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代福州本土女性服饰研究——1840年至1949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u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f o l k l o r eo ff u z h o u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a r l yr e p u b l i c a nc h i n aw 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e p o c ha n dp l a c e t h ei m a g eo fi m p e r i a lm a n d a t el a d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n c o u r td r e s s e sc o u l dn o to n l yb es e e n ,t h ed r e s so ft h eg e n t l e f o l kw o m e nb u ta l s oc o u l db e s e e n ,t h ef i g u r eo fh a r d - w o r k i n gf a r m w i v e sw i t hs a n t i a oh a i r p i n ss t i l lc o u l db es e e n t h ea p p a r e l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t r a n s i t i o na n di t sr e a s o n so fw o m e no f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 s t a t u si nf u z h o ud u r i n g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a r l yr e p u b l i c a nc h i n aw a ss t a t e di n t h i st h e s i s ,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s p e c i a le p o c h i tw a se l a b o r a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b a c k g r o u n d o ff u z h o uf e m a l e a p p a r e l 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i nm o d e mt i m e s ,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r e a s o n so ff u z h o ud o w n t o w na n dc o u n t r y s i d ef e m a l ea p p a r e la n d a c c e s s o r i e si nm o d e mt i m e s i tw a si l l u s t r a t e da n ds u p p l i e dt h ef u z h o uf e m a l ea p p a r e l 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i nm o d e mt i m e si nd e t a i lo nt h i st h e s i s 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 so fr e v i e w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s ,c o l l e c t i n go l dp i c t u r e s , a n di n t e r v i e w i n gp r e d e c e s s o r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p p a r e l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o fd i f f e r e n t w o m e ni nt h es a m er e g i o nw a so r g a n i z e d ,a n dt h eo u t l i n eo fd r e s s i n gv i e ww a sa l s o d r a w n ,a n dt h e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t h e s i sw a sm a d et h a t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a p p a r e l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t r a n s i t i o no ff u z h o uf e m a l ei nm o d e mt i m e sc o u l db e p o l i t i c a lc h a n g e ,e x o t i c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 ,p r a c t i c a ls t a n d a r d s a n ds oo n m e a n w h i l e ,t h ed o u b tw a sr a i s e dt h a ts a n t i a oh a i r p i na n ds n a k eh a i r p i ni st h e s a m et h i n g k e y w o r d s :m o d e mt i m e s ,f e m a l eo ff u z h o u ,a p p a r e la n da c c e s s o r i e s ,s a n t i a oh a i r p i n , s n a k eh a i r p i n 1 i i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近代,对与中国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 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服饰自然也逃脱不了变革的命运j o 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外,还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其产生及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 活风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记载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在新的文化观念 不断冲击和影响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以及着装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 化。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1 8 4 0 年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福州沦为五 口通商口岸之一。清末民初,在各种因素合力推动下,中国女子的服饰变化节奏明 显加快,显示出了现代化、多元化的总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福州城市概况、福州 服饰发展起源及福州女性服饰发展的背景,为描述福州女性服饰发展情况作铺垫。 接着对福州市区中上层女性服饰和福州郊区、周县农妇的服饰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 近代的福州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清朝末年,福州由于作为通商口岸对外 开放,但在设立通商口岸初期,这种服饰洋化的范围相对较小,当时大部分福州女 性依然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低下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她们依然保持 着清朝的服饰习惯。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致使西风东渐。福州人深受西方思潮的 影响,思想丌放,愈来愈多的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加上出国留学的学生渐多,都 市女性大胆追求新潮时尚,遂形成崇洋的社会生活风气。人们在日常服饰上表现出 一种追求时髦的倾向。1 9 世纪末,西方服饰对中国服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显现, 服饰变革的苗头蠢蠢欲动。 随后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但推翻了封建统治,打破了穿着的等级制度,使服 装不再是“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女性的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解 放。这一影响在女性服饰的变化上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福州 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掀起了一场服饰革命。 民国初年随着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以及受西方风气的熏染,使社会上关于女性 美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女性们纷纷将宽大的服饰向短窄发展,将身体的曲线 暴露出来。2 0 世纪2 0 年代后,福州女性服饰的变化进入了高潮,并且开始出现了 v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西合壁的近代民族服饰。最为典型的旗袍此时开始在福州女性中流行起来,到了 3 、4 0 年代,旗袍的变化已经非常丰富。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福州女性踏入社会,参 加工作,服饰的种类和穿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本课题通过对近代福州市区中上层 女性服饰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出了影响近代福州中上层女性服饰的原因。这 对研究近代中国女性服饰变化提供了依据,也填补了福州女性服饰研究的空白。 同时,作为福州女性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州郊区、周县农妇,她们在同样的社会 发展背景下,却保留了具有浓郁福州地方特色的头饰“三条簪 及“蛇簪”。“三 条簪”既是福州郊区、周县农妇的代称,又是她们最为常见的发饰名称。由于社会 地位、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她们的服饰和市区里中上层的女性服饰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三条簪”农妇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日常以体力劳动为主。为适应 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妇们都为天足,所穿的服饰也都是极为简单的宽松的深色棉布 服,长至膝盖,下穿宽腿裤。没有太多的装饰和点缀,一切都以适应劳动为主。她 们头上所插的“三条簪 也许就足唯一的装饰,这一装饰也可以说是勤劳能干的福 州女性的标志。关于“三条簪”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但笔者查阅了许 多文献都能证实其真实性。本课题通过名家著作中对“三条簪 的记载,对这一古 老头饰展开介绍。首先对近代“三条簪 妇女的整体形象做了简要的描述,接着汇 总、分析了“三条簪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消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 近代福州农妇的另一特色头饰“蛇簪”,“蛇簪”是古老的闽越族人以蛇为图腾 的习俗遗留,在服饰上的体现。但许多学者都将它和“三条簪”认为是同一种头饰, 笔者将两种头饰的照片作了对比后,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这对于研究中国民间 服饰文化及福州本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笔者汇总、分析了近代福州中上层女性及郊区农妇的服饰发展变化的特 点,得出结论:影响近代福州女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变迁、外 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审美观念的影响、实用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方面 的影响。这一结论不但反映了福州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从中也能看出影响全国女 性服饰变化的因素。这一结论为近代中国女性服饰及福州女性服饰发展研究提供了 借鉴和参考依据。 _iilij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j i v i i 绪论。1 第一章近代福州女性服饰发展背景7 第一节福州城市概况7 第二节福州服饰发展起源 8 第三节服饰发展的背景8 第二章近代福州市区女性服饰矿1 3 第一节1 8 4 0 辛亥革命前福州女性服饰1 3 第二节辛亥革命1 9 4 9 年福州女性服饰2 0 第三节本章小结j 3 1 第三章福州郊区、周县农妇服饰3 3 第一节关于- 三条簪 :_ 3 3 第二节关于“蛇簪 二4 0 第三节关于“蛇簪 和“三条簪,的质疑4 2 第四节本章小结4 3 第四章结论4 5 参考文献4 9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 3 鸳| 谢。5 5 个人简历。5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5 9 v i i f l 绪论 绪论 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除了“吃饭 以维持生命外,就是“穿衣以遮体御寒, 因而衣着服饰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衣、食二者并称为人类生活 的命脉。服饰虽然对于人们的生存不如吃饭来得重要,但却具有更为复杂多面的意 义。穿什么样的服装,作什么样的装饰,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社会生产状况及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各有不同。服饰是人们一种是最为日常的、 普遍的基本生活方式,它对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服装质料的获取与制作, 在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具有遮体功能的外在装饰,所具有的社会文 化方面的意义。在同一个社会生活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具有一定共性的着 装方式及服饰习俗。 服饰文化在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若要追寻中国服饰的源 头,要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证明,我国早在1 0 0 0 0 - - - 2 0 0 0 0 年以前,山顶洞人就会使用自己打磨的骨针来缝制兽皮服装。而到了5 0 0 0 - - 6 0 0 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随之产生了农耕和纺织。 还出现了用麻布、葛布制作的服装。而后,又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编织技术。于是, 人们的日常服饰便在农业及手工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日趋完备。到了战国时 期,人们的思想活跃,经济发达,服饰也随之日新月异,不断变换。至隋唐统一后, 社会空前经济繁荣,人们的服饰就愈显华丽,形制也更为开放,使这一时期成为中 国历史上服饰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各个民族在服饰上的相互影响也不断地扩大 和深入。辽、金、元、清等各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这对中国的服饰演变也起了 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能够享有“衣冠王国”的称誉,这正是中华各民族人民互相 交流,互相融合,亲密合作,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华服饰的辉煌。 由于服饰的日常性和普遍性,其中包含着一些最基本且普遍的经济、文化和社 会信息。服饰习俗在社会稳定时期,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代代相传,极少 有改变;然而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则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出现一些新 的服饰样式,甚至取代旧习俗而形成新的服饰习俗。它们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 文化、经济的某种变化。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政权的不断更替,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 在近代,变化尤其明显。1 8 4 0 年后,中国被迫开放了五大通商口岸,从此,外国资 源、文化、思想、技术等,就通过这些口岸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中就有服饰方面的影 响。 作为五大通商口岸之_ 的福州,地处东南沿海,独特的自然状况,曲折的历史 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福州既与祖国其他地区相同又相异的区域文化和民 风民俗。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不但吸收了国外服饰文化的优点,而且还将之 与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在其形成的服饰文化上,既有和全国一样的共性服 饰,又有极具当地特色的特色服饰。虽然它仅仅是中国五千年服饰文明的沧海一粟, 但所起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 笔者将近代福州当地的两种不同身份女性服饰发展脉络作了梳理,并对其变化 发展的原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对服 饰变化所起的重要影响,从一侧面也反映出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从1 8 7 0 至1 9 4 7 年,与福州本 土服饰相关的老照片9 6 张,同时笔者还深入民间,对民间的服饰文物进行收集拍照, 共拍摄服饰文物实物照片7 4 张。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中选取了部分照片对文字加以 说明。因之前并没有人对福州本土女性服饰做过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因此,可 以说本文填补了这一服饰研究历史的空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福州服饰文化乃至全 国服饰文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对近代闽都文化研究及福州本土文化研究也是 一项重要的补充。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范围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服饰满足了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它还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在古代,“衣 字 除了统指身上所穿的衣服外,另有狭义和广义的两个解释。狭义的衣,一般指 上衣;广义的衣,包含了一切可以用来蔽体的东西。而“饰”,则是用来增加 人们外貌的美丽。服饰主要有三个作用:遮羞、装饰、御寒。它的产生和变迁, 与思想、文化、地理、经济、政治、历史以及生活习俗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 - 绪论 系。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各个阶层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饰。在传统社会,服饰 向来是一种显示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像征。 本文主要对福州本土范围内,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两种女性服饰进行较为详 细的介绍说明,将近代福州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过程作整理,并对其发展变化的原 因进行分析。本文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 8 4 0 - 1 9 4 9 年。当时福州辖区包括 十邑,分别为:侯官县、闽县、福清、长乐、罗源、连江、永泰、屏南、古田、闽 清。 本土女性所指范围,笔者根据她们的身份及服饰特点的不同,将生活在福州本 地的女性分为两类来介绍,第一类是生活在福州市区的身份地位较高的中上层女性。 第二类是福州郊区及周县的农妇。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文章的作者都将当时福州 女性常用的头饰“蛇簪”和“三条簪 认定为同一物品,笔者通过照片及历史 文献的对比分析,对此提出了质疑。 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资料综述 在查阅相关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为止,很少有直接针对福州近代女性 服饰展开描述的相关文章,在一些相关著作中有作零星的介绍。例如:日本人野上 英一先生所著福州考,福州考一书记录了野上英一先生于1 9 1 7 1 9 2 9 年在福 州开办东瀛学校时,在福州当地的见闻。其中对当地女性服饰作了一定篇幅的介绍, 记录得较为真实。福建省档案馆编老福建一岁月的回眸,唐希著福州老照片, 曾意丹著福州旧影,约翰汤姆逊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以上 著作中对福州近代服饰都有简单描述,而且书中还带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老照片, 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但他们都是对福州女性服饰作表面性的描述,并未对服饰变 化和原因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对福州近代社会变迁的描述,参考资料有:念烨近代教会女学对福州社会发 展的贡献,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卷社会民情编,林 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民俗 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福州郊区志编委会福州郊区志, 林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高炳康福州近代史,林星西风东渐与民 初福州城市的近代化。以上著作对福州近代社会变迁有较为详细和真实的记录,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介绍了福州女性服饰发展的概况。首先通过对福州的介绍引入正文,简 要介绍了福卅i n 饰发展的起源。后将福州女性服饰发展的背景,分辛亥革命前和辛 亥革命后两部分来作介绍。 第二章介绍了近代福州中上层女性服饰的变化,同样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线,分 成两部分来介绍。重点描述近代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外来文化对福州女性的影响 在服饰上的体现。以及辛亥革命后,女性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 步说明社会变革给服饰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介绍了福州郊区及周县的农妇所特有的服饰装束“三条簪”及“蛇 簪 。对“三条簪 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了解到的相关 信息,对“三条簪 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作了三个推论。接着分析了“三条簪消失 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即“三条簪和“蛇簪 是否同饰物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近代福州中上层妇女及郊区农妇的服饰变化特 点,并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 究方向。 笔者在研究本课题和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 图片说明法。笔者收集了大量近代福州妇女的老照片,并找寻民间服饰文物 拍摄成照片。在本文叙述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老照片,对所述年代服饰以更直观的方 式加以说明介绍。 2 访谈法。笔者为了解更多关于福州近代的一些真实的民间信息,对福州市博 物馆前馆长黄启权老先生,市博沈旭东先生,王亚青先生以及赖细妹老人家进行了 访谈,并获得了较大的收获。 3 比较法。用比较的方法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作对比分析, 或将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段的共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4 历史研究法。对福州近代的历史从多方面了解、归纳。从而将近代女性服饰 发展的社会背景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1 一 绪论 - 5 i 第一章近代福州女性服饰发展背景 第一章近代福州女性服饰发展背景 第一节福州城市概况 福州有福之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因卅i 西北有福山 ( 今董峰山) 而 得名。她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也是福建省的省会,位于闽江下游。福 州城始建于西汉初,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建城后历代福州均为都、郡、州、 府、行省治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开元十三年( 7 2 5 ) ,闽州都督府改量 为福州都督府。此后,福州的称谓开始在史料记载中出现。宋朝时编户植榕,榕树 绿荫满城,所以福州又称榕城。又因城区有乌石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峙,故别称 三山。自闽越王无诸在此地构筑冶城算起,2 2 0 0 年来,经过历代福州子民的辛勤耕 耘,艰苦创业,福州终于演化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早在唐朝以前就已与外国通商。到宋代,“百货随潮 船入市,百家沽酒户垂帘 ,当地的商业已经十分繁荣。明朝成化年间( 1 4 6 5 1 4 8 7 年) ,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设有管理全省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业的福建市舶司, 奠定了福州商业中心的地位,同时,福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 中的一个重要门户 【2 】 0 清朝时,福州地区分十邑,分别为福清、长乐、永泰、闽清、屏南、古田、罗 源、连江、闽县、侯官县。福州是跟广州一样的第一等大城市,它不仅是当时福建 省巡抚的衙门所在地,而且也是闽、浙两省总督的驻节地。福州是个“府,这个词 缀表明它是个核心城市,福州还是闽县和侯官县两个县衙门的所在地,城内从南到 北划分出两个县治范围。福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 文化教育中心。 1 8 4 0 年6 月,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极其野蛮的侵略手段,摧毁中国这 个东方古老大国的大门。在英军炮口的威胁下,腐败的满清政府同英国签定了丧权 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根据鸦片战争后中 国政府与英、法、美等国订立的条约,福州成为开放通商和允许外国人居住的五个 口岸城市中,地理位置居中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福州在经济、文化、教育 等各方面都开放得较早,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 福建师范人学硕一仁学位论文 此后直至1 9 4 9 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福州的社会风气处在新旧交迭阶段, 可谓天翻地覆、急风骤雨,冲刷了封建时期一切旧的思想和文化。政治制度的急剧 变更,社会经济基础的迅速变化,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汇,传统与现代的汰选 和融合,都为福州的这一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第二节福州服饰发展起源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福建地区的当地土著居民就丌始使用 原始的纺线编织技术。至青铜器时代,聪慧勤劳的闽人已初步掌握了棉和麻的纺织 技术。他们断发纹身、错臂左衽,服饰的款式较为简单,形象朴拙。 汉代以后,随着大批中原移民入闽,当地的服饰渐渐趋向汉化。隋唐以后,服 饰制度渐渐固定。至宋代,当地的服饰制度仍沿续了唐朝的服制,男装为圆领长袍, 裹帕头,着长靴,女装则为上衫下裙。元代以后,闽人服饰质料有了很大的变化, 棉布的比重增大。明代,平民男子一般穿掩胸腋下结带的杂色盘领衫和宽裤头阔裤 脚的杂色布裤,妇女则穿掩胸宽袖圆领衫,系长裙。同时,不同地区的服饰各具地 方特色。到清代,在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控制下,男子皆剃去前额的头发,在脑后 梳长辫,着右襟长衫。康熙以后,长衫外套、马褂越来越普遍。而妇女服饰多为上 衣下衩j 的组合。上衣主要有对襟、大襟及琵琶襟;下裙则有长裙、百褶裙等样式, 但从总体上仍然可见唐朝遗风。当然,具有当地特色、反传统的服饰在清代也存在。 例如福州一带的三条簪农妇:“乡村赤足,穿短裤,长不及膝。”就是最为典型的代 表。 在封建时代,兴服器用各有定制,界限森严,达官显贵所穿服饰必然是锦袍玉 带,而平民男女则布衣练裳、长不蔽膝。穷苦的老百姓,则是常常蓬首垢面,衣不 蔽体。更有甚者“终岁不遮巾帽 。因此福州才会有“无食无人知,无衣被人欺”的 俗谚,足见服饰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 第三节服饰发展的背景 1 3 11 8 4 0 年至辛亥革命前 - t 第一章近代福州女性服饰发展背景 在封建社会,区别尊卑、表明等级、标示名份是服饰的重要社会功能。几千年 来,虽然服装款式、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流变,但其实质没有变化。从这个意 义上说,服饰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服饰是依附在社会体制这 张皮上的毛。一旦封建体制不复存在,相应的服饰制度也难以生存d 1 。 清代统治者与历代统治者一样,制定严格的服制规范臣民。其服饰沿袭前代并 有满族统治的特点,对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等作了详细而又严格的等级规定, 具有较强的上下尊卑等级色彩。而至清代晚期,这种规定开始被人们慢慢突破,如 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违例使用禁止庶民使用的金绣、狐皮等。传统的等级服制和 封建j 下统观念在此时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实际上它也预示了一场服饰的变革 潮流正开始萌动。鸦片战争后中国慢慢地出现了的传统服饰变革的倾向,随着清朝 封建统治的f 1 渐衰落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服饰也逐渐更新换代。 道光二十年( 1 8 4 0 年) ,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 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大 宗进出口货物集散地。福建内地和浙东地区的茶叶、木材、竹材、纸张等土特产, 都从这里出口;布匹、呢绒、五金、烟草等外国货物,也从这里输进省内。随着内 外贸易的发展,福州城市日益扩大,城里、南台、仓前山连成了一片,出现了上杭、 下杭、中亭、台江等商家云集和贸易集中的街市,以及外国人聚居的仓山领事馆区 h 1 。西方的文化和风俗观念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福州的传统社会。作为中外文化 的交汇点及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福州在和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冲突的同 时,自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促使福州城市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陋。 在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埠、租界中出现了华洋杂居的现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 的富商,买办,洋行职员等,因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常仿效洋人, 穿着起西服和西裤。这种效穿洋服的举动,虽仅局限在城市,波及面较小,但是毕 竟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其所起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若说 效穿洋服还只是一曲前奏的话,那么后来的兴举西学及女权运动,则正式揭开了服 饰变革的序幕,这种变革此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要求。 在这一时期,福州女性的衣着服饰就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服式服制,身体 装饰到衣着的质料等,出现了多样化、自由化、市场化、西洋化等趋向的变化,呈 现出一种新旧并容、中西共存的局面。除部分少数女性的服饰尚保存古老的传统外, 福州市区女性服饰近代以来一直较快地变化着,因此服饰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失民族传统的基调。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福州的年轻女性身上, 她们受外来文化影响,最易接受新的服饰时尚,并极力仿效,很快便形成社会风气, 成为服饰变革的重要动力。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动,给人们的衣着装饰 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从中也蕴涵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阶层关系、文化观念、经 济生活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变化。 1 3 2 辛亥革命至1 9 4 9 年 2 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民主的思想开始得到 传播。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福州地区一些进步人士和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充 分认识n - 要反对外来侵略者,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惟有以革 命暴力手段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才是正确的选择和出路。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像一场大地震,不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 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权,同时也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促使中国人 在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社会环境、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男女平等主张被纳入了革命纲领,在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分别。 发动和支持妇女从家庭走上社会,站到变革社会的历史前台m 1 。女性的地位得到了 提高与肯定,于此同时,在服饰方面将不平等的衣冠制度加以取缔,致使在中国延 续了几千年的,等级森严的封建服制终于被彻底废除,并引起了服装质地样式的多 样化,引起了服饰的一场变革。人们在着装打扮上,终于可以进行比较自由的选择。 1 9 1 5 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 民为主、科学为旗帜,对封建旧传统、1 日道德、旧意识大加讨伐。个人自由、人格 独立、个性解放成为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目标。许多妇女从家中走出来, 跨进了学校,步入了社会,加入了革命队伍,感受到了自由平等的快乐。此时,在 妇女中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及许多女学生,她们非凡的勇气影响了更多的家 庭和妇女,在衣着服饰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观念,并迅速扩大,最后发展为广大妇女 竞相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时尚的局面。女性服装出现急速的变革,并迅速达到高潮, 在西方服饰的引入和媒体的推动作用下,把本就处在变革尖端的女装更推进一步。 1 9 1 9 年,中国爆发了一场深层次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运动五四运动。以 女学生为先锋,上层知识妇女和女工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在汹涌澎湃的社会运 动推动下,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阶段。思想上的解放引发了全新的社会变化,人 第一章近代福州女性服饰发展背景 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此时,作为思想外化的 服装在这股新文化的历史潮流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风气之先的文化思潮成为 了“变服 的依据。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第二章近代福州市区女性服饰 第二章近代福州市区女性服饰 第一节18 4 0 辛亥革命前福州女性服饰 2 1 1 福州城区传统女性日常服饰 2 1 1 1 袄褂 在设立五口通商口岸之初,福州女性服饰多延续了清朝的特点,日常穿的服装 一般为袄( 衫) 、裙、裤、背心、云肩、斗蓬等。其中衫是夏天穿的单衣,而袄则 是由两重以上的面料缝制的,有央袄、皮袄、 棉袄之分,按时令更换。女袄大多为丝织品。 清末,妇女的礼服是袄与裙,合称为裙袄。日 常装仍以右襟长袄为主。其特点是“宽衫长袖, 绰有古装。 一式的高领、大袖,衣长及膝, 下摆呈弧形,衣襟边袖处有滚边或镶花,有的 还镶两重阔花边。衣扣用布制成条盘制而成, 也有用金属或木质扣。开襟在右胸侧边,常用 的服装颜色除青、蓝、黑外,夏季还有白色或 米白色。另一具有深厚清朝特色的女服就是清 末诰命夫人所穿着的朝服,如图2 1 盯1 ,这张 照片是福州的诰命夫人陈氏,约摄于1 8 8 2 年, 图2 - 1 诰命夫人陈氏 按当时的服制,丈夫有什么功名,其妻也按相同品阶着装。旧时的女服上衣一直是 崇尚宽大。女性穿着没有腰身、长近膝部的长袄、大褂,人体的微妙曲线变化完全 被袄褂的简洁外形抹煞掉了。 2 1 1 2 裙子 福州过去把裙称为“裙钗 ,也作为妇女的代称,钗是妇女传统的主要服饰。 按福州当地的风俗,妇女一般把青裙当作便服,红裙作为礼服,而白裙则作为丧服。 逢年过节、家中有喜事或参加亲朋好友的宴会时,都要穿红裙,年老的妇女也依然 如此。但若在丈夫死后,则终身不再穿红裙;即便是再嫁的妇女,也不得穿红裙。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花纹更为精细是凤凰与牡丹的组合,显图2 - 2 红裙 得华丽而生动。妇女在田野劳动时,都穿着红布裙,以示有福随】。 2 1 1 3 裤子 福州女性所穿的裤子可分为长裤、短裤、内裤和外裤。富贵之家衣 裤用料多为丝绸呢羽,普通人家多用经久耐穿的棉布归1 。裤子较肥大,长裤长及脚 踝,裤管口有绣饰。一般裤子都没有袋子,福州话将腰头称为裤头,大多用宽约半 尺左右的白布缝制。穿裤子时另用一条带子把裤头绑在腰部,这带子称为裤头带。 裤头带有布质的,也有用扁带的。裤脚通称裤脚管,俗称裤路,无前后之分,左右 也可通用。裤裙福州话称裤斗,一般是合缝的,两裤管联成一体,叫做密斗仔。富 贵人家的女子,在寒冬时节出门,除穿长袄之外,还要披一长外衣,其长度从肩到 膝后,无领,无袖,用带子系在脖子上,称为“披风”,也叫“斗篷”。 2 1 1 4 各式各样的鞋 在福州,所谓“官家 及有钱人 家的女儿,到五六岁时就要丌始要缠 足,否则福州人便认为不好看。在结 婚“闹洞房”的时候,肯定有看新娘 的双脚这一环节,假如新娘的脚大便 会被人耻笑,以为不是出生自“上等 人家”。所以,女孩子虽然被开始缠 足的时候,都痛得眼泪直流,可父母 却一定要把她的双足缠上。到了女人 们长大后走起路来,都是摇摇摆摆、 容易跌倒,有的还须要借助工具才能 图2 - 3 缠足的福州女性 ,“=_h“【_ 穿 ,刺 ,裙边的 可裙上尚红底绣 才的面为的 ,所 ,般 ,者中花里 后一 成多图散门 以 。制迭 ,小裙 立裙缎折之色 , 自花绸以2浅线 大绣以 。图绣须 长的多案如上及 女色子图 。 ,边儿绿裙美裙底花 到者 。精褶为的等或面的百缎绣要色脚色谓色刺妇绿及彩所红有寡浅长绣即以镶 第二章近代福州市区女性服饰 行走。如图2 3 。那时的所谓的“闺教 ,不但不许女子随便出门,甚至不许随便 走出房门,把她们的足缠着,要她们整天整夜地守在房门内,连家内厅堂也不允许 她们轻易走出来们。小脚女性们只能 在阴暗的房间里做些女红打发日子。 三寸金莲鞋鞋长仅数寸,称为弓鞋。 弓鞋由一个尖形的鞋底、前面的鞋尖 和后面的鞋跟三个部分组成。常用红 缎加上五彩丝线绣花,然后在鞋口滚 一道纤细的凸边。鞋尖的后面是用细 布制成的鞋后帮,两边还有细纱带作 图2 - 4 三寸金莲鞋为绑扎之用。如图2 4 。清朝末年,西 方思想的传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以天 足为荣、以缠足为耻。1 8 9 7 年,福州成立了福建戒缠足会,严复与林纾等思想家也 加入了反缠足队伍。辛亥革命后,缠足恶习才彻底被废除。 普通百姓家的妇女穿黑面或蓝面的圆口布鞋,俗称“和尚头”。鞋面皆布质, 多由妇女纳制,穿着轻便。其鞋底由旧布片层叠糊成,厚约1 厘米,再用苎线绳密 针扎成,绱上鞋面。福州鼓楼百年老字号的“长顺斋”布鞋,薄底,选用白布料重 叠针缝制,称“千页底”,以直贡布为鞋面, 很受欢迎。这类布鞋流行时间较长,至今山区 中老年妇女还有自制这种不钉布带的布鞋。清 末时还流行在圆口布鞋上绣花,俗称“绣花 鞋或“花鞋”,一般在鞋头、鞋帮及鞋面上 刺绣,十分别致,今已不多见。福州女性还喜 穿木屐,清代彭光斗在其闽琐记卷一中就 有记载闽妇“足蹑红木屐,阁阁行市中 ,可 见清朝时福州女性穿木屐是寻常之事。木屐的图2 - 5 清代福州木展履 体形较小,多用质地较轻的桐木削制而成,前面底部削斜,以利行走,底部中间刻 凹,以减轻重量,正面及两侧有的漆红画花,美观实用,行走起来有响亮的“嗒嗒 声。在尚无胶鞋的年代,雨天除穿木屐外,还将密制的布鞋浸于桐油中晾干充雨鞋 穿。另还有种具有福州特色的鞋子叫木屐履,木屐履在约出现于清代的福州地区,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以一寸厚的木料分为两段作底,再以厚布或皮革钉在鞋底之上,前半部份仿官靴而 成,外形有些像现代的布拖鞋,故名木屐履。如图2 5 1 1 o 木屐履适合在雨天行走, 在当时算得上是时髦之物,因此很受福州女性喜爱,清末时,福州尚宾路一带还有 几家木屐履的手工作坊。直到2 0 世纪3 0 年代,木屐履才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n 习。 2 1 1 5 传统婚服 一 清末,福州当地女子结婚前,伴娘,又叫喜娘( 福州人称为“伴房妈”) 。会 提前来为新娘梳理头发、修整仪容、穿戴服饰。当时女子头上梳髻,有种种花样, 图2 - 6 福州女性肚兜 如“龙凤呈祥 、“孔雀开屏”等名称。伴娘都在 婚前到女家为新娘试装,她相体裁衣,看新娘头发 长势,采用何种髻形。又为新娘涂粉画眉,把新娘 脸上涂上铝粉,两颊、口唇加点胭脂,两眉剃成弯 弯如月,涂抹黑墨,然后穿上绣鞋和新装。结婚当 天,新娘子头套面幔,俗称“盖头罗”( 一块绣花 红缎) ,遮上面孔,根本看不见走路。其一身装束 非常笨重,头上戴“凤冠,身上穿大红色的蟒裙 蟒袄,脚下“三寸金莲 穿红色绣花的厚绣鞋。嫁 妆中还要置办一套内衣,叫做紧身袄裤。在内衣里 面还要穿肚兜,肚兜一般贴身穿着,用绸子或丝做成, 然后用布带或棉绳挂在脖子上,肚兜上绣寓意美好的图案,有的还在前面做一口袋, 用来贴身存放钱物。如图2 - 6 。 2 1 1 6 传统发型 福州地区,清末时妇女发式随年龄递增和身份变更而有所不同,二三岁的幼儿 发型是“腮鬃仔 ,四五岁女孩留状如麒麟角的“角鬃仔”,六至十二岁梳“头鬃 尾仔( 即将长辫留于脑后) ,少女一般在身后扎单辫,扎上一条用绒线制成的红头 绳,额前留刘海,福州俗称“齐眉”。女子结婚与否就以“辫发和“髻梳 作别。 。福州女性结婚时要“上头”,在脑后将头发绕成一个发髻,髻形各异,有圆髻、鸡 尾髻之分,发髻中横穿一支“发簪”,有的还罩上黑丝网,在发髻顶的左右插上鲜 花等饰物。妇女梳头时还涂抹茶籽油、芦荟汁、黏香浸膏或生发油。 2 1 1 7 丰富的佩饰 福州女性自古以来都讲究服饰,注重梳妆打扮,从头到脚饰品繁多,簪花插卉, 第二章近代福州市区女性服饰 佩金戴银者随处可见。常见的佩饰有项链、耳环、手镯、脚镯、戒指等。其材料以 金、银、玉、珠为主,银饰尤为普遍。旧时古田县有句俗语:“看戏、出街一片银”u 鲫, 大致能反映福州州女性首饰的这一质料特征。福州一带小女孩,五六岁时就用米粒 搓薄耳垂,然后用针穿过,再将米粒固定在孔中,以待日后戴耳环。通常耳环多呈 环形,接口处可自由活动,质料多为金、银( 有钱者戴金,无钱者佩银) 。福州女性 出嫁时,长辈有送金的习俗,结婚当日,新娘子要将所有得到的金饰全部都佩戴在 身上,以显示其家底丰厚,日后生活无忧。 福州女性常用的头饰主要有头簪、笄、钗等。如图2 7 1 4 o 头饰多为金、银、 铜质,玉质,也有骨质。福州一带的笄、簪俗称“针仔”。这些发针多以金银或镀 金缀玉制成。针头稍大,打成各种图案,如排形、风形、佛形等,有的银制发针还 直接雕上龙、风、龟、花等。除了簪、钗等头饰外,许多女性,在天气转冷时,还 喜欢系一条棉布或绒布制作的“眉勒 在额头上,以抵御风寒,也可用于束发,同 时也能装饰自己,具有装饰和束 发的作用。年轻女子戴的称“春 眉,老年妇女多戴青色的“眉 勒,称为“乌巾箍”,贵族妇 女所用的“眉勒 通常比较华丽, 材质也比较贵重,饰有各种吉祥 的图案,并装饰高档的珠宝。一 般平民女性也常用“眉勒 ,通 常套在额上向后掩及耳部,并系 带于髻下打结。图2 - 7 龙簪凤簪 福州城乡妇女还流行戴花。据说戴花既可衬映容颜的娇美,又可体现“戴花益 子”,是吉祥的象征。所戴的花,主要有鲜花、通草花两种。通草花以中药通草为 主要原料制成,简称草花,通称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于发髻上,或夹在前额的缝 间,或扎于后垂的发辫中。鲜花一年四季,凡常见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 随时宜而选用。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要戴“红笑”( 色彩绚丽) 的花,不戴素淡的 花。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长,香气浓郁,为妇女所喜爱。白玉兰花,也经常被采 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夹竹桃,虽美丽,但被视为轻薄妖冶, 习俗相沿,从无人戴。妇女在孝服期间,不能戴鲜花。年轻的寡妇更为禁忌,但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女长成后,才可戴素淡的鲜花n5 1 。清朝康熙间,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闽 女中写道“闽素足女多簪全枝兰,烟鬟掩映,众蕊争芳,响展一鸣,全茎振媚” n 们居民晴着履,市女晚簪花 州这说的就是福州妇女喜爱戴花的习俗,由此可见 清朝福州妇女戴花的打扮,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如图2 8 n 引。 图2 - 8 头上戴花的福州女性 2 1 2 服饰变革的前奏 福州女性的传统服饰发展到1 9 世纪末,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苗头。福州设为通商 口岸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入,西方以表现人体为美的服饰观念渐渐影响了国人。 在当时,西式的服装虽然对中国服饰产生的影响还不明显,但在服饰观念上,已经 在潜移默化地动摇着清代的服制。于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激荡的一场革命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真题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 2025一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十页纸(完整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型+答案(考点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提分附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四川宜宾屏山县发展和改革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司法局招聘2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下半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社会公开招聘22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固废回收协议书范本
- 热压机说明书范文
-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课件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PPT
- 园林绿化景观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 Britax宝得适百代适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推车婴童用品全线产品介绍
- 10kV高压开关柜验收规范标准详
- 英才学院《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件07振动的测试
- 生药学-绪论-第一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