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动物在汉泰两国人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包含动物构词语素的成语 寓意深刻、象征性强。由于两国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对动物 的感受和联想不尽相同,汉泰动物成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等方面也有所差 异。语义差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导致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动物成语时容 易受母语影响而产生偏误。 本文以汉泰动物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语言学、词汇学、文化语言学、 中介语及偏误分析等理论,以问卷调查以及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为主要研 究方法,对汉泰动物成语进行对比与分析。首先,讨论了汉泰成语的定义及来源, 汉泰动物成语的形式特征、句法功能以及所涉及的动物范围与分类。其次,探讨 了汉泰动物成语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喻体和喻义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第三, 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观念信仰等方面对汉泰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及社会文化 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中泰两国人民对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探究语义和文化差异 的根源;最后对泰国学习者理解和使用汉语动物成语的偏误语料进行分析,描述 偏误特征,分析偏误成因,并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成语教学提出对策和建议。 笔者希望通过对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帮助泰国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汉语 动物成语的特点、规律及其文化内涵,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提高对成语的理解 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动物成语;汉泰对比;偏误分析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i m a lh o l d sa ni m p o r t a n tp l a c ei nt h el i f e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p e o p l e i d i o m sc o m p o s e do fa n i m a lm o r p h e m e sa r es y m b o l i ca n dp r o f o u n di nm e a n i n g b e c a u s eb o t hc o u n t r i e sv a r yi nt h e i r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 ,m o d e so ft h i n k i n g ,a n d m a n n e r sa n dc u s t o m s ,t h ep e o p l e sf e e l i n g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a n i m a l sa r ea l s o d i f f e r e n t a sar e s u l t ,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i d i o m sd i f f e ri nt h e i rc o n c e p t u a l m e a n i n ga n df i g u r a t i v es e n s e t h es e m a n t i cd i f f e r e n c er e f l e c t st h ec u l t u r a lu n i q u e n e s s , a n da l s oc a u s e st h et h a il e a r n e r so fc h i n e s et om a k ee r r o r sw h e ns t u d y i n gc h i n e s e a n i m a li d i o m s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t e r f e r e n c eo ft h e i rm o t h e rt o n g u e u s i n gc o n t r a s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 ,l e x i c o l o g y , c u l t u r a l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 t e r l a n g u a g ea n d e r r o ra n a l y s i sa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 ,a n da d o p t i n g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a sw e l l a s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e sa s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 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i d i o m sa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a n dc a r r i e so n ac o n t r a s t i v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 m f i r s t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a n do r i g i n s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 i d i o m s ,f o l l o w e db y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f o r m a lp r o p e r t i e sa n ds y n t a c t i cf u n c t i o n s , c a t e g o r i e so ft h ea n i m a l si n v o l v e di n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i d i o m s s e c o n d ,i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l i t e r a lm e a n i n ga n df i g u r a t i v es e n s e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 i d i o m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v e h i c l ea n dt h ef i g u r a t i v em e a n i n g t h i r d ,i t m a k e s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i d i o m si nt h e i r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s o c i o -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l i f es t y l e ,i d e a sa n db e l i e f s ,a l o n gw i t h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w op e o p l e s f e e l i n g sa n d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a n i m a l sa n da ne x p l o r a t i o ni n t o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 s e m a n t i ca n dc u l t u r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f i n a l l y , b a s e do na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 , i tm a k e s a i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r r o r sb yag r o u po ft h a il e a r n e r sw h e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u s i n g c h i n e s ea n i m a li d i o m s ,g i v e s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e r r o r s ,m a k e sa l l a t t e m p tt of i n do u tt h ec a u s e so fe r r o r s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i d i o m st ot h et h a il e a r n e r s a b s t r a c t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st h a tt h i sc o n t r a s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a n i m a l i d i o m sm a yh e l pt h et h a il e a r n e r s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f e a t u r e s ,r e g u l a r i t i e sa n d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i m a li d i o m ss oa st oi m p r o v et h e i rs t u d ya n d a b i l i t y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u s i n gc h i n e s ei d i o m s k e yw o r d s :a n i m a li d i o m s ;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c o m p a r i s o n ;e r r o ra n a l y s i 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 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 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 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硝、永泐 2 0 0 9 年。箩月21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 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 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 和摘要汇编出版。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磷永婉 导师签名: 日期:z 8 年0 5 月z f 日 日期:年月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 要学习一国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因而词汇教学在第二 语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的语的习惯用语向来是教学的难点。 就汉语而言,汉语的熟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歇 后语、谚语等类型,从结构方式到文化内涵都非常复杂,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 的难点。尤其是汉语成语,它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数量非常庞大,以上海辞 书出版社1 9 8 7 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词典为例,共收成语1 8 0 0 0 余条,常用 的也有3 0 0 0 余条。而且汉语成语结构定型、意义凝固、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因 而它一直是留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留学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目前关于汉语成语本体的研究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如:莫彭龄的汉语成语 与汉文化n 1 ,王勤的汉语熟语论口1 ,倪宝元、姚鹏慈的成语九章3 , 向光忠的成语概说h 1 ,刘洁修的成语1 ,崔希亮的汉语熟语与中国人 文世界呻1 等。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论文也不少,但主要是汉英对比或研究综 述,如:杨艳的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口3 ,刘建平的关于英汉动物成语的 比较曲1 ,侯桂杰、范天新汉英成语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幽1 ,洪波的对外 汉语成语教学探论n 州,潘先军的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问题n 1 1 ,沈莉 娜的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综述n 羽等等。 此外,关于汉语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但是汉语成语偏误分析这方面 的相关文章比较少。最早研究成语偏误分析的是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 语的偏误分析n 羽,该文对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语义和语 法上的分析,归纳出偏误类型。湖南师范大学的王美玲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试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2 0 0 4 ) n 们中对所搜集到的1 4 0 篇留学生汉语作文 中的成语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归纳出成语偏误的类型,并从语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言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思考偏误产生的原因。再如王若江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 析词典篇n 5 1 等等。 但是专门针对泰国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据笔者了 解,关于汉泰成语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综合性的研究。 如李创鑫的文章汉泰成语与自然环境n6 1 ,这篇文章指出汉泰语言中的许 多成语多带有较为明显的地理特征与民族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主要分 析了:气候不同引起的不同文化内涵的汉泰成语;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 不同文化内涵的汉泰成语;以中泰的动物、植物位喻体,具有独特内涵的汉泰成 语。 1 9 8 3 年,秦永林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词汇方面的硕士论文,题目为汉泰成 语比较( ( ( c h i n e s ea n dt h a ii d io m a tice x p r e s si o n s ) ) ) 口引,这篇文章对汉泰 成语进行了全面比较研究,涉及到汉泰成语在字数、押韵规律、词的重叠、词的 选用、语法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异同。重点从三个方面对汉泰成语的意义进行比 较:一是喻体相同,意义相同或相近;二是喻体相似,意义相同或相近;三是喻 体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该文得出的结论是汉泰成语可以反映出汉泰民俗、 思想和环境的异同。由于这篇文章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所有汉泰成语,所以 他的研究显得比较粗疏,没有十分具体的分析论述。比如他在分析成语意义时, 指出可以从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等方面来考察,但是没有具体分析这些方面的异 同。 另一类是具体的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李佩玲写过一篇硕士论文,题目为与“水 有关的汉 泰熟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比较n 圳,这篇文章以汉泰“水 熟语为研究对象,使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汉泰“水熟语的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通过汉泰 “水”熟语的意义比较,揭示了汉泰人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天津师范大学的告 达君素帕写过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汉、泰动物成语比较研究n9 j ,它以汉 语动物成语为基础,将泰语成语( 不限于泰语动物成语) 与之进行比较,主要分 析马、龙、虎、鱼四种动物成语,并探讨了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又 如: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汉泰数字成语比较妇,这篇文章探讨 2 第一章绪论 了汉泰数字成语的普遍性,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异同。 目前关于汉泰成语对比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综合性研究,研究领域不够广, 分析比较泛;具体研究较少涉及汉泰动物成语以及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 问题,没有对泰国留学生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进行分析以提出教学对策。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意义 随着中泰交流越来越频繁,加上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有越来越多的 泰国人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时,成语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辞手段。泰国学 生学汉语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作文以及会话里常常使用成语,但是由于两国文 化背景等不同,两国的成语存在差异,泰国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往往容易产生错误。 正确理解成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了解两国文化背景等因素引起的两国成语 形式结构、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异同,分析泰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容易产生的 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 动物在汉泰人民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动物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借 助动物的某些特征所带来的联想来比喻人,它的寓意深刻,且象征性强。人们认 识动物、驯养动物,在了解各种动物自然习性的基础上,把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 总结为成语,汉语和泰语中都有数量很多的动物成语。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 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也不同,对动物的感受和联想也不尽相 同,因而两国人民所总结出来的动物成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等方面都有所差 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动物成语时容易受母语影响产 生偏误。因此,笔者选择动物成语作为研究对象。 如上文所述,古今中外的词汇学家对成语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但是对 汉泰成语的对比研究比较少,涉及到对泰国留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更 少。上文提到的告达君素帕关于汉泰动物成语的文章汉、泰动物成语比 较研究n 卵以汉语动物成语为基础,主要将汉语中含马、龙、虎、鱼四种动物的 成语与相应的泰语成语进行比较。该文只是简单地罗列出相应的汉泰成语及其意 义,并探讨了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只介绍了汉语动物成语的形式结 3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构与语法作用,并没有介绍泰语动物成语的形式结构与语法作用。 本文选取汉语与泰语中关于动物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动物成语 是指构词语素中包含了动物的成语,不包括源于动物但没有动物构词语素的成 语。与告达君素帕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主要从成语的形式结构、语义和文化 内涵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从汉泰动物成语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 汉泰动物成语的喻体和喻义的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汉泰动物成语的意义对应关 系,并且对汉泰动物成语的形式结构与语法作用等进行对比。此外,本文还增加 了泰国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汉语动物成语时的偏误分析,以及相应的汉语成语 教学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汉泰成语的定义、来源、形式特征、句法功能以及汉泰动 物成语各自涉及的动物范围及分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汉泰动物成语的意义对应关系:一是汉 泰动物成语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包括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相同的,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的两方面。二是汉泰动物成语的喻体和喻义的关系,包 括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相同或相近的,喻体相同或相似而喻义不尽相同的,喻 体不同、喻义相同或相近的三方面。 第三部分主要从地理、气候、宗教等方面对汉泰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及社会 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中泰两国人对动物的不同情感和态度,探究语义和文化 差异的根源。比较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国的“四灵”“麟、凤、 龟、龙 ,泰国的“圣蛇 ,还有十二生肖等。 第四部分主要是收集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汉语动物成语时的偏 误例子,对它们进行分类,归纳出偏误的特征,分析造成偏误的语言、文化、认 知方面的原因,提出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成语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汉泰动物成语的异同以及泰国学习者汉语动物成语 习得偏误,提出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对策和建议,使学习汉语的 泰国人通过对比能更好地了解汉语动物成语的特点、规律及其文化内涵,进而更 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提高泰国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希望通过本文 的研究能有助于中泰两个国家的学生更好的理解两国的动物成语,并有助于推动 泰国的华文教育,也可以对目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所补充,因此具有比较 4 第一章绪论 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关于汉泰动物成语的形式、语义、文化等多方位的 对比分析,以及对泰国学生动物成语偏误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对于汉外成语 对比研究和泰国学生成语习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笔者主要采用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从 权威的汉、泰成语词典( 包括网络版的成语词典) 中提取关于动物的成语,结 合相关理论知识,以文献资料法,举例说明法、表格图示法、归纳、演绎、综合、 分析及多方位对比等分析方法对所提取的动物成语进行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另 一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物成语的基本情况,对泰国学习 者的汉语动物成语学习偏误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 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理论作为依据:词汇学理论,语义学理论、对比语言学理 论,文化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及偏误分析理论。 具体而言,本文将运用词汇学理论、语义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考察汉、泰动物 成语的形式结构特征及语义对应关系等。我们知道,词汇包括词和固定语,熟语 是固定语中重要的一类,而本文要探讨的成语则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词义是 词的意义,包括理性义和色彩义(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而成语 在表意上与一般的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 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因此,学习成语时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之间的 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意义。 根据对比语言学理论与文化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汉、泰两种语言中的动 物成语进行比较分析,并揭示其文化内涵。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 。卢伟汉语成语词典在线组合检索【d b o l 】h t t p :w w w 1 u w e 4 x m u 。c o m i d i o m l o g o n a s p 5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方法,对比语言学注重对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文化对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旦进入交际, 尤其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就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的问题。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是在对比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研 究的一个角度。本文选取汉泰动物成语进行对比较研究,也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 导下进行的。 中介语及偏误分析理论是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出的重要假说之 一。所谓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 地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与规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因而笔 者在调查了泰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动物成语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了中介语及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动物成语学习偏误进行分析研 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与建议。 第四节本章小结 本章对汉泰成语对比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小结,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意 义、方法及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汉语成语本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及汉语偏误分析方面的 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但专门针对泰国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研究比较 少。随着中泰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时, 成语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辞手段。正确理解成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了解两国 文化背景等因素引起的两国成语形式结构、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异同,分析泰国留 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容易产生的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 本文选取汉语与泰语中关于动物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成语的形式结构、 语义和文化内涵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目的是分析汉泰动物成语的异同以及泰国 学习者汉语动物成语习得偏误,提出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对策和 引文出自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 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 0 0 2 6 第一章绪论 建议,使学习汉语的泰国人通过对比能更好地了解汉语动物成语的特点、规律及 其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提高他们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词 汇学理论,语义学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文化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及偏误分析 理论。 1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汉泰动物成语 第一节汉泰成语的定义与来源 一、汉泰成语的定义 1 、汉语成语的定义 关于汉语成语的定义,笔者主要把它们分为三类:辞书的注解、现代汉语教 科书的解释、成语专著的阐述。下面引用各类的代表性说法: 辞书的注解,如现代汉语词典( 增补本) ( 2 0 0 2 年5 月修订第3 版) :“人 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2 l 】 o 现代汉语教科书的解释,如现代汉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 色彩的固定短语 心2 | ( 3 1 7 ) ,如“一衣带水”、“坐吃山空”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 构的凝固性是成语的基本特征。 成语专著的阐述,如成语( 马国凡,1 9 7 8 ) :“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 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性词组;汉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形式为四音 节 2 引。 综合分析了上述辞书、现代汉语教科书、成语专著的说法,着眼于成语的特 点,汉语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结构稳定、意义精辟、整体 应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2 、泰语成语的定义 泰国著名语言学者s i rw i j i t m a t t r a 在泰语成语( 翻u l u l 伽,1 9 9 8 年) 一书中曾给泰语成语( 翻u 1 弘1 口) 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类的语言,不论 是哪个民族,哪个语言,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表达意义的言语,一说人们 就懂;二是话中有话的言语,这种言语如果是社会上流行用的,人们也许一听就 8 第二章汉泰动物成语 会懂,不过如果是不常见的,人们或许不会马上知道它们所要表达的意义,要通 过思考才会知道,或者虽然已通过思考了也另思别义,误解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 意义,甚至一点儿也不会明白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这种话中有话的言语,我 们叫它泰语成语以1 。 y i n g r a kn g a m d e e 在香 n l j 每稍荫1 礼1 w j 嗣= 祷1 1 t 1 1 1 j ( t h a ip r o v e r b s , s a y i n g sa n di d i o m s ,2 0 0 0 年) 提出泰语成语是有深刻寓意的词或词组,除了 有表面意义,还要有比喻义。泰语成语的主要特性有:1 ) 寓意深刻:2 ) 押韵叠 声:3 ) 用词少内容多:4 ) 多是通过比喻构成,而喻体大多是跟大自然、习俗、 信仰、故事、传说等有关:5 ) 可以是一个音节、两个音节、三个音节或三个以 上音节的。心朝 、w 司u l u f l n 罱刁蚕l 蠢n 自祝n 看乱廿u 1 面a n 确们u 讨n l u ( t h a ir o y a li n s tit u t e d i c t i o n a r y ,1 9 9 6 年) 中对“泰语成语”下定义说:“泰语成语是在泰国人中 流传已久的词或词组,往往不能从它的字面上来判定它的意义,如:教鳄鱼游泳 ( 丽o u 司1 :们1 j 小) :班门弄斧”“6 1 。 根据以上泰国学者对泰语成语的界定,泰语成语是指一些流传已久的寓意特 殊深刻的词,词组或句子等语言单位。 综上所述,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的所指基本一致,都是指人们长期以来所习 用的、流传已久的、结构稳定的、有特殊深刻寓意的词组等语言形式。 二、汉泰成语的来源 1 、汉语成语的来源 汉语中的成语成千上万,是汉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丰富多彩文化孕育出来 的,它随着汉语的发展而逐渐丰富。按王勤汉语熟语论的说法,“汉语成语 来源于多个途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在本民族社会生活土壤中产生的,这是 土生土长的部分,是主流;二是从外民族借用过来的,是外来部分,是次要部分, 支流乜1 。具体而言,成语的来源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具有劝诫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它用比喻或讽刺性的故事把深奥的人生 哲理表达出来,篇幅短小但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而相当多的寓言都被提炼凝 9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聚成为成语。如“守株待兔 源于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 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兔,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宋国笑”。这个寓言所表达的哲理是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原比喻希望不经过 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2 ) 源于神话传说 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它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形式来表现对世界起 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山海经、淮南子以及后来创作的文 学作品都有一些神话。它们为创造汉语成语提供了材料。如“精卫填海 源于山 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它表达的意思是不畏艰难,矢志不移,奋斗 不懈。有时也用来表达徒劳无益的意思。 传说是古代产生的一种散文叙述形式的口头创作。它虽然也有幻想性,但跟 神话不同,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人,不是神。民间传说数量多,题材丰富,用 传说概括出来的成语数量也非常多。例如“画龙点睛”源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七梁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 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它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句点明立意,使文章或讲话的 内容更加精彩有力。 ( 3 ) 源于历史事实 中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因而根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的概括形成 的成语占汉语成语中很大的比例。如“退避三舍”来源于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 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苦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 m 其避君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4 ) 源于历代诗文中的语句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历代诗文所用的语言中有些含义深刻、凝练的,经过提 炼加工被人反复运用而成为人们熟知的言辞,久而久之便成为成语了。例如:“井 1 0 6 6 6 6 o o 0 o o o o o 2 2 2 2社社社社版版版版 育育育育教教教教 东东东东山山山山东东东东山山山山 1 】1 j 1 j 1 j m m m m ,【 论论论论语语语语熟熟熟熟浯语语语汉汉汉汉勤勤勤勤千千于王白自自自载载载载转转转转义义文文弓弓弓弓 。圆 回 第二章汉泰动物成语 底之蛙,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意思是井 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5 ) 源于口语 口语是指古代人民群众口头上说的话。“在古代典籍中,说者引用时冠以卑 下称谓的语言单位,一般是人民群众的口语”圆,比如“亡羊补牢语出战国策楚 策:“臣闻鄙语日: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朋,比喻 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6 ) 外族借用 世界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频繁的交往,汉语 在历史上与外民族交往过程中,从外民族吸收成语也就成为丰富汉语成语的一个 重要渠道。从外民族吸收的成语除表达的内容是外民族之外,在语音和结构形式 上都汉语化了,符合汉语成语的特点,通常用四字格表达。如“火中取栗 是来 源于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 1 6 2 1 - - - , 1 6 9 5 年) 所著的寓言猿猴和猫: “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受人 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2 、泰语成语的来源 泰语中的成语是从古代传承的一种言语,一般的是座右铭或有教育意义的言 语。在语法上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泰语的成语类似诗格对字格,无特殊要求但 讲求押韵( 押韵是泰语成语的一个必备条件) ,结构上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因而 也不细分。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说、读与即刻理解内容的成语如: m 乱桶 1 萄1 l 箭1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是说、读与听还不能理解内容的 成语如:曲小嗣1 u 1 回m ( 朝天吐唾沫) 比喻自作自受。 泰语成语的主要来源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面对各种情 况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生活中的用语进行总结,而后人由于使用这些用语很方 便,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便一直沿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来源: ( 1 ) 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这种类型的成语比较有意思,生活性很强。 翕u 州口n ”1 q 们列 ( 猪尾巴粘泥) :比喻积压成堆。 引文转载自乇勤汉语熟语论【m 】山东:山东教育f 版社,2 0 0 6 引文转载自王勤汉语熟语论【m 】山东:山东教育j l ;版社,2 0 0 6 引文转载自上勤汉语熟语论 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6 1 1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n u n u w l 甜w 1 食纠1 1 l j ”1 自回钔1 j a 砒确铆a m 塌铆纠1 1 u ”1 闪日( 跟坏人做朋友会受坏影 响,跟学者做朋友会受好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 f f 口 l m 卉芥u ”讯 i m 卉1 刁q 幽日1 n 1 孑们n n l l 哪! n 自( 肉不可食、皮不可用、取骨挂u 口i 善j 曰n u ”u 寸i nl 曰1 刁q u 门日1 n 1 孑们n n l l l 锄1 n 自l 测1 、口j 艮、皮1 、j 用、耿胃住 颈)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2 ) 源于遭遇情况时所作的归纳,这类成语哲理性丰富。 q 善j l 面m u 善j 们1 删 1 :比喻海底捞针。 们钠矾t l 而u 萄以u 小( 财物在土地里、财物在水里) :比喻自然资源即天然财 言 田0 粥贰弓d 磊d 贰小( 水靠船、虎靠林) :比喻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 3 ) 源于对人的性格总结,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一些好与不好的个性的 看法。 乔伽饥号口u 乱黼翻n 1 ( 吃在家中而排泄在屋顶) :比喻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1 j 固1 ”n d 铆1 叭w 1 善1 j 1 n ( 鱼死于多言) :比喻祸从口出。 m 罚回n 孑h 裔n ( 马踢颅骨) :比喻举止不文雅的女人。 ( 4 ) 来自自然环境和对自然坏境的观察。 们- 。u 嗡it f 、im i ( 鸡呜即起) :比喻一大早就起来。( 来自人们对鸡呜报晓的观察) d u 铆n 弱l 币( 下雨没有征兆) :比喻发生意外的事情。( 来自人们对天气的 观察) ( 5 ) 来自宗教。 叫u 们气1 j l 们翔( 搬沙入庙) :比喻同心协力工作,不需要任何报酬。( 来自佛 教徒对佛教的信念,他们认为在庙里把沙堆成佛像是一种善事) 诵u 1 铆百n 1 n 1 孑( 齐僧问僧人) :比喻明知道对方会接受的,就不用问其所喜 欢的或想要的是什么。 ( 6 ) 源于文化传承,这种类型的成语与泰语特有的文化习俗相关,反映了 泰国的文化特点。 n u 铆1 u 叫1 廿n u l 司u ( 死人贩卖活人) :比喻办葬礼的很大,但会因此而负债累 累。 l 谳司u n 1 孑叫懈司蜊1 1 ( 失败者为僧人,胜利者为魔王) :比喻真理掌握在自 己的手里。 1 2 第二章汉泰动物成语 i 惦们n 饥f l m uy i n 哂u 蚕q 衲:害人害己。 ( 7 ) 源于古代文学,这类成语含义深刻、凝练,是人们从历代诗文中所提 炼加工的。 i 铂u l 爵矾惦铂n 翻( 画虎像以吓奶牛) :比喻拉弓警鸟。出自1 n 1 们o q ( g a i t h o n g ) : “l 晶口荫u爵日q u l q 司孑l 亩口艽”1 1 “ 亏园q ,j 1 日们“i “i 奇1 1 n 1司孑l 茄u u l 爵曰1 1 俩丐1 f 1 翁1 啊n 锄1 k 萄以惦乔u ”哳( 让牛吃干草) :比喻强迫别人服从自己。出自翻m 1 口| ( s a n g t h o n g ) : “司孑l l “、3 铂u 们1 锄自n u ;i 自q f l 翻1 袖 o u n l 口q l 弓u q | 焉u 1 i u 铆1 司= 奇们l 勺q l l 硝q 铆1 n 自1 1 善j n n l l ”弱。u 嘣n 锄1 1 n 每以访芥们1 n 1 1 善j ,i l u 讥”1 un 1 1 善j n l l u i 哂1 善j 1 l m l n ( 奶牛的事情还没解决好,水牛又出问题 了) :比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自 i n l 1 口、| ( g a i t h o n g ) : “训l j l j = 1 稠1 1 1 ”仉萄n 1 善j 回、t “韵孑讨们 1 = l 固1 孑f l u 磊u 司u 崭1 铆孑乔q 们等乔u l 专u q l 3 1 1 口u 崭1n 1 1 n 丐1 百q 1 “1 肖u 1 u n l l n n l l 廿善j 1 ”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汉语成语多源于典籍,而泰语成语则多源于生活,因而 汉语成语的书面色彩比较浓,而泰语的成语则多为口头用语。 第二节汉泰动物成语的基本情况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汉泰成语的定义及来源,下面我们对汉泰成语中动物成语 的形式特征、语法结构、句法功能以及汉泰动物成语各自涉及的动物范围及分类 等基本情况进行简述与比较。 一、汉泰动物成语的语言形式特征 1 、汉语动物成语的语言形式特征 汉语成语的语言形式简洁明了,四字格是它的主要形式。根据倪宝元、姚鹏 引文转载白c r a r u n a r tr a t t a n a s l e n g 古代文学中的泰语成语 m 】泰国希帕通人学i l j 版社,2 0 0 6 圆引文转载白g a n _ l n a r tr a t t a n a s l e n g 古代文学中的泰语成语【m 】泰国希帕通人学 l 版社,2 0 0 6 引文转载自g a r u n a r tr a t t a n a s l e n g 古代文学中的泰语成语【m 】泰国希帕通大学出版社,2 0 0 6 1 3 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慈在成语九章中的统计“从汉语成语小词典( 商务印书馆) 来看,它共 收录成语3 5 5 9 条,而四字格成语就有3 3 4 5 条,占所收成语总数的百分之九十 四”。叼 根据向光忠( 1 9 8 2 ) h 3 ,刘洁修( 1 9 8 5 ) 3 ,王勤( 2 0 0 6 ) 心3 等人的论述, 从汉语成语的历史看,大多数成语成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主要有 五种情况:一是原本为四音节的,如“杀鸡取卵 ;二是八音节分为前后两段的, 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三是补足为四音节的,如“井底蛙井底之蛙”; 四是删节为四音节的,如“孤陋而寡闻”( 礼记) “孤陋寡闻;五是合并 为四音节的,如“补天”( 淮南子) “浴日”( 山海经) “补天浴日”。当 然,汉语成语也有非四音节的现象,不过非四音节的成语数量比较少。此外,还 有少数是四音节与非四音节并存的,不过主要仍以四音节更常用,如:“欲速则 不达“欲速不达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吠形吠声 。 据倪宝元、姚鹏慈( 1 9 9 0 ) 口3 ,刘洁修( 1 9 8 5 ) 畸1 等人的分析,“四字格”的 汉语成语备受汉语使用者喜爱是有内在原因的,它同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和汉语 传统的诗文形式有关。首先,四字格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 的审美要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绝大部分是四言句。其次,四 字格大多能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双声、叠韵、重叠等语音修 辞手段能在“四字格中得到充分体现。最后,成语一方面要包含深刻丰富的内 容,另一方面形式上又力求简洁明了。音节如果太少,就难以表达丰富的内涵, 音节如果太多,又不利于作为造句的材料单位。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 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于任何一种语法关系( 主谓、述宾、述补、定中、状中、 连动、兼语等) ,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因而四字格形式恰到好处,既能做到“言 简”,又能达到“意赅”。 就汉语动物成语而言,四音节也是它最主要的形式,如“亡羊补牢”、“熊心 豹胆”、“放虎归山 、“井底之蛙等等。当然,也有非四音节的现象: 三字例如“执牛耳”、“鸟兽散”; 五字例如“鹿死不择荫”、“坐山观虎斗 、“树倒猢狲散”; 六字例如“挂羊头,卖狗肉”、“风马牛不相及”、“一蟹不如一蟹”; 七字例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强龙不压地头蛇”; 1 4 第二章汉泰动物成语 八字例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螳螂捕蝉,黄 雀在后 ; 十字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等等。 2 、泰语动物成语的语言形式特征 泰语成语大部分是词、词组或小分句,跟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主要形式不同, 泰语成语没有最主要的音节形式,它的音节数从一个音节到十六个音节都有,泰 语动物成语亦然,具体如下: 一字例如“”列( 猪) :比喻容易、方便、灵活 二字例如“1 j 萄d u l f l ( 放鸡) :出洋相。 三字例如“u n 丽o q 饷 ( 长着两个脑袋的鸟) :两面派。 四字例如“m 乱m d n ( 模仿猴子的动作) :形容淘气。 五字例如“l 青臼寸固n l 磊。固n 司1 = 浦 ( 养小鳄鱼、小虎) :比喻养虎遗患。 六字例如“h 1 五”1 南m 们n 1 “回q ”( 生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智商测试试题及答案
- 高职建筑专业试题及答案
- 酒店专业试题及答案
- 环保专业试题及答案
- 甲状腺专业试题及答案
- 沟通专业试题及答案
-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党坝中学2025-2026年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 宁波生态假山施工方案
- 路口半弧形护栏施工方案
- 楼顶景观水系施工方案
- 220kV变电站消防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件
- 35770-2022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及内审员培训教材
- 流水别墅案例分析
- 录入与排版教学计划
- 呼吸衰竭小讲课课件
- 气瓶检验员考试题库
- AAMA2605-铝窗(板)更高标准有机喷涂的非官方标准、性能要求、测试程序
- 第一章三国演义讲义课件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西语国家概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