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讽刺艺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史记讽刺艺术的形成得益于先秦讽刺艺术传统, 诗经的美刺和春秋 的微言大义在讽刺主题、技巧、风格上给司马迁提供了借鉴,给 :史记讽刺艺术 奠定了基础。另外,司马迁的人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司马迁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和奔放不羁的侠士之气,这些使他能够无所畏惧地秉笔直书;李陵之祸则给司马迁 带来了敏锐深邃的眼光和清醒冷静的心态,这些使他能够深入历史真实,发现社会 生活中丑恶黑暗的一面。正是先秦讽刺艺术传统与司马迁的人格两者有机结合,才 形成了:史记如此高超的讽刺艺术。 史记的讽刺对象既有传统史官所关注的帝王将相,也有司马迁由个人拓展 的社会风气。司马迁有着理想的政治模型和道德风范,当他发现社会生活与理想相 悖时,就加以讽刺。帝王方面,主要讽刺了残暴不仁、不辨贤愚、刚愎自用、荒淫 无度;将相方面,主要讽刺了僭恣、谄谀、苛酷;世风方面,主要讽刺了贪利、势 利、嫉妒。 史记的讽刺技巧非常巧妙复杂。为深入分析,本文引用了西方的叙事学理 论,将史记的叙事模式分为主观说明叙事模式和客观呈现叙事模式,在主观说 明叙事模式中,主要的讽刺技巧有:直接评议说明、各类人物代言、运用典故评论; 在客观呈现叙事模式中,主要的讽刺技巧有:对比、反讽、影射、反复。 史记的讽刺风格成熟稳健。它建立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强烈的 感情倾向和道德评判隐藏于冷静客观的叙事中,在诙谐的表面下,有着浓厚的悲剧 意味。 关键词: 史记司马迁讽刺艺术对象技巧风格 硕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es a t i r i c a la r t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b e n e f i t e df r o mt h es a t i r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o f p r e - q i np e r i o d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n o to n l yp r a i s e d , b u ta l s os a t i r i z e d 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a n n a l se x p r e s s e dt h es u b t l em e a n i n gb yc o n c i s er e c o r d t h e yp r o v i d e d r e f e r e n c e sf o rs i m aq i a ni nt h e m e ,t e c h n i q u ea n ds t y l e t h e yl a i dag o o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t h es a t i r i c a la r t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a d d i t i o n ,s i m aq i a n sc h a r a c t e rp l a y e da n e s s e n t i a lr o l e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a t i r i c a la r t s i m aq i a nh a das t r o n g s e n s eo fm i s s i o na n dac o u r a g e o u sp e r s o n a l i t y , w h i c he n a b l e dh i mt of e a r l e s s l yw r i t e d o w nt h es o c i a le v i l s t h ed i s a s t e ro fl il i n gg a v eh i mak e e ni n s i g h ta n das o b e r m e n t a l i t y , w h i c he n a b l e dh i mt op e n e t r a t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a n dd i s c o v e rt h eu g l yd a r ks i d e o fl i f e a c t u a l l y , t h es a t i r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o fp r e - q i np e r i o d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s i m aq i a n s c h a r a c t e r t h e yf o r m e dt h es u p e r bs a t i r i c a la r t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t o g e t h e r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s a t i r i z e se m p e r o r s ,m i n i s t e r sa n d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 s i m aq i a nh a d a ni d e a lm o d e lo fb o t h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e t ym o r a l i t y h ec o u l d n th e l ps a t i r i z i n gw h e nh e f o u n da n y t h i n gc o n t r a r yt ot h ei d e a lo fs o c i a ll i f e t h es e r i e so fe m p e r o r si n c l u d e s a t r o c i t y , i g n o r a n c ei n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a l e n t s ,s e l f - o p i n i o na n dd i s s o l u t e n e s s t h es e r i e so f m i n i s t e r si n c l u d e sa r r o g a t i o n ,o b s e q u i o u s n e s sa n dr i g o r t h es e r i e so f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 i n c l u d e sg r e e d ,s n o b b e r ya n d e n v y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h a sc o m p l e xs a t i r i c a ls k i l l s f o r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 ,t h ep a p e r q u o t e daw e s t e r nn a r r a t i v et h e o r ya n dd i v i d e dt h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s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 t os u b j e c t i v e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a n do b j e c t i v ee x h i b i t o r y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t h em a j o rs a t i r i c a ls k i l l s i nt h es u b j e c t i v e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i n c l u d ed i r e c t c o m m e n t ,i n d i r e c tj u d g m e n tb yk i n d so fp e o p l ea n di n d i r e c ta p p r a i s e m e n tb ya l l u s i o n s t h em a j o rs a t i r i c a ls k i l l si nt h eo b j e c t i v ee x h i b i t o r yn a r r a t i v em o d ei n c l u d ec o n t r a s t , i r o n y , a l l u s i o na n dr e p e a t t h es a t i r i c a ls t y l e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i sm a t u r ea n ds t a b l e i tb a s e so nt h e f a i t h f u l n e s st o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i tc o n c e a l st h es t r o n ge m o t i o n a la n d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si na c a l ma n do b j c c t i v en a r r a t i o n b e n e a t ht h es u r f a c eo fh u m o r t h e r ei sag r u m o u st r a g i c a t m o s p h e r e k e yw o r d s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i m aq i a ns a t i r i c a la r t o b j c c l s k i l l s s t y l e h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猢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纪呈娜导师签名:a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张纪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握变厦溢厦! 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纪勃柳 日期:砌。年& 月苫1 日 导师签名:5 除 日期:孑驴7 口年争月弓7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l :史记既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清人 吴见思称之为“古今之至文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在文史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空前绝后的,如杨萌深所说:“后世的史书不过记载 史事而已。他( 司马迁) 却用他一枝扶摇旁薄的笔,写出他涵养丰厚的心胸,所以名 为叙述史实,实是他一部最伟大的创作,不仅可作史书读,实可当作一部小说读。 前此虽也有左传、国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4 年版,第3 1 9 页。 一同上,第3 2 5 页 】 硕士学位论吏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刺艺术上承诗经、春秋与诸子百家,下启明清时的讽刺小说,不仅达到了顶 峰,还对后世的讽刺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史记讽刺艺术的研究,古人局限于辩论史记到底是诽谤还是揭露。 清代学者意识到了 史记的讽刺艺术,对其讽刺目标及讽刺技巧有所评析,但都 只是零碎的只言片语,不具备理论性和系统性。到了现代,对l :史记讽刺艺术的 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散见于各种论著及论文中,至今尚未出现以l :史记的讽 刺艺术为主题的研究著作。 李长之在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讽刺艺术,他详细论 述了 史记的讽刺目标,认为史记的讽刺目标是汉代的帝王将相及汉代政治, 并简单地介绍了 史记的讽刺技巧,罗列众多,分析欠详。韩兆琦主编的 史记 通论和安平秋等主编的史记教程都详细地论述了史记的讽刺艺术,观点 比较一致,就讽刺目标与讽刺技巧两个方面分别论述,认为 和何旭光1 9 8 7 年发表于 昆明师专学报 第1 期上的从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和汉武帝看 的讽刺艺术等六篇,这些 研究集中于2 0 年代八、九十年代,深入论证了 史记对汉朝统治者的讽刺,概 括了史记寓事以讽、互见以讽、对比映衬以讽、巧用虚词以讽等技巧,然而, 角度相同,观点陈陈相因,论证大致雷同。 史记的讽刺艺术是中国讽刺文学上的第一座高峰,为后代讽刺小说带来了 极多良好的借鉴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而言, 史记讽刺 艺术的研究大为逊色。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一、缺乏理论性。对于“讽刺这个独特的写作技巧缺乏理论的把握,流于现 象罗列,泛泛而谈,缺乏对各种技巧内存联系的阐释,未能整体认知史记的讽 刺手法。除讽刺目标与讽刺技巧,讽刺的形成、讽刺的风格等其它因素也应该列入 研究范畴。 二、缺乏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只着眼于史记的汉代传记部分,殊不知, 史 记是通史而非汉代断代史,其讽刺也渗透在其它朝代的记述中,应该对史记 进行整体观照。 三、缺乏准确性。诸多论述所举事例如出一辙,有些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缺 乏对司马迁讽刺本意的深入考量,与司马迁的本意存在差距。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四、缺乏创新。在李长之和韩兆琦之后,大多研究都是老调重弹,在已有的研 究基础上变换名目而已,呈现出陈陈相因、千篇一律的局面。 史记讽刺艺术的研究在2 0 世纪只是浮光掠影,在2 1 世纪竟至沉寂。深入、 系统地研究史记的讽刺艺术,有利于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把握深藏 于史记中的历史真相,有利于溯清中国讽刺文学的源和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 代讽刺小说的研究。 总而言之, 史记讽刺艺术的研究不仅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任重道远。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史记讽刺艺术的形成 史记能够呈现出如此高超的讽刺艺术,绝非偶然。先秦的讽刺传统特别是 l :诗经的美刺和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司马迁独一无二的 人格则是其内在条件。正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史记讽刺艺术这朵奇葩。 第一节先秦讽刺艺术传统 i :史记之前中国已有讽刺艺术的滥觞,如诗经中的讽谏诗、春秋的 微言大义、诸子百家中的讽刺寓言等等。司马迁年十岁即诵古文,之后又从孔安国 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担任太史后,因职位之便得以“轴史记 石室金匮之书 。大量阅读传统典籍使司马迁得以从中汲取讽刺的真谛,在形式、 主题、技巧等方面加以借鉴,为:史记讽刺艺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诗经的美刺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集,l :诗经全面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感,当然也就 保留了人们对时政世风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表现在诗歌中,即是讽刺。通览 :诗 经,讽刺作品比比皆是。 从周厉王开始,周王朝出现了朝纲混乱、宵小专权的严重危机。出于对周王朝 的关切与对民瘼的重视,士大夫阶层开始利用诗歌针砭时弊,以期能够稳定纲纪、 匡扶周室,故在西周末年,出现了大雅中的讽谏诗。如 生民民劳,毛诗 序说:“召穆公刺厉王也。一郑玄也说:“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 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凌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以刺之。一诗 中反复呼告“民亦劳止 ,恳请“汔可小康”,以“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表达诗人 痛斥时弊的拳拳之心。 l :小雅中的告哀诗锋芒较露。北山以“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 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这几组鲜明的对比表 示了对劳逸不均的怨恨。巧言则以“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 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指责听谗者;以“蛇 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斥责谗人。 :十月之交写道“日 o ( 汉) 毛亨传,郑玄笺,( 唐) 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 毛诗注疏卷十七,广东书局。同治十年重刻本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 于何不臧。 以天道示警的形式表达对奸佞当道的愤慨。在这些告哀诗中,诗 人们抒发怨愤情绪,感情激越并饱含讥讽之意,开始冲破了“温柔敦厚 的诗 限。 国风中的讽刺诗最富批判性与战斗性。诗人们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 和贪婪刻剥愤极而刺。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强占儿媳的乱伦行为,以新 妇当初的“燕婉之求 与最终的“得此戚施为对比,同情新妇的同时,给予卫宣 公辛辣的嘲笑。再如墉风相鼠用贪婪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并用“不死何 为? 一、“不死何俟? 和“胡不遄死? 三个反问旬诅咒其死亡,可谓毒辣之至。 对l :诗经讽刺意味的揭示,从:毛诗序就可找到。 毛诗序解释诗六义 时说: 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上以 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 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 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于礼义,先王之泽 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o 在此,l :毛诗序对诗六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六义要旨不外乎美刺,美是赞美、 颂扬,剌则是贬损、讽刺。郑玄也有此见地, 诗谱序日:“论功颂德,所以将顺 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 圆郑玄 在此明确指出了诗经的两种功能:通过赞颂美德树立楷模、建立法则,而通过 讥讽败德提供前车之鉴以杜效尤。孔颖达也赞同此观点,他在毛诗正义序中说: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 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 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在孔颖达看来,l :诗经有赞美诗,也有讽刺诗,讽刺诗 来源于对残酷现实的不满,足以改风易俗。 0 ( 汉) 毛亨传,郑玄笺,( 唐) 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琉卷一广东书局,同治十年重刻本 。( 汉) 郑玄撰,( 唐) 孔颖达疏:毛诗谱 ,广东书局,同治十年重刻本 ( 汉) 毛亨传,郑玄笺,( 唐) 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一广东书局,同治十年重刻本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司马迁对诗经非常熟悉,史记出现“诗 字共1 2 5 次,引用诗经 诗句共2 5 处,涉及1 9 个诗篇。嘴时,他以诗写史,:殷本纪赞说:“余以颂 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i :书、诗。一确实,殷先祖契的故事是据 商颂玄 鸟敷衍而成,周初的建国历史则取材于l :大雅中:生民、 :公刘诸篇。有时, 他以诗达意, 秦本纪写诗人作 黄鸟之诗,贬损秦穆公以活人陪葬的暴行, :燕 召公世家写人民作 甘棠之诗,赞扬召公的美政。 司马迁极不仅利用 诗经的美刺,而且对之非常重视。 :周本纪写道:“懿 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十二诸侯年表序写道:“周道缺,诗人本之衽 席, 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一司马迁还常拿 诗经来称许他所喜欢 的文学作品。 屈原贾生列传写道:“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司马相如列传写道:“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 要归引之节俭,此与l :诗之讽谏何异。一 司马迁对 诗经的美刺有着深刻理解,他在l :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认为,贤人不满 于现实,苦于无法实施改革,只能诉诸于诗,其旨在于垂鉴,其辞极为隐约。 这些正是 诗经美刺的特征。 司马迁既以圣贤作诗来自勉,他著述史记就难免受到诗经影响。他既 传承了 诗经“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的讽刺宗 旨,又化用了l :诗经的讽刺技巧范文澜说:“史迁为纪传之祖,发愤著书,辞 多寄托。景、武之世,尤著微旨,彼本自成一家之言,体史而义 诗,贵能言志 云耳。”司马迁借 史记言志,l :史记体裁虽为史书,意义却如 诗经。因此, 史记须用读诗的方式来品读,如王治嗥所言:“子长用意处,须以读诗 之法读之,方有理会。刀。 二、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史书,记载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 二年之间的史事。孔子身为布衣而忧心天下,以恢复王道为己任,奔走于各诸候国 以推行仁政,历时十三多年,拜谒过七十多个君王,最终壮志未酬,只能退而著书, 将仁义理想寄托于 卷四,人民文学出舨社,1 9 5 8 年版,第3 0 4 页 。王治嗥:史记榷参) ,见杨燕起等:历代名家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6 页 6 项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王事”。在乱世中著史,孔子只能婉而成章,用非常隐讳的方式表达鲜明的评判, 其叙事简洁,不作主观评价,只客观呈现事件,以故形成了春秋言约旨博的特 点,此即微言大义。 春秋为人所称道的笔法之一即“一字褒贬”,比如,同是杀君, :春秋就 有“甍 、“弑刀、“杀 等多种写法,不同的词蕴含着不同的意味。再如,隐公元年, 春秋经文日:“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解释道:“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 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一圆认 为l :春秋如此措辞,是讥讽公叔段不悌而郑伯失教。公羊传与:谷梁传也 作类似解释,前者认为“克字是“大郑伯之恶”;后者认为“段 字是“贱段失 子、弟之道 而“郑伯 之称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 。 除了“一字褒贬 的用语规则,春秋还有“常事不书 的书例。“常事不书 即是不记载普通事件,只讲述非常之事。像一般的祭祀礼仪, 春秋不作记载, 若有所记录,则蕴含深意。如:桓公四年,春秋经文日:“四年春正月,公狩于 郎。公羊传作此解读:搿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 四狩也,春日苗, 秋日搜,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 讥。何讥尔? 远也。诸侯曷为必田狩? 一 日干豆,二曰宾客,三日充君之庖。又如桓公八年, 春秋经文日:“春正月己 卵,燕。 公羊传作此解读:“春正月己卯,蒸。燕者何? 冬祭也,春日祠。夏 日杓。秋日尝。冬日熏。常事不书,此何以书? 讥。何讥尔? 讥亟也。亟则黩,黩 则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疏则怠,怠则忘。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 不葛。 固 总之,“对于现实政治来说,孔子在春秋中以王道贬损现实政治,贬天子, 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对未来政权,春秋则为后来受命者制定了义法。 o 孔子以春秋表达政治理想,正是通过极其隐曲的褒贬实现的。 司马迁少年时曾闻道于治春秋的大师董仲舒,之后因职务之便,又得以对 春秋反复翻阅,因此,他对春秋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司马迁显然非常推崇 春秋的微言大义, :史记中多有表现,如下所列: 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眨之曰“子”;践土之 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静:推此类以绳当世眨损之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杨伯竣: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4 页 o 李宗侗注译: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5 0 页 。同上,第5 8 页。 o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 史记) ) ,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6 7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o 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o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骨子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 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一。 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 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抑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在这几段论述中,司马迁反复提到了春秋辞微旨博的特征,并认为春秋“是 是非的权衡,是王道的纲领,是一切人通权达变的指南 。 司马迁还详细论证了 春秋为礼义之大宗: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 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敞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 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史记儒林列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o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o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4 年版,第5 8 页 8 项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司马迁在此指出l :春秋的主旨在于阐明礼义。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王道衰微, 春秋拨乱反正,就是要维护和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避免君不 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现象的再度发生。,司马迁非常推崇 春秋的这种作 用,他写道:“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圆把孔子作春 秋与汤武革命相提并论,正是因为孔子在 春秋里通过进退褒贬重建了一个理 想社会,既能使当世的乱臣贼子恐惧,也可对未来政治起到匡弼作用。 实际上,司马迁不仅非常推崇 :春秋的微言大义,还有意自许为继孔子之后 的文化圣人,并将史记比做春秋。因此,“司马迁著书,是用具体事实,来 表明自己思想、政论和史观的。书中著出了国家治乱、人事成败变化发展的因果关 系,表现出他对时人、时事为是为非的看法。尤其写到汉代,把汉王朝许多败德失 政著录在内,而都是虚实掩映,含而不吐,使后世读者心知其意。堋 宋代李麂 亦称“凡史记其意深远,则其言愈缓,其事繁碎,则其言愈简,此是春秋 之义也。 此外,先秦诸子文章的讽刺艺术也为史记提供了借鉴。先秦诸子主要通过 寓言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讥讽,如l :孟子以“齐人有一妻一妾 来讥讽官场中不 顾廉耻地钻营富贵之流,庄子以触氏、蛮氏相争于蜗角之中来讽刺战国时期各 诸侯国为图兼并造成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后果, 口同上 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4 5 页 o 李麻:师友读书记,见杨燕起等:历代名家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2 页 o 阿瑟波拉德:论讽刺) ,昆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 t e r st h e s i s 维护正义。 司马迁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讽刺作家。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秉承起史官职 责,对历史人物作出公正批判;奔放不羁的侠士之气使他嫉恶如仇,勇敢对抗一切 丑恶黑暗;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心态使他看透事物真相,展示赤裸裸的历史。正是 司马迁的人格,使得 史记讽刺艺术大放异彩。 一、强烈的使命感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颛顼时期掌管天地的重黎氏,“重黎世序 天地 ,周代乃为程伯休甫,之后虽在周宣王时曾失去职守而成为司马氏, 但还是“世典周史一 司马迁为自己的史官世家深感自豪,继承先祖职守著述 史书是他对家族的庄严使命。 当其父司马谈去世后,这种使命感变得更强烈了。司马迁用饱含深情的文 字记载了司马谈临终时对他的殷殷期望: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 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 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 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 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o 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讲家世、谈孝道、抒遗憾、寄期望。给司马迁的 心灵带来极大震撼,他也流着泪水回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阙。 回从此,写史不仅是他对史官世家的使命,也是他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以实现孝 道的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使命感并不仅仅停留在继祖业、尽孝道这个层面,而 是上升到传承人类文化的高度。司马迁深信天运循环,认为天运:“三十岁一小变, 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以贵三王。 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五百年而天下一大变,每一大变都有圣人承运 而生。周公建立起礼仪制度,“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 史记 同上 同上 同上 史记 太史公白 天官书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五百岁之后乃有孔子,孔子拨乱反正,“修旧起废, 论:诗、:书,作春秋,:,圆孔子至今也将五百岁,司马迁认为这个应运而生的 圣人就是他自己,而这也是司马谈平日对他的谆谆教诲: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 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 司马迁面对父亲的期望,慷慨激昂,认为自己身膺大任,必须上应天命继承孔子事 业,著述史记为后世立王法、为人伦立准则,对此他是当仁不让的。 “在我国史学史上,自从有了文字记录的历史,褒贬人物便成为其中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史官也因此而获得了“褒贬 的权力。梁玉绳在l : 序 中说:褒贬进退,史官之职。瑚司马迁在承担起史官使命时,也必然承担起这种 褒贬进退的职责;而当他以继孔子作春秋自许时,这种责任感就更加强烈了。 司马迁确实不辱使命,宋代黄佐称“不宗其景迹,而宗其时义,迁盖善学 春秋 者也。 清代李晚芳亦称司马迁“属辞比事,亦深得 春秋大意。一回 司马迁对史官职责的理解是深入透彻的。史记记载了几位忠于职守、秉笔 直书的史官。为了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实,齐太史公三兄弟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其 执著最终取得了胜利,崔杼亦无可奈何。为了记录赵盾杀君的史实,晋太史公董狐 不畏权贵,敢于对抗赵盾意愿,孔子称之为良史。这些刚正不阿的史官给司马迁树 立了榜样,司马迁在记载他们的事迹之时,必然受到极大激励,他们的成功增强了 他的信心与决心,他们的悲剧使他清楚秉笔直书可能带来的悲惨遭遇,更使他坚信 一个良史必须不畏权贵、不怕牺牲以维护正义。因此司马迁的使命感排除了任何天 真与盲目,具备了虽预料到不幸但仍坚持信念的刚正以及即使遭遇到不幸但仍无怨 无悔的执著。 当然,对史官使命的认同与内化只是给史记的写作提供了方向,如果司马 迁性情懦弱,那么即使使命感再强烈,他也只能哀叹有心无力。所幸司马迁有着奔 放不羁的侠士之气,使之能英勇地举起如椽史笔,善善恶恶。 o ,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7 页 史记太史公自序 回同上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4 年版第9 0 页 史记太史公自序) o 史记孔子世家赞 o 同上 o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性。如宋代苏辙所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 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一回司马迁文章中的奇气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其胸 中的一股慷慨豪气的自然流露。又如马子才所评:“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 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 书,观之则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圆壮游给自负的少年司马迁增添了一股浩然之气, 文如其人,这股豪迈之气又自然而然地洋溢在 史记的叙事中。 除了奔放不羁,司马迁身上还具有一股侠士之气,这表现为重情感义气、不畏 富贵豪强而敢于维护正义。战国的士文化在汉初得以复兴,汉初诸侯王继承了战国 诸侯贵族养士之风,梁孝王、淮南王、河间献王都以养士著称,而魏其侯与武安侯 以宾客相倾,郑当时以优待宾客而为人所称道。与此同时,游侠之风也再次盛行。 民间著名大侠有朱家、剧孟、郭解;身为朝官的汲黯、田叔,也以任侠闻名。在这 种文化氛围中,司马迁形成了一种近于战国士林的文化心态,如宋代张耒所说:“司 马迁尚气好侠,有战国豪士之余风。一 他在史记中记载了刺客和游侠的事迹, 颂扬刺客拥有“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的美德;称赞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四 其中,大侠郭解为司马迁亲眼所见,司马迁对其品行极为仰慕,而对其被族灭的命 运,则表示了沉痛的惋惜。 司马迁不仅赞赏士的品行,还以士自许,并以慷慨之士来勉励自己,他在 o 史记游侠列传) 1 3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可见司马迁对士的人格理想与立世之道推崇备至,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追求。 司马迁的侠士之气充分体现在他为李陵辩护这件事上。司马迁跟李陵并无交 情,但平日观察他“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1 1 6 i 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 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认为李陵称得上国士,对之甚 为欣赏,在情感义气相通相应,出于惺惺惜惺惺,司马迁毅然为之开脱。这种义举 包含了救人于困厄的意义,而不爱其躯、救人于困、趋人之厄,正是侠士本色。李 长之分析李陵案说:“因为司马迁是这样情感的,所以对于李陵的遭遇,不能不大 声疾呼。加之,他的诚坦,使他不会说违心之论,使他不能( 也不肯) 观测上峰的 颜色;他的正义感,更使他不能怯懦地有所含蓄或隐藏。所以,李陵案便决不是偶 然的了! 正因司马迁有着多情、坦率和强烈正义感这些侠士的宝贵品质,李陵案 才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司马迁奋不顾身地为李陵开脱罪名之时,也为他的品格作了 最好的注解。 司马迁奔放不羁的本性与侠士之气有契合之处,正因他有着奔放不羁的性格, 才会对侠士们产生赏识赞美之情,而正因濡染了侠士之风,才使他奔放不羁的性格 更加突出。这两者完美地融合于司马迁的个性中,使之义无反顾地为李陵开脱,更 使之能够摆脱世俗藩蓠,不隐瞒、不矫饰,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历史人物( 哪怕 是当朝天子) 的败德乱行,正如韩兆琦所说:“司马迁的批判锋芒是无往而不在 的,他上至汉代的皇帝,下至当朝的公卿,以及地方上的佞儒酷吏,都丝毫未予 放过。” 强烈的使命感与奔放不羁的侠士之气为史记讽村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司马迁惨遭宫刑后的发愤而作则使之变成现实。因为有讽刺的意向与勇气并不能形 成讽刺,讽刺要有其讽刺的对象与内容。如果一个作家感觉迟钝、认识肤浅,那么 即使他一心一意地努力创作讽刺作品,也只能写出平庸之作 三、发愤而作的隐忍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灾难。一心想效忠于武帝的司马迁,竟以一席正 义之言而惨遭宫刑,这带给他无尽的屈辱。 司马迁认为“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回受宫刑不仅为世人所不齿, 更是大逆不孝之举,因为“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 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 o 报任安书)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4 年版,第9 2 页 韩兆琦:史记通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1 1 页 西报任安书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司马迁的这段话里,一句一 “辱 ,而宫刑是人世间最惨痛、最低下的一种耻辱。以士自居的司马迁当然无法 接受这种既让自己蒙羞又令先人受辱的刑罚,然而,出于对人生价值的考虑,思之 再三,不屑于平庸无为的司马迁还是选择了宫刑。 司马迁虽然坚韧地选择了宫刑,但沉重的屈辱感始终挥之不去,以致“肠一日 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固屈辱感无处不在,不仅渗透进司马迁的日常生活中,也渗透进了 报任安书中, 面对旧友,司马迁情不自禁地反复诉说这种奇耻大辱。他认为自己形体己亏,作为 “扫除之隶 ,若再去向天子进荐人才,即使“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也只是“轻 朝廷,羞当世之士 而已,最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 而已,写至此, 他不禁感慨:“嗟乎! 如仆,尚何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 防汛知识培训工作方案课件
- 防汛救灾知识培训感悟课件
- 防汛抗灾知识培训课件
- 书店行业阅读推广方案
- 防拐防骗培训知识课件
- 【语文】期中练习卷(一)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雨水收集盖板更换合同4篇
- 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护理查房
- 医疗数据的可视化与成本控制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第二批招聘7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重庆西南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2024版风力发电站智能运维与远程监控合同3篇
- (公开课)26个英文字母书写笔顺动态演示(基础教育)
- 不一样的卡梅拉2-我想有颗星星幼儿绘本
- 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台账模报表
- 希望杯数学竞赛小学三年级试题
- 高分子化学6离子聚合阳离子
- NB_T 10337-2019《水电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_(高清最新)
- 环保节能供热锅炉项目建议书范文
- 翰文工程进度计划编制教程(最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