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吴大潋是晚清著名的清流派官员,在近代政治、军事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他 同时又是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和书画家,在搜集整理古器物、识认青铜器铭 文,刊布相关的学术著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文化贡献。他手拓、收藏、辑录青铜器 器形与拓片,著录意斋集古录等金文资料;收藏大量古玺印、古玉器,编辑印谱, 撰写名著古玉图考;研究古代文字与历史制度,刊刻说文古籀补、字说、权 度量衡实验考,著述广布,嘉惠学林 对于他这些传古功业,本文按吴大潋在金石学不同方面的著作为经,以他的崇古、 藏古、传古的思想和实践为纬,详实清晰地加以系统总结和概括研究。首先,其传古之 功表现在吴大潋辑录并刊布了许多各类古代文献,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他对金文文献的整 理,意斋集古录是当时金文材料之集大成之作。在碑铭墓志拓片、古代砖瓦等方面他 都勤于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惜有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其次吴大潋 的传古功业体现于其在金石文字及古代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其名著说文古籀补、字 说与古玉图考并对战国陶文和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可贵探索都是意义非凡的。然后 本文就吴大潋在传古事业上的思想和具体实践的方式试做了归纳和整理。 相信本文的研究在对吴大潋其人的客观评价、其在文化传播史上的贡献和其在我国 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中的地位等论题都不无积极意义。 关键词:吴大潋;意斋;传古之功;金石学;古文字 a b s t r a c t w ud a c h e n gw a saf a m o u si n c o r r u p t i b l eo f f i c i a l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w h oh a sa 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b o t h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p o l i t i c sa n dm i l i t a r ya f f a i r s w h a ti sm o r c h ew a s a l s oac a l l i g r a p h e r , ap a i n t e r , ac o l l e c t o r , a l la r c h e o l o g i s t ,a n da ne x p e f lo np a l a e o g r a p h y h ec o l l e c t e dk i n d so fa n t i q u e sa n dp u tt h e mi no l d e r ,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i lb r o n z e s , w r o t ea c a d e m i cw o r k sa n dm a d et h e mp u b l i s h e d i nt h i sw a y , h ed i dal o tl op r o p a g a t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a n dm a d e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h em a d e i n kr u b b i n g so f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b m n z c sb yh i m s e l f , c o l l e c t e da n dc o m p i l e dt h ef i g u r e s a n dt h ei n km b b i n g ao ft h eb r o n z e s ,t h e n ,h ew r o t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c o l l e c t i o n si nk e z h a i a n do t h e rb o o k sa b o u ti n s c r i p t i o n s0 1 1b r o n z e s h ea l s oc o l l e c t e dm a n ya n c i e n ts e a l sa n d j a d e s ,t h e n ,e d i t e ds e v e r a ls e a ld i c t i o n a r i e sa n dt h ef a m o u sg uy ut uk a o a f t e rs t u d y p a l a e o g r a p h y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s o c i a ls y s t e mf o ry e a r s ,h ep u b l i s h e ds e v e r a la c a d e m i c w o r k s ,a n dm a d eo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m o r ec o n v e n i e n tt ow o r k f o rw ud a c h e n g so u t s t a n d i n g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p r o p a g a t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 i st a k i n gh i st h e o r y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p r o p a g a t i o na n dh i sk i n d so fa c a d e m i cw o r k sa st h e t h e o r yb a s e s f i r s t l y h ec o l l e c t e dg r e a ta m o u n to fa n c i e n tr e c o r d s ,a n dm a d et h e m p u b l i s h e d h i s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w o r k i nt h i sa r e ai st h er e s e a c hi nj i n w e r l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o nb r o n z e s ,a l s oh i sg r e a tw o r kk e z h a ij ig ul u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i nt h a tt i m e s w h a ti sm o r e ,h ew a sd i l i g e n ti nw r i t i n gb o o k so no t h e rk i n d s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k n o w l e d g e ,a n dl e f tu sm a n yp r e c i o u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t h o u g hs o m ev a n i s h e d s e c o n d l y , t h r o u g hh i sf a m o u sw o r k s s u c ha ss h u o w e ng u z h o ub u ,z is h u o ,g uy u1 、ik a o ,h e r e s e a r c h e d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sa n ds o c i a ls y s t e m s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i sg r e a t a n dt h e n ,t h i st h e s i sm a d e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so nw u d a c h a n g st h o u g h t sa n ds p e c i f i cp r a c t i c eo np r o p a g a t i n g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b ev e r yh e l p f u lf o rt h ed e e p e rr e s e a r c hw o r k s 。s u c ha so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w ud a c h e n gh i m s e l f , 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c u l t u r ep r o p a g a t i o n ,h i s 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a r c h e o l o g ya n dp a l a e o g r a p h yo fm o d e m 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w ud a c h e n g ;k e z h a i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p r o p a g a t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 ;s t u d i e so n a n c i e n t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b r o n z e sa n ds t o n et a b l e t s ;p a l a e o g r a p h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躲超签名:二签兰兰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壁垒 日 期:塑立: - f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差! 苤叁 日 期:2 翌! 之i : 电话: 邮编: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 起因 吴大激,字清卿,号意斋,是晚清著名的清流派官员、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 学家和书画家,在搜集整理古器物、识认青铜器铭文,刊布相关的学术著述等方面,做 出了突出的文化贡献。吴大激在金石学和古文字学上的成就,令人瞩目,这与我个人兼 跨古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的学习兴趣相合,所以激发起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加之据吴氏皇 华纪程等书的明确记载,他在学术上的许多重要成就,是在他任吉林帮办和会勘吉林 东部边界时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完成的。 作为一名吉林学子,和导师刘奉文先生商讨后,决定将研究吴大潋在搜集整理古器 物、刊布学术著述等文化方面的传古功绩,定为我的硕士论文的研究选题。力争在尽量 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交叉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吴氏传古之一业。于其生 平事迹中分析其性情,在其师友交游中见其交好,观其金石鉴藏以知其嗜古情结,总其 文字著述以论其学识,赏其书学画艺以评其才情;并与其恤民治河的政绩和勘界参战的 功过结合思考。既充分完整地探究吴大潋跌宕一生中不懈搜集、整理、研究、刊布、传 古的实际情况,又适当地挖掘人物的传古思想和社会背景。在目前学术界综合研究吴氏 传古之功阙如的情况下,本文争取能有抛砖引玉之效。为来日的研究者提供一块上马石。 ( 二)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除了在晚清历史上的政治影响以外,悫斋先生的传古著述也久响于学界艺林,有功 于后世。他的传古功业,承接宋代以来金石学的传统和清代乾嘉以来的碑版金石研究的 余绪,把原本附庸于经学的小学、金石之学,带入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并多所创获,厥 功甚伟。他敢于依据出土材料对当时学者们奉之如圭臬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进行令 人信服的订正。他一生对于金文材料的整理并广泛传播、古文字的考释及方法的总结、 陶文等新出土资料的断代和性质判断,都有突出的成就。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后来脱离 于金石学而诞生,吴大潋有着不可磨灭的筚路蓝缕之功。且后来罗振玉等先生继承并发 扬光大,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传古大业。吴大潋承前启后,可谓功莫大焉事实上,吴大 激身后并不寂寞,历来学界都没有将他遗忘,我们今天进行近代政治史、边疆史、外交 史、古文字学、美术学等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必然经常涉及吴大潋其入。 现代研究者的成果中,以关于吴氏的治河功业和中俄勘界等方面的专著论文为多, 其他方面如关于吴氏在甲午战争之际的研究,以林言椒、李喜所的中国近代人物研究 信息和台湾师大王仲孚主编的甲午战争中文论著索引二书所载为详。其于金石学 之功,广州暨南大学的张俊岭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吴大潋的金石研究及其书学成就中 加以品评并论述了其书法造诣,而古文字领域的吴大激研究则大量散见于各类文字学著 作中,需要进行集中整理,台湾师大吴济仲博士的论文晚清金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 大学林叶莲硕士的论文 说文古籀补) 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学术界至 今未见关于吴大潋传古功绩的综合性研究论著。本选题的目的和任务正在于此,力争在 传统金石学的范畴内,对吴大激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出土文献的整理、辑录、研究、刊 布、传播等方面的传古之功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研讨和探究。以往对于吴大潋的研 究,历来多重视他在晚清政治、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他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他 在会石文字方面的贡献和地位,论者多以“承前启后”一语概括之,显然是不够的。所 以,从文化发展史和传播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他在古代文献包括出土文献的搜集、研究、 整理和传布之功,应该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是为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展望 吴大激是晚清重臣,金石大家,清史稿有传。他又是清流派官僚的代表,赈灾治 河,声誉鹊起,上书谏言,素有直声。而甲午一战,功亏一篑,言官弹劾而至丢官回乡, 甚至身遭骂名。其在世之时,论其是非短长者就大有人在。然而其意斋集古录、说 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度量衡实验考等权威著作,有如会石学史上的一座座里 程碑,在当时学界不迳而走,反响良好。他的贡献是不朽的,无法抹杀的。 民国廿四年( 1 9 3 5 ) 三月,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了著名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先生 编纂的吴意斋先生年谱,比较全面介绍吴大潋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可称权威著述。 顾廷龙先生“作此谱,倪而孳孳者垂六年,藏家书肆,片纸只字,靡不搜焉,精神专注, 实与先生之研究古文古器同,知其他日所贡献于艺林者必不止是。”。藏书大家潘景郑赞 叹“先生( 吴大潋) 之经济学问,祝此一编,了如指掌矣。”。其后,一些学者对吴大 潋的评价一直比较低调,且多贬斥和讽刺,这应该与曾朴的著名小说孽海花中对化 名“何太真”的吴大潋极尽讽刺挖苦不无关联。1 9 7 9 年,董万仑发表吴大潋评价问题 简议圆首先提出异议,认为吴大潋的爱国情怀不可抹杀,而战争之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不能归咎于吴大潋一人。其后陈崇桥的湘军出关对日作战的溃败与吴大潋 等文章, 也对吴意斋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重新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其贡献和爱国行为,澄清了 其“历史罪人”的污名,同时也指出战争的失败与其浮躁不实,言大外行是分不开的。 对于光绪十二年( 1 8 8 6 ) 勘界珲春,董万仑i t j , - 俄对我国东部边疆的侵略与吴大潋一八 八六年珲春勘界 等文章做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论述。东北师范大学李德山先生通过 。顾颉刚吴意斋先生年谱顾颉刚序【z 】见: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北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年 ( 1 9 3 5 ) 三月顾序2 o 潘承弼吴意斋先生年谱潘承弼序【z 1 见;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北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年 ( 1 9 3 5 ) 三月潘序1 董万嵛吴大激评价问题简议1 1 1 北方论丛,1 9 7 9 ( 6 ) :9 8 - 7 2 。陈崇桥湘军出关对日作战的溃败与吴大激【j 】辽宁大学学报, 1 9 8 2 ,5 5 ( 3 ) 2 7 - 3 1 o 董万仑沙俄对我国东部边疆的侵略与吴大潋- a a 六年珲春勘界 j 延边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7 7 ( 1 ) 8 4 - 9 5 2 对李金镛珲牍偶存等文献的研读,写出了李金镰与1 8 8 6 年中饿珲春勘界。一文, 提出了新的见解,值得关注。 清代金石学昌兴,以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为滥觞,初以文字校定经史,乾嘉之后 则渐渐深入典章制度、名物沿革等研究,碑志石刻和钟鼎金文的刊布日广。除皇家的“西 清四鉴”,阮元、吴荣光、孙诒让、刘喜海、叶昌炽、潘祖荫、陈介棋、吴云、王懿荣等 皆一时俊彦,著述频出。而于早期金文之研究,在文字考证与器物形制等收获最大的, 莫过于吴大潋。我们现在观其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意斋集古录、十六会符斋印 存等著述,内容之丰富,学术价值之高,足见他对金文和古玺文字等材料的搜集贡献 之大尤其是意斋集古录,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评价其为。金文中一优良著 述”( 殷周青铜器通论) ,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更在序中称“清代古金文之学,至 吴氏而中兴”。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也称吴氏“颇有悬解”、“多独创之见”( 积微居小学 述林) 吴大潋所著说文古籀补十四卷,并补遗一卷、附录一卷等,乃据青 铜器铭文补许慎说文之遗,改误订正,且多信实,撼摇了说文解字在文字学上 的千年权威。学界评之以“空前”( 容庚清代吉金书籍述评,载容庚文集) 、“划时 代”( 唐兰中国文字学) 、“里程碑”,诚不为过。此书一出,古文字研究方走上科学之 途。其后丁佛言、强运开、周名烽等皆续有所作( 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中华书局 1 9 8 8 2 ,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中华书局1 9 8 6 6 ,周名焊新定说文古籀考,武汉 古籍书店1 9 8 5 6 ) 。其字说一卷,为说文古籀补的重要补充,篇篇阐发新义, 为其倾心探究金文之心得。古玉图考一书,为吴大潋考证品第平生所藏众多古玉而成。 又进而以权、量、古兵、钱币等,比对考工记等文献记录,成权衡度量实验考 一卷。虽方法未必合理,结论欠缺准确,且不免带着好古玩物的意味,但其尝试用古文 物考察古代制度的首创方法,对后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亦令人敬服。 另外,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清代 卷等著作也给吴大激的金石文字之功以应有的评价和肯定。金国泰白山留政绩松水 忆学人古文字学家吴大潋在吉林。、台湾吴济仲晚清金文学研究等一批文章也 可资参考。 吴大潋一生为金石学的传播和古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绩,其传古之功范围 广泛,影响深远。同时,我们还知道,大潋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还精通书画,兼善治 印,所书篆文孝经、篆文论语名扬海内,篆刻尽得所藏金文古玺之风流。有关吴 意斋先生在书画篆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陈振镰主编的中国书法批评史( 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1 9 9 7 1 0 ) 、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1 1 0 ) 、王东龄清 代隶书要论( 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1 2 ) 、林树中、王崇人主编的美术辞林中国绘画 卷( 陕西入民美术出版社1 9 9 5 6 )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4 6 ) 、 刘江篆刻美学(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 9 9 4 1 2 ) 以及张俊岭的硕士论文吴大潋的金 石研究及其书学成就、台湾李彦桦的硕士论文吴大潋意斋尺牍及其书风研究、台 m 李德山李金镛与1 8 8 6 年中俄珲春勘界川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 9 9 0 ( 5 ) 2 7 - 3 1 。金国泰白山留政绩松水忆学人古文字学家吴大激在吉林明中国典籍与文化1 9 9 3 ( 3 ) :2 9 - 4 0 。张俊岭吴大激的金石研究及其书学成筑田见:书法研究2 0 0 5 ( 2 ) 上海:上海书面出舨社8 0 - 9 1 3 湾郭芳忠的博士论文乾嘉学术对晚清书学思想及书风影响之研究等均从各自的角度 加以论述,是值得参阅、分析的重要材料。这些当时所谓艺事确有“玩物”的成分,但 不能以一句“玩物丧志”横加抹杀。因为这些成就都是与他的金石学相辅相成、互相促 进的,也是构成他传古功业的有机部分,尤其吴大潋临写的青铜器铭文和拓片题跋风是 其传古思想的直接实践,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如今意斋先生已经离世一百多年了,经过近现代战乱和建国后文革的“洗礼”,相关 的文献和遗物散佚严重,对吴大激传古功业研究的迫切性也日显突出。目前,对吴大潋 在文献传承之功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还很滞后,文献研究领域对吴大潋的关注远未达到其 本来应有的学术位置。加之,近代学界注重实证,大量科学发掘的考古资料备受重视, 对传统金石学的学术研究则多有忽略,对吴大潋的研究工作更显薄弱。希望本文的撰写 能从这个研究角度小有所得,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憾。晚清昌盛的金石学在学术 史上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及书学的大发展均孕育于那个时代。 斯风至今再炻,国学热遍及神州,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并启示人们重新 审视吴大潋和他所身历的那一片风云。 4 第一章生平事略 第一节家世背景 吴大潋,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 1 8 3 5 ) ,卒于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初 名大淳,后避清穆宗同治帝“载淳”之讳,改名大激,字清卿,又字止敬,号恒轩,别 号白云山樵、二田居士,光绪二年( 1 8 7 6 ) 春得意鼎之后又号悫斋、六十二岁患风瘘病 臂之后又号白云病叟。其一生斋馆号众多,计有;颂轩、止敬室、止敬堂、白云山馆、 师籀堂、瑞芝堂、八虎符斋、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百二长生馆、双鲁轩、汉石经 室、两壶盒、双瓴居、十圭山房、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梅竹双清馆、玉瑁 山房、珏斋、玉佛龛、郑龛、瑶琴仙馆、三百古钵斋、千钵斋、十将军印斋、二十八将 军印斋、辟雍明掌镜室、龙节虎符( 之) 馆、百宋陶斋、宝六瑞斋、二田居、十铜鼓斋、 两秦鼎室,宝秦权斋等,大都与其藏品有关。吴大激为同治七年( 1 8 6 8 ) 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钦任吉林帮办、左副都御史、广东巡抚、 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尚书、湖南巡抚,为晚清著名的清流派官员、爱国将领、收藏家、 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和书画家。并在搜集整理古器物、识认青铜器铭文,刊布相关的 学术著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文化贡献。 吴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姓。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记载: “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泰伯为上古周族领袖古公直父的长子,即周文王的伯 父。据俞樾先生撰写的吴大潋墓志铭,明代成化年问,有吴敏学者,自歙县到吴县任苏 州府教授,其后世就成为了吴县人,即吴大潋家这一支的第一世祖。吴大潋曾祖父吴传 烈,字德初。曾祖母沈太夫人,浙江归安人,守节,嘉庆二十四年钦旌节孝,建坊彰表。 祖吴经堑,字厚安,号慎庵。一生乐善好施,“弃儒业商,不废书卷,好访求古人气节事, 手录成帙,见名人尺牍,必宝而彝之,所购书画,不与较贵贱。”( 吴大潋撰王考府君 事略稿) 祖母张太夫人,继祖母周太夫人。父亲吴立纲,字康甫,号补堂。母亲韩太 夫人,元和人。此三代皆因吴大潋之高官显位而封赠官衔,女眷亦皆封一品太夫人。兄 吴大根,弟吴大衡。父祖兄弟,皆善书好藏,为书香门第。值得一提的还有吴大激的外 祖父韩崇先生。韩崇字元芝,号履卿,别号南阳学子,是大收藏家,家中寒碧斋、宝铁 斋、宝鼎山房收藏金石碑版、图书秘本甚多。吴大激青少年时期借读外祖父家,书画名 迹,耳濡目染,金石碑版,日受熏陶,对日后崇古、藏古、传古的人生轨迹有着不可忽 视的重大影响。吴大潋之子九岁夭折,过继其兄吴大根之孙吴湖帆承嗣,临终将其藏品 一分为二,分别遗其两个幼女与子吴湖帆,为吴湖帆日后成长为当代著名书画家、收藏 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5 吴大潋一生为金石学的传播和古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绩,其传古之功范围 广泛,影响深远,基本在于彝藏之富、考证之创、文字之学、著述之丰、书画之艺等几 个方面。吴氏起家翰林,博学精通于辞章训诂,喜好金石文字,且精于鉴赏,一生身体 力行,搜求不遗余力。收藏了大批的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古砖瓦、古玺印、书 画、碑版善本等古代文物。加上师友交游皆一时俊彦,鸿雁往来都是学问之交,逐渐搜 集、整理了客观数量的青铜器、古玺、古玉器、古砖瓦文字和新发现的陶文材料等,进 而勤于著录、考释、研究、交流、著述、刊刻出版,有意斋诗文集、古玉图考、恒 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悫斋集古录、意斋砖瓦录、字说、说文古籀补、权度量 衡实验考、篆文论语、说文部首、周秦两汉名人印考、干玺斋古玺选、十六 金符斋印存、续百家姓印谱、皂华纪程、吴清卿太史日记、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吉林勘界记、吴清卿临黄小松房碑图册等著作传世。集古传播之功,嘉惠于学林 艺坛,厥功至伟! 第二节生平行迹 吴大激生于清道光十五年( 1 8 3 5 ) 旧历五月十一日,老宅在苏州府城内双林巷,为 明末学者、书画家金俊明( 字孝章,号耿庵) 先生旧宅遗址。幼年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 育:六岁入塾;十岁学对句;十二岁读五经毕:十三岁学作文;十四岁学作画:十 六岁学作赋;十七岁被录取古学第二名入吴县县学,即民间所谓的中秀才;十八岁遇陈 奂( 字硕甫) 先生从学篆书,并借读于外祖父家,接触其所收藏的金石书画等。 成年之后的吴大激学业孟晋,受人瞩目。二十岁应外祖父之邀,教授其小舅韩芝生 读书。韩崇先生并为题诗云:“置身高与古人期,世态纷纭志不移。眼见他时成宅相, 提携先望到吾儿。”。称赞期许之情溢于言表。二十一岁始治宋儒理学,虽“家大人” 以“玩物丧志”戒之,还是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好集金石拓本”。二十二岁陈奂先生教以 段玉裁所注说文解字。二十三岁成婚,夫人陆氏。青年时代的吴大潋喜作画,与秀水 陶淇、周闲、石门倪耘、山阴包栋、松江黄鞠等于咸丰八年( 1 8 5 8 ) 结社于虎丘白公祠, 相互切磋,画艺精进。 咸丰十年( 1 8 6 0 ) ,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相继被太平军攻破。时局混乱,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吴大潋倡议劝捐购米,抚恤饥民,“此生平创办善举之始”。四月,太平军攻 陷常州,吴大潋举家避难,辗转经周庄至上海,再到海门。这年八月,其外祖父韩崇哀 于痛失家园,藏品星散,撒手人寰。吴大潋的母亲也哀毁过甚,双目失明。吴大潋初尝 世道艰辛。第二年。二十七岁的吴大潋拜谒了苏州知府吴云。吴云,字少甫,号平斋, 晚清著名学者、书画收藏家,笃学考古,金石书画,无不鉴赏涉猎。一方面,吴大潋受 吴云委派“督办厘捐局事”,初涉官场;另一方面,吴大激在吴云以及官场同僚处得以见 到其所收藏的大量名人书画、古董珍玩,眼界日宽,成就了金石之缘。避难沪上之时, m 本文引文除特别加注外,以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 为最,兹不一一赘述。见: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m 】北 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年( 1 9 3 5 ) 三月 6 曾入。萍花社书莼会”,与江溉名家陶绍原( 锥庵) 、秦炳文( 谊亭) 、周闲( 存伯) 等九 人切磋雅集,开中国美术社团和海上画派之先声。 同治元年( 1 8 6 2 ) 秋,吴大激入都应京兆试,场后留京课徒。第二年以贡生身份递 都察院代为奏折,洋洋数千言条陈时事。这一年吴大激二十九岁,表现出他“位卑未敢 忘忧国”的责任感与过人的胆识。同治四年( 1 8 6 5 ) ,长江北清水潭决口难民纷纷渡江。 吴大潋“邀集郡绅,刨议劝捐设厂,留养在城隍庙,设立公所。此生平办理赈济之 始。”这一年。吴大潋从山长俞樾治学,肄业于苏州紫阳书院。同治七年( 1 8 6 8 ) ,在京 会试,中第二甲第五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吴大潋三十四岁。八月, “告假回苏。丁雨生中丞只昌邀入书局,襄办校刻事宜。与总办莫子儡先生友芝,朝夕 讨论金石文字。”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宋诗派诗人。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 金石的考证著述等身。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合作修 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第府志”莫氏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珍本, 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莫氏在南京金陵 书局任总编校,定居金陵,吴大潋与其结金石交,获赠南朝梁萧景、萧闳两阙拓 本,更得遍览其所藏。二人交厚,莫友芝日后更赠吴大潋“其文有金石者贵,于山见嵩 华之高”的对联。足见其期许勉励。 罚治九年( 1 8 7 0 ) 二月,吴大激“赴鄂谒师门两溺总督李鸿章,留之幕府。时李督 办陕、甘后路之命”,吴大激随行。七月,李鸿章奉命查办天津教案,署直隶总督,吴 大潋同行至天津,因祖母去世,请假回上海奔丧,至年底方回北京销假。同治十年( 1 8 7 1 ) , 大潋三十七岁,散馆考列一等第三,授职编修,始注意古代彝器的收藏研究。“八月,具 摺奏请裁减大婚典礼工费,由翰林院掌院代奏。上谕内阁,编修吴大潋请饬停省典 礼工费各摆片,所陈均属切当。皇帝大婚而敢于进劝裁减工费,胆识尤令同僚瞠 目,忧心可让民众感怀。直隶亢旱,畿辅大水,吴大潋捐募救灾,降诏奖励,交部从优 议叙。第二年继续忙于赈务,创建慈善机构“慈幼堂”于京城。 同治十二年( 1 8 7 3 ) 八月,吴大潋奉旨出为陕甘学政。时左宗棠总督陕甘,吴大激 视学秦中按试各州,于青铜器、碑版等古物亦时有所获。第二年七月,“具折奏请停止 圆明园工程”,又一次敢于直谏。光绪元年( 1 8 7 5 ) ,正月廿九日,再一次“奏请节财用, 求直言,举人才”。第二年春,以百金获西周意鼎,为所藏诸器之冠。吴大激考为宋微予 鼎,其铭文有一“悫”字,其释为“客”,名之日“悫鼎”,并作长歌纪事,自此遂以“意 斋”为别号。光绪三年( 1 8 7 7 ) 九月,奉命赴山西、陕西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 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南河北道。到任后不受诸县令所献例规, 裁革车马差费,议定章程,刊碑于局内。意斋为官清廉干练,属下政风亦顿时为之一振。 光绪六年( 1 8 8 0 ) 正月,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吉林一切事宣。东陲 边务,历来复杂,民间盗匪猖獗,北有沙俄觊觎。吴大潋单人匹马招抚“威震江东”的 “金匪”韩效忠,创设吉林机器制造局,校阅防军,屯垦劝农,政绩卓著,次年补授太 仆寺卿。后又查明珲春黑顶子地方,原属中国而为俄国侵占,应与俄方会勘更正。在吉 林这段日子里。吴大潋戎马东陲古欢稍绝,但却陆续整理、编著了著名的说文古籀 补和字说,惫斋集古录也大多写在吉林勘界对期。吴大滋的这三部著作在古文 7 字学领域创建了卓越的成就。光绪九年( 1 8 8 3 ) ,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吴大潋补授通 政使司通政使,至次年四月,奉命会办北洋军务,九月又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 又接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力慑日使井上馨,抵制了只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光 绪十一至十二年( 1 8 8 5 1 8 8 6 ) ,刻印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并陆续手书篆文孝 经、篆文论语、篆书夏小正。其中孝经与论语并付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出版。 年底奉命会同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使查勘吉林黑顶子侵界事宜。光绪十二年( 1 8 8 6 ) 经 年山林劳苦,费尽理论唇舌,援引咸丰十年旧界图而立碑五座,书“龙虎”石刻,立长 岭子铜柱,入秋终于事毕。谈判虽并非没有妥协,但也取得了切实的重要成果:纠正了 濒海临江“最关紧要”的“土( t ) ”字界牌位置,将其向俄方一侧内推了十里;收复了 “地逼韩、俄,实为险要”、被沙俄非法霸占的军事交通要塞黑顶子;把错立的“倭( o ) ” 字、“那( 兀) ”字界牌重新定位,俄方退出多占的领土;争回了在中俄北京条约中 完全丧失的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出海权,为吉林省由水路联通世界,为我国日后参与 图们江口“金三角”的国际开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地理条件。 年底调任广东巡抚,得暇辄以临摹古画为乐。次年又上书反对葡萄牙强占澳门和对 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动。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夏,郑州黄河决堤,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 鹤年、礼部尚书李鸿藻等堵口失败,李鹤年等均革职。吴大潋奉命治理,他只身微服, 私访流弊,筹划有方,措施得当。对官吏分工明确,严限完成,并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 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他还提倡用“塞门德土”( 水泥) 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 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如此奋战四月有余而功成,实授河道总督,赏加头品顶 戴。吴大潋于郑州治河工程合龙后取别字“郑龛”以为纪念。光绪十五年( 1 8 8 9 ) ,吴大 潋“盛负时誉,颇发抒意气”,奏请尊崇皇帝生父醇亲王以尊号。慈禧见疏大怒,严斥之。 吴大潋遂寄情古玉,拟著古玉图考。转年适逢母丧,乞假归省;而后泛舟山水,与友 朋诗画为乐。直到光绪十八年( 1 8 9 2 ) 夏,才补授湖南巡抚。次年吴大潋在任上续纂权 衡度量实验考,是以古器物考证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轫之作。 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潋慷慨请缨,带勇北上。但清军诸将多拥 兵观望,不肯出力。加以吴大潋本人也“不谙军旅”,又有“言大而夸”、“自负不凡”的 毛病,过高的估计自己,低估了敌人,对战争全局缺乏认真布署。正当吴大潋等集中兵 力会攻海城之际,日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术,攻陷了牛庄,田庄台随后失陷。“湘军力战 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吴大潋欲拔剑自裁,被左右格阻,乃自叹日:“余实不能 军,当请严谴”。清廷以吴大潋“徒托空言,临敌疏于调度”,于次年三月廿一日下令撤 去其帮办军务职,昕候部议。旋革职留任,继命开缺,即行回籍。从吴大潋致陈介祺的 信函中,可见其对光绪间政治外交的形势颇能洞悉,并非外行,性情迂腐而迷信也是时 代使然。忧国忘身,勇往直前,徒以是役之败,猝遭世诟,亦有失公允。后有言官弹劾, 又旋离湖南巡抚任归籍,专事金石书画,晚年“贫甚,售书画古铜器自给”。光绪廿二年 ( 1 8 9 6 ) ,吴大潋病臂,复整理意斋集古录旧稿,“不复能伏案,致未及成书。”次年 结画社于苏州顾氏怡园,后就上海龙门书院山长之聘。吴大潋一生仕途平顺,实早已暗 伏祸机,甲午兵败后虽未遭严惩,但光绪廿四年( 1 8 9 8 ) ,慈禧因吴大潋与牵扯“戊戌变 8 法”的翁同氟相友善而迁怒之,虽经袁世凯保奏,终复降旨“着即革职,永不叙用”。 次年春吴大激即病重,至光绪廿八年正月( 1 9 0 2 ) 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吴大激文人从 政,朝廷竟用其为军事将领,进而卷进这个屈辱时代的悲剧人生 第三节功过、成就与影响 吴大激是他那个时代的公众人物:一方诸侯,收藏宏富;又是学界达人,万众瞩目: 而又勤政认真,官声卓著;其在历界官任上,勇于进言,能于行事,襄办赈务、劝农治 边、会办北洋军务、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与沙俄代表会勘吉林东部边界、反对“划 澳门归葡辖”、治理黄河决口等,政绩卓著,声振朝野,享“清流”美誉。但其性格愚憨、 刚直而天真,好大喜功,轻言武功而迂腐盲目。王闾运以为“书痴”,确为的言。吴大潋 本是书生,而自信能文能武,光绪十二年( 1 8 8 6 ) 参与勘定中俄边界,于边界立铜柱, 手书文字云“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云云,其时吴大潋誉满京师,此其平 生最可心之事。但经过学术界的研究回,其在吉林勘界时对李金镛等官吏建议力争罕奇、 毛阏崴等盐场海口未予采纳,所争回的黑顶子地方沙俄也并未以为是要地。这与他内心 的怯懦畏难心理有直接关系,是应该批判和值得鄙视的。但总的来说,吴氏于公,对清 王朝赤诚忠愍,心怀揽辔澄清之志;于私,终生仅一妻一妾,生活严谨而忌放浪,唯喜 金石文字而已。甲午战败,后世颇多讥诟,一生大起大落,毁誉交参。甲午之败原因复 杂,有他个人在军事上的迂腐无能和轻敌麻痹,有清军将领各怀异志而临阵互不配合, 更关键的原因应该是日本早有计划的现代化总体作战,而清朝上下腐败、国力不支,帝、 后两党权利之争又导致排斥清流等因素。而甲午败绩丝毫不能减少吴大激在学术、艺术 领域的光芒和传播古文化的功绩。 吴大激一生周旋于仕途,驰骋于南北,虽有“万巧不如真”的执著,而又能得世人 的同情。他虽多年为官,诗文书画、金石鉴赏、文字研究、刊书辑谱均从未问断,勤于 著述而不近声色,穷毕生精力整理古文字材料,为后世的金文、甲骨文研究奠定了良好 的学术基础,在古文字研究上贡献卓著,其文字著述对近代考古学和现代古文字学均有 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如顾颉刚先生在民国廿四年( 1 9 3 5 ) 所写:“若夫学术文章, 则先生己成功矣。古文古器之研究本小学目录之旁支,而四十年来蔚成大国,倘非先生 开创于前,纵有西洋考古学之输入,其基础之奠定能若是速乎? 今日言古文古器之学者 多矣,孰不受灌溉于先生之书,又谁能逾越先生之建树者? 使之生当今日,古物日出而 不穷,则成功又将何若? 夫以先生取材之广,求证之密,察理之神,为自有金石学以来 之第一入,此岂浮夸卤莽者所能为哉! 是则先生之长才毅力洵大异乎常人,而不幸挫折 于时势,不获以功业见也。”囝顾廷龙先生有感于“此公之学实开罗( 振玉) 、王( 国维)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 1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4 1 8 5 9 毒王革生李金镛在东北 j 见:北方文物,哈尔滨:北方文物编辑部1 9 9 3 ( 2 ) 7 6 - 8 1 。顾颉刚吴意斋先生年谱顾颧刚序i z 】见: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北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年 ( 1 9 3 5 ) 三月顾序2 9 诸家之先,不应无一详细之纪录。综先生之研讨古文字、古器物,冥心远绍,直接 商周,凡其所戛然独造者,今日以出土文物之繁,皆得证而成之,谓非继往开来之一人 乎! ”遂作吴意斋先生年谱以彰之。大藏书家吴县潘承弼在给顾谱作的序中也说: “清季吴意斋先生博综经术,以考古为专门之学,集诸家之大成:俾后世为斯学者有所 折衷,厥功至伟。文勤公尝谓先生解字,语许君所未尽语,通经典所不易通。其于金 石文字之好,又在吕、翟、赵、薛之上;其推许先生有如此者。”。清代中期以降,青 铜彝器不断问世,各家纷纷搜求集录,数量庞杂,不作分类整理和资料刊布,研究是难 以进行的。吴大潋于学术上的贡献之一就是以意斋集古录为代表的金石著述,把当 时其师友密藏的古器及铭文整理刊录出来,呈现在学界面前,功德无量! 吴大潋潜心许 学,自己也在收藏和辑录的过程中,不断通过鸿雁传书等形式和师友们切磋交流,进而 写出文字考释方面的不朽名著说文古籀补,为近代文字学开山之作。说文古籀补、 意斋集古录等著作开创了订正说文之先河,给后来的学者们以极大的积极的影 响。丁佛言、强运开全然不顾前人求全之论,而取法此书。丁佛言有说文古籀补补, 所补以陶玺文字为多。强运开亦有说文古籀三补,马叙伦为作序说:“运开治金石刻 辞3 0 余年,垂老始成说文古籀三补,其审霰伯仲吴氏而过于丁( 佛言) 。”。光绪十 三年( 1 8 8 7 ) ,五十三岁的吴大潋初接广东巡抚印,三月,“将箧中所携碑刻,陆续检送 菊裳( 叶昌炽) 处属其续编金石记”。十四年后,叶氏撰成语石,不能不说吴大潋 在叶氏治学的道路上影响了重重的一笔。 吴大潋一生浸淫于崇尚古典、传播古学的实践之中,除出版自己的著述外,代为刊 刻前贤遗著、为人著作作序张扬、绘图传拓分赠同好、手牍鱼雁广为流传、名山大川刻 石留名、书画多产遗泽后世,都是他传古功业之具体体现。 其在书画艺术上亦享有盛名,各体兼能,而尤以篆书名世。不仅首开金文书法风气 之先,杂揉大、小篆于一炉,冲和儒雅、端庄朴厚,尤为后世所景仰。绘画雅逸,与画 友结社,开海派画派之先河;篆刻有古风,得意于所藏玺印。吴昌硕、黄士陵均深受其 影响。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吴大潋请缨赴榆关,邀吴昌硕为幕僚, 吴昌硕曾献古印“征辽将军印”,本该传为佳话,结果王师败绩,时吴昌硕大名尚未显。 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吴大潋任广东巡抚,将所蓄藏印倩黄士陵、尹伯圜于广雅书局校书 堂精拓十六金符斋印存,质量极精。黄士陵( 1 8 4 9 1 9 0 8 ) 字牧甫,安徽黟县人,为 晚清著名篆刻家之一,还曾为端方辑拓所藏古印。黄士陵在为吴大潋编拓十六金符斋 印存时,发现不少未经锈蚀的玺印,铸口如新,鼯锐挺拔,光洁妍美。由是对浙派那 种短刀碎切,故作剥蚀古拙的印风予以批评。他在“季度长年”印跋中指出:“汉印剥 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 ”,遂决心走光洁挺劲,动静 自然,方刚朴茂的路子,卓然而成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家。这两位近代艺坛巨匠的成就背 后都有吴大潋的身影。吴大潋独予九岁时夭折,时其忙于督办赈务,遂过继其兄吴大根 。顾廷屁吴意斋先生年谱【m 1 ,北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年( 1 9 3 5 ) 三月叙例1 。潘承弼吴意斋先生年谱潘承弼序【z j 见;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北平( 北京) :哈佛燕京学社,民国廿四 年( 1 9 3 5 ) 三月潘序l 。马叙伦说文古籀三补序【习,见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序1 1 0 之孙吴湖帆承嗣,书画古器大多遗与吴湖帆,为其日后成为当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