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承先与启后——吴汝纶教育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在曾国藩幕府中随曾氏学习 和历练,成为名文学家。先后担任过深州和冀州知州,做过张树声和李鸿章的 幕僚a 丰富的阅历,使他眼界开阔、思想开明。由于家庭、乡里和时代的影响, 他对文化教育事业一直情有独钟,1 8 8 9 年,辞官蹬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在莲池书院期间,吴汝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书院制度,使书院声名 远扬;改革书院课程,倡导学习西学,希望以发展新式教育促进中国社会风气丌 化,培养入材,奠定国家富强的基石。 庚子之役后,吴汝纶帮助其学生中岛裁之在北京创办了东文学社。1 9 0 2 年, 在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举荐下,清政府任命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 习,负责管理大学堂和规划全国教育。吴随即赴日访询学制,写成东游丛录, 阐明自己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的观点,这标志着吴汝纶教育思想体系的全面形 成。 吴汝纶认为教育可以使社会走向文明开化,启迪民智,使中国摇脱愚昧贫穷 的局面。因此,他主张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创立小学堂,并建立数量众多的大、 中、专门学堂,培养各类人材;教育内容应兼颈中西,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 发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废止科举制度等,这也是吴汝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他的教育主张,吴汝纶创办了桐城学堂,试图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进 行新式教育试验,但由于他的去世,计划未能完成。 关键词:吴汝纶;学制改革;教育;京师大学堂 a b s t r a c t w ur u l u nw a saf a m o u sl i “e n t e u r _ de d u c 8 t i o n i s ti n 伍eh t eo i n g d y n 叠s 够h ef 0 u o w e dz 姐gg u o h nt ol e a r n 曩n dw o r ki z e n 譬so m c ei nh i s y o u n ga g e s a 矗e r t b “ h eh e mt h ep o s to fc h i e f so fs h e n z h o u 咖dj 曲o 蚰d w 0 1 k e da sa na d v i s o ri nz h 丑n gs h u s h 蛆譬s 曩n dl ih o n g z h a n g s0 佑c 鹳h i sr i c h e x p e r i e n c eo fh f ew i d 蚰e dh i sf i t l do fv i s i o n ,e n l i 窖h t e n e dh i st h o u g h t - b e i n g i n f l u e n db yh i s 住m i l y h o m e l 锄d 柚dt b e 蛭e ,b ew 躯叠埘蝌b 证t e 件s t e di n c u l t u i 屯-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1 8 8 9 ,h er e s i g n e df o mh 妇p o s ta n dw a s 妯v “e dt ob e t h ea d m i n i s n 薯t o ro fl i a n d h is c h 0 0 1 i ht h ee a r l i e rs 协霉eo ft e a c h i n 譬矗tl i 曩n c h i w ut o o kas e r i e so fm e 8 s u n 熄t o j m p r g v e 地e 蝌墨t e mo f t h es 幽o o l ,8 n dm a d et h es c h o o lw 埘e l yj 【n o 钾丑a 盯1 8 9 5 , w ub e g h t oi e a mn m3 c i e n c e t e c h n 0 i o 露_ n de d u c a t i o ni 口呻w i e d 翟弦f o m w 嘲t e r n u n t r i e s h ec h 曩n 霉e dt h ec u r r i c u l 矗i nt h eg c h o o la n dp r o m o t e dp e o p l e t ok 叠r nw e s t e r i e a m i n e h ew a t e i it od 删e 1 0 pt h en e w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l e 曩r e df m mw e 3 t e r n u n t r i 姻i no r d e rt om a l 汜c h i n 髂ec v n 比e d ,a n de n a t t a i e n t sa p p e a rs u c c e s s i v e i 弧也蛐c h i n 8w o u m s ea n dm e e tt h ec h 墨u e n g e ,一n db e a b l et 0o v e r o m e 出ec 妇s hw h i c hw 囊s 妇c i n ge v e n t i l a i l y a 能盯t h ew a r 囊n dc h a o si n1 9 0 i ,w uh e i p e dh i ss t u 如n tz h o n 叠d 耻面越 l b u n d 叠j a p a n e s el 量n g u a g es c h li nb e i j i n g r e c o m m e n d e db yz h 鼻n gb a i x i t h e a d m i n i s t r 曩t o ro fb e i j i n 暑u n i v e 伟i t y i nl 如2 ,w nw - s 日p p o i n t e da st h ed e a no f s t l i d i e s 西b 蛹i 珏_ gu n 扣e 隋姆b yt h eq i n gg 钾e m m e 珏t ,j no r d e r 协h e l pz h 拍g a d m i n i s t e rb e q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a n dm a pu pt h e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t h ew h o l e c o u n t r 乳t h 蛆w ul 屯q u 蜘t e dt ok th i mv i 鲁“j - p a na ds t u d yt h ej a p 叠n e 神 e d u c 矗h o ns y s t e m 。h ew r o t e 曩b o o k a m e dt h er e c o r do fv i s m n ge a s t 且f t e rt h e v i s n ,h ee x p i a i n e dh i 3o p i n i o n so nd e v e l o p i n ge d u c _ t i o s y s t e m si n 他eb o o i a n d t h i sj n d i c a t e dh i se d u c 童妇o nt h o u g h tw 矗sc o m p l e t e d i nw u so p i n l o n ,e d u c a t i o nc o u mm a k ens o c i e t yc i v i i i z e d ,e n h g h t e p e o p i e 8 n dk tc h h 髓e 擎t 蚋r a yf l 屯mp o v e r 姆蛆di g 肛。期c e ,s oh eh e l dt h ev i e wm a t c h i 呐s h o u l dd e v e i o pc o m p 心o r ye d u c 叠t i o n s e tu pp r i m a r ys c h i se v e r ,啊h e 托, a b d 舒t a b u s hai - 曜en u m b e ro fu n i v e 瑙i t i 豁。m 埘d l es c h o o l sa n dj u n i o rc o h e 鲈s t o 豫i s e a h l i n d so f t 且l e n t s t h e t h e m eo f e d h e 曩t i 蛐s h o h l dc o n t 矗涵t h e l b 删l e d g e f 1 1 d mc h i n aa dw c s t e mc o u n t r i e 3 ,a n dp r o m o t es “l d e n t st od e v e i o po ne t h i c s i n t e n i g e n c ea n dp h y s i c 8 lc o n s t i t u t i o n 叠i i - r o u n d ,t h eg o v e r m e n ts h o u ms u p p l y e o u 曲m o n e yo ne d n c 叠t i o na n d 叠b o l i s h 恤ec 如i is e r v i c ee x a m i n h 6 口s y s 忙m f o rt h ep u r p o 髂o fn n l i z i 珏gh i se “c 曩蜘np l 矗,h ef o u n d e dt o n 擎h g s c h o o lh e 丑t t e m p t e dt 0 懈th i se d u c a t i o nt h o 珈出t sb yt h i sn e ws 锣l ee d u c l 6 0 e x d e r i m e n t b u tt h ep l a nw a sn o ta c c o m p l i s h e db e c _ u s eo fh i sd e 叠t h k e yw o r d s :w ur u l u ;r e f o mo f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蛐;e d u c 量t i 佃;b e i j i n g u n i v e 疆i l y 独创性声明 y 4 7 6 s 3 7 8 本人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梁据我所知,除了文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昀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箕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舷键k 匙售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森锺 签字日期:一,年,月,p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度喇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侔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逮铐毯;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寒礴导师签名:易畚幸护 签字甘期:硝年厂月,口日签字日期:勺- y年多月7 硼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绪论 吴汝纶,晚清名士,桐城派最后一代宗师,在教育、文学方面都颇有建树; 思想开明,被誉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 冯友兰我在北京大学当学 生的时候) 。在晚清众多历史名人中,吴汝纶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长期活跃于 政界、文学界、教育界,社会交往极其广泛,是较为典型的过渡时期知识分子。 对他的生平和思想经历进行考察,或许可以找出晚清社会变革时期读书人心路变 化的些共同轨迹,了解他们的思想如何走向现代。这对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的今天,显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汝纶生平相关史料 有关吴汝纶的史料,并不是非常丰富,但现有资料包含的信息基本可以反映 他思想的变化,以及和他相关的社会阶层在这个时期的种种变化。 这些史料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即吴汝纶本人的著述、后人所作的有关他的传 记、当时文入的日记、笔记、书信和著述中对他的相关记载和评价,还有一类史 料是一般历史人物所没有的:即他代笔、编纂和帮助修改的作品。下面对这些史 料的大概情况分别作一些说明: ( 一) 吴汝纶本人的著述 吴汝纶一生著述颇丰,总数约达1 7 0 余种,1 9 2 8 年其子吴闽生编辑干行了 桐城吴先生全书,经过整理、校勘之后,黄山书社于2 0 0 2 年出版了吴汝纶 全集,是目前收录吴汝纶个人著述最完全的辑本。 吴汝纶全集主要包括文集、诗集、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尺牍、 谕儿书、东游丛录、日记等。尺牍的研究价值最大,里面收录的书信较为集中地 反映了吴的社会交往活动,对时事的看法,特别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 方异质文化的态度。 吴的文集也是研究他的思想的重要材料,他写了相当多的碑文和赠序。文集 中还收集了一批书序和书跋,其中的筹洋刍议序、天演论序、原富序颇 引入注意。吴汝纶早年的事迹流传下来的极少,有关他的家庭情况的史料就更为 罕见,但文集中收录了一篇家严慈六十双寿征言略,简略介绍了他父母的一 承j i 哼启后典汝地翻r 崽矗l 研究 些生活细节和吴汝纶的早期家庭环境。 东游丛录和同记也同样有价值,但内容较为庞杂,梳理不易,虽然如此,它 们也很受关注,研究吴汝纶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遗憾的是,日记中真正属于吴本人的很少,多数是摘抄和对它们的评论。 吴还有三部经学研究著作,研究他的思想的学者基本上没有使用过这方面的 材料。 ( 二) 代笔之作 在李鸿章、张树声幕府中吴汝纶都代笔过一些较重要的文稿,目前,仅能以 是否收入吴汝纶全集来认定代笔之作;吴还替刘铭传代写过亟宜筹造铁路 以图自强折。 这些代笔之作也是研究吴思想的绝佳材料,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出吴的一部分 思想,还可以说明吴与幕主、幕僚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情况。 ( 三) 同时代人的记述 事实上,现有资料中最不引入注意的是与吴同时代( 或稍后) 人的些笔记、 日记、信件和著述中对他和他的亲友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较为零散,寻找不易。 但恰恰在这些史料中,往往包含了极珍贵的研究线索。 吴长期留佐主持洋务的地方督抚幕府,社会交往极为广泛,曾国藩、李鸿章 是他的老师,薛福成、张裕钊、黎庶昌、严复、林纾等人是他的好友;他长期从 事教育事业,门生弟子遍及四海,如贺涛、姚永概、马其昶等等对吴均有追记。 时人对吴逸闻亦多有记载,例如苌楚斋随笔、续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 中有几处提及吴汝纶。 吴的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儿子吴闽生曾留学日本,民国时期也是一代名士。 长女是薛福成的长媳,还有一女是著名学者柯劭态的继室。侄女吴芝英曾因冒险 营葬好友秋瑾,声震京华,侄女婿廉泉也是当时的名士。这些人或多或少都留下 了一些对吴汝纶的记载。 当时国内已出现报纸,有他的相关报道,其访日期间,日本报纸对他有较集 中的报道。 这些零散的材料,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吴的思想和性格,虽然搜寻不易, 但能弥补吴的传记和个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吴的思想 2 和生活。 ( 四) 后人所作吴汝纶的传记 吴汝纶的传记不多,除了行状、墓志、墓表之外,较重要的有三种:桐城 耆旧传、清代七百名人传两书中他的传记和郭立志所著的桐城吴先生年谱。 桐城耆旧传、清代七百名人传对吴汝纶的记述较为简略,早年事迹较 为空泛,除了“幼刻苦向学,尝得一鸡子,不食,易松脂以照读”之外,着重点 都在吴举进士之后的生涯。 郭立志的桐城吴先生年谱的记述较为详细,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这本年谱的缺点同样是缺乏对吴早年经历的记述和生活多方面细节的描写。 二、吴汝纶教育思想及相关研究状况概述 由于吴汝纶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世对吴汝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成就 方面,虽然不少文学研究者也注意到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但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 并没有人对吴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8 0 年代初,聂皖辉和吴海若两位先生先后在安徽教育上发表纪念吴汝 纶的文章,肯定吴在兴办学堂,发展新式教育方面的功绩,是国内较旱对吴汝纶 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 随着对吴汝纶资料的编辑出版,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不断引起了一些研究 者的兴趣。拖培毅先生在主编全集的过程中发表了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 徐寿凯先生发表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二题。其中,赵建民的吴汝纶赴日 考察与中国学制近代化考察了吴访询日本学制与中国建立新学制之间的因果关 系,梁义群的严复与吴汝纶则对严复与吴汝纶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作了较深入 细致的分析,是9 0 年代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研究较有深度的作品。 2 0 0 0 年以来,特别是吴汝纶全集出版之后,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研究 出现了新的成果,已公开发表的较有参考价值的论文有:翁飞的吴汝纶与京师 大学堂,该文较详细地探讨了吴汝纶在建立和恢复京师大学堂中所起的作用, 并引用未刊原始资料揭示了吴的赴日考察与清政府制订“癸卯学制”之间的内在 联系。王鸣的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视察也对吴的赴日考察情况进行了研究,指 出了此次考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张艳的张百熙“跪请”吴汝纶考析考 证了张“跪请”吴的可能,并驳斥了有人认为这是吴自己编造的谎言的说法。曾 承冀舟启后兵汝她教育思恕研究 光光的变法维新思潮中的吴汝纶与桐城派则考察了吴和以他为代表的桐城派 在晚清维新思潮中态度和立场。邱春林的吴汝纶与其近代教育思想的转变, 王琴的吴汝纶教育思想初探,杨佑茂的吴汝纶与冀州的文教,周慧的吴 汝纶与清末学制,汪效驷的吴汝纶与莲池书院,吕利平、郭成杰的吴汝纶 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以及陈兴德的硕士论文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 想及实践活动研究也都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对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 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成果先后从不同侧面对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了 考察,对于深化吴的教育思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对吴参与的晚清新政时期的教育 改革,则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李华兴主编的民国教育史,陈 景磐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毛礼锐的中国教育史简编等:重要的相关研究 著作有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汪向荣的 日本教习,王晓秋主编的戊戌维新与滇末新政,吴春梅的一次失控的近 代化改革,孙应祥的严复年谱等等。 上述论文和专著并非都直接涉及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研究,但无论是对吴汝纶 本人的研究,还是相关背景的研究,对于本文写作都有相当多的启发。从这些论 文和专著中,我了解到了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使自己的研究思路更加开阔。但 同时也看到。对于吴汝纶的个案研究,重复较多,尚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拓,对 于现有研究资料还须进一步分析,使吴汝纶的教育思想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三、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是我国早期现代化全面启动的开端,这次改革取得的 一个显著成就是在教育领域,它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开始与西方先进国 家接轨,建立了中国近代化的教育体系。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个时期的教育 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缺点是如何在后来得到修正的,或者产生了哪 些不良影响。甚至在今天的教育或社会中依然能看到当初方案设计问题的遗迹, 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这次改革进行深入的研讨。 对吴汝纶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中国早期的教育改 革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动荡局势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不断讨论中 日盏成熟,成为一种时代思潮;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如何起步的,其取得的成 就,除了政治环境相对较以前宽松,政府的决心更加降定以外,改革主持者的声 望、办事能力和策略都是这次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吴汝纶虽然官衔不大,却是这次改革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作为改革方案的 设计者之一,体现了政府对改革的态度;同时,吴在改革前的民间身份,又代表 着社会思潮对改革的影响。吴本人教育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又代表着中 国早期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想影响之下,教育改革思想逐渐成熟,影响逐渐扩大, 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因此,本文将试图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吴汝纶在新式教 育制度创立前后的思想进行比较,并分析他在新式教育起步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从而揭示这一过程如何实现,以探讨历史变迁中的一些规律。 承先与毫后兵汝i 参囊日r 置蠢研兜 第一章吴汝纶的早年经历 1 9 0 3 年2 月7 日清晨,一个日本人、个美国人从安徽省城安庆出发,乘 木船渡过枞阳湖,再换乘竹轿,在凛冽的寒风中走了几十里山路,夜里终于到达 了此行的目的地桐城南乡高甸刘庄。 他们此次急匆匆的赶来是为了诊治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据说只肯相信西医, 所以他的侄子不愿不在此前一天匆忙赶弱安庆,找弱这个只本人,要求帮助寻找 一名西医前往救治。而安庆当时并没有真正专业意义上的西医,只有个懂得一 些医学知识的美国传教士,经过这个日本人接洽之后,总算是按照要求请了一位 西医翦往诊治。 然而在他们眼前的病人已是病入青肓,高烧不退,腹部鼓胀。在没有任何象 样的医疗检测设备的简陋条件下,美国医生无法判断出这究竟是什么病症,只好 尝试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然而均无效果。第二天晚上,病人预感到大限将至, 将这个日本人他从只本请回的教习早川新次,和他的学生李光炯口q 到床边, 开始交代后事,其中主要是他正在主持兴办的桐城学堂的有关事宜,将一切托付 给二人之后,没过多久便陷入昏迷状态,再未醒来。第二天早晨,这位有清一代 著名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吴汝纶就此弃世而去。 噩耗迅速传至各地,许多读书人闻后悲伤不已,他们并不仅仅是惋惜这位著 名文学家兼教育家的逝去,而且也担心由于他的过早辞世,会断送掉中国教育一 次原本可能的发展机会。三个多月前,这位老人刚刚从日本奉命考察归来,人们 正盼望着缝能给中国教育带来颓气象,让中国教育迅速赶上世爨强国,便中国象 从前的日本一样,由此走上强国之路。 吴汝纶1 8 4 0 年生于安徽桐城,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年份,但最初外界发生 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处于内地的乡村地区并无太大影响,随着吴汝纶的逐渐成 年,那个时代特有的剧烈变化终于也波及到了桐城县的偏远乡村。桐城是一个相 当特殊的地区,它产生的几个桐城派文入曾是清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有着重要 影响。桐城派则与整个清代文坛相始终,影响了整个朝代的文风。在这样一个特 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吴汝纶,后来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应该不 第一章兵汝斟瀚早年蛏历 是偶然现象。 第一节家庭、乡里和时代 家庭吴汝纶的父亲吴元甲,桐城县岁贡生,成丰元年,举孝廉方币。“孝 义著于乡里”。,祖上留下些许田产,分家时元甲“推不取”,将罔产让给兄弟, 依靠自己教书为生。但几位兄弟后来经营不善,田产尽失,他又将其兄弟和妹妹 “皆召而共爨”。虽然他自己“性俭素”,但“人或以饥寒告,必得所望以去, 不问有无。” 平日里吴元甲是一个稳重平和的人,“口不谈人过失”。,也不允 许儿子们讥弹他人。在乡里声望颇高,因而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动荡年代里,桐城 县人推举他主持与官军的联系事宜,到了军中之后,“则无一书问家事”。,年底 征饷经过家乡,家人告诉他家里日用氍乏,他竟“不反顾而去” 。太平天国被 镇压下去后,有人要将他的事迹上报,却被其阻止,回到乡里,生活更加贫困。 由于吴元甲“既以恬介致穷,又不顾问家人琐事”。,因而家里的大小事务 都丢给了他的夫人马氏。马氏生性贤淑,出身官宦人家,陪嫁颇丰。吴元甲年轻 时出游京师,其父常有急需用钱的地方,只要一发现老人表现出窘迫状,马氏就 拿出自己的钱来周济家用,陪嫁带来的钱用完了,就典当自己的衣物。老人平生 嗜酒,马氏想方设法予以满足。有一回,马氏身边衣物当尽,嫁妆中仅剩一个铜 炉尚值一点钱,也拿给小叔子去典当,途中被族中老人看见,以为小叔子要拿去 赌博,讯问清楚之后,族中常常以此教训子孙。老人又特别爱吃觯,于是每天都 有渔人上门卖鱼,以致老入去世后,马氏一听见门外渔人的卖觯声就痛哭流涕, 后来以致于“渔人为之屏迹” 。马氏性情慈爱,丈夫的侄儿或堂侄辈中有丧父 或丧母的,她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严父与慈母都以自己的行动向孩子们做着无声的教诲, 吴汝纶很小就养成了俭朴向学的习惯,据说他有一回得到一只鸡蛋,却不肯自己 。施培毅、徐寿凯辑吴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7 页,黄山书社2 0 0 2 年版。 。吴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7 页。 。吴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8 页。 o 昊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8 页。 o 昊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8 页。 o 吴汝纶今集第一册2 5 8 页。 o 吴汝纶争集第一册2 5 8 页。 o 吴汝纶全集第一册2 5 8 页。 承冀_ 胃启点卜一兵汝她? 救 r 忠惹研究 吃掉,而是拿去换了松脂,用来晚上照明读书。这也是我们现在所仅能知道的有 关吴汝纶少年时代的一点事迹。 不过,从吴汝纶对其父母不太多的一些记述来看可能对他发生影响更多的 是母亲,他的父亲青年时代出游京师,后来又常年在外教书,太平天国起义时期 更有相当一段时间从军,连家也不回了。时局平定后回乡时,吴汝纶已经长大, 仅仅和父亲在一起过了几年时间,吴汝纶就离开家,在外宦游了。此外,吴汝纶 虽然有时候显得有些迂,但对家人和友人却时时充满关爱,为人毫不刻板,这一 点似乎不太像他的父亲。 由于父母都律己甚严,谨守中国传统的道德节操,吴汝纶以后也一辈子极其 认真地遵守着这些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传统中国士大夫。 乡里吴汝纶的家乡刘庄在桐城的南乡,虽然在长江以北但纬度较偏南,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以丘陵地带为主,中间央着一片片肥沃的小块冲积平原,十 分适合种植水稻;西边是宽阔的枞阳湖,南边也是湖泊河汉纵横的永网地带,水 产丰富,堪称鱼米之乡,在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这里应该是很富庶的地 区。 桐城历史上最让乡人骄傲的,是桐城派文章,自“桐城三祖”方苞、姚鼐、 刘大魁开创了一代文风,桐城的文脉绵延不绝。有清一代,桐城派是最有影响的 文学流派。由学而仕,桐城又是一批官宦人家的故里,著名的像大学士张英、张 廷玉一家,直隶总督方观承、方维甸一家。他们不仅仅给故乡带来了显赫的荣耀, 也使整个桐城民风更加潜心向学。桐城的读书风尚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时代到了吴汝纶出生的那个时代,清代已由盛转衰。桐城也不例外,吴 汝纶的祖父还薄有田产,到了父亲一辈,田产已“无垅之植”,较之康乾盛世, 社会生活- 开始逐步贫困化。 吴汝纶出生那一年,恰逢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此后开埠通商,西风东渐。但 这些对吴汝纶的旱年生活影响并不大,童年时代的吴汝纶过的生活大约是一种清 贫而安定的生活,但在他十一岁那一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平静的生活渐渐被 打破。1 8 5 3 年后,桐城成为双方反复交战、争夺的地带,人口、财富都大量损 失。可以说,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完全被这次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摧毁了, 这个地区的人民,因而饱受了生活困顿、颠沛流离的战争煎熬。这是对吴汝纶早 】f 一章。兵汝地? 的早,一掘 历 年影响最重大的事件,甚至也许还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吴后来总是极力主张从 教化民众入手,逐步进行社会改革,与他的这段经历有莫大关系。 这样,吴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家乡环境的影响,以及吴成长的时代,都使 吴对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吴的聪颖和勤奋,他后来在这两 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第二节科举及第与入幕学习时期 与当时所有的读书入一样,吴汝纶从小接受传统教育,走科举功名的道路。 大概是因为时局动荡,吴直到1 8 6 3 年( 同治二年) 爿出应县试,连试连捷,1 8 6 5 年即中进士,“遂以内阁中书用”,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然而吴汝纶科举及第后,却没有入京做官。而是在父亲老友方宗诚的推荐下, 进入了曾园藩幕府。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吴挚甫来久谈,吴,桐城人,本年 进士,年仅二十六岁,而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异材也。”从此,吴汝 纶开始了在曾幕的学习和历练时期。 吴汝纶进入曾国藩幕府的时候,正是湘淮军刚刚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 整个国家逐步由战争状态恢复到和平生产的时期。但是这一次由乱到治的过程与 传统上大不一样,领军打仗的主要将领是一群读书人,他们的见识自然要比一般 行伍出身、读书无多的武将更高明一些;而且,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当中,他 们已经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战后的重建自然由他们来主持,但这一次重建也 与以往有些不同。 1 8 4 0 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将中国强行卷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之中,与洋人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的经历使他们对西方文明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地方大员中的实 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中央政府中较有见识的奕诉、文祥等人,都 意识到不仅仅要学会与外国人交往,还要在交往中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改变 中国积弱的局面。这些思想较为开明的官僚都认识到这是一个与历朝历代都大为 不同的时代,所以寻求与传统不同的手段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在晚清历史 上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便是洋务运动时代。 吴汝纶中进士之后,就是在这群开明官僚的领袖人物曾国藩的身边工作和学 习,而且还特别受到曾国藩的器重,在学问方面特意加以指导,吴在曾幕中勤奋 9 承舅,与毫鼻r 一囊- 汝姥囊门t 思想研究 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各方面书籍,加上一方厩从事实际工作,一方面有曾氏 和幕中优秀人才的指导和交流,短短几年间,吴文章和学问大进,在青年时代就 以文章扬名海内,成为著名的“曾门四弟子”之一。在曾氏门下,吴不仅仅学到 了文章辞章,更有机会较早的接触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较为深刻的认识到 西方文明的优势,以及与之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所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同时, 由于当时曾幕是各类优秀人才荟萃之地,吴接触到数量众多且对他产生巨大影响 的朋友和同僚,如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李传黻等等,他与另一个老师李鸿 章的深厚感情也始于此时。这些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朋僚们给吴带来了形形色 色的大胆而先进的设想,并在相互之间的反复交流和研讨中不断深化,使吴的眼 界大开,思想变得敏锐而开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历练,对吴汝纶后来思想的 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两任地方官与两次再入幕的历练 1 8 7 1 年,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吴汝纶就任直隶州深州知州,开始了地方官 生涯。 出任深州知州前,吴汝纶在曾国藩幕府认真学习为官之道。上任前,曾氏反 复教导他为官之道,吴日记中记道:“其言居官之法,不外勤慎。教余事事学 游子岱,谓余公牍过子岱,而察言观色虑以下人之道,不如子岱。又虑余于 逸盗未获及监犯越狱诸事不肯耐烦。皆甚且切至者。”回显然曾对他还是抱很大 的希望,但又担心他某些方面能力有所不及。 到直隶后,汝纶又向朋僚讨教了不少经验,1 8 7 1 年7 月2 7f 1 ,他正式“接 篆视事”。前半年,这位新任地方长官一定很忙,因为他凡乎没有颈上写日记。, 但他到底无法摆脱文人气质,到了1 8 7 2 年的新年,他已经在自愧“久不读书” 了 ,虽然此时他的地方官做得已有些上路了”。 接下来的一年,他时而得意时而自责,更多的时候是自责学业荒废,然而“吏 o 吴汝纶全集第删册7 3 7 7 3 8 页。 。保存在全集中的日记仅有阴历六月十五f 一篇,叙述自己“疲矣”。在后来编辑日记时t 这一段地 方官时期的日记应该没有什么需要隐晦之处,由于又有其中一篇保存下来,且前后都还有相当多的日记存 在,因此推断不大可能是日记散失的情况。 。吴汝纶全撰第四册7 4 3 页。 。谴在这一年正月十七的日记中记道:“五更起,赴起风庄相验命案,鞫得好情,村民环观者皆欢呼好官。 验尸后登车,往返八十里,薄暮还署。是同心颇畅然自适,大类应试作得意文字出场时光景。”看来日常的 工作他已能应付自如。 1 0 第一章吴汝鳢? 的年蛙历 事”毕竟繁多,很多的时候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本,让他心中惆帐不已。加上上 司到来时的种种繁文缛节,使他对当官多少产生一些厌倦。大概此时的吴汝纶做 官已仅仅是为了尽责,而不是为了从升官或发财中寻求乐趣。 据说,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只宣读书作文,短于政事,材不宜为官。”这 个评价似乎不算太过,吴汝纶在直隶两任地方官,政绩都不算很突出,倒是在任 内兴学的成就不小。 在不到两年的深州任上,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之外,吴汝纶办了两件大事,一 是清理学田,整顿书院,一是恢复孔庙乐舞,从这两件事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吴 的志趣所在。在当时,这倒也是能振兴地方学业的善举,可惜这两件事却将吴汝 纶不善为官的那一面暴露得清清楚楚:前一件事使他与把持地方学务的士绅们关 系恶化,后一件则让他顶撞了对乐舞有不同看法的学使,幸而不久他丁父忧去职。 然而他离任后,学田和书院又马上恢复了旧貌心血自然是白费了。 1 8 7 4 年7 月,居丧中的吴汝纶应邀到达苏州,入江苏巡抚张树声幕,大约 是由于此前张树声对他已非常了解,因而很器重他。在张幕的待遇显然很优厚, 张安排他住在深净轩,“轩为宋牧仲抚吴时所修葺者。有园、有池、有荷、有竹、 有树、有石,据使院之胜境。” 吴汝纶在这里过得心情很愉快,后来,他在为 张树声撰写的神道碑中称赞张“好士亲贤,见后进有文字论议忠亮,辄罄折礼下 之,惟恐不当” ,其中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然而在张幕只待了一年多,母亲 病故,只好辞幕归单。 在张幕的这段经历,时间虽不长,但与从前在曾慕却大不相同,在曾幕吴汝 纶的实际事务并不多,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而在张幕他已是幕僚中的核 心入物,从吴汝纶这一段留存下来的文章、日记极少来看,日常事务大概相当繁 忙。因而这段经历进一步提高了吴汝纶了解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1 8 7 6 年6 月,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盛情相邀 下,吴第三次入幕。吴显然希冀自己的才能在丁忧期间仍能有一用武之地,但同 时也许是由于生活所迫。这一次入幕对间较长,除中间请假年余,回籍营父母葬 事之外,吴基本上都在李鸿章幕中,其间还署理过六个月的天津知府。 o 刘声本苌楚斋续笔卷十4 5 7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o 吴汝纶全集第四册7 7 2 7 7 3 页。 。吴汝纶全集第一册8 3 页 1 l 承奠 审囊后典汝奠j 教 r 息惹研究 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对吴汝纶后半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从此时起他的命 运就与李鸿章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此之前,吴与李同出曾国藩门下,是师兄弟关 系,吴佐曾幂时二人己相识,此后多有来往,吴对李钦佩有加,拜其为师。任职 深州期间,吴是李的下属,李对吴自然比对待普通下属要客气一些,但从吴的笔 记和书信中看,他恪守上下级关系,不因为这层特殊关系冀有所得,在某种程度 上还有意拉远了双方距离,以避嫌疑。 吴此次入幕后,与李的关系比以前大大进了一步,以后吴汝纶知冀州,长莲 池,与李鸿章相始终二十多年,直至李死去,才离开直隶。 吴入李幕之时,正是洋务运动全面展开的时期,作为核心幕僚,对李此时经 办的一些重大事项,吴发挥了熏要的参谋作用。由于在李幕期间“奏疏多出汝纶 手”o ,吴对国内外局势比同时代大多数人了解得多更多,由于他的思想一贯开 明,从而为其以后的改荜主张打下了思想基础。 1 8 8 1 年,吴汝纶担任直隶州冀州知州,“兴学如在深娜时,且自督教之, 一时得人号称极盛,又开渠六十里,泄冀衡之积水以通漳滏,立保甲联庄义 仓诸法,” 正如其子吴闽生所云:“先君在官,尽心民事,兴学开渠,其 最著云。”o 在1 8 8 9 年辞官之前,吴汝纶在官场上的经历虽然并不顺利,但却磨练了他, 使他对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他本人对教育一贯关注,辞官之后,吴汝 纶投身教育,以后更进一步力图以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4 车最濂吴挚甫先生传,转弓;白吴汝纶全集第西册1 1 2 s 页 。李景濂吴挚甫先生传,转引自吴汝纶全集第四册1 1 2 8 页。 。吴闽生先府君事略转引自吴汝纶全集第四册1 1 5 8 页。 1 2 ,r 三章鼻汝持教 r 思商l 的辅。誊i 第二章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型 第一节对教育和西学的兴趣 吴汝纶在担任地方官期间,“尤以兴学育才为汲汲。”o 重视发展教育是贯 穿吴终生的思想信念,早在1 8 6 6 年,他作读苟子一,其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 们关注:“且孟苟之言皆贵学,不恃性。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平亦日: 涂之人可以为禹。其以善为伪,而自释以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又即孟子孜孜为 菩之指。此其所以同也。”。很显然,他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性情,通过教育 手段也可以达到改普社会风气的目的。在深、冀二州,吴锐意兴学,除了要培养 人才,匡世济民,就是要通过教育民众,达到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在深、冀二 州兴学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但吴在郑筠似八十寿序中,更以郑筠似为官武 邑为例,说明教育对改造社会的关键作用,“武邑书院废久矣君至则议兴复 之手定教条,聚生徒,购书迎师,恣使问学。自初迄终,经画井井, 于是武邑之俗大化。”o 他的确真诚地相信教育是可以富国安民的根本治国之策, 但辞官从教之前他所主张发展的教育还是科举制下的传统村乡学塾和书院。 吴是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在中举之前几乎未离开过家乡,而他的 家乡又处于信息较为闭塞的内地乡村,因而在吴离家时,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可 能还几乎茫然无知。幸运的是,吴初入仕途,便被曾国藩收入幕府。那里信息来 源广泛,内政外交,吴汝纶皆有所涉猎,由于在曾幕经常参与讨论策划,他不但 了解了许多国外情况,而且也提出一些处理中外关系的策略和方法,例如】8 6 7 年,清廷从总理衙门奏,原议十年修约为期已近,饬滨海沿江通商口岸地方将军 督抚大臣各抒己见,可否允外使入觐及遣使出洋、建筑铁路电报及运盐、丌矿、 传教等。o 他见到李鸿章给曾国藩谈论换约问题的信,就向曾提出自己的意见, 认为“洋人未必郎怀不逞换约之际,彼视吾所万不能行者而强以必增,则我 亦当视彼所万不能从者而强其必减”。o 虽然其想法还很幼稚,但显然比同 姚永概吴挚甫先生行状,转引自吴汝纶拿集第叫册1 1 4 5 页。 吴汝纶全集第一册4 页。 吴救纶全集第一聊1 4 3 页, 沈渭演主犏中国历史太粤年表( 近代卷) 2 7 0 页,卜海辞书1 版杜1 9 9 9 年版 吴汝纶全集第四册3 6 7 页。 1 3 承先与皇后英汝戴 教育思起研究 时代相当一些官僚更了解西方的外交策略。此后,他对换约问题多有注意,有六 天的只记记载此事。同年,他的日记中出现了“新闻纸”,上面登载了“法国将 与布国战”,他敏感的认为:“是西洋各国有不和之征,中国之利也。”蠹。可惜 清政府中与吴有同样认识者不多,也未能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订。 1 8 7 0 年,吴随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对“洋教”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深州 任上他还关注沪、闽轮船局停工和派遣幼童出洋留学之事,并且打报告绘李鸿章, 要求派技术人员前往查勘,帮助治理深州境内时常下溃决的滹沱河,并要求“用 西洋治河之法,随宜疏浚,当冀安澜” 。他后来在张树声、李鸿章幕府对西方 的了解自然更多、更充分,1 8 8 0 年他还替刘铭传拟了“亟宜筹造铁路以图自强 折”,刘请他代拟此折,除了考虑到文笔因素之外,恐怕也是因为吴对此了解较 多,且态度积极。 在冀州时,吴为好友薛福成的筹洋刍议一书作序,主张用西士变法。中 法战争后,上书署理壹督张树声,建议“在外访聘名师”固,开采云南矿产,企 图以此求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由此可知,吴在辞官之前,对西方社会情形和科技已很感兴趣,但了解并不 深入。 此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吴汝纶终于找到机会投身教育,并将对西学的兴趣 渐渐融合进他的教育思想中。 第二节弃官从教 1 8 8 8 年冬,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张裕钊被武昌江汉书院延聘,正在冀州知州 任上的吴汝纶到天津为张送行,并拜谒了直隶总督李鸿章,“时莲池讲帮无入主 持,李相极踌躇。”就向吴征询意见,据说当时吴“漫应日:如某者奚若? 鸿 章喜日:安所得师如二君者? 汝纶退,即具牍,借矜清苑印,称疾乞体,鸿 章览牍大惊。明日,汝纶持名帖至总督署,称院长拜谒矣。” 这个传说虽有待 考证,但吴肯定是非常迅速地向李提出了辞官、主讲莲池的要求,于是“具禀称 吴汝纶全集第四册3 7 3 页。 要汝纶全集第四册3 7 3 页。 吴汝纶全集第三册4 页。 吴汝纶全集第三册6 页。 皖志列传藕卷八测光典吴汝纶李宗棠列传,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1 4 第= | 兵汝纶教,r 思恕的转| 2 病乞休,讲席遂定”。,从此开始了吴汝纶长达十二年的莲池生涯。 莲池书院是直隶总督李卫于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 奉皇帝上谕创办的,由 政府拔付经费,雍正帝还颁赐白银千两,购买学田数十亩,以阳租收入补贴书院 膏火。由于地处畿辅省会,书院不仅受到历任总督的重视,清廷也对它“思隆优 渥”。仅乾隆帝就三次“幸临”书院视察课业。书院山长由总督特聘饱学之士担 当,莲池书院一向是学者名士汇萃之地,吴汝纶之前,担任过山长的名士有黄彭 年、何秋涛、李嘉端、王振纲、张裕钊等人。张裕钊与吴汝纶同为“曾门四弟子”, 文学成就相当高,光绪九年至十五年主持莲池,影响颇深,同本学者宫岛岛斋, 冈千仞等亦慕其名而就学莲池。当时张裕钊离开莲池时,据说李鸿章原本打算让 其女婿张佩纶接任山长。吴汝纶也听说此事,他致信张裕钊说:“李佛生世兄和 度,自京来此,取道天津,据述在京闻莲池有定请丰润之说,过津乃不闻此语。 吾意此传不妄。居数日,果接来示见告前事。” 后来大约由于张佩纶声名不佳, 李鸿章放风试探的结果令其大失所望,遂寝此意,但接下来莲池山长的人选问题 确实很让李伤脑筋。 此时吴汝纶为官冀州已八年,由于“性刚不能与俗谐耳”。,升官己无指望, 心中多少有些怨气。虽然吴作官尽职尽责,但对其来说,其中已无多少必咪可言。 而且由于吴为官清正,经济上也困窘不堪。遇上这个恰合己意的教席,不仅能稍 许解决一些经济问题,还可以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困难,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 吴并不知道,李鸿章还向湖南名士王闯运发出了邀请,由于他的迅速决定,李当 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一个多月后,王闽运抵达天津,得知此事结果后,只好失望 而归。回 辞官后,吴致信其弟诒甫,详细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包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隧道电路改造工程方案(3篇)
- LESSON 4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清华大学版
- Unit 1 Making friends Lesson 5(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国学知识竞赛题库90道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土木工程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图书出版合同详细范例8篇
- 清理小区沟渠工程方案(3篇)
- 道路运输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解析版)
- 食品安全包保制度
- 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重庆某国有企业招聘新媒体运营(偏拍摄剪辑)参考题库含答案
- GJB297B-2020钝化黑索今规范
- 考勤管理制度全套表格
- 关于懂你的600字初三作文9篇
- 联邦学习在二零二五年保险精算模型跨机构协作中的实践
- 2025年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砂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