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y 17 6 017 芝 复仇即对仇人进行报复,是文化不丌时人民的一种自助行为。当 公权不能惩治凶手平息受害者亲属的愤恨时,复仇行为就必然会发 生。古代中国由于宗法制的存在,国家为了防止家族、宗族间的大规 模仇杀,开始对复仇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复仇制度建立起来。从春 秋战国直至魏晋南北朝,历朝历代统治阶层对复仇的态度在支持与反 对之间徘徊,有赞成复仇的,有反对复仇的,也有采取折中的办法, 允许有条件复仇的,这些都在各朝代礼与法有关复仇问题的规定中有 所反映。然而集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对于复仇问题竟然只字不提, 这给唐代复仇案件的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唐律疏议 的字里行间多少表露出国家禁止复仇的态势,但是由于受礼制、舆论、 皇帝个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家对复仇者的处置有着不同的结 果。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人们针对复仇问题展开的多次讨论,这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制定有关复仇的律法条文提供了参 考。 关键词:复仇复仇制度唐律礼制 ! r e v e n g eo f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r e v e n g ei sr e t a l i a t i o no ft h ee n e m y i ti sas e l f - h e l pb e h a v i o ro f p r i m i t i v ep e o p l e w h e nt h ep u b l i cp o w e rt oc a l mt h er e l a t i v e so fv i c t i m sc a l ln o t p u n i s ht h ep e r p e t r a t o r s o ft h eo u t r a g e ,t h er e v e n g ei sb o u n dt oh a p p e n a s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e r et h e 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r u l eo fl a w ,t h es t a t ei no r d e rt op r e v e n tr e v e n g eb e t w e e nt h ef a m i l i e s , a c t so fr e v e n g eb e g a nt or e g u l a t ea n dc o n s t r a i n t s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s y s t e mo fr e t a l i a t i o n u n t i lt h ew e ia n dj i nf r o m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c h i n e s ed y n a s t i e sr u l i n g c l a s so nt h ea t t i t u d eo fr e v e n g eh o v e r i n gb e t w e e ns u p p o r ta n do p p o s i t i o n ,t h e r ei si n f a v o ro f r e v e n g e ,r e v e n g eo fo b j e c t i o n ,h a v et a k e nac o m p r o m i s ea p p r o a c ht h a ta l l o w s c o n d i t i o n a lr e v e n g e ,t h e s ea r et h ed y n a s t yr i t u a la n dl a wi s s u e sr e l a t e dt ot h e p r o v i s i o n so fr e v e n g eb er e f l e c t e d h o w e v e r ,”t h et a n gl v t o o kc h i n a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l e g a lm o d e lt ot h eq u e s t i o no fr e v e n g ei sn om e n t i o nt h i st o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o f j u d i c i a lr e v e n g eo p e r a t i o nb r o u g h tg r e a td i f f i c u l t i e s a l t h o u g h “t a n gl vs h uy i i n b e t w e e nt h el i n e sr e v e a l e dt h en u m b e ro fr e v e n g ea g a i n s tt h et r e n do ft h es y s t e ma s g i f t s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t h ee m p e r o rp e r s o n a la t t i t u d e s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 ,m a k e st h e d i s p o s a lo f t h es t a t ea v e n g e r h a sa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a i nt h ec a s eo f t h et r e a t m e n tp r o c e s s , i ta l s ol a u n c h e da g a i n s tt h er e v e n g ei s s u ed i s c u s s i o n s ,w h i c hl a t e rh a dap r o f o u n d i m p a c t ,f o rt h el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r o v i s i o n so ft h el a wo fr e v e n g ep r o v i d e sa r e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 r e v e n g er e v e n g es y s t e m t a n gi ve t i q u e t t e 目录 绪论1 一、选题意义1 二、研究现状1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4 第一章复仇与复仇制度5 第一节复仇以及复仇制度的由来一5 第二节唐以前礼制中有关复仇的规定7 一、春秋战国复仇制度的兴起。7 二、两汉儒家思想对复仇的张扬1 0 三、魏晋南北朝对礼制中有关复仇规定的审视1 1 第三节唐以前有关复仇的法令条文1 3 : 第二章唐代的复仇制度与复仇案件分析1 7 第一节唐代有关复仇的法令条文1 7 第二节唐代复仇案件的司法操作。1 8 第三节案件的总结:2 9 第四节唐代复仇对后世的影响3 0 一、法律方面3 l 二、礼制方面- 3 2 结论;3 3 参考文献3 5 、 致 射3 7 个人简历3 8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一、选题意义一、迈趔思义 绪论 “复仇”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久悬未决,它本质上体现了在制度、意识形态 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礼与法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使得复仇行为屡禁 不止,并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古代中国有关是否允许复仇这一话题的争论颇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复仇案件的审理所表现出的礼法冲突不可调和,在封建礼教思 想的影响下这成为了一个始终不能解决的矛盾。本文j 下是以复仇主要以唐代 复仇案件的审理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统治者、社会各阶层所持 的观点与立场,来达到对复仇现象的再认识,探索古代礼法之争的内在本质。在 当今社会复仇作为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在思想意识领域,复仇观念仍存在于社 。 会之中,成为了推动法制现代化的障碍。笔者正是要通过探讨复仇这一话题,来 强调法律至上的重要性,破除“人情大于国法”的错误观念。 二、研究现状 1 、 ” 有关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少,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此问题 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科,它还涉及到诸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 学等其它众多学科。受当前条件制约,本人所搜集到的资料极为有限,还有待进 一步搜集,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该书在第一 章中专门抽出一节来论述中国古代的亲属复仇现象,同时还分析论述了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政府对复仇问题所持的态度。通过对古代复仇现象的解析,瞿先生认为 “从东汉以来的法律除了元代一时期外,都是禁止人民私复仇的”。“法律对复仇 事件的态度是要求子孙依据法律程序告官请求伸雪,私和不究或私刑擅杀都是法 律所不容许的 。 同时,该书第六章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一章给予本人很大启发,瞿先生 在该章节论述了礼与法、德与刑之关系,认为儒家法家都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 其分别只在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熊逸先生的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0 7 年版) ,该书言语生动,思想深刻,开篇伊始,作者便就徐元庆为父报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仇案对复仇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进一步讨论梁悦谋杀案,由此引申出春秋公 羊传的复仇观念。该书不但从中国文化中对复仇问题寻根溯源,还兼涉了西方 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从诸多方面对复仇问题进行辨析,这对于本 人的论文写作大有裨益。 陈登武先生的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 北京大学 出版社2 0 0 7 年8 月) ,该书从“人间世”的法律犯罪课题延伸到“幽幂界 的 地狱审判,讨论唐代法制的相关方面,包括:透过庶民犯罪,检视唐代诉讼制度 的实际运作概况,庶民犯罪个案所彰显的社会治安概况与国家的因应措施;国家 在建立发秩序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超越法律之外的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力量,以减 低犯罪率,达到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该书第六章标题即为“复仇 国家公 权与私刑的两难,通过对复仇理论的探讨、唐代复仇案件的分析以及对白居易判 文中的复仇问题的研究,总结出国家在处理复仇案件时的两难处境。 与之相关的论文有i 。 苗明字先生的中国古代复仇制度初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该文认为复仇在传统社会罩既是一种需要打击的犯罪行为,又是一 种值得提倡的高尚行为。复仇现象在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而得不到制止。在法律与 伦理发生冲突时,不同朝代、不同人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趋势是逐渐重视 法律。 张建国先生的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 法学1 9 9 8 年第8 期) ,该文对 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表述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主要问 题有二,其一,从孟子的话( 孟子尽心下) 是否能推出先秦或战国时代是复 仇自由的时代;其二亲属复仇的长期存在是否和家族制度在中国的长期存在相 关。尤其是作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否定,本人认为颇具合理性。 迈克尔达尔比著,王立、魏彬彬所译的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 丹 东师专学报第2 4 卷第3 期) ,该文认为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 , 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 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 和“解救”法规的严密化。作者于唐 宋_ 节对陈子昂、柳宗元、韩愈三人对待复仇态度的详细论述将会对本人的论文 写作给予很大的帮助。 2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胡淑芳:( 中国“复仇”制度论考 补遗,( 江汉论坛2 p 0 5 年第7 期) , 该文从四方面对钱大群先生中国“复仇 制度论考补论:过失杀人受害者亲 属复仇的规定;东汉对复仇者的制裁:元代复仇制度属于中华法系与蒙古法系的 融合;赦免制度对复仇制度的补充。其中作者对第四方面的论述给予本人启发很 大,对复仇行为的特赦现象恰恰表明了复仇行为在当时的朝代是为法律所禁止 的。 张玉光先生的儒家孝义思想对传统中国国家司法主义的影响以“复仇” 制度为论域的思考(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第6 卷第5 期) ,该文认为复仇制度 作为宗法伦理社会的伴生物,孝义是其产生并持续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孝,复仇 l 制度便不可能产生和长期存在下去。在对复仇的态度上,各朝代的统治者从一定 程度的肯定到逐步的限制,到最后的明令禁止复仇,其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儒家孝 义思想与传统中国国家司法主义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虽然复仇制度在国家司法 主义的挤压下活动的空间大大的萎缩,但对复仇制度禁而不止的现象却与封建社 会相始终。 一 连宏:唐代复仇问题浅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第1 7 卷第2 期) ,该文一 。 从复仇产生的渊源入手,对唐代有关复仇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唐代对复仇问 题的三种观点,即主张可以有条件的复仇、主张对复仇者按律惩处但对此种行为 应予表彰、主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文与我的论文题目比较接近,对本人 来说该文所起的借鉴作用也会非常大的。 邱锋、汪建武先生的( 春秋公羊传) 复仇论浅议(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8 年第6 期) ,该文对春秋公羊传倡议复仇这一言论予以分析,认为其有 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了复父母之仇的与尽君臣之义的联系,将臣子讨伐弑君 者与血亲复仇相互等同。二是明显地表达了齐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点。三是提 出了臣子可以向无道的君主复仇,对比孔、孟、苟的观点,这种复仇奇论与孟子 , 的思想颇有相同之处。 唐红林、邹剑锋先生的儒家“孝治 对“血亲复仇”的抑扬( 宁波大学 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该文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伦理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 标准,统治者也极力推行儒家伦理的孝观念,对维护和保护家族利益而侵犯他人 的违法行为予以宽宥,以彰显统治者的仁政。血亲复仇作为伦理道德的义务,体 3 青海师范入学硕十学位论文 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儒家观念的吹捧,但是血亲复仇本身就是一种仇杀。 历代统治者对此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意图将血亲复仇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也体现了中华法系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特征。 。 王立先生的中国古代恩赦复仇的心理与民俗背景(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第1 7 卷第3 期) ,该文认为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 必然表现。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法律对复 仇本身的限制摇摆不定也是官吏们宽纵复仇的外在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执法官吏 对复仇正义性的认同,以及由复仇伦理价值激起的正义感,是宽纵复仇之个别性 原因外的本质原因。此与古代早已有之的复仇制度结合,构成了官吏们尽量避免 执法不义的深层情节。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有关复仇课题的研究著作颇多,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通过阅读诸学者的有 关论著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作思路。第一阶段本论文试从解释复仇与复仇 制度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复仇制度的产生原因。第二阶段则分别从礼、法两方面 叙述复仇制度从春秋战国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衍变。第三阶段为本论文的重 点,首先笔者将从对唐代有关法令的分析推断唐政府对待复仇行为的态度,然后 依据史籍中有关复仇案件的记载结合历史学、法学等理论,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唐 代复仇案件的司法处置并从中得出结论。 z 、 4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第一章复仇与复仇制度 第一节复仇以及复仇制度的由来 , 复仇,即对仇人进行报复。 杨鸿烈先生认为:“复仇 是文化不开时人民的自助。到了实行国家司法主 义的时候,就成为“不法行为 。 周天游先生对复仇这样解释:“复仇是古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社会习俗。在原 始社会里,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当父母、兄弟姐妹被他人杀害或遭到侮辱,作 为子弟或族人有义务报仇杀人的一种行为。 朱苏力在文学中的复仇与法律中说:“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复仇制度是 人的生物性决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凡是没有复仇本能,就会被淘汰。 其认 为复仇是人的自然属性。 苗鸣宇在中国古代复仇制度初探一文中则提出:“复仇这种意识并非与 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灌输培养的,就好比现代人在法制观念的熏陶之下,碰 到这种事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 苗鸣宇认为复仇是人后天培养的观念意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j 这种观点 恰与前者相悖。笔者比较赞成朱苏力的说法,复仇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于自然 防卫本能和所谓的“天性,为受到伤害的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寻求正义的救助。 只是这种天性在后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所改变,或增强或削弱罢了。可以这么 说,复仇行为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即使是在今 天的“法治”社会,复仇的思想一直都还有着广泛的影响: 尤其当公权不能惩治凶手平息受害者亲属的愤恨,复仇行为就必然会发生。 在缺乏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维持公正的社会中,允许私人自行寻求赔偿自然不足 为怪,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国家尚未形成,法规只是氏族或部落内部可以实行的 一种制约性因素,对于其它氏族或部落来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氏族、部落之间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道德规范的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部族的成员受到 外部族侵害,自助即成为唯一寻求赔偿的正常途径。瞿同祖先生在其中国法律 与中国社会一书中说道:“被害人可以去寻找他的仇人予以同样的伤害。社会 上承认他报复的权利,即使他自己报不了仇,他的仇人的生命也有同样的危险。 他的家属和他的族人都有为他报仇的义务,不但以为族人彼此系兄弟姐妹,应互 周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第2 页 此为朱苏力于2 0 0 0 年1 1 月2 3h 枉复目大学5 3 0 1 报告厅所作文学中的复仇与法律讲座。下载网址 h t t p :a r t i c l e c h i n a l a w i n f o c o r n a r t i c l e _ d e t a i l a s p ? a r t i c l e l d = 3 0 9 8 苗明字:中国古代复仇制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 l 卷,第六期 5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相扶助,共同御侮,而且认为个人的伤害无异于全族的伤害,个人的仇人即等于 全族的仇人,所以扩大成为一种联合的责任,以联合的力量去寻求报复。特别是 族人被人杀死,或因伤重而死,报仇的责任全落在死者的族人身上,更是责无旁 贷,义不容辞的了。报仇可说是一种神圣的义务。”新唐书中就记载了松外 蛮的复仇状况:“凡相杀必报,力不能则其部助攻之。 国 私有制产生之后许多古法典都对复仇行为采取了顺应的原则。如可兰经 中所说:“谁侵犯你们,你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报复谁”。 这反映了在古代社会 早期,大多数法律都是认可复仇行为的,对复仇行为的认可并由此制定一系列行 为规范诸如罗马法等,这是社会发展初期的必然过程,由此可知,在古代早期复 仇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成为了一种观念和习惯。 然而,对复仇行为的认可并不能表示针对复仇现象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复 仇的制度,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因为没有法规条 令的限制约束,复仇这一行为在原始社会只能是一种习惯和风俗,而不能称得上 制度。 由氏族、部落间的血亲复仇而导致的大范围仇杀现象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 ,“在家族为社会单位,个人完全隶属于家族的时代,复仇者的心目中不是说某甲 杀了某乙,而是说某家某族对于我的家我的族有了伤害的行为,他在这种情形之 下,于是抵抗复仇也成为全族的联合的责任,每一个族人为保护自己及其族人而 战斗,他的族人,对于伤害乙族而引起乙族忿怒的肇祸者,是否不对,是不问的。 常因此而演成家与家间、族与族间的大规模的械斗。”霍存福先生亦在复仇报 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一书中提到“原始复仇习俗,在 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起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_ 一孕育了报复刑的诞 生;但在国家法制建立之后,却是一种破坏性存在,常表现出对法制原则之超越 它的否定和蔑视。” 由此随着公权力量的加强,限制复仇乃至禁止复仇成为之 后历史发展的主流。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亦认为:“法 律机构发达以后,生杀予夺之权被国家收回,私人便不再有擅自杀人的权利,杀 人便成为犯罪的行为,须受国法的制裁。在这种情形之下,复仇自与国法不相容, 瞿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3 页 新唐书卷2 2 2 南蛮传 马孥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l 页 罂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3 页:历史上如希腊人、希伯来人、阿拉伯人、 印度人,都允许复仇,摩两法和町兰经都认为复仇是对的。古代日本人法律卜许可复仇,并有若干 限制。英国在十世纪时、意人利一直到十六世纪时还有此风。在原始社会中,更是小胜枚举,爱斯基摩人、 东非洲十人、非洲的c o n g o 人、澳洲西部土人、美拉尼西哑人、英属新几内哑的印第安人,以及美洲的印 第安人,都有这种习惯。 瞿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4 页 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j “版社,2 0 0 5 年版,第 2 6 页 6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而逐渐的被禁止了。 一 不过古代中国西周或者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的存在,使得复仇由部族间的血 亲复仇衍变为家族宗族间的复仇,与此同时,国家法律机构尚未成熟,不够健全, 国家的控制力远远不能够做到为多数受害者进行公正的复仇,自助仍然是对凶手 执行报复的主要方式,因此国家虽然不能防止个人的仇杀,意即对复仇的许可, 但是国家却有必要对家族乃至宗族问的大规模仇杀进行阻止,因为这比起个人的 复仇其对社会的危害要大的多,中国古代最初的针对复仇的限定和规范便由此而 生,如周礼和春秋所载的“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 、 “复仇 不除害、“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仇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 仇之则死 等规定,这表明复仇行为由血亲复仇向同态复仇开始转变,中国古 代复仇制度建立起来。 对于复仇行为而言,复仇制度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复仇制度在各朝各 代的发展衍变自然影响到同时代乃至后世人的复仇行为,从上文可以看出来,复 仇制度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承认并支持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则是规 范复仇行为,约束无限制的仇杀,因此我们看待复仇制度的发展衍变主要是看复 仇制度在这两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大都体现在儒家经典与法律条文中,在下面 两节中,笔者将以复仇制度的衍变为线索,从礼、法两方面分别论述中国古代早 期的复仇。 7 第二节唐以前礼制中有关复仇的规定 一、春秋战国二复仇制度的兴起 周天游先生在古代复仇面面观一书中认为:“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的 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复仇制度,其起始时间已无从确考。但根据散见于礼记、 周礼和春秋三传等儒家经典中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诸子学派著作的零 星记述,它至迟形成于西周时期,还是大体可信的。 笔者认为周先生关于复仇制度“至迟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理由较为勉强,使 用春秋时代已有复仇制度这一说法应该更为准确。毕竟礼记、周礼、春秋 瞿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7 页 、 “反杀”,郑玄认为是杀人者恐被害人子孙复仇,进而杀之,如是则人人得而诛之。明人何乔斯则认为。反 杀”是仇人之子弟复杀其人。笔肯认为郑玄的说法较为中肯在不考虑法律以及本条内容所规定之殿则的 情况下根据“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之原则,反复相杀是一种必然,不可能“使邦国交雠之”,南齐朱谦之 一案即是证明。因此何乔斯的说法笔肯认为是小正确的。郑玄的解释实际上也是一种主流说法。 周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页 青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三传为后人所编所作,主要还是体现了春秋战国以及汉代的思想观念,所以这些 经典是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证明复仇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的,这仅仅是一种可能 与猜测。 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长期经验的总结,人们认识到氏族、部 落之间的互相依赖与和平相处,对双方来说更为有利。于是通过和谈,伤害人以 赎罪赔偿来消除对方仇恨的形式开始流行。例如摩西“十诫”中即有规定: “要把那故意杀人的杀了 ,而且“不可以收赎价代替他的命,他必须治死 。这 表明此时已经出现了收赎价代替人性命的司法实际。汉漠拉比法典对许多伤 害案件规定了固定数额的赎会,卜- 表法也有类似的规定。牿兰经中允许 通过支付赎金代替复仇。中世纪的西廖也广泛以赎金代替复仇。同时后汉书呜 桓传亦记载凡氏族问出现仇杀事件,允许他们自相报复。如果双方杀害不止, 则请部落首领出面调解,“听出马牛羊以赎死”。圆总之,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氏 族的整体意识开始弱化,成员个体意识逐渐萌发;国家不断强化公共裁判的权力, 私有制赋予了财产以重要的价值,复f f l 适用的范围日益缩小,而“以赔偿来代替 复仇是法律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然而赎罪赔偿的方式终究没有在中国古代普 遍流行开来,关键还是因为作为宗法制度的产物,礼法所宣扬的“亲亲“尊尊” 的原则成为复仇制度的伦理核心和出发点:复仇建立在孝道这一伦理道德规范 上,因此亲属复仇,即为父报仇、为兄报仇,为族人报仇乃至为外人( 君王,师 长、朋友) 报仇,都是义举,原则上理所当然能够得到社会上的支持q 而“孝 作为一种观念自西周初现,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不孝 即为人之大恶,甚至在儒家思想的宣扬下移孝于忠。因此,复仇具有了道德上的 正义性:、 父不受诛,予复仇可也。( 公羊传定公四年) 父之仇弗与共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礼记曲礼) 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 公羊传隐公十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 国语越语上) 君之雠视父。师长之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 周札地官调入) 除了对复仇道德上的支持外,礼制中也对复仇行为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如上 文所述“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复仇不除害 、“凡杀人有反杀者, 使邦国交仇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等规定。 【天】们尔曼:法律与革命两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赞i j 方等译,中国人再科令书出版礼1 9 9 3 每:版,第6 3 6 7 爽 。 j 舂i 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规,陕两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页 。 【戈】e a 诬眦尔:初民的法律,劂勇详中因 i :会科学 l ;版礼1 9 9 3 年版第6 3 页 此处并非是指孝始于两周,只是两f 舂i 时明确提出“孝”的概念,并把孝作为其意识彤态、伦理观念基本 纲领。周代金义、典籍都出现人量有关“孝”的记载,如克鼎铭云:“天了明德,见孝与申”。 8 唐代复侈l 问题研究 根据上述复仇制度的若干规定, 什么仇可复,什么仇不可复, 受诛,其二是否杀人而义。 复仇者在复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即复仇的正当性,判断原则有二,其一是否 复仇的程序,复仇之前,必须先“书于士 ,这样才能“杀之无罪。 复仇的对象,复仇对象只针对个人,即仇人本身,不能加害受害者亲属, “复仇不除害”。左传文公六年:“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刀所受的侮辱, 臾骈不同意的理由之一就是:“吾闻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臾骈没有 说受辱之事不应当报仇,只是说不应当在这么大的范围报。这个德目,如前所述, 是新建立的道德规范对前此的无限制的复仇的一种制约,是新提升的道德范畴。 差别复仇,宗法等级制度之下,复仇行为受伦理观念的影响,复仇者鉴于 与受害者亲等关系而采取不同的复仇行为。 t 私不废公,二般情况下,除父母之仇外,当复仇行为与公事相冲突时,复 仇者只能把私仇暂且搁置,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糟此 类事件礼记与左传中都有记载,如礼记檀弓下所载,敬叔与惠伯 出使吊丧,敬叔怕惠伯复叔父之仇,惠伯表态:“政也,不可以叔父之私,不将 公事。 有了上述规定和原则,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行为是否就一如制度中规定的那 样有序的发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 春秋战国是自由复仇的时代7 ,自由不仅仅是指该时代对复仇行为不做惩罚, 更表示复仇事件层出不穷,复仇行为多种多样。 。首先,大规模的仇杀仍未消除,复仇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人,整个族群仍需对 族中成员的行为负责。史记卷4 3 赵世家中即有记载,晋之屠岸贾将晋灵 公之死归罪于赵盾及其子赵朔,擅自兴兵,“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 灭其族 。当赵朔的遗腹子赵武成人之后,又在韩厥的帮助下,杀屠岸贾并灭其 族,恢复了祖业。家族之间的仇杀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刺客、游侠的大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游侠风气之下有抱不平专 为人报仇的刺客,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之流行于诸国,仇杀自然不止。 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 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然n - - i i ! 自杀之也,一间耳。 春秋战国时代复仇之风极盛, 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廊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 3 6 3 7 贞 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日:“居父母之仇j 如之何? ”夫子日:“寝苦,枕十不仕,弗与共天下 也。遇诸市朝,不反兵f i i 斗。”日:“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日:“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 斗。”匕1 :“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礼记曲礼卜载: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当尽孝j 复仇相矛盾时,应将复仇搁置。史记刺客列传中即有聂政初拒为 严仲子报仇的理由:“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图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瞿同祖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复仇对象极严格,以仇人本身为对象,此即“复仇小除害”原则。孟子 9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有制度的规定,然各种出于复仇原则之外的复仇行为屡有发生。这表明一方面 该时代自助行为在人民受到侵害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复仇制度中的 复仇规则是循着限制和规范复仇的路径走出来的。虽然从复仇的前提标准的建 立,到复仇对象的限定,到复仇者的范围及角色限定等,原始血族复仇的任意性 被逐项规则化。但是这种规则主要是道德规则,其约束力自然成问题,不遵循这 些规则的复仇行为的出现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二、两汉儒家思想对复仇的张扬 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权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统 治者有感于暴秦二世而亡、酷法不足以威众的教训宣扬以孝治国,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于此时期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复仇制度正是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儒家思想以“亲亲尊尊”为精神基础,复仇所体现出的孝义观念符合儒家道 德标准,儒家对复仇自然持支持态度。董仲舒即认为春秋“耻伐丧而荣复仇”。 伴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作为官学其对孝道的宣扬已经 深深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以国家控制力虽然加强,复仇亦受到儒家孝义 思想的影响,此时的复仇已不再是单纯的自助行为,有鉴于后天的儒家孝义思想 的灌输,受害者的亲属们“虽有怯弱,犹勉而行之 ,以手刃仇人为荣。同时, 儒家道德规范对法律的干预和影响,也使复仇者赢得了合法的道义依据。法律儒 家化、以礼入法、用儒家经典释法、“原心定罪 ,以上种种都大大助长了复仇之 风,因此两汉时的复仇风气并不下于春秋战国,而且汉代复仇有别于先秦的最大 特点也是在此,复仇者中儒生复仇占据着一定比例:“今明确可知的由儒生或儒 史参与的东汉复仇事件达1 5 例,占东汉已知复仇事件总数的仃6 ”。 从相关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汉复仇之事繁多,复仇的范围极广,既有为父 母报仇者如犴反、刘长、万良、防广之流,亦有为兄弟叔伯报仇者如原涉、杜诗、 陈公思、崔瑗等,还有为友人复仇者如郅恽、陈纲、寇祺等人,此外还有为子报 此话是否表明战国时期仍然盛行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即给予仇人同样的痛苦和损失,而不足给予仇人本 身以伤害? 笔者认为公羊高提出“复仇不除害”的时间可能早于孟子说此番话的时间,至迟也是相差无几, 为何_ 二者所说前后相矛盾呢? 张建国在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一文中认为孟子之话是对战争场面的一 种描述:“孟子这段话极存可能是指战争之不町取,因为作为战争的一方的某国,即使一时取得战果。町是杀了 对方国家的人,被杀者的子弟长大成人后也会攻进你的国家杀你的父或兄。所以这段话中的父或兄。不过是泛 指意义上的,而非指两个家庭之间的仇杀。”张建国先生所做的假设也有存在的可能,而且也町以合理解释 为什么孟子与公羊高- 二人所说复仇方式不同了。参见张建国: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法学1 9 9 8 年0 8 期第2 3 页 春秋繁露卷2 、 周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2 页 1 0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p 仇的吕母,为师长报仇的夏侯悖、张钳等,甚至同受害者的关系超出丘伦之外的 复仇者亦不乏其人,如“喜与人报仇,为郡县所疾”的宋果、杨阿若等。复仇者 的身份也是极其复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百姓,既有诸侯王,也有士绅官吏, 还有游侠儒生,更有弱质女流亦参加到复仇的行列中,即便自己不能复仇,也要 私结宾客进行复仇。李隆献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复仇与法律互涉的省察与诠释 一文中做出统计得出两汉复仇事例约八十件,其中西汉十八件,王莽时期十件, 更始帝时期三件,东汉约四十二件,可以说两汉时期复仇现象遍布社会各个角 落,所以鲍宣将复仇的行为列为西汉民人七大死亡原因之一,并非凭空妄言。 然而,儒学的发展有着统治阶级的支持并不表示统治者只依靠儒家思想治 国,汉宣帝为了教训太子“柔仁好儒”,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一虽然有鉴于对儒家思想的宣扬,统治者不能对 复仇大义予以明确的否定,但是也是绝不能容忍藐视统治者权威的复仇行为发 生。因此汉代儒家学者在复仇制度中的有关规定里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如公羊 传所载“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一句中,何休即注解为:“不受诛,罪不当诛 也 ,“父以无罪为君所杀,诸侯之君与王者异,于义得去,君臣已绝,故可也。b 圆何休将“诸侯之君 与“王 区别开来,王即为周朝天子,也就是说如果父亲 为天子所杀,是不能复仇的。以此类推,父亲为汉代天子所杀,臣民不得复仇, 这样就可以保证帝王的权威不可侵犯。很显然这是一种妥协,是何休面对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复仇一题中不得不做出的退让。即便如此,“父不受诛子复 仇可也 的公羊思想从东汉起便自显而隐,郁而不张了。然而,这种妥协并没能 从根本上去解决向君王复仇的问题,为天子所杀与为王法所杀对于秦以后的中央 ,集权制国家来说是等同的,倘若某人之父为天子所枉杀,根据“父之仇弗与共戴 天,“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其子女应否向天子复仇呢? 统治者自然会给出否 定的答案,而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也是莫衷_ 是。 总的来说,汉代的复仇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复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助行 为,而是孝的一种表现方式,复仇已经从没有国家公权作保障而进行的“不得不 做”的被动行为转变成置国家公权于不顾、勉而行之的主动行为。汉代学者通过 对儒家经典有关复仇规定的诠释,在宣扬了复仇的正义性的同时亦向皂权做出了 定的妥协,但是这也使得复仇制度本身内在的矛盾开始凸显:复仇的正当性在 帝王的权威面前究竟是苍白无力还是义正词严? 、 三、魏晋南北朝对礼制中有关复仇规定的审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儒学地位旁落,玄学 李隆献:两汉魏晋南北朝复仇与法律互涉的省察与诠释 ,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 8 期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2 5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兴盛,佛教、道教繁荣发展,这些使得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现象再现于该时代。 政治、思想上的混乱也影响着各政权的治国方略,儒家的影响力已是大大不如两 汉时期了,而有关复仇的话题在诸多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并没有表现出特异的 丰采,这并不是说该时期的复仇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恰恰相反,由于军阀 混战,互相杀戮,在民间造成无数仇恨,因此私人复仇极其盛行,只是在征战杀 伐的混乱年代个体复仇的行为已不像汉代那般惹人注目了。由于本文主题的原 因,此处就不对复仇之事再一一列举,不过此时期复仇之风虽盛,复仇制度却是 处于一种别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部分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复仇的危害性,无限制 的复仇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其表现出来的孝义 思想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此有关禁止复仇的法律规定相继出台,有关复仇的合 理性被律法否定;另一方面政权间的争斗、民族阿的仇杀、门阀士族间的勾心斗 角严重的破坏了复仇制度中“复仇不除害”的规定,灭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沈 充为吴儒所杀,临死前沈充对吴儒说:“尔大义全我,我宗族必厚报:若必杀我, 汝族灭矣。 其后沈充之子沈劲果然将吴氏灭族。又如宋书所载沈林子父为 沈预所害,林子与兄报仇,预家男女无论长幼悉屠之。 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反映 出此时的复仇制度已经不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复仇行为只是单方面的 受各政权法律的约束,而各政权对复仇的规定又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政权对复 仇的态度也是有禁有纵。 复仇制度被破坏不仅仅是社会、法治思想等原因造成的,更是因为内部存在 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杀之权归于国家还是归于个人。两汉时儒家对复仇的宣 扬暂时隐匿了这种矛盾,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明令禁止复仇出现使得部分有 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复仇行为,对礼、法关系的探讨使得复仇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开始涉入法律范畴。东汉末期荀悦针对复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认为复仇是出 于“义”,故不能纵容复仇,但也不可绝对禁止复仇,应当“依古复仇之科 处 理:杀人者如依法规定躲避他处,即不可复仇;如果不躲避,则可复仇;仇人因 “公命行止者”,不能算做未依法躲避。 这里笔者暂且不说复仇纵禁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苟悦此处提出的杀人 者迁徙避难的观点,即周礼调人中所载内容: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 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雠,不同国,君之雠视父,师长之 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 周礼调人一章可以看做是讲述解决民事纠纷的内容,移乡避仇的规定 太平御览卷4 8 1 ,引千隐晋书 宋书卷1 0 0 ,列传第6 0 1 2 唐代复仇问题研究 是对复仇制度的补充,也是为防止无限制的仇杀而设,不过移乡避仇在东汉是否 写进律令中目前还没有充实的材料能够证明,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移乡避仇这 一法令至晚在东晋便已出现了。宋书卷5 5 傅隆传记载“旧令云,杀人 父母,徙之二千里外一,此处之旧令应该是东晋通行之律令,也就是说晋律 已可能将移乡避仇制度归为法令,移乡避仇不仅仅合礼,也合法。移乡避仇写入 ,法令可以说是国家用法令的形式公开禁止复仇的消极措施。 吸收儒家经典中的有利因素,将礼制有关复仇的部分规定融入法律之中,这 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是甜以礼入法”在复仇范围内的实践。 第三节唐以前有关复仇的法令条文 美国著名的法哲学家,也是社会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斯科庞德认为终 止血亲复仇是法律的起源。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复仇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复仇行 为的准则已经具备法律的雏形,不过这种将生杀之权归于个人的似法非法的条文 在国家公权强大之后是否就不应出现在律法规定之中呢? 答案是否定的,丘浚 ( 溶) 认为“自秦以来私仇皆不许报复”也是不准确的。下面我将唐以前有关 复仇的律法条文以及实际的执行情况列一简表进行叙述: 时代法令条文 执行状况 战国时期:秦 战国商鞅变法为律,以:法秦民艮法,无不“勇于公 秦朝经为蓝本制定盗、贼、网、战,怯于私斗”,不敢轻言复仇 捕、杂、具六律,规定“为私 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圆 西汉秦末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汉初复仇者较少,武帝以 法二章”,“杀人者死,伤人及 后渐次增多,对于违法复仇者 盗抵罪”“今宜申明旧令,若已往往赦多罚少 伏官诛而私相伤杀者,虽一身 逃亡,皆徙家属于边,其相伤 大学衍义补卷1 1 0 史记卷6 8 商君列传 青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 东汉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尚书张敏建议废止轻侮 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法,和帝采纳此议,遂废之 降宥之,臼后冈以为比,是时 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曹魏曹操建安十年令:“不得复法禁严厉,明帝时有所松 私仇”。 魏文帝诏:“今海内初动,复仇事例文献鲜见 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 劾而亡,许依占义。听子弟追杀 之。会赦及过误相杀,不得报 雠,所以止杀害也。” 南梁梁武帝诏口:“今汝南新只为权宜之计,禁令难有 复并不得挟私仇而相报实际效应,不久即成一纸空文 复。若有犯者,严加裁问。” 北魏 太延元年,太武帝诏日:史载复仇事例较少,从已 民相杀害,牧守依法平决,不有记载来看,执行时对复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厂防雨棚改造施工方案
- 2025年汽车清洁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护具营销方案
- 房地产上市活动方案策划
- 简单旧楼顶防水施工方案
- 中性粒细胞功能调控的精准医疗应用-洞察及研究
- 天津企业咨询培训调研方案
- 2025年光伏组件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与能源互联网融合报告
- 2025年光伏组件效率提升技术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报告
- 无障碍旅游服务发展-洞察及研究
- 预防高处坠落安全监理细则
- 大规模模型蒸馏技术
- 贝朗DIALOG+透析机水路设计概览课件
- 光电功能材料课程-13-18课件
-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方案
- 黔西市中医医院金阳院区环评报告
- 我的家乡-枣阳
- 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男生篇
- 高中期中考试家长会PPT课件 (共51张PPT)
- 全球卫生治理课件
- 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