是“日常自己存在与常人 ” 。其基本观点可表述如下: 首先,海德格尔不是在先验自我的意向性结构中,而是在此在的存在境遇和生存体验 中建立起此在共同存在的世界,这是此在在其中相遇的共同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人在最 切近的周围世界中不仅与上手的用具和现成在手的自然“共同相遇” ,更为重要的是与共 同此在相遇,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生存论事实。他指出: “由于这种有共同性的在世 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在之中 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 ”12 海德格尔的这一 论述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在本体论或存在论的意义上先在地把生活世界确定为主体间性 9 的世界。 其次,海德格尔并不是一般地描述他人的共同此在的生存境遇,而是进一步把此在的 共同世界当作“日常的共同存在”和“日常的自己存在”的世界加以批判,由此他便直接 切入到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核心问题,把日常生活批判的主题定位于揭示此在的日常沉沦状 态。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最重要的做法便是确立了“日常的共同的存在”的主体特征, 这不是一般的此在状态,而是“常人” 。这种概念的确定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日常生活批 判和生活世界理论的主旨问题。 再次,依据上述关于他人的共同此在和日常的共同存在的分析,海德格尔从多方面描 绘了“常人”的日常共在方式,揭示了现代人的沉沦状态。在海德格尔的视野中,日常共 在的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领域,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这主要表现为: 日常主体把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与无个性的常人认同,结果造成 了一种未分化的平均状态;日常共在的主体在逃避自由的同时,也在推卸责任;日常共在 的主体间的交往同样具有异化的性质。 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论的视野以更为深刻、更为激烈的方式触及到 2 0世纪人类的生存 境遇问题,并把生活世界理论引向与 2 0世纪各种文化批判理论相同或相近的路径上,为 各种批判理论奠定了深刻的生存论基础。因此,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经过海 德格尔的生存论阐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3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社会哲学维度 如果说海德格尔在生活世界研究领域开辟了从生存论的角度批判现代人在日常生活 层面上异化的路向,那么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许茨则开辟了从社会学和社会历史理论的 角度研究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方位的新路向。许茨本人深受胡塞尔思想的 影响,他在继承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基本界定的同时,又超越了胡塞尔的超 验哲学立场,把交互主体性的生活世界的可能性问题,从先验主体的意向性设定转变为经 验上给定的问题,从而把日常生活世界的“有限意义域”作为一个给定的经验世界和常识 世界在社会实在的角度上加以把握。这是许茨在生活世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发 展方向,对后来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茨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研究是相当细致的,从日常生活世界的界定、日常生活世界在 社会实在中的地位、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一直到主体间性的具体生成等等。他把日 常生活世界明确界定为给定的主体间际的世界,一个文化世界和一个意义结构。他在社 会实在问题一书中强调: “我的日常生活世界绝不是我个人的世界,而是从一开始就是 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一个我与我的同伴共享的世界,是一个也由其他他人经验和解释 的世界,简而言之,它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一个共同的世界。 ”13 从这一理解出发,许 茨还揭示了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个给定的经验世界的自在性和重复性特征,以及它与个体 生存的密切关联。 10 许茨最富有创意的思想便是在经验领域中解决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性结构的可 能性问题,从而超越了现象学中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的困境。众所周知,在胡塞尔的现 象学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主体间性或交往的可能性悖论。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的理论定位使 其无法依据经验上的给定性来确立主体间性交往的可能性,而必须以先验哲学的理论推导 方式来解决我从我的绝对先验自我出发而达致其他自我的可能性问题。尽管胡塞尔也用其 意向性理论对此作出了解答,但他的方式仍具有独断的“本我论”特征。而许茨的解决方 案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由科学批判的概念转变为社会哲学的概念,把主体间的交往 和沟通作为经验上给定的现实和给定的自然态度,而不是先验主体的意向性设定。为此, 许茨曾多次强调:要解决主体间性问题,就必须回到作为给定的常识世界和经验世界的日 常生活领域。 在这里,如果我们进一步向前推进,那么生活世界的问题就会从胡塞尔那里的科学批 判和理性反思的主题转变为社会批判的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蓄电池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育婴师中级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辽宁省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 产后抑郁症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曹禺中学期末考试卷子及答案
- 藏族近代文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什么依然的初三作文15篇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微课版) 课件 项目八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 2025关于有偿合同的违约处理
- 物流服务师题库及答案
- 血液透析学习汇报
- 离职交接事项协议书范本
- 2025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20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高考真题】海南省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含答案)
- 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课件
-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银行员工职业操守课件
- 初中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课
- 培训钉钉课件
- 新建洞室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及成本分析
- 艺康servsafe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