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发起了一场独具特色而又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运动,正是通过这场运动,现象学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然而作为现象学标志性的内容却是它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学方法。而事实上,为胡塞 尔现象学铺路的现象学方法,其内容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现象学。也就是说现象学 方法和现象学哲学是融为一体的。不透彻了解现象学,就不可能掌握现象学方法, 同样,不掌握现象学方法,也不可能理解现象学。然而,胡塞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 述并不系统而是散见于其现象学思想的论述之中,并且这些片段的现象学方法的论 述也并非易于理解。更为困难的是,胡塞尔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又处于不断 的变化之中,这更为我们掌握现象学方法带来了困难。然而,要正确理解现象学, 掌握现象学方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要正确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必须从对胡塞尔现象学产生过重 大启示的笛卡尔、康德等理性主义哲学中寻找理论源头,这样才能从历史的进程中 理解并凸显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意义。并且,我们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是一个 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具体来讲,我们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现象 学的还原,它构成了现象学的逻辑起点,胡塞尔本人也认为这是最有现象学特色的 方法,体现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 ;二是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是现象学“原则 的原则” ,它是现象学的核心方法, ;三是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是现象学“面对实事 本身”的内在要求。同时在每一种现象学方法的介绍和研究中,我们也注意从历史 的维度展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发展进程。总体来讲,我们认为胡塞尔现象学还原 为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本质直观是直观对象本质的方法,而描述方 法则是对直观对象的本质作如实描述。三种基本方法构成了现象学方法的整体,并 且这三种方法以其鲜明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的超越。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以期增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 理解,进而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借鉴。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还原;直观;描述; ii abstract edmund husserl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aunched a unique and massive philosophy movement - the phenomenological sport. it is through this campaign, the phenomenolog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s. but as the symbolic contents of the phenomenology are its uniqu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in fact,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which pave the way for the research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re thoroughly the phenomenology itself. that is to say,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and phenomenology is a integr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grasp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without understanding phenomenology, and similarly,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logy without grasping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s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y is not systematic but it was really contained in his phenomenology. and the fragmental discussion of hi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more difficult issue is that husserl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o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is always changing, so this brings us more difficulties to grasp it. however,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logy, master of the phenomenon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and highlight its significance, i believe we must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theory from descartes and kants philosophy of rationalism which have been a major inspiration to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we believe that husserls phenomenology is a complete methodological system. specifically, we believe there are three main kinds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first,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it construct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phenomenology, husserl think this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nd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no premise”. second, the intuition of phenomenology, it is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the core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third, 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is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in the face of facts itself of phenomenology. at the same time in each presentation and study of the methods, we also pay attention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from a historical dimension. generally speaking, we think that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provides a unique object for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essential intuition is a method of perceiving the nature of the object and the descriptive method is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he iii intuitive object. the three basic methods constitute the overall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and they achieve a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philosophy i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troducing and research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we want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ical dra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hilosophy. keyword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reduction; intuition; descrip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现象学是 20 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流派之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对现象学研究和理解的逐步加深, 其重要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而“方法”是现象学的标志性内容。谈现象学无不 涉及著名的现象学方法,因而现象学方法本身就是现象学的核心内容。现象学的创 始人胡塞尔指出,现象学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维度,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 型哲学的方法。但是在胡塞尔的著作中只有一些片段的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并且即 使这些片段的方法论考察也并不都是易于理解的。而胡塞尔本人对现象学方法论的 反思和理解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这更为我们把握现象学方法增加了难度。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明确指出:为现象学铺路的方法论研究,其内容本 身就是彻头彻尾的现象学 。这说明,在胡塞尔现象学那里方法与内容是密切结合在 一起的,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内容来抽象地谈论一种纯粹的方法论原则。因 此要真正理解现象学,掌握现象学方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 使整个现象学运动得以发生的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因而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 究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主要方法的全面介绍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从 而深化我们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认识,并加深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理解。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现象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国内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介绍和研究则始于上 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些思想家如孙东荪就已开始零散地提及胡塞尔的一 些基本思想;其间还有倪青原等学者发表了少量对胡塞尔现象学较为系统的阐述。 而直到 1978 年以后现象学才得到较多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什么是现象学,主要侧重对现象学本身的介绍和研究;二是现象学的研究有什 么意义,意味着将现象学研究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尝试。尤其随着 1994 年中国现 象学与哲学评论的创刊(现已出版九辑) ,以及各个现象学研究所的成立,更是推 动了现象学研究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现象学热的现象,一些现象学论文和论著也纷 纷出版。 前人涉及到现象学方法的著作主要有: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 、德布尔胡 参阅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166. 参阅倪梁康.理念人:激情与焦虑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6. 2 塞尔思想的发展 、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 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 自识与反思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 、 现象学概念 通释 、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 、张庆熊胡塞尔现象学与熊十力新唯识论 、王恒 时间、自我与它者 、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论 、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 哲学 ;论文主要有:倪梁康在江苏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期上发表的现象学动 态意向分析及其问题 ,在浙江学刊1994 年第 4 期上发表的埃德蒙德胡塞尔: 一个历史性的回顾 ;张廷国在武汉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上发表的胡塞尔现 象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王炳文在世界哲学2005 年第 2 期上发表的作为第一 哲学的超越论现象学等。 前人的研究虽然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对现象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国 内外各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侧重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某一方 法进行介绍和研究,未能予以整体把握,而且对各种现象学方法的理解和各种方法 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也众说纷纭。 0.3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胡塞尔现象学这种典型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和 方法深深地吸引了我,而在与导师商量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导师认为对胡塞尔现 象学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进一步研究胡塞尔现 象学方法的信心。 本课题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进行介绍和研究,本研究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方 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现象学的还原,它是现象学的逻辑起点,胡塞尔本人也认为这 是最有现象学特色的方法,体现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 ,也是其先验现象学建 构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是现象学“原则的原则” ,它是现 象学的核心方法,显示出现象学“现象就是本质”的哲学特色;三是现象学的描述 方法,它是对直观对象的本质进行尽可能的如实描写,是现象学“面对实事本身” 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介绍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从对胡 塞尔现象学哲学产生过重大启示的笛卡尔、康德等理性主义哲学中寻找理论源头, 从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理解并凸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哲学意义。 我们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孤立就 某一方法来看,既难于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体系,也难于对他的哲学有 较深入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以现象学还原方法为逻辑前提,以现象学本质直观 为核心方法,以现象学描述方法为内在要求的有机整体,并且以意向分析的方法作 为贯穿现象学研究的内在脉络,将各种现象学方法贯穿起来。 3 第 1 章 胡塞尔主要思想简介 从 1876 年开始,胡塞尔(e.husserl)先后在莱比锡、柏林、维也纳大学学习过天文 学、数学等学科,并于 1882 年秋在维也纳大学以“变量计算理论的论文集”的博士 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因而,胡塞尔的学术之路是从数学开始的。在胡塞尔的众多 著名师友之中,对其思想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无疑是当时在维也纳任教的著名的心理 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对哲学本身产生了坚 定的信念,即哲学也可以是一门严格的科学,而且这种信念对立志在荆棘丛生的哲 学王国中漫游的胡塞尔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后来他曾回忆说: “我 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 演讲使我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严格的科学精神 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 正是这种信念,使胡塞尔将建立一门严格 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学科奠定可靠的基础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胡塞 尔以其对哲学的宗教般虔诚的献身精神,为建立他心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 生的精力。至于胡塞尔是否实现了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理想,以及抛开别人对其 现象学的评价不谈,但至少胡塞尔本人认为唯有现象学才是这样一门这严格科学的 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 “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 由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总是与其现象学哲学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对胡塞尔现 象学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之前,由于考察的需要,我们先对胡塞尔各个时期的现象 学哲学作一粗略的描述。这一简略的介绍将从四个时期,并结合每个时期主要著作 为其思想发展的“标志”来进行阐述。 1.1 哈雷时期与现象学的建立 正如我们所熟知,胡塞尔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是算术哲学 ,在这部著作中,胡 塞尔试图通过对数学基本概念进行澄清来保障数学的基础。而这种在对心理行为的 描述心理学分析中对基本概念进行澄清的做法,是与当时在逻辑领域中流行的心理 主义相类似的。这种心理主义认为,无论是逻辑规则还是数学规则都是奠基于人的 心理行为之中,因而对逻辑概念、判断、定理等的理解必须依赖于与之对应的心理 行为的分析。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算术哲学明显地表现出将逻辑和数学规则奠 基于心理活动规律之中的倾向。因此,自这一著作发表以后,众多学者对这部著作 进行了批评,其中最为中肯、也最为严厉的批评无疑是来自当时著名的数理逻辑学 转引自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4.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160. 4 家弗雷格 (g.frege) 。 弗雷格认为, 胡塞尔把数学和逻辑的规则还原成了心理的规律, 从而混淆了意识的对象和意识的行为(即混淆了数的观念和构成活动) 。 弗雷格的 批评是中肯的,而胡塞尔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心理主义的困境使胡塞尔开始反 思并发生转向。胡塞尔几年后回忆这个转向时说: “然而,思维的心理联系如何过渡 到思维内容的逻辑统一(理论的统一)上去,在这个问题上我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连 贯性和清晰性。此外,数学的客观性以及所有科学的客观性如何去俯就心理学对逻 辑的论证,这个原则性的怀疑就更使我感到不安了。这样,我建立在流行的心理学 信念用心理学的分析来逻辑地阐明现有的科学之上的全部方法便发生了动 摇,这种情况愈来愈使我对逻辑学的本质,尤其是对认识的主观性和认识内容的客 观性之间的关系做出普遍批判的反思。 ” 因此,由于他人的批评以及随着自己研究 的不断深入,胡塞尔逐渐放弃了他在算术哲学中所持的心理主义立场,并因此 放弃了算术哲学第二卷的写作计划。此后,胡塞尔的研究便转向对“纯粹的” 、 “本质的”心理学的建立,使它成为一门经验心理学的基础。 这一转向的重大成果就是,在 1900 年胡塞尔现象学“突破性”巨著两卷本 的逻辑研究得以发表,这也是他撰写的第一部现象学著作。正是这部重要著作, 引发了由当时一批很出色的哲学家组成的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 。 逻辑研究 第一卷题为纯粹现象学导论 ,在这部著作里胡塞尔坚决地转向了逻辑主义,严厉 地批判了认为逻辑概念和逻辑规律是心理构成物的心理主义观点,而这也正是算 术哲学中胡塞尔自己的观点。因此,这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早期观点的批评。为此, 胡塞尔曾引用哥德的话来形容自己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没有什么能比对已犯过的错 误的批评更严厉了。 ” 胡塞尔概括地指出: “心理主义的逻辑家们忽视了在观念规律 与实在规律之间,在规范性规定与因果性规定之间,在逻辑基础与实在基础之间所 具有的那种根本性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差异。 ” 归结起来,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的原则是将实在规律与观念规律进行明确区分。具体来说就是,他认为人类的心理 规律不过是一种经验性的规律,依赖于经验的事实,因而只具有偶然性,而不具普 遍必然性。而逻辑规律则是观念规律,它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概括与归纳,因而具 有普遍有效性。而心理主义的错误的原因则在于混淆了意识活动本身和意识活动涉 及的内容,从而使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消融在意识行为的主观性之中,或者说, “真理 消融在意识体验之中” 。胡塞尔据此宣称,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应 当说,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颇为中肯的, “可以说,随着这一卷的发表,心理 主义这种形式的怀疑论连同有关心理主义的讨论在哲学史上最终被归入了档案” 。 苏宏斌.观念.对象与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 2000(2):131.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9. 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m. 倪梁康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7. 5 逻辑研究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它由六项研究组成。胡塞尔通过六项 研究对意识的现象学本质分析,揭示了逻辑对象的观念性,并指出一种特殊的范畴 直观可以把握到所有观念的、 范畴的对象, 这种范畴直观后来被统称为 “本质直观” 。 因而现象学不是一门事实科学,而是一门本质科学,因为“作为这样一门科学,它 将专门确立无关于事实的本质知识 ” 。值得说明的是逻辑研究的各项 研究中明显表现出与以往哲学研究不同的研究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描述分 析的方式,尤其是第五和第六研究中对各种基本意识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现象学 意识分析典范。并且胡塞尔本人也宣称这一时期的哲学为描述心理学。 1.2 哥廷根时期与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逻辑研究这一突破性著作的发表,既奠定了胡塞尔在德国哲学界引人注目 的地位,也由此揭开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的序幕。1901 年,胡塞尔来到 哥廷根,由于逻辑研究的突出成就,教育部建议任命胡塞尔为该校哲学正教授, 但由于同行相轻的缘故,胡塞尔的正教授资格遭到了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的一致抵 制。但这并未影响胡塞尔现象学在哥廷根的传播及影响,并在他的周围很快出现了 一批热切追随其现象学的年轻学者。到 1904 年,作为哲学的现象学运动正式形成。 并且在这期间胡塞尔促成了“慕尼黑现象学派”与“哥廷根现象学派”之间的学术 交流,因而,现象学也出现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这时期,一批现象学学者崭 露头角,一大批现象学论文、著作得以发表。1913 年胡塞尔主编哲学与现象学年 鉴作为现象学运动研究和传播的阵地。而在众多现象学研究者中,最为引人注目 的应为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伦理学领域的马克斯.舍勒。胡塞尔本人在现象学与哲 学年年鉴第一期(1913)上发表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一卷) , 则公开表明胡塞尔现象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先验现象学时期。 其实, 早在 1907 年胡塞尔在哥廷根大学所做的五次讲演现象学的观念就已经表现出了向先验现 象学转变的倾向。然而对胡塞尔这多年来苦心思考的纯粹现象学通论这部著作 所表现的思想转向,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现象学成员的认可和赞同, “在他的一些弟子 看来,这种哲学从本休论上看并非(如胡塞尔所说)是中立的” , “胡塞尔在早期 著作逻辑研究中提出的面向事物本身的格言已经被抛弃了” 。甚至被指责 为是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倒退,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到康德去。客观地说,胡塞尔的先 验转向与对康德哲学的吸收和借鉴是分不开的, 并且胡塞尔也曾直言不讳地宣称 “现 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而第一位正确瞥见它的人是康德” 。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45. 美维多克维拉德-梅欧.胡塞尔m.杨富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9 美维多克维拉德-梅欧.胡塞尔m.杨富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9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160. 6 尤其对康德的 a 版“先验演绎”更是推崇备至,从胡塞尔先验转向后的著作中,我 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先验思想与康德的先验哲学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与笛 卡尔哲学不曾有的,虽然笛卡尔怀疑方法亦可算作是一条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通道之 一。当然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后文在先验还 原部分再作详细的考察。 尽管如此,对于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发展来说,从“本质心理学”向“先验现象 学”这一转向是必然的。在逻辑研究第二版前言中,胡塞尔再次表现出这种必 然性: “ 逻辑研究是一部突破性的著作,因而它不是一个结尾,而是一个开端。 ” 如 前所述, 逻辑研究第一卷主要是对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进行批判,然而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第二卷(即现象学研究与认识论 )中,却有大量的篇幅讨论意识的 因素和结构,他自己也把这一阶段的现象学称之为“描述心理学” ,并且算术哲学 中的内容也在这部著作中有很多重复。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胡塞尔所宣称的“现象 学”并没有摆脱他所批判的心理主义,因而“现象学”仍是一门心理学,甚至连胡 塞尔本人认定的衣钵传人海德格尔,对此亦产生了迷惘和困惑: 逻辑研究第 二卷中“充满了对于构成知识来说至关重要的意识行为的描述。由此说来,它终究 还是一门心理学胡塞尔对于意识现象的现象学的描述因而又回到了恰恰是他所 批判过的心理主义的立场上。 ” 因此,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的书名就用“纯 粹现象学”来区分他以前所说的“本质现象学”和“描述心理学” 。胡塞尔在这部著 作的导言中特别指出,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它“不是心理学,而 且既不是对其领域的偶然划定,也不是其术语系统,而是本质的基础才使其不能被 纳入心理学。不论现象学必定认为对心理学方法具有多大的意义,不论它为后者提 供的基础多么必不可缺,它本身(已经是一门观念科学)绝不是心理学,正如几 何学不是自然科学一样。甚至前一区别比所类比的后一区别更为根本。 ” 胡塞尔在这里 对现象学和心理学做出严格区分对他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如果说现象 学仍然是一门心理学,那么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对心理主义所作的批判 便失去意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他自己所宣称的现象学同样也会导致怀疑主义和相 对主义,这更与胡塞尔所要建立的“作为严格科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其二,胡塞 尔认为,其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类的心理现象,而是纯粹意识,而人类的意识 在胡塞尔看来不过是这种纯粹意识的一个实在事例。 因此, 现象学也就成了一门 “纯 粹意识”的科学,在这里“纯粹意识”不仅指意识中的意识活动,而且这包括意识 活动结果的“意识对象” 。这是对逻辑研究时期“意向性”思想的重大突破。在 逻辑研究时期,意向性思想表明,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朝向对象是意识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版前言)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5. 转引自(美)维多克维拉德-梅欧.胡塞尔m.杨富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94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43. 7 的本质特性,也就是说,胡塞尔在这里只是指出了“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结构。 正如倪梁康先生所指出的, “ 意向性概念虽然已被提出,但它此时并不具有哲学 的意义,它并没有解决任何哲学的问题。 ” 然而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胡塞尔 扩展了“纯粹意识”的功能(意向性的功能) ,它不仅意味着关于某物的意识,而且 还“构造出对象” 。因而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先验还原并不意味着现象学活动领域的 缩小,反而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虽然 许多现象学成员始终不赞成或不理解胡塞尔的这一转向,甚至认为是投入康德先验 唯心主义的怀抱。然而对于胡塞尔来讲,这是对“心理主义”批判的必然结果与“现 象学还原”先验化的必然要求。随着 1916 年胡塞尔离开哥廷根大学, “现象学运动” 的第一阶段也随时之结束。 1.3 弗莱堡时期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1916 年,胡塞尔接替了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从而开始了他在弗莱堡 大学的教学生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 ,并 发表在 1928 年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九期上。在这部著作中,充分体现了 胡塞尔现象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他在这一阶段的另一重要著作是于 1929 年发表 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十期上的形式和先验的逻辑 ,这是他在纯粹现 象学通论中所提出的纲领的完成。而引起更多的关注的是 1927 年胡塞尔为不列 颠大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以及 1929 年在巴黎所作的关于“笛卡尔 的沉思”讲演,其共同点是都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从而使交互主体性现 象学成为胡塞尔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所谓“交互主体性”问题,简而言之, 就是先验自我在构造出“自然事物”之后,再构造出“他人”以及“他人之间”的 沟通交流如何可能的问题。 因而, “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胡塞尔思想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 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主要分析了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是纯粹意识单子和它 构造的世界,因此,关于这个纯粹意识单子的先验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仅仅是一门 先验的自我论 ” 。 这样, 胡塞尔似乎就避免不了别人指责他陷入了所谓 “唯我论” 的困境。胡塞尔本人显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明确指出,先验自我论“只 是最底层的先验现象学,而不是完整的先验现象学,一门完整的先验现象学显然还 包含着由先验唯我论通向先验交互主体性的进一步途径” 。因此,无论是为了回答 别人的批评,还是维护先验现象学的完整性, “先验交互主体性”都是必须回答和解 决的问题。胡塞尔“交互主体性”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的 倪梁康.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历史性的回顾j. 浙江学刊.1994(4):42. 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m. 倪梁康 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17. 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m. 倪梁康 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17. 8 问题是指, “自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认识另一个“主体”?也就是说 传统的认识论这个“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客体的问题”已经改变,它由“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现在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新型关系;第二个层面的 问题是指“我”与“我们”为什么具有共通性以及他们之间交流和沟通是如何可能 的?这个问题也可表述为,为什么对“我”来说有效的东西,而并非对所有的“我 们”都有效时,我们称之为“主观的” ;为什么对“我”来说有效的东西,对“我们” 所有的人而言都有效时,而被认为是“客观的” 。总之,胡塞尔通过对“交互主体性” 问题的提出及其解答的主要目的是使先验现象学从 “单个的主体” 到 “复数的主体” , 从“先验的自我论”到“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转变,从而摆脱“唯我论”的困境。 至于胡塞尔这一“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否成功地克服了“唯我论”的指责则仍然如 胡塞尔的诸多现象学问题一样众说纷纭。例如哈贝马斯认为: “胡塞尔本人(在笛 卡尔式的沉思中)曾试图从自我的单子论成就中推演出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 这些主体在它们视域的相互交叠中得以相互认识并且构造出一个共同的世界视域, 但这个尝试失败了。 ” 而有的学者,例如瑞士现象学家耿宁通过对胡塞尔手稿的深 入研究后则认为,胡塞尔已经成功解决了交互主体性问题。 1.4 退休生涯与生活世界理论 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 。这部著作 中的思想在三十年代一系列演讲中就已经陈述过了,例如有 1935 年在维也纳所作的 题为“欧洲人危机中的哲学” ,以及同年在布拉格所作的题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 理学”讲演。后来这些思想经胡塞尔及其助手整理而形成这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和“欧洲危机”这两个概念,鲜明体现了他晚期哲学思 考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出人意料地公开讨论 与人类历史、政治有关的“实践现象学”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视理论理性至 上的纯粹理论家开始关注实践问题呢?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将他称作是一个非政治 性的人,他受的教育,他的爱好,他的职业以及他对科学严格性的偏好都决定了他 的非政治性。 ” 因而,人们总是将他的“欧洲危机”的思考归结为当时欧洲外在危 机影响的结果。然而事实上是: “早在 20 世纪的二十年代,胡塞尔便已经提出了科 学危机和哲学危机的概念和问题。 ” 因此,胡塞尔“欧洲危机”的思考与其 说是由于外在危机的影响,还不如说是他面对危机时所产生的对现实问题的超前意 识。换言之也就是,欧洲理论的危机是原因,而现实危机才是理论危机的必然结果。 转引自江怡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0. 转引自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5.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2005:121. 9 而“生活世界”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出于先验现象学理论和方法本身的 需要,而并非出于实践或现实的兴趣。因为胡塞尔认为其早期开辟的通向先验现象 学的道路过于深奥和难于理解,而试图用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来构 造一条新的通道。他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的第二部分“从生活世 界出发通向超越论现象学之路”明确地表现了这一点。胡塞尔在这部著作中对“生 活世界”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近代的客观科学已经远离了本源的生活世界, 而必然会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而摆脱这种危机的出路就是进行观念的转换,由对 “生活世界”的反思,而进入到哲学的世界,也就是达到纯粹意识的世界,先验的 世界。一旦由“生活世界”的探讨进入到先验哲学的领域,具体生活的人及其生活 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立即遭到排斥,因为其属于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是现象学还 原的对象。 从前面的分析表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出于理论上的需 要,因为对生活世界的探讨可以将我们引向先验的领域,从而在先验的态度中去发 现纯粹意识及其意识的相关物的本质结构。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讲,他对人类历史、 政治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是出于理论和方法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实践和现实的兴趣。 ” 而耐人寻味的是,哲学家的意图总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其理论方面的思索,即作 为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通道,往往成为别人批判的对象,而“生活世界”实践目的却 得到普遍的赞同和广泛的讨论。 最后我们还得强调指出,胡塞尔之所以禅精竭虑地建立现象学的根本原因,因 为不明确这一点我们就不懂得他的哲思历程何以如此。胡塞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全 面危机的时代,这种危机从表面上来看,是科学的危机,即科学失去了基础,但从 根本上来看,是欧洲理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即欧洲人一度稳定的价值体系为相 对主义的各种世界观所取代,人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胡塞尔试图通过找到确定可 靠、普遍永恒的东西来重新给各门科学奠定基础,给文明奠定基础。这个想法支配 了他一生的思想的发展。他首先是要使逻辑和数学免于相对主义的侵扰,将它们确 立为纯粹先天的科学,也就是说,将它们奠定在不变的认知形式或意识结构的基础 上。然后逐步展开意识内容的本质,阐明对象性的构成及与意识的相关性,得出存 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有效性都只是意识的构造功能所赋予的结果。这样以纯粹意识为 研究对象的先验现象学就成了哲学的基本科学,成了“第一哲学” 。因而,我们也可 以说,胡塞尔现象学就是这样一种寻找基础和奠定基础的哲学,或基础科学,这也 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 在对胡塞尔的主要思想进行简略的介绍后,我们再来具体探讨与其哲学思想紧 密结合的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m. 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21.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97:160. 10 第 2 章 现象学的逻辑起点:现象学还原 一般来讲, “现象学还原”是指将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从研究 对象领域中排除出去, 而向自明的被给予性领域回归的过程, 称之为 “现象学还原” 。 在胡塞尔思想发展过程中,还原的名称、途径、方式多种多样,而根据倪梁康先生 的看法,原则上可以划分出两种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一种是指现象学悬搁,它与 现象学还原完全同义的加以使用;另一种是先验还原。 2.1 现象学悬搁 2.1.1 “现象学悬搁”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现象”这个词的含义,它来源于希腊词“phainomenon” ,意思是 显现出来的东西的表象。胡塞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现象”在胡塞 尔的术语中用作名词,它指的是: “1)在这种现象中显现出客观性,2)客观性意义 上的现象, 现象在这里是指纯粹现象 ,即作为意识的意识、纯粹意识本身。 ” 简 单来说,现象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而“显现”总是意识的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 在意识之中的显现。实际上,现象学正是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也 就是说,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也许佩索阿的话正好表现了胡塞尔的思想,他 说: “真正的景观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为我们是它们的上帝。它们在我们眼里的实 际的样子,恰恰就是它们被造就的样子。 ” 而所有纯粹现象的总和构成意识,因此, 现象学也可称为意识论,即关于纯粹意识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是关于现 象的科学,关于所给予的东西或向我们显现的东西的科学。而“悬搁” (即 epoche) , 它的意思是对外在对象的存在加括号、中立化、不做判断。因此, “现象学悬搁”事 实上包含双重含义:一方面,从否定方面来讲,它对外部实在世界是否存在存而不 论,将其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另一方面,从肯定方面来讲,在对象被中立化之后, 进一步使得被认识者作为显现者显现。也就是说,要实行“悬搁”之后仍能依靠自 身而显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现象学研究领域。这意味着,现象学旨在研究现象自身 显现是如何可能的,而不要借助它者,从而克服认识之谜,达到“实事本身” ,即“意 识及其对象性”的目的。 2.1.2 现象学悬搁的原因 胡塞尔进行现象学悬搁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明确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399.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333. 转引自倪梁康.理念人:激情与焦虑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9. 11 地区分了两种思维,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自然思维态度不关心认识批判,它直接 朝向自然事物,将自然事物当作当然的存在。认识论要解决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对 于自然思维来说是自明的,并且自然思维的工作已是硕果累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它根本不会也不需要提出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哲学思维却必须对认识本身进行反 思,经过反思发现,认识的可能性便出现了问题,因为认识在其所有的形态中都是 一个心理的体验,即都是认识主体的认识,它的对立面是被认识的客体,因而认识 的可能性便出现了深不可测的困难,即“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 致,它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有把握地切中客体?” 为了解决认识的可能性这个认识 论的基本问题,胡塞尔认为必须进行认识批判,必须停止对自然知识的占有和利用。 据此,认识批判必需进行现象学还原,即“超越之物(非内在之物)我不能够利用, 因而我必须排除进行一切超越的假设” 。 2.1.3 “现象学悬搁”的主要对象 自纯粹现象学通论问世之后“将实在置于括号”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 且成为胡塞尔追随者的口头禅。但实际上现象学悬搁的思想已经出现在逻辑研究 第二卷中,虽然在这部著作中,这个概念没有提出来。在逻辑研究第二卷引论 中,胡塞尔却用了整整一节来论述“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 ,任何自称为科学 的认识论研究都必须满足这个原则,具体说来, “胡塞尔认为这种无预设性原则意味 着认识论者必须将自己限制在内知觉领域。在逻辑研究中,现象学就是描述心 理学,它就是一种对体验的描述” 。在胡塞尔看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在对 象是否存在,与我对这个经验的描述是无关的例如,如果我产生了一个西施的表象, 这就是一个现象学的所与物,至于西施是否真的存在与我对这个经验的描述完全无 关。如果说西施并不存在,这意味着唯有意向是存在的,如果说西施是存在的,这 便说明无论是意向的还是被意向对象都是存在的。显而易见,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 以现象学悬搁作为条件,将外在世界排除出去,正如德布尔在胡塞尔思想的发展 中鲜明地指出: “唯有在 逻辑研究 中才可能出现严格意义的外部世界的悬搁理论。 正是在逻辑研究而不是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第一次把实在置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