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随园诗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随园诗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随园诗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随园诗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随园诗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当您看到本文题目中的“随园”二字时,映入您脑海的肯定是南京小仓山 上随园别墅中,那个有些离经叛道色彩的袁枚。但本文中的北随园则是与其迥 然不同的直隶任丘诗人边连宝。当时,他与袁枚号称南北两随园。 近年来,清诗研究由冷落而渐受重视,清诗本身的价值和对古典诗歌史的 价值日益显现。但清诗研究的热点仍集中于几个大家,且以江南为多,对北方 诗人的注视则相对较少。这不利于体现清诗的整体观。北随园即为北方诗人, 且此前对他的研究尚为一空白f ) 本文是在根据对边连宝随园诗草笺注过程 中的一些随感与体会整理而成的,拟对北随园现存的随园诗草作通体观照, 冀其有裨于清诗的完整景观。 本文的正文是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的。一、诗人生平及创作;二、诗歌情感 类型及特征:三、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在第一部分中,概括地从边连宝的家族、科举、授馆等情况介绍了北随园 的人生历程,诗歌创作和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个性特征。 第二部分就北随园现存的随园诗草中的诗歌作品,从情感类型及其 动机进行了归纳分析。主要划分为忧贫道苦的诗;表现悲愁情怀与解脱的诗; 表现兄弟之情和朋辈友情的诗;表现闲适情怀的诗。通过这些归纳分析,我们 发现他的诗以表现个人寂寞愁苦的心怀为主,而清贫之中又恪守儒家道统,不 能“达兼天下”,则“穷善其身”,但其心灵深处却又常处于一种交战状态, 代表了那个时代失意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故诗多愁苦之作,又问有闲适恬淡 之篇。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北随园诗清矫冷峭的诗风及其成因;诗歌风 样性:多以议论抒情等以文为诗的手法和特征。 , 、本文结论中,简要说明了南北随园之别和北随园诗名不昭的原因, 诗中应有其一席之地。 关键词:北随园边连宝贫苦悲愁清矫冷峭 格的多 认为清 些! ! 坠! ! a b s t r a c t o n r e a d i n gt h ew o r d s u iy u a n ”,y o u rb r a i nw o u l db eo c c u p i e db yt h ef i g u r e y u a n m e iw h ol e dh i s u n i q u el i f ei nn a n j i n g 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h e r e ,h o w e v e r , i sa n o t h e r p o e t ,b a n l i a n b a o ,w h ol i v e das h a r pd i f f e r e n tl i f ef r o mm r y u a n t h e yw e r en a m e d s o u t ha n dn o r t h s u iy u a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tt h a tt i m e t h e h i g hl i g h to fr e s e a r c ho np o e t r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np a s ty e a r sf o c u s e do na f e wo ff a m o u sp o e t s ,w h ol i v e di nt h es o u t h ,w h i l ec o n c e r n sa b o u tt h o s ew h ol i v e di n t h en o r t hw a sn o t e n o u g hy e t e s p e c i a l l y o nb i a n l i a n b a o ,t h en o r t hs u i y u a n , s c h o l a r sl e f tab l a n k s p a c e t om a k e t h ef i r s ts t e p ,w ea r ea n a l y z i n gs u i 如s h i j e a o ,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h i sp o e m s ,i nt h eh o p eo f g e t t i n gw h o l ev i e wo v e rp o e t r yo fb o t hh i ma l l d y n a s t y m yp a p e ri sc o n s i s to ft h r e ep a r t s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w o r k so f p o e tt h ef i r s t ;s o r t s & f e a t u r e so f t h ep o e m si nf e e l i n gt h e s e c o n d :s k i l l s t y l et h el a s t a g e n e r a lv i e w o nm r b i a n sf a m i l y a p p o i n t m e n t ,t e a e h e rl i f ea n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o f p o e m m a k i n g i sa r r a n g e d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a n a l y s i s o i lt h ep o e m so fs u i x u a n _ s h i 且a qi nd e t a i lf o l l o w s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a sac o n c l u s i o n ,f o u rk i n d sa r em e n t i o n e d :f r e e d o m ,f r i e n d s h i p ,f l e e i n gf r o mf r u s t r a t i o n a n dn a r r a t i o no f p o o rl i f e w h i c hs h o wh i si n d i v i d u a lb l u eh e a r to r i e n t e d b y 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 r u h e l pt h em a s sw h e ni ng r e a te x p e c t a t i o nb u th e l py o u r s e l fw h e na te n do fy o u r w i s d o m t h e r e f o r eh i s p o e m s w e r er o o ti ne l e g ya n do c c a s i o n a lf r e em o o d n l el a s tp a r tf o c u s e so n q u a l i t i e sa n d c a u s e so ft h ep o e t sc 0 0 la n dt h i ns t y l ei 1 1h i s w r i t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m e t h o dt h a tm a k e p o e m s w i t hr e m a r k a b l ea n d f e e l i n g d e c l a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s u iy a h b a n l a n b a o p o o ra n dm i s e r a b l e c o o la n dt h i n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语 诗歌,在数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中,一直是最主要的文体形式。 有清一代,作为其最后一环,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批评,都带有总结和 集大成的性质。可以说,清代是诞育流派和诗人最多的时代,就数量而言 清诗作家的众多和作品的丰富远远超过唐宋。而且有不少超越前代的新成 就。由于封建制度的终结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古典诗歌赖以生存的土壤不 复存在,根脉断绝,故而清诗没有后续的朝代进行直觉感性的筛选,清诗的 价值还未充分显现。民国之初,遗老尚存,清诗研究不乏其人,但随着“五 四”对清诗的批判,鲁迅等人倡言“好诗被唐人作尽”,学术界对清诗日趣 冷淡,陆侃如、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更将狭义的诗歌史截止于唐末, 并断言:“词盛以后的诗和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列而删去”。建 国后,即就唐宋以前而言,诗歌研究局限于有“意义”的大家大家的作品 又局限于有“意义”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不利于描述诗歌的历史 原貌并有悖于学术研究的原则。清诗受冷落有学术界“好古”的原因,这是 可以理解的。叶燮对诗的发展有个形象的说法,诗经是根,六朝添了枝 叶,到唐开花,宋而结果,完成木之能事,其后便是周而复始。的确,原创 的东西总能给人以新鲜感,引人注意,但这对于了解诗歌发展的实态则远远 不够。清诗遭冷落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受冷落的结果。清诗文献极多而杂, 可谓汗牛充栋,但印刷极少,手头不易得借阅又不便,不利于研究。 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以来才稍有好转,一批致力于清诗的研究者贡献 了一批学术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清诗的研究比于其他领域仍显得冷落少 数几个研究热点集中在大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及神韵派,袁枚、赵 翼及性灵派,关注面相对较狭窄。从地域看,对南方诗人的研究比北方多, 而对直隶亦即相当于今天河北的诗人研究则少之又少。江南地区在清朝确 实是文学人才最盛的地方,但不能因此抹杀北方诗人的存在。对北方诗人研 究的薄弱,于整个清诗板块的构建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大概而言,北方 诗人没有南方诗人,如浙派,在政治上的疏离心态,因而,南方诗人的诗歌 创作更富于个性北方则偏重于传统力图一归于雅正。清代的直隶东部存 在着一个诗人群体,从康雍时期的庞垲、边汝元,到乾隆时的边连宝、戈涛、 李中简、纪昀,再至晚清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河北派。他们的论诗主张有某些 北随园诗论 相似之处,如他们皆强调正统的儒家性情礼义的诗教;以杜为宗,而趋唐宋 兼采,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或是沿此轴线上下浮动;力避险怪生涩而求清 道雅正。庞垲偏于宗杜与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不合,邓之诚清诗纪事初 编云:“( 庞) 垲诗专意学杜,一以性情礼义为归。”纪昀亦说:“书 称诗言志,论语称思无邪,子夏诗序兼括其旨日发乎情, 止乎礼,诗之本旨尽是矣。”“一其论诗不标高格,不主一家。汪国垣近 代诗人评述称以张之洞为领袖的唐宋兼采派“此派诗家,力崇雅正,瓣 香浣花”1 。张之洞又提出“宋意入唐格”而追求中和之境。这些诗人又因 在庙在野等具体环境的不同,其诗歌主张和创作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 文拟就其中当时号称北随园的直隶任丘诗人边连宝之诗,作总体观照。边连 宝在清诗人中是名家,而非大家但学术研究的价值与研究对象应是两回事。 我们过去太偏重于研究对象的价值而忽略了其学术价值使文学史部分程度 上失去了“史”的意义。对边连宝及其诗歌的研究,有利于还原历史以本来 面目,对于“史”的流程和清诗的整体观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意欲填补河北 诗人研究的这一空白,冀其有裨于体现清诗的完整景观。 2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诗化人生 诗人生平及创作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引听松庐诗话:“石农题任丘边征君连 宝诗集云:一时南北两随园,各有澜从舌本翻。瀛海诗人工乐府,仓山 仙吏富词源。边随园固不为袁随园所掩也。”【4 0 袁随园自然指袁枚,边随 园即指边连宝,与袁枚有“南北两随园之目”l 5j “学者称北随园先生”哺j 。 可见,北随园在当时亦是北方诗家重镇。 边连宝字赵珍,一作肇畛,号随园,晚号茗禅居士。直隶任丘( 今河北 任丘) 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 公元1 7 0 0 年) ,卒于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1 7 7 3 年) ,历康、雍、乾三世。 任丘边氏家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明以后“累代科第不断,故顺天乡 试有无边不开榜之谣”。例如乾隆二十四年( 1 7 5 9 ) ,“秋榜揭, 边氏获隽者六人,而解元东旭君郁( 边郁) 为选首。一时缙绅先生以及都市 游居之众,万口喧传,诧为仅见”省1 。此事虽在边连宝科举之后然边氏科 举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边连宝的祖上有官至户部者,曾祖边暴曾任安庆太守,祖父边之铉曾任 福州司马。父亲边汝元,“精音律,擅书画诗以杜甫为宗,清苍雄健,与 庞垲瑶又擅戏曲。著有桂岩草堂诗集及傲妻儿、鞭督邮杂剧”憎1 。 少随父宦游,十上棘闱而不售。年逾六旬,犹日率诸儿挑灯夜诵,寒暑不辍。 他把自己一生没有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儿辈的身上。令他失望的是, 边连宝又是他不折不扣的翻版。但边汝元没有机会失望了。边连宝十六岁时, 边汝元卒。边汝元授书糊口,原本家境并不宽裕边连宝在断针操三章 序中说:“先母韩太宜人以针黹佐先君子佣书,供朝夕者廿余年。故先 君子诗云:三餐十指秃,八口五更啼。盖实录也。”边汝元既卒,情形 可想而知。 这个家族的主要人物大都度过了读书、著书的生涯,并以科举作为谋取 功名的途径。生长于这样的一个书香孝友,以科举为业的家族而父亲却屡 试不第家境日益窘迫,边连宝想猎取功名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康熙五十 八年( 1 7 1 9 ) ,边连宝补博士弟子员( 生员) 。在踏上了漫漫科举之路的开 始,年轻的诗人仿佛看到了通天的大道,小有挫折亦并不挂怀。在放歌行 中唱道“星河牢落青天高,长吟击节悲且豪。丈夫会应有变化,安得郁郁困 3 北随同诗论 蓬蒿”,大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概。接着举宁戚与 韩信早年困厄而终于显达为例以自勉,接下又豪情满怀: 我亦湖海一壮夫,昂藏七尺非侏儒若不置身青云上,羽翼文 治岩廊趋。便应挥手谢人事,骑鲸长啸游蓬壶胡为不仙亦不贵,坐笑 阮籍哭穷途空携文字四千卷,日为人作笔墨奴。功君且进一杯酒,世 上区区亦何有闺闾城外虎气腾,延平津上龙精吼人间岂少冗贱官, 蛇行匍匐牛马走终当一语结深知,坐取公卿如唾手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知识分子想做一番事业,即使是实现个人微小 的理想与抱负,就不免踏入仕途。而科举又是进入官场的唯一门径。边连宝 “初从事举子业以古文为时文。学临川两大,又好桐城方望溪先生稿,目 为国朝独出。有谓不利于科举者,辄斥之。既而屡踬场屋,持所守不少变。 尝言文道志而己。故其率然有作,直吐胸中所欲言”u 。正是这种倔 强,导致他在乾隆九年( 1 7 4 4 ) 放弃科举之前的十次应考和被举荐,皆无功 而返。随着科举失败带来的沮丧,功名之心日减,归隐之志日增,而当年一 闪而逝的豪情,再也没出现过。 在这期间,雍正十三年( 1 7 3 5 ) 乙卯科试,边连宝受到学使钱陈群的赏 识,拔之,贡成均。他“持其艺遍示在朝诸名公,声大震。廷试时,礼部尚 书任兰枝与侍郎李祓司校阅,署第一。发视相贺”“。但次年,乾隆元年 ( 1 7 3 6 ) ,“总督李卫荐应博学鸿辞,召试不中”。戈涛随园征士生 传说此次“为少司寇督畿学钱公陈群所举。既试放归”,则可能是有钱陈 群从中相助。 大概在乾隆九年( 1 7 4 4 ) ,边连宝在又一次乡试失败之后,自行结束了 科举之路。戈涛随园征士生传说他“甲子后决然舍去,专力诗古文词”。 可能于此同时,他也决定不再踏入仕途不再抱涉足官场的念头。这种退缩 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他在代书答芥舟中自言:“昔者我下第,慷慨悲填 胸。当筵情激切,泪下何淙淙。”可见他心中的痛苦与凄凉。但终老泉林的 思想占了上风,主要原因还是主观上的决定所以,几年后他又被荐举经学 时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 乾隆十四年( 1 7 4 9 ) ,朝廷征经学之儒,钱陈群再举之。当时天下所举 共三十九人,非笃老疾病不应这次荐举的独有边连宝一人。他的朋友戈涛“亦 被荐劝之行,且日:君不尝应博学鸿词乎? ”边连宝说:“然。博学鸿 词,唐之科目,犹科举也。今特如汉伏胜、董伸舒者,吾乌可以斯未能信之 4 河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矫诬干上以幸取哉? ”“这次的举荐与以往不同,实际上是给那些饱 学之士而又科举不利的开方便之门。但此时的边连宝对功名已经看得很淡 了。这次拒荐,“尝自言:非恶富贵而逃之,自度不堪其劳耳。其 志趣高洁若此”u 因而给他带来了声誉,“天下士闻而高之”“。 钱陈群对边连宝诗文极为推重,乾隆十五年( 1 7 5 0 ) 冬钱陈群过任丘 感慨于边连宝拒荐经学。倍为惋惜,作过任丘东边鸿博诗云: 边生卧瀛海,相赏抵确鼢。好卖文固赋,曹怀光范书。雨中行旆温, 云外幽人居执手终成阻,何因一起予。 十二年后,钱陈群有辛巳嘉平过任丘晤边肇畛征士赋有乌一篇为赠, 中有句云:“梦中携手三千里,月下来投十二年。鹤发尚书携旧履鸡栖处 士卧寒毡。”诗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又可见钱陈群对边连宝贫寒境遇 的同情。后钱陈群过河问,有寄怀边连宝、李中简、边继祖( 系边连宝族侄) 、 戈涛、纪昀等七人的诗,云:“非予树桃李,此郡本芳菲。诸子骧皇路,边 生隐少微。偶然成出处,终减受恩深。圣主怜衰病,劳人暂息归。一从叨祖 席,且自赋初衣。镜识吟诗瘦,心知得道肥。”u “诗名为寄怀七人,实是 为边连宝而作,有对他的安慰,更有对他的誉赏之词。 放弃仕途之前,诗人一边授馆糊口,一边忙于科举,此后则无意仕进, 以授馆为业,自称“三家村里老教书”,专心致致地作一诗人了。 边连宝中年以后,自号茗禅居士。戈涛随园征士生传说他“少嗜酒, 中年易为桑苎之好,因号茗禅居士。方四十,头童如髡一日趺坐书斋中, 闭目垂首。予自外窥之兀如入定老僧。因叹息殆所谓宿根非邪”。蒋士铨 随园征士边君传说他“随身一茶铛,晚号茗禅居士。空斋晏坐,宛然一 老僧,然不好释氏书”。边连宝虽号茗禅居士,但写茶的诗并不多,而 嗜酒却贯穿其一生,写酒的诗随处可见。酒后微醺的快乐,无酒可饮的煎熬, 戒酒之后的渴盼,禁不住诱惑而导致家境更趋贫困而自责的痛苦,诗中多有 表现。古来倜傥不羁之士,晚年往往逃归禅宗。他的随园诗草八卷之后 附禅家公案颂一卷卷首云:“冬夜岑寂无聊,因取指月录读之。” 在他的诗中,参禅悟空的句子时有所见。可见他虽“不好释氏书”,而禅悦 的境界则是他追求的。他的品茗也是为了寻禅,梅蜇庵为余作( 茗禅图) 以长句酬之即题图上诗云:“茗中元( 玄) 味妙寻禅,定后神光化作 水。” 乾隆十六年( 1 7 6 1 ) 边连宝充任丘县桂岩书院山长兼摄志书馆事,撰 5 f 一 j 1 北随同诗论 修县志。对有司的提举,他颇为感激,桂岩书院兼志书馆题壁说能有微 薄的廉俸是“大尹应怜范叔寒”。而自己一生业儒终于有了一点用武之 地亦稍感满足。其中第二首诗云: 文章哪复论穷通,草泽岩廊报国同纪月编年应有藉,党庠术序 岂无功敢言一字同华衮,静玩初爻欲发蒙藜阁花砖非我事,头衔 差足慰飘篷。 边连宝任桂岩书院山长只两年此后又开始四处飘泊的授馆生涯。范围 据诗中所记,多在任丘境内及周边的雄县、献县等地。乾隆三十一年( 1 7 6 6 ) 春,六十七岁的边连宝来到新安( 今河北安新) 授馆。这次至第二年止。此 后几年,他大概居家,再也没有出去。三十三年( 1 7 6 8 ) ,边连宝的九兄之 子廷抡出守徐州。同年,至友戈涛因病去世,对边连宝刺激很大。第二年, 作哭芥舟十七首。蒋士铨随园征士边君传说:“涛既死,君屏交游, 惟与兄竹岩( 九兄号) 诗酒唱酬而已。” 边廷抡授两淮都转运使转官扬州后,乾隆三十六年( 1 7 7 1 ) ,九兄就养 扬州,边连宝应兄侄之邀,于此年秋梢同九兄往游江南。时边连宝七十二岁 自谓“生平足迹未出千里之外年逾古稀,老病侵寻,不谓翻作壮游也”。 九兄七十五岁,两位古稀老人,“穷大江南北名胜,镬,舆画舫中二老歌吟弗 辍,旗亭僧壁传写殆遍”侣。一年之中,边连宝所作诗集中存百五十余首, 仅游平山堂就不下五次可见他的兴奋之情。这次壮游,他和九兄“都为南 游埙篪集一卷一时传为佳i 舌,测。边连宝之南游埙篪集一卷,当为 其随园诗草之第八卷。 当时,蒋士铨主讲永安书院。他与边连宝同为钱陈群的门下士,又与边 廷抡会试同年。两人一见而引为知己,并多有唱和。蒋士铨对边连宝的人品 诗文甚为服膺,其随园征士边君传云:“君虽以韦布老,而文词斑然耀 于世,安可谓之不幸哉。呜呼! ”陶搦k 国朝畿辅诗传引红豆树馆诗话 亦日:“今随园诗草八卷,皆经心余太史甄定。而霁峰( 边廷抡字) 都 转所刊行也。忠雅堂集中有用东坡歧亭韵与先生唱和诗。其题随 园无双谱诗后七古一章,推服尤至”“1 这次壮游,边连宝已是龙钟老态,百病缠身,“裹帽防头冷,升车倩人 扶。严霜点须鬓,一色总无殊”( 二十里铺早发) 。行前有诗云:“金 焦真到手便拟了浮生。”南游载,归后便大病不起,前诗竟成谶语,又 越一载,真的了了浮生。乾隆三十八年( 1 7 7 3 ) 秋,卒,年七十四。归后一 6 河北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年中所作诗集中收1 2 首,并注为绝笔诗。这些诗或摅写情际,或遥别亲朋, 或述身后之情状,颇为凄惋,然于生死事又至为旷达。“( 卒) 前一夕,尚 作诗,有衔杯直到盖棺后,搜句不忘属纩时句。又口占寄别竹岩( 九兄 号) 有百年终有限,一面已无期句,逸情至性可概也。”“。北随园 就这样吟诗一生,又在自己的吟唱声中走完了一生。 边连宝著述据任丘县志及任丘边氏族谱载,有古文四卷, 随园诗草十六卷,病余草八卷,三字无双谱乐府一卷,评管 子腋二卷,五言正味集六卷,杜律启蒙十二卷评选苏诗十 卷。清史列传载,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 清史稿亦载他有随园集。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说他有随园诗集 十卷。今所传本仅见者随园诗草八卷,存诗千二百余首,附录禅家公案 颂一卷,“则其晚耽禅悦,读指月录所作云”口“。又传杜律启蒙 十二卷注释疏解简明扼要,发挥心得颇获杜诗微旨。 边连宝的一生完全是诗人的一生。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诗于他既 是人生的目的又是手段。他的思想是正统的懦教。儒家最理想的人格境界 是内圣外王这种价值取向经过历史沉淀,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文人 士大夫中表现尤为突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 留名于后世,也就成为士君子们毕生的追求。与内圣外王相通的则是孟子所 说的“得志,泽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l 2 5 j 。外王即谓达兼,内圣即谓穷独,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边连宝 走的就是后一途径。立功需环境与机缘,他大半生用心于举业,也算是“仁 至义尽”;立德则可以经由内省与自律而得。因而立言以期千古,就成为 他最重要的人生目的。六十云:“收拾遗篇且韫椟,有人千载定追攀。”。 秋日杂诗云:“闲时缀语言穷里有述作。用终年所余,岂非幸之大。 愁中一破颜,持此还自贺。”诗之外,于酒稍嗜。诗可“抱膝苦吟”而来 酒却常无,尝有句云:“平生到手惟诗句至死难盈是酒囊。凭仗两般相料 理,倩谁题碣作清狂。”( 即事书怀) 酒可无,而诗已成为他生命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个事无营争得过,闲窗抱膝日长哦”( 论诗之一) , 也是支持其生命的骨骼,问君云: 问君抵死欲何求,不盖棺时不肯休暮咏朝吟真作病,行间字里总 生愁枯肠乍可逢稠粥,孱骨应难避老裘七字元郎如我赠,高天厚地 一诗囚 7 北陆吲诗论 “高天厚地一诗囚”是元好问评孟郊的一句诗,诗人以之自比,他甚至 设想死后仍要继续吟诗,制棺告成戏题四首之二云:“拟向个中安笔砚, 九泉端不废吟哦。”他的创作态度亦极其认真,几近于“苦吟”。这不仅从 他的诗作本身可以看出,而且在诗中多次提及。自笑云:“一字未安芒 在背,千篇己就雪盈头。”对菊有感云:“皇天不放苦吟身。” 为了诗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诗人”带给他贫困与痛苦,也带给他 慰藉与自豪,诗人云:“马凡几足费思寻,菽麦由来辨不真。座客莫须 谈世务,皇天只许作诗人。瓮缘觅句才无当,壶为狂吟已缺唇。世上应多覆 缶具可怜妄自费精神。”有自嘲,有自慰。但诗人基本上是自我肯定的, 自言:“仆如孙樵,天付穷骨,宜安贫守拙。入贡士列十黜有司。然抉文 倒魄,洗剔精魂,澄拓襟虑,字字磨校,以牢知音。虽悴如冻灰癯如槁柴, 老死不易。”比圳诗人六十七岁时,自编诗集,心情难以言表,小集云: “忆从结发被诗牵,摇膝支颐五十年。老骥已无千里志,古人幸有一灯传。 避愁仅得乡名醉,抱疴难将砚作田。小集编成休屡读,一回展卷一潸然。” 诗人一生愁苦,问君诗云:“问君近日底支持,两字随缘可尽之。 不得己时先去酒,未如何处且吟诗。”广而言之,诗人的整个一生也是这样 支持过来的。 8 111,-1 11 ,-1,-j。吲到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人生化诗 一诗歌情感类型及特征 边连宝论诗要求其写出各自的真性情,“懒向陈人拾旧唾,直从灵府 发奇光”( 论诗之二) ,当然这个性情之真是限定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内 的而非世俗的欲望。至友戈涛与他观点类似,他的随园诗草序云唐诸 人之作“虽途分派别,而各留性情面目于数百年之后”,“东坡、山谷、放 翁宗杜欧阳宗韩而不得名之为杜为韩。无他,各有真也”,而对“惟古 人为步趋”的信阳之诗深不以为然对“先据有一成诗,而后下笔追之,必 求其肖而止”的新城之诗,认为是“一信阳而已”,倡言“诗之为物,穷形 极变,率其性情所到”。评随园诗“随园诗自成为随园已矣。今读随园 诗,纵横排弄,不可方物。至谓某篇学某篇,则断断无有”埋“。连宝 曾说此序“攻伪体甚力”可见,二人的追求是一致的。蒋士铨在随园诗 草序中评随园诗“脱绝町畦,戛然独造,才识遽衍,气力宏放,不名一家, 而其言有物诚有合乎风骚之旨”比。边连宝之诗,力戒步趋模拟,写出 了自己的真性情、真阅历。而模拟,除了语言、技巧的因袭,还应包括情感 模拟。连宝之诗几乎全部是他亲身所历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与告白,绝少 无病之呻吟。他用诗摅写自己的苦愁与欢乐道朋辈之友情,述手足之亲情, 无不发自内心外化为诗。综观随园诗,其情感取向概有如下几种。 忧贫道苦及自励 苦吟诗人,所吟多苦。 “天付穷骨”的诗人。一生也确实是在“诗书不疗贫”( 村夜书事有 感) 中度过的。忧贫道苦便成了随园诗的一大主题。从心理学的需求层次 论看中国古代的儒家义利之辩、达兼穷独、修身养性等道德规范和道家对 物欲的鄙弃对清心寡欲的褒扬,都是用道德情趣的追求、社会的尊重和认 可等较高层次的需求来取代最低层次生理需求。这对培养人“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比别的道德情操有积极作用,却扼杀人们自然的衣食饱暖等 本能欲望。故而嗟贫叹苦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边连宝和他的父 亲边汝元即是千万个穷独之士中的一个。连宝曾自道:“若柳州所云:娄 君无有者仆庶几焉! “叫他的曾祖官至安庆太守,祖父作过福州司马, 虽非高官,想来家境也还不错。但自祖父解组后家道中落。边汝元布衣终 9 北随园诗论 生,且“饮酒赋诗,不预户外事”。“尝有句云:“八口曾无三日米,百 年胜有一床书。”。“殆非虚言。边汝元去世后,境况可想而知。 诗人年轻时虽偶尔道及穷苦如正月二日省墓云:“多应蒙照鉴, 十载念儿穷。”但毕竟是“目喜韶华在,休想岁月除”( 菊) 。诗人的 心思在功名故于此并不太多挂心。随着科举入仕之梦的一次次破灭,仅靠 坐馆维持生计,生活日益困顿。 随园诗真实而全面地描绘了自己勉强维生,不得温饱的生活状况。 风 霜云:“风霜九月已交加,冰雪三冬争度耶。薪炭自充寅日市,衣裘半在 子钱家。”负暄云:“始届三冬候,凌兢不可胜。负喧呈老态,扪虱露 锋棱。薄絮才浮暖,凄飙谩侵膺。斜阳惆怅极何处觅长绳。”严寒的冬日 不得温暖,诗人甚至想以长绳系日,终日而得负暄。 经常举家食粥,幼女不能下咽,诗人“老子怒且悲,涕泪应声滴。汝父 吃此四十年,汝祖半生无此吃”( 麦粥) 。有时甚至晨起无米下锅,无 炭取暖,虽未到孟郊“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孟郊答友人 赠炭) 乞炭驱寒的地步其情境亦颇为不堪。酬孟邵两学博饷米炭云: “老夫高卧朝慵起,家人报道无炊米。披衣强起筹朝餐,四壁萧条凉似水。 由来炭亦告匮乏,寒肌噤瘴生粟子。” 诗人三十三岁时作蔽裘行描绘自己一件穿了十九年的裘表,伴他 几度入京应试,已破烂不堪,“时渠己破碎,遮肩不掩胆。勉强袭以纱,表 里都通透。见者都葫芦,百端恣凄诟”。后又穿四年“油迹兼酒痕,缭绕 萦科籀。百孔复千创,鸟雀啄云窦。大者堆笳瓮,小者列星宿”,以至令家 人补绽时,“翠眉顿双皱”。其残破之状,可以想见。感秋云: 残暑已退新凉归,积雨初霁纤埃稀青天恰丝琉璃色,白云时作丝 絮飞。骨体乍轻心魂醒,时节欲变生计违西风起处晚砧发,愁释生衣 换熟衣。 刚刚欣喜于天高气爽的初秋凉意却难免为脱掉薄衣服,换上厚衣服而发愁。 此种生活境遇,倘遭天灾,自然更是衣食不给。促织写自家种棉数 亩而夏遭冰雹,其余黍稷秋逢蝗害,不忍再闻促织之声,诗人叹道: 向但赋无衣,今更忧艰食难免啼饥晨,奚论号寒夕我心方央央, 鸣蛩复喷啧再拜谢鸣蛩,慎勿相促迫。尔但促我发,织成千丈白尔 但促我肠,织成不解结于尔亦已勤,于我更何益诗罢侧耳听,四壁 1 0 河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已寂。 酸楚之哀诉,竟使蟋蟀为之动情而默然,其苦况苦情扣人心弦,令人心悸。 因贫而为衣食奔波,四处坐馆,自然少不了漂泊之苦。赴新安馆四首 之一云:“安居苦乏食,垂老不遑暇。年已近古稀,佣书未报罢。”此时, 诗人已6 7 岁,本应安享天年,却难免离家奔波,心境自然凄凉,“二三老弟 兄,素发互低哑。临歧哪忍别,含泪未敢下”( 同上) 。 诗人以诗为命,然因贫而无力付梓,闻说友人周七峰鬻画刊诗诗人激 动之余,禁不住心动肉跳。寄周七峰同年之二云:“我亦诗千首,减来 岁几更。独无剞劂力,闻此意怦怦。”甚至不得不向朋友开口,寄同年李 芳园兵备二首之二云:“著作生平栋可充,梓人欲授苦囊空。明公昔自倡 高义,贱子今仍在下风。钟鼎已教成画饼,文章岂合任飘蓬。爨桐谁遣留千 载,怅望云霄只蔡邕。”把友人喻作能识珍的蔡邕,希望其助一臂之力。 诗人稍嗜酒。当因病而酒量锐减时,慨叹道:“学道桑榆晚,衔杯得丧 空。争如酒户减一盏已怔忡。”( 怔忡) 然经常无酒可饮,诗人在许 多诗中写到此种境遇的痛苦。秋日杂诗:“一从断酒来,谁复发我齿。” 即事书怀云:“平生到手唯诗句,至死难盈是酒囊。”无酒叹云: “但见长瓶终日卧,何曾槁面暂时红。可怜炯炯鳏鱼眼,每夜愁中与病中。” 陶渊明曾作止酒,“徒知酒之乐,未知止利己”,是明白酒的危害,而 诗人止酒则是迫于生计。经济的拮据迫使诗人不得不戒酒,而口干唇燥又难 以度日,叙饮将这种两难处境和盘托出。诗开篇写戒酒已一年,自揣老 病交加,酒量大减,稍饮即可入陶然之境于是“搜钱十五枚,呼儿入市酤”。 然后叙饮酒之乐,“俄见军持来,顿展双眉聚。早逢雨之甘,客遇人之故。 对月斟酌之,相见恨迟暮。”然而“须臾盏已空,顿耻瓶难注。面稍带赧颜, 行绝无欹步”。微醺之余,诗人内心起了变化,“虽日雨之甘,沾洒不厌饫。 虽日人之故暂来还复去。本欲取欢娱,转更作恼怒”。诗人怒从何来? “子 妇适在侧,草草着荆布。呕轧纬声寒,蒲团坐夕露。因叩绩之获,不偿饮所 负。醪醴入我肠,盐醯闭渠嗉( 诗人自注:“纺绩所获,仅供盐醯。”) ” 正如诗人在小序中说:“吻燥己极,发奋为雄,沽酒五合仅博微醺。而子 妇一日纺绩所获不能给也。感此成诗。”用家人油盐酱醋的钱,供自己饮酒, 这种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让诗人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悔恨叠加。 “虽日异尊卑无乃非仁恕。渠辈乐输供,我能无疚恶。因作嗜脐悔,永戒 覆车误”。饮酒“本欲取欢娱,转更作恼怒”,读之令人心酸。 尤其是诗人晚年,妻子去世,贫病交侵。头衔云:“老病贫鳏一莫 北随园诗论 堪,况兼四项作头衔。七旬马齿行填壑,廿载蛇瘕不受砭。栗起寒肌思薄酒, 棱生柿被欠无盐。惟余茹孽差相似,味到回时橄榄甜。”行将七十的老人, 二十年的f e t 病,布被生棱而无人拆洗,甚至连野菜回味起来,也有橄榄的香 甜,境况可谓凄苦。 诗人南游归后,九兄之子边廷抡“分廉俸以养”,但七十三岁且患病之 中的诗人自感不久于人世,又七绝三首之三云:“刚教小阮贻小喜旋 蒙大造催大归。”此年秋天,卒,终于没能过上好日子。 诗人于生活的贫苦经常是一笑了之。晚饭口号云:“随分盐齑自可 夸,食单一任逞豪华。芽从豆出餐琼芷,菜喜名高啖雪花。也学将军摩肚腹, 但阮靛颊触篱笆。阿咸好事如相谑,远寄头纲八饼茶。”岁暮咏怀云: “砚上耕田度此生,老来进退两难凭。别寻糊口真无策,勉学低眉苦未能。 笑向妻孥乞骸骨,慵将面目泥亲朋。他年未必饥寒死,牛酒曾闻送杜陵。” 问君:“爨婢苦陈薪已尽,昂头笑指老槐枝。”当诗人笑不起来的时候, 即以“君子固穷”、“守道”自威形成嗟贫叹苦与自警自励的双重变奏。 当心中的那点名利根不死时,诗人简直是不能容忍,忏梦云:“女不梦 娶妻,男不梦生子。梦饮不以鼻,梦捉不以趾。奈何老病翁,而梦拖金紫。 一点利名根,盘踞五藏里。固然堕地来,至老心不死。惭恨遂成诗,镌刻在 骨髓。”将嗟叹与自励绾和为一的代表作是腹膝心三首: 腹赠膝 与君有夙契,一体同附著。高卑既殊位,责贱应异爵尔效拳曲劳, 我享彭亨乐。兹亦尔所应,于义难诿托奈尔性倔强,矗然立之卓董 项与陶腰,惟肖不待学顿使我一生,日惟贮藜藿不见温饱徒,用尔 代双脚 膝答腹 职分固云然,亦论应与叵。奈何使侬屈,但以博渠果我屈惟三大, 此外无一可。尔命合虚枵,故令附于我尔欲饫肥甘,乃使我折挫北 道而南辕,其势固已左。尔虽受鑫:;鲁魂不妨我翱勇戎劝君稍安恬,无为 太鄙琐。 心释 我为百骸主,畴敢拗吾令实缘我支撑,非关膝挺劲腹非尺寸肤, 腹瘠我亦病非不陋尔饥,争如天所定彼苍有大力,所定人难胜金 谷终灭崇,铜山不就邓匍匐而蛇行,仆仆空奔竞寄语屈膝者,毋躁 且安命。 1 2 河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诗人的贫苦源于他耿介的品质,“草木及胍九圆而一方。乃知学 方意,故与造物戕”( 以东野一身独学方为韵) ,这就难怪他十应秋试, 两蒙举荐而皆不如意了。贫苦固难堪。但让他由方变圆却不可能。对那些“圭 角已尽平磨砻嫌未密”的人,“我实耻其然,勉以方自律”,甚至不愿见 其面目,“我毋钉尔眼,尔毋芒我肉”( 同上) 。无论吃尽怎样的苦头,他 也不肯改变操守。这种倔强显然是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旧引的儒学精神 的体现。 如果说上述是诗人形苦的话,那么下面就是他的心苦了。 悲愁情怀与解脱 “春女思,秋士悲”。对于中国文人来说,秋天仿佛天然是契合失意者 的一b 理背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境界最能引发诗人内心的伤痛, 千绪万念,百感交集诞育了无数诗篇。随园诗十之七八作于秋季,诗人自 云:“诗思逢秋健”( 诗思) 。题刘斯文画册八幅之五云:“我本 悲秋人,转更爱秋景。悲爱两无妨,此意谁当省。爱歇又生悲,涕下如 縻绠。”秋使人爱,更使人悲。而诗人的悲愁从何而来呢? 在放弃科举之前,诗人于“身为形役”的奔竞内心已充满矛盾。杂 感之一云:“趋时志不宁,谋道身则瘠。二者将奚从,交战令心窄。”这 种交战心态给诗人带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时而安于守贱归愚,“守贱非 近遭归愚亦前画。千秋鉴此诚,葳酾濮足惜”,时而“取酒浇我愁,我愁 逐酒长”。诗人最后一次参加秋试,路上作赴秋闱道上口占,流露了这 种欲进还退的微妙心理: 惭愧秋闱十上身,更从苦海问迷津谩愁尘世无知己,只恐青山解 笑人草窟吟蛩声未老,秋濠官柳绿犹新僧蓝老去浑相识,茗碗殷勤 劝客频。 代书答芥舟云:“昨者我下第慷慨悲填膺。当筵情激切,泪下何淙淙。” 这是甲子( 1 7 4 4 ) 后决然舍去的事。可见,诗人于科举功名是看得很重的。 对一个封建读书人而言,说实现自身价值也好,说光耀门庭也好,说想改变 现实生活状况也好,唯一的途径就是科举,功名就是事业,别无他路可寻, 这是时代的大悲剧,更造就了无数个人的小悲剧。边连宝的功名心之盛,上 述三个原因,兼而有之。然十上棘闱,皆铩羽而归,不能不令人心灰意冷。 1 3 北随园诗论 “下泪”,恐怕是诗人向被功名羁束的自我作最后诀别。寄芥舟云:瘴茬 十年,百苦无一悦。区区抱微诚,只此固穷节。敢为薄世荣,稍稍不屑洁。 自忖鲜所成,因欲舍之决。”所以,乾隆十四年( 1 7 4 9 ) ,钱陈群再次举荐 经学时,他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直通仕途的机会。蒙钱少司寇举主以 经学举辞谢二首写得真切感人其二云:“盈鬓空华发,穷经愧伏生。衰 残别有恨,著述老无成。何以酬君父,真成畏友朋。惟悬双泪眼。遥望九方 倾。”仕途是放弃了,但诗人内心的痛苦并没有离他而去。感怀云: 岂惟金尽更途穷,昨日愁中今病中一事无成真恨恨,百年过半太 匆匆绿樽已断缘殊浅,白发偏多道未公。如许根尘割不得,向人谩说 欲归空。 有志不获骋的苦愁,像幽灵一样伴随了他一生,时时噬啮他的心。“愁”字, 在随园诗中比比皆是。 “碧落茫茫十万里,问君何处寄愁天”( 写愁之一) “白发萧骚愁可掏,青云逼侧路难跻”( 写愁之三) “如缕愁怀千万端”( 写愁之四) “又驱病体入愁城,愁积如山遣腹生”( 秋夜) “老去渐知生趣减,愁来难放酒杯空”( 衰白) “此时却有万斛愁,贮向衾边与枕边”( 鸡鸣曲三首之二) “愁浓真似酒,醉薄不成泥”( 秋晚) “身世随蓬转,愁怀逐望生”( 野望) “老来不受浇愁酒,梦里还吟写恨诗”( 秋夜) “荒唐欲结三生梦,愁闷平分一寸心”( 初秋咏怀) “尘寰不可谢,俯仰坐增愁”( 新秋杂兴之六) 这种悲愁不可排解的时候,诗人甚至会老泪纵横。 “悲秋无旧例,底事泪纵横”( 初秋杂兴之三) “晚节愁千缕,穷途酒一樽。伤心无限泪,验取枕边痕”( 冬夜) 这愁自然有为衣食饱暖之忧,更多的是来源于数奇不遇的唱叹。这愁还 来源于对生命流逝的感喟。在数奇不遇,“立功”无望的情形下,诗人对丝 1 4 河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丝缕缕的生命流逝痕迹便倍加敏感。落齿与白发等生命衰老的标志都带给 诗人无限的感伤。戈涛随园征士生传载:“己未春授书河问东鄙。予 过焉。所居大树数十,时既暮月影筛地,与君缓步徙倚。君笑日:吾今 年四十,私喜白发可得入诗。每医此言,不觉失笑逸态,可想摹也。”在 这不失童心的天真玩笑背后,恐怕更多的是自嘲和伤感。诗人在戏题白发 十八韵、衰白、对镜戏成等诗中多次写自己的白发,流露出对“从 衰得白已成翁,又染新霜入镜中”( 衰白) 生命流逝的悲哀与无奈。以 东野志士白发早为韵之二云:“志士例多悲悲多彻骨髓。吾发将奚逃, 推激有恒理。”看春秋代序,年华飞逝,老之将至诗人甚至想扭转乾坤, 春归云: 梨花零落桃花暮,榆荚飞飞渡溪去。东风似欲买春回,乱撒沈郎钱 满路老夫携杖遥东风,抵死留春春不住一声鸦鸠 唤春归,试问 春欲归何处 我们仿佛看到春风中,一位清瘦的暮年老人,曳带拄杖,欲挽留春天,使时 空倒转颓唐潦倒中流露出一股刚劲之气。 在现实的精神重重折磨之下,诗人寻求以多种方式来消释愁怀。 其一,诗人时常用悲悯的目光打量自己,甚至自我否定而借以自嘲。感 秋之二云:“鬓边鬓毛何摧颓,头上头发白皑皑。齿被虫啮稍去颊,眼遭 细字频疑猜。岂但拙慵被悯笑,颜状老丑亦所咳。此身久为世所弃身不弃 世胡为哉! ” 其二,以“天命”自安。碌碌:“箕颍高风未可攀,半生碌碌悔从 前。雷轰风送关时命狗子猫儿是夙缘。欲向药笼作马勃,那曾故纸得驴年。 而今妄念消除尽,蒲簟绳床枕手眠。” 其二,借酒浇愁,或看破人生,走向佛家的梦幻泡影。在酒醺之中,诗 人愁苦的内心,可得片刻欢娱,“桃花忽上面,一笑向妻儿”( 对镜戏成) 。 戏题白发十八韵云:“且莫摇诗膝,还当傍酒帘。彭殇齐一醉底用苦 沾沾。”衰自云:“从衰得自己成翁,又染新霜入镜中。老去渐知生趣 减,愁来难放酒杯空。贫多莫怪看成病,诗拙何当骤得穷。解道随缘吾事办, 任教马耳射西风。”浮名云:“累年多病心情减诸事无营梦寐清。畏 客厌闻鸟雀噪,爱闲思与白鸥盟。饭前酒取三杯酽,药后行怜一杖轻。此义 于今看最的,了无所用是浮名。”秋怀四首写悲愁不择时而至,浩浩荡 荡而来,不可名状,“最是寸心无处着,闲愁滚滚浩难收”。但胸中块垒无 1 5 北随同诗论 处可吐,“新愁旧恨堆如许,简点分明说向谁”,只得自己咀嚼。“早识瞿 坛说梦幻,那烦季主h 穷通。城西一片秋光在,且喜无人禁倚筇”,诗人内 心的郁积得到暂时的释放。 其三,大多情况下,是功业无成、感士不遇的悲叹与洁身自好、爱惜羽 毛的自励的双重变奏。 诗人虽艰于生理,蹀躞不得志,但守道不渝。“后凋坚所得,大冶任钧 陶”( 秋深) 。守道说来简单,个中滋味,只有诗人心中明了。冬夜 书怀云:“吾道由来自古难,莫弹长铗莫弹冠。乾坤我外无寒士,侪辈人 中多热官。霜叶已干声亦脆,疏灯欲她影初残。唾壶那得供常碎,抱膝长吟 兴未阑。”悲悯吟表示不愿于铜臭腥臊的官场同流合污后,表白心志道: “讵知我辈有大业,不与万物同枯凋。以彼易此我不屑口衔腐鼠徒号呶。 公等身名俱没灭,吾侪文字方高标。” 捉攒歌写一女子年虽四十,而不愿嫁给县令之子。其作意与张籍的 节妇吟相类似。只不过张诗中尚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虽含蓄却已心动,此诗则更加诀绝,“侬肯嫁此龌龊儿,怀中早有儿孙抱”。 另有空城雀与此意趣相通。诗日: 不巢人家幕,不穿人家屋。不饮太液水,不啄太仓粟。生长空城里, 目暮空城曲王孙手携金弹子,上林鸟雀逐弹死空城从不识金弹,君 道何如上林苑。 诗人宁为空城之雀,自由自在,也不屑锦衣玉食而成为当权者的猎物和牺牲 品,这就由自我激励变为自我肯定甚至自我欣慰了。他求富贵、求腾达, 但决不以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为代价。试看其高士吟: 山中有一士,冥然无声闻抱负松桂性,合咀冰雪丈抗情葛怀上, 溷迹鹿豕群可思不可即,山深藤萝昏 诗人以葛天氏、无怀氏之民自喻,以抱负松雪之性、溷迹鹿豕之群,忘情逍 遥于世外的高洁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