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红楼梦》隐喻的多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l st f i e s l s 中文摘要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表现。隐喻是 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是依据菸同的体验和感知寻找相似 性,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隐喻的使用效果一般视为修辞效果,从语用目的 看,隐喻的效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透过经楼梦隐喻,可知汉民族文化特征及 明清生存困境。 关键词:隐喻;认知;相似性:思维方式;文化意蕴 顽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m e t a p h o ri sn o to n l ya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o n ,b u ta l s oac o g n i t i v em e a n s b a s e do n t h es i m i l a r i t y i tp a r t i c i p a t e s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t h i n k i n ga n db e h a v i o ro fm a n k i n d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m e t a p h o ri sa l s ob a s e do nt h es h a r e de x p e r i e n c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a n d r e l e v a n tc o n t e x t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em o d e l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y , m e t a p h o r s ,i nt h ee f f e c to ft h e i r a p p l i c a t i o nh a v ea l w a y s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 ar h e t o r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 t h i st e x ti s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dt h ec o g n i t i v ee f f e c to fm e t a p h o r sa p p l i c a t i o ni nt h ep r a g m a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h a v eb e e nr e s e a r c h i n gf o rt h em e t a p h o r si n “d r e a m so fr e dm a n s i o n ”t h i st e x tw i l l l e a dt h er e a d e r st ob ea c q u a i n t e dw i t h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m e t a p h o r ;c o g n i t i o ns i m i l a r i t y ;w a yo ft h i n k i n g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名:缈 吼厕钏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名:晔, e l 期:汐哆年1 1 月6 日 导师签名:阁场 日期:沙豺- ,月,加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 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 享受相关权益。回壶途塞握銮卮溢厦;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 苫翥辙日 撕弛阁彩 日期:硝年,月髟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极品,不仅被公认为我国的文化小说,而且被称 为万紫千红的汉语言艺术“大观园”。在_ 二十世纪红楼梦的研究成为显学时,这 部巨著的语言艺术l j j i 备受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为红学的语言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 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楼梦语言研究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永不褪色的可行 性研究话题。然而爬梳上个世纪红楼梦的语言研究,大多是对整部作品的语言 艺术分析及作家的语言特色分析。逗留于红楼梦的字词句问,大量的修辞手法 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隐喻就是一个能让你为之j 凉叹的典型例子。 七十年代后隐喻几乎成为欧美学术界的显学,随着这股热潮,我国的许多专家 学者对红楼梦的隐喻相继作出了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傅憎事从 比喻论 形象化问题。;吴篮玲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简析 语言的橄榄美。这些论著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红楼梦语言的魅力,但 这些论著将隐喻单纯从修辞角度研究。传统修辞学不能打破理论的局限去解决隐喻 研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而国际学术界己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认知层 面,被人们当成认知世界的一种必要手段。与国外近年来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 隐喻研究显得单薄。在国内,隐喻研究还局限于修辞层次。但近两年来,国内一一些 主要外语刊物连续刊登了几篇介绍国外隐喻研究情况和重要论著的文章。继束定 芳的隐喻学研究一书出版后,近几年来,借鉴国外的隐喻理论,从认知、心理、 哲学等角度来对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陆续出现。在红学成为显学的 情况下,隐喻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中也成为了显学,运用国际学术界对隐喻研究的 新理论观点,来看这部语言巨著的隐喻,应该是个有价值的话题。 本文拟在前人对红楼梦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比喻研究的基础上,借 鉴国外的隐喻研究新理论,以认知角度为切入点,对红楼梦的隐喻进行多维研 究。全文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即:红楼梦隐喻的构成基础、红楼梦隐喻的 理解途径、红楼梦隐喻的运用效果、红楼梦隐喻的文化意蕴。希望此文在前 人对红楼梦比喻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也希望在前人有启示性的隐喻理论和观点 上了解隐喻与认知、语义、语用、语境、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汉民族的认 知规律、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文化特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1 何为相似性 1 红楼梦隐喻的构成基础 相似性是隐喻构成的基础,也可以说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所谓相似性 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隐喻的相似性是指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或始源域与目 的域之间相似或相关的地方。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将相似性分为物理相 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我对红楼梦的隐喻加以分析,认为隐喻的相 似性除以上两类外,还可列出另一类即感觉相似性。下面就以红楼梦为例来看 隐喻的三类相似性。 1 1 1 物理相似性 物理相似性可以指事物之间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如下面的例 旬运用的就是两事物之间形状上的相似。 1 ) 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 第十四回p 1 1 0 ) 2 ) 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 第四十九回p 4 3 4 ) 人们凭借最基本的经验可知眼泪与珠子的形状相似,人们就自然地将两者联系 在一起。在进一步的观察中感知到,“滚将下来的眼泪”与“断线之珠”不仅形状相似, 而且下落的过程也是相似的。例中搓的棉、扯的絮传递给人的知识是一团团、一 簇簇、雪白的,其形状与颜色正和纷纷而至的大雪的形状颜色相似。这两个例旬的 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有着形状或外表上的相似性,即物理相似性,设喻者基于积累经 验,在观察感知中发现了两者间物理的相似性,恰当地运用隐喻的表达。 从红楼梦隐喻的构成来看,物理相似性还有功能上的相似。如: 3 ) “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 ”( 第六 十八回p 6 2 8 1 “人”与“葫芦”本是两不同范畴的事物,例( 3 ) 中的设喻者却在知识经验积累基础 上感知到“没口齿”与“葫芦锯了嘴子”一样都失去了“口”这一特殊功能,基于这两不 同区域功能上的相似性,巧妙地运用了这个隐喻句。 物理相似性是两区域间最本质的相似性,有形状外表及功能上的相似,来源于 人们共同经验积累、共同观察感知、发现的相似性。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1 2 心理相似性 心理相似性指的是一种 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是一种心理感受的相似。隐喻是 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 言的进化过程离不丌人的经验和非语言的心理现象。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认 为:隐喻往往利用的就是事物的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因此人们在隐喻 思维的作用下对始源域和月的域有心理感知上的相似性。如: 4 1 却说宝玉跑近角门,才把。放下。( 第七十七回p 7 2 1 ) 5 ) 我要真有不客人的地方,上头三层公婆,当中还有好几位姐姐妹妹妯娌们,怎么客的我 到今儿? ( 第六十八回p 6 2 3 ) 例4 ) “才把心放下”隐示宝玉稍稍平静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心理体验过程中感 受到紧张状态下生理反应是心高高悬挂着,汉语中常有q 心快蹦出来”,心快提到嗓 子眼”的类似隐喻表达,隐示人们紧张状态下的心理感受。而当人们的心情平静下 来时,感受到那悬起来的心似乎从高处落下来一样,故有“把心放下”或“放心”的隐 喻表达,这一隐喻表达是建立在生理反应基础上的人体器官的隐喻。汉民族对 “上下”方位的心理感受中,认为“上”是高贵的、年长的,“下”是卑贱的、年幼的。 例5 ) 的“上头”便是以人为认知主体,利用方位名词“上”“下”与人们的特定心理体 验构成相似性而产生的隐喻。虽例4 ) 、5 ) 的隐喻表达方式今已成为一种死喻, 但通过分析可以感知到,例句中的隐喻是主观者独到的体验与人们对客观具体事物 的认知,在心理上吻合而产生的,这种必心理上的相似性为基础而构成的隐喻,一 般来源于话语者心理上的感受。 1 1 3 感觉相似性 感觉相似性是感觉与感觉之问的相似性,是把一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同另种感 官产生的感觉联系起来产生的相似性,是人的各种感知相互连通的相似性。通感隐 喻中的相似性大部分属于感觉相似性。如: 6 1 兴儿连t e 4 垂q - ,说:咄,奶千万别去! 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他才好呢! 嘴甜m 苦,两 面三刀,上共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盘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 第六十 五回6 0 1 ) 7 1 那黛玉此时a 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成, 竞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 第九十六回8 9 7 ) 例6 r 嘴甜心苦”中1 心”是非味觉器官词,“苦”是“味觉词”,这两种不同感觉区 域的词却构成一种新的感受,即“心苦”。“心苦”是通过通感隐喻来表达内心的苦,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丁h e s i s 这种苦不同r 味觉直接感受到的苦的滋味,是一种可意会到的苦,是心里感知的苦。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感知到心理上的苦与味觉中的苦有着相似之处,就用自己熟 知的味觉区域向陌生些的感觉区域靠近,而形成一种通感隐喻。例7 1 是描写黛玉听 到宝玉娶宝钗为妻之事时,心里难以名状的滋味。这滋味到底如何描述呢? 话语者 为表达出且表达清楚这一特定环境下黛玉心情,于是就向熟知的味觉域产生了联 想。借生活已有的经验感受可知:油儿、酱儿、糖儿、醋儿放在一起的滋味是无法 随出的,这种味觉上产:生的不知滋味的感觉,被话语者认为与黛玉当时心里难以名 状的滋味是相似的,故就有了感觉域向味觉域的移位,从而使本体获得了原本不具 有的感觉特征。 从6 1 、7 ) 的分析可知,感受相似性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相似性,但所不同的 是感觉相似性是两种不同感觉域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相似性。 1 2 相似性的来源 人们不仅能共同欣赏大部分的隐喻,也能毫不经意地正确使用它们,隐喻之所 以有这种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型里不同的事物存在着相似性。周光庆说: 人们在与生存空间的互动中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目的、兴趣,在纷繁歧异的事 事物物中看到相关事物的相同性或相似性。 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相似性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主观 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相似性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不同事物的观察与 发现;主观感受上的相似性来源于话语者对不同事物的联想和创造。根据隐喻相似 性来源途径不同,布莱克将隐喻分为“发现相似的隐喻”与“创造相似的隐喻”两种。 束定芳说: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感知发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 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不被以为其间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 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知。 由此可见,相似性建立的途径有两种:一,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在不同事物之 间的观察辨认、发现。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创造。 1 2 1 发现相似性 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中,习惯用更为熟知事物的特点去解释、评价、表达相对陌 生的事物。于是他们凭借积累的直接经验和观察感知的经验,将自己具象思维中的 某物与陌生抽象物作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不同范畴的两物象间有了某些方面的相 似,机物理相似性。如“浪花一词,人们在日常生活观察中发现,水浪的形状与花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l st h e s i s 的形状十分相似,人们自然就想到用“花”来称呼某形状的水浪,这一隐喻晌用法, 后来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又如红楼梦中: 8 ) 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第三十四回p 2 8 6 ) 例8 1 将眼睛喻作桃儿,设喻者想阐述的是“那哭得厉害的双眼”,其“又红又肿” 的特征与身边什么具体的物象相似呢? 凭着观察或经验积累可知,与熟了的桃子色 泽形状相似,于是就以这一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用熟透的桃子来认知红肿的双眼。 相对来说,熟透的桃子要比红肿的眼睛熟悉具体、可感形象。 1 2 2 创造相似性 有些相似性是客观上存在着的,易于感知或发现。有些相似性是客观上不存在 的,得靠主观者去连接创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的 事物中发现相同。赵艳芳指出在隐喻结构中,两种平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 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产生了相似联系即合成相似。以红楼梦为例来 看看相似性的创造。 9 1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 浊臭逼人! ”( 第二回p 1 4 ) “女儿的性情”是抽象概念,人们的头脑中接触到这一概念后,为表达这一概念 就会想到什么具体物与女儿的性情相似。从生活经验可知“水”的表象特征是清澈、 透明、流动的,设喻者将本截然不同的两物“女人”和“水”并置在一起,联想创造出 它们在情感、意蕴上的相似性。周光庆认为当人们已经对某种新事物的若干特性有 所认识亦即初步形成心灵概念,初步实现词义化之后,常常会基于生活知识和经验, 产生某种联想,发现新事物的若干特性与原有的已经熟知、已经命名的某种事物的 特征具有相似之处或相应关系。这时,他会参照原有事物的特性,借用自己关于原 有事物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事物的特性。曹雪芹为表述贾府中的男女在宝玉心目 中的形象这一新概念,就回忆、搜索思维模式当中与这一概念相似或相联的具体物, 找到了具有流动感的水,通过联想创造了水与女性在情感意蕴上的相似之处。从而 创造了“女人”和“水”之间的独到隐喻,这与我们现在常说的“柔情似水,女人是水” 的隐喻表达方式,来自类似的灵感创造。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1 f e s i s 1 3 为何能创造相似性 1 3 1 认知规律是前提 汉语的语言实际说明,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很普遍。清代著名哲学 家王夫之说:“盈天下皆象也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 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春秋时期管仲曾言:“义也,名也;时也,似也;比 也,状也;谓之象。”韩非在管子七蚩中说:“意想也,谓之象。”汉语自古即 有“意象”之说,从而“立象以尽意”。而“取象”则源于哲学中的“取类”。“类”的观念 在中国思维传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汉字的造字方法就来源于取类。 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支配着人们在生活观察和认知事物过程中,常习惯取一熟 知的事物来与陌生的事物相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发现它们间的相似性。发现了两 不同物象的相似性后,在言语的交际中就习惯用某一与之有相似性的具体事物来解 释抽象事物,这是汉民族的一种认知规律。下面以红楼梦的隐喻为例,来看这 种认知规律。 l o ) “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f 第 四十九回p 4 2 9 1 1 1 )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第三回 p 2 5 1 这两个例旬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贾府的人物外貌美。美是抽象概念范 畴,为清楚地描述区分他们美的特征,设喻者取不同的具体物象来作喻。例1 0 ) 所 取的具体物象是水葱,例1 1 ) 所取的具体物象是中秋之月、春晓之花、秋波等等。 例1 0 ) 是为了表达女子水灵灵的特性,例1 1 ) 是为了表达富家子弟端正饱满、方圆的 面部特征及含情的形象,出于这些耳的,设喻者回忆搜索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 验,通过联想感知到水灵灵的女子与水葱有着外观和质感上的相似性,圆润白晰的 脸庞与中秋之月、春晓之花有着形状和色泽上的相似,含情的眼与脉脉的秋波有视 觉及感觉上的相似性。例1 0 ) 、1 1 ) 通过具象思维,选取具体物象来认知贾府的女子 及男子的美貌,我们理解到的不仅仅是人物外表的美,更是情韵上的美,这是相似 性创造的结果。从上例分析可知,人们已经在具象思维模式支配下形成了一种认知 规律:以熟知物来认知陌生物,以具体物来认知抽象物,这种认知规律是联想或创 造两概念域间相似性及相联性的前提。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r e r sr h e s l s 1 3 2 主观性是关键 罗马尼欣在科学与现实一文中证明了自然界的物理特征和人体的生理特征 ( 包括心理特征) 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环境,因此,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得有机结合客 观和主观。人的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认识,而是具有了创造性和联想性, 即从非相似性中创造出相似性,因此人的主观意识是联想创造相似性的关键,许多 国外学者用实验证明这一观点。如: 凯利和基尔合作的( 毕班4 6 ) 要求两组受试人员对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性作出判 断( 水果和报刊) ,实验人员从两类事物中挑出同样数目的具体例子( 橄榄、苹果和香 蕉以及纽约时报、花花公子及读者文摘1 ,让受试者对每一对事物的相似 性作出判断。结果发现两组人员的判断大致相当。实验人员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 只不过这次事先告诉其中一组受试人员一个隐喻( 如花花公子是报刊界的青橄 榄1 。结果这组人员作出的相似性判断有了很大变化,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相似性的认 知是随着人的主观性变化的。 既然相似性的认识是随着主观性变化的,那么创造新的相似性是完全可能的。 在相同的两概念域中,由于主观者选取的联想创造的相似点不同,隐喻义截然不同。 以红楼梦中“柳”为例来看相似性与主观性的关系,如: 1 2 )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第三回p z s ) 1 3 ) 风姐忙下坐还礼,口内忙说:“皆因我也年轻,向来总是妇人的见识,一味的只劝二爷 保重,;q 在外边眼花宿柳,恐怕叫老爷太太耽心,这都是你我的痴心,谁知二爷倒错会了我的 意,若在外头包占人家姐妹,瞒着家里也罢”( 第六十八回p 6 6 2 ) 人和“花、柳”之间没有本质上的相似性,是设喻者联想创造了人和植物间外表 及内在的相似性。l z ) 与1 3 ) 所选取的具体物象都是花和柳,所阐述的抽象概念都是 人,但隐喻义不同。这是由于设喻者主观上的联想或创造时选取的相似点不同所致。 “花、柳”两特定事物有难以穷尽的特性,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 表达目的而选取自己需要的一个或两个特征( 即部分关注、部分认知) 来与自己要解 释的概念间创造相性联想。例1 2 ) 要表达的目的是人的外貌美,例x 3 ) 表达的目的 是人的性情。例1 2 ) 从具象思维中选取花的姣艳、柳的柔美与人的形态产生相似联 想,感知到黛玉娴静状态下的清秀、姣丽如照在水中的姣花有视觉相似,袅娜身姿 与随风飘逸的弱柳有动作或情态相似。例1 2 ) 的设喻者联想创造选取的相似点与例 1 3 ) 不同,人们认知下的“花”、“柳”除了有姣艳柔美的特性外,还有着任人攀折的 特性。自古以来为抒写男性地位的作家们,或许主观上认为花柳的这一特征与女性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易变、易获得、易征服的特征有着相似性,故可能在原本无相似性的两区域创造了 相似性。或许也有人认为花、柳等植物不能自主动作而只能直立地面状态与女性任 人摆布、依附男人的状态有相似处,于是就联想创造了这一相似性。当然也有人解 释为“眼花宿柳”中“花”、“柳”是隐喻义为柔性美的词义上的引申,专指供人寻欢逐 乐的女子。我们无论取哪种解释,都说明以具体概念“花、柳”来认知人的外貌、性 情是联想创造的结果。同一文中取同一物象来认知同一范畴概念,其隐喻义不同, 是因为设喻者的主观意识不同,所创造的相似点不同而致。 由此可知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物理属性的认知,而是更深层地参与自己 的主观意识。而人们的主观意识不同,对同一对物象的相似性的感知也不尽相同, 所以说主观意识是创造相似性的关键。 1 4 创造相似性的途径 相似性是如何创造的呢? 一些专家学者对相似性创造的过程发表了自己独到 的理论。 1 4 1 投射与联想 l a k o f f 和j o h n s o n ( 1 9 8 0 ) 指出:隐喻思维的产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性, 而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创造,正是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 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投射。投射性隐喻是创造相似性的隐 喻。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潜在的相似性,在投射的过程中被发现。 下面举红楼梦中的甸造性隐喻的例句来阐述投射的过程。 1 4 ) “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各事。况且是一个 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第五十五回p 4 9 5 ) 人物外貌的隐喻,人们常借用具体植物来作喻体,这里却称美女黛玉为“灯”, 可谓一创造性隐喻。有美人如鱼、美人如花、美人如玉之说,无美人如灯之说,将 灯与美女视为有相似点,与设喻者的主观感受有关。“灯”为一个大家熟知的事物, 它给人的信息是明亮、微弱、朦胧、温馨、易熄灭等,大脑回忆出这些信息特征后, 将具体物灯的特征投射到“美女”这一范畴域,结合汉文化下的美女的柔性美特征联 想到单薄多病的宝玉就如吹风下的灯,闪烁不定,柔柔弱弱。产生了具体物灯到抽 象物人的投射,选取两区域相融合的点微弱、易灭,创造这一新奇隐喻。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4 2 并置与创造 束定芳说: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问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 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因此人们可以将两不同的概念域并置在一起,从而创 造它们问的相似性或相联性。如: l5 ) 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 ”凤姐道:“琏 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咧。”( 第四十六回p 4 0 9 ) 话语者风姐将自己和平儿自谦地喻为“烧糊了的卷子”。“卷子”和“人”之间应难 以发现相似性的,前面举的实例中一般将植物喻人,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描写对象外 在的形体美及内在的神韵美,可这里将人和“卷子”并置,由烧糊了的卷子的外部特 征联想到脸的外部特征,想必是建立在“脸如白面馍”的隐喻思维基础之上的,人们 常认为白皙光滑的脸与白面粉做的馍有视觉相似性,那么卷子就不如白面馍光滑, 也不如白面馍白皙,“烧糊的卷子”更是如此。人们自然就将“烧糊的卷子”与粗糙而 黑的脸并置在一起,创造了两者的相似性。这里王熙凤以“烧糊的卷子”自喻是谦虚 地表明自己外貌的丑陋,话语者并置了截然不同的两物后,读者或昕者对其隐喻义 的解读除了从外观上达到共识,还可以感知到“烧糊了的卷子”与不灵气的人之间有 内在的相似性。 我认为束定芳所言的并置理论说法,是对“投射”这一理论的补充,是“投射”过 程的延续。头脑将毫无关系的不同区域的两物并置在一起前,首先对熟知的具体的 事物的所有特征进行回忆、搜索,接着将这些回忆搜索出的特征投射到陌生抽象的 区域里,然后将两物并置在一起联想创造出两区域相似或有关联的点。 所以说“投射与联想”及“并置与创造”是相似性创造过程的全面概括。 1 5 创造相似性意味着什么 1 5 1 经验是创造相似性的基础 人头脑中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验中得出的。人 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全部过程有二:一是通过直接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对一个 人来说间接经验的东西其实是他人或前人的直接经验。人们对具体的,可以直接理 解的事物的经验为我们认知更复杂抽象的事物提供了基础。隐喻是人类认知和表达 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具体直接的经验是创造相似性的基础。 1 6 ) “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 太养的,t 老鸹窝里出凤凰! ”( 第六十五回p 6 0 2 )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贾府中的人们给探春取混名为“玫瑰花儿”,是基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中 认为玫瑰花儿与探春的某些方面有相似性。探春可谓贾府中的一位美女,泼辣能干, 敢于管事,敢于说直话,贾府中的人们在与探春的接触中,感知到了探春这一性格 特征,敢于管事,爱说直话的探春自然不得人喜爱,而人们往往又有这样一种心理, 听到别人直说自己的缺点不好受,犹如刺刺痛一般,汉语中就有“话语带刺”的隐喻 说法。人们在隐喻思维下可感知带刺的植物与探春的这种性格相似,而凭借人们的 日常经验积累可知带刺的花常见的只有蔷薇花、月季花、玫瑰花了,而玫瑰花的色 泽与女性的姣美更相似,故就有了探春如玫瑰花儿的隐喻表达。这一表达更多的是 使读者认知探春如“刺一般的性格。这一隐喻表达是建立在人们经验积累基础上的。 1 5 2 相似性是思维认知的结果 人的思维的形成是从具体发展为抽象的,按照人类社会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规律,人类最初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有形的、具体的,认知进入高级阶段,它就获得 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于是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 达抽象的概念,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语言。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创造的相似性是隐喻的灵魂,隐喻的相似性创造过程意味着设喻者在直接经验基础 上从具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相似性的创造是思维和认知的结果。 17 ) 二姐又是扣陛人儿( 第六十四回p 5 9 3 ) 18 ) 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 第六十五回p 5 9 8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或认知到了柔情脉脉的女子,为了表达女性的内在性情 这一抽象概念,人们必须借助与之有相似性或相联系的具体物象来阐述。水和女人 本是无相似性的,但在人们感知中水的清爽和飘荡与女子的清纯和柔情有某种联 系,便借熟知的水来认知女子,使人们感知到了女子内在的柔性美和神韵美。第一 个设喻者创造了这种隐喻表达后,便被大家运用开来。“水”便与“隋”有了不解之缘。 将“女子”喻作水的用法很多,如:女人是水,忘情水、柔情似水。借水来认知女性 似乎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情感世界,例1 8 ) 为了解释水灵灵的眼或含情之眼,借水 波这一具体物象来隐喻。水灵灵的眼睛或含情之眼与脉脉的秋水一样让人心动或让 人生情,第一个作出这个创造性隐喻说法的人,其主观性意识得到后人认知上的共 鸣,直至今天人们仍然这样使用,几乎成为一个固定模式。 又如第六十三回,作者特设酒令抽签的签名是花名,宝钗为牡丹花,探春为杏 花,李纨为老梅,湘云为海棠花,黛玉为芙蓉花各人物形象有相对应的花,是 隐喻性思维和认知使人和花有了相似性。宝钗的外貌特征是丰腴,丰腴的体形与枝 1 0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3 2 一一=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繁叶茂花盛的牡丹有外形上的相似。二是地位的相似。人们把牡丹视为花中之王, 与宝钗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联想到一处,正因为宝钗的特殊地位才有了金锁,才有 了与宝玉问所谓的“金玉良缘”。三是性格上的相似。宝钗生于名门旺族之家,封建 家族的各种教养薰陶且又束缚她,她循规蹈矩,有着恰处其分的处事方式及宽阔的 胸襟。这种宽阔的胸襟如牡丹的雍容大度有相似之处,故作者特意安排“牡丹”这一 具体物象来喻宝钗,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宝钗全方位认知,让读者能更全面更具体地 认知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如果将黛玉视为“牡丹”,不仅作者不同意,读者也不会同 意的,在大观园女子们的认知中“宝钗最配牡丹花”、“黛玉为芙容最合适不过”。隐 喻表达中人物与花的配对不是随意的,而是凭着已有经验、思维和认知的结果。黛 玉喻为“芙容花”,是由于人们意识到黛玉就像芙容花,有四点相似:其一,外形上 的相似。黛玉形体瘦弱,似秋风中的“芙蓉花”。其二,气质上的相似性。汉语中的“出 水芙蓉”这一表达透露给人的感知是“芙蓉”的清纯、淡雅,这种感知与黛玉天真无邪 的自然天性有相似之处。其三,情感上的相似。芙蓉盛开于秋季,风雨中的芙蓉易 使人产生愁绪,这与黛玉多愁善感相似。第四,地位上的相似。黛玉母亲早逝的家 庭背景与寄居身份跟“荚蓉”的盛开季节( 秋天) 有关联。设喻者基于自己的经验积累, 通过隐喻思维和认知,将宝钗喻为牡丹,黛玉喻为芙蓉,恰当精妙,也为读者更好 地认知她们提供了理据。从这些隐喻看,创造性隐喻思维认知到的相似性是人物的 外在美,还有内在美,包括性格、性情、气质、地位、身份等。从隐喻相似性创造 可知,相似性创造是思维认知作用下的结果。 1 5 3 相似性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l a k o f f & j o h n s o n 在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 有离开客观现实而存在的感知,从哲学上来讲,这样的观点其实是对客观主义和主 观主义的一种折中。胡壮麟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有机的结合,人们 隐喻式的感知也是由于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联想而使人们开阔了对客体的认知。 因此,可以说人们是在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创造性的隐喻。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这一物象在后人们的解读中被视为隐喻性物 象。同一石头,在不同的人嘴里有不同的称呼,又名劳什子,又名命根子。石头就 是石头,其本质特征是不会改变的,但由于人的主观意识不同,隐喻性的说法也就 不同,摘录原文如下: 1 9 )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 人的高下 不识,还说灵不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 颇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l st h e s i s 道:“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 第三回p 2 6 ) 人的主观意识不同,相同客体石头就有不同的地位,贾母把“石头”与命根子视 为有相似性的两物,是因为在她的意识中,这石是保佑宝玉平安、昌盛的器具,是 封建大家族的希望。宝玉把“石头”认作“劳什子”,是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这是一颗束 缚他自由的石头,隐示宝玉对封建礼教判逆的一种情绪的发泄。 由此可见,在相似性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客观性的作用外,主观性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有些物象间的客观相似性靠人们日常生活观察、积累,以达到人们的共同 感知,有些物象是非相似性的,设喻者却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从非相似性中联 想创造出相似性,因此说相似性的创造过程,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过程。 1 5 4 相异性比相似性更为重要 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但从认知角度来看,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 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和关系,任何隐喻都具有两种要素:相似性和相异性。如果我 们认为隐喻使两个“不同”的实体得以组合,那么所谓思维相似性就是建立在非相似 性的前提之上的。理查兹认为:隐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问的差异性往往和相似性起到 一样的作用。某些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其显性转移的依据,但喻体对本体的 特殊的修饰作用更多地是来自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即非相似性。理查兹的理论中,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差异甚至比相似性对本体的影响似乎更大。 红楼梦中新奇的创造性隐喻屡见不鲜,曹雪芹在本书开头的“神话叙述”, 也被后人解读为是新奇的创造性隐喻。曹雪芹找到了造成这个世界盛衰荣枯的终极 原因,他便借助于诗性思维方式,把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诗意的、审美的自由境 界,以抗拒摆脱生存境遇的残酷变化所带给他的困惑与绝望,所以在本书开头便创 造了一个隐喻性的“神话叙述”,间接而诗意地认知这个世界。伴随这个隐喻性“神话 的叙述”,便出现了一些隐喻性地点和人物,如:太虚幻境、大观园、警幻仙子、 跛足道人、癞头和尚大观园是作者创造性隐喻的喻体,大观园是女子的世界, 是花的世界,是一片乐士。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它被视为逃避、归隐的净土,也 是当时社会里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乌托邦”式的境地。大观园是具体的外在物象,作 者以它的存在隐喻对这纯净乐土的向往,对现实的逃避,以它的消失隐喻这种理想 化境地在当时社会的虚无性。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物 象园子本确毫无相关性,是大相径庭的两物,作者就是在这有着差异性的两物之阎 通过自己的联想来创造了相似性,这是认知主体在自我意识中变非相似性为相似性 的结果。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红楼梦第五回记叙宝玉在梦中聆听警幻仙子作的十二支红楼梦仙曲。 这十二曲的曲名及曲中的内容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隐喻,隐示十二钗命运的 发展线索及归宿。以收尾一曲“飞乌各投林”来况明。“飞鸟各投林”是一具体意象, 给人留下的表象是:分散、回归、安静、安逸、思家鸟与人有什么相似性呢? 古人也有用鸟这一具体物象来喻人的,如涛经中的关睢篇:“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一对形影不离的水鸟喻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君子于役篇“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以鸡 等动物归巢这一物象喻妇女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可知鸟、鸡等动物常被古人 借来喻作思念、相聚,这是因为动物在某点上与人性是相通的,它们有感情也有家, 这一点来源于人类共同的认知。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飞鸟各投林”这一物象 喻的是人的分离,大观园中女子的分离从某点上说也算是一种归宿吧! 作者创造的 这个相似性并不象诗经、关睢篇中鸟与人有着可易观察到、感知到的相似性。 作者没完全恪守人们共同的认识,而是以非相似性为前提,找出两者间的联系,创 造了相似性。 另外主体故事中,或通过禅偈、谶语、诗词、曲赋或借助酒令用的象牙花名签 与骨牌,甚至灯谜等形式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隐喻,是建立在非相似性基础 之上的,隐含人物的命运结局与情感纠葛。现以灯谜为例来加以阐述。 2 0 )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第二十 二回p 1 8 3 ) 这是元妃贾元春派太监送谜语给人猜测,贾政奉贾母之命猜的第一个爆竹的谜 语。表面上看这首咏物诗是对爆炸的特征和形象作出传神的描写,但其实是作者精 心创造的喻体,它的燃烧过程隐喻贾府现在的烈火亨油之盛和烟消火灭的命运。这 一创造性隐喻的确精当,家族命运与爆竹爆炸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常规认识中的 爆竹给人的印象是喜庆、祈愿、威力等特征,作者没有选择常规性的经验,而是通 过主观感知认为爆炸过程与家庭盛衰有相似点,这一相似点是建立在非相似性基础 之上的。 综上所述: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灵魂,相似性既指本体与喻体之问存在的相 似性,也指说话人新创造的或刻意想象出的相似住,而后者的认知价值更显著。人 类的认知规律和主观意识决定了相似性创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创造相似性的过程 是具体物向抽象物的投射过程,是两不同区域投射、联想、并置、创造的过程。 创造相似性隐喻意味着相似性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在相 似性的创造中差异性如同相似性同样重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e s i s 2 红楼梦隐喻的理解途径 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隐喻的:i :作机制和效果主要是在理 解过程中达到和体现出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 投射,因此,隐喻违反了某种语义选择限制,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隐喻义。隐喻虽 然违反了某种词义选择限制,但这并非隐喻的必要条件,只要有适当的语境,任何 异常旬都能得到解释。对隐喻的理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识别;二是含意推理。 2 1 隐喻的识别 2 t 1 识别的重要性 在隐喻理解之前,首先得辨认该句是否运用隐喻? 不是隐喻句就不能用隐喻理 解的方式去理解其义。如红楼梦: 2 1 ) a “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艏脂和那个爱红的毛病儿了。”( 第十九 回p 15 7 ) b 粉面舍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第三回p 2 1 ) 2 2 ) a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第三回p 2 5 ) 。 b 外是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睇七十九回p 7 4 0 ) c ,贾政不好出名,便命贾蓉做局家。这些都是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 干游侠纨绔。( 第七十五回p 6 9 5 ) d 忽被鸳鸯惊散,那小厮早穿花度柳,从角门出去了。( 第七十二回p 6 5 9 ) 例2 1 、的a , b 两句中都有“粉”字,a 旬的“花粉”,若不结合上文语境还认为是隐 喻义。读上文可知这是袭人对宝玉的劝说,宝玉虽是男孩却有女孩性情,喜欢花儿、 粉的,有时还偷吃了女子的胭脂,故这里的“花”、“粉”就不能按隐喻义理解。如果 按隐喻义理解,“花、粉”常隐喻女色,这与作者所要刻画的宝玉的形象不符,作者 笔下的宝玉是纯朴的、天真的形象。b 句是黛玉初见凤姐时眼中风姐的形象,“粉” 应是隐喻,隐示女性美丽的面容,“人面桃花”所描述的美应与“粉面含春”的美基本 相似。例2 2 ) a , b 对黛玉、夏金桂外貌的阐释,是借“花、柳”来认知的。c 句“问柳 评花”的“花”、“柳”是喻示男性的寻欢逐乐的对象,“花、柳”在红楼梦中隐喻抽 象概念是常见的,如寻花问柳、眼花宿柳等。而d 句是司棋与姑表兄弟幽会被鸳鸯 惊散时的描述,“穿花度柳”中的花、柳就不是隐喻表达。 1 4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从例2 a ) 、例2 2 ) 的分析可知,在理解隐喻义之前应先识别该旬是否为隐喻句。 以免导致话语理解的错误。 2 1 2 如何识别 隐喻的认别一般可以从话语信号和标志来认别。如果无明显的信号标志,听话 者可以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语用意义的冲突来识别。 奥特尼( a o r t o n y ) 是一位著名的隐喻研究专家,他在考证了历史上种种对隐喻 定义的缺陷之后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词、句子本身 不构成隐喻是某一特殊的使用使它们成为了隐喻,因而奥特尼认为,某一语言表达 成为隐喻的第一要素是从语用角度或语境角度来看,它必须是异常的。奥特尼 ( 1 9 7 9 :7 4 ) 提出判定隐喻应该有三条标准:语境异常条件( 不管是词、短语、还是句 子,从其字面意义来理解明显与语境不相符1 。隐喻张力原则上可以消除f 语义异 常或语义冲突原则上是不可消除的) 。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 1 9 7 9 :7 4 ) 凯特( k i t t a y1 9 8 7 :1 4 4 ) 指出,话语的第二意义是第一性意义的函项。隐喻是典型 的第一性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的情况。听话者在听到语义异常或语义冲突的句子 时,猜其意义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把它当做隐喻或其他修辞手段来理解。 例2 1 ) 句中的“花、粉”若指女性、女色,就与上下文语境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 的意图不符。“花”、“粉”的第一性意义没与语境冲突,故不能作隐喻理解。2 2 ) d 句 “花、柳”第一性意义与当时的惊慌而散逃走的情景相符,因此也不能作隐喻理解, 而“眼花宿柳”的第一性意义与上下文的内容不符,语义与语境有了冲突,应从隐喻 角度理解。 2 2 隐喻的理解途径 2 2 1 塞尔理论及运用 2 2 1 1 塞尔理论及运用 语用学者塞尔( s e a r l e ) 认为隐喻的理解与工作机制、相似性有很大的关系,知道 了两域之间的相似性,就可以理解设喻者运用隐喻的意图。塞尔认为隐喻理解的关 键是确定说者和昕者间何以通过“si sp ”达到信息交流_ si sr ”,从而 得到r 的可能值。从塞尔理论看,塞尔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将理解隐喻的过程分 三个步骤:判断话语有没有必要从隐喻角度来理解。确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染病专科汇报专题
- 分解与组成的讲解
- 消防大队安全员培训方案课件
- 消防培训安全管理方案课件
- 赵州桥的电脑课件
- 消防业务授课课件
- 消防与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消费者行为课件
- 资助课件守护童年
- 质量安全意识培训计划表课件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 HY/T 080-2005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GB/T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 GB/T 20969.1-2021特殊环境条件高原机械第1部分:高原对内燃动力机械的要求
-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吸附及吸附过程课件
- 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设计美学研究课件
- 管道施工安全检查表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课件(定稿;校级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