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奥托鲍威尔(18811938)是一战至二战期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 作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他在国家学说上的主要观点对两次世 界大战期间的奥地利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观点也深刻影响 了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理论的发展 都是对其所处的时代条件的深刻反映。针对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和奥地利的社会历 史的特殊状况下,奥托鲍威尔提出了自己在国家理论上的一些观点,诸如“阶 级力量均势论” 、 “职能民主论” 、 “社会力量因素论”等国家观点,为我们展现了 一条具有奥地利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鲍威尔 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理论和著作遭到全面批判和否定, 这和我们客观评价一个人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本文通过系 统地梳理鲍威尔的国家理论,着力阐析鲍威尔对国家理论基本思想的理解,探究 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有益贡献和缺陷,认真发掘在国家理论理解上变化的 原因,为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鲍威尔对国家理论的理解做些基础性的研究,也为从 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提供理论启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单概括了奥托鲍威尔和“奥地利马 克思主义” ,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学说的基本核心内容;第三部分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鲍威尔 国家理论的具体内容,即“阶级力量均势论” 、 “职能民主论” 、 “社会力量因素论” 、 “防御性暴力论”以及“整体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这些观点与马克思 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鲍威尔提出的这一国家理论的 观点进行评析,详细阐述了鲍威尔的国家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并指出鲍威尔这 一国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第五部分结论,对本文做一个总结以及文章存在 的缺陷。 关键词:奥托鲍威尔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作 者:刘 梅 指导教师:周 宏 abstract on the state theory of otto bauer ii on the state theory of otto bauer abstract otto bauer (1881-1938) was one of the main leader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austria during the two wars. as one of the austrian marxist theorists, otto bauer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n austria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europe. any kind of ideas are the product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based on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uggle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social history of austria, otto bauer brought forward some theories on the national issues, such as “equilibrium in the class struggle”, “ the functions of democratic theory, social power theory”, which showed us a special road to socialism with austria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bauer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evisionism and opportunism. his theories and works were criticized and neglected. this didnt match with his statu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bauers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described bau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idea of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we can explore a useful contribution and defects about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chang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theory. on the one hand, it can do some basic research to understand bauers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grasp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revel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summarized otto bauer and austria marxist, elaborates the reason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basic cores of the classic writers of marxism theory of the state content.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national theory of bauer,such as “equilibrium in the class struggle”, “ the functions of democratic theory, social power theory”, “defensive force theory” and “the whole socialism”. based on these points, we can describe the on the state theory of otto bauer abstract iii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bauers theory and the marxists theory of the state. the fourth part mainly expounds how to evaluate bauer s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to illustrate the contributions and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uer s state theor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o make a summary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and study of deficiency and defect. key words: otto bauer austria marxism the marxism the state theory written by: liu mei supervised by: zhou hong 目 录 引 言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现状 . 3 (三)研究方法 . 4 1、文献资料分析法 . 4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4 (四)创新与不足 . 4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 6 (一)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 6 (二)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 7 (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 9 二、鲍威尔的国家观 . 11 (一)鲍威尔国家理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11 1、时代背景 . 11 2、理论渊源 . 12 (二)鲍威尔的国家理论 . 13 1、阶级力量均势 . 13 2、职能民主 . 16 3、社会力量因素 . 18 4、防御性暴力 . 20 5、整体社会主义 . 21 三、对鲍威尔思想的评析 . 24 (一)鲍威尔国家理论的贡献 . 24 1、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4 2、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 25 3、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思考 . 26 (二)鲍威尔国家理论的局限性. 27 1、弱化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分析方法 . 27 2、流于空想的整体社会主义理论 . 27 (三)鲍威尔国家理论的当代启示 . 28 结 语 . 30 参考文献 . 31 后 记 . 33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引引 言言 1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产阶级以及腐朽的封 建势力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最著名的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 大陆徘徊。 ”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行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家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在有关国家本 质、国家职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消亡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都有相关的论证阐述,是辩证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也就涉及到如 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 论当作教条,照搬照抄,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还是结合本国的具体的历史发展 情况出发,找出符合本国实际发展的道路,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 问题上的理论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潮中,奥地利也身在其中, “奥地利马 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本国的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当时由于无产阶级 斗争活动的影响,带来了各国在思想上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活跃讨论。在国 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各国的社会主义党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争论愈演愈烈,奥地 利社会民主党也积极投入到这一争论中。作为当时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袖维克 多阿德勒始终坚持以妥协折中的手段来维持社会民主党内的团结,由此,中派 妥协的思想在奥地利党内起着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内的 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思想理论研究进行大力的宣传活动。他 们反对修正主义,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 ,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修 正和补充,以适用于奥地利的具体情况。不久,他们的理论研究著作就引起了社 会主义运动中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一战前不久,美国的社会主义者路易鲍丁 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称他们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 。这个名称最初虽然主要是 从地理上着眼的,但是随着这些知识分子陆续登上奥地利政坛和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的舞台,却逐渐具有特定的政治内容,即“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引引 言言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2 个独特的社会主义改良理论体系和流派。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派在政治上基本属 于第二国际的中派,提倡社会改良,否定社会革命,主张从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 社会主义。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麦克斯阿德勒、鲁道夫希法亭、 奥托鲍威尔、卡尔伦纳、阿道夫布劳恩等。1903 年,麦克斯阿德勒、伦 纳和希法亭创办了一所工人学校,名字为“未来俱乐部” ;1904 年,麦阿德勒与 希法亭两人共同出版了马克思研究这一丛刊;1907 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 理论刊物斗争问世,是由鲍威尔、伦纳和布劳恩联合出版和编辑的。他们的 一些理论著作和文章都见于此,吸引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 “奥地利马 克思主义者”在哲学上,都主张用马赫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在 经济理论上,鼓吹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宣扬“民族文化自治” 。 我 们普遍认为,对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而言,从 1918 年到 1934 年的这段时期,可 以看做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时代” 。 奥托鲍威尔的这个名字,是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这一特定的称呼是分 不开的,是联系在一起的。奥托鲍威尔是第二国际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导 人,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理论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鲍威尔被认 为是“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鲍威尔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难以 摆脱修正主义的老套式,其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等问题上,不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布尔什 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是鲍威尔的机会主义代表作,书中阐述了他否定无 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978 年出版的鲍威尔言论中,鲍威尔的 论述更是体现了他是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 级剥削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奥地利的国 内和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鲍威尔在国家学说上提出了一些理论,即 “阶级力量均势论” 、 “职能民主论” 、 “社会力量因素论” 、 “防御性暴力论”以及 “整体社会主义” , 这些国家理论在 资本主义的世界观 、 到社会主义之路 、 奥 地利革命 、 取得政权的斗争 、 阶级力量均势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吗? 世界经济的危机、民主的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危机等主要著作中作了阐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鲍威尔在国家学说问题上的理论观点对奥地利社会民主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引引 言言 3 党和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在奥地利社会民 主党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比如,瑞典 社会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所谓的“职能社会主义” ,就具有鲍威尔思想 的痕迹。与伯恩施坦的思想比较来说,鲍威尔的思想中保留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 的色彩;与当代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相比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说,鲍威尔的思 想中至少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选择。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欧洲出现了一次 “鲍 威尔思想复兴” 。同时,也几次召开鲍威尔的思想研讨会,认为应该努力重新探讨 和重新评价鲍威尔的理论以及“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由于国际无产 阶级斗争和前苏联的影响,我们也曾批判“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 ,然而今天,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回过头重新审视这些与我们所认为和正统思想不同的理论,我们是否还会认为这 些思想没有什么价值意义而去全盘否定呢?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更多的事实证 明,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是只有选择暴力革命这一条道路,而因为这个受到 批评的鲍威尔,我们应该重新去评价,批判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更为重要 的是,挖掘其思想学说中合理且有价值的成分,找出其思想存在的现实意义,在 此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指导我国 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就目前对鲍威尔的研究状况来说,国内对鲍威尔的思想关注的不多,相关的 著作文章也很少,仅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料室在 1978 年编写的鲍威尔言论和殷 叙彝编译的鲍威尔文选 。刘佩弦、马健行主编的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 究这一著作中论述了奥托鲍威尔的生平和相关理论,作者认为奥地利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他们的政治观点也是一种折中主义的政治观点, 奥托鲍威尔也不例外。他的和平地实现奥地利国民经济的社会化理论只是一种幻 想,历史对此也已经作了结论。徐崇温在民主社会主义评析一书中介绍了奥 托鲍威尔的社会力量因素论和职能民主论, 在作者看来奥托鲍威尔否定了国家是 阶级统治机关的本质,认为这只是一种幻想。王海霞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研究 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奥托鲍威尔的思想,认为虽然他的思想不完善,与科学社会主 义相差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认为其给现代民主社会主 义带来了巨大影响。刘辉在试论奥托鲍威尔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一文 引引 言言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4 中指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鲍威尔主张通过民主手段来实现的,但是,他并 没有完全地放弃暴力革命。在提出民主道路的同时还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这些思想基本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吴晓春在 奥托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一文中认为奥托鲍威尔的思想属于一种改良社会主义,理论上含糊不清,现实中 屡屡碰壁,在文章结尾,作者把奥托鲍威尔的思想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结 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改良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首先,是对鲍威尔的主要思想著作的分析,如 1978 年由中央编译局资料室出 版的鲍威尔言论一书和 2008 年由殷叙彝编辑出版的鲍威尔文选 ,里面选 取了鲍威尔对俄国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以及在哲学、民族问题、国家 学说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方面的观点阐述。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理论和第二国际思想家的著作等资料 进行分析。鲍威尔的国家学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改 造与发展,从源头上把握,有益于更好的理解其思想。同时,也离不开同时代的 人物对鲍威尔言论的评析。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要与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和奥地利国 内的社会情况结合起来,只有把其放到相关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客观 评价鲍威尔的国家学说的理论价值。同时,还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向,挖 掘鲍威尔思想中所富含的积极与有益的成分,以丰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的历史研究。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立志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论呈现一个真实的“奥托鲍威尔” , 还原其思想的本质,给予其应有的评价。在写作过程中,从奥托鲍威尔思想中 的国家问题入手,论述其国家观点,剖析其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讨论他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以及发展。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分析鲍威尔的国 家理论所带来的实践效果,争取从中找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的 成分,以作参考。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引引 言言 5 因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的储备不足,导致了研究视野的狭隘性与局限 性,因此,在相关问题的论述研究上未能做到切中要害的分析,仍然停留在表面 上,存在着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 6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如何正确的处理好关于国家的理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在国家的相关理论上投以了极大的关注,用一种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来看待这一 国家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过程中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的研究 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其本质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国家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的国家观是 一个很宏大的体系,我们这里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于国家问题主要是 和鲍威尔的国家观点相联系的一些理论,在此基础上,对鲍威尔的国家理论进行 一个评析。 (一)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要想理解国家的本质,就必须首先知道国家的起源,它是如何产生的,进而 如何变化发展的。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其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在阅读人 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评语,他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 使之成为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于是就有了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 。在书中,恩格斯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的视角阐述了 历史的变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财产,氏族 首领等与普通氏族成员的差别开始凸显,出现了阶级和阶级的对立。在阶级冲突 和对立的过程中,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旧的氏族制度逐渐走向灭亡,取而 代之的是以国家,这就是国家形成的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 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马克思、 恩格斯对国家的定位是暴力工具,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和大部分人的公共利 益博弈的产物。国家用一种虚幻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和维护阶级统治,在这样的 形式下,某一特定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实质被掩盖了。马克思以简洁明了的语句 准确的指出了现代国家的本质,即阶级统治: “现代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 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 列宁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7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且仅当生产力发展到了某一特定的阶段,私有制和阶级产 生,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取代,才会产生专门维护剥削阶级利益,镇压被剥削 阶级的暴力机构。这种暴力机构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国家。所以说,国家是社会在 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 脱离的力量。 ” 国家从表面上是站在社会之上,对待社会上的各个阶级一视同仁,但实际上 国家是经济力量占统治地位、最强大的那个阶级的国家,是该阶级压迫和剥削、 奴役其他阶级的工具。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暴力机构。另一方面,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国家的出现和存在有助于缓 和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使互相敌对的阶级不至于在无休止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 会消灭掉。这里所谓的缓和冲突,就是把国家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冲突保持在一 个范围内,这个范围是统治阶级所允许的。 对社会阶级情况的分析是在讨论国家的本质时不可缺少的,要想弄清楚国家 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必须要从阶级情况出发,才能看清其本质。但是国家职 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某种阶级对立的状况而设立的,同时又因为变动 了的阶级对立关系而发生变动,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 列宁认为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表现”和“国家的存在表明阶 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在此基础上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并表示“被压迫阶级的解放, 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脱离的 国家政权机构不可。 ” (二)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和专政都是国家的阶级性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二 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的:适用的范围不同,民 主适用于统治阶级或者人民内部,而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以及敌对力量。民 主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为基础特征,专政以国家权力的强制力为实施保证。前 者是为了保证统治阶级或者人民的意志得以实现,后者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确 保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 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或者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保证本阶级的统治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 8 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确保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以及敌对势力的专政得以实现。 同时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通过专政,才能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确保社 会的稳定,使得民主成为必要的政治条件。 国家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这一统一是通过国家的职能体现出来的。马克思 主义历来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它具有强制性的功能。列宁分析了国 家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国家主要是指特殊的武装队伍等暴力工具。因此总的说 来,国家有两大职能,一是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发扬文化和实行教育的功能, 用民主的手段来巩固政权,二是暴力镇压,以专政维护国家政权,这就是马克思 国家职能的二重性理论。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国家职能就是“既包 含由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 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 ” 这句话前面说的是社会管理,后面说的是政治统治。 在列宁看来,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通过官吏来实现和维护它对劳动人 民的剥削,所以,官吏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在于 它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因此,官吏就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 位的那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所以,由特殊的武装队伍和官吏所构成的国家机器, 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用来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任何剥削阶级的国 家都是如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不例外。同时,列宁也指出,资产阶级的民 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则是陷阱和骗局。资产阶级掌 握国家政权的政府对公民的选举权资格有种种限制,至于被选举权更是一般劳动 人民无法得到的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民主只是少部分人中的民主,专政则是少部分人对大部分人的专政。在这些社会 里面,少数人在内部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以民主处理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民 主永远只是少部分人的民主;在外部依靠暴力手段如警察、监狱等来保持一种武 力上的威慑力,确定对多数人的武力镇压。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在以往的这些社 会中,处于被奴役和欺榨的人永远都是绝大多数的。国家的职能对内而言,体现 在发展经济和武力镇压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发展经济为统治阶级自身的发展打造 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并为供养暴力机关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武力镇压可以在 太平时期起到武力威慑的作用,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快速出动,按照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2.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9 阶级的意愿,扫除那些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层的政治统治保 驾护航。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实现无产阶级的专政,工人阶级在革命的时候所 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摆脱当下被统治阶级的身份,转变为统治阶级,这样才能有 民主,这是政治层面的历史任务,同时,在经济上还要把一切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资料集中到无产阶级自己的手中,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随后,马克思再次肯 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并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 整个历史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实行专政。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面对俄国十月革命后, 苏联国内异常复杂的局面,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认为必须要使 用革命暴力,用铁腕的手段来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但是,列宁并没有仅仅把无 产阶级专政的全部内容看作是镇压,而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是破坏资产阶 级的民主,以此来镇压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活动,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 (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国家也不例外。关于国家在未来社 会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曾做过如下判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就是“两个必然”理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着史无前例的提 高,私有制发展到极高的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内压榨工人阶级,对外以武装手段干涉他国内政,奴役他 国人民。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大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无产阶级。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 两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前者后 来被列宁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后者就是“共产主义”阶段。虽说这一科学构 想,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能够对其作出很细致的描述,但是,这一划分是 对根本原则的划分,是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证明了马 克思主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至于无产阶级如何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 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一、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 鲍威尔的国家观 10 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靠“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 第一步就是“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 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 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有着双重意义:首先它是对资 产阶级统治的扬弃,代表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其次它是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 而已,最终必将被自身所超越,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消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断言过的事情。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的产 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它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至于国家消 亡的原因,恩格斯认为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自身的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 程度,自行消亡的。谈到国家是如何自行消亡的,恩格斯说要建立在阶级存在的 经济基础消亡的时候,列宁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家就消亡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二、鲍威尔的国家观二、鲍威尔的国家观 11 二、鲍威尔的国家观 (一)鲍威尔国家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1、时代背景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正是第二国际中改良主义由弱到强的阶 段。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现有的条件下,改良主义主张放弃暴力革命,而是用一 种和平的手段来夺取国家的政权。早在第二国际时期的布鲁塞尔大会上,比利时 的领导人就提出过社会主义者应当通过议会的大部分席位来争夺政权。在谈及工 人阶级立法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要在立法机构中派遣社会主义者,这样做得最 终目的是夺取政权,然后占领议会,以便为工人阶级立法提供支持。持有这样的 看法的社会主义者并不在少数,在伦敦代表大会上,法国的社会主义者饶勒斯认 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是一种议会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言论实际上否定 了暴力革命和专政在夺取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在德国,随着反社会主义的法律被废除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自由主义” 时代的到来,同一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选举中取得 了很大胜利。基于这些所谓的辉煌成就,党内的机会主义再次叫嚣,认为应当要 放弃暴力革命,而是要以改良主义的手段取代革命的手段。在1890年这一期间,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在大选前宣称现代资本主义正在长入社会主义。后来, 在国会演讲中,有的代表强调说社会民主党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暴力革命推翻现有 的政权,社会主义的产生是改良的结果,而非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 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来没有赞同过。恩格斯一针见血的指 出了这种思想的危害性,它会使得“旧的污秽的东西活泼、温顺、愉快而自由地 长入社会主义” 。无独有偶,曾经因为立场不坚定而向马克思、恩格斯作出 解释说明的伯恩施坦就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断言“走向完全政治自由的道路是通 过议会制度,而不是绕过议会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他认为这样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人阶级斗争也取得了胜 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在选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9-120. 中央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66:14. 二、鲍威尔的国家观二、鲍威尔的国家观 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论奥托鲍威尔的国家观 12 这些一方面彰显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助长了党 内改良主义的苗头,议会斗争的意义被无限拔高。这一时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