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韦苏州是大历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是盛唐向中唐转变过程中一个卓越的个体。本 文探讨其生活观,主要分五个方面:第一,文章的绪论部分。在其中,主要介绍关于韦 苏州的研究现状,生活观的界定以及研究意义。第二,从诗人对自己生活之源做官 的态度来研究。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二、认真负责的工作; 三、对工作更高的追求。第三,研究诗人对自己有影响人的态度,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 探讨:一、生活交往中对朋友的真诚;二、生活中对妻与子的真爱;三、生活中对君王 充满着感恩的情怀。第四,主要研究韦苏州对生活的感受和生活中的个人爱好。其中对 生活的感受主要体现为对生活的思考与生活中的忧老意识, 而个人爱好则是表现为与酒 的不解之缘,借琴以抒怀,以及对钟声的敏感和对绿与青颜色的偏爱。最后是韦苏州的 生活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不安于生活追求奇新之诗风; 二是形成温润恬淡的诗风;三是生活化的叠字的运用。通过这五大部分的研究,来了解 韦苏州矛盾复杂的心里与多重的人格,从而考察文化心态映照下诗人的生活观,理解社 会转型时期文人心态与其诗歌创作的特异性。 关键词:关键词:韦苏州,生活观,诗歌创作,态度,感受 abstract wei suzhou is an important poet of the dali poetry, also he is an excellent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ak of ta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bout discussing the outlook toward life.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e state of wei suzhou and study the outlook toward life about its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t in the preface. second, i will study his attitude to governor which is his important income of life. th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to study, they included forced work , responsible work and the pursuit of higher work. third, i will study wei suzhous attitude to people who affected him, there are three areas to study that how to give friend a cordial hospitality, how to give his wife a truly love and how to give the king a kind of feeling. fourth, i will study his life feelings and his hobby. the feeling of life reflect in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life in the old sense of worry. the personal interest is bonding with the wine, taking piano ,being sensitive the sound of clock and liking green and blue colors. finally, i will study the state of literature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outlook toward lif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strange feature about wei suzhous poetry , the warm or tranquil of poetry and the reduplication of the life. through the five most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complicated heart and multiple personality about wei suzhou, examine the view of life under cultural and understand literary psychology and the specificity about poetry. key words: wei suzhou, outlook toward life, poetry, attitude, feelings 绪论 1 绪论绪论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2) ,导致了盛唐神话的结束。从高祖建国到玄宗时的 突变,已百年的大帝国从此开始了走下坡路。往昔的繁华,成为世人美好的回忆;战争 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从此,社会开始了大转型,盛唐向中唐蜕变, 这种转型大大影响了活跃在大历与贞元年间士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而在这其中, 变化最明显的,取得文学成就也突出的莫过于被蒋寅先生推崇备至的韦苏州,他曾这样 评价到: “韦应物是地方官诗人中一个卓异的个体,也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大 历诗人能进入名家级的仅有刘长卿、韦应物两人,而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则只有韦 应物。可以这么说,没有刘长卿,大历诗坛并不感到缺什么,但若没有韦应物,人们对 大历诗人的价值联想就将大打折扣。 ”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形成了韦苏州矛盾复杂的 心里与多重的人格,而考察文化心态映照下诗人的生活观,则可以朦胧映现社会转型时 期的文人心态与其诗歌创作的特异性。 目前学术界对韦苏州的研究比较广泛,但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生平的研究。由于旧唐书 、 新唐书都没有为他立传,故其生平事迹的资 料极少。学者对其研究虽比较多,但定论较少。如闻一多的唐诗大系(国学丛刊 , 第 12 期,1943 年 2 月版)与薇园的韦苏州年谱稿 ( 国文月刊第 60、61 期,1947 年版)认为其生于公元 736 年,陶敏先生的韦应物生平新考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8)和韦应物生平再考 (文学遗产,2010 年)认为其生于公元 735 年,而孙望的 韦应物事迹考述 ( 南师学报(社会科学) ,1962 年) 、傅璇琮的韦应物系年考证 ( 唐代诗人丛考 韦应物系年考证 ,中华书局) 、马骥的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 韦庆复夫妇墓志简考 (文汇报,2007)认为其生于公元 737 年,在本文中我根据孙望、 傅璇琮、马骥等前辈的研究成果把其生年确定为公元 737 年。对于韦苏州的卒年更是众 说纷纭,本文则根据马骥先生研究成果,确定为公元 791 年,以此展开对他的研究。 二、诗歌的研究。如卞敬业的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 ( 国专学刊第四卷第 四号,1936 年 12 月版) ,是较早对其诗歌艺术进行探讨的文章,得出其“为唐之陶潜” 的定论。过后廖仲安的韦应物评传 ( 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 蒋寅: 大历诗人研究 ,中华书局,1995 年,第 92 页。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社 1983 年 6 月版)则指出其诗歌风格仿陶“风华清靡”而近二谢的特色。储仲君先生 的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 (文学遗产,1984 第 4 期)则认为仿陶体不足代表其本色, 而寄赠酬答和游览则体现了其真情实感,为其本色。张天健的试论韦应物及其诗歌 (贵州大学报,1986 年第 3 期) ,认为把慕陶定为韦苏州诗歌的特色有失偏颇,提出其 非“幽人” ,而是“忧人”的观点。胥云的论韦应物诗歌的淡美风格 (陕西师范大学 报,1992 年第 4 期)指出其不同大历诗坛“高情远韵” ,而走风雅真淳之道的观点。葛 晓音先生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则对其全面探讨,说其诗 “返璞归真,体和自然” 、 “但也表现出正视现实的新趋向” 、 “融合陶、孟、二谢,受到 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蒋寅的大历诗人研究 (中华书局,1995)则探讨了其双重人 格,分析了韦苏州异于大历一般诗人之处。总之,在其各本研究中,从他的人品吏道到 诗风诗艺,以及韦苏州创作本身的面貌都大致被揭示出来。有的将他作为一个山水田园 诗人去观照,有的把他作为一个“在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实主 义诗人去对待,有的把他作为一个好的地方官吏去探讨,但对其实实在在的生活的观照 却难以发现,而我本文的研究则侧重于韦苏州骨子里世俗的一面,从形而下的生活观探 讨其特异性。 另外,陶敏、王友胜先生的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孙望先生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 (中华书局, 2006) 和日本学者近滕元粹评定的 韦苏州集 (嵩 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给我理解与研究韦诗提供很大的帮助。前两者以丰富的 资料、 审慎的校勘、 详明的注解而成为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史料价值的韦苏州诗集整理本, 并且为我提供了研究韦苏州诗较完备可用的注本,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诗的良好开端。 后者在诗中点点滴滴的评论,让我更系统去掌握其人其诗。 本于以上研究现状,我觉得研究韦苏州的生活观还有很大的意义。较早对韦苏州的 相关研究中,如卞敬业的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和薇园韦苏州年谱稿前记 ,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与陶的相通及其恬退性情,较少提到其爱民的思想,对其日常生活也 很少涉及。而孙望的韦应物事迹考述则探讨其多重性格,如少年的庸俗与不光彩到 后来的有抱负,同情人民。也提到后来做官受挫的心里历程,可谓比较全面。社会原因 分析上较透彻,但在个人生活基础分析上并没有提到多少,而我认为生活经济基础是可 以决定其性格的。汤擎民的论韦应物的兴讽诗 ( 文学遗产,1981 第 3 期)在探讨 诗歌政治性的同时, 也认为韦苏州是同情人民的好官, 这是把其作为地方官诗人的探讨。 绪论 3 储仲君的韦应物诗分期探讨 ( 文学遗产,1984 第 4 期)分期研究了诗人的积极向 上,消沉失望,与满足安逸的思想与原因。这也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诗人追求安逸生活的 事实,却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后来葛晓音先生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3)和蒋寅的大历诗人研究 (中华书局, 1995)中对韦苏州的研究提到了他 的现实的兴讽之作,以及享受生活的问题,但都不具体。总上所述,他们从宏观的角度 对韦苏州其人其诗作作了探讨,故创作本身的面貌也大致被揭示出来。而对其形而下的 生活的观照,却很少人谈及,这是我选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韦苏州有独特的魅力所在,一些名家也对他情有独钟。如乐天曾云: “近世韦苏州 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 谁能及之。 ”故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 。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 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岂才有所限乎? 蒋寅先生更是对其推崇备至,在和大 历名家刘长卿比较时说: “刘长卿是属于大历的,而韦应物是属于唐代的。 ” 而韦苏州 本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管他怎么高雅,怎么高洁,他总要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也 是大历诗人中历来评说最多的一个人, 本选题试图从另一角度形而下的生活观来探 讨,从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韦苏州,领略盛中唐变动之际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从而为其他诗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是触手可摸,实实在在的东西。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必须能够生活,而生活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吃、喝、住、穿以及其它的基本需求。 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对生活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 “观 念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 作为观念之一的生活观, 就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对生活活动的看法、思想、评价和态度, 是人们对生活活动进行思维的结果。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定有 自身谋生的手段。如果说,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自身分成两个部分,分成意识和身体, 而且意识总是人的决定性要素,身体不过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障碍的 话,那么,从尼采开始,这种意识哲学,连同它的漫长传统,就崩溃了。 也就是说在 日常生活中,有工作、需要、以及集体生活的要求和限制,身体通常是被抑制、被束缚, 宋吴聿: 观林讲话 ,见丁福保辑历代讲话续编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31 页。 蒋寅: 大历诗人研究 ,中华书局,1995 年,第 92 页。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217 页。 汪民安、陈水国主编: 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1 页。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被催眠,被奴役的,而韦苏州则在冲破羁绊中斗争着。 其一、安史之乱后,盛唐王朝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大环境下,韦苏州也失 去生活的依靠,弃武从文,变为一介书生。读书做官变也就成了他的人生之路,而做官 的俸禄便成了维持生活主要的,也可说唯一的来源。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 锁中。 ” 每一件事都有他的两面性,何况诗人是个不愿受束缚的人,做官与不做官也就 理所当然成了诗人的两难选择。 诗人慕陶, 在其诗中有: 慕陶直可庶。 对于陶的 乞食 、 有会而作应该不会陌生,不愿去为五斗米折腰。但安史之乱后,在社会生活状况都 很艰难的大环境下, 诗人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这是我考查韦苏州生活观的一个主要方面: 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对做官的态度。 其二、人是具有社会性,必然是群居的,其一定会产生交往,考查其中诗人对自己 有影响的人看法与态度, 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个方面我主要从分三个部考查: 第一, 作者在官场中,交往甚广,朋友也很多,故从具体生活中来考查与朋友怎样交往是一个 部分;第二,生活美满,婚姻美满,这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故从韦苏州对妻与子,尤其 是对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妻子的态度,更能深入了解诗人的真性情,生活更真实的一面; 第三,韦苏州对自己生活充满感恩,故考查其在官场中,自己经历过君王的看法,这又 是一方面。 其三、韦苏州在生活中的感受与个人爱好。生活是平淡的,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在 具体生活细节中,考查诗人对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怎样更现实去面对生活,这也是必 不可少的。没兴趣的不值得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有些爱好,对其爱好的考查 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性情。 法卢梭,何兆武译: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 4 页。 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5 第一章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古代读书人,多被戏称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大都靠做官来维持生活,故他 们对自己的工作是非常的谨慎,丢掉饭碗那可是非常不幸的事。因为做官不仅可以改变 个人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当然,这其中也 不乏一些势利之徒,为了个人嗜欲,贪赃枉法、以权谋利、以权谋私,但对于韦苏州来 说,也只是把其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着实令人回味不尽。 第一节第一节 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做小官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做小官 古代读书人大多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救世情怀,有的甚至追求 更高的境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如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还写过中隐 :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可见士人对于官 与隐是有很大的矛盾心理,对于韦苏州来说,也不例外。 一、慕陶、追求隐居一、慕陶、追求隐居 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 人。他的性格淳厚质仆、真率、耿介、清高、恬淡,陶渊明在当时以隐士著称,他的文 章如其人,平淡自然。为此,陶渊明获得了很多的殊荣,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 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 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陶渊明作为一 个士人形象的模范,身体力行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 垒,用以保护其出世与入世选择的自由。他被后世尊称为“隐逸诗人宗” 、 “田园诗派之 鼻祖” ,为后世的士人筑了一个“巢” ,又被后来许多士人当做精神家园的领袖,是中国 士大夫精神的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时,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想到陶渊 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韦苏州是一个显著例子,在文学史 上,一直把陶渊明和韦苏州并称“陶韦” 。韦苏州不仅诗风和其相近,而且人格相似,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 慕陶、学陶,可谓高人一筹。 (一)从表面上说,韦苏州慕陶,他追求的的是一种归隐之心的满足。(一)从表面上说,韦苏州慕陶,他追求的的是一种归隐之心的满足。下面我们从 几首诗来做简单分析: 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虽名义上是效陶体,其实并非苏州本色, 而是摆出“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借酒隐居姿态。而诣西山深师更是表现出一 种归隐的姿态“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 ,这种可谓为“小隐隐于野”的无为。 效陶 彭泽则是似达似怨,在最后“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表现归隐的洒脱。诗赠李 儋中,活用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并且进一步对陶回应,写出了“心神 自安宅,烦虑顿可捐”来表达自己归隐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很具有陶式风味的,而更具 有风味的是韦在诗中渗透着陶的事迹。陶不为“五斗米折腰” ,其辞彭泽令归隐事,大 家耳熟能详。韦苏州在诗澧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 用来也得心应手, 用刘辰翁的话来指出: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何等洁语。 ” 洁,不正应李肇在唐 国史补中说的: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坐焚香扫地。 ” 鲜明的归隐的形象 也。而在送阎寀赴东川辟中,韦更是找到了陶的住所“当念反穷巷,登朝成慨叹” 。 穷巷,这不是陶在诗甲申岁六月遇火中描绘的“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中的“穷 巷”吗?不仅找到了他住的地方,还在上面造一个陶式的房子,在其东郊诗中,最 后语重心长的说到: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 当然,诗人的归隐之心迫切且是高兴的。在送豆卢策秀才诗中,用了喝酒的速 度来体现,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中写到“方辞郡斋榻,已酌离亭樽” ,尤其是句中“方 辞” 和 “已酌” 所体现的反应速度。 但这也许是作者嗜酒的表现,只要再看最后一句“无 为倦羁旅,一去高飞翻”才会真正明白,原来诗人在冲破樊笼而归。归隐之后,韦诗人 是高兴的。在答崔都水中写到: “久嫌官府劳,初喜罢秩闲。终年不事业,寝食长 慵顽。 ”诗人毕竟是有文化修养的,高兴归高兴,闲是闲。诗人不是无所事事,还欣赏 着文物。在信州録事参军常曾古鼎歌中写到: “江南铸器多铸银,罢官无物唯古鼎。 ” 鼎,三足炊具,方士用以炼丹。而用鼎的方士则是隐士形象的代表,可见诗人追求隐居 的情怀。 (二)追求归隐是对做官束缚的一种解脱。(二)追求归隐是对做官束缚的一种解脱。法国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的: “人 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韦苏州诗中,更是处处透漏着一种有形或无 陶敏,王友胜: 韦应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 112 页。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汲古阁本,第 10 页。 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7 形的束缚,诗人在摆脱束缚的挣扎中,苦苦的追寻着出路,不管是主观的辞官还是客观 上的被罢官,心里的束缚还是身体上的羁绊,诗人在短暂的喘息中,好像找到了答案, 却也摆脱不了。 1.做官本身这种职务是受束缚的,做官压力是很大的。诗人在郡楼春燕中写到: “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 ”尤其是“终” “日” “迫”三字,近滕元粹曾评到: “终日 迫字奇。 ” 我认为“奇”就在于诗人把做官的压力用简单的几个字表现的有千钧之力。 做官是繁忙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出名口头禅:有公务在身,恕不奉陪。韦诗人不也在 “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后才“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吗?由于不自由,故韦 苏州在诗中多视做官生活为“樊”为“笼” 。如在雨夜宿清都观写到: “岂恋腰间绶, 如彼笼中禽。 ”诗人在此认识到做官受羁绊,但还在犹豫不决中,正如近藤元粹先生所 说的: “已知笼禽之困,何不决然学柴桑先生?” 在送刘评事中已有些明了: “笼 禽羡归翼,远守怀交亲。 ”以笼中鸟受羁束不能归去,而羡慕归鸟,来表达自己的渴望。 归,这不是陶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描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 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笼禽羡归翼”中还只 是表面的羡慕而已, 而在 忆沣上幽居 则干脆表明自己的厌烦做官而迫切归隐的态度: “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 ”在此, “樊笼”指的是篱笆竹笼,比喻官职等世俗之事的 羁绊。陶渊明归国田居中不是还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吗?把做官看成 一种束缚,古今一也。 2.在诗中对做官“折腰”心里不平。 晋书 陶潜传记载: “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 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 在这里, “折腰”指的是弯腰行礼,屈身于权威。五 斗米指的是晋代县令的俸禄, 后指微薄的俸禄。 整句话表现了陶渊明为人清高, 有骨气, 不为利禄所动。韦苏州虽然也对折腰愤恨不平,但却没有陶的毅然决然。 杂言送黎六 郎(寿阳公之子) 中这样写到: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折腰官,指的 是县吏,在本诗中,具体指的是黎煟。折腰客,则是诗人自谓。当时是大历九年(774 年) ,诗人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作为一个小小的县官,诗人是不甘的,也是心有 不愿的。又在任洛阳丞请告一首写到: “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 ”折腰,指的是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一。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七。 唐房玄龄等撰: 晋书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461 页。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8 作者为低级的官吏。饮水,用的是颜渊安贫乐道事。作者的耿介最后却遭到了小人的报 复。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于永泰二年。在永泰中,韦苏州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 后弃官闲居洛阳。诗人对自己的官职,也只是叹息,发发牢骚罢了。如在赠王侍御 中,诗人也只是写到: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只是心里不平了,却没有 多大人决心愤然离开。 3.心为做官所“累”而归隐。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 还” ,这是韦苏州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反复吟咏的。怎样的“如此”法呢? 诗人在前面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 还是近滕元粹先生说得好: “使高士有归与之叹,世自有任其责者。 ” 诗人做官之苦何 人可体会到?拿着俸禄去搜刮百姓,于心不忍!这是于心不忍之“累” ,再者是做官公 务多之“累” 。大历六年韦苏州盖因出使登封,暂来嵩山,觉得心里闲逸,于是在经 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写到: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这便使诗人自然的想到了 归隐“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而在答故人见谕又写着: “常负交亲责,且为一 官累。 ”由于当官为公事,与亲人朋友交往也少了,累的自己没时间。又游开元精舍 中感叹着: “符竹方为累,形迹一来疏。 ”做官累,故诗人喜游而放松自己来解脱。最后 是“累”之感叹,主要感叹过去的时光。在经武功旧宅中说出了 “多累恒悲往, 长年觉时速” 。这还是在任上,而 “托邻素多欲,残帙犹见束” ( 寄子西 )则是任期 未满就心理觉得做官太受束而“累” 。在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忻喜盖非尘 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中写到: “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膻已觉非。一望岚峰拜还 使,腰间铜印与心违。 ”世俗的污浊不洁,官职的不满意,作者心里怎么会舒服,怎么 会不追求归隐?故又在寄刘尊师中发出了: “白鹤徘徊看不去,遥知下有清都人。 世间荏苒萦此身,长望碧山到无因。 ”做官之大,世务也多。羡慕着白鹤的自由自在的 徘徊飞翔,想着隐居。 4.外界对诗人的束缚,当然也会映射到诗人的本心,这时的心也会显得不安。人非 草本,孰能无情!在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诗人写到: “素惭 省阁姿,况忝符竹荣。 ”这是做官受恩之大,故不忍心而离开。如两青年恋爱,时间久 了,无所谓爱与不爱,逐渐转化成一种亲情。都为彼此付出了很多,开始容易,放下却 很难。韦诗人享受着国家的俸禄,纵然是不多,只够勉强维持自家的生活,也得干下去。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二。 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9 只有这样,作者才会心安理得。故从人之常情上考虑,热衷做官也会变成一种理所应当 的事。同理在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也是因自己做官,并且还是大官,感恩之心便油 然而生说到: “愧忝郎署迹,谬蒙君子録。 ”由于当时诗人刚又授尚书郎,诗小序有 “建 中二年四月十九日,自前栎阳令除尚书比部员外郎” 。对自己做官心存感恩,自愿去做, 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呀。 赠李判官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诗人是“奏命布恩威”的巡 查,由于事务多故诗中说到: “政拙劳详省” ,最后还是“淹留未得归” ,但诗人心里是 无怨言的,又有“虽惭且忻愿” 。 二、家贫,难以割断二、家贫,难以割断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世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有着显赫的身世,其曾 祖父韦待价相武后,官司吏部尚书。在唐代,民间流传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 俗谚。但到韦应物的祖父,家道已经衰微。其祖父韦令仪只做过司门郎中,宗正少卿等 中级职务。父韦銮,为宣州司法参军。韦应物早年曾入宫为三卫近侍,任侠不羁。安史 乱起,流落失职,始折节读书。韦苏州家是贫的,做官谋生也就理所当然成了他难以割 断的职务,具体缘由有三: 其一、家道衰落,没有家业可以依靠。在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中,韦苏 州已发出“家贫无旧业,薄宦各飘飏”的感叹,结合韦苏州墓志 ,我们可以看到, 其“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 ”真有老杜在旅夜书怀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 鸥”的飘泊情怀。正是由于家贫,所以对做官才欲罢不能。诗人在贞元元年罢任滁州刺 史官职后,在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诗中,很无奈的说到“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 连” 。诗人没家业,故无家归,又到处是家。这个悖论,在送元仓曹归广陵中体现 出来。诗人写到“旧国应无业,他乡到是归” ,由于诗人长年在外,没有一个像样的家 让自己去归。落叶归根,这是古代宦游之人人生最后的追求,而诗人却出现了“客舍如 家家如寄”的悖论。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不停出走与奔波,被巨大的异己力 量所支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 其二、无资款待朋友。在军中冬燕诗人写到: “虎竹谬朝寄,英贤降上宾。旋 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 ”当时英贤济济,而诗人却无海陆珍,岂不遗憾!这诗写于贞 元五或六年,当时韦苏州还在做官,并且是“三领大藩”之一的苏州刺史,而俸禄却是 无力供海陆珍,要是退居,岂不就没有了交往?怎样实现自我的价值?诗人是一个特别 重意气的人。在答畅校书当曾写到: “虽云无一资,樽酌会不空。 ”我们反过来理解,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0 要想“樽酌会不空” ,怎么能无一资,是吃“霸王餐”吗?诗人是一个爱民的官,不会 去强取豪夺。纵然俸禄只是“一资” ,诗人也得把官做下去,不然“一资”也没有。诗 野居中更是说: “高歌意气在,贳酒贫居惯” 。交朋友,需讲意气。讲意气的人,与 朋友相交不会是一个吝啬的人。而衡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便是钱,一个乞丐,去和谁去 讲意气。 “意气且为别,由来非所叹”诗人重意气。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个一 官半职,有点收入,谁敢放弃? 其三、纵然是不间断的出仕做官,但收入有限,家里仍然是贫的。也许是夸张,也 许是摆姿态,诗人在答长宁令杨辙中写到: “宰邑视京县,归来无寸资。 ”由此推测 如果诗人辞官,那不就是左思在咏史中说得“外望无寸资,内顾无斗储”吗,更有 甚是老杜的 “麻衣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的落魄!而对于做官与不做官的差别是诗人 是心知肚明的,在奉酬处士叔见示中写到“挂缨守贫贱,积雪卧郊园” 。不做官, 就得赶快做好过贫苦生活的准备。做官的俸禄实在太直接,太重要啦!当然,诗人也许 对别的官员羡慕,自己却是“家贫无僮仆,吏卒升寝斋” ( 答裴丞说归京所献近滕元 粹评论的好: “贫家情状写出如见。 ” 我则认为没有亲身的体会,怎会写出如见?贫, 诗人是从骨子里喊出的, 在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中诗人又写到: “停杯嗟别久,对月言家贫。一问临邛令,如何待上宾。 ”月亮是纯洁的 象征,而诗人对月表心,家贫无法待客,无言更是无奈。贫,更使人无家可归,不能落 叶而归根。 “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 ,到自己的晚年,却是“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 城” 。可悲,可叹! 三、剪不断、理还乱的仕隐心理三、剪不断、理还乱的仕隐心理 韦苏州出现这种心理状况,与其忍耐的限度与特定的生活环境有关。下面我们做具 体的分析: 首先,做官时恋隐居。韦苏州在诗中时时透漏着自己做官时想隐居的矛盾心理。近 滕元粹看的最透彻。如在答冯鲁秀才中写到: “徒令惭所问,想望东山岑。 ”近评到: “已知其非何不速赋归去来矣。 ” 可见诗人是如何的无奈。 途中书情寄沣上两弟,因 送二甥却还又有: “华簪岂足恋,幽林徒自违。 ”近又评到: “苟如此何不速赋归来乎。 ” 唐杜甫: 述怀一首 ,见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2272 页。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五。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五。 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11 而诗人也只有“回首昆池上,更羡尔同归”中表明自己的心意。又在“告归应未得, 荣宦又知疏” (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中无奈的干下去。而有时则显得乐观, 如在郡中西斋中写到: “岂将符守恋,幸已栖心幽。 ”把做官时退隐看是种侥幸,有 种自得的心理。而人生的追求终究在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宴提出: “谁言恋虎 符,终当还旧丘。 ”这种追求,喝酒解脱不了,抽刀断不了,真是韧性十足。在韦苏州 在心里,对朝廷存在的是一种感恩,因为朝廷的俸禄让自己有了生活之源。所以在示 从子河南尉班语重心长的说到: “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 ”这也许是韦诗人给自己 矛盾心理的自我解释。 其次,是退隐时恋出仕,不仅如此,有时还显得强烈。在洛都游寓诗人写到: “罢官守园庐,岂不怀渴饥。 ”俨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一种渴求的愿望。而作者忍耐的 限度也在郡内闲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诗中写到: “何事能为累,宠辱岂要辞。 ”在 这里,诗人把人生体会的酸甜苦辣之感却淡语出之,让我们看到诗人质朴的同时,更体 会到其人格的伟大魅力。 最后是做官不顺,隐居不乐。做官时想着隐居之乐,而隐居又做不到道家求仙的最 高境界。所以在酬阎员外陟中又说到: “虎符予已误,金丹子何如。 ”诗人总是不得 已而为之。若不出仕做官,他的生活就陷入贫困,从这方面考虑,诗人言行的矛盾我们 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确实羡慕陶隐逸生活的惬意,也希望过那样的日子,但那只能作为 他官宦生活的补充,而不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陶渊明的超脱,化解了矛盾,因为陶宁 可归耕受穷。而韦诗人确要有体面的生活下去,这是韦苏州生活的特异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真负责的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 做个清官做个清官 上节谈到儒家的传统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 的文人,而在中国文人中,骨子里是要做个好官的,不管在现实中走到了怎样的地步。 韦苏州却是无愧于清官、廉官的称号,他的好朋友丘丹在韦应物墓志中写到: “下 车周星,豪猾屏息,方欲陟明,遇疾终于官舍。池雁随丧,州人罢市。素车一乘,旋于 逍遥故园。茅宇竹亭,用设灵几。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俭德如此,岂不谓贵而能 贫者矣。 ” 可见其对其维持生活的来源做官是非常重视的,立志要做个清官。在下文, 我将从二个方面作简单的探讨: 日近滕元粹评: 韦苏州集 ,嵩山堂藏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卷二。 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 , 文汇报 ,2007 年 11 月 4 日。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2 一、常存一颗自愧心一、常存一颗自愧心 杜荀鹤在诗自叙写到:”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 人。 ” 来叙述自己的仕途坦坷,终未酬志的情怀。而对于其中的两句“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来形容韦苏州的作官自愧之心,再恰当不过。在韦诗中,愧、惭,拙 等字眼体现其情怀的多达三十多处。而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 (一)诗人是清廉的,清廉的无力来招待朋友。(一)诗人是清廉的,清廉的无力来招待朋友。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诗人为官时情景 是怎样的:诗人在张彭州前与缑氏冯少府各惠寄一篇多故未答张已云没因追哀叙事兼 远简冯生中写到:”余时忝南省,接宴愧空虚。 ”南省,官署名。唐尚书省的习称。 唐代尚书省设在皇城正中,位居宫城之南,号为南衙。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尚书 省的位置在其他两省之南,故通称“南省” 。这里指的是建中二年,韦应物为尚书省比 部员外郎的小官。做小官时是无资备佳肴招待朋友的,大官时如何呢?清廉的韦苏州同 样是没有好的物质招待朋友。在军中冬燕中,诗人感到惭愧,于是就无奈地写到: “旋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 ”对于当时正做“三领大藩”之一的苏州刺史来说,确实 有些寒酸。做官如此,闲居时更是如是。 酬元伟过洛阳夜燕中写到: “清觞虽云酌, 所愧乏珍肥” 。此诗作于大历八年,诗人在洛阳罢官闲居时,招待友人而自己感到不安, 因为虽有酒可以酌,却没有好的佳肴享用。 (二)诗人总愧自己不能胜任当官的职位,愧自己的俸禄。(二)诗人总愧自己不能胜任当官的职位,愧自己的俸禄。这主要表现在:1.诗人 愧自己做官的职位。如在夜直省中首先提出: “顾迹知为忝,束带愧周行” 。周行, 指的是朝官的行列。 诗 周南 卷耳 :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 传曰: “行,列也。 思君子、贤人,置周之列位。 ”笺指周之列位,谓朝廷臣也。说的是自己不能做到一个 官员“周行大道”的境界。而在另一首诗春游南亭中又谈到自己愧做高官(据考证, 应该是诗人做滁州刺史)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当然专城居,确实是不小的官。 韦苏州在送房杭州(孺复) 还羡慕赞美房杭州“专城未四十,暂谪岂蹉跎”呢?2. 诗人愧自己在做官的施政上,总说自己没做好。如在始至郡中明确说到: “昔贤播 高风,得守愧无施。 ”虽愧但诗人还是力行“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惸嫠” 。但我们如果看 看诗人的治理效果,就会明了诗人应是无愧于心。 “州民知礼让,讼简得遨游” ,这是其 政绩的表现。诗人在“喜岁收”时还自愧着“仰恩惭政拙” 。不是治理不好,诗人已经 唐杜荀鹤: 自叙 ,见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7975 页。 第一章 韦苏州生活中对工作的态度 13 尽了心。民不聊生,凭诗人自己也是改变不了的。就这样,诗人也归罪自己,在寓居 永定精舍(苏州) 中无可奈何的说到: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 ”3.工作了就得给 发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诗人确独独有愧。最有名的莫过于诗人写的寄李儋、 元锡 。诗中有两句,足以流芳百世,那就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方 回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评到: “朱文公盛称此诗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 土,此独谓身多疾病 , 邑有流亡 ,贤矣。 ” 而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 诗人更写到自己的惭愧不安写到: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还是黄彻在溪诗话 对这两首诗做的评价较为肯綮: “韦苏州赠李儋元锡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 亡愧俸钱。 郡中燕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祖,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 二、体恤民生之艰难二、体恤民生之艰难 生活中的事,有琐粹,细小的特点。中唐社会时期,那种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自己座右铭的知识分子的凌云之志已经慢慢消沉。那样的环境中,韦苏州从自己的 地方官做起,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那么韦苏州作为地方官中一个卓越的个 体,体恤着一方民生之艰难。 (一)体恤人民劳动之辛苦。(一)体恤人民劳动之辛苦。韦苏州曾在一首诗中用“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 ( 杂体五首其三)之繁华,来对比“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 杂体五首其三) 之悲苦,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形容的强烈反差,可见诗人之纠心。再 者,夏天自己乘凉,自然而然就吟咏着: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这只是一方的人 民的状况,而在夏至避暑北池中,诗人小而扩之世间,感慨的说到: “日落望都城, 人间何役役。 ”役役,在这里指人民劳作不息之貌。 (二)体恤人民徭役之繁重。(二)体恤人民徭役之繁重。徭役,从古有之,可追溯于先秦。在周礼中开始 明确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汉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并可纳钱 代役称更赋,徭役的对象主要是平民。魏晋以降,徭役无一定制度,为避徭役 ,民逃 亡现象比较严重。唐初,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又增加,民又开始大量逃亡。在 其诗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诗人写到: “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 ”这里的 兵凶指不乱的战事:十年春正月乙未朔。己酉,昭义牙将裴志清逐其帅薛摐,薛摐奔洺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 瀛奎律髓汇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254 页。 宋黄彻: 溪诗话 ,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讲话续编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56 页。 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4 州,上章待罪;二月乙丑,盗杀卫州刺史薛雄;三月甲午,陕州军乱,逐观察使李国清, 纵兵大掠;五月乙未,田承嗣部将霍荣国以磁州归;八月丁卯,田承嗣上表请束身归朝; 冬十月辛酉日,日有蚀之,昭义节度使李承昭与卢子期战于磁州清水县。 不仅年年, 而且是月月有战事。诗人怎会不忧?当然,民艰,诗人又何尝舒坦,曾有“氓税况重叠, 公门极熬煎” ( 答崔都水 )的感叹。诗人关注民,也只能是感叹而已: “仓廪无宿储, 徭役犹未已。 ”人皆有怜悯之心,更何况一个时时为民着想的官员,一辈子换过多少地 方,经历了多少人间疾苦。 (三)体恤民生,劝民且与民和谐相处。(三)体恤民生,劝民且与民和谐相处。中国自古至今,为农业大国。农桑之繁荣, 象征着国家富强,农民之殷实。作为苏州刺史,当时诗人对农桑是比较重视的。在登 重玄寺阁中提出: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这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诗人不仅 是泛泛的口号,而且有实质的行动。为了不违农时,诗人对农业反映是迅速的,在“微 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 观田家 )后,就赶紧劝着民“耕种从此起” ( 观田家 ) 。 当然,韦苏州与民相处是和谐的。这不仅是单方面的理解与宽容,而是双方的互动。韦 苏州有“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 ( 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 ) 、 “掇英泛浊醪,日入 会田家” ( 效陶彭泽 ) 、 “均徭视属城,问疾躬里闾” ( 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 京师旧居追怀昔年 )的亲民,而民就“田妇有嘉献( 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 ) ”的付出; 韦苏州有种瓜的“率性” ,民就有“笑枉费”的真诚回应。 第三节第三节 对工作更高的追求做大官对工作更高的追求做大官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些追求,是人之常情,是积极面对 生活的表现。况且,这种追求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益处,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的人生价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那种经过大的战乱,且小乱不断的物质匮乏的年代。靠做 官升迁来提高自己的俸禄,去更好的生活,这本来就是读书人重要的人生之路。当然, 韦苏州也是沿着这条传统之路走过来的。 一、认为自己官小,却不得已而为一、认为自己官小,却不得已而为 首先,韦苏州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都有抱怨官小的言论。不过,尤其以诗人在洛 阳的那几年时间的抱怨为甚。这是韦苏州刚出仕,缺少人生和做官的经验。诗人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科技电子产品贴牌加工及售后维护合同
- 2025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模板:绿色建筑版
- 2025年高科技企业实习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劳动合同
- 2025版砂石料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合同范本
- 2025拆旧房屋产权置换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高品质住宅社区联合开发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合同
- 2025保密协议:能源项目信息保密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返聘高级管理人才与跨国企业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套装门市场拓展与代理销售合同
- 2025年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招聘4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水土保持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讲话:四重人生境界一颗育人初心-新学期致每位教书人
- 精英人才管理办法
- 蚊虫消杀培训课件
- 智能建筑中机器人的应用与装配式施工技术
- 支架术后护理常规课件
- 妇产科子宫脱垂护理查房
- 肿瘤放射治疗护理常规
- 专题:根据首字母填空 六年级英语下册期末复习考点培优专项鲁教版(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ARM Cortex-A9和Linux 课件 第10章 ARM-Linux软件开发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