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刘宗周是明末儒学的殿军,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末乱世,注定对时代要有更 多体悟。面对王门后学虚玄荡涤的言论和不事践履的学风,他立学以慎独为宗, 一时学者呼应。本文认为慎独思想是刘宗周学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一生 自始自终坚持不懈的工夫理论。他在改造和重新解释历史上的慎独思想的基础 上,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并把性体、意体合之于独体,建立了一个全新的 道德理性本体,这就使得数百年理学关于理与心本体争论的悬疑得到合理的解 决。最为重要的是,刘宗周把本体和工夫合二为一,认为本体和工夫是内在统一 的,本体是工夫的依据和提领,工夫是本体的展开和落实,使慎独发展成为一种 具有理论体系的学说系统。刘宗周的慎独体系触及到了王学真正的理论缺陷,对 之进行了有效的修正;同时这种重视工夫践履、排斥空谈的学说,对身后的实学 思潮也是一种启发。当然,不可否认,刘宗周慎独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历史局限 性。 关键词:刘宗周慎独本体工夫打合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 uz o n g - z h o ui st h el a s t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ti nl a t e r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l i f ei nt h e p r e c a r i o t i se n d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i m e s ,w a sd e s t i n e dt ot h et i m et oh a v er e a l i z e s f r o me x p e r i e n c e f a c i n gt ot h eb r a n c ho fw a n gs c h o o l 。w h oh a de m p t yt a l ka n d n o n - p r a c t i c es t y l eo fs t u d y , h ei n s i s t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v i g i l a n c e i n s o l i t u d e ,a tt h a t t i m e ,m a n ys c h o l a r sw e r ea p p r o v e do ft l l et h e o r yo fv i g i l a n c e i n s o l i t u d e i nm y p a p e r , ir e c o g n i z e dt h a tt h et h e o r yo fv i g i l a n c e i n - s o l i t u d ei st h e1 1 1 0 s ts h r i n k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t h e o r yo fl i uz o n g z h o u , a n di st h et h e o r yo fc u l t i v a t i o n ( g o n g f u ) t h a th ei n s i s t e d0 1 1i nh i sw h o l el i f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v i e w so ft h et h e o r yo f v i g i l a n c e i n s o l i t u d e i s ,h er e v i s e da n de x p l a i n e dt h e s ei d e a s ,p u s h e dd u t it ot h e o n t o l o g i c a la r e a ,a n dc o m b i n e dx i n g - t ia n dx i n t iw i t hd u t i ,a ta 1 1 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w h o l en e wm o r a lr e a s o no n t o l o g y , c a l l e dd u t i t i l i se n a b l e st h eh u n d r e dy e a r s 卜 a r g u m e n to fh e a r ta n dm o r a l i t yt oo b t a i nt h er e a s o n a b l es o l u t i o n m o s t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l y , l i uz o n g z h o uc o m b i n e do n t o l o g ya n dg o n g 一虬a n dr e c o g n i z e d o n t o l o g ya n dg o o g f uw e r eo f 也ei n t r i n s i ci n t e g r i t y t h eo n t o l o g yi st h eb a s ea n d l e a d i n go fg o n g f uw h i l eg o n g - f ui st h es p r e a da n dp r a c t i c eo ft h eo n t o l o g y s o ,t h e t h e o r yo fv i g i l a n c e i n 。s o l i t u d ew a sd e v e l o p e dat h e o r ys y s t e m 1 1 1 et h e o r yo f v i g i l a n c e i n s o l i t u d ef o u n do u t 也er e a l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f e c t so f g ss c h 0 0 1 a n dt h e r e c t i 丘c a t i o ni se m i n e n t t 1 1 i st h e o r y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p r a c t i c a la n do p p o s i t ee m p t yt a l k i n s p i r i t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es c i e n c et h o u g h t s c e r t a i n l y , l i uz o n g - z h o u st h e o r yh a dh i s o w nh i s t o r i c a ll i m i t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l i uz o n g - z h o uv i g i l a n c e - i n s o l i t u d e ( s h e n - - d u )o n t o l o g y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 ( g o n g - f u )c o m b i n e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囵主靼盔日 期: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格师签名:z 垒兰垒巧期:西皿 ,i 巾巧 引论 刘宗周慎独伦理思想研究 引论 刘宗周( 1 5 7 8 1 6 4 5 年) 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今 浙江绍兴) 人,学者称蕺山先生。著作被后人编辑成刘宗周全集( 吴光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4 月版,共六册) 。黄宗羲在子刘子行状中断言: “先生宗旨为慎独 ;又于明儒学案中说:“先生之学,慎独为宗,儒者人 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 黄宗羲为刘宗周入室弟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 调刘宗周学术以慎独为宗,足可看出慎独学说在刘宗周学术中的核心地位。 “慎独 一词一般学者认定其含义为“当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谨慎地使自 己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 , 这只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解释,具体到中国哲学的不同 著作中,则因哲学家对“独字理解不同而意义不同。最早言慎独的是礼记 中的大学与中庸两文。中庸从性体上讲慎独,谓:“天命之谓性,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这里, “独”指不睹不闻,隐微的天命。虬溪独 即慎此天命。大学从心体上讲慎独, 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于必 慎其独也。 又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独 即意,一种人对物对已的主观态度。矾滇独 即是诚意,不自欺,始终如一地坚 守正确的态度。至宋代,朱熹注大学、中庸,把慎独归结为一种涵养学识 的工夫。在朱熹看来,“慎独 即是在“他人未及知而已所独知之地 去恶存善, 遏人欲而存天理。比之大学,中庸虽更为具体细密。但并无大的拓展。 至晚明刘宗周,“慎独矿一词被提至了最高地位。虽其语言学上的意义并未 改变,但赋予的内涵已有飞跃的拓展。“独 被提升为“独体 ,人与天地万物相 通的桥梁,而“慎独则发展为所有工夫的总称,不再是一种工夫。“独之外别 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o 慎独已是一个即心即性、即本体即工夫的完整学 术体系。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的研究中对刘宗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1 、大陆研究现状 在现有思想史中,对刘宗周的思想进行研究的有:侯外庐等著宋明理学史 ( 下) ,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沈善洪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沈善洪、王凤仙著 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在对刘宗周思想的专门研究中,有这些成果:东方朔著刘蕺山哲学研究, 子刘子行状,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六艇,第3 9 页。以下 刘 宗周全集引文只标篇名,册数,页码。 蕺山学案,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下册,卷六十二,第1 5 1 2 页。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6 6 9 页。 中庸,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 9 8 8 年版,第7 页 大学。陈戍国点校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i 9 8 8 年版,第2 页 大学,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 9 8 8 年版。第2 页 中庸首章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0 0 页 1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衷尔钜著蕺山学派哲学思想,山东教育出版社 1 9 9 3 年版;东方朔著刘宗周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李振纲著证 人之境一刘宗周哲学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杨国荣著王学通论,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0 年版; 还有特定时代的断代研究,有:方克立、李锦全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张学智著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 9 9 0 年版;陈来著宋明理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 8 5 年版;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2 、海外研究现状 对刘宗周思想有涉及的思想史和哲学史,有: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 原 性篇) ,( 港) 新亚研究所1 9 7 4 年版;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 台) 学生 书局1 9 8 8 年版:劳思光著中国哲学史( 三下) ,( 台) 三民书局1 9 9 2 年版; 还有特定时代的断代研究,有: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台) 学生 书局,1 9 7 9 年版;刘述先著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总之,与刘宗周的思想相关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也是颇有成果的,但是大多 是把刘宗周放在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视域里研究的,当然,统而言之,伦理思想是 包含在哲学思想当中的,但是专门研究刘宗周的伦理思想还是有必要的,( 一些 论文也研究过刘宗周的伦理思想,如:张岂之:论蕺山学派思想的若干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1 9 8 0 第4 期;杨国荣:刘宗周思想的历史定位,中国哲学 史1 9 9 6 年第4 期;衷尔钜:论蕺山学派的慎独学术,文史哲1 9 8 6 年第3 期) 。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论文的写作就成为可能了。在分析了研究现状之后,我 们再来看看刘宗周的伦理思想究竟包含哪些东西。 二、独体理论 本体与工夫是儒学的两大范畴。弄清一位儒家哲学家的思想,从本体与工夫 上下手,是最为直接的方法。本体指明方向,领引工夫,工夫的了解有赖于对本 体的了解。刘宗周的“独体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第一:独体既是心体,又是性体,是人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桥梁。刘宗周论独 体,既不像程颐朱熹以性定心,也不似陆九渊王阳明以心定性,而是统合二者, 自成一路,心性并设,互相贞定,即心即性。 学言讲道:“独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日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 莫知时也:从心体看来,则日十目十手,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然性体即在 心体中看出。一方面,独体是性体,莫见莫显,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也即是 蕴于心中的天命。“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刀,或者说,“夫天即吾心,而天之托 命处即是吾心的独体也 。 另一方面,此独体又是心体,是十目十手,思虑既起, 吾心独知,也就是与天命相应的人心的活动。但不论心体还是性体,都是独体, 只是独体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而已。又是显与隐的关系,心体是显,性体是隐; 或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独,一也。形而上者谓之性,形而下者谓之心。” 独 体、心体、性体三者的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 ) 独体既是心体又是性体;2 )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8 1 页。 雪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8 2 页 o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9 0 页。 2 引论 性体是独体的隐微处,即形上处,心体是独体的显现处,即形下处;3 ) 性体不 能自己显现,通过心体来显现,心体不能自我贞定,要由性体来贞定:4 ) 离开 性体就无心体,离开心体也无性体,即心即性,就是独体。 宗周把独体发展为既是心体,又是性体的即心即性之体,从而给人与天地万 物的沟通找到了接合处,使得人与天地万物沟通具有了可能性。独体作为人与天 地万物沟通的桥梁,虽仍不够完备,但遮掩不了宗周对宋明儒学的开拓性贡献。 第二:独体是意体,纯然至善。杨国荣在王学通论中说:“从王学的演 变来看,刘氏思想中真正值得注意的独特之点,在于他对意体的考察。”然则宗 周的“意 究竟有何特色呢? 宗周在大学杂辨中说:“意也者,至善归宿之地,其为物不贰。故日独。 国这告诉我们,“意 即是“独 ,讲了两点,一是至善归宿之地,一是为物不贰。 “意 的地位被极大地提高,不同于以前。朱熹大学章句中说:“意者,心 之所发也。 以后的学者没有发展。而宗周首先否定朱熹的已发为意,讲道:“意 者,心之所存,非所发也。朱子以所发训意,非是。 这里,刘宗周首倡“意者, 心之所存 ,重新恢复了大学“诚意的原义。这里面对“存”字的理解是关 键,我们不妨录几段宗周论意原文加以考察: 心之所向日意,正如盘针之必向南也,只向南,非起身向南也。凡言向南者,皆指 定向而言,离定字,更无向字可下,可知意为心之主宰矣。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经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 针,有子午可指。然定盘针与盘子终是两物。意之于心,只是虚体中一点精神,仍只是 一个心,本非滞于有也,安待而云无? 宗周提炼出了意体,认为“意 为“心之所存,这就有别于前人,并以“念 来代替先儒给予“意”的意义,即“已发 : 问:一念未起时,意在何处? 先生日:一念未起时,意恰在正当处。念有起灭,意无起灭也。 又问:事过应寂后,意归何处? 先生日:意渊然在中,动而未尝动,所以静而未尝静也。回 由此问答我们可以看出,“意是纯然至善之体。宗周说: 心无体,以意为体;意无体,以知为体;知无体,以物为体。物无用,此知为用, 知无用,以意为用;意无用,以心为用。此之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o 由心意知物以“体”的关系层层深化,显示出主体之心向理性本体深化。由显人 微,由形下至形上的逻辑运思正展示出宗周以心论性、由工夫探求本体的运思方 向;由物知意心以“用”的关系步步外显,显示出宗周超越本体向主体之心的落 实,由微至显,由形上至形下的逻辑运思展示出宗周以性定心,由本体落实为工 夫的运思方向。 故宗周的独体,可以从此心意知物中看清楚。 三、慎独工夫论 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8 7 页。 读大学,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 1 7 页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9 0 页。 答史予复即翻黄生前案,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 7 9 页。 答董生心意十问, 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 3 9 页。 蕺山学案,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下腑,卷六十二,第1 5 2 5 页。 学言下, 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 5 0 页。 李振纲蕺山哲学的逻辑结构, 哲学研究,1 9 9 9 年1 月,第4 2 页 3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在理学中,本体与工夫是各家理论中的一对轴心范畴。本体是人生而具有的 道德理性,即义理之性,本体在现实活动和后天实践意识中呈现的过程,理学家 称为“复性 ,以“复性”为宗旨的精神修养过程,即工夫。 第一:慎独既是尽心之功,也是尽性之功。由于刘宗周所讲的“独 ,是心 性的合体,既是心体,又是性体,这就决定了作为工夫的慎独,既是尽心之功, 又是尽性之功。宗周说:“大学言心不言性,心外无性也;中庸言性不言 心,性即心之所以为心也。 这句话可分两句理解,上句讲心外无性,性的客观 性为心的主观性所统摄,使得性不外在。下旬讲性即心之所以为心,是说心通过 客观的性而立,不使主观性失去贞定,从而使心有客观可寻,可以把握。也即在 心性论中确立性天之尊。综合上下旬,就是言心即言性,言性即言心,二者不能 隔离。故在论工夫上,宗周依此思路,得出结论:“大学言心,到极至处只是 尽性之功,故其要归之慎独”。 由此看出宗周“慎独 既是尽心之功又是尽性之 功,是顺其心性合一的独体而必然发展出来的,宗周慎独是即尽心即尽性的。因 此,尽心尽性之功归之慎独。 第二:慎独即是诚意。宗周为学的发展,用其弟子黄宗羲的话说是:“先生 宗旨为慎独,始从主敬入门,中年专用慎独工夫。慎则敬,敬则诚。晚年愈精微、 愈平实。” 宗周到晚年,很少讲慎独,专讲诚意。讲诚意的目的在于更平实地表 现其慎独学说,而不是在慎独之外又有新论。“诚者,天之道也,独之体也。碱 之者,人之道也,慎独之功也。 意与独表示心之体,诚与慎是指工夫。宗周四 句教第二句是“好善恶恶者意之静 ,意是心的主宰,心之所存,如定盘针渊然 定向。而念是心之动,有善有恶。诚意则是防止念中恶的出现,而保持意的好善 恶恶之性。诚是什么呢? 宗周用程颐的话说:“程子日: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 矣。不欺所以致明也。 无妄则无感情夹杂,则不欺,不欺则明,这是_ _ 个自 然发展的过程。 心意知物是宗周哲学心体与性体合一的逻辑结构,但致知、格物、正心之功 并没分开,仍只是一个,即诚意,即慎独。“大学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国家 之本递在身。身之本递在心。心之本在意,意者,至善之所止也。而工夫则从格 致始。正致其知止之知,而格其物有本末之物,归于止至善云耳。格致者,诚意 之功。工夫结在主意中方是真工夫。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更无格致可言。故格致 与诚意,二而一、一而二者也。” 由此可见,不论格物,还是致知,绝不能离“意 根 而言,它们不具有独立性。宗周批评把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分作两样工夫, “圣学断不如是之支离,而古人之教亦何至架屋叠床若是乎? 。o 四、本体即为工夫的打合论 刘宗周为学的统合性格不仅表现为对心体与性体的统一,同时相应地表现为 工夫与本体的合一。一言以蔽之,慎独是“即工夫即本体 的。一方面,宗周以 本体定工夫,“不识本体,果如何下工夫? 但既识本体,即须认定本体用工夫”, 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 5 7 页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8 9 页。 子刘子行状,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3 9 页 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 5 9 页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7 5 页。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9 0 页。 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 4 9 页。 4 引论 工夫都必须从本体上着手,离开本体则无工夫可下。因此,宗周把玑 真独 定 义为所有工夫的总称,致知、格物、诚意,都统在慎独名下。“独之外别无本体, 慎独之外别无工夫”。另一方面,宗周又用工夫来体现本体,“学者只有工夫可说, 其本体处直是着不得一语,才着一语,便是工夫边事。然言工夫而本体在其中矣。 大抵学者肯用工夫处,即是本体流露处,其善用工夫处,即是本体正当处。非工 夫之外别有本体可以两相凑泊也 。 一提本体,然而就在工夫之中。这告诉我们, 本体不是悬空在那里,而是体现在工夫之中。悬空在那里,就可以悟到,落实到 工夫中,则必须通过“修”才能认识到,感觉到,这正是宗周对王学修正的意图 之所在。“工夫愈精密,则本体愈昭莹”。 更是直接地说出本体通过工夫而体现 的原理,直教人多下工夫,且愈趋精密。 通过上面从本体和工夫层面对慎独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宗周合诸子学说,心 性与性体合一,即工夫即本体,彰显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本体方面,以人为本, 把道摄入人心,义理摄入气质,达到心一性一,而后再将心体与性体打合为一, 称为独体。于工夫,由于心性合一,且工夫必用在本体上,与工夫打合为一。最 后,本体因工夫而体现,工夫在本体处着力。二者绝不可离,故工夫与本体打合 为一,这一学说,就是慎独学说。 五、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方法有: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的研究方法看,应把宗 周的慎独论放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长河中考虑,尤其和宋明理学结合起来考虑, 而宗周本身就属于心学派的代表,宗周理论的出发点是拯救王学后门空谈心性, 遗落工夫的弊病,有鉴于此,宗周建立了即本体即工夫的慎独论体系,在立论时 注意阐发宗周为学与先儒的差别。 逻辑的研究方法:任何一个学者的思想都是通过特定的范畴表达出来的,学 者的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通过特定的范畴关系推演开来,便形成该学者的思想逻 辑结构。中国古代的学者在表达其思想时不注重外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喜欢用 警句、格言和语录体表达自己对宇宙的理悟和人生境界的觉解,但是这不代表它 没有内在的系统性,对于宗周而言,他对理气、心性议论了很多,目的只是建立 慎独论的道德理性本体,宗周理论的重点在工夫论上,故对工夫意义上的慎独和 诚意议论得最多,这也是为他为学的目的服务的,而这个基础正是前面的独体和 意体。主静的理论也是服务他的道德修养论,在宗周晚年,他完善了他的工夫论, 并指出具体的工夫要旨。可见宗周的思想也有内在的逻辑可循。 o 学言上, 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8 3 页。 。蕺山刘子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 4 8 页。 毒子刘子行状,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4 2 页。 “ 5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第一章刘宗周慎独伦理思想的理论背景 朱明一代,三百年间,学术思想,端绪纷繁,所宗各异,然而中心问题,讲 的都是理心,各家承袭宋儒,虽语词概念有别,但义理实质不超越前代。但是明 儒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心性义理及其规模和微密处作了远胜于前代的探索和阐 发。对于明代的思想变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过纲领性的概括: 朱、陆二派,在宋已分。泊乎明代,弘治以前,则朱胜陆,久而患朱学之拘。正德 以后,则朱、陆争诟。隆庆以后,则陆竟胜朱,又久而厌陆学之放,则仍申朱而绌陆。 讲学之士,亦各随风起以投时好。 这里的朱是指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陆是指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明代学术的发 展也就是理学和心学彼此更替的过程。 第一节非理i l p , c , , 的学术演进 从上述引文不难看出,明代的思想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但归纳来说,可以 归结为以下三个时期:即初明的朱学兴盛期、中明的王学兴盛期和晚明的王学分 化期,总而言之,不离理心之争。 一、初明的朱学兴盛期 明洪武至明景泰为初明期,约一百年。 明朝把理学奉为官方思想,明代科举采用的八股取士,以理学家的传注为主, 永乐年间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义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教本, 其内容也完全是程朱理学,明开国之初,宋濂、刘基等人即学宗孔孟,并以程朱 的注解为标准,宣传儒学。方孝孺认为要修身律己,重视“四贵”之说:“君子 有四贵:学贵要,虑贵远,信贵笃,行贵果。 可见此时的学风,沿袭程朱风格, 以博学致知为要务,重视修身养性。之后,有河东的薛碹、崇仁的吴与弼、胡居 仁、娄琼等各立学派,他们也大多尊崇程朱。以修身、守静、躬行实践为宗旨。 吴与弼是明初理学的重要人物,其学“一禀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 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 这种内求“静中意思的为学路向乃兼采朱、 陆之长,研究自得。宗周认为其学“大要在涵养性情,而以克几安贫为实地。此 正孔、颜寻向上功夫,故不事著述而契道真,言动之间,悉归平淡 。 到初明晚期,陈献章主张心即理说,偏向陆学,他的“静中养出端倪 与吴 与弼的“静中演绎其理”的观点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把“静观 的工夫向内 推到虚、静、悟的境地,他偏向心能之自觉,由静坐而至虚,虑则心自空灵而能 应万事。他的重视心能的观点为宗周所认同,并对其理论多有借鉴。但这种偏离 程朱的学问也被诟为“似禅非禅”。 总之,初明学术以学程朱为主脉,而又以河东、崇仁之学为启明,发扬了理 学,到了晚期陈献章之学主张“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 , 顺性自然,静中作圣的修养工夫,走向了对程朱的反动。 二、中明的王学兴盛期 明成化至明隆庆为中明期,约百年。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王学为代表的心学的兴盛,王学的兴盛既有理论上的原 m 纪昀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6 4 页; 。诸儒学案上一,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下册,卷四十三,第1 0 4 7 页。 。 崇仁学案一,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上册,卷一,第1 4 页。 。师说,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上册,卷一,第3 页 6 第一章刘宗周慎独伦理思想的理论背景 因,也有学术风向和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原因,理论上看朱学极盛之下,其为学之 病自然流露。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穷万物之理,析心与理为二,不彰显本体,追 求物之理而流于支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言,中明以后,渐渐衰落,社会 矛盾加剧,这就需要从学理上找到救治国民的良策,这也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和动力,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忧世学者,他以究心、正心之说,为学术提出了一 条线索、一个解答;在学术上,到这一时期,崇朱之风已到了敢有疑义,鸣鼓而 击的地步,学者没有创新,也失去了独立人格,而心学却在跃跃欲试了,在阳明 生活的时代,朱学影响依然很大,可见这种学术风气的转变是多么艰难,阳明倡 致良知之教,内有其心性之学之蕴涵而达致个人安身立命之目的,外有其尽事功 之大而显为尊严无畏之人格,其为学宗旨,不离心即理说,致良知说和知行合一 说,他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故而“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也,天理 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良知是心体,亦是无善无恶之至善者。此至善之体 能知善知恶,好善恶恶,为善去恶,“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进了万事万变。 因此为学工夫便是如何使良知作 为工具,以挽救社会,扶正人心,让人发见自身内在之天良深广不竭,不可胜用, 故而他直言不讳地认为:“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 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为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 因此他试图以 致良知之学而使“天下可得而治”,因为良知之于人乃不分贤愚、上下,匹夫匹 妇之要顺其内在良知从事其为善去恶之行,便可以自立主宰。另一方面,从知行 处看,既然心与理为一,知与行不可以分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 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为两事。任何将知行分作两截工夫者,皆失其本体。 阳明的良知教因其简易直截而得以迅速传播,其精神之旨在于振发人心,以 立大人气象和独立思考指人格,因此吸引了很多信众。王学在明嘉靖时期形成, 至万历而盛极一时,成为继朱学之后的又一派“显学 ,宗周认为,阳明之学“即 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一, 以救学者支离眩鹜,务华而绝根治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谜,自孔、孟以来, 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固 三、晚明的王学分化期 明万历至明末为晚明期,时约近百年。 明代中叶,学术以良知教为中心展开,但在思想的大背景中,也有学者对良 知教有所非议。阳明立“良知”之教,坚持“良知是自家准则”,面对下层民众 讲人人皆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原本是为了用激励法启发人们向善的意志,然 而,个体性的存在使人们对良知本心的生命体验又往往打上令体的烙印。这一点 是使王门后学走向分化的内在原因。阳明在世时,其高足钱德洪与王龙溪之间已 在本体与工夫之辩上产生分歧, 王、钱二氏的有无之辩、修悟之争遂将n f - 彻 上彻下的圆教本质割裂为上下两截。阳明去世后,王门后学纷纷依照个人生命体 验和日常经验解释“师说”,遂形成种种不同的良知“异见 。慧者论证悟,深者 研归寂,达者乐高狂,精者穷主宰,发挥了王学的一个方面。 王门后学为学宗旨的支离决裂,标志着阳明良知教的解构。这种“解构 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n 走向玄虚证悟,- n 走向情识。如宗周所言:“今在下 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答舒国用。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尉。 蕺山刘子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 s 页。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 7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 而夷良于贼。以情识为本心,显然是指一代狂儒泰州学派即王艮一脉;以玄虚 为证悟,则是指浙中以“四无”立说的王龙溪一脉。他们皆以良知现成自在为根 本理论,而不重实修实证的工夫实践,认为当下承担便可顿入圣域,却置而不论 克己自反,就演变成晚明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开口便是“圣人”的空疏浮 狂之风。对此,明末清初学者多有批评。黄宗羲说: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 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县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 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 传之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矣。回 王门后学发展至此,龙溪一脉的“四无 之教导致修养工夫的悬置;泰州一脉于 日用常行随处指点良知,将良知本心完全异变为气习之心。无论玄虚证悟,还是 荡于情识,都远离了宋明理学家所理解的求善的根本。至此,王阳明所精心建构 的通过为善去恶的工夫实践而复归至善本体的良知教沦陷为只在心上玩弄光景, 不重实修的托词。这是王阳明始料不及的。 王门后学的不切实际,空疏误事,最终促成明末学者对良知教的修正和反动。 其时,反对者风起云涌,诸儒见解纷纷提出,痛指王门后学的诟病,试图匡扶补 偏救弊。宗周的慎独正是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对龙溪“四无 说对 致知工夫的悬置和泰州情识说对至善本体的消解,宗周以“司世教者 自任,大 讲心体与性体的合一,本体与工夫的圆融,力挽狂澜,致力于心性本体之重建。 目的只有一个,即从深根宁极处收束心体,凸显性体,重躬行实践,使岌岌可危 之道德本心复明于世,以此挽救人性之沉沦。 第二节空言心性的学术风气 在厘清了有明一代的学术演进后,我们看到,在阳明的良知教风行于世后, 弊端也开始出现,这也正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为了揭露王门后学蹈空心性,不事 践履的风气,我们有必要先来阐述一下王门后学的理论,这也是刘宗周慎独的靶 的。 面对王门后学空言之弊,宗周有一段话批评地很中肯: 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 虚,而夷良于贼。圆 宗周在这里批评了两类学者,第一类学者以情识为本心,显然是指一代狂儒泰州 学派即王艮一脉;第二类学者以玄虚为证悟,则是指浙中以“四无立说的王龙 溪一脉。他们皆以空言良知教理论标榜,而不重工夫实践,认为当下承担便可顿 成圣人,对克己自反却置而不论,他们的理论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风,晚明士子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开口便是“圣人 的空疏浮狂之风。对此,明末清初学者 并宗周的高足黄宗羲在上一节里对此有详尽论述, 黄宗羲在这里说的很清楚,王艮,王龙溪两人作为阳明的衣钵弟子,在对良 知教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使得阳明的再传弟子以讹传讹,在情识和玄虚两条路 上狂奔,难以用名教羁络,这对于竭力维护名教的宗周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王门后学将阳明的良知教推盛一时,他们主张顺性自然,忘却诚意慎独工夫, 回 证学杂解,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 7 8 页。 。泰州学案一,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下册,卷三十二,第7 0 3 页。 。证学杂解,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 7 8 页 8 第一章刘宗周慎独伦理思想的理论背景 提倡“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致使行为怪诞,异说纷呈,王龙溪一派习心谈 性以求顿悟,把良知教看作“四无”学说,认为心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也就 没有什么至善的本体了;泰州王艮一派放荡恣肆,言行僭越名教,认为人同其他 物没有区别,成圣也就不是难事了。他们不去实践“克己复礼,就想人人成圣, 不讲五伦,把成圣当成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自然而然的事,不费任何工夫。在他 们眼里,心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只要任情率性,认为中庸就是随俗袭非,万物的 本体是现成的,不需要探寻,舍身济天下变得不重要,要考虑自身实力才能做到, 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主见,以委曲迁就应对,这样猖狂无稽过生活,任凭天崩地陷, 也不去理会,这就是被学者称为“狂禅的王门后学。他们无视仁义礼法,廉耻 节操,并影响了社会风气,宗周面对这样的局面,开出了自己的慎独,挺立性体 约束心体,提领工夫重视实修。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9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第二章道德理性本体的建立独体 刘宗周喜欢在一些范畴后冠以“体 字,比如他常讲到“独体”,独体是虚 位,宗周发挥了“独体”范畴,试图从阳明思想内部来扭转王学的流弊。慎独是 宗周道德理论学说中最富独创性的一部分,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和根本。 第一节“独之外别无本体刀的独体论 刘宗周一生虽高中进士,学问很高,但为官不过四载,人生之大半在草野, 从客观上来讲,是因为当时朝政的混乱,祖宗金瓯将难保全,宗周在朝不能有所 作为;主观上来讲,他把世道败坏,归结为人心之恶,“痛言世道之祸,酿于人 心 ,希望通过讲学明伦,“令学者收敛身心”,提倡通过讲求内心省察以达到道 德的自我完善来解救世道。他于是大力提倡其慎独学说,开发出了“独体”,并 作为其学问的独特标志。 “慎独 一词原出于中庸,历来被儒家作为省察的道德修养而尊奉。宗 周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 ,“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 为天地间完入。” “圣学之要,只在慎独。独者,静之神,动之机也。动而无 妄曰静,甚之至也,是谓主静立极。圣人原不曾动些子,学圣者宜如何? 日慎独 。 以上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宗周对慎独主张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他看来,“慎独 包括了上至对宇宙本体的认识,下至个人的道德修养等一切重要学问和做人的道 理。他认为,从尧、舜、禹所谓的“十六字心传,到孔子的“四勿”道德标准、 孟子的“求放心 ,以至程朱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到王阳明的“致 良知 ,都可概括在“慎独”二字之内。宗周为了避免重犯程朱支离之弊,把本 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都集于虬滇独一体了。 前面讲过,宗周一生为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外乎扭转王门后学蹈空心性,不 事践履的弊病,认为他们把阳明的良知教认坏了,要达到扭转流弊的目的首先要 在本体上固心体,高扬性体,然后才是工夫上的“慎独 。可以看出,宗周着手 处即在本体,可谓正中要害,所以,独体是对良知的扬弃。 宗周明确提出“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 的观点。说明 “独即人的主观意识的“心 ,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 。 自从宗周在中年转向心学以后,对子“心 、对子“灵明”均作了不少叙述。 他说: 只此一心,自然能方、能圆、能平、能直际而为天,蟠而为地,运而不已,是 为四气只此一心,散为万化,万化复归一。f i , 。国 又说: 人生通天彻地只此一点灵明。就此一点灵明参出本休,日明德;就此一点灵明,做 出工夫,日明明德;就此一点灵明,所遍合处即是亲民;就此一点灵明,所究竟处,即 是止至善。 宗周所说的“心 、“灵明 ,正是王阳明所说的“心之本体,无所不该的“良 知,。故而陈确把“独 解释为“本心之谓,良知是也 ,是符合宗周的本意的。 书鲍长孺社约,宗周全集,第四册,第1 1 8 页。 证人社语录,宗周令集,第二册,第5 6 5 页 学言上, 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6 1 页 中庸首章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0 0 页。 心论,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 3 3 页。 大学杂言,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 3 5 页。 1 0 第二章道德理性本体的建立独体 宗周对于“独论述说:独者,位天地、育万物之柁牙也。 圣学本心,惟心本天,维玄维默,体乎大虚,因所不见,是名日独。口 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 这就进一步认为“独 和王阳明的“良知 一样,玄秘神奥,整个宇宙万物、包 括人的认识对象和道德准则都在人心之中、即在“独 之中。这就把入的精神看 作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主宰,并且还是人的认识和道德的基础。故而认识无须向 外寻求,只要专心致志地对“良知作自我认识,就会达到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 道德的自我完善。而宗周的所谓虬滇独 ,也就是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 一种改造和修正, 通过对宗周慎独与良知教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上承下 其的理论便呼之欲出了,这就是道德理性本体的重新建立,独体出现了,这一概 念系统具备了提用兼摄的功能,能上透性天,下定工夫,他说: 独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日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时也;从心体看 来,则日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然性体即在心体中看出。 宗周说“独是虚位 ,这一“虚”字是作价值的本体看,而不是作认识的对象看, “独是虚位 是说“独”要从心性两面来看,既是心体又是性体,既有人们能感 受的特点,。又具有严肃的不可违反的客观标准的意义,它不仅仅只是心或者只是 性,当然是“虚位”。独是性体,合乎天道运行,显现“莫见莫显 的品格,“思 虑未起 ,“鬼神莫知时,说明独有精纯不杂,纯然至善的品格。性体总是在心 体看出,独作为心体既要体证客观的性体,要在思虑既起时,不自欺,不瞒昧, 即在人的不睹不闻的独知之地觉明性体的至善品格,使人在行动时见善必好,见 恶必恶。 可见,宗周的独体理论有心性并举的特点,这就在本体上纠正了王门后学只 重心,遗落性的弊病,可谓“因病立方 。他的独体理论的提出是有深意的,只 有通过把独体论和良知教联系起来,才能修正t l - j 后学的弊病。 那么,独体理论怎样才有经典理论的支持呢? 宗周说道: 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慎独而已矣。 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慎独, 慎独之外别无学也。 宗周祭出儒家经典来论证慎独理论,难免独断,但这只不过是宗周为了突出慎独 理论的地位,认为“慎独”是孔门传家心法。 在确定慎独理论的地位后,宗周论述了独的存在状态: 隐微之地,是名日独。其为何物乎? 本无一物之中,而物物具焉,此至善之所统 会也。而本于心,本子意,本子知,本于物,乃所以为慎独也。蛔 宗周将“独 字解为“隐微之地 ,其即是天下之大本,又是天下之大道,故其 具有本体的意义,本无一物而物物具焉,可见此独的本体的功能和意义。 独体在有了本体论的定义后,它又是怎样体现性体,约束心体的呢? 以体现 独体的心性学意义,宗周论述道: 圣学本心,惟心本天,维玄维默,体乎太虚,因所不见,是名日独。天命所命, 证人社语录,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 6 6 页。 独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 4 5 页。 圣学宗要,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 3 6 页 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 8 1 页。 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 5 0 页。 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 5 1 页。 1 1 东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即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防电子项目申请报告
- 医院6S管理工作汇报
- 智能会议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医院社区医生介绍
-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电子系统智能互联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空天智能穿戴连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游戏谜题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SVG无功补偿装置技术解析
- 2025年金融租赁公司业务模式创新与合规风险防范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4月自考00023高等数学(工本)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公账转私合同6篇
- 黑龙江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 培训课件:空压机基本知识
- 检验科生物安全
- 综合应用能力b类试卷及真题答案
- 2025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职业技能大赛(排水管道工)备考题库(含答案)
- 反渗透超滤计算表
- 2025年乡村全科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公司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制度与实施
- 异位肾患者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