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密级:公 开开 学科分类号:学科分类号: 论 文 编 号论 文 编 号 :1045620080119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 作者姓名 邵丽丽 申请学位级别 管理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 宋希亮 职 称 教 授 学科专业 会计学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 学习时间 自 2008 年 9 月 1 日 起 至 2011 年 7 月 1 日 止 论文提交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6 月 11 日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 2011 年 月 日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shao lili supervisor:prof. song xiliang school of accounting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jinan, china 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经济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经济学院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 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 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摘 要要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纷纷将原剥离的资 产注入到上市公司,进而实现大股东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尤其是上市公司证券 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明确了上市公司以 非公开发行股份作为支付方式的合法性,使得定向增发迅速成为大股东整体上市的 最主要模式。基于定向增发的整体上市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绩效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 的问题。 本文对上市公司通过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新股实现整体上市这一并购重组活 动所产生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对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 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然后从规模效应、关联交易、同 业竞争、大股东控制权以及协同效应五个方面理论上分析了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并购 绩效的产生,并得出定向增发整体上市能够产生正的公告效应以及良好的财务绩 效。接下来以徐工机械主业资产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为例,重点应用事件研 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其公告效应与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得 出,上市公司徐工机械在交易公告日前后 5 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为 25.89%大于零, 整体上市事件确实引起了股价的上升,有着正的公告效应,同时上市公司徐工机械 在整体上市当年的财务绩效有了大幅提升,主要表现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 能力、成长能力的大幅提升上。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在 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定向增发 整体上市 并购绩效 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inish of share merge reform and the times of all-circulation 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shareholders inject the assets into the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n achieve these assets holistic listing. especially with the implement of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ecurities issu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takeover of listed companies procedures”, non-public shares as payment becomes legal and makes private placement becoming the main mode of holistic listing. the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can generate what m&a performance becomes the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his paper covers bo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the m&a performance generated by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the article first defines relative concepts about the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and summarizes relevant basic theories. then theoretically analyses the m&a performance generated by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from five aspects, namely scale effect,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 horizontal competition, big shareholders control rights and synergy effec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listic listing based on private placement can generated positive announcement effects and goo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taking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ut a case study, respectively adopting event study and accounting research analyzes the announcement effect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is ev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 of five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announcement day is 25.89%, so the holistic listing event actually raises share price of the listed company.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holistic listing year has greatly improved, it reflects in the increasing of the debt-paying ability, operation ability, profit ability and growth ability. in the end,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mpan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gets some revelations from the case. key words: private placement holistic listing m&a performance iii 目目 录录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 1.2.1 定向增发绩效的研究综述 . 2 1.2.2 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综述 . 4 1.2.3 整体上市绩效的研究综述 . 5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7 1.3.1 研究内容 . 7 1.3.2 研究方法 . 8 1.4 创新点 . 8 第 2 章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 9 2.1 概念的界定 . 9 2.1.1 定向增发 . 9 2.1.2 整体上市及其基本模式 . 9 2.1.3 基于定向增发的整体上市 . 11 2.1.4 并购绩效 . 11 2.2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基础理论 . 12 2.2.1 效率理论 . 12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13 2.2.3 规模效益理论 . 14 2.2.4 公司控制权理论 . 15 2.2.5 信息假说 . 16 第 3 章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绩效的理论分析 . 17 3.1 整体上市的规模效应的并购绩效分析 . 17 3.2 整体上市减少关联交易的并购绩效分析 . 18 3.3 整体上市避免同业竞争的并购绩效分析 . 19 3.4 控股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分析. 20 3.5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协同效应分析 . 21 第 4 章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案例分析 . 23 4.1 徐工机械(000425)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概况. 23 4.1.1 整体上市关联方简介 . 23 iv 4.1.2 整体上市过程 . 25 4.1.3 整体上市方案 . 25 4.1.4 整体上市各方之间的关系. 27 4.2 徐工机械主业资产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效应分析 . 28 4.2.1 规模优势分析 . 28 4.2.2 优化了产业链,减少了关联交易 . 29 4.2.3 避免了潜在的同业竞争 . 30 4.2.4 提高了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 . 32 4.2.5 协同效应分析 . 32 4.3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公告效应分析 . 33 4.3.1 公告日的确定 . 33 4.3.2 公告效应的度量 . 33 4.3.3 公告日前后股价的变化 . 34 4.4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 35 4.4.1 偿债能力分析 . 35 4.4.2 营运能力分析 . 36 4.4.3 盈利能力分析 . 37 4.4.4 成长能力分析 . 38 4.5 案例研究结论及启示 . 39 4.5.1 案例研究结论 . 39 4.5.2 案例研究启示 . 40 全文的结论与展望 . 42 参考文献 . 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6 致谢 . 47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整体上市是我国特有的现象,由于早期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限,股票发行上市 是一种稀缺机会,造成了当时较大比例的大中型企业只能选择将部分资产或者某个 生产环节打包上市,而大部分资产留在母公司的尴尬局面,所以在我国整体上市是 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即从一个集团公司中剥离部分优质资产进行重组上市。可 以肯定地说,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分拆上市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转换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 直至实现到资本市场融资, 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然而, 随着分拆上市模式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该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暴 露了出来。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同业竞争、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大 股东占款等控股股东利益转移问题开始显露,并逐渐成为突出问题。此时整体上市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开始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不但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问 题,还能给上市公司注入新的增长活力,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很好地提升。随着股 改及整体上市热潮的到来,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模式也在不断增加。证监会在 2006 年 5 月 8 号和 9 月 1 日相继颁布实施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 司收购管理办法 ,明确了上市公司以非公开发行股份作为支付方式的合法性,此 后,定向增发迅速成为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主流。截至 2008 年末,在已成功实施 的 200 多起定向增发案例中,接近 40%都实现了对大股东相关资产的收购,这不仅 有效提高了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了公司资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改善了公司的治 理结构、减少了关联交易的发生,进一步实现了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强,同时也迎来 了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模式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高潮。 国家对中央企业整体上市也不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态度也从试点到支持再 到力推一步步变得更加明朗和坚决。2007 年 1 月 5 日,国资委主任在当天召开的中 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 2007 年国资委将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母公司整 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以致有了 07 年“央企整体上市的整合年”这 一称谓。经历了 07、08、09 年的高潮期,2010 年整体上市依旧令人瞩目。在 2010 年 4 月 14 日上海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当局者的声音依然是力争推进上市公 第 1 章 绪论 2 司整体上市。 2011 年 3 月 6 号国资委主任王勇日前表示, 中央企业一直在向股份化、 证券化方向发展,目前央企 70%的资产主营业务已经上市,尤其是优质资产都要上 市。2011 年国资委的目标是推动 16 家央企整体上市,同时刚成立的国新控股资产 管理公司将成为央企整体上市推动器。 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依旧力推整体上市。 由于整体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一特有的现象,所以我们无从借鉴国外的研究和 实践。目前国内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来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已经成为主要的 整体上市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该整体上市模式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没有深度 分析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绩效的产生。本文从规模效应、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大股 东控制权、协同效应五个方面对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绩效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分析。并 以徐工机械主业资产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定向增 发整体上市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以期对投资者制定合理的投 资决策提供帮助,为接下来其他没有实现整体上市的上市公司提供借鉴,同时为证 券监管部门有效监管整体上市行为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定向增发绩效的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于定向增发效应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理论视角: 基于监督假说的视角:wruck(1989)对美国实施定向增发公司的研究表明, 定向增发通过引入有动力监控管理层行为的大股东,可以提高股权集中度。伴随着 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大股东会有强烈的意愿监督公司,促使经理人与股东利益 趋于一致,进而增加公司价值。因此如果绩差公司需要监督,会通过定向增发提高 大股东的持股比率,或是引进新的外部大股东以加强监督,并且发现以定向增发方 式发行新股平均会使公司价值增加 4.5%1。hertzel,linck and wintoki(2006)认 为,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自己多渠道的信息挖掘优势以及高水平的分析优势对定向 增发公司进行有效监督。并且通过对定向增发后机构投资者所有权上升的公司与机 构投资者所有权下降的公司进行比较,得出定向增发后机构投资者所有权上升的公 司在长期股价表现以及长期绩效表现上都明显的强于定向增发后机构投资者所有 权下降的公司2。barclay,holderness and sheehan(2007)认为,定向增发认购者 的性质决定着该认购者对上市公司的监控行为,只有那些对积极股东的定向增发才 能发挥监控的作用3。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基于确证假说的视角:hertzel and smith(1993)提出来该假说,他们认为,如 果拥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认购大宗的定向增发股份,则其实际上是对公司价值进行 了确证,发行比例越高,财富效应就越强。并且通过对美国 1980 年至 1987 年间定 向增发的 106 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定向增发-3,0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 1.72%,显著为正4。wruck and wu(2007)通过对美国市场上定向增发的事件进行 研究得出,定向增发中如果有原股东或者其他关系方参与,折价程度会有所降低, 这说明原股东或者其他关系方认购定向增发的新股会向市场传递公司发展良好的 信息。并且在控制了发行企业及增发特征后发现,向原有关系人增发公告的超额收 益率较高5。 基于股东控制权的视角:leland and pyle(1977)认为当公司有好的盈利项目 时,公司会采用定向增发新股而不是公开增发新股。这是因为当项目盈利情况较好 时,原有股东通过认购新股,进一步增加其对公司的持股比例,最终获得收益的增 加。而公开增发新股会降低这些原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影响他们的收益,所以 公司会采用定向增发新股而非公开增发新股的方式6。chen,hok,lee 等(2002) 通过对新加坡的私募发行进行研究得出,新加坡股票的私募发行导致了负面的财富 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新加坡股票发行制度中规定,股票不能够出售给公司的董事和 原有股东,因此在发行后原有股东和经营者的持股比例降低了,原有股东持股比例 的降低会向市场传递一个消极的信号,由此导致了负面的财富效应7。 目前国内关于定向增发效应的研究主要有: 章卫东(2008)以 2005 年 5 月至 2007 年 12 月定向增发新股的 a 股公司为样 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宣告定向增发新股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与控股股东 认购定向增发新股的数量成正比,控股控股认购的比例越高发行公司的短期表现越 好8。戴爽(2007)先后三次研究了我国 2006 年 1 月至 2007 年 8 月间定向增发实 施全过程中超额收益的变化情况,发现各个时段均存在正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并且 最高的短期超额收益集中在预案公告日前后。另外,有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计划 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要普遍好于只向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定向增发9。郑琦(2008)对 2006 年至 2007 年发生定向增发的 157 个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显 著提高了定向增发的价格,并且完全向大股东进行定向增发的发行相对价格最低, 可能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10。 通过对国内外定向增发效应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定 第 1 章 绪论 4 向增发能够带来正的公告效应,并且有控股股东或者大的投资者认购新股时,这种 公告效应就越明显。 1.2.2 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综述 本文所研究的整体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一特有的现象,所以国外没有关于定向 增发整体上市绩效的研究。由于定向增发整休上市本质上属于并购重组的范畴,因 此本文对并购重组绩效进行了综述。国外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较早,并 且主要集中在对实施并购重组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研究上。对财务绩 效的研究一般采用会计研究法,对市场绩效的研究通常采用事件研究法。 1.会计研究法的结果 langtieg(1978)与 magenhiem and mueller(1988)的研究将同行业作为控制 样本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公司重组后的业绩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然而, bradley,jarrel(1988)采用不同的指标研究了 magenhiem 和 mueller 的样本,却 发现企业业绩没有下降1112 。同样, ravenscraf and scherer(1989)检验了美国 1950-1976 年 471 家目标企业的赢利水平, 得出并购减少价值13。 healy, paleu and ruback(1992)研究了 1979-1984 年间美国 50 家最大的并购案,发现行业调整后 的公司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并且这种提高是源于公司管理的提高14。bruner (2002)汇总分析了国外 1977-2001 年间的 15 项会计研究法的研究发现,其中 4 项研究显示收购后的业绩显著为正,2 项研究显示收购后的业绩显著为负,而其余 的研究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15。 张文璋、顾慧慧(2002)以 1996-2000 年沪深两市所有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 司为样本,检验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反应以及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经营业 绩的变化。 研究表明, 60.08%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后经营业绩得到改善, 而另外 39.92% 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却没有得到改善或出现恶化,这说明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并购 活动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力16。傅蕴英和陈子奇(2002)以 1999 年深市 a 股市 场中发生过资产重组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资 产重组的绩效并不理想,资产质量在重组当年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重组后一到两 年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17。陆玉梅(2003)以 2001 年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为样本, 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重组与未重组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显 著性差异,但关联方资产重组的绩效显著好于非关联方资产重组的绩效18。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2.事件研究法的结果 jarrell and poulsen(1989)对 1960-1985 年之间 663 例成功的并购案进行分析 发现目标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超过 20%19。laughran and vijh(1997)的研究结果 表明在股票支付的兼并中,收购公司的股票收益小于与其对应的其他公司的股票收 益。收购公司的管理层在公司股票被高估时倾向采用股票方式收购20。andrade, 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认为从收购企业角度看,股权置换交易可视作并购、 股票增发两个同时进行的交易。股票增发一般会带来-2%-3%的宣告期超额收益率 21。mitchell and stafford(2000) 、mulherin and boone(2000)也得出结论认为收 购公司有负的超额收益,即收购公司的股东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2223。dodd (1980)研究了 1971-1977 年间 151 起公司的兼并收购公告,得出结论认为在公告 窗口期-1, 0、 -40, 0、 +1, +40收购企业均有正的超额收益24。 另外, bradley, desai and kim(1988) 、asquith(1983) 、jarrell and poulsen(1989)等均得出收购 公司有正的超额收益这一结论25。 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从目标资产入手对收购进行了分类,发现并购能在短 期内为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为正的财富效应,投资者可以从收购股权类并购公 告中获得显著的累积超常收益26。曾颖(2007)基于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对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事件,检验了不同支付手段资产注入的市场反应,发现在控制 注入资产的规模、注入前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大小、注入前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股 票比例等因素的情况下,市场对采用股权支付的资产注入反应强烈,采用股票支付 的资产注入,其平均累计超常收益为正,且在首次公告后 60 个交易日仍保持较高 的正值27。杜兴强和聂志平(2007)发现,市场对股权收购活动最为认可,其产生 的财富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显著性28。 通过对国内外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没有较一致的结论, 而我们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认为并购能给股东带来正的财富效应,并且股权收购的并 购事件产生的财富效应更为显著。 1.2.3 整体上市绩效的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姜伟(2006)通过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微观经济学研究,认为我国 a 股市场 上的企业在整体上市后的盈利能力等有所提升,有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消除 第 1 章 绪论 6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9。李福祥,卢平(2007)认为 整体上市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行为、解决资本市场深层问题的“治 本之策”, 定向增发、 吸收合并、 要约收购等是整体上市的主要途径30。 张逊 (2009) 通过分析得出,股改后的整体上市和股改前有明显的差异,股改前的整体上市往往 带有再融资的行为,大股东以资产换现金,二级市场总体呈负面反映;股改后的整 体上市往往是大股东以资产换股权,且注入资产的价格相对合理,二级市场总体呈 正面反映31。 2.实证研究综述 章卫东(2007)通过对 2005 年 5 月 1 日-2007 年 3 月 31 日实施整体上市的上 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宣告实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累积超额 收益率为正,并且宣告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实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累积超额收益率 要高于通过其他方式实施整体上市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这说明证券市场对通过定向 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反应更加积极32。 贾钢、李婉丽(2009)通过考察控股股东利用定向增发实施整体上市的财富效 应及其影响因素后,发现此类事件在短期内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财富效应,并且发行 对象只有控股股东的整体上市事件具有更大的短期财富效应。同时还发现控股股东 认购定向增发的股份比例越大,则整体上市的财富效应越强,在整体上市前后,控 股股东持股比例变化越大的公司,市场反应越积极33。 郭兰英、纪磊磊、侯增杰(2010)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 2006-2009 年 47 家以定 向增发模式实现整体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以定向增发模式实现整体上市企业 的财务绩效总体上有所改善,在整体上市之后其盈利能力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且在所涉及的大部分行业中均能产生正财富效应。整体上市对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改善企业治理水平有一定效果,能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 价值34。 崔丽萍和肖彦(2009)以 2006 年完成整体上市的 16 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 证分析得出,定向增发类型的整体上市类企业的综合绩效改善是较为明显的,整体 上市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企业价值效应、极大的预期效应,带来公司规模扩大及协 同效应等35。 3.案例研究综述 黄湘源(2004)通过实例分析,认为企业整体上市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整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体上市能帮助消除关联交易的负面影响;二是整体上市本质上是一种旨在改造上市 公司质量的并购重组,它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三是整体上市为国有股减 持和流通提供了“曲线救国”的新思路36。王茜(2005)通过对 tcl 集团、百联 集团、武钢、中软集团的整体上市进行分析得出,整体上市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 实现管理的协同效应、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中 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现象37。左思宁(2007)通过对武钢股份整体上市规模变化分 析、股东权益报酬率的杜邦分析,以及辅助的现金流量分析得出,整体上市当年盈 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都是利好的发展方向,然后 2005 年和 2006 年逐 渐趋于稳定,总体来说,整体上市实现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完整和一体化经营, 实现了规模效应,极大地减少了关联交易,避免了同业竞争,最终实现了股东权益 报酬率的大幅提高38。金倩(2008)通过东方电气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实例进行分 析得出,整体上市提升了东方电气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完成整体上市 后公司营业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39。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不管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还是案例分析的研究结 果都表明整体上市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主要表现在整体上市能够发挥规模效 应、减少关联、避免同业竞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带来协同效应等,具体表现在 各财务指标的变化以及正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上,也就是说定向增发整体上市能够带 来正的公告效应以及良好的财务绩效。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将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通 过向控股股东定向发行股份,进而实现控股股东整体或者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行为 会产生怎样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呈现。 文章分为四章: 第 1 章,绪论。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 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作出了总体评价,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指出本文创 新之处。 第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