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易堂九子是指清初隐居在江西宁都翠微峰的九位学人。九子指魏际瑞、魏 禧、魏礼三兄弟及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李腾蛟、曾灿、彭任九人。易堂 九子是明末清初一个重要的文人团体,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教育集团和学 术派别。在明清朝鼎更替,天下纷乱之际,他们抱着“国仇家难”或隐居山林 读书讲学,或外出游历,切磋交友。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用心于文学 创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致力于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经世致用” 之才。他们总结前人的思想和成就,批评与继承,开拓与创新,形成了赫赫有 名的易堂学派。其治学、教育、经世等思想都在其以后的历史中留下了很深的 烙印。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一个大动乱时期,这一时期个性解放 的倾向有所发展,人们对封建意识批判也开始日益加重。一些文学家、思想家、 历史学家和考据学家,尤其是一些怀着“国耻家仇”的所谓明朝遗民,他们开 始深刻探索明朝灭亡的原因,寻找治国平世的良策,他们开始为政治、经济、 社会的改革寻找实据,并且彼此间相互策应,明清实学开始广泛兴起并走向高 峰。易堂九子和明末的许多名士一样,把满州贵族的入主中原和明王朝的灭亡 看作是一种“国仇家难” ,他们不与清廷合作,消极抵抗,退隐易堂,砥砺气节, 切磋学问,教育士子,成为国家、民族的精英。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 学说, 不仅对矫治空疏极弊的理学、 形成经世应务的思潮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而且也开创了当时治学的新风气,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易堂九子虽 然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且他们在人生取向和个人旨趣,甚至是关系亲疏方 面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几十年在一起和睦相处,相互切磋学问,激励志气,在 文学、史学、哲学、诗歌、绘画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治学、处世之思想不仅在 清初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文学创 作直接影响了清初以后的各家学派,其治学思想也直接对清朝初期的学风产生 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易堂九子;明清;实学;学风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ii abstract nine masters of yitang refers to the nine scholars who lived in solitude in the mountain cuiwei which is located in ningdu city,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nine masters are, namely, the three brothers -wei jiduan, wei xi and wei li, peng shiwang, qiu weiping, lin shiyi, li tengjiao, zeng can and peng ren. nine masters of yitang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community at the tur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t also a well-known education group and an academic school at that time. at the transi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en china was in a mess, they either studied in the mountains in a reclusive way or toured for giving lectures and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family misfortune in their heart. during several decades, they not only created a large amount of works of literature, but also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education training a great number of talents with the idea of “learning to administer state affairs in order to apply it”. they summarized the thoughts and achievement of the former masters with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eye, and finally formed the well-known yitang scholar. they were marked in the history by their ideas of pursuing their studies, educating the citizens, administering state affairs and so on. the tur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a big troublous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 when chinawas undergoing frequent dynasty changes, the tendency of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was emerging, and the criticism towards feudal ideology was sharper. people began to awaken, such as litterateurs, thinkers, historians and textual-researchers, especially the people left in ming dynasty. these people began to look for the evidence for the information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study for practic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merged and embarked on flourish. like many other persona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nine masters of yitang considered as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family misfortune that the aristocrats of manzu came into power and ming dynasty was overthrowned. therefore, they refus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urt, lived in yitang away from society and learned from and encouraged each other, and training the young generation,which enabled them the elite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hey advocated the idea of “learning to administer state affairs in order to apply it” which not only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rectifying the impractical lixue and forming the practical tend of thought, but also created a fresh environment for studying ,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at moment and the present time. although nine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masters of yitang were differnt from each other in hometowns, in values and hobbies, and even in relations, they still got brilliant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poetry, painting and other fields by living in a friendly, encouraging and learning way. their philosophy of studying and life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even took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their style of literature affected directly the schools after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also their thoughts on study deeply influenced the study styl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key words: nine masters of yita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practical study ; study styl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本文研究概况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和文人群体,其存在的时间虽然只 有几十年。但易堂九子在这几十年当中主要从事著文、教育、游历等活动,他 们通过著文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典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的对其学生进行思 想学术方面的影响;通过出游交友他们和其他学派或文人相互交流切磋,取长 补短,扩大自己的影响。易堂九子在当时及其以后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其后的时间里不断的有人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本文则主要研究易堂九子对清 初学风的影响。首先按顺序首先对易堂九子的名称进行探讨,说明易堂九子的 来龙去脉,为后面能够条理清楚的论述作好铺垫;然后则论述易堂九子的著作 和成就,对易堂诸子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主要对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 作一般概括,为后面对易堂九子的学术观点、旨趣的比较研究打下基础;在对 易堂九子的学术观点、旨趣的比较研究这一部分,分别论述九子当中几位主要 代表者的学术观点和旨趣,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其在学术观点和旨趣 方面的异同;然后论述易堂九子的“易堂学”在清初的影响和地位,这部分首 先从总体上论述明末清初的学风情况,其次论述九子在从事著文、教育、游历 的活动中对当时的学风产生的重要影响;其后则论述易堂九子与明清实学的关 系,这部分也是先对明清时期的实学进行概括介绍,然后分析九子对明清实学 的态度,主要是其对明清实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在本文最后部分则对易堂九 子的成就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总结。 二、学术前史 在易堂九子之后的 250 多年的时间里,文人学者对易堂九子不断地进行探 讨研究。清朝道光年间,彭玉雯辑有易堂九子文抄十九卷并传世,对易堂 九子的文学著作进行了编辑。近代张舜徽先生在清人文集别录一书中对易 堂九子当中的几位代表人物都作了介绍,并且对他们的治学、教育、旨趣等方 面作了论述评价。 张舜徽先生肯定了易堂九子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对其旨趣和治学态度给了较高的评价,并且对他们的人生处世和志向方面进行 了简介。对易堂九子的著作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地进行搜集整理,特别是近几十 年来,在易堂九子所在的江西省,一些高校成立联合的古籍整理小组对易堂诸 子的著作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 他们不仅对易堂诸子的文献著作进行了整理, 而且对易堂九子这个团体及其九子个人甚至在九子的某一活动或成就方面都进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2 行了分析研究。关于易堂九子的书籍不断出版,涉及易堂九子的论文也越来越 多, 易堂九子的研究空前繁荣。 特别是赣南师范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优势, 在易堂九子的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对易堂九子的研究做出了重 要贡献。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对易堂九子著作的某一部分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 析研究,如在散文方面,书籍有易堂九子散文选注等先后出版发行;论文 有论彭士望的散文等先后发表;其他方面如古文、诗词等的研究也日益增 多,因此目前关于易堂九子的研究十深入细致。 三、本文的重难点 主要对易堂九子进行总体的论述, 并且在一些重点部分作详细深入的考究, 突出重难点。本文在对易堂和易堂九子的来由以及易堂诸子的著作和成就方面 只作一般的概括,而在诸子的学术观点、旨趣的比较研究方面则需要详细分析 研究,特别是诸子的异同比较方面则要特别细致,可以作为重点和难点对待。 在易堂九子在清初的影响地位以及易堂九子和清初实学的关系方面也要作为重 点和难点,在这部分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文献,做出详细的考究, 得出严谨的结论。因此本文的重难点主要在文章的中后部分,这是本文的重点 之处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以前的一些学者对易堂九子和易堂学的研究相对的比较笼统,有的只是对 易堂诸子中某一个人或者是只对易堂九子成就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而 对易堂诸子没有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找出其异同;对易堂九子的影响和地位也 只是在肯定的方面进行总体概括,没有详细的列举诸子在各个方面所取得成绩 和产生的影响;对易堂九子与明清实学的关系,也只是笼统地论述没有详细地 分析。本文则通过对易堂九子的生平和成就简介,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以 及当时的学术学风的介绍,以及通过对九子在著作、教育、出游等方面详细论 述,来分析诸子在学术观点,旨趣等方面的异同,来评价易堂九子在清初的影 响和地位,以及说明他们对明清实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五、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易堂九子虽然已过去 250 多年,但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在著作和教育 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学术、学风以及他们的人生取向和思 想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他们学术学风对后世学者起 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特别是他们关于对“经世致用”的见解,即使是在今天 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举例、比较、说明等方法对易堂诸子进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行分析研究,突出创新之处,解决重难点,得出严谨的结论。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4 第一章 “易堂九子”及“易堂”的来由概述 一、易堂九子的由来 易堂九子是指清初隐居在江西宁都翠微峰的九位学人。九子指魏际瑞、魏 禧、魏礼三兄弟及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李腾蛟、曾灿、彭任九人。所谓 易堂是指当时“九子”为治学与从教而在今江西宁都翠微峰巅择建的草庐。宁 都自古素有“文乡诗国”和“士尚古文”的美誉,历代文士墨人辈出,同时宁 都也是风景名地,其自然风光优美。出江西中都县城,西北行 5 公里,片片石 峰峭壁逶迤而来,中间一直指苍穹者,巍然竖立,就是翠微峰。翠微峰陡峭挺 拔,宋人崔与之曾有诗谓: “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 ,形象地描绘 了翠微峰之胜景。其南向侧看,似长剑戳天,峭拔凌厉;东向正看,若雄狮怒 立,朝阳耀映,霞光万丈。从峰下两石开一线天,从底直入峰顶,这是攀登峰 巅的唯一通道,坼宽仅容一人,内有绝壁、暗桥、栈道,这里是躲避战乱,独 处隐居的绝佳之处。翠微峰远眺色如丹霞、巍峨挺拔、壁立如削、气势雄伟; 翠微峰名在奇特,胜在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644 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明亡,不久清兵入关,占领北方。 那时候易堂九子和明末的许多名士一样,把满州贵族的入主中原和明王朝的灭 亡看作一种“国仇家难” ,他们不与清廷合作,消极抵抗,退隐易堂,砥砺气节, 砌磋学问,教育士子。1646 年清兵南侵势如破竹,赣州被围,易堂九子既无力 抗清,又不愿做清廷顺民,于是计议退隐山林,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以求保 全自己。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使山寨更为安全,不受战乱兵灾的侵 扰。随后,士友中不少人也携家眷迁居此山,谈学论文,一时为盛,易堂学派 由此而产生。 二、易堂的由来 中国人对易经的研究源远流长,易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古代 哲学、史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世道动荡,朝代 更替的明末清初之际,易堂九子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堂传授。先是魏禧父 亲举家迁往城郊翠微峰,并在峰顶择筑草庐,取名“易堂” 。易堂得名,一是缘 于是年冬天卦象为易,一是九子在此讲易读史。九子上山后,主要活动有 三:造士、出游交友、著文。后来魏禧等隐居于翠微峰讲学,门生弟子经常达 数十人之多,遂形成以“九子”为骨干的翠微学派。其中有南昌的林时益、彭 士望,宁都本县的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 6 人。此 6 人与“三魏”一起,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以魏禧为首,常聚堂讲易 ,相互切磋,加上此堂方位取易,当时人称他们 9 人为“易堂九子” 。 “易堂”置身翠微峰的自然风光之中,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 魏禧自己对“易堂”也有过描述,在翠微峰记中说: “其后诸子讲易 , 盖所谓易堂者也。余同伯兄、季弟,大资其修凿费,奉父母居焉”1。其时 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影响遍及海内,被称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慕名来到翠微峰, 曾叹服说:“天下真气, 其在易堂” ;“易堂真气, 天下无两矣! ” 。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士人群体,他们相互砥砺,讨论士人立见。易 堂九子也是明末清初一个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群体,他们道德、文章并 重,把做学问看作是一种思想战斗,这种学风给明末清初的学术注入了相当大 的活力。易堂九子既是一个商略古今、探究天人之际的义士群体,又是一个深 入讨论言说的文学团体,他们不但擅长创作,而且在文学思想和理论上也有重 要的贡献。易堂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著有魏叔子文集 ,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九子提倡古文实学,均为清初善 诗文者。其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 ,他们是易堂九子的 核心。 易堂九子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大动荡时期,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极其困难而 复杂的,但以易堂九子为主的易堂讲学之风却影响深远。易堂九子也是明末清 初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团体,他们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中既有独领 风骚的艺坛巨匠,又有学术领域的一代宗师;既有杰出的书画家,又有才气横 溢的散文家、诗人。他们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魏叔子文集,翠微峰记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6 第二章 九子及其著作和成就 一、九子及其著作和成就综论 易堂九子处在明末清初之际,前后历经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 康熙各朝,整整半个多世纪;同时由于朝代更替,外族入侵、各地反抗不断,以 及易堂诸子作为明末遗民,他们又是素负有气节的志士。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 “国仇家难”的内心痛苦大大的丰富了他们的创作视野。易堂九子在当时的主要 活动是造士、出游交友、著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不断的深化自己的思想 体系,传播自己的学术风格,这都为其本身的文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 过教育教学,他们解决了自己的谋生问题,也为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 的时间;其次易堂九子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还因为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大规模的出 游交友,其出游地域广阔,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通过出游他们不但领略了各地 的人貌风情,山水美景,而且也看到了朝代更替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不聊生 的现实,这一切也大大的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源泉和视野。他们在出游过程还结交 了众多的文人士友, 通过和这些人的切磋交流, 也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因此易堂九子的文学著述颇丰,涉猎文学、哲学、理学、教育、天文等诸多学科, 成书30多种上千卷之众,道光间,彭玉雯辑有易堂九子文抄十九卷传世。其 文风起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其中犹以魏禧文论著述高居榜首并自 成一家。 九子中魏际瑞、魏禧、魏礼兄弟3人时人称为“宁都三魏” ,三魏是宁都城关 人。其父魏兆凤,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堪于己,荐举征辟一概不就。明亡后,削 发为僧,隐居山中,三魏天资敏捷,聪颖好学,刻苦自励,才学深高,俱善诗词 古文,均为著名的散文家,而其中尤以魏禧的成就最大。其散文更形成雄浑之风 格,凌厉之气势,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二、魏禧的著作和成就 “魏禧(16241681) 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人称叔子先生,宁都人, 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性仁厚, 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 议;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 防,见几于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 凌厉雄杰。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康熙十八年, 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著有魏叔子文集 、 诗集 、 左传经世等,代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作为大铁椎传 ,有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2。 易堂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魏禧的文 章有凌厉雄杰、 刚劲慷慨之气, 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之事, 叙事简洁, 又善议论。 他的史论有隽不疑论 、 蔡京论等。传记有江天一传 、 刘文炳传 、 朱 参军家传 、 邱维屏传 、 大铁椎传等。 魏禧精研史书,造诣很高,文著受左传及苏老泉(洵)的影响较大, 听 松庐文钞对其评价道: “冰叔先生尤深于史,举数千年,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之故,穷究 而贯通之,而又验之人情,参之物理,本胸中所积而发之于文,故其势 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得力于史记 ,老苏者居多” 赣州府志评价其: “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手眼。 ” 魏禧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 、 卖薪行 、 出廓行 、 入廓行 、 从征行 、 孤女行等。 魏禧其古文成就很高,清初古文与侯方域、魏禧堪称鼎足的邵长衡,给侯、 魏二人作过合传,对魏禧的志节与文章赞誉有嘉。清代后期的文学家尚铭在书 魏叔子文集后中说道“昔者宁都魏叔子,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 。 对魏禧古文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魏禧的古文创作从数量和文体都相当大,共 有15种文体,622篇,他的诸文体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创作理论影响也是相 当巨大的。 三、魏礼的著作和成就 “魏礼(16281693) 字和公,在三魏中年最少,禧弟。少鲁钝,受业 於禧。礼寡言,急然诺,喜任难事,以郁郁不得志,乃益事远游。所至必交其贤 豪,物色穷岩遗佚之士。年五十,倦游返,於翠微左幹之巅构屋五楹。是时伯叔 踵逝,石阁、勺庭久虚无人。诸子各散处,不复居易堂。礼独身率妻子居十七年, 未他徙。卒,年六十六。著有诗文集十六卷如魏季子文集 、 诗集等。 ”3 魏礼有魏季子文集十六卷传世,其中前六卷为诗,后十卷为古文。魏礼 古文创作与其两兄长相比较, 从数量上来说当列第二, 比魏际瑞多, 而比魏禧少。 由于魏礼天资并不是很高,小时其父母还认为他比较愚钝。他的文学成就很大程 度上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特别是成年以后,不满宁都翠微峰的闭塞,先后南下 2清史稿文苑一 3清史稿文苑一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8 海南,北及山东、山西至四川等省,所到之处,历穷山、涉恶水、交奇士,大大 开阔了他的创作视野。 四、魏际瑞的著作和成就 魏际瑞(1620-1677) ,字善伯,原名祥,17岁时改名际瑞,魏禧胞兄,是“宁 都三魏”之长,人称伯子先生。性格豪爽强急,急公好义,宽厚待人。 “明亡后, 禧、礼并谢诸生,遂出就试,顺治十七年岁贡生。际瑞重信义,翠微峰诸隐者暨 族戚倚际瑞为安危者三十馀年,康熙十六年(1667年) ,在宁都被地方推请往吴 三桂部韩大任军中游说,后因误会被害。 ”4 魏际瑞自幼好学,善强记,对兵、刑、礼制、律法各科都研究颇深。20岁时, 所著诗文已过3尺。著有魏伯子文集10卷、 杂俎5卷、 四此堂稿10卷。 他的 与子弟论文书 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论宝库中的珍品。 魏际瑞对 诗经 有较深研究,同时保持了易堂的学风,关心时务。 宁都三魏全集共收集魏 伯子文集十卷。魏际瑞在五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给我们留下了文体多样,篇 章众多的古文作品。魏际瑞的古文从体裁上分有十四类,从内容上来看有关注国 家大事的,论学术的,抒写个人性灵的等多方面。在魏际瑞众多的古文中,写得 最有成就的应该是他的序类文体,他写了二十八篇序,不管是赠序,还是书序, 都能体现他那“文以法胜”的特点。其文写得别具一格,有较强的创作功力。 五、彭士望的著作和成就 彭士望(16101683) 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号树庐,南昌人。其父 在明代末年以诸生游公卿间, 很有名望和影响。 士望少年时, 追慕晚期社会思潮, 留心世务,任侠仗义,当然也曾致力于科举八股。年十六,即补县学生员。后见 国家变乱频起,乃与欧阳斌元相励为经世之学。崇祯十二年,名臣黄道周蒙冤下 狱,形势危急,士望秉承父亲遗命,慷慨奔走,竭力营救,几遭不测之祸。甲申 之变发生后,助杨廷麟募兵抗清,为流言蜚语所中伤,被迫终止。弘光初,经华 阳王朱华堞推荐,以兵部司务宣谕楚豫。至南都,部司索取贿赂,与同荐六人怒 叱之,不顾而去。史可法督师扬州,招为幕僚。士望至则献策,因与史可法意见 不协,于是士望辞归。乙酉六月,清军入南昌,士望携妻子走建昌,无所归依。 徘徊至宁都,遇魏禧,意气相投,遂应邀与其兄弟、姊夫及林时益、李腾蛟等携 家同赴金精山翠微峰以避难,与魏禧等隐居翠微峰,躬耕自食,以观世变。 彭士望是文学家、隐士,系明末理学家黄道周的学生,与黄的政治观、理学 观相一致,并且过往密切。著有彭躬俺诗文集 、 手评春秋五传 、 手评通监 4清史稿文苑一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并行于世。彭士望耻躬堂文钞自序说“得自所为文三百六十五篇”5。他致 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 、 左传诸史。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彭 士望提倡古文实学,其论文以“真实有用”的观点为其核心和灵魂。 六、邱维屏的著作和成就 邱维屏(16141679) 魏禧之姐婿,宁都河东人,字邦士,文学家、诗人、 隐士,易堂九子之一,因家住塘角,他屋前屋后都是古松,看上去苍翠无际,邱 维屏在松下读易著书,人们就称他为松下先生。邱维屏,三魏姊壻也。明诸 生。 “为人高简率穆。读书多玄悟,禧尝从之学。晚为历数、易学及泰西算法。 彭士望与维屏交三十余年, 未尝见其毁一人。 然维屏独推服禧, 尝贻禧书曰: 拒 谏饰非者大恶也,不拒谏而尝自拒谏,不饰非而尝自饰非,尤恶之恶也。足下敢 於自信,自处有故,而持之以坚,拒谏饰非,盖有如此者。 禧得之痛服。维屏 教授弟子,手批口讲,日夜不辍业。康熙十八年,卒,年六十六。 ”6邱维屏好古 文,尚论语 ,晚年尤精天文学、 易学、西方数学,知识渊博,论见新颖, 方以智称其为“神人” ,其文章笔法晓畅简炼,文名在九子中仅次于魏禧,著有 邱邦士文集十八卷,松下集十二卷;另有周易剿说 、 易数历法 。 七、其他诸子的著作和成就 “林时益( 16181678 )本明宗室,本姓朱,名议叙,字确斋,南昌人,继 承父亲的爵位,人们称他为朱中尉。与彭士望同里,两人谋居。士望与魏禧一见 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处,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 弟相讲习。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众多,窜伏山林者还田庐,复姓氏。时益 久客宁都,弗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非其力不食。冠石宜茶,时益以意制 之,香味拟阳羡,所谓林茶者也,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 五卷、 确斋文集 。 ”7 李腾蛟(16091668) 宁都东隆人,字力负,号咸斋,宁都人,在易堂中年 最长。文学家、隐士。1644年明朝覆灭时,他36岁和魏禧等人一起放弃“诸生” 身份,不愿参加考试谋求官职,迁居翠微峰研究易经 ,著有周易剩言 、 半 庐诗文集 、 易堂三处士稿 。后私谥贞惠先生。魏禧称其“性诚厚爱人,与人 煦煦然” 。其在介子推论中称“帝王之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也哉?”8他 十分强调人的作用。易堂诸子所着重的是论古以证今,他也是史论派人物。著有 5耻躬堂文钞自序 6清史稿文苑一 7清史稿文苑一 8 李腾蛟介子推论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10 半庐文稿 ,清末胡思敬辑入豫章丛书中。 彭任(16241708) 宁都固厚人,字逊士,号中叔,隐居在翠微峰西面的三 献峰,他的住所叫“一草亭” ,后人就称他为“草亭先生” 。文学家、隐士,易堂 九子之一。著有草堂文集 、 理学弗措论十卷、 周易解说四卷、 礼记类 编十卷并行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有草亭文集提要说他“辩朱 陆异同,谓学者之病不在辩之不详,而在于行之不笃”9。其对理学的评论认为 “空言而寡行” 。又曾编春秋左传约钞 ,为儿子讲授。 “曾灿(16251688) 宁都城关人,又名传灿,字青黎,号止山,晚年自号 六松老人。著有六松草堂文集 、 止山集 、 西崦草堂集 、 过日集并行于 世。被推为江西山水画的始祖 ,被扬州八怪推为一代画宗的清代书画家, 甲申(1644) 后为僧。 ”10 9四库全书总目 , 草亭文集 10清史稿文苑一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章 九子的学术观点、旨趣之比较研究 一、九子的学术观点、旨趣不同之原因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结交相聚几十年,有着共同 的士人信念和立人原则,他们以自己影响人,其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他们中既有杰出的书画家, 又有才气横溢的散文家、 诗人。 在新旧王朝交替期间, 他们有为了保全自己的气节而不与新朝合作的隐士; 有的还进行与新朝斗争的政 治活动。但由于他们本身的天赋不同,各个人的人生旨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以 及所接收的教育和家庭出身的不同,加上他们在时间跨度上的差异,因此这个群 体中的人关系疏密不等,旨趣不尽一致,文学造诣也不同。作为清初学者他们在 继续批判明代空疏学风的同时,也继承了明中叶以来兴起的求真、务实的治学精 神。他们在治学中强调“博学求实” ,倡导“经世致用” ;在治学方法上汉宋兼采。 易堂诸子还进行过时间不等的游历活动,在他们的游历活动中,他们与其结识的 好友讨论文学创作,相互交换作品,从中学习了他人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 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作能力。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为他们在文学上争得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但由于他们每个人的出身、际遇的不 同并且在游历时间长短和游历范围及其所接触的人上的不同, 这些又都是他们在 文学创造方面产生不同旨趣、特点以及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二、魏禧的学术观点、旨趣分析研究 魏禧是易堂九子之首领,三魏当中,数他成就最大。魏禧酷爱读史,散文 成就颇为突出,其风格凌厉雄健,慷慨激昂,摹画淋漓。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文论自成一家,名居九子榜首。就古文一派而言,他与侯方域、汪碗并称清初 三大家。 四库提要尧峰文钞云: “古文一派,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桃于三袁,至启祯而极敝。国 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镬,而碗与宁都魏禧,商丘 侯方域,称为最工。 ” 11 清史列传文苑侯方域传云: “方域健于文,与宁都魏禧、长洲汪碗,并以古文擅名。禧,策士 11清史稿文苑一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12 之文,碗,儒者之文,而方,则才人之文。 ” 12 魏禧是三魏中文学成就最大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他都远 胜魏际瑞和魏礼。在宁都三魏全集中辑录三十三卷,他的作品数量比魏际 瑞和魏礼两人作品总量还要多。 彭士望是这样描述他的: “魏叔子庚戌间再游吴越,人传诵其文章,谓为南宋来所未见,求 之者无虚日削版待,朝成夕登,即日流布。海内所推一二曹旧之老,争 识面,引为忘年交。士无识不识知有宁都魏叔子。 ” 13 清代后期的文学家尚铭对魏禧古文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书魏叔子文集后中说道: “昔宁都魏叔子,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 ” 14 魏禧的古文创作从数量和文体都相当大, 他的诸文体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创作理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在他开馆授徒及后来出游与友人的交往中所涉 及的创作理论至今还有积极意义。 首先他非常重视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魏禧认为: “文章之道必立之本,本丰则末茂,文章之本必先正性情,治 行谊,之身不背于忠孝信义,则发之言者必笃实而可传。 ” 15 文学家首先必须解决好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只有这样“发而为文, 才真实有用,才一能传世” 。 他大力深化中国传统的“养气” , “积理”之说。他说: “吾则以为养气之功在于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 ” 16 养气重在集义,即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积理即穷理,掌握儒家之道的义理, 重在理论修养。魏禧还认为文章风格当以醇相论,但文章的醇美要有才气、才 思,还应有气势,才能归于醇。 魏禧精研史书,造诣很高。 清史稿文宛记载: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 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 ” 17 12清史列传 文苑 侯方域传 13耻躬堂文钞 , 魏叔子五十一序 14 尚铭书魏叔子文集后 15魏叔子文集卷八宗子发文集序 16魏叔子文集卷八宗子发文集序 17清史稿文宛一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魏禧文风凌厉雄健,尤喜表彰忠孝节烈,摹画淋漓,慷慨激昂,他的文章 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魏禧讲求议论,主张创新。他说: “文章之变,于今已尽,无能离古人而自创一格者,故识力卓越, 庶足与古人相曾益。是故言不超于世道,识不越于广众,则虽有奇文, 可以无作。 ” 18 又曰: “后之学者,必有以胜故人。故曰,智过其师,乃能如师。卑卑而 守之,循循而效之,虽声实并至,其去故则已远矣。 19 又曰: “古人之文,自左史而下,各有其病。学古人者,必知古人之病, 而力洗涤之,不然者,则既有其病,则天下之病,皆萃于吾一人之 身矣。 ” 20 魏禧力主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虚浮,主张吸取众家之长。魏禧平生志在用 世,其有言曰: “考古以用今, 练事以验理, 求友以大其身。 造士以使吾身之可死。 而求友、造士二者,尤为大而急。 ” 21 他特别强调读书的实用性,他曾说: “读书之所以明理也,明理所以适用也,故读书不足经世。则虽外 极博宗,内析秋毫,与未尝读书同,经世之武,莫便于史。 ” 22 魏禧还对治学十分重视,他说: “以言治学,则天下事无一不在其中,外有圣作明述之智,文武将 相之材,鲜有能兼统而条贯之者。禧尝欲集诸同学志当世之务者,各因 所已知, 而讨古论今, 已成其说。 如平居留心官制, 则使讨论古今官制; 留心礼乐,则使讨论古今礼乐。人任一曹,或数曹。即各成书,然后全 并贯穿。故原其始,非一人独见所能辩,要其终,又非众人之各见所可 成。 ” 23 18魏叔子文集卷六答蔡生书 19魏叔子文集卷八八大家文超选序 20魏叔子文集卷八八大家文超选序 21魏叔子文集卷五与富平李天生书 22魏叔子文集卷八左传经世序 23魏叔子文集卷五答曾君有书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14 魏禧的散文和文艺论著更是举世闻名。以他与侯方域、汪碗三人为代表的 清初古文对清中期的桐城派散文有相当的影响,为清朝古文的重新兴起打下了 基础。 他的论文强调“积理”和“练识” 。所谓“积理”即要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 面“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 ,使发而为文章, “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 若决陂池之不可御。 ”24所谓“练识”即“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 识时之所宜”25。 他的“积理” 、 “练识”观,表面看是他对生活积累、素材取源方面的重视 与强调,实质上却是体现着他“理”与“气”二者关系的理解。魏禧作为跨越 明清两代的思想家,他继承与发展明清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些都对 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魏禧作为易堂九子之首,作为散文家、诗人,他重视人品、修养,要求积 理炼识,讲究真气与个性,务求经世致用,这些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 产生广泛影响。魏禧作为易堂九子的领袖,他的文论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易堂九 子在明末清初的文学审美倾向,他的志节与散文亦受到时人赞誉认同。 三、魏礼的学术观点、旨趣分析研究 魏礼小时师从魏禧学古文,在为文法度上有许多与魏禧相似之处,但比魏 禧成就逊一筹。不过魏礼与魏禧相比,虽有所不及,但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成就 斐然。纵观其文,最大特点当是文以奇胜。魏礼古文创作与其两兄长相比较比 魏际瑞多,而比魏禧少,从文体方式来说,他所作的文体类型最少,但他的创 作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创作成就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魏礼循谨力学,诗文斐然。魏禧曾对其评价: “其诗好汉魏,文好周秦诸子,及其成也,诗迷韩退之,文则近柳 子厚。礼于韩,柳未尝学之。 ” 26 魏礼反对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创作主张, 而提出创作必须有自我的主张。 对于议论文他主张的古人之意,而变化其写法。他说: “今之为诗文者,非古也,其能者或泥古而失我矣,得古人用 意所在,而变化之以格发,遂为天地间更出不可少之文。 ” 27 他认为要是创作没有自我,只是模拟他人,这样的诗文就没有特色,就不 24魏叔子文集,宗子发文集序 25魏叔子文集,答施愚山侍读书 26魏叔子文集卷八季子文集序 27魏季子文集卷八与黎魏曾观察书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能是好的作品,他对清初模拟剽窃之风加以排斥。魏礼擅长议论,他的论学以 经世致用为归,而不屑于空谈心性,他曾说: “儒者必通事物,适时变,否则雕塑周、程之像于堂,案列通书, 正蒙之册,亦无宜于世。 ” 28 魏礼也十分重视古文创作的方法,在内容上强调要有自我,在形式上则重 视谋篇布局。 魏礼古文创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文以奇胜, 魏礼往往通过历史事件, 时代人物以及对时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写作方法可谓别出心 裁,立意新奇。 在“三魏”中,由于魏礼天资不高,他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刻苦学 习的结果,特别是成年以后,他先后南下海南及山东、山西至四川等省进行游 离历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视野。因为有了大范围的出游经历,使他有了丰富的 创作素材,在出游过程中,结交了大批的文人志士,在与他们切磋交流之中, 其作品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魏际瑞的学术观点、旨趣分析研究 魏际瑞古文创作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是很有成就的,他博闻强记,对于 兵刑、礼制、法律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研究,其诗歌直白质朴,为清初一家。在 易堂九子中,魏际瑞比较特殊,他很早就放弃了与清朝抵抗的行为,他换上清 朝的服饰参加考试,获得贡生科名,走上了一条与其他易堂诸子不同的道路, 开始了他的游幕生涯。他是易堂九子中唯一位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游身清 朝幕府之人,也是易堂九子中唯一被人所杀者。从魏际瑞开始出游到他被杀的 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两广,北抵直隶,东至江浙,西达陕北。游幕期间, 他广交士友,这些也都开阔了他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 魏际瑞从小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才华。魏禧曾写道: “家伯子生四五岁时, 先徵君尝即席命对, 辄应口就。 十岁能做诗, 年未二十,所著诗、赋、古文辞,杂著,帙高起几与身等。盖音律之学, 不假授受,师心造妙,其天性然也。 ” 29 因此魏际瑞的文学创作也很丰富。 宁都三魏全集共收集魏伯子文集 十卷。他的文创作数量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他的诗歌创作数量。 魏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