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 位 代 码单 位 代 码 1044510445 学学 号号 20070202432007020243 分分 类类 号号 g80g80- -0505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 系的研究系的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申申 请人姓请人姓 名名 王王 亚亚 萍萍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宋玉芳宋玉芳 副教授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论文提交时间间 2010 年年 6 月月 1 日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1 引言 . 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2.1 研究对象. 2 2.2 研究方法. 2 2.2.1 文献资料法 . 2 2.2.2 问卷调查法 . 2 2.2.3 访谈法. 5 2.2.4 数理统计法 . 5 3 文献综述 . 5 3.1 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 . 5 3.1.1 国外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 . 6 3.1.2 国内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 . 8 3.2 关于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0 3.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0 3.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3 4.1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 13 4.1.1 社会转型期 . 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2 社会分层及其划分标准 . 13 4.1.3 体育参与. 15 4.2 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 . 15 4.2.1 各阶层体育人口数量的差异 . 15 4.2.2 各阶层体育活动内容的差异 . 16 4.2.3 各阶层体育活动场所的差异 . 17 4.2.4 各阶层体育欣赏的差异 . 18 4.2.5 各阶层体育消费的差异 . 18 4.2.6 各阶层体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 20 4.3 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双向互动 . 21 4.3.1 社会分层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 4.3.2 体育参与对社会分层的作用 . 26 5 结论与建议. 27 5.1 结论 . 27 5.2 建议 . 28 注释 . 29 参考文献 . 30 致谢 . 34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专家访谈提纲 . 35 调查问卷 . 36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体育 参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社会各阶层在体育人口数量、体育活动内容、 体育活动场所、体育欣赏、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来研究社会 分层与体育参与的互动关系。本研究的观点如下: 第一, 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参与体育的方式表现出诸多的不同。 其中, 中上层、 中层和中下层的社会成员比上层和下层的社会成员显示出了更高的体育参与热 情,体育人口的比例较高。社会各阶层在体育活动内容、活动场所、体育欣赏、 体育消费和体育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同的阶层属性特征。 第二,在转型期的中国,各阶层之间在体育人口、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 场所、 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别,揭示了体育领域内存在 着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第三,社会分层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分层区隔作用 的影响;社会各阶层惯习的影响;社会各阶层之间差异的影响;社会各阶层经济 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影响。 第四, 体育参与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对社会成员社会地位 的获得方面。 处于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往往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社 会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充分考虑各阶层社会成员体育参与方式的差异性,完善全民健身计划 与政策。 由于不同阶层社会成员个人生活方式、教育经历和经济收入水平等的差 异,体现出对事物不同的认识态度,因此,在全民健身计划和政策的制订和完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阶层社会成员体育锻炼行为的差异性,兼顾不同阶层社会 成员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以发挥体育运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客观存在的体育 社会问题,并尽可能地缩小社会成员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差距,尽可能地减少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阶层社会成员在体育参与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促进其实施。借助社会立法、社会 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从社会重建的层面,消除围绕体育参与方式长期积累下来的 陈规陋习和阶层偏见, 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平等的参与各种体育项目提供一个 制度性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转型期;社会分层;体育参与 分类号分类号:g80-0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etc,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condition of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all sectors of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analysis all sectors of the chinese societys difference of the sports population, the sports content, the sports place, the sports appreciation, the sports expense as well as the spor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rol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o research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lamination and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the main points are below: first,members of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involved in many sports to show the different ways. which,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middle class members of society than the upper and lower members of society show a higher enthusiasm for sports, sport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sports content, venue, sports shows, sports consumption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value orientation have shown a different class attributes. second, between all levels of sports people, sports items, sports venues, sports consumption and physical valu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at exist revealed the sports memory in the many inequalities of china in transition. third,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impact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llowing areas: distinguish the rol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habit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ffected;differences between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ffected;economic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ffected. fourth,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rol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mainly in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members of society access to aspects of social status. the lower class members of society through sports participation are often ways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on this basis, come up with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irst, the full account of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of the sports involved in different ways, perfect fitness programs and policies. as individual members of different strata of social lif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different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income levels, reflects the different things the right knowledge, attitudes, therefore, national health programs and policies in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proces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 its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both members of the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demand for physical exercise, to play sport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econd,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for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ust fully recogniz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physical social problems and as much as possible reduce the gap in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s much as possible by curtailing the society in its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inequities. third, establish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romote their implementation. with social legislation, social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from the level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 sports participation around the way to eliminate long-standing stereotypes and class prejudice,to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members of all social classes to equal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sports. key words: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category number:g80-0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引言引言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 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日益突显。 分层结构对于嵌入其中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各阶层的人们一定有着 不同的体育行为,价值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某些传统的体育发展策略如 行政命令、政治宣传等越来越难以奏效,我们应当从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其内在 需求来考察其体育参与状况。 在考察社会分层结构和阶层状况对人们体育行为影 响的同时,体育本身的结构中也表现出特定的分层特征。本研究依此展开,不仅 从理论上厘清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互动关系, 而且将对社会分层与 体育参与的互动关系展开现实调查,力图在探索规律、构建理论之外,为政府制 定体育政策,改良、引导体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互动关系研究对于社会分层与参与体育关系 的准确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不仅有助于挖掘不平等体育分层现 象的根源,缩小各阶层在参与体育活动方而的差距,而且对于体育人口的增长、 体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处于学者眼中的丁字型社会, 即除了极少数处于社会上层 的富裕者之外,大部分社会成员都处在社会下层。对于体育参与者而言,如何调 动社会中间阶层的积极性,通过塑造他们的体育参与方式,从而缓解、消除现有 的社会不平等,无疑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系统考察中国转型期各阶层体育参与状况具有一定创新 性。作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参与必然与社会分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 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研究体育参与, 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体育态 度与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发展体育人口; 有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有利于了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演 进, 并以此作为预测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据之一,服务于政策制定和进一步 推进体育的发展。 我国体育社会学中缺乏社会分层的系统理论, 尤其在深入考察社会体育时受 到很大局限。本研究将从理论上厘清转型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互动关系,为 构建合理社会体育制度的合理化建议提供实证资料, 进而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体育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年满 1670 周岁的人口,以山东省为例,选取济 南市、潍坊市和滨州市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各种期刊报纸等方式查阅了大量关于社会分层 研究、 体育参与研究、 社会转型研究、 大众体育研究、 社会体育研究等文献资料, 对所得资料进行详细阅读、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 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信度检验:对问卷中的非态度性问题进行重测信度检验,两次检验 的时间相距 2 周,从第一次调查的样本中抽取 12 人进行重测,并根据两次调查 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r 最小值为 0.926,最大值为 1,p0.01。以 上结果表明,本调查问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有较高信度。 问卷的效度检验:为测定问卷的有效性,笔者将问卷呈送给 6 位体育人文 社会学方面的专家,请他们对问卷进行了效度评价。各位专家的基本情况和评价 结果见表 1、表 2。 表 1 专家基本构成情况统计一览表 专家构成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人 数 3 2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表 2 专家对问卷设计的评价情况统计一览表 非常合理 较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很不合理 内容设计 0 4 2 0 0 结构设计 0 4 2 0 0 总体情况 0 3 3 0 0 从专家评价的结果来看,无不合理选项,这说明问卷所列问题能反映所要 调查的内容,问卷所列的问题具备有效性。 在济南市、潍坊市和滨州市共发放问卷 596 份,回收 589 份,有效问卷 562 份,有效率为 94.3%。问卷的发放回收、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 职业情况见表 3、表 4、表 5、表 6、表 7。 表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一览表 城市 发放(份) 回收(份) 回收率(%) 济南市 199 187 94.0 潍坊市 200 190 95.0 滨州市 197 185 93.9 合 计 596 562 94.3 表 4 性别分布情况一览表 人口数量 % 男 307 54.6 女 255 45.4 合 计 562 10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表 5 年龄分布情况一览表 年龄 人口数量 % 1625 岁 86 15.3 2635 岁 152 27.1 3645 岁 146 26.0 4655 岁 74 13.1 5665 岁 67 11.9 65 岁以上 37 6.6 合 计 562 100.0 表 6 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一览表 教育程度 人口数量 % 研究生(博士、硕士) 51 9.1 大学本科 89 15.8 大学专科(含高职) 78 13.9 高中、中专、职高等 123 21.9 初 中 129 23.0 小 学 63 11.2 其 他 29 5.1 合 计 562 10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表 7 职业分布情况一览表 职业 人口数量 % 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 36 6.4 经理人员 33 5.9 私营企业主 45 8.0 专业技术人员 41 7.3 办事人员 41 7.3 个体工商户 51 9.0 商业服务业人员 59 10.5 产业工人 71 12.6 农业劳动业人员 61 10.9 学 生 60 10.7 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46 8.2 其 他 18 3.2 合 计 562 100.0 2.2.3 访谈法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内容,对个别被调查者进行访谈记录,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和教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看法,得出权威性较强的结论。 2.2.4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依据研究需要, 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和其他相关数据性资料进 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3.1 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纵向结构的理论范畴, 是冲突派社会学家研究的 主要内容之一。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这样定义:社会分层是指根 据获得稀缺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 持久模式。权威分层专家伦斯基则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过程或社会后果,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根据人们获得资源的能力高低不同的一种对人群的排列方法或排列结果。 【1】 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观察和分析 社会分层结构时,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社 会分层结构。也就是说,社会分层结构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并不是只存在一种 观察和分析角度。根据不同的分层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层标准。 3.1.1 国外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国外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罗 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 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19 世纪,人们广 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这反映了时代的 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 两大敌对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作出了独特的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贡献。社 会学家韦伯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观点,提出一套不同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当代社会学者又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新的研究。 【2】 国外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和韦伯主义分层理 论两大流派: 马克思本人的阶级分层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 级分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 【3】 虽然马克思也注意到,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还存在着一些过渡性质的阶级、类阶级群体和阶级内部的分支等。但是,马 克思期望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成熟将消除这些复杂成分, 而最终简化为两极分 化的阶级结构。新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中产阶级现象提出了两种相对的观点:一派 观点仍然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看法, 认为当今的中产阶级仍有 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另一派则对原有的两级结构模式进行修正,把中产阶级纳入 阶级分类框架。 韦伯在“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提出了三种分层秩序:法律秩序、经济 秩序和社会秩序。这三种秩序分别代表权力分层、经济分层和声望分层。韦伯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根据“市场状态”即人们获取就业机会和有机物品的能力来划分阶级的。根据这 种划分原则,拥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就具有优势的市场状态或经济力量,能获得较 高的收入并在消费市场中占据较高的位置, 这种分析很适合对当代的中产阶级状 况的描述。韦伯提出的另一个社会分层的维度是身份群体。他认为身份是根据受 社会价值评估所影响的生活方式来划分的,因此,身份群体是由那些分享着共同 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具有类似声望地位的人所组成。 韦伯对阶级与身份做出 如下区分: “阶级”是根据人们与生产和商品获得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层的;而 “身份群体”则是根据人们消费商品的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某种特殊的“生 活方式”来进行分层的。韦伯认为身份群体的分界线完全由阶级来确定,但 多数情况下,身份群体的确定标准与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相违背的。 【4】 韦伯的这种分层理论取向尤其在美国社会学界受欢迎。二战后的几十年里, 美国社会分层研究者基本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的一元阶级划分模式, 而 采用韦伯取向的多元社会分层模式。这种取向的极端版本,是对社会的各个维度 进行分层,比如收入分层、教育分层、种族分层和性别分层等等。20 世纪 60 年 代和 70 年代,一些分层理论家从另一角度来吸收和理解韦伯的分层理论,他们 发展了与传统多元分层取向极为不同的韦伯派分层理论, 从而被称为新韦伯主义 分层理论家。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5】 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韦伯的观点,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各种分层模式和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由于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曾提出过 许多的阶级模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三个阶级理论,即把人分成上等阶级、 中等阶级与下等阶级。 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林德在 中镇 (1929) 与过渡的中镇(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业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模式。 米尔斯的阶级模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权力精英一书中,把工人分成 白领与蓝领两个阶级。白领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熟练的工人,其中包括管 理者阶层。蓝领则是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 第二种是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沃纳 等人依据多重标准曾提出 6 个层次的划分方法。这实际上是把上、中、下三个 阶级各分两层,即:上上层,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组成,即拥有大量的物质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富和上流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下上层,在财产上并不逊色于上上层,但他们 还没有具备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人称之为“暴发户” 。上中层,一些成功 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居住在环境优美的郊区,有自己舒适的住宅。下中 层,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员、神职人员等。上下层,收入并不比上中层和下中层 的人少,但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下下层,主要是指无固定收入者、失业者以及 只能从事一些非熟练劳动的人。 第三种是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面的具 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美国社会学 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帕森斯主张以职业作为分层的标准。他认为,在美国社 会中最重要的分层标准是职业,财富与声望都依赖于职业。职业的等级是代表个 人成就的,是社会对个人成就的一种认定与酬赏。酬赏分配制度就是社会分层的 原因。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采取这一分层方法的社 会学家通过社会调查,把美国 100 多种职业按社会声望的高低排出名次来。具 有代表性的是 1964 年美国进行的职业评分,这次评定的职业上至联邦最高法院 的大法官、医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 87 种,所得的分数最高为 94 分,最 低只有 34 分,共列出 40 多个层次。 【6】 3.1.2 国内国内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阐述 国内学者和理论家对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与国际社会学领域中的学术理论 发展脉络基本上是脱节的, 他们是在非常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理论背景下讨论 这一问题的,因此,国内关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与国际社会学界的主流模 式有明显的不同。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关于阶级阶层问题的各种理 论一直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不存在社会学 意义上的阶级阶层问题的学术研究。 与此有关的一套阶级学说被称之为马克思主 义阶级理论,但是这套理论与马克思当年本人的论述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流行的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 是源于后来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包 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阶级观点的发展。 但是这套理论的阶级划分标 准也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尤其强调政治立场,而且划分标准一成不变。根据这些 理论划分出的结果,由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来确定,并由官方舆论机构加以合 法化, 并不需要学者的学术研究来支持或检验。因此这套理论并不属于学术性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理论研究。 【7】 国内关于社会分层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一些社会学 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 各样的阶级阶层划分模式。 第一种是对传统阶级阶层划分模式的延续。这些划分模式大体上沿用了改 革开放以前官方提出的阶级阶层划分标准政治标准和劳动社会分工相结合 的划分。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李慎明主持的中国社科院“我国目前社会阶级阶 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大类(十三个小类)阶级阶层分类: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阎志民等在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提出了两 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若干新阶层的划分模式。段若鹏等在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中提出两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阶 层(知识分子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划分模式。周罗庚等在市场经济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提出了两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若干新阶层的划 分模式。 第二种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阶级阶层划分模式。采用这种划分模式的学 者一般没有对其划分原则和指标进行理论说明, 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职业为基 础来进行划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路路对城市阶级阶层结构的划分:党政机 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 位的一般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个体户。朱光磊对当 前社会阶层的划分:蓝领工人;白领工人;知识分子;官员;失业者;退休职工; 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乡村干部和乡村知识分子;农民工;个体劳动者; 私营企业主;军人;大学生。杨继绳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划分:农民;工人;流 动民工;私营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当代新买办;社会有害群体。 第三种是多元指标划分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社会学研究者一般选择韦伯 的三元分层标准(收入、声望和权力)来进行社会阶层的划分。其中一些学者是 把多元指标分开来分别进行单维的分层,比如依据权力指标进行政治分层,依据 职业声望指标进行社会地位分层等等。多数学者是以多元指标来进行综合分层 的,其分层的原理类似于国外社会学家进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等级测量。 第四种是利益群体划分模式。采用这种划分模式的学者倾向于,在社会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济急剧变迁的时候,原有的各社会阶级阶层再重新进行分化和整合。原有的阶级 阶层的群体概念无法准确地反应出社会群体的关系结构,而比阶级、阶层概念范 畴小的社会群体概念,即利益群体能更明确地描述出社会群体构成关系。学者顾 杰善等认为,城乡、工农、体脑、干群、公私、劳资等六大关系是当今社会中存 在的利益关系,基于这种利益关系结构,可以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工人、农民、知 识分子、党政干部、企业家、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军警、宗教职业者、城 市失业者与游民以及反社会等十个利益群体。 【8】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划分模式是由社会学家陆学艺主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课题组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以组织资 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从收入、教育、职业三个方面对居民 的社会阶层地位进行划分和评价。 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 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 半失业者阶层。 3.2 关于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关于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3.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外关于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理论流派: “炫耀说” 、 “社会区隔论” 、 “冲突论” 、 “社会流动说”以及“不平等论” 。 “炫耀说”代表人物凡伯伦探讨了 19 世纪体育参与方式与上流社会生活风 格之间的亲和特性, 并指出社会上层的体育活动旨在展示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和崇 高的社会声望。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从事手工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会导致社会地位低 下,无需劳动与休闲活动才能彰显高贵的社会地位。 “炫耀说”学者指出,上流 社会认为赋闲已经不足以显示其上层身份, 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消磨时间和花费金 钱才能体现他们高贵的社会地位。 其中花费不菲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了上流社会 炫耀其社会优越感的途径之一,包括赛艇、马术、网球和高尔夫球等。20 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巨变, “炫耀说”因为其局限性遭到了批评者的质疑。 由于在后工业社会来临,全民闲暇成可能的时,它无法解释体育参与方式与不同 社会阶层之间风格各异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然而“炫耀说”对于部分社会现 象仍具有解释力。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0 世纪 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凡伯伦对于上流社会的体育参与方 式解释存在偏差。炫耀性消费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上流社会为了炫耀,也不 是为了消耗过剩的精力和过多的金钱, 而是因为上层阶级热衷于将自身与社会其 他阶层区隔开来。体育参与方式是她们实施这种社会区隔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成 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区隔论” 。 【9】 “冲突论”源自于 19 世纪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体育价值观的冲突,工人阶 级对胜利的偏执、团体性偏见、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对权贵与规则的蔑视、粗俗 粗鲁的行为等,与中产阶级奉行的公平竞争和参与优先等的运动精神背道而驰。 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工人阶级所推崇的体育项目中的“暴力”与“反社会”特征, 并倾向于将体育参与视为一种表达社会阶层之间与阶层内部冲突、敌意、和对抗 的形式或手段,从而形成了“冲突论” 。 【10】 大量的研究材料显示许多学者在研究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时候, 将体 育参与视作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而形成了“社会流动说” 。社会流动是 指就一个人或一群体而言, 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 阶级的变化。一般用语中, “社会流动”意指向上移动或社会地位的改善。 【11】 20 世纪晚期,英国学者注意到体育参与作为社会定型化的手段在整个社会 中开始被广泛使用,在社会分层过程中扮演了社会不平等制造者的角色,从而形 成了“不平等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 国外学者关于体育的社会分层的研究开展的较早, 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 成果。 他们重视实证研究, 积累了各种丰富的数据材料。 如学者杰 科克利指出, 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很大差别; 伦纳德通过研究归纳了体育 分层的四个特性:即社会性、历史性、多样性和普遍性,并从阶层文化的角度分 析了各阶层人群倾向于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原因。美国学者托马斯威尔逊的研 究则指出社会阶层越高,全面参与体育的比例就越大,但少数人可能会参与被称 作平民的体育运动。一般来说,文化资本最多的人和经济资本最多的人最有可能 参与体育运动,但文化资本最多的人很少参与平民体育,经济资本最多的人则拒 绝平民体育。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布迪厄在70年代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专业技能培训天车工考试题及答案
-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试题与答案
- 静脉输液理论知识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医院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考试题库及答案
- (50题)A特种设备相关管理(A4电梯)新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护理三基知识考试必考题库附答案
- 标准化专业培训课件
- 化肥销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保安证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0-2025年中国胡椒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育儿嫂岗前培训
- 产后及哺乳期心理护理讲课件
- 2025年新疆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私募基金档案管理制度
- 伊利集团晋升管理制度
- 地下通道水泵房管理制度
- 溺水患者急救培训
- 洗涤厂设备管理制度
- 2026版步步高大一轮高考数学复习讲义第十章 §10.1 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