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死观与余华小说的精神特征.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死观与余华小说的精神特征.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死观与余华小说的精神特征.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死观与余华小说的精神特征.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死观与余华小说的精神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公认的著名小说家。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创作了一 篇篇风格迥异的小说。余华将自己对文学的一腔热情倾注在生死问题的关注和思 考上,有关死亡和生存的叙述在其小说中俯首即拾、比比皆是。 余华直面死亡,观察生活中种种的死亡状态,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小说中进行 了大胆地先锋叙述。在他的笔下,死亡是恐怖的景观,是荒诞的迷宫,同时大多 死亡的发生还伴随着暴力。但是恐惧、暴力和荒诞只是作者思考死亡的角度和起 点,是死亡叙述的表面现象。余华把目光放在了死亡的哲学层面上的默想,借助 死亡思考生存。死亡是生命的破坏和生存的消解,但同时又从一个角度对生存起 到警醒和注解的作用。 苦难是生存的本真状态。余华把暴力的压迫、死亡的痛苦和日常生活的艰辛 等形式的苦难清晰地表现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它们对人们的生存造成的伤害和 威胁。社会暴力的泛滥不仅仅使很多无辜的人丧生,而且对经常处于这种环境中 的人产生了无形的压迫。死亡让当事人感受肉体和精神痛苦的同时,也让与此有 情感关联的人们经历了悲痛至极的苦难。余华还注意到了人生中呈琐碎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生活的艰辛困苦。 作家在对死亡的思索和对生存状态的考察中探索着人生的意义。正是苦难的 存在使得荒诞的人生困境有了意义感的生成。人在生活中会不时地遭受到苦难的 侵袭,而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反抗、挣脱苦难的束缚。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苦难的 悲剧性的超越中诞生,并熠熠生辉地彰显着人顽强、坚韧的生存意志。 关键词:恐惧;荒诞;苦难;意义;精神特征 a b s t r a c t y u h u ai st h er e c o g n i z e df a m o u sn o v e l i s t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r o d d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 h eh a sc r e a t e dn u m b e r so fn o v e l so fv a r i o u s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s t y l e sw i t hh i s o w nu n i q u el i t e r a r yv i e w p o i n t h eh a sd e v o t e dh i se n t h u s i a s ma b o u t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 m a t t e ro fl i f ea n dd e a t h 。s oh i sn o v e l s , d ) o u n di ns u c hn a r r a t i v e sr e l a t e dl i f ea n dd e a t h w h i c hc a nb es o o ne v e r y w h e r e f a c i n gd e a t ha n do b s e r v i n gs o r t so fd e a t hs t a t e s y u h u ah a sb o l d l yd e s c r i b e dt h e m i nh i sn o v e l s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o w nt h i n k i n g i nh i sw r i t i n g , d e a t hi ss h o w na sa t e r r o r i s tl a n d s c a p oo ra ni n c r e d i b l el a b y r i n t ha n dm o s to ft h ec a u s e so ft h ed e a t h s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v i o l e n c e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f e a r , v i o l e n c ea n da b s u r d i t y a r e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f r o mw h i c hh et h i n k so fd e a t h sa n dt h e ya let h es u p e r f i c i a lp h e n o m e n a o fw h i c h d e s c r i b i n gd e a t h s y u h u ah a sf o c u s e do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d e a t h , t h i n k i n go f l i f ei nv i e wo fd e a t h d e a t hi s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l i f ea sw e l l 嬲t h es u r v i v a lo f d i g e s t i o n , a n dp l a y sar o l ei nw a r n i n ga n de x p l a i n i n go fl i f of r o ma n o t h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 u f f e r i n gi st h et r u es t a t eo ft h es u r v i v a l y u h u ah a sd i s p l a y e dc l e a r l ya b o u tt h e o p p r e s s i o no fv i o l e n c e , t h ep a i no fd e a t h , t h eh a r d s h i p so ft h ed a i l yl i f eo fa n ds oo n i nt h en o v e l s ,a n dh a v ed e s c r i b e dt h ei n j u r ya n dt h et h r e a to ft h ep e o p l e sl i f ei nd e t a i l c a u s e db yt h e m t h e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v i o l e n c ec a u s e sn o to n l yt h ei n n o c e n t p e r s o nk i l i e db u ta l s ot h ei n v i s i b l eo p p r e s s i o no ft h ep e o p l ew h oo f f e nl i v ei ns u c ha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a t hm a k e st h er e l a t e dp e o p l ee x p e r i e n c ee x t r e m es u f f e r i n ga sw e l la s i tm a k e st h ep a r t i e sp a i n f u lp h y s i c a l l ya n dm e n t a l l y m o r e o v e r , h en o t i c e st h e d i 伍c u l t ya n dh a r d s h i p so ft h ef o r mo ft h et r i v i a ll i f e t h ew r i t e rh a sb e e ne x p l o r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l i f ci nt h i n k i n go ft h ed e a t ha n d i n s p e c t i n gt h es t a t eo ft h el i f c i ti sj u s t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s u f f e r i n gw h i c hm a k e st h e a b s u r dl i f em e a n i n g f u l p e o p l ee x p e r i e n c es u f f e r i n gi nl i f on o wa n dt h e na n dh a v et o f i g h ta g a i n s ta n db r e a kf r e ef r o mt h es u f f e r i n g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h u m a ns u r v i v a l i sj u s tb o r ni nt h et r a g i cs u f f e r i n ga n ds h o w st h es t r o n gt e n a c i o u sw i l lt os u r v i v eo ft h e h u m a n k e yw o r d :f e a r ;a b s u r d i t y ;s u f f e r i n g ;v i o l e n c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 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 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曼末逝 日期:瑚孑年月与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 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 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d 。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论文作者签名:曼扭 导师签名:j ! r 挠 一二箩_ 叫扩 。 日期:沙。孑年月扩日 日期:汩扩年e 月而 :3 5 引言 引言 余华白步入文坛以来创作的许多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小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 普遍欢迎,尤其像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更是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以极富现代性的先锋姿态对生存和死亡一人生中两件最基本 的事情,展开叙述和书写。先锋小说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方面做出了值得肯定 的贡献,而余华的真正价值也在于他通过小说文本对人的生死和存在状态所做的形 而上的思考和探索。探索生死问题能够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进一步思考生存 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是芦苇,自然界中最脆弱 的生命,但却是会思想的芦苇。要想毁灭他无需动用整个宇宙的力量,一缕烟气, 一滴水,便足以杀死他。但是,尽管宇宙会毁灭人,人依然比他的毁灭者更崇高。 因为入明白他将死去,明白宇宙比他强大;而宇宙却一无所知。 n 1 人的生命虽然很 脆弱,但是人类具有生命意识,能够思考生与死,探索生命问题。表面上看来生命 现象很简单,然而简单的事物或现象往往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道理。生命是一个过 程,而生存和死亡是这一过程中矛盾又统一的两个状态。任何个体的生命都是有始 有终的:也就是说生与死如影随形,有生必然就会有死。“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无一例外,哪种生物的个体生命都难逃死亡的最终归宿。然而人类又不同于一般的 动物:人具有生命意识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存在,知道人生不过百年终究会有一死, 而其它动物对此一无所知。“对死亡的意识与超越死亡的期待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理特 征;这种意识的出现,标志着人作为超生物的高级族类已经形成。”圆随着人类对有 关生命即生死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生死就如同昼夜变化,四季交替, 草木荣枯一样,是造化所赋的自然规律,是一种自然现象。生亦自然,死亦自然。 就如同庄子所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d ,当认识到死亡意味着生 命的消逝,看到了生命的有限,人类就开始迫使自己思索生命的价值,努力去寻求 对死亡的超越。生死是一个很值得人类思考的话题,所以历来就受到哲学家、艺术 家们的青睐,成为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具体到文学领域,伟大的 作家都会以他们超乎寻常的敏锐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思 考生存的价值和探求生命的超越,叩问人生的真谛和死亡的归宿。 余华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作家。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眷顾,他在文学 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沉思,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 就发表了大量的富有先锋品格的小说,象死亡叙述、偶然事件、一九八六年、 现实一种、古典爱情等等,努力关注生存与死亡,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困境。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他依然把自己对生命的敏 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锐感受和生死的独特体悟倾注在了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其小说一如既往具有强烈的 生存意识,并未随着小说文本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内蕴主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 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余华生死观发展变化的统一性。小说文本中对人物死亡或生 存现象的描述必定或隐或显地反映着作者的生死观。生死观、死亡意识即特殊形式 化的生命意识皆属于思想的范畴,它们在作家表达对生死感悟时会起到主导、规定 作家创作思维的作用,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内容表现和美学风格。因此,当余华 把自己的生死观和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在小说创作中力图表现“真 实 ,表达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价值的关注和思索的同时,其小说文本也就呈现 出了与他的生死观紧密相连的独特的精神特征。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对他尤其是他的小说的研究可以说非 常多。以往的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余华小说的生存( 或死亡) 的主题和意识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开掘。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到余华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变化而 引起的生存( 或死亡) 主题和意识的变化,而较少关注其中统一的内容。必须承认 其前后期小说文本表现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但在这明显的“变 之中却有着极富 研究意义的一致性的内容。笔者力图通过对作者小说进行综合研究来考察余华的生 死观和其小说背后隐藏着的精神特征。 2 第一章先行到死死亡的默想 第一章先行到死死亡的默想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重生轻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 “死亡似乎是一个确定的显然的众所周知的因而无须追问也不能追问的生活事件或 经验事实,因而其着眼点便不是死亡是什么,而是我们应当为什么而死或为谁 而死这样一类问题”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侧重于生的思 考,强调生存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义,而很少涉及到死亡。即使谈到死亡那也是为 了突出生的价值意义而发出类似“舍生取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声音,而非 是对“死亡 作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和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死亡是人们交流的禁 忌话题,对死避而不谈。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生死共同构成的,缺少生或死都不是完 整的生命。正如黑格尔所说:“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什嘲生存和死亡是完整 人生的两个阶段。人生不仅有生而且要有死才完整,对生命的肯定以对生命的否定 为前提。没有否定,也就没有肯定;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可以说是死亡成就了 生命。“死,乃人生之终了。然亦正因有此终了,遂使人生得完成。 口1 从价值论的 角度来讲,作为人生之两极的生存和死亡,恰如上下、左右的关系一样,都只有通 过对方的互证才能获得其规定性,获得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死亡在人的生命历程中 的地位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味地只想着“生 和“生 的价值,有意忽 略“死 而不去思考死对于生的意义,那么就很可能使入很难真切地理解生命的价 值所在,更有甚者会让人沉沦于生存之中而忘却了生存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 只有具有死亡意识,人才能从在对死亡的思索中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生命有限性 的认识,才能体悟到存在的真实意义和生存的要义。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死亡也往往被回避或美化了。死亡事件的描述一般出现在 神怪小说中,即使在其他文学样式中出现也大多作为情感渲染之需。因为传统的文 艺观主张“温柔敦厚 ,不推崇死亡的眼泪,把皆大欢喜的团圆剧奉为圭臬。虽然到 了一革古典文学习气的现代文学史时期,出现了许多注重死亡书写的优秀文学作品, “死亡 成了的一个显性主题,但是当时的大部分作品还仅限于把死亡的书写和渲 染作为加强作品的悲剧氛围或者控诉当时专制社会的黑暗、罪恶的手段而已。到了 新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死亡”又成了突出悲壮崇高的革命精神的题材。他们 注重的是死亡所代表的社会功利性意义,绝少考虑到以直面死亡的态度和意识对死 亡作哲学形而上的意义的思考。“意识不到生存的另一面死亡也就不可能领 悟到本真的生存,因为作为生存另一面的死亡其实是生存自身的可能性,它并不在 生存之外。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人要领悟本真的生存就要先行地想到死。 删 时间走n - 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才真正开始对死亡作本体论的哲学沉思。 在商品经济大潮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批以先锋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靓丽的文学口号的年轻作家,他们呈现出反传统叙事的另类创作姿态。长期注意 从形而上建构死亡意识的西方文化( 特别是存在主义) 的死亡观极大的影响了先锋 作家们的创作。根据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观点,“在没有感受到死亡 之时,一个人实际上也就遗忘了存在,而存在也就是提前到来的死亡,这就是许 多作家常常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触及最根本的存在命题的原因。”例先锋作家以“黑 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反叛精神审视他们眼中的“真实” 世界,在作品中展开对死亡本真的追问。余华是先锋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位,他的 小说大都直面鲜血淋淋的死亡,描写了大量的死亡事实,在对死亡的表现上倾注了 大量的笔墨和思考。在余华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场面,虐杀、自 杀、凶杀、残杀等等一系列的非正常的生理死亡。把死亡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描 述,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了解死亡才知道该如何生存。因此,余华小说中 的死亡叙述就不再是简单的现象表述,而是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的死亡思考。为了 更好地让自己和读者一起直接面对死亡,余华表现的死亡多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 是被放大的一个过程,而非仅仅一瞬间的生理表象。余华懂得“先行到死 的道理, 只有真正地面对死亡,人才可能无限接近真实;只有从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存或存 在,才能体验到完整的生命过程。他在小说中的死亡叙述使人们通过死亡更真切地 了解生命,从而加深了对生存的认识,使人们对生命的体验也更加完整。 一、死亡的恐,瞑 作为先锋主力作家的余华“自步入文坛的那一天起,便怀着对生活常理和社会 规范的怀疑与颠覆态度,以超然物外的零度情感叙述死亡 n 们,注重刻画死亡的过 程和死亡的表象。“正是这样一种冷静而客观化的态度,导致了罗兰巴特所说的零 度写作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冷漠的审丑成为可能,而这种审丑又远远不同于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丑的描摹和抨击,而是呈现为清净冷酷的风格。川1 余华以不动声 色的叙述态度把死亡的过程描述得十分形象细腻为能事,把血淋淋的残杀和其他形 式的死亡场景与“零度写作”结合起来,因此其小说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气息阴沉、 毛骨悚然,几乎释卷而逃的死亡景观,给读者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死亡恐惧的感受。 以至于当时的评论家断定:余华的“血管流动着的一定是冰渣子u 引。难逃劫 数中东山杀死露珠时,三次致命的伤害都是用钝器直接打在她的头上。东山先用 烟缸和板凳猛砸露珠的头,作者没有直接叙述露珠遭到击打后的惨状,而是间接描 写烟缸和板凳都被打烂了,并且描述了露珠由惊叫而后来变成了窒息般呻吟的过程。 最后,东山用台扇的底座朝露珠的脑袋劈去,随着“十分沉重的咔嚓一声 ,“露 珠的脑袋像是一个被切开的西瓜一样裂开了”,“脑浆和鲜血”“从裂口溢出”n 朝。一 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硬生生地被钝器打烂头颅而死,这种惨烈残暴的场景使人不由 4 第一章先行到死死亡的默想 地有种心惊肉跳之感。读者阅读小说中这段文字的过程也就是感受死亡恐惧的过程。 现实一种中亲兄弟之间的杀戮,不论是山峰踢死皮皮,还是山岗用煞费心机的 方式杀死山峰都让人感到了暴力狂施导致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来自小说中 人物受到残杀而暴死,更主要的是兄弟间不顾手足般的亲情而互相展开的暴力仇杀, 使原本应该温馨和睦的家庭瞬间毁灭。 在阅读 :死亡叙述中描写“我 被小女孩的家人拿着各种农具施以凶残的报 复的那段文字时,读者不得不跟着作者的叙述体验着恐惧的死亡过程。 “那过程十分简单,镰刀像是砍穿一张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 的盲肠。接着镰刀拔了出来,镰刀拔出去时不仅又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的腹 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当我还来不及用手去捂住肠子时, 那个女人挥着一把锄头朝我脑袋劈了下来,我赶紧歪了一下脑袋,锄头劈在了肩胛上, 像是砍柴一样将我的肩胛骨砍成了两半。我听到肩胛骨断裂时发出的“吱呀 一声, 像是打开一扇门的声音。大汉第三个窜过来。他手里挥着的是一把铁锚。那个女人的 锄头还没拔出时,铁错的四个刺已经砍入了我的胸膛。中间的两个铁塔分别砍断了我 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的一片涌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 而两旁的铁错则插入了左右两叶肺中。左侧的铁锚穿过肺后又插入了心脏。随后那 大汉一用手劲,铁结被拔了出来,铁路拔出后我的两个肺也随之荡到胸膛外面去了。 然后我才倒在了地上,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颗百 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刀 人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死亡体验,因为人若是亲身体验到死亡的话他也就丧 失了生命,更不会有言说这种体验的可能。余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充分发挥想象力 让当事人亲身体验到自己的死亡,这种叙述本身就是在制造恐惧。“我 在众人的疯 狂攻击下皮肤被砍穿,接着肠子被砍断流出体外,后来肩胛骨被砍成了两半,再后 来肺动脉、主动脉、肺和心脏逐一地遭到残暴的致命伤害,最后“我 死了。余华 “精致地描写了“我被众人残杀的过程,每一幕情节的进展都是以“我”身体 某个器官的受损为推动剂。面对一个鲜活的人一次次地被“砍、“劈 、“刺 、“插, 读者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压力。而且“我”从开始遭到砍杀到最后的死亡都没 有一声凄惨的嚎叫或痛苦的呻吟,或许是因为“我 被杀死的时间很短以至于还没 来得及发出一声理应会有的叫声就已经气绝身亡了,或许是作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人这一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仿佛此刻人间 所有的恐惧都向读者尚未做好承受准备的心理袭来。 死亡恐惧在余华的笔下不仅仅表现在一幕幕鲜血扑面、残忍虐杀的死亡场景的 再现,还体现在死亡对生命的不断侵袭即面对衰老的心理感受。古希腊人认为衰老 的恐惧要远甚于死亡的恐惧,这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衰老是生命逐渐消逝的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缓慢过程,但从死亡是对生命否定的角度来讲衰老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死亡。 “死亡作为内在于生命的运动,其表现形式是衰老。当体内生命的细胞不断死灭, 机体的功能逐渐弱化,人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美的丧失。川1 5 1 衰老使人们更加主动地 意识到死亡的存在,觉察到死亡脚步的不断临近,心理上笼罩着层层死亡的暗影而 在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死亡恐惧感。“那天早晨她醒来时感到一种异样的兴奋。她甚至 能够感到那种兴奋如何在她体内流动。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 她明显地觉得脚趾头是最先死去的,然后是整双脚,接着又延伸到腿上。她感到脚 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她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腰 际,涌过腰际后死亡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这时她感到双手离她远去了,脑袋仿佛 正被一条小狗一口一口咬去。最后只剩下心脏了,可死亡己经包围了心脏,像是无 数蚂蚁似的从四周爬向心脏。她觉得心脏有些痒滋滋的。州嘲在叙述声音极尽精细地 描摹下,视觉、听觉、感觉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人物心理声音的空白增强了行 动紧密的节奏,像漆黑的夜晚听到的持续不断的阴森的脚步声,加深了读者内心中 紧锣密鼓的恐惧和战栗。 在细雨中呼喊里国庆的婆婆站在生死的界线上,感到死 亡向她日渐逼近,以致有许多出人意料的言语和举动。她阴森低沉的语调讲述着她 和死人的交流,仿佛这一切真的发生在她身上。直到很久以后,孙光林才明白她被 生死两者都抛弃的孤独、恐惧的心理状态。 虽然普遍认为后期余华的小说多了许多温情脉脉的成分,读者能够明晰地感觉 到一缕缕温情的阳光洒落在整个小说文本上,但是具体到死亡事件依然会让人看到 或隐或现的恐惧。死亡的恐惧还体现在历史或现实的情境对人的生存愿望的压迫上。 在 活着和l :许三观卖血记中特殊历史环境和自然灾害共同构建起的死亡恐惧, 严重威胁着福贵和许三观等为代表的广大底层民众的生存。徐福贵一生中经历了亲 人一个个死去而远离自己,甚至最后一个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外孙也因饥饿吃了太 多的黄豆而被胀死。这样一个“集体死亡 的故事还不足以让人感到恐怖吗? 许三 观为了给生病的一乐筹钱治病,被迫在去上海医院的路上一次次沿途卖血,一次次 经历着生死的煎熬。而早期和他一起卖过血的阿方和根龙都已经因为卖血死掉了。 生活的重压使人无法顾及生命,但不顾生死的行为又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是一个 悖论。已经预料到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发生,许三观依然做出了许多在现实情境的压 迫下的人们都会做的举动。不是不知死亡的恐惧,而是面对将来死亡可能带来的恐 惧与眼前窘迫的生存压力产生的恐惧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在叙述死亡时余华表现出了极端的冷静,不管笔下表现的死亡再如何残忍惨烈, 再如何阴森可怖,他自己似乎都不为之所动。难道作者是金刚不坏之身而不受人类 这一普遍情感的控制? 既然人从一出生就要面对死亡的侵袭和最终的征服,而且有 着生死观念的人类明知死亡是生命无法抗拒的杀手,无法绝对地战胜死亡,也无法 6 第一章先行到死一死亡的默想 排除死亡的伤害,那么人畏惧死亡,视死亡为最恐怖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人 只有在感觉到没有能力和力量去反击具有伤害性的力量时,才会产生恐惧。即使为 着某一目的、信仰或原因,视死如归的人们也无法完全掩饰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恐 惧死亡的细微的心灵情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新爱洛绮丝中 宣称: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 n 刀下面再让我们看两段文字: “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炎 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在我的记忆 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四周是很高的树木,里而有一扇气窗永远打开着,在夏 天时,外面的树枝和树叶会从那里伸进来。 当时我惟一的恐惧是在黑夜里,看到月光照耀中的树梢,尖细树梢在月光里闪 闪发亮,伸向空中,这情景每次都让我发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我一看 到它就害怕。 u 副 “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到死人一,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透露出余华不能 确定儿时的他到底怕不怕死亡的语气。根据死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知:“五岁至九 岁的小孩对死亡的认识成熟了很多。他们知道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后就不能 再象从前一样生活了,死去以后不能再活转来了。但是,他们把死亡看成与自己无 关的事情,认为死亡只是死亡的事;死亡就是象坏人一样的东西,专门抓胆 小的愚笨的孩子,聪明的人可以用机智战胜死亡。川坞1 孩童时的余华看到“被一块布 盖住的死人 ,把死想成别人的事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加以考虑。谈到在医院的经历时 余华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对死亡己经很麻木,可以说比较习惯了吧”。一个小孩 对死人见得多了,白天对太平间固然可以不怕。对死亡“麻木”和“习惯”并不能 说明对死亡无恐惧心理,相反地倒是为余华有死亡恐惧又提供了一个佐证,因为“麻 木 和“习惯 是对死亡恐惧产生心理抵御机制的一种表现。而余华对月光下闪闪 发亮的树梢的恐惧,则是很明显表达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夜晚他由窗外的树 枝很容易地联想到了太平间,又想到了死人,自然就害怕地发抖了。童年的经历对 每个人都会是一段抹不去的回忆,而且特殊的童年生活还会对人生的行为处事产生 比较明显的影响。“如果把人生历程比做一只越飞越高的风筝,那么童年体验就如同 放风筝者手中操纵、牵制风筝的那根线。州制“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写作 方向,最初来到他生命中的印象构成了世界的形象,成年后对世界的印象只是对童 年印象的补充或者修改。 乜盯余华还不止一次说过类似的话。“在医院的童年提供 给余华的不是对死亡没有一丝恐惧心理的无畏无惧的精神,而是更多的接触死亡、 感受死亡的机会。“死亡的经历”只是成为他日后从事小说创作可作借鉴的资源,为 他在面对自己笔下悲惨恐怖的死亡场景时具有的冷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余 华在大量的死亡叙述中并没有把自己对死亡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考表现在文本表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而是隐藏在了小说内部。 余华的意识深处对死亡并非没有丝毫的恐惧,那为何还能不动声色地把死亡表 现得如此令人惊栗觳觫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死亡恐惧的合理性。恐惧死亡 并不是一无是处,而且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了它的合理性因素。人们能在对死亡的 恐惧中更好地感知死亡,认识死亡,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生命。恐惧死亡反过来也能 使人懂得珍惜眷爱生命和意识到生命的尊严,同时能够认真地对待生命,积极寻求 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人无法战胜死亡本身,但是人可以战胜心灵对死亡的恐 惧。人战胜死亡恐惧的过程也就是人理解生命、体悟人生的过程。其次,死亡恐惧 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美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普遍的认同丑也属于美学的范 畴。余华小说里大量的令人恐惧的死亡场景可谓是丑到极致了。它给人们的不是美 的愉悦,而是丑感和痛感,价值意义的生成感,“使接受者产生某种意蕴的领悟和精 神意识的知觉发现也就完成了其存在意义嘲。死亡现象在艺术中最能刺激人的心 理机制,引发情绪波浪的高潮与低落,可能是作者和欣赏者都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 加上零度叙述下的死亡恐惧的“震撼 作用,它就能使欣赏者产生阅读的瞬间感受, 而且这种体验往往更加接近作者隐藏在文本表层之下真实的写作意图。再次,作家 采用了先锋的叙述策略。当初很多先锋作家纷纷仿效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 小说创作,余华也不例外,从写作之初他就开始了多方面的先锋写作尝试。按俄国 新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反常规的叙述往往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和阅读热情,从而也 使艺术品更具吸引力和隽永的意味。余华认为先锋不仅仅指叙述技巧的变新求异, 而且更重要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川2 3 1 即先锋的意识。余华正是把这种“先锋的精神 与自己对死亡的独特体验融合起来,为表达自己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创作了大量包 含着令读者感到疹得发慌,脊梁骨冒出丝丝凉意的恐怖死亡景观的小说。 二、死亡的荒诞与宿命 在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余华比较兴奋,他觉得这篇充满荒诞的小说是十 分真实的。余华认为“由于长久以来过于科学地理解真实,真实似乎只对早餐这类 事物有意义”嘲,而“真实的含义”被困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人们“曲解 了。“当 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 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 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 真实。川矧余华不相信被假象所遮蔽的现实,他充分发挥个人自由的想象,以背叛人 们日常熟悉的经验的虚伪形式展开了他对心中感悟到的真实的追问。余华说:“我觉 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罩的那种真 实。一嘲那么余华心中的真实是什么昵? 余华觉得“有时候荒诞比真实更加接近现 8 第一章先行到死死亡的默想 实 ,荒诞更加接近现实的真实本质。跚死亡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归宿,是生存的最 大的消解体,而且是人类面对的唯一的必然绝对的事物,这本身就是荒诞的。余华 的小说文本借助虚构,通过叙述充满荒诞性的死亡表达作者关于“真实”的看法。 萨特说:“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死亡的荒谬性。 嘲入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终究会有赴 死的那一天,但是究竟会在哪一天哪一刻以哪种方式死亡他却无从得知。死亡对人 的存在起到负面的消解作用。如果说人的生存代表着人的拥有的话,那么死亡则意 味着要把这一切拥有都带走。人的死亡可谓是充满着荒诞。“上帝决定借你演一出荒 诞剧,你别无选择,只有接受而已。 嘲人的死亡就是上帝导演的人生荒诞剧中的一 幕重头戏。余华通过表现死亡的荒诞向人们展示生存世界的荒谬本质。在世事如 烟中,作者讲述了一个个离奇古怪的死亡事件。算命先生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不 仅采取“取阴补阳”的手法在许多女孩子身上打主意,而且不惜以自己儿女的生命 作为自己长寿垫付的资本,最后一个儿子的去世也同时宣告了他的死期已经不远。 司机做梦梦见自己开车时撞了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为了防止恶梦成真他买下 了在路上碰到的灰衣女人的衣服,并当场开车把衣服轧了一下。而那个女的看衣服 没坏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又穿上了,回家后这个女的却没有任何症状地稀里糊涂 死掉了。人们只是发现她的灰色上衣上面有一道粗粗的车轮痕迹。而司机在参加这 个灰衣女人的女儿的婚礼时出人意料地自杀身亡。还有,瞎子、接生婆等人的死亡 也是荒诞不经的。一系列离奇的死亡事件组成了小说的荒诞内容,而一幕幕荒诞的 死亡叙述构造了一个文本之外的荒谬世界。西北风呼啸的下午中“我”早晨一觉 醒来,一个刚刚死亡的陌生人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我 的朋友,而“我”却连他是 谁,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不仅如此,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 又不得不去参加 了他的葬礼,陪着他的家人哭丧,还答应照顾好他的家人。 鲜血梅花讲述了虚弱 不堪的阮阔海踏上江湖,寻找杀父仇人为死去父亲报仇的故事。经过十年的苦苦寻 仇的江湖漂泊的生活,他得到的事实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刘天和李东分别死在了胭脂 女和黑针大侠的手里。而胭脂女和黑针大侠都分别曾经让阮阔海帮忙打听过刘天和 李东,阮阔海还一一告诉了他们这两个人的下落。可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这两个人也 正是自己十年来要找的仇人。 余华对现实的不信任来源于他和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真正的现实“总是令 人费解和难以捉摸的”,而“对于作家来说,生活中的现实总是不真实的洲。尽管 后期的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等小说融入许多传统的因素,尤其是故事内核, 但是这些小说同样有着许多荒诞离奇的情节和内容。许三观仅仅为了证实自己强健 的体格,凭着一时的冲动就学着同村人的样子去卖血,而血在中国入的眼里代表着 生命力和精气神,和生命一样的重要和神圣。后来为了生计和给一乐看病,他又陆 续不断地卖血,尤其是去上海医院的一路上他不顾生命安危到一个地方卖一次血。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三观前前后后共卖血十一次,而与自己在一起卖过血的阿方和根龙都早已经身体 透支死亡。活着中徐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而且大部分是非正常死 亡。他的父母死的还算正常,但儿子有庆是因为救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几庆霞难 产而死,妻子死于积劳成疾,女婿死于一次意外的建筑事故,相依为命的外孙因吃 的豆子太多被活活胀死了。倘若只单看一个人的死亡还谈不上太离奇,但是这么多 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显得极致离奇了,让人不得不感慨命 运的无常和无情。 死亡是必然的,但它又受到种种偶然的不确定因素支配着。一个随意的决定, 一次果断的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更有甚者会导致死亡。余华在 虚伪的 作品中讲到他对常理的质疑,“眼前的一切都像是事先已经安排好,在某种隐蔽的 力量指使下展开其运动 ,“必然的因素已不再统治我,偶然的因素则异常地活跃起 来。川3 u 因此,余华有了 死亡叙述、命中注定、 难逃劫数、偶然事件等充 分显示了偶然巧合因素对人的死亡的操纵。 死亡叙述中的司机开车轧死了一个小 女孩儿,这已是第二次车祸了。而“本来我也没准备把卡车往另一个方向开去,所 以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3 2 1 这不仅是小说中人物的想法,也代表了余华本人的看 法。偶然事件里,在与江飘通信的整个过程中,陈河始终都把发生在咖啡馆里的 凶杀案看作了一件与己无关的偶然事件。然而他却在不知不觉中亲手导演了自己的 死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偶然事件最后居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单看题目, 就可以看出作者欲借助小说:难逃劫数来表达人的死亡宿命是劫数难逃。当因杀 死小男孩而获罪的广佛站在被告席上的时候才想起了杀人的当天,命运不止一次地 向他做出过暗示。而此前,森林和彩蝶都预感到了小男孩和广佛的死亡。偶然性的 带着神秘色彩的宿命宣告死亡的同时也把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十足地表现了出来。在 命中注定中,这种宿命意识表现得更为神秘荒诞,厄运的来临更是毫无征兆。 主人公陈雷三十年后暴死于少年时代就听到有自己的声音在呼喊“救命的汪家旧 宅中,仿佛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在这些作品里,人被一个神秘莫测的命运 大手所掌控,随时都会遭遇不测,所做的只有接受无情的宿命安排。余华的小说大 都带有一层神秘的宿命色彩:人生中的很多遭遇在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支配。事实 上,余华小说中的命运观只是一个较浅层次表面的叙述形式,在故事文本的背后有 着更为深刻的意图。宿命中体现着荒诞,其本身就有着大量的荒诞因素。余华描写 宿命是表现荒诞的手段,借宿命的故事述说着“荒诞 的文学意图。 “就荒诞的构成来说,必须是意义的真正缺乏才可能有荒诞。川列荒诞使人生归 于无意义的虚无。余华的小说中有一些灰色人物死在了粪缸或粪坑里:在细雨中呼 喊中的孙广才喝醉酒死在了粪坑里;一个地主的死中的老地主和活着中福 贵的爹都死在了粪缸里;还有 兄弟中偷看女厕所时李光头的爹受到惊吓掉在粪 1 0 第一章先行到死一死亡的默想 池里而淹死了。死亡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人生中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而这些人物的 死亡场景或意境都多少带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色彩变成了闹剧。“确切地说,喜剧性 的死亡意境属于黑色幽默的范畴。黑色幽默在美学意义上属于喜剧,它排斥崇高的 概念,也否定理性的参与,它强调社会的荒谬与疯狂。川3 们这几个人的死都与使人感 觉污秽不堪的大粪扯上了关系,他们的死亡以及人生的意义也因此被消解殆尽了。 “就常规意义上,荒诞是指在其中找不到意义的,有悖情理或理性的对象,但要发 现其意义的缺乏,却必须是一幅有意义的眼睛。川蚓余华就是凭借着一双“有意 义的眼睛通过叙述大量的有悖常理、非理性的死亡去发现缺乏意义的现实的荒诞 本质。 “荒诞感或荒谬感的出现是先锋文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荒诞感的体验和 表达,正是对于存在问题的彰显。在先锋作家的作品中死亡叙述除了荒诞意味外, 或多或少地又带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余华处于当时的先锋文学潮流中当然也难以免 俗。他的个别的小说作品就明显地流于一种文字游戏的形式,而缺乏更多的“有意 义的眼睛 的关照。但余华大部分表现死亡荒诞性的小说都很好地达到了“去蔽一 的艺术效果,还原了现实的真实状态和存在的本质特征。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苦难生存的本真状态 苦难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我们追求单纯的生活,却发现它是支离破碎、 自相矛盾的。我们渴望幸福与安宁,却只能看到冲突、烦恼与悲哀。正如叔本华 所言:“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一测虽然叔本 华说的痛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苦难,但是人活在世上难以摆脱遭受各种苦难的侵袭 和承受痛苦的人生本质。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整个地球经历了翻天 覆地的动荡变化。人类也随之经受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灾难。当时很多作家的文学创 作都强烈地表现出了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苦难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主 题。余华也有着难以释怀的苦难意识,对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世的艰辛格外地关注。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体恤民情,对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传统。余华的作品 在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更多地融入了现代苦难意识。 余华通过他的小说向读者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苦难的故事,“其小说刻意延迟、 回避甚至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明确的价值判断与情感渗透 嘲。余华在 小说的文字中对自己笔下描述的生存苦难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很少对其作讽刺或 批评等主观评价。他仿佛只是担当一个冷静、客观地描述人间苦难的讲述人角色。 与同时期表现苦难意识较多的有着代表性的几个作家张炜,张承志和刘震 云作比较后,郜元宝指出:“不能说余华没有讽刺精神,没有心灵的信仰,没有朴素 的大地之恋。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余华小说的取向 嗍。那么,余华小说描写 苦难的主要取向和主要的创作动机又是什么呢? “对苦难由来已久的人来说,同情 和怜悯仅仅是装饰品,他们需要的是和自己一起经历了苦难的思想和感受,而不是 旁观者同情的叹息”m 1 。余华在评论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时说了上面的话。 余华认为只是对苦难表示同情和怜悯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经历者来 思考和感受苦难。余华的小说要做的不是评判和怜悯,而是让读者和自己一同经历 苦难,感受苦难,思考苦难,对苦难形成更为深刻真切的认识,以此更好地思考和 理解人的生存。 一、暴力重压下的苦难 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暴力叙述可谓组成了其小说的半壁江山。 从初显暴力端倪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蛰伏十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兄弟,余华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被暴力浸染,生活在暴力的重压之下,感受着暴力带来的苦难。 余华曾经在虚伪的作品中说过:“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 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川蛇1 当时的评论界把这句话当成了余华有暴力叙述 倾向,酷爱暴力叙述的“供状 ,据此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2 第二章苦难生存的本真状态 其中张颐武就满含批评地指出“余华好像迷上了暴力 “引,著名的自由批评家王彬 彬也毫不留情地把余华的小说世界比作“屠宰场 。新时期另一位著名作家莫言对惨 烈的暴力场面细描的热衷也是大家公认的。:红高粱中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活剥的场 面被描写得十分血腥、凄惨,但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罗汉大爷虽受到酷刑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大骂不止,尤其是被割下的两只耳朵放在盘子里时还活蹦 乱跳,这些描写中生命力的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