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经典释文》音注异读研究概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要 陆德明撰 经典释文三十卷,是一部囊括了周易、尚书、毛诗等十二部儒 家典籍 ( 十三经中除 孟子 )和 老子 、 庄子两部道家典籍的音义巨著。 全书体例依随文作注的方式, 撷取经籍中的语词片断作为出注的题头标目, 对经 籍中的字音字义进行注解。虽然从汉代以来,经典的阐释与传注著作层出不穷, 但是经由 汉魏两晋以 来的频仍战乱, 大部分著作都随历次书祸湮灭无闻。 目 前保 留汉魏南北朝音义的著作唯有 礴 经典释文堪称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提要称: “ 所采汉魏六朝音切, 凡二百六十余家。 又兼载诸儒之训话证、各本之异同。 后 来得以考见古义者, 注疏以外, 惟赖此书之存真。 所谓残膏剩馥, 沾溉无穷者也。 ” 是为对此书十分允当的评价。 自 经典释文行世以来,对其音切义注的利用研究一直旗不绝。 如唐代 张参 五经文字 、 何超 晋书音义 、 宋代贾昌朝 群经音辨以及 九经直音 等, 均将 释文的文字音切作为重要参考,或别有发明,或照章直录,不一而 足。 清代朴学方兴,在传统的经义研究而外, 经典释文中大量的反切受到清 代朴学家们的重视。自 陈第 切韵考开辟反切系联法之后,许多朴学家及近代 的音韵学家逐步开始利用系联的方法研究 经典释文 的反切, 使该书的价值不 再仅仅局限于经学义理的范畴, 从中整理获得许多宝贵的古典语音现象。 如钱大 听对上古声类的归纳、罗常培对匣于二母的研究等等。 与此同时, 随着高本汉对中古音韵系统的成功构拟, 其理论在方兴未艾之时 在中国学界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争论之一是针对着高本汉据以为最重要音韵材 料的 广韵( 切韵 )音系是否为一个统一的口头音系。这个问题关乎高本汉 立论的基础, 至今也是一个争议未息的话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指向同意以 广韵反切为代表的 切韵音系是一个统一的书面语音系, 然而另一部分并 不在少数的意见依然按照前辈音韵学家的传统说法认为 切韵 音系的综合性大 于统一性。 高本汉在当时就己经认识到这一争论对其学说体系挑战的严重性, 因 此, 他希望能够在他使用的诸多方言及域外译音材料之外, 再找到一个与 切韵 时代接近的文献材料, 以期从第一手文献中获得旁证材料: 他本人及王力其后都 注意到 经典释文当中的反切材料。邵荣芬从与这两位前人的相同认识出发, 对 经典释文的音系进行重新甄别整理。 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坂井健一出版了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 , 对 经典释文 中各代注音人的音读分类整理规纳, 国内学者蒋希文、 盘晓愚、 范新干等所采用 的方法大致与其相类。 这一类研究, 在大的旨 趣上与高本汉、王力、邵荣芬基本 一致,主要是更为微观具体。 还有一批音韵学家,受到西方语言学形态学说的影响,结合 经典释文音 切材料中大量的四声别义现象, 进行了汉语构词的研究。 周法高在 中国古代语 法 构词编 中使用唐纳的观点, 对 经典释文 以 及利用了 释文 音读的 群 经音辨 进行了整理。 这一思路打通了上古汉语音韵学和词汇形态学的隔膜, 对 目 前认识上古汉语的音韵体系, 蓬清构词和构形不同手段的音韵行为有很重要的 意义。 黄坤尧、 孙玉文分别有相关专著, 梅祖麟等学者也有相当重要的论文问世。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在版本、校勘、文献等方面对 经典释文及其作者陆 德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对认识 经典释文 音切研究的性质和价值有着不 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首先根据这一概况, 对 经典释文 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 论。我们的将通过目 前对 经典释文所采取的不同研究,在表面上存在着矛 盾的观点中抉择判明正确的研究途径。这将本文的主旨所有。 关键词: 经典释文陆德明异读 ab s t r a c t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 , c o m p i l e d b y l u d e m in g w h o w as a f a m o u s s c h o l a r l i v i n g b e t w e e n c h e n d y n a s t y o f s o u t h d y n a s t i e s a n d s u i d y n a s t y , i s a v e ry i m p o rt a n t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h o n o l o g y a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c w o r k w h i c h c o n s i s t s o f f o u rt e e n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s o f p r e - q i n d y n a s t y ( 先秦) . l u d e m i n g p i c k e d u p t h e w o r d s i n t h o s e c l as s i c a l w o r k s , i n t e r p r e t e d t h e m a n d g a v e t h e m t h e c o r r e c t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w h a t t h e w o r d s a c t u a l l y m e a n t . s i n c e m o s t a n c i e n t in t e r p r e t e r s w o r k s d i s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w a r s a ft e r t h e w e s t - j in d y n a s t y ,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 h a v e a l m o s t b e e n t h e o n l y b o o k w h i c h c o n t a i n e d t h e i m p o r ta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o f c l as s i c s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 t h u s , i t w a s p r a i s e d b y t h e c o m p i l e r s o f s i k u q u a n s h u in q i n g d y n as t y f o r i t w a s s o u s e f u l t o r e c o g n i z e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fr o m th e v a r i o u s a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w h i c h h a v e b e e n n o l o n g e r u s e d i n d a i l y l i f e . ma n y a n c i e t s c h o l a r s s t u d i e d j i n g d ia n s h i w e n , s u c h a s z h a n g c a n , h e c h a o 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 j i a c h a n g c h a o i n s o n g d y n as t y , e t c . e a c h o f t h e m h a d s o m e p e r s o n a l v i e - ; s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b o o k . a n d i n q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p h i l o l o g i s t s b e g a n t o r e a l i z e t h a t t h e y c o u l d u s e t h e f a n q i a n i n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 w h i c h a r e a b i t o f d i ff e r e n c e s f r o m t h a t i n g u a n g y u n , t h e m o s t f a m o u s p h o n o l o g y d i c t i o n a r y i n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t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th e p h o n o l o g y s y s t e m w h i c h i s e a r l i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s u i d y n a s t y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g u a n g y u n . i t w a s b e r h a r d k a r lg r e n w h o f i r s t u s e d p h o n e t i c s y m b o l s t o r e c o v e r t h e mi d d l e c h i n e s e p h o n o l o g y . a l t h o u g h h e m a d e a v e ry l a r g e s u c c e s s i n t h i s a r e a , m a n y c h i n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d e b a t e d t h e b e d r o c k o f k a r l g r e n s a s s u m p t i o n t h a t t h e m o s t e s s e n t i a l e v i d e n c e , p h o n o l o g y o f q ie y u n ( g u a n g y u n ) , w h i c h k a r lg r e n c o n c l u d e d fr o m i t w h e t h e r w a s a n a rt i fi c i a l s y s t e m o r n o t . t o s o l v e t h i s c o m p l e x , k a r l g r e n p a i d s o m e a tt e n t i o n s t o t h e p h o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i n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 , a n d t h e n , w a n g l i a n d s h a o r o n g f e n w e r e a l s o a w a r e o f i t . t h e y e a c h h a d a v e ry i m p o r t a n t s t u 勿 o n t h i s i s s u e . i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j a p a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a k a i k e n j i c h i p u b l i s h e d h i s w o r k o n t h e d i ff e r e n t i n t e r p r e t e r s p h o n o l o g y s y s t e m s c o n t a i n e d i n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 i n 1 9 7 0 s . t h e o t h e r s c h o l a r s r e a l i z e d c a n u s e t h e v a r i o u s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t o r e c o v e rt h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 s o m e o f t h e m h a v e a c h i e v e d p a rt o f t h e i r a i m s .mo s t p r o b l e m s i s s t i l l u n d e r e x p l o r i n g t h i s t h e s i s a tt e m p t s t o f i n d a c o m p r o m i s e d d i ff e r e n t v i e w s . t o s o l v e t h e v e ry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a m o n g t h e k e y w o r d s : j i n g d i a n s h i w e nl u d e m i n g v a r i o u s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经典释文三十卷,今传刻本皆题 “ 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 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 。 四库总目 提要评价此书: “ 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 三十余家, 又兼载诸儒之训话, 证各本之异同, 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 注疏以外, 惟赖此书之存。 真所谓残膏腾馥, 沾溉无穷者也。 ” 经典释文 一书综录汉魏南 北朝以 来有关经学流传的读音反切、 句读释义以 及诸家流传版本, 属于传统的音 义书体例。反切音义,始于郑玄门下孙炎所著 尔雅音义 ,此后反切注音大行 于世, 颜氏家训 音辞里提到: “ 孙叔言创 尔雅音义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 ”这里可知反切最初的用 途, 就是补充经学训释上读若与直音的不足, 使得解话音训的手段更为严密。 方 孝岳先生将音义书所用的反切名为 “ 书音” ,并且认为书音与韵书有着迥然不同 的性质: “ 谓韵书取材于书音者,乃就其大略而言。实则二者性质迥然不同。书 音者训话学, 韵书者音韵学。 韵书所以 备日 常语言之用, 书音则临文诵读, 各有 专门。 师说不同, 则音读随之而异。 往往字形为此而音读为彼, 其中有关古今对 应或假借异文、 经师读破等等, 就字论音有非当时一般习惯所具有者,皆韵书所 不收也。 所谓汉师音读不见韵书者多,往往即为此种,而此种实皆训话之资料, 而非专门辨析音韵之资料。 ” 并且还明确以 颜氏家训当中 书证与 音辞 两篇取舍的不同,比 喻 经典释文与 切韵的旨 趣各异。 但是邵荣芬先生的 看法又有所不同, 他认为 经典释文当中的第一个注音反切,实际就是陆德明 根据自己音系所作的 “ 标准音” ,因而,根据对 释文标准音的系联研究,就 能够得到一个与 切韵系统相仿的 “ 南 切韵 ”音系。 此两家之外,近代以来, 对 经典释文作出过卓越研究的中外学者对于该 书音切的性质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讨论声音。 本文的制作, 实质是对 经 典释文 内的音切作全面系统研究之前的前期处理工作, 旨 在为这项体系性研究 廓清一些识见上的障碍, 论证得主要还是一些有关 经典释文 性质的外围论题, 参鉴从前各家的已 有成果以冀有所新见。 一、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 经典释文的始撰年代,书前序录中说得很明白: 经典释文三十卷,今传刻本皆题 “ 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 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 。 四库总目 提要评价此书: “ 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 三十余家, 又兼载诸儒之训话, 证各本之异同, 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 注疏以外, 惟赖此书之存。 真所谓残膏腾馥, 沾溉无穷者也。 ” 经典释文 一书综录汉魏南 北朝以 来有关经学流传的读音反切、 句读释义以 及诸家流传版本, 属于传统的音 义书体例。反切音义,始于郑玄门下孙炎所著 尔雅音义 ,此后反切注音大行 于世, 颜氏家训 音辞里提到: “ 孙叔言创 尔雅音义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 ”这里可知反切最初的用 途, 就是补充经学训释上读若与直音的不足, 使得解话音训的手段更为严密。 方 孝岳先生将音义书所用的反切名为 “ 书音” ,并且认为书音与韵书有着迥然不同 的性质: “ 谓韵书取材于书音者,乃就其大略而言。实则二者性质迥然不同。书 音者训话学, 韵书者音韵学。 韵书所以 备日 常语言之用, 书音则临文诵读, 各有 专门。 师说不同, 则音读随之而异。 往往字形为此而音读为彼, 其中有关古今对 应或假借异文、 经师读破等等, 就字论音有非当时一般习惯所具有者,皆韵书所 不收也。 所谓汉师音读不见韵书者多,往往即为此种,而此种实皆训话之资料, 而非专门辨析音韵之资料。 ” 并且还明确以 颜氏家训当中 书证与 音辞 两篇取舍的不同,比 喻 经典释文与 切韵的旨 趣各异。 但是邵荣芬先生的 看法又有所不同, 他认为 经典释文当中的第一个注音反切,实际就是陆德明 根据自己音系所作的 “ 标准音” ,因而,根据对 释文标准音的系联研究,就 能够得到一个与 切韵系统相仿的 “ 南 切韵 ”音系。 此两家之外,近代以来, 对 经典释文作出过卓越研究的中外学者对于该 书音切的性质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讨论声音。 本文的制作, 实质是对 经 典释文 内的音切作全面系统研究之前的前期处理工作, 旨 在为这项体系性研究 廓清一些识见上的障碍, 论证得主要还是一些有关 经典释文 性质的外围论题, 参鉴从前各家的已 有成果以冀有所新见。 一、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 经典释文的始撰年代,书前序录中说得很明白: “ 粤以 癸卯之岁, 承乏上痒。 循省旧 音, 苦其太简。 况微言久绝, 大义愈乖 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 ” 关于 “ 癸卯之岁”的确切年份有两说, 桂馥等以为是贞观十七年,而钱大听 断为陈至德元年。经吴承仕考证,至德元年一说遂成定论无疑。 序中 “ 承乏上痒”就是 旧唐书本传所言的“ 迁国子助教、 “ 陈太建中,二, 二 , 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 5 8 2 年始兴王因嗣位谋乱败死, 第二年就是陈后主至德元年, 即序录中的“ 癸 卯之岁, ,陆德明入国子监任职,因而才会说 “ 既职司其忧”的话。此说吴承仕 亦有论及。 至于 释文成书的年代,未有定论,大体以陆德明卒年为下限。有关陆德 明的卒年, 旧唐书本传说得比 较笼统,大约是在贞观初。目 前最确实可靠的 证据是 册府元龟 帝王部九十七所引旧 典, 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 唐太宗阅 经 典音义 ,曰: “ 德明虽亡,此书足可传习” 云云。黄悼先生曾因误引劣本脱 “ 四月” 而认为“ 甲辰” 有误, 今据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贞观十六年壬寅四月 朔为丙戌,甲辰为其后的第十八日,则四月有甲辰是合于历数的。又, 通鉴 此四月内有壬子,为丙戌后第二十八日。( 册府元龟与 资治通鉴编纂年代 接近,同为公家编书, 所使用的相关编年资料极可能是相同的, 这种资料的一致 性也能够保证有关十六年四月这条历史记 录的准确性。 册府元龟的这条引语 是目前各方关于成书年代下限的通识。 其实,有关陆德明卒年的下限还可以再上推十年左右。 册府元龟 卷五百九十七 学校部 : 司马才章, 魏州贵乡 人。父垣, 博涉五经, 善纬侯。才章少传其业,隋末为 郡博士。贞观初, 太宗谓侍臣日“ 隋末学者凋丧, 儒教凌迟, 唯陆德明、徐文远 为儒玄壶奥。二三 年间 相次姐段,岂 有后进之士, 经业优洽而未深用者乎。 ”因 征才章及王瑛王 恭俱拜为博士。 才 , 为 . i f 教 , 王 恭 fi k # 。 士 旧唐书 司马才章传 : 司马才章者, 魏州贵乡 人也。父炬, 博涉五经, 善纬候。才章少传其业。隋 末为郡博士。贞 观六年, 左仆射房玄 龄荐之。 屡蒙召问, 摆授国子助教, 论议该 洽,学者称之。 册府元龟与 旧唐书 司马才章传两段文字开头全同,很有可能来源 于同一种文献。房玄龄荐司马才章,正是应唐太宗以陆德明、徐文远之 “ 调丧” 求优学之士的诏求。 册府元龟所谓贞观初,即是 旧唐书的贞观六年。这 从 册府元龟 小注中“ 才章为国子助教” 一条可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陆德明年 齿可能略长于徐文远,或早徐文远而卒,则其卒年下限适当还可再往前 中国语文9 8 年第4 期刊登了孙玉文先生的文章 (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 新考 ,从行政建置、引书、避讳 “ 世充自 篡位, 凡三年而灭. , 所以,孙先生文中所引年代显然有误。而 释文卷恢浩繁,也未必是在匆 促而板荡的三年内就能完成。 下面再就孙先生以为成书于王世充偕位时的主要理由 避讳提出商榷。 释文引有许多前人避讳例,如孙先生先举到的 周易 赛 音义“ 正邦, 荀、陆本作 正国 ,为汉朝讳。 ”汉朝人避刘邦讳,改 “ 正邦”为 “ 正国” ,孙 先生把这作为陆德明通晓讳例的证据。 而 释文 一书并不避隋唐帝讳, 于足认 定此书一定不撰于隋代或唐代, 而最可能成书于隋唐之交的王世充篡位时期。 这 条理由似乎很充分,但一来上文已指出这一段时期远比孙先生原认为的要短暂, 二来如果仔细释读 释文 体例, 可知陆德明 其实并不赞成避讳。 他在自 序中说 苦经典 “ 异端竞生” ,正当 “ 救其不逮” , 释文是为诸经正字正音而作,如遇 帝讳就要改字,岂不有违作书宗旨? 释文注出避讳只不过是从避讳的角度解释前人异本用字不同的原因。 这 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1 , 毛诗音义下:“ 临 韩诗作隆. ” 卢文貂考证引惠栋云,临避荡帝讳,隆虑后汉改临虑。 2 , 周礼音义下: “ 严子, 刘音庄.左 传作庄,汉书以 帝名庄改 为严。 ” 3 , 春秋左氏音义五: “ 恒,汉为文帝讳改 作常。 ” 4 , 春秋左氏 音义六: “ 孝惠 取于商,商, 宋也。定公名宋, 是哀公之父, 故聋夏为讳而称商。 ” 其中注释条目 有因讳改字, 也有条目 本身为当讳之字而德明于己注中说明异 本改讳, 前后不一而足。比如第一条, 连是否与避讳有关都不注明。 陆氏 似乎只 在说明各家字形不同是由于当时避讳而引起的。这是一种对文献极其负责的态 度,只循旧文, 不创新例,当与讳例无关。 所以不避隋唐帝讳的这一现象, 在论 证 释文的著作年代方面缺乏有效性。 以下是笔者对 释文成书年代的四点补证。 ( 一)从郡县行政建置推测成书年代 孙玉文先生从地名沿革上证明年代的方法是着实有效的, 除他所考证的几条 外,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略作补证,并以之作为 释文成书于隋代的证据。 陈朝袭用晋以 来的州郡县三级建置。但是从 释文始撰的至德元年到陆德 明去世, 行政建制发生了三次变化。 一次是隋开皇三年 ( 亦为5 8 3 年) 废郡实行 州县两级建置, 一次隋大业三年废州实行郡县两级建置, 一次是唐高祖建国武德 元年恢复州县两级建置。 从 释文 所引的行政建制与这三次事件的关系,当可 推断 释文的成书年代。 下文例子中的地名称郡不称州, 说明这些条目的写作 年代当在隋大业废州建郡以后, 和唐高祖称帝以前。 当然其中要排除陆德明所引 用的前人注语。 对全书进行通检之后, 凡已明确注明非隋代建置、为前人注、 过 于简单的一些注解,以及孙先生己用的材料, 都略去不用, 剩下有关行政建制的 材料可分为以下三种。 a 、 经典释文所有提及 “ 州” 的内容,为冀充青徐荆榻豫梁雍并幽营十二 州及益州。这些皆承汉代习称,提及的内容也多与陆德明当代的行政建置无涉, 因而可以肯定这些都同陆德明的实际著述年代无关。 b 、只单独出现郡名。这种情况多与前人注语相涉,而非陆德明当时的实际 地名建置。 、 尚书音义 : “ 济,. . 郡名也。 ” 故聋夏为讳而称商。 ” 其中注释条目 有因讳改字, 也有条目 本身为当讳之字而德明于己注中说明异 本改讳, 前后不一而足。比如第一条, 连是否与避讳有关都不注明。 陆氏 似乎只 在说明各家字形不同是由于当时避讳而引起的。这是一种对文献极其负责的态 度,只循旧文, 不创新例,当与讳例无关。 所以不避隋唐帝讳的这一现象, 在论 证 释文的著作年代方面缺乏有效性。 以下是笔者对 释文成书年代的四点补证。 ( 一)从郡县行政建置推测成书年代 孙玉文先生从地名沿革上证明年代的方法是着实有效的, 除他所考证的几条 外,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略作补证,并以之作为 释文成书于隋代的证据。 陈朝袭用晋以 来的州郡县三级建置。但是从 释文始撰的至德元年到陆德 明去世, 行政建制发生了三次变化。 一次是隋开皇三年 ( 亦为5 8 3 年) 废郡实行 州县两级建置, 一次隋大业三年废州实行郡县两级建置, 一次是唐高祖建国武德 元年恢复州县两级建置。 从 释文 所引的行政建制与这三次事件的关系,当可 推断 释文的成书年代。 下文例子中的地名称郡不称州, 说明这些条目的写作 年代当在隋大业废州建郡以后, 和唐高祖称帝以前。 当然其中要排除陆德明所引 用的前人注语。 对全书进行通检之后, 凡已明确注明非隋代建置、为前人注、 过 于简单的一些注解,以及孙先生己用的材料, 都略去不用, 剩下有关行政建制的 材料可分为以下三种。 a 、 经典释文所有提及 “ 州” 的内容,为冀充青徐荆榻豫梁雍并幽营十二 州及益州。这些皆承汉代习称,提及的内容也多与陆德明当代的行政建置无涉, 因而可以肯定这些都同陆德明的实际著述年代无关。 b 、只单独出现郡名。这种情况多与前人注语相涉,而非陆德明当时的实际 地名建置。 、 尚书音义 : “ 济,. . 郡名也。 ” 隋有齐郡无济郡,案 尚书原文此条指伏生所在之汉济南郡。 2 、 论语音义 : “ 胶东,琅哪胶东皆 郡名。 ” 此条郡名皆指何晏 论语序中所指魏郡名。 3 、 庄子音义 : “ 东陵, 李云泰山也,一云陵名, 今名东平陵, 属济南郡。 ” 西晋太康二年济南郡治所又名东平陵a a 。 中 : 历 史 。 。 这是李轨 ( 颐?) 对 庄 子的说解。 4 、 庄子音义 : “ 稠水,司马本作洞,云洞 水在颖川,一云在范阳 郡界。 ” 其中的 “ 云”与 “ 一云”均为司马彪语,晋时有范阳郡。 中 。史 地 ,。 c 、 郡县并出。 经过考证,可以断定这些材料都反映陆德明著书时的实际建 置,它们与 隋书 地理志的记载几无二致,说详下证: 1 , 尚书音义 : + 7-q ,陆浑河池二县属河南 郡。 ” 2 、 尚 书音义 : “ 巩, 县名, 属河南 郡。 ” 案此二条皆与 隋书 地理志合, 惟it 池作淹池,可通。河南郡,后汉魏 晋称河南尹或司州, 北魏仍之, 北齐至隋文帝时称洛州, 大业初废州称郡, 才有 河南郡之称, 到唐代又改称洛州 ,州 。, 隋书 地理志 “ 巩”条: “ 后齐废, 开 皇 十 六 午 复 。 ” “ 陆 浑 ” 条: “ 开 皇 初 废 郡, 改 县 为 伏 流 大 业 初 改 为 陆 浑。 ” 这两个地名都与“ 河南郡” 同现, 因而可把这两条的写作年代确定在隋 代废州称 郡以后, “ 陆浑”一名也可印证这个年代。 3 、 尚 书音义 : “ 相,今魏郡有相县。 ” 汉初建魏郡,但汉时相县在沛郡,下至魏晋南北朝均是如此无魏郡之相县 m a o m m y5 5m m m - 隋 书 地 理 志 魏 郡 无 相 县, 但“ 安 阳, 条下 对魏 郡与 相 县的 关 系有很清楚的记载: “ 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 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 十年复, 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 ”相县名称只出现于 开皇十年以后, 但当时并无魏郡, 大业初置魏郡, 但是相县又废。 所以“ 今魏郡 有相县”一句应该解释为“ 现在的魏郡包括以前的相县” 。 “ 魏郡” 前的 “ 今” 把 此条的写作年代限定在隋大业间。 4 , 毛诗音义 上: “ 卫, 在汲 郡朝歌县。 ” 此条在 毛诗音义。 邺风 柏舟 下, 陆德明原注前面还有“ 郑云” 的字样,比 较郑玄 诗谱与陆德明 在每 一国风题名下的注文, 此条当非郑玄语。 且汲郡为西晋初置, 故此无疑为陆德明 自注。此 “ 卫”乃指卫国故城。 西晋初置汲郡,到后周改为卫州,其间曾分置修武郡,但后周至隋文帝间没 有重置汲郡的明确记载。. 地 。: 通 。 . 州 二 、 。开皇初废郡。大业三年,隋场帝废州建 郡, 隋书 地理志所谓 “ 大业初置汲郡”当指其事。陆德明从 “ 癸卯之岁” 动笔,当时正值开皇废郡以后,其时不当有 “ 汲郡” ,只有在大业三年以后才重 置汲郡, 至唐武德元年汲郡又改为卫州。 所以 此条的写定时期便可限定在隋大业 三年至唐建立前的时间内。 5 . 毛诗音义下: “ 于郡,地属扶风,今为县。 ” 这条是注解鄙县的。 隋书 地理志“ 扶风 . r r ”条云; “ 旧曰平阳县,西魏改曰鄙城,后周废 入周城县。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二年改为都. ”这一段说得再清楚不 过,陆德明指的 “ 今为县” ,只可能是大业二年以后,而至唐武德元年扶风郡改 歧州,故此条的写成年代当是隋代。 6 、 庄子音义上: “ 有危,司马云国名,在始平郡。案即今京兆v县也。 ” “ 在始平郡”为司马彪语。后加 “ 案”字,是陆德明断以己见。 汉时鄂系于右扶风下, 自 北魏时始系干京兆郡x ft 9 a m . 。二。 西魏设雍州置京 兆尹,隋文帝仍雍州,至大业三年才改称京兆郡。陆德明此处的 “ 今” ,自 然不 会指北魏时期,只能是指大业三年重新改郡以后的情况。至唐初又改郡为雍州 旧唐书 地理志 ) 。故此条当作于大业住年以后,唐代以前。 7 、 尔雅音义 上: “ 九河, 一郭云 徒骇今在成平县, 胡苏 在东莞县a 津 今皆为县属平原郡。. . ” “ 东莞”黄坤尧校改作 “ 东光” ,黄悼也有校语。此条虽然涉及多处郡名县 名, 其实只需抓住一点即可确定年代。东光从汉至隋前向属渤海郡。 ; 地 形 ; ,隋文 帝废郡立州,而唐武德元年又废大业时郡。因此“ 今皆为县属平原郡” 一句,说 明陆德明写这条的时 候当 在大业三年废州置 郡以 后和唐代以 前 。 陆德明注当时的郡县,皆契合 隋书 地理志 。 隋书 经籍志二 史中 陆德明十陈亡 后归居乡里。在隋场帝即位才被征入朝廷。 有 隋区字图志一百二十九卷, 又有 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题郎蔚之撰,以 及 隋诸郡土俗物产 一百五十一卷, 这三部书都涉及全国行政区划。 郎蔚之书 尚题 “ 诸州” 字样, 应该是在开皇仁寿时所作, 而 隋诸郡土俗物产则肯定是 根据大业三年改郡以后的情况而作的。 因此 隋书 地理志所用材料与 经典 释文 的地理注释也许会有一个类似于图志资料的共同出处, 未必仅仅依赖个人 见闻而写成。 ( 二)从 释文序录题名体例推,x成书年代 钱大听 潜研堂文集 跋经典释文二 根据 释文 序录题名体例曾断定 释 文作于陈: . 本传但云解褐始兴国左常侍, 不言为博士, 恐是史家脱漏,细检此书所 述近代儒家, 惟及梁陈而止, 若周隋人撰音疏, 绝不一及, 又可证其撰书必在陈 时也. 钱氏的根据是陆德明在自 撰的序录所叙历代注家学者, 没有一位指明是周隋 之后的。 然而仔细检校陆德明所提及的注家体例, 却可以得出 释文成书于隋 的结论。 陆德明 释文序录中详细列出各部经典的传承脉络及主要注家。 对于这些 人的名讳、 年代、 及著作极尽搜罗之能事。 大致在年代称谓上分为三种不同的情 况。 a 、首次出现人名时未注明朝代,而在下文中注明。如 周易传承中的王 弼: 陆德明首先提到 “ 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 ,其下对人物没有注语。隔 开几行,又提到 “ 王弼注七卷” ,注明 “ 魏尚书郎” b 、首次出现人名时已注明朝代,而后文中不加注明。如周弘正: 陆德明先于 易后提到 “ 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并作易义” ,而后在 老 子各家注疏提到周弘正时便不冠朝代了。 c 、全篇不注明年代。 这情况仅有沈重、 杜弼和戚衰三人。 陆德明对于前朝的作者都一一注明年代 有 隋区字图志一百二十九卷, 又有 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题郎蔚之撰,以 及 隋诸郡土俗物产 一百五十一卷, 这三部书都涉及全国行政区划。 郎蔚之书 尚题 “ 诸州” 字样, 应该是在开皇仁寿时所作, 而 隋诸郡土俗物产则肯定是 根据大业三年改郡以后的情况而作的。 因此 隋书 地理志所用材料与 经典 释文 的地理注释也许会有一个类似于图志资料的共同出处, 未必仅仅依赖个人 见闻而写成。 ( 二)从 释文序录题名体例推,x成书年代 钱大听 潜研堂文集 跋经典释文二 根据 释文 序录题名体例曾断定 释 文作于陈: . 本传但云解褐始兴国左常侍, 不言为博士, 恐是史家脱漏,细检此书所 述近代儒家, 惟及梁陈而止, 若周隋人撰音疏, 绝不一及, 又可证其撰书必在陈 时也. 钱氏的根据是陆德明在自 撰的序录所叙历代注家学者, 没有一位指明是周隋 之后的。 然而仔细检校陆德明所提及的注家体例, 却可以得出 释文成书于隋 的结论。 陆德明 释文序录中详细列出各部经典的传承脉络及主要注家。 对于这些 人的名讳、 年代、 及著作极尽搜罗之能事。 大致在年代称谓上分为三种不同的情 况。 a 、首次出现人名时未注明朝代,而在下文中注明。如 周易传承中的王 弼: 陆德明首先提到 “ 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 ,其下对人物没有注语。隔 开几行,又提到 “ 王弼注七卷” ,注明 “ 魏尚书郎” b 、首次出现人名时已注明朝代,而后文中不加注明。如周弘正: 陆德明先于 易后提到 “ 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并作易义” ,而后在 老 子各家注疏提到周弘正时便不冠朝代了。 c 、全篇不注明年代。 这情况仅有沈重、 杜弼和戚衰三人。 陆德明对于前朝的作者都一一注明年代 独这三人不注明自 然有其原因, 他认为这三人与自己同列一朝, 所以就不于汪明。 沈重、杜弼二人为隋臣在史书中有明 确记载, 周书 儒林传 沈重 : 保定末重至于京师. 建德末,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二, 一 ,大象二年来朝京师。 开皇三年卒, 年八十四.隋文帝遣舍人萧子宝祭 以 少牢,赠使节上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 北齐书 杜弼传 ; 开皇中 征为著作郎。岁余以 年老致事. 未几而终。 沈重、杜弼二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接受隋朝赠宫或官职,均应视为隋臣。 戚衰本传今虽在 陈书中, 但他曾 经两度没入北朝。 特别是太建十年 “ 随 程文季北伐吕 梁. 军败, 衷没于周。 久之乃得归。 ” 陈 书 . ,传 . 。 “ 久之” 到底是多 久, 不得而知。 本传言衰太建十三年卒于陈: 但 程文季传言程文季于太建十 年逃归未果而死, 死讯在四年后的至德元年陈后主始知之, 此恐是太建十四年陈 宣帝崩陈朝以胡墅地向隋求和以后由聘使带回的消息, 而戚衰最可能是此时随使 团南归。 2 本传言十三年卒恐误, 应是十四 年归,当 年而卒, 此时己当隋文帝开 皇二年。又南方文人如灰信等入北多受推重,隋文建元,衰受隋封,极有可能, 只不过史书漏载而已。 遍检 释文序录中所有学者的各种可见历史资料,与隋朝发生关系的除上 述三人外, 还有王元规二人。 陈书本传言王元规祯明三年 ( 5 8 9 )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但从年代 计算是很值得怀疑的。本传说他十八通数经,中大通元年 5 2 9 )诏策 春秋 举高第, 所以中大通元年时他的年龄绝不会小于十九, 中大通元年至祯明三年相 隔六十年, 王元规如果真的受隋封年龄己经八十, 超过他七十四岁的去世年龄多 年了。 因此,唯有沈重戚衰杜弼三人可属作隋臣, 释文序录只有这三人不注明 朝代,当与 释文成书于隋有关。 陈书 姚察传传里提到姚察之父姚僧垣在 梁季没入长安,未知生死, 南” , 南北自 周末交战以 后至是始通消息,戚夜很可能因通好聘使而归陈. 似相仿佛, 任周武帝爱弟赵王侍读,其孝行感动赵工,因之随周使杜子障于太建五年归陈,其经历与戚衰 a s n 时 掬 ; d叫 当时 有 m 从捅 t . 1 破 箱 “劝 用 协 归 的 定 a d ( 三)从 释文引书的散佚情况推测成书年代 从陆氏引书情况可证明 释文成书于唐前。 五经正义 礼记正义序云: . , . , 二 爱及晋宋, 逮于 周隋, 其传礼业者, 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南人有贺 循、 贺场、 庚蔚、 崔灵恩、 沈重、范宣、 皇 侃等, 北人有徐道明、 李业兴、 李宝 鼎、 侯聪、熊安等, 其见于世者唯皇、熊二家而已 . 孔颖达奉诏撰集 五经正义在贞观十四年 ( 6 4 0 年) ,离隋亡 2 2 年,在这 以前他自 然已经看过许多礼学旧籍, 序中说礼学注疏仅皇、 熊二家见于世的情况, 应该在隋亡不久就已经如此。其中的原因 隋书 经籍志序有详细的记述: 大唐武德五年, . . 司 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 船,沂河西上, 将致京师。行经底 柱,多 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其目 录亦为所渐濡,时 有残缺.今考见存, 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卷。 隋书 经籍志虽然仍有 “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场撰” , “ 礼记义疏 四十卷沈重撰” , “ 礼记略解十卷庚氏撰” , 后两种甚至还见于 旧唐书和 新唐书 ,但这并不说明当时还有这些书存在。 5 “ 大同五年卒” 录的见解主张,不但是在同字异读上 “ 既承师说” ,在总的框架上,其师范张 讥的影响同 样是非常巨大的。 颜氏家训所反映的这些珍贵信息,可以 帮助我 们确信这一影响的存在。 但是在明白了 经典释文 存在着很强的因袭色彩之外, 同样不能够否认这部著作著述人本身 陆德明自 己 的创造能力。 经典 释文 一书正是在传统与自 创的 纠葛间诞生的, 这一纠葛, 将会直接影响到对 经典释 文 中最可宝贵的音切资料之性质的理解, 下文我们将会以 这样一个辩证的观点, 来对 经典释文 全书的音切性质进行讨论。 我们的目 标是找到差异之下的折衷 点所在。 三 经典释文在古代的影响 经典释文 虽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学经典, 但唐宋以来, 随着散入诸经 义疏当中之后, 其影响反而逐渐式微。 至清代绛云楼火后, 仅有叶林宗一部影钞 存有原a, 后流为通志堂本和抱经堂本, 直至近代故宫藏宋元递修本问世, 方窥 其全豹。对于 经典释文对古代经学家、小学家的影响,可以简略地从两部较 为重要的小学著作 五经文字 和 群经音辨 加以 概说, 大致可以从中反映出 古代学者对陆氏 释文的基本态度。 ( 一) 经典释文是 五经文字的正字标准之一 经典释文约在贞观间始行于世,目 前在敦煌遗书中,还存有残片数件, 分别为 周易经典释文( s 5 7 3 5 , p 2 6 1 7 ) , 尚书释文( p 3 3 1 5 ) , 礼记释文 ( 殷4 4 ) 。其文远布沙州, 影响可以 想见。 此后, 唐宋以来诸家经传笔记,讲论 经艺 流别、 音读义训、 文字正谬, 引 述 释文 不一而足。 然宋吴械 毛诗叶音 补韵 序云: 诗音旧有九家, 唐陆德明始以 见定为一家之学, 今 释文是也。至开元中 修 五经文字 , “ 我心惨惨”书惨为噪音七到 反, “ 伐鼓渊渊”书渊为兼音于巾 切,皆与释文音训有异,乃知德明之学,在当时亦未必尽用。 其中“ 开元” 当 为“ 大历” 。 前代的经典音注至宋代大多散佚, 今从张金泉、 许建平 敦煌音义汇考 搜集所见, 毛诗 音注残篇尚有5 2 7 2 9. 3 , i i x 1 3 6 0 0 , s 1 0背, p 3 3 8 3 , s 5 7 0 5四 种五件, 不 论其当时 影响 如何, 可知至吴械的时 代, 汉魏以 来 诗音流传只有陆德明 所传的, 一家之学”了。 有关 五经文字) 的 问 题, 邵荣芬 ( 1 9 6 4 )己 经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五经文字)当中的音切有抄自 经典 释文 的, 也有属于作者自己 系统的, 相当部分是能 够反映当时的长安音 口 头实际情况的。 从张参 五经文字 序例中说: 三 经典释文在古代的影响 经典释文 虽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学经典, 但唐宋以来, 随着散入诸经 义疏当中之后,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瑞新安全培训课件
- 理财课件简介及讲解
- 安全文明施工课件教学
- 球场安全意识培训内容课件
- 登山步道开发工程方案(3篇)
- 农业无人机租赁市场细分领域竞争格局与2025年市场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分析
-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课件
- 安全教育日培训记录课件
- 格力风管机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教师培训笔记课件
- 脑瘫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 风力发电基础施工合同范本
- ktv承包经营合同范文
- 《实战电池性能测试》课件
- 2025年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二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环境检测与监测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2025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理解词语含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磷酸哌嗪宝塔糖的毒理学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