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本文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3 8 1 0 字为基础,采用系联法对正字通中 这些字反切、直音进行分析,归纳声类、韵类,研究其声韵调的特征。由于作者 是江西宜春人,因此论文还将正字通反切与现今赣方言宜春方言片的语音进 行历时比较,考察其变化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正字通音注的音 系的构拟。 第一章绪论:简要叙述正字通的作者,成书经过,及其在字典史上 的地位;概述了正字通音注中反映的宜春方言特征以及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 成果。 第二章( 正字通) 音注的音系分析:分声类和韵类两部分对正字通音 注的反切上字和下字分别进行系联,得到声类2 1 个,韵类1 5 个;在声母的分类 上,本文将“精”组声母与“庄”组声母并为一类,这比较符合宜春方言的历史 和现实;在声母音值的构拟上,本文对前人拟音多有订正:泥母拟为舌尖前鼻音, 知章组拟为舌叶音等等;由于缺乏前人研究的基础,本文对正字通韵母的分 类和音值构拟都是创新性的;在对声类和韵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简要归纳了 正字通音注的五个调类。 第三章( 正字通) 音注的音系:在完成对正字通音注声类、韵类、调 类的分析、构拟基础上,本文整理出了正字通音注反映的音系。 第四章( 正字通) 音系和现代宜春方言的比较:通过对十七世纪正字 通音系和现代宜春方言的比较,我们发现近四百年来宜春方言的演变体现了汉 语演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如浊音清化、腭化、零声母化等。 通过分析发现,正字通一书的音注基本上反映了十七世纪赣语的特征。 本文研究为人们了解十七世纪赣方言的特征面貌提供一个具体的材料,对研究赣 方言的发展演变乃至汉语的发展规律将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正字通;音系重构;宜春方言 ! ! ! 塾旦垒z2 1 尘! 翌翌坚里! i 型i 竺翌g 旦i 垒箜q ! 兰丝竺:! 星! ! 鲣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3 810c h a r a c t e r sp r o v i d e db yt h ec h i n e s ed i a l e c ts u r v e yc h a r a c t e r l i s t , t h i ss t u d ym a k e su s eo f “s e r i e sc o n n e c t i o nm e t h o d s ”( 系联法) t oa n a l y z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s p e l l i n g ( f a n q i e ,反切) a n dc h a r a c t e rh o m o n y m ( 直音) g i v e nb yt h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 音注) i nz h e n g z i t o n g ( 正字通) ,i no r d e rt og e tac l e a rp i c t u r e o ft h eo n s e t s ,r i m e sa n dt o n e so f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o ft h ea u t h o r ss p e e c h a st h e a u t h o rw a sb r o u g h tu pi ny m c h u n ,j i a n g x i ,t h er e s u l t sa r ec o m p a r e d 埘t 1 1t h ep r e s e n t y i c h u nd i a l e c tt oc o m p a r et h ed i a c h r o n i cc h a n g e s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so f z h e n g z i t o n g c a l lb ea c h i e v e d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h i c hg i v e sab r i e fa c c o u n to ft h ea u t h o ra n d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t h ed i c t i o n a r yz h e n g z i t o n g t h i sc h a p t e ra l s o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p r e v i o u sw o r k so n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so fz h e n g z i t o n g , w h i c hs h o w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y i c h u nd i a l e c to fj i a n g x i c h a p t e r2a n a l y s e st h ep h o n o l o g yo f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so fz h e n g z i t o n g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n s e t sa n dr i m e sw a sc a r r i e do u tb yt h e s e r i e sc o n n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b ys t r i n g i n gt h ef i r s ta n dt h es e c o n dc h a r a c t e r sr t e s p e c t i v e l y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p e l l i n gl i s t e di n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o n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o n s e t s ,t h i s s t u d yc o m b i n e dt h em i d d l ec h i n e s eo n s e t sj i n g ( 精) a n dz h u a n g ( 庄) i n t oo n eg r o u p , w h i c ha g r e e s 、柝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y i c h u nd i a l e c t t h e r e a r es o m ei m p o r t a n ta m e n d m e n t st op r e v i o u sw o r k s :t h em i d d l ec h i n e s eo n s e tn i ( 泥) i s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a sd e n t a ln a s a l ,z h i z h a n g ( 知章) g r o u pa sp o s t a l v e o l a r , e t c a st h i s s t u d ye m p l o y s an o v e lm e t h o dt h a ti s i n d e p e n d e n to fp r e v i o u sw o r k s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r ei n n o v a t i v e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n s e t s a n dr i m e s ,i ti sa l s o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 r ea r ef i v et o n e si n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c h a p t e r3c o l l a t e st h ep h o n o l o g yo ft h ep r o n u n c i m i o ng u i d e so fz h e n g z i t o n g a f t e ra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h a p t e r4c o m p a r e st h ep h o n o l o g yo f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i nz h e n g z i t o n ga n d t h ep h o n o l o g yo ft h ey i c h u nd i a l e c ti nj i a n g x i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 i i a b s t r a c t p h o n o l o g yo fz h e n g z i t o n ga n dt o d a y sy i c h u nd i a l e c t ,i ti sf o u n dt h a ti nt h ep a s tf o u r c e n t u r i e s ,t h ey i c h u nd i a l e c tu n d e r w e n tas e r i e so fc h a n g e sc o m m o n t oo t h e rc h i n e s e d i a l e c t ss u c ha sd e v o i c i n g ,p a l a t a l i z a t i o na n dl o s so fo n s e t s ,e t c t h r o u g h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i t i sr e v e a l e dt h a t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g u i d e so f z h e n g z i t o n gb a s i c a l l yr e f l e c tt h et r a i t so f17 t 1 1c e n t u r yg a n d i a l e c t s t h i ss t u d yt h u s p r o v i d e sac o n c r e t em a t e r i a lf o r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g a nd i a l e c to ft h e17 t hc e n t u r y , a n di si m p o r t a n t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p a t t e r n so fd i a c h r o n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g a n d i a l e c to re v e nc h i n e s ea saw h o l e k e y w o r d s :z h e n g z i t o n g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y i c h u nd i a l e c t i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孙等建月量 渺7 盯月矿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v 厂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筝熹譬吼沙口产厂月孕 导师虢科强醍魄。1 年f 月争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关于正字通及其作者 正字通是明末清初张自烈批评、修正明梅膺祚编辑的字汇的训释、 音释而作的一本字书。书成于清康熙九年至十年( 1 6 7 0 年至1 6 7 1 年) 。全书按 汉字形体分部编排,凡2 1 4 部,1 2 卷,共收字3 3 ,5 4 9 个,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内 的字次都按笔画多少编排。 正字通分部及排字等体例都依照字汇,而字数有所增订。书中一个 字在字目下只注一个反切及音读,相对字汇采用诸家之说,一个字有时分注 几个反切,它显得更为简明。字汇注释比较简单,正字通旁征博引,适 当地补充及订正字汇一些字义的解说。书中对方言俗语也多有收录,为后世 辞书编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为这些优点,这本字书往往为后世辞书编纂借鉴, 康熙字典即是在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益而成。 正字通的缺点,如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三正字通所指出的,“征引 繁芜,颇多舛驳。且书中引书有的失注篇名,一字又有重见于两部者。 ( h t t p :c n c h i c u l t u r e n e t ) 虽然存在这些疏漏,它在中国辞书史上仍有着一席之地。 正字通的作者,有的版本( 白鹿书院本、弘文书院本、三畏堂本、芥子 园本) 署“廖百子( 文英) 辑”,有的版本( 刘炳补修本) 署“南昌张自烈尔公 辑”,还有( 清畏堂本) 署“南昌张自烈尔公、连阳廖文英百子同辑 的。学界 一般认为作者是张自烈。“( 廖) 先生购其本于衡州,晨夕较定,授梓南康。 ( 吴源起,1 9 9 6 ) ,只有出版之功。本文研究主要依据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 9 9 6 年出版的正字通,作者署名为“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 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江西袁州宜春县北厢上水关人( 今 宜春市袁州区秀江街) 人,生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 公元1 5 9 7 年) 。张氏自幼 好学,博物洽闻,家中藏书3 6 万余卷,但科场失意,十就乡试不售。崇祯初年, 蒙礼部尚书姜日广推荐,执教于阊f - j ( 宜春市志,1 9 9 0 ) ,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 监生,前后寓居南京三十年( 谢苍霖,2 0 0 5 ) 。明亡,累征不出,闭门著述。晚 年应南康知府廖文英之请,主讲庐山白鹿洞书院。清康熙十二年( 公元1 6 7 3 年) , 1 正字通音注的青系探析 卒葬青龙山( 一说山外郑家冲) 。张自烈著述颇丰,除正字通外,尚有四十 余种行世,其中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芑山文集、 诗集等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而尤以正字通影响最著 ( y c j x c n c n z j y c r w y c ) 。 第二节关于正字通音注体现的方言特征 张自烈编辑正字通的目的,是为修正字汇的音、训。所以他对字 汇的音注、义注都多有批评。首先,他对前人的叶韵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读 经不必强叶 ,“诸家凡易象九叶音起、帝叶音丁、天 叶音汀,论语季随 随音妥,叶下弱,骗音窠, 皆可谓迂谬之甚。”( 张自烈,1 9 9 6 :2 0 )字汇的音注广引各家叶韵,“旧 本钞掇诸家,各部有字非转叶变韵,同字同音而分数切”,“墨守正伪、 韵会二篇,罕所折衷。又未尝淹通经史,与字学相发明。或似而乱真;或略 而未备,学者无以定所从也。( 廖文英,1 9 9 6 :1 4 ) 故正字通“今皆定 归一切,不令纠纷。 ( 张自烈,1 9 9 6 :2 1 ) 其次,张自烈对传统韵书的反切方法也提出了批评。他说:“音切门类不一, 如轻重交互则芳杯切胚字,匹尤切彪字;如类隔则都江切椿字,都 教切罩字;如通广则符真切频字,芳连切篇字,字与母皆不相谐窠。 切日下、喻下诸等法,读者愈难猝解。此音之所由乱也。 ( 张自烈,1 9 9 6 :2 1 )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必然造成语言的古今声韵之差,南北方音之别。切 韵、广韵反映的是唐宋时人们心目中的正音,作为一种自然语言,这种正 音也不过是一时一地的方音,即当时河洛和南京地区的方言。后世韵书出自不同 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他们的语言与切韵、广韵音系肯定有所不同。“六 书诸家先后编著非一人,各取切与音合者载之。 ( 这里的音,当指编著者当时 当地之音。) 类隔等反切门法正是后人为使自己的语言语音与切韵音系相谐 创造出来的方法,自有其合理可取之处。将反切门法一概指斥为曲说谬误,缺乏 一种语音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 但与其说张自烈批评的是反切门法,不如说他反对的是后人泥古守旧的语言 观点和态度。他认为“异方殊音,势难遽一。关键是“善学者必就其音之杂以 2 第一章绪论 求其义之正;必审其俗之异以归于音之同,不然,非独不合古音,并今音而失之。 ( 张自烈,1 9 9 6 :2 2 ) 所以,他没有像以前的韵书作者那样,对今音持一种排斥 否定的态度,认为今音与古韵书的不同,是今人知识舛误,语音不正所致。他承 认了今音的地位,肯定了今音对读经所具有的资料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悉心 讲求正韵正声,勿概为方音所蔽,庶几音义兼得之矣。 ( 张自烈,1 9 9 6 :2 3 ) 这种语言态度,表现在正字通的编辑中,就是作者不拘泥于传统音韵学 知识,摒弃了以往繁琐的反切门法,以自己说话的字音为标准来反切各字。“是 书只用音和正音,取字之切近者为韵,则字读朗然。 和前文所引一样,这里的 音,指的即是作者自己说话的语音。也就是说,正字通音注的反切,采用的 是作者的方音并参照正音而成。至于“正音”指的是以河洛和南京地区为代表的 中原音还是当时读书人当中另有一套读书音,有待更深的研究探讨。以古音为则, 则今音多误;以今音为准,则旧韵失伦。所以, 正字通对字汇的音注反 切,也作了大范围的改动。“或者其中旧韵失伦未易更,仆凡字汇母韵未确 者正之。” 正字通不仅和字汇的音注有着众多不同,和前人一些影响较大的韵 书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朝的洪武正韵相比较,正字通的音注也 表现出了较大差异。比如洪武正韵保留全浊声母,正字通音注全浊音已 经消失;中原音韵全浊音也清化,不过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正字通 则无论平仄一律与次清声母合并,当读为送气清音;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 知、章、庄三组声母全部合并,正字通则精组与庄组并,知组与章组并等等 ( 韵母比较略) 。 而将正字通音注所表现出来的语音特点和今天包括宜春方言片在内的赣 方言进行比较,却存在着众多吻合之处。我们将正字通音注的一些特征和今 天普通话、吴语、闽语、湘语、粤语、赣语宜春片的语音特点列表比较如下( 刘 纶鑫,1 9 9 9 :2 6 6 ) :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 正字通普通话吴语闽语湘语粤语赣语宜春话 古全浊声母 + 不论平仄都 与次清声母 合并 精庄合并 +一木 + 山咸两摄合 + + 并 臻梗曾深四 + 摄合并 平分阴阳: + + 上去不分 浊上呈现归 + + 去的趋势 只保留一个 + + 入声 木粤语在2 0 世纪之前精组和知照组对立 “不同的方言里历史音变的规律总有许多不同,选取那些管字多的,在不同 方言里表现多所不同的规律进行比较,对方言的区分很有意义。”( 李如龙,1 9 9 6 : 2 0 ) 当然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各方言现在的面貌肯定和十七世纪的语言状况有很 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在各方言的特征与正字通音注的特点之 间的同和异,判定它们和正字通音注音系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但至少可 以说,如果正字通中明明合并了的一些声类、韵类、调类在某种现代方言还 分得很清楚,这种方言就没有资格充当正字通所反映方言的后代。 ( 古屋 昭宏,1 9 9 2 ) 比较表中列举的各项规律,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正字通音注反映 的音系和赣语宜春方言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 但是, 正字通有些字的反切读音也和广韵或今天的宜春方言不同, 却和官话一致。如“谱”字,广韵帮母“博古切,正字通作“颇五切, 音普 ,和官话一样读成送气。又如“产 字,广韵生母“所简”切。正 字通“楚反切,音划 ,和官话一致。而像“醉”、“翠”这些止摄合口字, 在今天的宜春方言中读开口,而正字通却分别作“将遂切,音最、“七醉 切,催去 ,和官话一样,读为合口。这种情况,可能是宜春方言在十七世纪就 4 第一章绪论 已经发生了和官话一样的音变,所以和广韵有异;也有可能是宜春方言在正 字通之后发生了音变,所以今天宜春方言和正字通有所不同。 但如果一个字在官话区中发生了变异,今天的宜春方言和广韵仍然保持 一致,正字通的音注却不同于宜春方言,而是和普通话相同,如“季 字, 广韵是止摄至韵合口字,今天同属于宜春方言片的万载方言仍读合口,但正 字通却“古器切,音记”,显然和普通话一样,读为开口。这种现象,用“正 字通音注是十七世纪宜春方言的记音”就不好解释了。对此,我们比较采信古 屋昭弘的看法:“当然张自烈不会完全依据日常的语音。正字通所反映的很 可能是在当地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读书音系统。”( 古屋昭宏,1 9 9 2 ) 当然, 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正字通音注依据的还是张自烈日常的语音,只是这种语 音因为作者在南京生活了三十年之久,受了南京官话的较大影响,因而作者在注 音时不自觉地使用了一种受到官话影响的方音。无论是读书音还是受官话影响的 方音,都和官话保持了某些一致,显示出受官话影响的痕迹。这种官话,可能就 是作者“止用音和正音”所指的正音。如乌:端母入泥;爹:知母入端。 虽然“从个人方言来考察语言系统的性质和特点有它的局限性,不同的人由 于种种原因,其语言状态是有差异的。 ( 徐通锵,1 9 9 1 :2 7 3 ) 但不管怎么说, 正字通都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反映了十七世纪的赣语语音的特征,为研究赣 语方言的形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节前人研究的回顾 1 7 4 1 年,即正字通成书后约7 0 年,日本珂然和尚写了( 正字通) 作 者辩一文,他根据清畏堂本的吴源启序认定正字通的作者是张自烈。此后, 认为作者为廖文英的学者有丁峰( 丁峰,1 9 8 4 ) ,胡迎建( 胡迎建,1 9 9 0 ) 等; 持作者为张自烈观点的学者有古屋昭弘( 古屋昭弘,1 9 9 5 ) 、董琨( 董琨,1 9 9 6 ) 、 林庆勋( 林庆勋,2 0 0 1 ) 等。本文取后说。 研究正字通内容的著作有清徐文靖正字通略记四卷和清胡宗绪正 字通芟误等。 较早对正字通的音注进行研究的有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屋昭弘,他写的( 正 字通) 和十七世纪的赣方言( 中国语文,1 9 9 2 ) 一文,分析了正字通音注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 声、韵、调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他认为正字通音注的基础方言,很可 能是作者张自烈的母语,反映了十七世纪赣语宜春方言的字音系统。古屋昭弘特 别对正字通音注的声类作了详细的研究,他用反切系联的方法对三千左右常 用字的声母进行系联,根据系联结果将正字通音注的声类分为2 4 组。古屋 教授的工作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指明了大概的范围和方向。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林庆勋在古屋昭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正字通的 声类作了分析探讨。根据他的( 正字通) 的声母( 林庆勋,2 0 0 1 ) 一文,他 除了运用反切系联法,也适度增补了正字通音注中的一些“直音”来证明古 屋二十四组分类的可信。在此基础上,作者再比较正字通音注和中原音韵 或洪武正韵的不同,参考现代赣方言宜春片的字音,为这二十四组声母做了 拟音。文中,林教授还提到他对正字通音注的韵类进行了系联,依据归纳的 韵类,制成了3 0 组音节表。他还依照正字通的声类、韵类、调类的组合, 一一编汇成若干的“音节表”。但该文只是分析探讨了正字通音注的声类, 对韵类的研究和音节表的制定并没有更多说明。 此外,北京广播学院张民权对正字通音注的古音注释作了研究。他一文, 认为张氏反对古音叶韵说,认为只有一字多音而无叶韵,这在清代古音学建立之 初,有其可取之处。张氏还梳理了字汇中的古音字,对广韵之前的“又 音 按古籍中出现的时间先后作了排列,为古音研究作了一定贡献。 ( 张民权, 2 0 0 2 ) 第四节选题的目的、价值及意义 前人对正字通音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声类的研究上,即使如此, 对正字通音注声类的分组和拟音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旨在对此作进一 步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适当修正前人的结论。古屋昭弘将相当于庄、初 崇、和生母的“侧庄”、“初楚”、“所疏”三类声母分立,所以得出2 4 组声 母的分类,本文根据系联的结果,发现这三组字和精组字联系紧密,当分别并入 相当于精组的“子祖”、“七才”和“苏思 三类声母,故得出2 1 组声母的分 类。这样合并的结果,也和今天宜春方言精庄合并的语音现象相吻合,合乎整个 南方方言语音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拟音方面,既然精庄合并,则林庆勋将庄组三 6 第一章绪论 类声母和精组分开,拟成舌叶音,也属不必。另外他将相当于知章二组的“之章 、 “昌直 、“式时”三类拟成舌面前音也和今天宜春方言知章组读舌叶音相羝牾, 值得商榷,本文后面将作详细讨论。 在本文还运用系联法对正字通音注的韵类进行分析,归纳出阴声韵8 组, 阳声韵4 组,入声韵比较复杂,也归并为4 组。 正字通音注的平声字分别阴阳( 阴阳由反切下字决定) ,存在入声调( 入 声字基本上以入声字充当反切下字) 。这样,大概可以认定正字通音注的音 系存在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去、入。这些古屋昭弘和林庆勋已有论述, 我们直接采信他们的结论。 在完成对正字通音注的声、韵、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结合现代宜 春方言的语音构拟出正字通音注的音系,为人们了解研究十七世纪赣方言的 特征面貌提供一个具体鲜活的材料,这对研究赣方言的发展演变,将有一定的意 义。 第五节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以1 9 9 6 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正字通为底本,所有 反切和直音从此书抄录。 正字通全书共收三万多字,音注的形式有两种:反切和直音。对每一个 字的音注都进行分析实无可能,也无必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构拟正字 通音注反映的作者的方言音系,所以,本文主要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3 8 1 0 字的音注为研究的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选取的这些字的反切,直音放在一起系联,分析、归 纳声类、韵类,研究其声韵特征。这和前人单独系联反切或直音有所不同。既然 正字通的音注是以作者自己的发音为标准,那么无论是反切还是直音,应该 都记录、反映作者的语音,而我们的研究也只在于讨论作者的音系,所以将二者 放在一起系联,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直接地调查了解作者的语音,研究结果当 更为准确可信。 至于系联法,即指陈澧依据反切上下字归纳声类、韵类的方法,此不赘述。 7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 第二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分析 第一节关于声类的分析 我们先列举根据系联结果得到的2 l 组声类。各组声类按古屋昭宏的方法以 出现最多的两字命名( 名称或有不同) 。括号内为使用该字作为反切上字或直音 的字数。在此基础上讨论各组拟音。 1 “补博 类 这一类的反切上字或与之同音的字有:“裙 ( 3 4 ) 、“博( 2 0 ) 、“布 ( 1 6 ) 、“彼”( 1 ) 、“悲( 4 ) 、“比”( 5 ) 、“必”( 1 0 ) 、“兵”( 6 ) 、 “邦”( 9 ) 、“卑”( 1 ) 、“北 ( 2 ) 、“丙”( 5 ) ,共计1 1 3 字。 在全部1 1 3 字中,基本上是全清唇音字,即帮组字,例外只有蓝母字7 个, 滂母字1 个( 拼) ,非母字1 个( 否) 。 “语言中的音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处于相互对立和联系中,构成一个 系统。( 叶宝奎,2 0 0 2 :1 2 5 ) 人们无法孤立地仅就某一类音进行研究,只有 在和其它类的比较中才能考察出它的特点。这里,我们联系下面“蒲普 类一起 考察和构拟。 2 “蒲普类 这一类的反切上字或与之同音的字有:“蒲”( 4 5 ) 、“普( 3 0 ) 、“铺” ( 1 4 ) 、“频”( 7 ) 、“薄”( 4 ) 、“朋( 1 ) 、“匹 ( 1 2 ) 、“皮 ( 2 ) 、 “批( 2 ) 、“弼”( 4 ) 、“步”( 1 ) 、“披 ( 4 ) 、“便 ( 1 ) 、“毗 ( 1 0 ) ,共计1 3 7 字。 “蒲普”类1 3 7 字中,次清滂母字4 7 个,全浊蓝母字8 2 个。清浊互切3 l 例,其中,以全浊字为反切上字或同音的次清字有1 0 例,例如“破,蒲过切, 坡去 、“聘,匹正切,频去 ;以次清字为反切上字或同音的全浊字有2 1 例, 例如“蒲,普吾切 、“监,匹命切”。这样,除去5 个帮母字,清浊互切互音 字占“蒲普 类1 3 7 字的近四分之一。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全浊字已经和次 清字混同。 这一类中,有5 个全清帮母字:谱( 颇五) 、胞( 铺高) 、爆( 蒲木) 、憋 8 第二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分析 ( 匹灭) 、搬( 蒲桓) 。其中,“谱”字广韵反切为“博古切,“憋 广 韵作“闭”字,有“博计、方结”两切。其他3 字在广韵中也都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反切,反切上字或全清或次清:胞( 布交、匹交) 、爆( “暴异体 字) ( 北教、蒲木) 、搬( 北潘、薄官) 。正字通似乎承袭了次清音读。这 种选择,是作者自己的方音如此,还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音韵学知识作的主观选择, 有待更深的探讨。如果是作者当时的语音承袭的是广韵次清音声母,今天宜 春话“胞”、“搬”却和全清音一样,读为不送气音。这很不好理解。当然也不 排除当时可能读送气音,后来受到官话影响,读为不送气的。比如“搬”字,在 邻近宜春的上高方言中,一般读作不送气音,但在极少数场合下还是读送气音。 如“蚂蚁搬东西”就说“p h o n 3 5 。所以这5 例中真正算得上以次清字为反切上 字的帮母字,只有“谱 字l 例,这在“蒲普 类1 3 7 字中只是个别现象,不具 有区别性作用。所以,正字通音注的全清与次清字基本上是对立的。按照汉 语言的共性,证之以今天宜春方言,这种对立应该是送气与否的对立。 由此,我们可以把“补博”类和“蒲普 类分别拟音为【p 】和匝h 】。 3 莫弥类 这一类的反切上字或与之同音的字有:莫( 7 4 ) 、弥( 1 4 ) 、眉( 1 4 ) 、谟 ( 4 ) 、弭( 2 ) 、民( 2 ) 、米( 4 ) 、母( 1 ) 、萌( 1 ) 、靡( 1 ) 、蒙( 2 ) , 共计1 1 9 字。 这一类除“蔓”字在微母外,全部来自中古明母字。而“蔓”字广韵本 来有“无贩”、“母官 二切:“无贩 切,瓜蔓义;“母官”切,蔓菁义。调 查字表收的是瓜蔓义,故在微母。正字通“蔓:谟盘切,满平,蔓菁,菜名。 又翰韵,音幔,枝长也。只取广韵“母官 切音义,故在“莫弥”类。( 非 轻重唇之别) 根据现代宜春话,我们把这一类声母拟作【m 】。 4 敷符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敷( 2 2 ) 、符( 2 1 ) 、房( 2 1 ) 、抚( 4 ) 、 扶( 9 ) 、逢( 3 ) 、方( 7 ) 、芳( 1 0 ) 、冯( 3 ) 、缚( 1 ) 、妃( 3 ) 、甫( 1 ) 。 共计1 0 5 字,其中,滂母字1 个( 仆) ,其余为非敷奉三母字。“仆 字广韵 有“芳遇”、“敷救 、“匹候”、“蒲北”四切。“芳遇”切,“僵仆 ;“敷 救”切,“前倒”;“匹候 切,“倒也”;“蒲北 切,“倒也。调查字表 9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 收的是“倒义,故在滂母;正字通“仆,符遇切,偃也,僵也。又上声姥 韵,音俯;入声陌韵,音匐,义同。又宥韵,音否去声,顿也。”正字通收 的是僵仆义,故在“敷符”类。( 非轻重唇之别) “敷符 类1 0 5 字中,非母字3 7 个,敷母字2 6 个,奉母字4 2 个。非敷母 互切1 3 例,如:风( 非) ,敷( 敷) 雍切;泛( 敷) ,方( 非) 万切。非奉母互 切2 7 例,如:赋( 非) ,符( 奉) 遇切;范( 奉) ,方万切;敷奉母互切1 5 例, 如:翻( 敷) ,符( 奉) 山切。非敷奉三母互切互音有8 例,如:副( 敷) ,符 ( 奉) 遇切,音富( 非) ;奉( 奉) ,芳( 敷) 勇切,风( 非) 上等等。由此可 见,中古非母、敷母、奉母在正字通音注中是完全混合的。参照现代宜春方 言,我们把这一类拟音作【f 】。 5 无武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无( 1 6 ) 、武( 7 ) 、巫( 4 ) 、文( 3 ) 、 亡( 1 ) 、罔( 1 ) 、晚( 1 ) 。共计3 3 字,其中以母字3 个( 维、惟、唯) ,云 母字1 个( 往) ,影母字1 个( 乌) ,其余2 8 字为微母字。 这一类在今天宜春方言中全部读为零声母。我们知道,宋代浊音清化,奉母 消失之后,明母合口三等字分化出来,填补了原来奉母的音位,产生了微母。它 的音值是唇齿浊擦音【v 】。据刘镇发研究,在十七世纪的西儒耳目资中,还 完整的保留着“微”母,但已经有了一些零声母的异读,说明在明末微母在北方 官话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王力先生也认为“明末传教士金尼阁所著的西儒耳目 资也有独立的【v 】母。 ( 王力,1 9 9 1 :7 8 ) 到了2 0 0 年后的十九世纪初,在 法国人编的汉字西译和英国人编的汉英字典里,微母字的唇齿浊擦音基 本上已经消失,读成合口零声母【w 】。( 刘镇发,2 0 0 6 :4 9 ) 正字通时代和 西儒耳目资相当,从正字通音注中古微母字独立成类而又间杂有个别合 口影喻母字的情况看,当时宜春方言中微母的地位和它在北方官话的地位相当, 即还保留唇齿浊擦音的音值,但已经开始向合口零声母变化。在今天同属赣方言 宜春片的上高方言点,中古微母字还保留唇齿浊擦音的读音或异读,如“味”读 【v i 】,“万”读 v a n 等。据此,我们将“无武类拟音为 v 】。 6 都多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都( 2 4 ) 、多( 2 2 ) 、丁( 2 1 ) 、当( 6 ) 、 l o 第二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分析 典( 4 ) 、等( 1 ) 、德( 2 ) 、董( 3 ) 、斗( 3 ) 、丹( 1 ) 、登( 1 ) 、洞( 1 ) , 共计8 9 字。其中端母字7 8 个,定母字1 0 个,知母字1 个( 爹) 。 十个定母字分别为:断、段、达、锭、垫、豆、逗、大、洞,动。其中,“达、 豆、逗、洞、动”的地位比较含糊,模棱两可。一方面,它们可以根据一个反切 上字或同音字系联入“都多类;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根据其他的反切上字或 同音字系联入“他徒”类。“达,徒滑切,埴入,本在“他徒 类,而据“打, 丁雅切,达上 又入“都多 类;“豆,大候切,斗去”、“逗,大候切,音豆”, “斗为端母字,“当口切,音陡”,所以,“豆”、“逗二字据此入“都多 类;而它们的反切上字“大 又为定母字,“度奈切,音汰 ,入“他徒”类; “洞,都弄切,东去 、“动,杜弄切,音洞”,“洞、“动”同音,可是它 们的反切上字一个为端母字( 都) ,一个为( 定母字( 杜) 。另外,“断”、“锭 、 “垫 字在广韵中都有端母、定母两读,如“断 字,方言调查字表收有两 读,去声“换韵为端母,决断义,广韵“丁贯切”,正字通“多贯 切,音段 ;上声“缓 韵为定母,断绝义,广韵“都管切,断绝。又徒 管切,绝也。 正字通“多管切,端上 。所以,它们的归类都比较复杂。 7 他徒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他( 6 5 ) 、徒( 5 1 ) 、杜( 1 3 ) 、台( 9 ) 、 唐( 8 ) 、拖( 3 ) 、汤( 4 ) 、唾( 1 ) 、吐( 7 ) 、通( 6 ) 、土( 6 ) 、梯( 4 ) 、 田( 2 ) 、度( 7 ) 、荡( 4 ) 。共计1 9 0 字,其中次清透母字8 0 字,全浊定母 字1 0 7 字,知母1 个( 沾) ,章母1 个( 褶) ,端母1 个( 跌) 。 他徒类中,以全浊字为反切上字或同音的次清字有1 9 字,如:通,徒工切, 桶平;踏,徒答切,谈入。以次清字为反切上字或同音的全浊字有3 8 字,如: 弟,他礼切,题上;途,通吾切,音徒。清浊互切互音共5 7 字,占全部1 9 0 字 近三分之一,可以认定全浊字与次清字混合。 语音都是有系统的。根据前面“补博类和“蒲普类的全清字和次清 字对立的结果,我们认为“都多 类和“他徒 类也是对立的,且为送气与不送 气的对立,所以拟为舌尖前音,分别为 t 】、【t h 】。 8 乃尼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乃( 2 0 ) 、尼( 1 5 ) 、那( 4 ) 、泥( 1 ) 、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 匿( 1 ) 、农( 1 ) 、孥( 2 ) 、女( 3 ) 、宁( 1 ) 、纽( 2 ) 。共扑5 0 字。其中 端母字1 个( 鸟) ,疑母字2 个( 仰、牛、宜) 。其余来自中古泥娘母字。 正字通“乃尼”类除个端母字,两个疑母字外,全部来自中古泥娘母。 林庆勋教授根据现代宜春话将如母( 如而类) 与泥母( 乃泥类) 合并读舌面前鼻 音 嘲,而“正字通里的中古日母字只切日母字,泥、娘母字只切泥娘母字, 没有例外。 将如而类与乃泥类分别拟作舌面前擦音【军 和舌面前鼻音【聃】( 林 庆勋,2 0 0 1 :1 8 0 ) 。 事实上,在宜春志方言中,中古泥母字声母读音分两类,洪音字和“来 母字相混,读舌尖前边音 1 】,“南”、“兰”同音,“脑”、“老”同音,只 有泥母细音字才读做舌面前鼻音 玷】。可是,在正字通音注中,泥母字与来 母字泾渭分明,绝不相混。而“乃尼类字也是洪、细音互切,如:腻,乃计切, 泥去;奈,尼带切等等,其中,“乃 、“奈 为开口一等字,“腻”、“尼 未开口三等字。由此,我们认为中古泥母字在正字通时代宜春方言中尚未出 现洪音字和细音字读音的分化,它的发音应该是舌尖前边音或舌面前鼻音,或者 是居于两者之间的音位。 另外,根据我们系联的结果,正字通里泥娘母字并非绝对的只切泥娘母 字,比如“赁:如禁切,音任”“赁 是泥母字,而“如 、“任 都是日母字。 此外,“乃尼 类中,还出现两个疑母同音字:娘,女良切,仰平;牛,宜酬切, 纽平。“娘”、“纽”为泥母字,而“仰 、“牛 、“宜 都为疑母字。 据刘镇发老师汉语语音史对中古日母和疑母的拟音,中古汉语日母是舌 面前鼻音 功】,疑母是舌根后鼻音声母 日】。( 刘镇发,2 0 0 6 ) 今天宜春方言日母 字读舌面前鼻音的多是白读音,由此我们认为,日母的舌面前鼻音是中古音的保 留。正字通音注中来自中古日母字的“如而 类基本上和其他类没有联系, 独立一类,因此,在那个时代日母字应该还保持舌面前鼻音 嘲未变,零声母是 后起的变化。从泥母字和日母字只是个别相混的情况看,泥母字声母和日母字读 音应该也是对立的,但是读音相似或接近。 根据上述,我们将“乃尼”类声母拟作介于舌尖前边音和舌面前鼻音之间的 舌尖前鼻音【n 】,这和刘镇发汉语语音史中的中古泥母拟音吻合。 “乃尼”类有一个端母字“鸟,广韵“都了切”。现代宜春方言白读 1 2 第二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分析 还是读如端母字,作 t i a u 】2 1 。正字通却作“乃了切,音袅”。“残存在白 读中的个别事实,有助于语言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决不能简单地作 为例外而置之不顾。 ( 徐通锵,1 9 9 1 ) 正字通中“鸟 字的反切,可能 是受官话音影响,也说明作者口音中“乃泥类声母是一个和官话中舌尖前鼻音 很相似甚至相同的音。至于“乃泥”类与疑母细音字相混且混合字数较多,我们 认为有可能是二者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合流的表现。 9 力芦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力( 5 6 ) 、卢( 2 6 ) 、郎( 1 5 ) 、历( 6 ) 、 鲁( 1 2 ) 、赖( 1 ) 、龙( 6 ) 、里( 3 ) 、落( 5 ) 、离( 1 9 ) 、邻( 8 ) 、零( 7 ) 、 连( 6 ) 、良( 1 1 ) 、吕( 8 ) 、间( 2 ) 。共计1 9 1 字。 这一类全来自中古来母字,无论洪细开合,只和来母字相切,与其他类绝无 瓜葛。所以,此类我们不赘述,根据现代宜春方言拟音为舌尖前边音【l 】。 1 0 子侧类 反切上字或以该字为同音字的有:子( 2 3 ) 、侧( 1 6 ) 、祖( 1 5 ) 、左( 1 ) 、 臧( 4 ) 、则( 4 ) 、庄( 5 ) 、租( 1 ) 、宗( 2 ) 、尊( 1 ) 、资( 7 ) 、增( 2 ) 、 作( 7 ) 、兹( 4 ) 、晋( 1 ) 、将( 8 ) 、即( 3 ) 、津( 3 ) 、精( 1 ) 、壮( 3 ) 、 蕾( 2 ) 、祭( 7 ) 、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