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向文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是如何存在的? 它在将文学 视为一种客观的、独立的存在者的基础上追问文学这一存在者的整体存在,文学的这种整体 存在就是通过它的“如何存在”来体现,即通过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来体现。文学 的存在方式研究的问题背景是文学的本质研究或文学本质问题。即对“文学是什么? 。 的追闻,对文学的。什么存在”或本质的追翱。文学本质研究所依持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 方式、本质主义的知识建构原则,受奉质主义盼终板主义和绝对主义原刚的制约。现代文 学本质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它同时也具有由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本身对于人类思 维、认识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本质主义局限只能把握相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学本质。同时将 把握到的文学的某一方面的本质终极化和绝对化,而不能把握文学的存在整体。文学的存 在方式研究) 所依持的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就是悬搁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悬搁对于对象“是什么? ”的追问,而通过追问对象“是如何 存在的? ”即追问对象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来直接把握对象的整体存在。文学的存在方 式研究 在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又具体依据一种“实事求是”的 、现象学方法,在这种现象学方法的指引下面对文学存在的“实事”本身面对文学写作事 件,( 活动) 、文学阅读事件( 活动) 、文学交往事件( 活动) 和在以上文学事件( 活动) 中得 以确立其存在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存在的“实事”本身进行现象学整体论的建构,即构造 文学存在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一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 结构,从而显现文学的存在整体。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的四个维度是文学主体( 创作主 体和阅读主体) 维度、文学形式维度、文学价值维度和文学存在的历史维度。四维结构整体 是指文学世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是在文学主体之间通过和围绕文学世界而展开 的文学交流事件的存在结构,包括文学主体间的交流机制、文学主体间交流对象和文学主体 一一阔韵交潍媒介等结构环节。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与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基于共 在、共生的美联一同向我们显现。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 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它有着突 出的实践意图,这就是尝试合理解决在现代文艺学研究( 包括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研究) 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关于文学的内部研究侈 部研究、内部规律,外部规律 的问题。就象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并不必要捧斥、并不反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一样,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也并不排斥、并不否定文学的本质研究,相反,它从现代文 学本质研究的丰富成果中吸取了许多相关的、有益的理论资源,它认为,对于文学的存在方 式研究弩封乎樊学的拳缀研究是一种相互对照、相互补充的关系。 来经作者、导师同蠢、 钿垒文公布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h e s i s ( o n t h e m o d eo f e x i s t e n c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p u t s f o r w a r daq u e s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a t h o wl i t e r a t u r ee x i s t s i tp u r s u e st h ew h o l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e m b o d i e si t s e l ft h r o u g h “h o w - e x i s t e n c e ”o fl i t e m t u r eo rt h em e d eo f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e x i s t e n c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n mq u e s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t h e s i si st h eq u e s t i o no f l i t e r a r ye s s e n c ew h i c ha i m sa t s o m n gt h ep r o b l e mo fi i t e r a t u r e t h a tw h a ti sl i t e r a t u r e 。n 蟛r e s e a r c ho fl i t e r a r ye s s e n c ei s d e p e n d e n to i lt h em o d eo f t h i n k i n go f e s s e n t i a l i s ma n dt h ek n o w l e d g ep r i n c i p l eo f e s s e n t i a l i s m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l i t e r a r ye s s e n c ei nm o d e mt i m e sc a no n l ys e et h r o u g h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og r a s p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c a r a l o tg r a s pt h ew h o l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b e c a u s ei ti s r e s t r i c t e db yt h em o d eo ft h i n k 皿go fe s s e n t i a l i s ma l t h o u g hi th a sa c q u i r e dm a n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o d eo f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d e p e n d e n to nam o d eo f l i i l l 【i n go f n o n - e s s e n t i a l i s mo rt h e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o fh o l i s mw h i c h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i t s e l ft h r o u g ha v o i d i n g t h e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o fe s s e n t i a l i s ma n dt h eq u e s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t h a tw h a ti sl i t e r a t u r et o q u e s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 sh o w - e x i s t e n c ea n dt og r a s pt h em e d eo f e x i s t e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o rt h es t r u c t u r e o f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w h o l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h e s i si sf o r t b e r d e p e n d e n to na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m e t h o dw i t hw h i c ht r u t hc a l lb es e e k e df r o mf a c t sb e s i d e st h e 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o fh o l i s m , w i t ht h ep h e n o m e n o l e g i c a lm e t h o di th o l i s m -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u c t st h ef a c t sj t s e l fo fl i t e r a r ye x i s t e n c ew h i c hm a n i f e s t si t s e l fw i t ht h ee v e n to fl i t e r a r y w r i t i n ga n dt h ee v e n to fl i t e r a r yr e a d i n ga n dt h ee v e n to fl i t e r a r ya s s o c i a t i o na sw e l la s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t h a ti st os a y , i tc o n s t r u c t st h em o d e so f e x i s t e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ao rt h es t r u c t u r e so f e x i s t e n c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a r en a m e df o u r - d e m a n s i u n - t o t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l i t e r a r ye x i s t e n e e a n d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o fl i t e r a r ye x i s t e n c es ot h a ti tc a ng r a s pw h o l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1 1 l e t h e s i sa i m sa ts o l v i n gm a n yp r o b l e m s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s u c ha st h el a wo ft h ei n n e ro f 1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l a wo f t h eo u t e r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em o d e ,o f e x i s t e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d o e sn o tr e p e lo rn e g a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t e r a r ye s s e n c e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i th a sa b s o r b e dm u c hg o o d t h e o r yr e s o u r c e sf r o m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招o f m o d e mr e s e a r c ho f l i t e r a r ye s s e n c e t h et h e s i st h i n k si t t r u et h a tt l l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e d eo fe x i s t e n c eo f1 i t e r a t u r ec o n t r a s t s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t e r a r y 船s e n c e , a n dt h et o wc o m p l e m e n t se a c ho t h e r 导言文学理论:探寻综合创造之路 我的导师王元骧先生有一本论文集,书名就叫做探寻综合创造之路,在这本书的后 记中,王元骧先生说;“我之所以把文集定名为探寻综合创造之路,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文 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只有在多种关系和联系中才能认清它的面目,对它做出全面而准 确的把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了随着西方近代科学发展而兴起的知性方法的影响,在文学 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分析与综合这两者分割开来,离开了综合的前提和目的,孤立地只 是从某视角、某一层面、某维度来考察文学现象。这样,不仅所得到的结论都难免陷丁 一隅而很难展现文学的全貌,而且理论界各派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也往往都源出于 此。所以,我觉得张岱年先生提出的综合创造的口号,不但对于哲学界,就是对于文学 理论界来说,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回顾自己这2 0 年对文艺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似乎自觉 不自觉地也正是在走着这条道路用我为自己所确立的目标来说,就是融合百家,独创 一格。”o 在这一段话中,王元骧先生呼吁文学理论界通过“综合创造”各家“陷丁一隅” 的学说来把握文学的整体、“展现文学的全貌”,并且自己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探寻一条文学理 论的综合创造之路。我们感到:三e 元骧先生的呼吁和实践代表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 文学理论研究的主流诉求和发展趋势,面对纷纭复杂而义歧见丛生的文学理论学说,尤其是 面对丰硕的现代文学理论成果,“探寻综合创造之路”实在是历史赋予文学理论研究者的一 项幸运而艰难的使命,现在我们也要尝试着走上一条文学理论的综合创造之路。 那么,我们如何综合各种学说进行文学理论的创造呢? 我仃 觉得,“综合创造”四个字 的意思可以分为二个方面,一是综合,二是创造,更准确地说,是创造性的综合与综合性的 创造二个方面。我们要进行文学理论的综合创造首先就要面对一个创造性的综合问题( 其次, 才谈得上进行综合性的创造) ,我们首先要询问:对哪些学说进行综合? 即我们首先要创造 性的总结出自己所要综合的各种学说对象。对此,让我们先从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所 总结的四种文学理论学说谈起。将其观察截止于2 0 世纪4 0 - 5 0 年代的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 种文学理论,它们各自侧重于强调文学四种要素中的一种:。模拟说”强调文学作品是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表达说”突出文学作品如何表现作家的感情和心灵:“实用说”注重的是 文学作品如何“取悦”于读者;。客体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孤立于其它三种要素( 即“世 界”、“作家”、“读者”) 之外。艾布拉姆斯用如下图示显示四种文学要素的关系以及四种文 学理论形成的肌理: 世界 十 作品 作家读者 这个图示以“作品”为中心,三个箭头从“作品”山发,分别指向“世界”、“作家”、 “读者”,从而形成三种文学理论( 模拟说、表达说、实用说) ,将“作品”孤立起来形成一 种文学理论( 客体说) 。艾布拉姆斯所总结的四种文学理论在今天看来显然不很全面,其阐 王元骧探寻综合创造之路,陕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4 3 3 4 4 页。 罾参见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批评传统第一章批评理论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f i l 版社 1 9 9 1 年版。 述也多有时代的局限。我们立足于自己的“综合创造”意识,觉得截止到现今,主要有六 种既是方向性的( 即具有文学观性质的) 、又是问题领域性的( 即其视野已经或者可能造成 文学理论的一个专题领域) 的文学理论,它们分别是: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形式主义理论: 文学的价值理论;文学的历史性理论:文学的虚拟形象性理论:文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文 学的主体性理论强调的是主体即人对_ 了:文学的决定性意义,各种表现论文论( 文学表现人的 心灵、情感、无意识、生命体验等等) 突出作家的主体性,文学接受理论突出读者的主体性 文学人物的“生命自主”理论看到了虚拟人物的“主体性”,“文学是人学”这个文学理论命 题可以说概括了文学的主体性理论的内涵:形式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和结构主义文论,“艺术即形式”是一切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信条:文学的 价值理论突出的是文学对于人的功用问题,文学给人、给作家和读者带来了什么? 贺拉斯说 诗“寓教于乐”,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现代文论区分文学的真( 认 识) 、善( 伦理) 、美( 审美) 的价值,并且提升了文学价值的理论地位,认为,“文学的本 质就是价值”o ;文学的历史性理论是指强调现实世界( 历史) 对于文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理论,文学反映论、文学的意识形态论、现实主义文论突出文学对于现实世界( 历史) 的依 赖性,女性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挖掘的也是文学 所体现的现实关系:文学的虚拟形象性理论处理的是文学如何警现以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 虚幻世界的问题,浪漫主义以来,“另一世界”、“第二自然”是对文学所虚构的世界的赞许 性称谓文学虚构问题则经常被人提及直到晚近还被人专题探讨。,现实主义以来,对文 学虚构世界中的形象( 主要是典型形象) 的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学的虚拟 形象性理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虚构性和形象性:文学的主体问性理论涉及文学交流( 作家 与读者之间、作家、读者与人物之间等的交流) 问题,它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演进中的 一条不可忽视的线索,萨特、接受理论家姚斯、伊瑟尔、现象学批评家乔治布莱、巴赫金 等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待过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学者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文学理论学说呢? 让我们再次回到艾布拉姆斯。我们将艾布拉姆斯所 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重新安排如下。: 十 作垄4 - - 焱者 从这个图示可以看出,当人们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读者与作品的关系( 图中箭头由“作 家”、“读者”指向“作品”表示此种情况) 着眼时,就可以导致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文学是 人学,是主体学,是作家的主体学,是读者的主体学:当人们从作品与作家、作品与读者的 关系( 图中箭头由“作品”指向“作家”、“读者”表示此种情况) 着眼时,就会考虑到文学 的功用,形成文学的价值理论:当人们从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图中箭头由“作品”指向“世 。韦勒克语,见于( 2 0 世纪批评中的形式与结构概念,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 6 4 页。 o 参见伊瑟尔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古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四参见金元浦论文学的主体问性,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2 7 - 3 3 8 页;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问性。( 2 0 0 2 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杜2 0 0 3 年版第4 6 - 6 1 页。 o 这个图示实际上显示出人们观察、理解文学即追问“文学是什么? ”的六种角度,这六种观察角 度导致六种文学观,或者说形成了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从而揭示r 文学的六重本质:主体性、形式 性、价值性、历史性、虚拟- 形象性、主体问性。 2 界”表示此种情况) 着眼时,就会形成文学的历史性理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 历史) 的反 映;当人们从以作品为中介的作家与读者或读者与作家的关系( 图中箭头由“作家”指向“读 者”和由“读者”指向“作家”表示此种情况) 着眼时,就会形成文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文 学是在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展开的一种交流:当人们把目光投向 孤立的作品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专注于作品的形式构成,探讨“文学性”“即 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从而形成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另一种是看到在文学作 品中开启、呈现出来的虚拟文学世界及其形象体系从而形成文学的虚拟一形象性理论。 我们已经梳理出创造性综合工作的对象: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形式主义理论;文学的 价值理论:文学的历史性理论;文学的虚拟一形象性理论:文学的主体闻性理论这六种文学 理论,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对这六种文学理论进行综合? 如何在综合的基础上展开综合 性的文学理论创造? 我们的回答是:开展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建构文学的存在方式理论。 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尝试将“文学如何存在? ”、将追问文学的存在方式作为课题,从 而开启文学理论的一个全新的问题领域: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试图通过将六种文学理论 所启示的六个方向性的文学问题创造性地综合起来、通过建构文学的存在方式来展现文学的 全貌、把握文学的存在整体: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追求文学理论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 和合理化。试图为推进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为提高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水平提供一个尝试性 的思路与方案。缘于知识准备以及时间等的关系,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所进行的工作只 能是初步的和粗略的,而且,对于我们目标中的“综合创造”二i :作来说,它基本上只是处于 创造性的综合阶段,综合性的创造仅仅初露端倪。 o 雅各布森语,见托多罗夫诗学。结构符号学文艺学方法论体系和论争义化艺术 f i 版社1 9 9 4 年版第9 5 页。 第一章工具与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我们不断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筒题 毛泽东 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的存在方式之前,有二项必不可少的准备性工作,那就是对存在方式 这一概念工具进行规定利阐明揭示文学存在方式的方法路径。 第一节存在方式概念分析 在文学理论中,以存在方式概念为手段、为工具来建构文学理论学说且富有影响的人首 推波兰现象学文论家罗曼- 英加登,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晶中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 方式问题,认为文学作品的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构造。英加登关于文学作品 的存在方式的理论在我们看来有如下的不足:一、它只是关注了文学作品,而没能以存在 方式为手段和工具来关注文学的整体存在;二、更重要的是,它在关于事物存在方式的理 论上自觉程度不高,缺乏对事物的存在方式与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方式与事物的本质 的关系的反思,事实上,存在方式的概念与本质的概念在它那里是被等同而混用的。在我 国新时期的文学本体论思潮中,朱立元先生和邵建等先生曾经提出了文学的存在方式的问 题。朱立元先生在解答文学本体论的新思路中在指山以往文学本体论的缺陷后,认为应 该将“什么是文学? ”改换成“文学为什么存在? ”、“文学怎样存在? ”这样的“新的问题”, 他进一步说:“文学既不单纯存在于作家那儿,也不单纯存在丁作品中,还不单纯存在于读 者那儿。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 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 方式。”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活动本体论”、“过程本体论”或“审美实践本体论”。在对 艺术的本体论探讨中朱立元先生又说:“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而艺术的存在方式展开为三个方面的规定: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二、 “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 人) 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 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邵建先生在梳理与沉思:关于文艺本体论 说:“文艺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解答文艺作为在它如何在,怎样在”,“活动就是文学 的存在本身”,“审美实践,亦即活动,作为文学之在正是通过它那特有的存在方式( 三r 结构w r i t e r 、w o r k 、r e a d e r ) 从而使自身得以显现”,“从本体到本质。从如何是7 到 是什么,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真正撩开艺术女神的面纱,揭开她的真止本性,所谓艺 。参见罗曼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中译见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卷,复旦大学 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4 9 2 6 9 页,其存在方式的概念与本质的概念被等同而混用的情况可参见该书第2 5 6 2 5 7 页t “它们同样也表明我们关于文学作品本质的知识是多么地不清楚和不确定。但是文学作品的存在 方式及其同一性的基础也依靠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首先让我们勾画儿l 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以确 定我们关于文学作品本质的看i 杰的基本轮廓。” 吲朱立元解答文学本体论的新思路,文学评论家1 9 8 8 年第5 期,转哼f 自刘天枫中国新时期文学奉 体论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8 6 页。 o 朱立元对艺术的本体论探讨,美的感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丰 2 0 0 1 年版第2 3 8 2 6 7 页。 4 术不是别的,乃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审美实践这乃是艺术的最根本的定义。”。从以上朱 立元先生和邵建先生关于文学( 艺术) 的存在方式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点看 法:一、与罗曼英加登相似,他们在提出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时也缺乏对存在方式概念 的哲学反思,因而没有厘清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与文学本质问题的关系;二、他们对文学 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是基于审美( 文学的本质) 的创作一作品一接受的过程研究或所谓“三r 结构”( w r i t e r 、w o r k 、r e a d e r ) 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在研究文学的存在方式时最终 贯彻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追求和确立事物的绝对、终极的规定( 绝 对、终极的本质) ,朱立元先生和邵建先生都是将“审美”视作文学的绝对、终极的东西, 以“审美”为地基展开他们对文学的研究。我们认为,文学与审美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审 美只是文学的一个本质方面,既不是文学的全部内涵,也不是文学的绝对、终极的规定, 而且我们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多重的、多方面的,我们觉得不对文学进行绝对、终极的定性 更具有合理性。 我们以为,存在方式可以作为在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研究中涌现的一种非本质主义的、 糌体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的概念工具。网此,我们对存在方式概念进行哲学反恩将首先简 要说明那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 a 筒单解说: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 “思维方式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它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因此 思维方式即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最一般的、最基本的对于世界和事物的反映认识原则和 知识构造方式。思维方式是社会历史盼产物,恩格斯对此有着精辟的解说:“每一时代的理 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 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o 我国有学者从历时性的角度按照人类的三种生产操作方 式手工劳动方式、机器劳动方式和自动化方式的线形变革划分出人类的三种相应的 思维方式:古代直观的猜测的思维方式,近代分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现代整 体的、动态的、多维的辨证思维方式”。我们通过从历时一共时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思维方式 认为:在古代的直观思维方式、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代的辨证思维方式的线形变 革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它是历时地贯穿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种思维方式的一根共时的 红线,这就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同时,在现代的哲学思维、自然科学思维和社会科学 恩维中,出现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萌动,这种思维方式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共时性的对照,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照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了 阐明这后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首先简要地说明本质土义思维 方式的特征。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我j i = f j 方法论本质主义这个名称来表示柏拉图和许多他的后继者 所主张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纯粹知识或科学的任务是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 即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个实在或本质。”。我们认为,本质主义既是方法论的,又是1 i ;i = 界观的, o 邵建梳理与沉思:关于文艺本体论,上海文论1 9 9 1 年第4 期第2 3 ,3 2 页。 o 下面将会简要地讨论奉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特征。 啊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有一些阐发,参见拙文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 ,人大撒刊复印资 料文艺理论2 0 0 3 年第3 期,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扣j 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 0 0 4 年第2 期,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简析 ,沈辩了师范学院( 现沈阳师范大学) 学报社 会科学版2 0 0 2 第5 期。有关文学奉质的多重性参见导言相关内容。 o 齐振海主编认识论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6 4 页。 。思格斯自然辩_ ;芷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m 版社1 9 7 2 年版第4 6 5 员。 o 参见齐振海主编认识论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t 9 8 8 年版第2 6 6 页。 o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6 页。 5 不仅是方法,更是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立场,本质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作 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展现为一种基本的认识原则和知识构造原则。本质 主义的认识原则和知识构造原则基于一种二元区分和一元决定的分析演绎逻辑,那就是首 先将世界和事物的存在一分为二:现象本质、个别,一般、特殊,普遍、偶然,必然、形式,内 容、表层,深层、外部内部、边缘中心、虚幻真实等等:然后二取其一:二个方面是主要 和从属的关系,一方决定另一方如本质决定现象、内容决定形式等等,其中主要的方 面对于世界和事物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或者它就是世界和事物的存在本身。本质主义 的认识原则和知识构造原则除了基于一种二元区分和一元决定的分析演绎逻辑之外,还基 于以下三项原则:一、存在与本质周一原则,世界和事物的存在在于其本质( 丽不是现象) : 二、本质优先原则,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必自其本质始即首先问“是什么? ”( 以上两条 原则早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被说明和奠定。) :三、绝对和终极原则对于世界和 事物的“是什么? ”的追问往往产生许多答案。因此:1 、在逻辑上必须进行无穷追问( 终 极追问) ,2 、在实践上将某一答案( 本质) 确立为世界和事物的终极和绝对的本质。本质主 义也是终极主义和绝对主义。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有其真理性,它追踪世界和事物的深度存 在、核心存在、决定性存在:亦有其局限性按照它的二分逻辑,它注定不能把握世界和 事物的实际存在整体,因为它总是二取其一世界和事物的实际存在绉体被它二元分割其 中的某一方面被它排除和舍弃掉了。作为一种接近对象世界、事物的途径。它既产生了对于 世界和事物的洞察,又造成了对于世界和事物的盲视,既照亮了对象,义遮蔽了对象,照亮 之际既是遮蔽之际,这是人类一切思维方式的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理解的 本质主义是中性的。既不是基于波普尔的立场,也不是基于后现代主义者的反本质主义9 的 立场。我们的立场可以称之为超本质主义的立场,那就是认为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之外,还 存在着其它的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所谓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 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i 、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依持二元对立和一元决定的分析演绎逻辑不同,整体主义思 维方式则基于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综合演绎的思维逻辑。在人类思维的行程中。分析与 综合不可分割,分析要以对事物存在整体的领悟( 综合) 为前提,没有对于相关事物的存在 整体的领悟作为起点是无法展开分析的;同时,综合作为对事物存在整体的把握,仅仅停 留在对于事物存在整体的领悟阶段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对于事物存在整体的分析、通过对于 事物存在整体的反映- 构造( 即认识) ,达到一个具体的清晰的整体,本质主义的分析一演绎 逻辑和整体主义的综合一演绎逻辑并不意味着前者没有综合而后者没有分析,它们之间的分 别在于,前者是分析的综合、后者是综合的分析,在于它们各自思维的起点和终点的差异。 本质主义的分析一演绎逻辑毫无疑问要以对事物存在整体的领悟( 综合) 为前提,但是它首 先想到的不是事物实际的存在整体,而是事物实际的存在整体之一个决定性的方面“本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足人类的本性。于认识而论我们对每一事物之充分认识必自本体始,例如人 是什么,火是什么。什么明显地应为是的基本命意,什么指示着事物之本体”。形而 上学,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1 页、第1 2 6 页、第1 2 5 页。海德格尔说:“我们问;这是什么? 这 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发展出来的问题形式人们把这个什么的意思称为实 质、所是”,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 ,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l :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5 9 2 页。 o 在文学本质研究中就可以看到本质主义的绝对主义和终极主义取内,各种文学理论在对于“文学是什 么? ”的回答上形成了相互争论并相互台定的局面往往每一种文学观都认为自己掌握了关于“文学是什 么? 的终极真理。 o 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精神向度( 另两个向度是反理性主义和反基础主义) 反本质主义的 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l 、存在者、事物没有本质;2 、于臣斥奉质主义的关于班尊体质、表层,深层、 边缘中心、虚幻,真实等等的二元区分逻辑和深度意义模式。德里达、罗蒂认为二元区分逻辑体现了一种暴 力的等级制度必须予以拆解和颠覆;3 、反对科学方法。奉质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演绎的逻辑思维模式 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在反本质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了科学的抽象方法。对此参见赵光武 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6 4 4 页。 6 质”( 或“普遍性”、“必然性”等等) ,属于事物存在整体之一方面的“现象”先行在逻辑( 本 质主义的二分逻辑) 上被排除掉了。本质主义所理解的事物的存在整体是“本质”的接体。 是舍弃了事物现象存在的“整体”,诚如黑格尔所说:“真理是整体。但整体只是通过自身发 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o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是分析的,其综合 只是表现为对于“本质”的综合,所以我们说本质主义的分析一演绎逻辑是分析的综合。黑 格尔是现代辨证思维的刨立者,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和一元决定的存在分析模式是黑格尔辩 证法的逻辑基础。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矛盾学说,矛盾是世界存在和事物存在的二个对 立方面其中一方面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另一方面是从属的、非决定性的的斗争和 同一世界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就在于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黑格尔的客 观唯心论辩证法以被唯物论地颠倒的形式保存在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我们 称其为“本质主义辩证法”。德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 元决定论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多元决定论的。,抛开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阐释是否正确不 论,我们认为,阿尔都塞也许领悟到一种非本质主义辩证法的存在,而我们所说的整体主义 的综合一演绎逻辑就启示着一种非本质主义辩证法,我们称之为“整体主义辩证法”。整体 主义的综合一演绎逻辑的出发点是对于事物实际的存在整体的领悟( 综合) ,这种整体领悟 的内容就是:整体首先是“一”,其次整体是由它的部分以一定的秩序和方式构成的( 这已 经由综合过渡到分析) ,事物的存在整体的这种构成的结构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整体主义 的综合( 整体领悟) 起点分析( 演绎) 地展开,对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进行反映 构造( 即认识) ,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共时性整体( 综合) ,整体主义的分析以综 合( 实际的整体领悟) 起点,以综合( 存在方式的反映构造) 为归宿,以被领悟的整体始, 以被掌握的整体终,它从整体到整体,所以我们说整体主义的综合一演绎逻辑是综合的分析。 以整体主义的综合一演绎逻辑为基础的“整体主义辩证法”或“结构辩证法”处理的不再是 对立面的斗争和同一这种二元对立和一元决定的矛盾而是要解决事物存在的结构整体与其 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结构要素或组建环节的矛盾以及各对等结构要素或组建环节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而非相互转化的矛盾等等,并进而认识基于以上矛盾的事物存在的整体演进规律; 2 、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首先寻求对象事物的“什么”、本质、首先给事物下定义不同, 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首先寻求对象事物的“如何”( 事物是如何存在的? ) ,也就是对象事 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它将事物的“什么”、本质问题暂先悬搁起来,避免给事物f 定 义,只问事物的存在,不问事物的本质。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结构进 行描述,这种描述甚至可以采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 3 、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并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相比, 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只是现代的新生事物,远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认识和充分肯定,它还 有待人们深入的理论反思和充分的理论建构。 b 对存在方式概念的理解和规定 如果要为在二十世纪的科学研究中风行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证 据的话,那么瑞士学者皮亚杰对于二十世纪不同科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 的结构主义观念的总结性研究。和二十世纪系统科学理论的“发达”就是恰当而充分的 证据。“就最广泛的意义来讲,结构主义是2 0 世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动向,这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版第1 2 页,引文将原译文的“全体”改为“整体”。 。参见李青宜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愚主义”第六章阿尔都采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与多 元决定,辽宁人民出版社年1 9 8 6 版第1 7 7 2 1 0 页。 。参见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 9 5 4 年版。 7 动向比较不大看重因果说明,而强调指出;为了理解一种现象,人们不仅要描述其内在结构 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耍描述该现象同与其构成更大结构的其它现象之间的关系。”o 这里所谓“就最广泛的意义来讲”的结构主义的思维动向与皮亚杰所总结的结构主义观念具 有一致性,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 体就典型地现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索绪尔结构观念是取向于语言的共时性存在整体,索绪 尔的结构原则是二元对立构成原则,索绪尔的所指和能指的对立、语肓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 系的对立都是构成性的,所指和能指的对立构成符号整体,语言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对 立构成语言的机制整体。语言是一个体现差异的系统,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差异 导致了对立,从而导致了结构、导致了整体。索绪尔的二二元对立是基于差异的对立,对立的 双方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索绪尔的二元对立并不是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是非本质主 义的,非元决定论的,是取向于整体论构成论的的二元对立。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影响 的二十世纪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从总体上看受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指导。冈为,“就比较严格 的意义来讲,结构主义一词通常限于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思想流派。 在这三个领域中,结构主义试图重建现实现象下面的深层结构体系,这些体系规定现象中可 能出现的形式和意义”。这里所谓“就比较严格的意义来讲”的结构主义包括“文学 批评”领域的结构主义的思维动向就是本质主义的:重建现实现象下面的深层结构体系 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 特点是:它是对前此的内容高丁形式且决定形式的本质主义文学理论如浪漫主义文论、现实 主义文论的一种本质主义的颠倒,邓就是认为形式高于内容且决定内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分割文学作品的语肓能指结构和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指结构,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能指结构的 分析发现文学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的、永恒的、先验的本质( 形式) ,是典型的柏拉 图主义( 即本质主义) 。当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在其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能指结构的具体 分析中,索绪尔的二元对立构成原则和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导源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派别往往以二元对立构成原则来分析事物的结构, 而事实上。事物的存在结构往往是多元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多种同等地位的结构要素在多 重差异一对立关系中构成的。处理这种多元构成的结构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 观念就是整体结构性的观念,系统指示的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的“如何存在”,整 体存在,而不是指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什么存在”。 在二十世纪的哲学研究中体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可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为 代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实际内容是对于人( 海德格尔称为“此在”) 的存在方 式的研究w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整体( 海德格尔将之称 为“在世界之中”或“烦”) ,这个结构性存在整体是由许多组建环节( 例如“烦忙”即与非 此在式的存在者打交道、“烦神”即与他人打交道和此在的时间性等等) 构成的,这些组建 环节的联系形成了人的存在摧体的存在机制。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学说凭借哲学、形 而上学之基础的o n t o l o g y 而展开( 海德格尔将他荚于人的存在方式理论称为 “f u n d a m e n t a l o n t o l o g i e ”基础存在论) ,并以存在方式的概念来涵括人的存在箍体性, 这就使得它比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关于事物整体性的理论更具哲学思维方式的启示性,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卷,文化艺术出版杜1 9 8 5 年版第5 0 2 页。 o 参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 o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0 2 页,着重号为引青所加。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3 l 贞) 中对笛卡儿的批评如是说“他在这个激进 的开端处投有规定清楚的就是这个能思之物韵存在方式,说的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赫伯 特- 斯皮格伯格在现象学运动中说( 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版第4 9 2 页) :“特别是在写存在与时问的 那段时间,关于人的存在的各种存在方式的研究是海德格尔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 8 而且它还因此成为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出现的注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上升、加一为一 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