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考工记是一部记载我国先秦时代若于工事造作部门的技术规 范、工艺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古籍,最早见于西汉的某些载籍之中。因 被用于补配缺失了冬官篇的周礼,而和周礼合为一书流 传于世,称为冬官考工记篇。其成书年代与著者均失载,现仍为 学术界争论不决的问题。学术界一般都把考工记视为我国流传至 今的最早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原始文献,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史、 工艺美术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以及文物考古专家常常引用考 工记的记载作为其研究课题的必要文献凭证。考工记的文本晦 涩艰深,庶称难读。而作为儒家经典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考 工记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学者为其训诂注疏、阐发义理、绘图解说。 它们构成一张错综纷繁的解读之网,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宦,同时也 是我们研究和利用考工记时必须取资借镜并且无法忽略跨越的文 献资料的宝藏。本文即以汉至清代考工记注释和研究情况作为研 究目标,希望对清末以前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史进行一次全面的、 科学的、富有批判性的考查和梳理,从而为对考工记的进一步深 入探讨夯筑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内容主要是评析汉唐、宋元明、清 三个时期考工记训诂、疏证、阐义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学风,重 点研究郑玄、贾公彦、乾嘉汉学大师江永、戴震、程瑶田和孙诒让在 考工记注释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考工记;周礼;注释 a b s t r a c t k a og o n gj i w a sa na n c i e n tb o o kw h i c hr e c o r d e dt h e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a n dr e g u l a t o r yr e g i m e so f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m p l e m e n t sb e f o r et h eq i n d y n a s t y ,a n dw a sf i r s ts e e ni nt h eb o o k si n 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b o o kw a su s e dt of i l lav a c a n c yo f d o n gg u a n ) ) i n z h o u c e r e m o n y ) ) a n ds oc o m b i n e dw i t h z h o uc e r e m o n y ) ) i n t oo n e ,d o n g g u a nk a og o n gj i 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a r es t i l ld e b a t i n gn o w a d a y s w h e na n db yw h o mt h eb o o kw a sw r i t t e n b u tt h e ya l ls p e a kh i g h l yo fi t a n dr e g a r di ta st h ee a r l i s to r i g i n a ld o c u m e n t s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a n c i e n t t i m e sa b o u t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a sw e l la si n d u s t r i a la r t t h e s c h o l a r s e n g a g e d i nt h e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u s t r i a l a r t , c u l t u r o l o g y ,i d e o l o g y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yo f t e nc i t et h er e c o r d si n ( ( k a o g o n gj i a sa ne s s e n t i a ld o c u m e n t a i p r o o ff o r 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 s t h em e a n i n go f k a og o n gj i ,w i t hi t so b s c u r el a n g u a g e s ,i s h a r dt ob eu n d e r s t o o d a sap a r t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z h o u c e r e m o n y ) ) ,k a og o n gj i h a sb e e nn o t e d ,i n t e r p r e t e d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d b yv a r i o u ss c h o l a r st h r o u g ht h ea g e sf r o m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n dh a s c o m p o s e dav e r yc o m p l i c a t e dn e t w o r k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w h i c hi s a l a r g es u mo fa c a d e m i cw e a l t ha n dp r e c i o u sd e p o s i t so fd o c u m e n t a l m a t e r i a l sf o ru st o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w h i l es t u d y i n ga n du s i n gi t t h e 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t h ea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so n k a og o n gj i f r o mh a nt i l lq i n gd y n a s t y ,i n t e n d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c l a s s i f yt h e m s y s t e m a t i c l ya n dc r i t i c a l l y a n dl a y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a n dc r i t i c i z e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t y l e so fs t u d i e si nt e r m so f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 w o r d si nt h eb o o k ,t h e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so ft h ew r i t t e n l a n g u a g e si ni t ,a n d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t h et e x t sd u r i n gt h et h r e e p e r i o d so fh a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s o n g ,y u a n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s w c l ia sq i n gd y n a s t y ,a i t dp u t st h ef o c a lp o i n to l 、l h cs t u d yo n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h a tt h e g r e a tm a s t e r sl i k ez h e n g x u a n ,j i a g o n g y a n ,j i a n g y o n g ,d a i z h e n g , c h e ny i a o t i a na n ds u ny i r a n gh a d m a d ei n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e so nk a og o n gj i k e yw o r d s : z h o uc e r e m o n y :k a og o n gj i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 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 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 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 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圣仨兰翌 日 期:翌兰! :,、哲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 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 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幽、 日期;独? 、j 莎 前言 考工记是一部记载我国先秦时代若干手工业生产部门的技术 规范、工艺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古籍。考工记中所包含的大量先秦 时期的科学技术信息和工艺美术资料,长期以来受到科技史和工艺美 术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甚至也引发文化史和思想史界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成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和考究古代名物制度专家的必要的文献 凭证。学术界一般都把考工记视为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科学技 术和工艺美术文献,给予极高的评价。考工记的文义本来就晦涩 艰深,加之流传过程中由于简牍的错乱脱夺、古字原义的消亡转化、 文字书写的讹舛衍误、后人的增删篡改,给准确地阅读理解造成了极 大的困难。 自东汉以降,历代不断有人对周礼冬官考工记进行注释和 研究。这样就形成了一部时间跨度接近两千年、脉络清晰、连贯有致 的学术史一汉至清代的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本文的宗旨就是 对这部过去不大有人注意的学术史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探 讨,并为之设计一套合理的描述框架。 汉至清代的考工记研究和注释事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唐时期。这一时期考工记是和周礼合编在一起, 作为周礼的第六篇冬官流传行世的。历来的载籍中亦没有考 工记在汉唐时代曾有别本流行的记录。1 研究汉唐时代所谓考工 记研究和注释史,惟一的途径是通过研究周礼的注释和研究史, 而间接地接近我们真正的研究目标。周礼传世的较为完整的汉唐 人注疏文献仅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和唐初贾公彦的周礼疏, 只有在这两部文献之中,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对考工记的注释和研 究进行具体的讨论。 传世有一部题名唐杜牧所撰考工记注已被许多学者论定为伪托无疑真正可考 的考工记 单行本出现在宋代。 第二个阶段为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考工记研究和注释的总 体学术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一为宋代开始不断有人把考工记单抽出来加以讲解,明人也不乏 这样的事例。一为宋人开始为考工记配图解义,此一创例也影响 到明清的考工记注释和研究。另外,宋人提出冬官不亡论, 考工记的经典地位受到严重的危胁。 第三个阶段为清朝时期。这一时期,考工记的研究和注释在 乾嘉学派的主导之下,在学术水平上臻于中国古代的巅峰。清人研治 考工记所留下的丰富的学术遗产,成为二十世纪以来考工记 研究和注释向迸发展所能依凭的最牢固的基石。 历代注解考工记的学者,人数甚众。他们的著作大多失传了, 能保存到今天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失传的原因很多,历年久 远,天灾人祸,书籍固然难脱其厄,而因为学术水平庸常,不被当世 和后人承认或重视,渐至遭人淡忘,这样一条古籍流通中学术淘汰的 铁律,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便如此,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 数以几十计的考工记注本。除了郑玄注贾公彦疏的周礼注疏 冬官部分出自汉唐外,其余的大部分著作为宋元明清的学者所写。这 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它们构成一张错综纷繁的解读之网,是我们 研究考工记时必须取资借镜并且无法忽略跨越的文献资料的宝藏。 在考工记的注释研究史上,孙治让的周礼正义无疑标志 着绵延近两千年的传统治学方法的终结。孙诒让以后的时代,也就是 从二十世纪初直到今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考工记的问题情境发生 了重大的转换,它不再作为儒家经典的一个附庸疣赘,被淹贯博识的 经学家们拿来考索求证,或骋思臆断。它是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 美术留存最早的文献资料,被纳入现代学者的考查视野的。二十世纪 以来各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考古学和古文 字学的新发现新器物和新成果、以及艺术和其他人文科学的新观念, 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之中,产生了大量的研 究论著,使考工记一书的研究工作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应当说, 今天对考工记内容的某些研究成果,尤其是涉及科学技术领域的 论断和古器古制的形构,古人是根本不可能企及的。这没有什么。因 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前古未有的科学昌明时代。但这 丝毫也不意味着考工记汉唐以来的古注疏可以废而不观,因为若 无这部绵延于载的解释之梯,面对考工记,我们恐怕就像面对天 书一般,根本就无从索解:丝毫也不意味着考工记从此可以无难 可解无疑可释,事实上,考工记中还有大量的疑义和谜团有待人 们去破解。 考工记篇幅不长,现存的全文约七千字,包罗的内容却异常 丰富。不仪保留了很多我国先秦时代有关制车、兵器、礼器、钟磬、 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的系统资料,而且还广泛地涉及到天 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 了作者对工艺设计和造器程工所抱持的尊奉圣人、恪守礼制、赞同阴 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考工记成书时间早,文化内涵丰 富,学术价值较高,这些特点使它自然而然地被看成现代许多学科专 门史的源头。今天对考工记的研究正呈方兴未艾之势。这从近年 来有关考工记的论文数量就可略窥一斑。但是,在这种繁荣景象 的背后,也隐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那就是我们在把考工记 当作史料去深度挖掘、充分阐释时,是否存在着某种过度诠释、任意 曲解的偏颇呢? 这固然和有的作者缺少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有关,而 对考工记一书的整体面貌及其源流本末认识模糊,也不能不说是 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对考工记流传、历代的注疏情况、其文本本身所存在 的诸多问题、以及迄今为止各学科在考工记研究中所取得的可靠 成果做一次全面的、科学的、富有批判性的考查和梳理,从而为考 工记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夯筑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这样一个基础性 的研究工作对于考工记学的健康规范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十 分明显的。 这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以分解为两个时间相互街接,而重心又 不尽一致的方面。本文的讨论即是围绕第一个方面展开的。目标是对 清末以前考工记的注释研究史进行一次尽量周详缜密的考察,下 限为孙诒让。评析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考工记训诂、疏证、 阐义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学风,重点研究乾嘉汉学大师江永、戴震和 程瑶田在释读考工记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孙诒让对周 礼冬官考工记所做出的百科全书式的疏证。对二十世纪以来考 工记的研究和注释情况的总结性研究,将是我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目 标。近代科技知识的利器,让考工记中许多聚讼千年的疑团迎刃 而解,而考工记中丰富的科技史料,也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正本 清源提供了可信而充分的文献保证。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索,也常可 从考工记中采撷到一些流光溢彩的碎金玉屑。这些都将构成我下 一个研究目标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4 第一章汉唐时代考工记的流传和注疏 一、 考工记补配周礼和 周礼的行世流传 考工记一书得以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种历史的 巧合,使它搭上了儒家的经典周礼的车。我们研究历史上考工 记的研究和注释情况,实际上就是在讨论周礼冬官考工记篇 的事情。考工记与周礼本是两部互不相干的书,由于西汉人 的组合编配,两书合为一书,至今相沿未改。 汉唐时代,只有附着于周礼之中的考工记,并不存在独 立的考工记单行本。所以我们讨论这一时期考工记的注释和 研究情况时,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只能通过对它的寄存体周礼的 研究和注释情况的钩辑和阐述,来间接地达到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首先想要说的,是考工记是什么样的书,成于何时,为 什么会被拿来补配周礼冬官,它是何时被什么人纳入周礼 之中的。要想说清这一些问题,就必须对周礼的流传情形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 关于周礼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流传次第等问题,两千 年来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聚讼不已的系列公案。考工记偏偏又是 附着在周礼这部争议丛集的典籍中流传下来的。所以,要廓清考 工记的流出之源,就不能绕开笼罩在周礼身上的重重疑雾。当 然我们也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纠缠在周礼的是是非非之间,反 而偏离了为考工记正本清源这个主题,使我们的讨论成为无的放 矢的赘语。 所谓周礼,其最初的题名可能叫周官。辨析周礼的真 伪,实际上主要集中于下述三点之上。一是说它的作者是不是周公旦。 如果它真是周公制礼作乐之时所记录下来的“周公遗典”,那么它就 是儒家推崇的圣人留下的经典,而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也就可以 迎刃而解,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说,它所记录的内容真的是西周官 制的实录吗? 如果答案为真,那么即便它不是周公所作,即便它的作 者可能是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或汉初的其他人,至少凭它在 真实记录周朝历史典制这一点上,也可以大体上摆脱“伪托”这一恶 谥。三是说,周官真的是西汉末年刘歆或王莽为服务于其托古改 制、篡夺汉朝皇位的现实政治目的,临时编纂的一部伪经吗? 通过历代学者的艰苦研究,现在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部分回答这 三个问题。一,周礼绝不是周公的著作或周公时代的文献。二, 周礼的内容,既不是周公“制礼作乐”所创官政的载笔,也不是 周秦各代及各国官制的实录。但周礼中又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 它们的痕迹。三,周礼不可能是刘歆或王莽伪撰的。 这些结论虽然说明周官不可视为伪书,但依旧没有给出周 礼成于何时和作者是谁的答案。事实上,如果将来没有地下出土的 新材料来提供证据,周礼的作者,恐怕永远无法确定。而周礼 的著成年代,目前学术界占大多数的意见倾向于先秦说,此又可以细 分为数种。但也有不少意见主张汉初说。1 周官大约在西汉景帝到武帝时始被收入官府。汉书景十 三王传叙述了周礼面世的过程: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 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 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 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 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 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 礼乐,被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河间献王刘德因修学好古,便注意从民间收求 古籍。他对献给他“善书”的人,采用赏赐金帛并给他们精抄副本的 办法进行招徕,结果获得很多古文先秦旧书,其数量可以和汉朝宫廷 藏书相侔。周官即是其中的一部。如果班固汉书的这一记载 说见彭林( 周札)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6 可信,我们就可以认定周官最早是由民间献纳,而由河间献王收 入河间国宫廷书库之中的。 周官本由六篇构成,分别称作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然而河间献 王征集到的周官并非完秩,冬官一篇已经缺失。唐陆德明在 经典释文序录中提到一种传说:“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 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 记以补之。”事官就是冬官的别称。由此,我们进一步得知: 原藏于民间的周官,是被“李氏”献给河间献王的。并且,这部 周官只有五篇。献王为补足周官,曾悬赏千金以征求冬官, 而终不可得。最后只好用考工记来补配周官。从此,考工记 就作为冬官篇的替代品,被编入周礼之中。经典释文的 这则记事很有意思,它把考工记在何时何地由何人为什么并入周 官这一连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得清清楚楚。至于陆德明引述的这 条“或说”,其来源或根据是什么,陆氏没有说明,因而我们也无从 知晓。成书时代晚于经典释文的隋书- 经籍志里也有一条内 容相近的记载,说:“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一一周官盖周公 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 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1 我们注意到,隋 志在简要重复了与经典释文同样的内容之后,又增添“奏之” 二字。也就是说,隋志作者明确地认定,周礼是在河问献王手 里奏上西汉中央朝廷的。时代更晚一些的唐杜佑通典典礼篇全 袭隋志的说法。河问献王立于汉景帝前元二年( 公元前15 5 年) , 卒于汉武帝元光五年( 公元前l3 0 年) 。他是在什么时间奏上周礼 一书的? 春秋左传序的孔颖达疏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汉 武帝时,河间献王献左氏及古文周官。”汉武帝刘彻是公元前 1 4 0 年登极的,依孔疏,我们可以框定,周礼被收进西汉中央 朝廷的藏书机构“秘府”,不会早于公元前1 4 0 年,当然也不可晚于 隋书) 卷三l + 二 7 公元前1 3 0 年。说到这里,周礼和考工记的流出轨迹似乎已 经理清。然而,结论却不能下得太早。上举经典释文、隋书经 籍志、春秋左传孔疏、通典诸书,著作时间早不过陈、隋, 1 晚已逸出中唐以后。它们在叙说周礼和考工记流出过程上 不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且适足以衔接并补充汉书景十三王 传的叙事。可以讲,这是一种在唐朝颇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看法。 同时我们也不妨大胆地推断:此一看法也许是渊源有自的,也许是从 汉魏六朝延续下来的一种成说。相关的记载到唐朝或者仍可以看到, 只不过后世湮没散亡,我们不得与闻罢了。 可是,如果我们拿这一说法和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大师马融的记 载进行比对,抵牾难合之处马上就出现了。清末孙诒让在周礼正义 的疏证中对唐儒主张的河间献王所献周官就是汉中央“秘府本” 周礼的来源之说就略存疑问。他说:“此则秘府之本,即献 王所奏,但马序绝未之及,不知果足凭否? ”2 孙疏所提到的马 序,为马融的周礼传序,原书已佚。唐贾公彦周礼疏序 ( 周礼) 废兴引录了周礼传序的部分文字: 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 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 武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 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 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 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 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道,迹具于斯。 细绎马文就不难发现,马融所述的周官与考工记的“隐显原 流”,和后世唐儒的看法相去甚远。首先,马融只交代了周官入 藏秘府的时洲即在“孝武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的情况下, 周官“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仿佛不存在河间献王这个 1 参钱大听潜研堂集) 卷二十七跋( 经典释文) 永珞四库全书总日经邮五 经总义类经典释文) 2 孙冶让周扎正义卷一天官冢宰第一 中间环节。其次,马融将考工记被补入周官的时间,系于汉 成帝之世,认为刘向和刘歆父子在秘府校雠皇家藏书期间,才首次序 录周官,并用考工记替补了亡佚的冬官篇。这显然代表 了另一系统的说法。孙诒让认为:“马序所述此经隐显原流,最为综 析,且去古未远,当得其实。”1 换言之,马融生活的时代“去古未远”, 且本人又是治周礼的专门名家,他的说法,在证据的效力上应当 远远大于唐儒。但困难在于班固去古更近,他的说法的真实性自然也 不容轻率地加以怀疑。2 如果我们兼信两说,那势必就会得出这样的 结论,即河间献王自有从民间征集到的周官,而西汉秘府所藏的 周官则是武帝时由民间采进的另一部周官。因为班固并没有 明说河间献王的周官有没有奏进朝廷,所以我们能够进行如下两 种假设:如果进献了,那么秘府就至少在武帝时收藏着两部周官; 如果他生前没有进献,秘府至少也有一部周官。班、马二氏的歧 说,到这一步尚可弥缝,二者都能讲得通。不巧得是,接下来马融对 于考工记补配周官的描述,却使问题又绕回到起点,也使我 们刚才所作的假设一一河间献王宫廷与汉中央秘府各有一部周官 一一不攻自破。马文说秘府周官“亡其冬官一篇”,刘向刘歆 父子用考工记补足。而唐儒说河间献王的周官也缺冬官 一篇,由献王以考工记补配。两部同样的书,各自缺损了同样的 部分,生活时代前后不同的整理者会想到用同样的另一种书来替补。 试问,天下哪里有这样巧的事情? 我们凭常识就可判断,这种凑巧发 生的概率会有多么低微。既然如此,倒可以反过来证明:马融所说的 秘府周官正是河问献王所获得的那部周官。班固和马融叙事 的内核一一周官亡失了冬官篇而用考工记补足一是真 周礼正义卷一天官冢宰第一。 2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专设汉书河问献王鲁共王传辨伪一篇,指出:“读史记 河间献王、鲁共王世家 ,怪其绝无献王得书、共王坏壁事,与汉书) 绝殊窃骇 此关六艺大典,若诚有之,史公何得不叙? ”史记五宗世家关于河间国的记载颇 简略,只是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 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二十六年卒,子共壬不害立。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十 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但仅以汉书河间献王传的记事增出史记河间国记事, 就怀疑并论定班固汉书作伪这是缺乏证据的,不过是康氏臆度而已 实的,他们的确在叙说同一个历史事件,但把事件的发生时地和参与 人说得大相径庭。可以肯定,二种说法必有一误。 正像许多前辈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在马融的叙事中,有一处无 可回避的硬伤。马融说“孝武帝除挟书之律”,而西汉除挟书律是惠 帝时的事情,马融不应当不知道。那么这是马融的误笔呢,还是为 了证成某一结论而故意曲说呢,或者干脆就是后人的误抄、窜改呢? 三种可能都无法排除。不过,如果把马文依照历史实际回改为“孝惠 帝除挟书之律”,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人们完全可以龅周官早 在孝惠帝时就已入藏秘府,而那时河问献王还没有受封,这样的话, 当然也就从时间上彻底排除了它和河间献王的周官同为一书的可 能性。所以,尽管孙诒让评价马序“去古末远,当得其实”,我们 却电不能一味盲从。 此外,马融说周官“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其实也 强烈暗示了另一种可能性,让人不由地联想到鲁恭王坏孔子故宅而在 屋壁掘获大量古文经典的那个西汉学术史上的著名事件。那么周礼 是不是来自这批孔壁藏书呢? 最早提及这一事件的文献是刘歆移让 太常博士书,其中有一段说道:“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 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 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之后东汉的许多文献,如 班固汉书的艺文志和楚元王传、许慎说文解字- 后叙、 王充论衡佚文等都有相关叙事,内容详略不等,列举的典籍篇 目数量互有参差,但掘孔壁得古书事件的真实性应无可怀疑。比较各 家所举这批典籍的篇目,我们就会发现它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没 有提到周官,这当然说明鲁恭王发掘的古文典籍中并不包括周 官。经典释文序录转引郑玄六艺论的一则佚文云:“后得 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周礼 祷。”实郊幺这里是把孔氏壁减和河问献:l 减协作为占义经典的 两个源头合并叙述的,所以此处的“周礼六篇”并不能理解为已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里即有“孝惠除挟书之律”的文句。见汉书- 楚元王传。 经确指了来源于孔壁藏书或者河间献王。但是,和上面引录的马融那 句话一样,郑玄的文义的确有些含混,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周官来 自“孔壁藏书”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实际上是存在的。例如礼记曲 礼孔颖达疏就认为“六艺论云:周官壁中所得六篇”。范晔 后汉书儒林传也说:“孔安国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 经六篇。”太平御览学部引杨泉物理论则更进一步说:“鲁 恭王坏孔子i e l 宅,得周官,阙,无冬官,汉武购千金而莫有得 者,遂以考工记备其数。”这就为周礼和考工记的流出 之源又添造了一种异说。孙诒让对这些意见的批评是“斯并误会郑旨, 妄滋异论”,说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们还有必要对礼记礼器孔疏中一则关于周礼 和考工记的记述加以讨论。孔疏云:“汉孝文帝时,求得周官, 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如果此说成立, 则不仅把周礼入藏西汉秘府的时间提前到孝文帝之时。1 而且还 回答了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它说考工记是孝文帝 下令让当时的博士修成的,而修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补足周官。 这个说法非常新颖,可惜只是一条孤证,缺少现存两汉文献的佐证。 而且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一部同样缺失冬官篇而以考工记补 配的周礼。这个十分眼熟的叙事内核提示我们:此周官很可 能也是河间献王的那一部周官,此说法也十分类同于马融周礼 传序的叙事。正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的一样,如果孝文帝时朝 廷已经得到周官,那么它绝不可能和河问献王从民间采集的周 礼是同一部书。反过来,既然两条记事明显是指向了同一部周礼, 则恰好证明,本条孔疏也是在编造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是不足凭信 的。说几旬题外的话。初唐修定的五经正义虽署名孔颖达撰,其 实是成于众手。唐朝统治者编纂五经正义的目的,是要彻底改变 1 孙诒让认为:“惟汉书礼乐志载孝立时得魏文侯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 官大宗伯) 之大司乐章是时此经莱出,而得以校窦公之书者,考 。据黄以周考证,邦玄注经的次序为先沣周官,次 礼记,次礼经,次古 文尚书,次论语,次毛诗,蛀后乃注易。在礼学方面,郑玄先后著柯周 官注) ,“望礼注,礼记注,答i 临孝存周礼难,鲁精袷义,札记默房注,札 纬注等。 到中平元年( 1 8 4 ) 之间所发动的第二次党锢之祸,1 郑玄与同郡四十 余人遭到株连,“俱被禁锢”。郑玄陷入党锢案,虽为人生的一大劫 难,却也为他杜门不出,“隐修经业”创造了客观条件。郑玄的周 礼注、礼记注和仪礼注就是在这十几年中相继撰成的。因此 清儒王鸣盛才讲:“康成注经,三礼居首,阅十四年乃成,用力 最深也。”2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郑玄为周礼作注的 时间,大致为公元二世纪七十年代。上距马融撰定周礼传,又过 去了二十多年。郑玄的周礼注是东汉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对东汉各家周礼注解的一次总结性的清理和荟萃。 我们已经说过,东汉时代前后出现了许多治周礼的名家,但 他们的周礼传注基本上都失传了。虽然我们的主题是要论列东汉 时代考工记的研究和注释情况,但迫于文献无征,我们只得转换 一个角度,通过缀缉有关周礼的零碎记载,先为东汉一代周礼 的研究和注释情况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胳。因为这时的考工记已 然成为周礼中间的一篇,是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分量占到 周礼的六分之一。所以搞清了作为“整体”的周礼的研究和 注释情况,自然也就间接地完成了对考工记这个“局部”研究和 注释情况的介绍。明了周礼与考工记之间的这层关系,就能 够理解此一间接求证方式尽管稍嫌迂曲,但于理可通,仍不失为一种 有效的解决途径。所幸的是,郑玄的周礼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借助这部硕果仅存的东汉训解周礼的著作,我们就可以彻底摆脱 只能对冬官考工记的研究和注释情况进行间接论证的尴尬之境, 把我们的讨论真正还原到考工记研究和注释的情况上来。 郑玄在周礼目录中对周礼冬官考工记篇有一段总括性 的解说。他说冬官“象冬所立官也。是官名司空者,冬闭藏万物,天 子立司空,使掌邦事,亦所以富立家,使民无空者也。司空之篇亡, 1 分见后汉书桓灵奉纪及 党锢列传。 2 蛾义编卷五十八 汉兴,购求千金,不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备大数。古周礼 六篇毕矣。”观其文义,是兼周礼冬官司空篇原有的立官命意 和职掌与考工记之附补周礼两事通为解说的。关于考工记 的来历,他只是含糊地说“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各大数”。除了 我们前文屡屡述及的那个叙事内核外,实际上,郑玄这两句话不仅没 有传递出任何更确定的信息,反而又开启了新的疑窦。“前世”,到底 是指先秦还是前汉? 如果我们参考范晔后汉书中经常出现的“前 世”语例的用法,“前世”一语,倒可能是指前汉。“记录以备大数”, 也值得推敲。“大数”究竟指什么? 会不会是指要补足周礼六篇 或所谓的“工官六十”这个大数呢? 联系上下文的语气,回答应当是 肯定的。“记录”可以有多解,我们既能够把它勉强地等同于“抄录” 或“誊录”,更能够直接当作现代词“记录”来理解。关键是“记录” 的对象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取前一种释义,我们尚可阻说是“前 世识其事者”抄录了现成的考工记补入周礼,那么就和确定 考工记的撰成时间关系不大。而若按后一种理解,记录其事就等 于是把工事记录下来,换言之就是撰写考工记,这就和考工记 的成书时间大有关系了。如果这样的解读可以成立,那么郑玄就是说: 考工记是前汉了解工事的人记录下来的,是为了补足工官部分、 凑齐周礼六篇的大数而作的。这很自然就让我们联想到前面已经 讨论过的汉文帝令博士作考工记补冬官的那条孔疏的记载。 它们是指同一个事实吗? 假如郑玄果真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他为什么 不用明晰的语言陈述呢? 他为什么要含糊其辞呢? 而他在六艺论 中明白说出的周礼来自“孔壁”或河间献王,显然要比我们这里 靠揣摸郑玄并未明白表达的文义所给出的解读更有说服力,那么后一 种理解就是站不脚的。总之,郑玄的含糊其辞,确实容易导致歧解。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东汉人其实已经不 太清楚考工记的来历了。从班固的河间献王补配考工记,马 融的刘向刘歆父子补配考工记,到礼记礼器孔疏的汉文帝 令博士撰写考工记一一很可能也是沿袭东汉的某一家说法,凡此 种种异说,皆出自东汉所谓硕学通儒之口,这不正好说明考工记 的出处在东汉已经暧昧不明,变成了一笔糊涂帐吗? 我们虽然在前面 已经表明了立场,即信从班固的记载,但也应该再强调一下,河间献 乇以考工记补周礼的说法,只是我们在比较众说之后,认为 更为可信的一种“假说”而已。 以周礼现存的前五篇的内容看,可以很肯定地说,周礼 一一包括已遗失了的冬官部分,是一部记载官制的书,或者说是 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而考工记则是记录工事的专著。二者的 差异彰明较著,不辨可知。而汉儒注释周礼时,对冬官考工记 篇的非周礼原著的身份一般都不太在意,并没有因为它不是真正 的先圣遗典而在注释上采取差别对待的态度。郑玄虽然深信“周礼 是周公之制”,1 是周公所作的“经邦国、治天下”的礼法典籍。但他 的冬官考工记注同样遵从了东汉古文经学这一较为理性的学术传 统。我们强调汉唐儒者对冬官考工记与其余五官一视同仁的态度, 乃是由于两宋元明以迄清初,在考工汜的研究和注释中,主张把 考工记打入另类,甚至剔出周礼的呼声沸反盈天,绵延达六 七百年之久。这也就是所谓的冬官不亡,散于五官之晚,对此, 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考工记通篇七千余言,行文的大致结构是篇首冠一节总叙文 字,然后分成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和搏埴等六个大的工种 系统来分类记述工事。在每个大工种之下,再对工事进行更细致的划 分,用考工记自己的话说就是:“凡攻木之工七,2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 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 皮之工:函、鲍、辑、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刮 摩之工:玉、榔、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瓶。”合计下来,共 有三十个小工种。然而在考工记接下去的叙事中,却和它自己的 1 郑兰驳许慎( 五经异义) 2 此下郏玄注,引郑众解,原为十,前郑破为七。可见郑众见到的考工记即是标目 不列辅人的。 标目稍有出入,主要有三处,一为在舆人之后,增入辘人一工,使攻 木之工实际上成为八种。二为设色之工标目本列一i 种,画与缋分为二 r ,而叙事中则混称为画缋之事,好像画缋为同一工种,导致设色之 工下实际只叙四工。三为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五工下各工 的叙事次第,均依标目先后连续进行,独有攻木之工,被割裂为两部 分,轮人、舆人( 含铸人) 居前,紧接着其他五大工事居中,而由攻 木之工下的弓、庐、匠、车、梓人殿后。攻木之工的编排显然不够合 理,或者就是错简。对于这些考工记标目和叙事明显有失检照的 地方,郑玄的注释竟无一语道及,这是十分令人困惑的。或许补入周 礼的考工记原貌即是如此。汉儒注经,只是依经施注,却不肯 轻易地更动原典的编次,那怕是对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亦一仍其旧。比 标目增羡出来的“辅人”,郑玄在对它的注释中屡屡征引杜子春和郑 众的旧解。杜子春是东汉传授周礼的祖师爷,说明至晚在两汉之 际,也就是周礼最初流向社会的时候,考工记即有辅人部分。 标目与内容不合,杜子春、郑众、郑玄不会视而不见。但见而不为校 议,理由何在呢? 也许这倒可以成为考工记原貌便是如此的一个 旁证。 对郑玄周礼注,历代学者所做出的评价不胜缕举。大致说来, 三国到隋唐时期,郑注一直被奉为典范,尽管中间一度曾受到王肃周 礼注的严厉挑战,但为时甚短。北宋庆历以后,对郑注的评价开始 走入低谷,当然这是和宋学勃兴而汉学受贬同步相关的。明末清初, 郑注的声誉随汉学的复兴而再度隆盛。清末孙诒让撰周礼正义, 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两千年积累起来的周礼研究和注释的成果, 对郑注的评判应当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他说:“惟郑注博综众家,孤 行百代,周典汉诂,斯为渊薮矣。”1 我们认为这一评价是客观而公允 的。自然这一评价也适用于郑玄的冬官考工记注。 汉儒解经,所作的工作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四端:即正音读,通 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具体到郑注考工记,我们也可以从这四 周礼正义 卷一。 个方面着眼,把郑注在其中展现出来的重要特点简要地分析一下。 郑玄注考工记,十分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具体地讲, 就是他在注文中屡屡引征的杜子春和郑众的旧解。对待旧注,郑玄或 从或破,或为两立,表现出高超的鉴别能力,被后人誉为“识断精审”。 这样的事例通篇可见。如考工记总叙内有一节文字云:“凡察车 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 速也。”郑玄注:“速,疾也。书或作数”。意为有的考工记将“速” 写作“数”字。紧接着就引用郑众的注解加以证明:“郑司农云:朴, 读如子南仆之仆。微至,谓轮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 地微则易转,故不微至无以为戚数。”这是引旧注以存异文。轮人 云:“望其毂,欲其眼也。”郑注引郑众解:“郑司农云:眼读为限切 之限。这是引旧注以明读音与释义,表示信从不作另解。辅人 云:“凡揉辅,欲其孙而无弧深。”郑注云:“孙,顺理也。杜子春云: 弧读为尽而不汗之汗。玄谓弧,木弓也。凡弓引之注参,注参, 深之极也。揉辅之倨句,如二可也,如三则深,伤其力。”这是郑玄 引用杜予春的音读,但不从杜读,认为应当读弧如字。凫氏云: “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郑注云:“厚,钟厚。深 谓窒之也。其窒圜。故书圜或作围,杜子春云:当为圜。”这是杜 子春认为故书“围”字误,应改为“圜”。郑玄采纳其意见。当然, 在清代学者段玉裁和孙诒让看来,围圜义通,不必改字。车人云: “车人为耒,庇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 郑注云:“郑司农云:末谓耕耒。庇读为其颡有疵之疵,谓耒下岐。 玄谓j 庇读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郑众解庇为未下岐,实 际上就把庇当成了耒之末端所装的耜。而郑玄认为庇只是末的末段, 有一定的弯曲度,它的功能是用来插接耜的。所以读庇为刺,兼取刺 的音义。这是郑注破郑众之解。东汉以后,杜子春、郑众等人的周 礼解诂均失传。由于郑玄周礼注的称引,才保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CAI课件制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商学院《图案与纹样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双语食品感官品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Java企业级框架开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财经大学《给排水工程结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太阳能采暖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轨道交通空气过滤器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大理大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焦煤项目提案报告
- 吉林外国语大学《抽样技术与应用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硅酸钇镥(LYSO)市场深度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CCF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 2024真题
- 社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 JISG3141-2017冷轧钢板及钢带
- 2025届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读及范文:我会洗碗呀
- 义务消防队组建方案
- 2025-2030中国ARM核心板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脐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考核标准
- 给药错误PDCA课件
- 医美注射培训
- 白内障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