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l s 内容摘要 民国4 0 年代武侠小说名家王度庐的代表作“鹤铁”五部曲,向被视 为武侠小说“悲剧侠情”派的开山之作。他的创作以塑造英雄为基础,以表达人性 为旨归,从而在英雄的“人间化”过程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本文以“鹤一铁”五部曲为研究对象,从“英雄”这一武侠小说的核心元素出 发,在英雄与情爱、英雄与法、英雄与女性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剖析英雄 的人性化内涵,探讨其表达出的三种新的创作理念,即情爱叙事的运用、法治精神 的尊重、女性话语空间的确立。以此为契机来重新理解“鹤铁”五部曲在武侠小 说新旧更替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与传统武侠小说的对比中,探 索“鹤一铁”五部曲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过渡意义。 关键词:英雄 情爱法女性 “鹤一铁”五部曲 过渡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w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f o r t i e so ft h er e p u b l i c0 fc l i n a m a s t e r p i e c e “c r a n h r o n ”,砌c hi s m a l r eb yk u n g f un o v e lc l a s s i cw r i t e rw a n g d u l u ,a l w a y s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af o u n d 2 瞳o na s k u n g f i ln o v e l “t h g e d yc h j v a l r o u sf e e l i n 岔h i sc r e a t i o nr e g a r d sm o u n d i n gh e r o e sa s t l l ef o u n d a t i o n ,r e g a r d se x p r e s s i n gm eb 砌a i ln a t u r ea st 1 1 ea 衄,s oi n 恤eh e r o s h u m a n w o r l d ”,e m b o d ys t r o n gh u m a n c a r e t h et e x tr e g a r d s “c r a n e i r o n ”f i v es o n g s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 ,p r o c e d 行o mk e y e l e m e n to f “sk u l l g 如n o w i i 城r o ,e x p r e s st l l r e e1 a u n c h ,e x p o l 】i l dt h ef k ti nh e r o a t l dl o v e ,h e ma n dl a w ,h e r oa 1 1 dw o m e ne x p r e s s ,d i s c u s s 伽e el i n d so fr l e wc r c 撕o n s i d e a sw h i c hi te x p r c s s e s :l o v en a r m 廿v eu t i l i z a t i o 玛g o v e m m e n tb yl a wm e n t a lr e s p e c t , f e m i n i n e 、v o r d s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i i a k em i sa sn l et i l i n m gp o i n t ,u n d e r s t a n da g a i n “c r a r p i r o n f i v es o n g sp l a ya 仃a n s i t i o m a tg e t sr o l em o r ei nt 1 1 en o w0 1 d1 1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w h e nr e p l a c e so f l 沁培f un o v e l k e yw o r d s :h e r o l o v el a ww o m e ne x p r e s s “c r a n e 一一i r o n ,f i v es o n g s t r a d i t i o n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t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圣栖日期:魂年步月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安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挠歪粕 指导蝴叛烧腓 日期:o 睁可月 f 日 日期:i ,6 年 月。fp 日 -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口一生眨口二年发布。 学雠文储挠拍 指导教师擎:如硝 日期:0 6 年手月f 乡日日期:口年 月f f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科st h e s i s 引言 王度庐是活跃于中国4 0 年代文坛的现代武侠小说名家,与还珠楼主、宫白羽、 郑证因、朱贞木齐名而被后世称为“北派武侠五大家”。他的作品以英雄儿女、生 死缠绵见长,以“鹤铁”五部曲为代表,开创了“悲剧侠情”一派。如叶洪生指 出:“后起港台小说,大都走的是他开拓的这条路。”。故而又被称为“悲情始祖”。 王度庐( 1 9 0 9 一1 9 7 7 ) ,原名葆祥 翔) ,字霄羽,出生于北京贫困旗人家庭, 自幼性格内向,喜好文学,求学期间已研读音律,能作诗词,但因生活困苦,较早 辍学,步入社会。之后仍坚持自学,旁听北大课程,研读于北京图书馆及民众图书 阅览室,从而掌握了较为广博的语言文学知识技能。他的思想,倾向于人道主义、 平民主义,不仅熟悉北平下层社会生活及这一阶层各种人物的精神世界,熟悉传统 文化,而且也熟悉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多元的文化修养,使他的通俗小说创作, 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渗入现代色彩,在表达人物的过程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性关怀。 1 9 3 7 年,王度庐给自己取笔名“度庐”,意为“寒门度日,混混生活”,开始了武侠 小说的创作。他不可能想到,随便取的名字后来竟远播海外,声震武坛,他花了七 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鹤一铁”五部曲,包括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 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作品,更成为武侠小说史上开宗立派的文学经典。 自被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问世以来,中国武侠小说已经 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从大量描写剑仙侠隐安邦定国的唐传奇,到集中表现官侠豪客 忠心护主的明清侠义小说;自民国时期风极一时的“南向北赵”、“北派五大家”, 到至今长盛不衰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逐渐发展、成熟, 以至成为今天最受欢迎的小说样式之一。而4 0 年代出现的武侠小说创作高潮,“是 民国武侠小说高水准的艺术阶段,也是新旧武侠小说的交替过度阶段。”。王度庐正 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古龙在武侠小说新与变中写道:“武侠小说,从平江 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开始,可分为三个时代。写蜀山剑侠传的还珠楼主是 第一个时代的领袖;写七煞碑的朱贞木和写铁骑银瓶的王度庐是第二个时 代的代表;第三个时代的代表是金庸。”。 事实上,任何一部成功的武侠小说,都有着传统规范的浸染,以及对这一规范的 。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第2 1 9 页,学林出版社】9 9 7 年版。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第1 9 7 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古龙: 序第3 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2 年舨。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偏离,借用雅各布森的话就是:“正是在与那个传统背景发生对照的情况之下,创作 才能被设想出来。形式主义研究清楚地说明,这种同时保留传统又与传统决裂的情 况,构成了每一部新的艺术作品的实质。” 本文拟把研究视点转移到其代表作“鹤 一铁”五部曲的英雄人物身上,通过对“英雄”这一武侠小说核心元素的重新解读, 来探讨他对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继承和超越。因为武侠小说的变革,首先是对历 史的英雄侠义观进行变革,将类型化、单向化的英雄符号,变革为复杂化、多向化 的英雄典型,使侠成为一个在特殊社会形态中挣扎生存的普通人,使得“英雄侠客” 从流传千年的古典传统中脱颖而出,获得走向“现代”的文化基质,真正地从“神” 转化为“人”,落脚于民间,从而完成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转型。而这种“英雄” 的抒写和表达,体现出深沉的人性关怀,不仅是对传统武侠小说元素的改造,更传 递出了三种新的创作理念:情爱叙事的运用、法治精神的尊重、女性话语空间的确 立,这些对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拟从英雄与情爱、英 雄与法、英雄与女性表达三个方面来全面探讨王度庐的“英雄”表达在武侠小说发 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o 转引自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第4 7 0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英雄与情爱:人类生命欲望的直接表达 英雄叙事文本是充满象征和梦幻的文学世界,是人类行为方式世界的延伸和置 换,是生活在尘世的人类希望超越和提升自我的永恒渴求的纸上写照。而英雄更是 永存于人们心底的一种幻想性的冲动和激情,英雄的身上寄托着凡人渴望拯救与被 拯救的梦想,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渴望。人们通常在武侠小说中寻求当下社会中所不 易见之仗义豪杰,于想象中寻觅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豪情慷慨,应该说英雄叙事文 本正是人们在英雄失落时代的一场英雄梦。 而“成为英雄”和“拥有爱情”无疑是人类深层意识中最根本的两种欲望。爱 情是人最本能的需求,也是人性最本质的体现。按照存在主义观点,人是以个体存 在的,并且生而孤独,但人是感情的动物,并且有群居的本能,人又不甘于孤独, 于是就有了爱的欲求。 情爱的表达是文学创作中最永恒的题旨,一代又一代的经典文本无一不是表达 了永恒的爱情而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家族仇恨而双双 丧命的凄惨结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能重来的爱情悲歌张生和崔莺莺冲破门第和 礼教的束缚喜结连理,月下共谱西厢曲,给读者留下了团圆浪漫的爱情幻梦。从“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温婉含蓄之情,到“山无陵,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的刻骨铭心之爱,情爱的表达当仁不让地吸引和满足着读者的阅读期 待。杜丽娘、林黛玉这些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人物均以情爱为契机,表达出人类最直 接最本真的生命欲望,爱情的拥有正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和人性要求的满足。情爱叙 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钱杏邮仍感叹: “书坊老板会告诉你,顶好的作品,是写点恋爱,加点革命,小说是必须有女人、 有恋爱,这样的小说才会不胫而走。”。在文学的伊甸园中,“情爱”以它独特的审 美魅力和阅读魅力,不可抗拒地侵染到任何一种文学类型中。情爱和武侠作为一阴 柔一阳刚的两种极性叙事,它们的结合,必然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张力,扩大武 侠文本的表现空间。 o 钱杏邶: 序,王蒙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 9 2 7 1 9 3 7 第8 7 5 8 7 6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节“情爱”在传统英雄叙事文本中的书写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小说类型,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的叙事模式, 即以英雄叙事为核心。这一叙事模式,千年以来,制约着武侠小说的创作走向。在 很长一段时期内,武侠小说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始终是作为“淫词艳曲”、“脂粉之 谈”的对立面出现的,在“儿女”、“英雄”这人类最本原的两大原始冲动之中,武 侠小说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后者。直到民国2 0 年代,平江不肖生仍认为,江湖上第 一重要的是仁义如山,第二是笔舌双兼,第三是武勇向前。在这里,“爱情”仍然 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纵观武侠小说发展史,“情爱”在武侠文本中的表达,是逐 渐发展,逐步深入的,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一、无情无性的排斥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中,在英雄叙事模式的制约下,英雄们对情感的选择也多 表现为一种“男性同盟”的情感理想模式,醉心子同性之间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 生死友情,在这个同性化的情感世界中,几乎没有男女之爱的位置。赛珍珠译水 浒传,英文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这种男性同盟的表现。水浒传写尽 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豪气干云、肝胆相照,其生死相契的万丈豪情,千载之下仍让 人心向往之。这一百零八人互相视为异性兄弟,以至“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 同月死”,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这种“英雄惜英雄”的同性情感模式 试图构筑出人与人之间脱俗纯洁、超越一切现实功利和情爱纠缠的人际关系,实现 同性手足之间至真至纯的“惺惺惜惺惺”。对于梁山这样的被社会封杀的边缘群体 而言,同性之“义”是他们特殊的精神纽带,而情爱性爱由于其天然的排他性而成 为这种“兄弟义气”最危险的瓦解力量。于是在梁山好汉的情感理想选择中,拒绝 了情爱。 武侠小说同性化倾向的发生,一方面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中国 家族乡土社会的侠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乡土社会中结义组织不愿同日生, 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定向走入了同性关系的程度已不浅”,另 一方面,则起自儒家礼教之“男女大防”。于是,“英雄不谈情”在武侠小说中便成 为天经地义的,仿佛一旦谈“情”,便会亵渎神圣的“男性同盟”,短了英雄豪气, 宋江就说:“要贪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发展蓟后来,“情爱”更成为英雄是否 真英雄的试金石,赵匡胤通过了考验而成为“难得一见的真英雄” o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2 2 4 页,岳麓书社1 9 8 6 年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中,赵匡胤设计诱敌,独战群匪,可谓豪气干云,威风 八面,但当京娘对他表露情意时,他却视为是对他侠质的忠实程度的考验,严词加 以拒绝。当京娘父兄要撮合他二人时,更被他视为对自己侠士声誉的诋毁而愤然离 去,迫使京娘以死示清白。赵匡胤对爱情这种绝对拒绝的态度被作者视为清心寡欲, 侠义英雄而大加赞赏,因为在传统的道德观中,英雄的社会性、利他性与情爱的私 人性、排他性是不相容的。英雄就要“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不但要“旋恩不望 报”,更要“施恩拒报”,才是侠义道,英雄理想的制约使英雄自然不能在救人危难 之后,抱得美人归,否则就是趁人之危,另有所图,有损侠义风范。对“英雄”原 始意义的过度认可,使“情爱”在武侠小说中处于被排斥、被拒绝的位置。 二、成人之美的过渡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先给“侠”立传,并明确为侠下了定义。他说:“救人于 厄,振人不站,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太史公自序) “今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 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从司马迁的阐述及所描写的人 物言行中我们全面了解了“侠义英雄”的人生观和行为特征,即救人危难、一诺千 金、锄强扶弱、不图报答。英雄总是在济世救人的侠义之举中成就自我的价值,在 传统的英雄叙事文本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叙事元素。在世人 眼中,英雄更成为寄托着芸芸众生被拯救意愿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神,让人们在 绝望中呼唤,在困苦中期盼,在感恩的心情中顶礼膜拜。当情爱话语第一次摆脱被 拒绝的尴尬,对古典英雄叙事进行渗透时,“情爱”也是作为被拯救对象出现的。 虽然英雄自己不谈情,但却总是乐意成全别人的爱情。昆仑奴中的磨勒成全 了崔生和歌姬的爱情,无双传中的古押衙成全了刘无双和王仙客的爱情,儿女 英雄传中的十三妹成全了张玉凤和安公子的爱情,诸如柳氏传中的许俊、霍 小玉传中的黄衫客,均是以痴男怨女的“救星”姿态出现的,在帮助有情人终成 眷属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侠义风范与“救人于厄”的利他精神。在这类文本中, 有“英雄侠气”,有“儿女隋长”,但“侠”和“情”是处于游离状态的。从某种意 义上可以说,无双传、霍小玉传、昆仑奴等皆为“才子佳人或英雄与名妓 的悲欢离合的传记,再由一侠士而使之成为眷属”,但“这一二豪客的出现,似乎 。转引自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传承第3 6 页,重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o 转引自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传承第3 8 页,重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又并非书中之主”,。我们可以称之为“英雄救爱情”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爱情双方的男女主人公极难摆脱“一双蝴蝶可怜虫”和“有情 人难成眷属”的悲凉境遇,英雄则成为救世主式的“天外来客”,来为他人作嫁衣 裳,帮助他们实现爱情的圆满。在这类“英雄救爱情”的叙事模式中,出现了爱情, 但并非英雄的爱情,“隋爱”是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争取到自己的独立性, 也没有实现对英雄叙事文本的渗透和融合,但毕竟,它为武侠小说由“不谈情”向 “谈情”方向的发展作了适当的过渡。 三、调节文气的点缀 武侠小说中的“厌情”倾向到了明朝末年开始有所松动。明末是一个天崩地裂 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和禁欲主义的思想都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在小说和戏曲中掀起了一股写“情”的文学潮流,当然,这股言情的思潮也渗透到 了武侠小说中,致使武侠小说开始冲破“| 青爱”的禁区,英雄豪杰也开始跳出“侠 不近色”的传统规范,由成全别人的爱情转而享受自己的爱情了,最典型的莫过于 十三妹。 十三妹初以古押衙式的姿态成全了张金风和安骥的婚姻,继而在安如海等人的 轮番劝说下,也走进了自己与安公子的姻缘中,完成了表象上的英雄与爱情的双赢。 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在开篇就说:“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 了儿女真情,才做得出英雄事业。”但他心目中的“儿女英雄”乃是“忠孝节义” 的翻版,认为英雄心、儿女情就是三纲五常之类的人伦道德,使所谓的“儿女”、“英 雄”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酸腐的封建说教色彩,而丧失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明清时期的英雄叙事文本,都试图在刚猛的打斗场面中加入缠绵的情爱片断来 调节文气,使英雄好汉、神勇任侠为主的刚性文学,一变而为刚柔并济、调和“英 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说,以满足普通市民全方位的阅读心 理。“情爱”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形式渗透在传统的英雄叙事模式中,而只是 一种调节文气的元素来丰富文本的阅读效果。 三侠五义中,展昭与丁月华比武定情,艾虎与夫人依长辈之言定亲,似乎 有了英雄儿女的影子,但定情之后,人物和感情再没有任何新的发展。在英雄身上, 我们看不到因情爱而产生的心理波动,他们对于情爱的选择不是出于爱之欲求和对 情爱本身价值的自主体认,而仅仅是行侠生活中顺手完成的一个任务。换一个角度 来说,就是“情爱”在传统武侠文本中是以一种外在的婚姻形式出现的,而其中最 。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第1 3 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e r st h e s l s 为重要的发自内心的“爱情”的成分却被过滤掉了。但无论如何,男女侠客的结合, 毕竟预示着情爱叙事开始在英雄叙事文本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尽管处于边缘。 第二节“情爱”在“鹤一铁”五部曲中的书写 英雄号腈爱真正产生重大意义的深层次浑融,完成于王度庐。他是一位同时创 作武侠与言情的多面手,最初以写社会言情小说步入文坛,后因生计所迫,改写武 侠小说而声名鹊起,从此一手写言情,一手写武侠,这就在创作思维内部层次上产 生了一定的融合。据徐斯年统计,在1 9 3 8 年至1 9 4 9 年间,王度庐共创作小说3 3 部,其中武侠2 2 部,社会言情1 1 部。这两种创作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必然产生交 互影响,言情中有英雄,英雄中重言情。这种独特的创作经历,使他于情爱和英雄 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是平凡的英雄心,深沉的儿女情。在王度 庐的创作理念中,英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英雄。他把英雄从天上带回了人间,使 之成为一个普通生存着的人,一个有缺点的人,一个成长中的人。他们没有剑仙魔 幻的武功,没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却有情有性,有爱有欲。他们从未成就,甚至从 未盼望成就拯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造福苍生的“大我”,却在各自的爱恨情仇 中品味着“小我”的艰辛与痛楚。正因为他们有着人性中共同的欲望和凡人的脆弱, 才让人觉得有血有肉,可近可信,从而打破了“超人”的英雄幻梦。这种英雄平凡 化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对爱情的选择和坚守来实现的。 王度庐超出以往武侠说部之处,在于他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的种种缺陷,他不 是把爱情作为江湖争斗的附属,丽是把爱情纠葛置于江湖恩怨之上,成为全书的纲 领。 在“鹤一铁”五部曲中,情爱不再只是调节文气的工具,也不再是英雄随手拈 来的一段姻缘,而是具有独立的尊严和价值出现在文本中的。王度庐在对情爱的把 握和书写中,正视英雄侠客作为常人必然具备的七情六欲,借表现其儿女情来透视 其内心世界,表现出丰富的人性内涵。他把情爱作为小说叙事的重心,并以此为轴, 贯穿全书,形成了一个新的情爱叙事模式,与传统的英雄叙事模式重叠,将作品的 表现空间和表现层次既引向阔大、丰富,也引向细腻、复杂,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 叙事魅力。在王度庐的笔下,“情爱”第一次取得了独立和主体的生命价值。 一、平凡英雄的情爱理想 “鹤一铁”系列中的英雄们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武侠小说中英雄的价值观大相 径庭。英雄们的最高理想不再是建功立业,报国安民,或者争夺武功天下第一,他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们追求的是最朴素的人生理想,其行为的动力,往往在于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的 权利”。 江小鹤与阿鸾在两家的仇恨中长大,但年幼单纯的心灵并没有被家族仇恨所蒙 蔽,情爱的种子在仇恨的土壤中不可遏制的破土而出,寄托着男女主人公最简单也 最深沉的人生追求。 宝剑金钗中,李慕白的人生理想不过是“寻一个色艺双绝的侠女,并肩行 走江湖”,白头偕老,直到他遇到俞秀莲,即惊为天人,一见钟情,但当得知俞姑 娘已许自他人之后,爱的追求就变为爱的坚守。在他的心目中,俞秀莲不仅仅是一 个婚姻和情爱的被动对象,而是他精神的支柱,俞秀莲的圣洁是不容侵犯的,不容 别人侵犯,更不容自己侵犯。他拼死保护俞秀莲,就注定了俞秀莲一生不能享受夫 妇生活的温馨。他牺牲掉了俞秀莲的幸福,但首先牺牲的是自己的幸福;他把俞秀 莲推向了痛苦的深渊,首先是他自己先投入了痛苦的深渊,这需要极大的自制力, 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其感人之处即在于此,人人都知道他错了,可是人人不能不 承认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正的侠义道。苏轼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但王度庐却委婉地告诉我们:但愿只是但愿,不能如愿者十之八九。 在遭遇爱情之前,罗小虎的梦想是在大漠上扩大自己的事业和声望,继而寻找 仇人以报父仇,寻找失散的兄妹以骨肉团聚。然而,在发自生命深处的爱情出现后, 所有的人生规划都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男女之爱当仁不让地主宰着英雄主体的生活,改写了他们的命运,我们或许可 以批评他们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必须看到,对于“鹤一铁”系列中的英雄主体 而言,情爱决不再是流于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一种装饰,也不再是伦理意义上的婚姻 的形式,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生命体认方式,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自我 寻找和自我确认。他们都不把对方仅仅看成打斗的帮手,而是作为情感理想的寄托, 由此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才有了爱情失落后的刻骨铭心。 对情爱的渴望是人最本质最直率的欲望表达,正是对爱情理想的执着和坚守, 使李慕白们远远地区别于传统武侠文本中的英雄形象,而具有恒久深刻的人性内 涵。 二、自我限制与自我实现的情爱窘境 德国1 9 世纪早期浪漫派的精神领袖施莱格尔曾经提出调解人自身之中二重对 立的“反讽”说。他认为,在艺术家的创造力中,有两种相对立的因素:一种是激 情型的,他称之为“艺术创造中的热情”或“自我创造”;相对立的是一种怀疑因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素,他称之为“自我毁灭”;而达到综合平衡的方法,是“自我毁灭”对“自我创 造”的控制,即“自我限制”,这个过程就是“反讽”。他因此认为:“即使我们是 单一的,或者自信我们是单一的,我们却仍然还是以双重的方式思维,我们必须承 认我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存在本质上是戏剧性的。”固“鹤一铁”系列中的英雄人物, 其最感人至深,撼人心魄之处,其实也正在于他们以一种相悖的双重思维方式来面 对人生,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深刻的“反讽”状态中,在对情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 限制的双重矛盾中,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惑和永无休止的孤独。美好的爱情给英雄 主体提供了一个实现人生理想的契机,而种种外在的因素却又为他们铺设了一个难 以跨越的现实,爱情理想在现实漩涡中几经沉浮。 王度庐在作品中经常给他的英雄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两难情境”。“两难” 本是逻辑思维上的概念,“两难情境”是指人处于某种状态下前后进退难以选择的 境况。它是文学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突出人物在矛盾冲突中不能作出 选择的状态和心理。“鹤铁”中的英雄经常处于这种“两难情境”之中,痛苦徘 徊。 江小鹤以报父仇为使命,却又以和仇人的孙女并结连理为梦想,从而陷入了 “爱”与“恨”的两难情境。阿鸾最终以生命的代价使江小鹤情感战胜了复仇的欲 望,了却了两代恩怨。当他擒得鲍昆仑,举刀将下之时,忽睹其老态,又思及阿鸾, 乃慨然住手。当目的将达未达之时,他的内心并无“大仇得报”的喜悦,有的只是 强烈的失落感和心理滑坡,仇恨在情爱的面前显出了它的荒诞。 当盂思昭得知李慕白、俞秀莲二人真心相爱时,便以身殉友,成全他们,从而 让李慕白陷入了“情”与“义”的两难情境。孟思昭的死,消除了李、俞爱情的外 部障碍,然而它恰恰成为一重永难消除的内部障碍,“逆境”并未转向“顺境”,它 拐了个弯,化为主人公永难挣脱、循环不已的个心理怪圈,注定了伴随他们的永 远只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在“情”与“义”的天平上,“情”的主人公变成 了“义”的奴仆,对“义”的近乎偏执的遵守捆定了三个人一生的悲剧,然而作为 人性的永恒内涵,情又是无法消灭的,所以他们永远得不到快乐。李慕白就不止一 次的感叹:“男女之间有爱情实在是一件最痛苦、最麻烦的事,人生也太无味。”其 “宁做一辈子伤心人”的消极人生态度和提不起也放不下的柔弱性格,被今天的研 究者戏称为“叹气小生”。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写道:“对爱情受到亵渎而引起的心灵的伤痛,人们 有不同的反应和克服办法,这表现了一个人的个性,不同的反应最直接地流露出气 。 德j 弗施莱格尔: 语言与言语的哲学第1 4 页-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出版社1 9 7 0 年版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质的特点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内涵。”。李慕白无疑是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原则、理性 原则,在对人生的选择上,虽渴望自我的实现但终究未能实现,恪守着规范礼教, 侠义武德,以严格的自律精神使自己成为责任的承担者,个体生命的理想追求与社 会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使得李慕自在真爱面前举步维艰。从深层意义上来看,传统 的社会价值规范对他的要求已经从他律达到了自律,他所维护的是侠客立世的神圣 准则,他不能破坏俞秀莲的清名,更不能负于孟思昭为己舍身的义气,他的最终选 择,正是武德和侠道双重熏陶的结果。 玉娇龙深爱罗小虎,但根深蒂固的门第名分观念,成为她无法摆脱的“心魔”, 从而使她陷入了“爱情”与“门第”的两难情境。因为在她心里,虽已走出了候门, 终究仍是候门之女;罗小虎虽己改了盗行,可到底还是强盗出身。在“门第”和“爱 情”的巨大矛盾中,是坚持本心、自我与体制为敌,还是融于体制遵守规范却不得 不压抑自我的本心和欲望? 一向狂放不羁的玉娇龙也陷入了深刻的反思和选择。她 最后的远走大漠,不能仅仅归因于外在的封建名教的阻碍,因为人的感性生命( 自 然属性) 与理性生命( 社会属性) 的力量对比中,感性生命往往是处于劣势的。当 一种社会的整体规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个体的灵魂深处,从而就达成了一 种不自觉的认同,玉娇龙正是无法摆脱这种灵魂深处的原罪意识,只能在“自我克 制”中实现“自我放逐”。 “鹤铁”五部曲中,几乎每一个主人公都面临着情爱的选择和困惑,不仅来 自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更有来自自我内心深处“善”与“善”的交战, “自我克制”的压抑感几乎是每一位英雄的情感标志。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剧中, 造成痛苦的斗争是在主角的心灵中进行着,这是一个不同的冲动之间的斗争,这个 斗争的结束绝不是主角的消逝,而是他的一个冲动的消逝;也就是说,斗争必须在 自我克制中结束。“鹤一铁”中的主角们的人生悲剧均在“自我克制”中分别结束, 但其内心的痛苦和对自我的压抑并没有随之消灭,反而历久弥深,成为每一个人终 生无法摆脱的记忆。 第三节对后起武侠小说的影响 一、情爱叙事与英雄叙事的结合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受众最多的通俗小说类型,它拥有着什么样的主导性情节和 恒定因素呢? 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论述: 。【美1 托马斯英奇:美国通俗文化简史第2 1 9 页,漓江出版社1 9 8 8 年版。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丁永强认为:“仇杀、练武、艳遇、拜师、情变、大功告成、归隐等为武侠小 说的主导性情节。”o 何新认为:“寻宝或求艺,多角恋一隋斗、情仇、情杀,以及传统形态下民 族主义就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通用模式。” 粱羽生更明确的提出:“新派武侠小说都很注重爱情的描写,武、侠、情是新 派武侠小说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 尽管他们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情”作 为武侠小说主导性情节和恒定因素之一。“情爱”由最初受排斥的地位到后来调节 文气的点缀,再到现在堂而皇之地成为武侠小说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这种质的转 变,王度庐功不可没。 他把武侠和言情这两种最受欢迎的文本类型合二为一,有机地融合,改变了长 期以来英雄与爱情两相游离、缺乏内在联系的状况,从而创造出侠情小说的优化模 式。相应的,在叙事策略上,也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单一模式,而把情爱叙事放 在与英雄叙事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之一起成为武侠小说的两翼,提升了武侠小说的 美学品格,更深刻地表达出人性的多面与生命的厚度。张赣生在民国通俗小说论 稿中这样评价王度庐:“从中国文学史的全局来看,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大大 超越了前人所达到的水平,是他创造了言情武侠小说的完善形态,在这方面,他是 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陈平原也说:“真正写好侠客的儿女情,把所谓的侠情 小说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的,要从王度庐的鹤惊昆仑、宝剑金钗算起。” 而 由他开创的情爱叙事与英雄叙事两结合的模式,也成为后起武侠小说创作者无法跨 越的一座高山。 三毛曾对金庸说:“你哪里是在写武侠小说,你写的包含了人类最大的,古往 今来最不能解决的,使人类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的一个“青字。” 提起金庸 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不会是那些高深荚测的武功,而是那一对对令人难忘 的江湖侠侣:郭靖与黄蓉,萧峰与阿朱,杨过与小龙女,大量的情爱叙事几乎要淹 没了传统的英雄叙事的声音。而代表作神雕侠侣更被人认为其爱情小说的意义 要远远大于作为武侠小说的意义,杨过与小龙女历经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历经了十 六年孤独而执着的守候,最终冲破了“师生不能相恋”的礼教禁区,在终南山下做 丁永强:新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广角1 9 8 9 年第6 期 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文艺争鸣1 9 8 8 年第l 期。 佟碾之:金庸粱羽生舍论第3 6 页,广东入民出版杜1 9 9 6 年版。 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第3 0 l 页,重庆出版杜1 9 9 1 年版。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8 l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三毛:话说金庸第1 4 页,文艺出版社1 9 8 5 年版。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l s 一对快活的“活神仙”。 古龙以另类先锋的姿态表达出一样的情爱主题,他在英雄叙事、情爱叙事的模 式中,加入了新的侦探叙事方法。流星蝴蝶剑在悬疑莫测、阴森恐怖的氛围中, 述说的却是孟星魂和小蝶纯而又纯的爱情,一如人类充满幻想,毫无瑕疵的童年之 美,他用纯净唯美的诗意语言表达出的完美爱情,被余杰认为是“2 0 世纪小说文本 中最浪漫的爱情宣言”。 创作者们在情爱叙事模式下,又衍生出许多新的情爱表达形式,如莫名其妙的 情痴( 游坦之) ,因爱成恨的情魔( 李莫愁) ,有悖人伦的苦恋( 武三通) ,误入 歧途的性变态( 林仙儿) ,大大地加强了情爱表达的力度和深度,写尽了“情”的 千姿百态、风光无限。直到今天,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几乎从未消歇过,更有众多 的学者精英投入到研究领域中,可以说,情爱与英雄的结合,正是武侠小说经久不 衰的原因之一。 二、情爱精神对创作主体的渗透 在王度庐的作品中,情爱是英雄主体的性格标签,是正常人性的需要和渴求, 同时,伦理、道义的约束又往往使英雄陷入情爱的困境难以自拔,从而产生一种悲 怆哀凉的美学况味,情爱也成为英雄主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鹤一铁”中的情 爱精神在数十年后的港台武侠小说中仍可以找到影子。 在传统武侠文本中,表现仇家子女相爱,基本上算是一个“缺项”,在一个有 着复仇制度和复仇习俗的社会里,仇家子女的相爱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事情,较 早接触并打破这一禁区的是王度庐。 他在鹤惊昆仑中,成功地创造出仇家子 女相爱的模式,并被后起的武侠名家反复沿用,成为英雄叙事文本中的一个基本模 式。如吉龙湘妃剑中的仇恕与毛文琪,金庸碧血剑中的夏雪宜与温仪,萧 逸甘十九妹中的尹剑平与甘十九妹,继承得最好的当属梁羽生的萍踪侠影。 张丹枫和云蕾被置于国恨家仇的漩涡中,却深深相爱,经过无数的挣扎和选择,两 人“相逢一笑,尽把恩仇了”,而且还“赶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最终 偕隐江湖,改写了江小鹤与鲍阿鸾因世仇而天人永隔的悲剧结局。 陈颖在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中说:“金庸写爱情多写爱情悲剧故事,这 一点与民国王度庐的悲剧侠情颇为相似,也可以说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是对王度庐 悲剧侠情的继承和创新。”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苦酒大多是由当事人的性格弱点及至 。余杰:火与冰北丈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第1 8 7 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王力:武侠文化通论第3 2 4 页,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第4 5 5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wst h e s l s 人性的弱点酿造的,如陈家洛之自负幼稚,张无忌之拖泥带水,李莫愁之因爱成恨, 段正淳之处处留情。这些性格弱点造成的爱情悲剧与王度庐的“性格一心理”悲剧 无疑是同质的。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李寻欢身上,我们多少可以发现一些李慕白的影子, 一样地有着自己用生命去爱、去呵护的女子,一样地为了朋友之“义”放弃了心中 的爱人,一样的借酒浇愁,痛苦以至潦倒,承受着责任与情感对灵魂的双重拷问, 但爱情终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咒语。对李寻欢而言,“小刀是随身带的,酒是经常 喝的,女人却是深深刻在心头,永远磨不掉的。”但李寻欢终究比慕白幸运,遇到 了勇敢执着的孙小红,帮他走出了情感窘境。唯李慕白独身咀嚼爱情苦果,孤独一 生。从此意义上来看,李寻欢和李慕白可谓一对精神兄弟,古龙也曾说:“在我生 命的某个阶段,我突然发现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王度庐。”是大有深意的。 新派武侠小说家继承了王度庐小说的情爱精神,以情爱为核心来体察人性内 涵,人物在爱情选择和冲突中表现出矛盾、复杂的精神世界,具有真实丰富的人性 厚度,以现实中“人”的复杂性去破除传统武侠范型,实现了英雄人间化的回归。 但新派作家均改写了他的情爱悲剧,摆脱了因情爱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拭平了王氏 小说中英雄们难以弥合的创伤,从而表达出对于包容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向往,对积 极勇敢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o 古龙: 序第3 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2 年版。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第二章英雄与法:现代法制精神的闪现 英雄与法,似乎是一个无须深谈,一目了然的话题,早在千年之前,韩非子在 五蠹中就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境内之民,其言谈必轨于法。” 指明了英雄侠客和平民百姓对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司马迁也说:“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时扦当时之文罔”。o 他们都指 出了“英雄”与现实正统秩序逆反的文化性格,并不约而同地传递给我们一个共同 的信息:英雄是不轨于法的。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武侠小说发展的历史,却发现事 实并非总是如此,在不同时期的武侠文本中,英雄与法的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通 常意义上,武侠小说并置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即王法管束下的世俗社会和侠义支配 下的江湖社会。英雄侠客属于江湖,又时常介入世俗社会,以江湖义气来干预王法, 这样既展现了其品格又保持了人格超越。与此对应,武侠小说也包含有两套相互对 立的秩序,从而形成了自由与不自由的两极:自由秩序是侠义江湖,不自由秩序是 朝廷庙堂。两种秩序的冲突由来已久,几乎是从一开始就早已注定无可更改的格局。 千百年来,英雄个体便在这两种秩序之间选择、取舍,从而实现了对“法”的不尽 相同的言说。 第一节“法”在传统英雄叙事文本中的书写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英雄的社会调节功能,是通过“以武断于乡曲”的方式来 达到社会正义的维护,这已是两千年来的经典结论。我国古代的人治系统,造成了 英雄的生存窘境,即他们本来要维护和平,却又不得不触犯法律;本来要救人,却 又不得不杀人。这种“以武犯禁”、挑衅朝廷秩序的独立独行的生存方式使他们一 开始便带上了不祥而多舛的悲剧命运色彩。直到明清时期英雄叙事文本中,这种状 况才得以改变。明清时期,统治者为维护个人安全而广招江湖侠士,使“侠”的队 伍开始产生分化;对王权的忠孝观念不断渗透到下层民众心理,他们在传说和演绎 英雄故事中自然要灌注这种思想意识,侠的精神特质开始发生变异。在明清的侠义 文本中,英雄主体的活动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置换:从江湖移至朝廷,英雄归宿和 身份的归属感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转变。于是,在中国传统英雄叙事文本中,对“法” 。转引自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传承第3 8 页,重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言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以武犯禁 江湖是一个充满暴力统治的另类王国,主张以杀止杀,以暴抗暴,其生存的法 则是“谁的刀快,谁就有理”( 多情剑客无情剑) ,江湖的主角英雄,其 天职自然是锄强扶弱,济世救人,“欲除人间不平事,方显人间大丈夫。”( 古 今小说) 既然要救民于水火,就难免与国家的法治形成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抵触, 昔朱家、郭解等“虽时扦当时之文网,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江湖自有 江湖义,不管朝廷法禁与律例,必要以武力铲奸除恶,替天行道,是谓真英雄。水 浒传中劫法场、救兄弟,公然对抗朝廷庙堂秩序,自掌正义,不求官府,不问法 律,而使自身成为民间的新的立法者。孟郊诗云:“杀人不迥头,轻生如暂别。” 徐祯卿诗云:“东市杀怨吏,西市仆仇尸。”晁冲之也有诗云:“君不见夷门客有 侯赢风,杀人白昼红尘中。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长剑著崆峒。”对庙堂秩序和朝 廷律法的挑衅成为英雄豪客的共同的选择。英雄个体是在朝廷律法统治严密的社会 大环境中行使替天行道的责任,他们以“义”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以“武”为行侠 的必要手段,“犯禁”就成为不得不为之的选择,雨这也凝聚着读者要求社会公正 平等的热切愿望,于是在接受心理上,我们更倾向于对英雄豪情的认可,“以武犯 禁”不过是实现英雄理想的必要手段。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会发现另一种真实。 虬髯客“以天下负心者心肝”下酒,李逵以“仇人黄文炳心肝与众头领做醒酒 汤”;古押衙行侠,冤死者十余人,杨天池扶弱,一瞬间“五六百人受了他的梅花 针”。英雄自身不怕死,而且要行侠仗义,就少不了武力解决,于是,非但不以律 法为意,更不以他人的生命为意,“救人于厄”几乎演变成了另一种“草菅人命”, 主观上除恶的同时又是在客观上造恶。同是个体生命,武林中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人遭难,几代成仇,但是,侠客随手杀死几个店小二或者过路客,却如同草芥无 人挂怀。鲁迅就说:“侠字消了,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 天行道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派头砍去,所砍的都是看客。”国或许回到 文本本身,更有助于我们来理解。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小说类型,它有着较为稳 定的叙事视野,即以“英雄”为核心,这为它的叙事设立了一个无形的边界。边界 之内,无事生事,小事也会酿成大事;边界之外,为免枝衍蔓长,大事也须化为无 事。在这种叙事规范下,小人物的生命无疑被排斥在边界之外,不会为英雄所挂怀 。鲁迅:流氓的变迁,三闲集第1 2 5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 1 5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律法的忽视和破坏,掩盖了对人生命的忽视这一事实本相。 “以武犯禁”的无节制的发展和膨胀,使这一本闪耀人性光辉的侠义精神走向 了畸形和异化,呈现为一种杀戮以及对杀戮的欣赏。水浒传中,李逵是如何对 待仇人黄文炳昵? 李逵说:“今日你要快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