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通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通感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黄伟华指导教师:袁雪梅摘要:通感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段,由于能突破人类感官自身的局限,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的效果,以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引起广泛地运用。通感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受认知规律的制约。它是感官中的特征从低级感官映射到高级感官,从可及性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弱的概念,它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示。,通感是主客观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种种属性之间相互联系之上的,在联想推理机制下形成的不同感官之间的沟通。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并非相互隔绝,它的边缘有很多叠合区,具有联接、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感觉的挪移。在实际运用中,通感常与比喻、夸张,移就、拈连、示现等兼用,但作为独立辞格,它又与其它辞格相区别。人们常根据它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所沟通的感官来给它分类。,运用通感可抒写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运用通感可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运用通感还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关键词:通感辞格认知方式映射辞格兼用r e s e a r c ho n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c h i n e s em 硒o r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p o s t g r a d u a t e :h u a n gw e i h u as u p e r v i s o r :y u a nx u e m e i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i tc a nb r e a kd o w nt h es e n s el i m r a t i o no fh u m a n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 a sa na r tt o o lo fe x p r e s s i n gm o t i o na n do p i n i o n s ,i su s e db r o a d l ya n dp o p u l a r l yb yp e o p l et h r o u g hu s i n go n ek i n do fm a t e r i a li m p r e s s i o no fs e n s ec a t e g o r yt oe x p r e s sa n o t h e ro n ea n do b t a i nn o v e l a n ds h o c k i n ge x p r e s s i o ne f f e c t s b a s i c a l l y , 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sa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o nb yu s i n go n ek i n do fm a t e r i a li m p r e s s i o no fs e n s ec a t e g o r yt oe x p r e s sa n o t h e ro n e i ti sa l s oac o g n i t i v em e t h o dw h i c hi sl i m i t e db yc o g n i t i v er u l e s i ti st h ec o n c e p to fs e n s ep r o j e c t i n gf r o mt h es o u r c ed o m a i nt ot h et a r g e td o m a i n , t h es e n s ec h a r a c t e rf r o ml o ws e n s ep r o j e c t i o nt oh i 曲s e n s e ,a n d 台嘞t h es t r o n gt o u c h a b l ec o n c e p tt ot h ew e a kt o u c h a b l ec o n c e p t i t sp s y c h o l o g yi sb a s e do nt h ea b s t m c ti m a g es c h e m a 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sd e v e l o p e db yt h e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i nc o m m o n i ti sb u i l to nt h ea t t r i b u t e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sw h i c hi sf o r m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t , s e n s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ya s s o c i a t i o nr e a s o n i n g i ti sd e f i n e db yt h em o d e ma n a t o m yt h a te a c ha r e ao ft h eh u m a np a l l i u mi sn o ti s o l a t e dm u t u a l l y , h a sm a n yo v e r l a p p e da r e a sh o l d i n gl i n k , c o o r d i n a t i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sa n dt r i g g e r st h et r a n s f e ro fs e n s eb ye x c i t e m e n t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n de x c i t e m e n tg e n e r a l i z e t i o n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nt h ep r a c t i c e ,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su s e dt o g e t h e rw i t hf i g u r e so fc o m p a r i s o n ,h y p e r b o l e ,h y p a l l a g e ,z e u g m a , a n dv i s i o n , b u ta sa ni n d e p e n d e n tf i g u eo fs p e e c h , i t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t h e rf i g u e so fs p e e c h i ti sc l a s s i f i e db yt h ep s y c h o l o g y2m e c h a n i s ma n ds 朗1 s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r e s u l t i n gf r o ms y n a c s t h e s i a s y n a e s t h e s i aa p p l i c a t i o nd e s c r i b e sf e e l i n gh a r dt ow r i t e , m a k e st h es e n s ed e f a m i l i a r i z a t i o n , g a i n st h en o v e la n ds h o c ke x p r e s s i o ne f f e c t sa n de x p r e s s e sm o t i o na n df e e l i n gb e t t e r k e yw o r d s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f i g n e so fs p e e c h ;c o g n i t i v em e t h o d ;p r o j e c t i o n ;n s co fr h e t o r i ct o g e t h e r3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盎雪握副熬援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同艟移论文作者签名:董彳书葬2 0 0 7 年0 4 月0 8 日专砖梅v。j 、玉绪言通感研究的源起及现状一、通感研究的源起通感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现象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很早就出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中;说它年轻,是因为我们对通感的研究是相对晚近的事。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发现了通感,并在心灵论中首先提到过通感现象,在将听觉与触觉比较的基础上,他认为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因为听觉与触觉有相似之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早已有了“象知了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的诗句。1 6 - - 1 7 世纪欧洲的“巴罗克( b a r o q u e ) 诗派”和1 7 世纪英国的“玄学(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 诗派”都喜欢自发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通感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情感。1 9世纪前期欧洲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多用这种手法。到1 9 世纪中叶,对通感的运用达到了高潮,以法国诗人波特莱尔为首的象征派诗人,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波特莱尔曾将通感作为象征派的重要艺术手段,并从理论上发挥成“通感说”。他的名著恶之花( 1 8 5 7 年) 中有一首十四行诗交感,回这是他诗的宣言,被人们称之为象征派的宪章。他认为大自然的各种颜色、芳香、音响虽各具特质且互相呼应,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外界的一切又可与人的精神相对应和升华。他的“感官呼应论”后来成为象征主义诗歌派的理论基础和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然而对通感这一术语的发明、提出则是出自十九世纪的法国医学家、生理学家阿尔弗雷德伏尔皮安,1 8 7 4 年伏尔皮安在一篇有关脊髓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一个叫作“s y n a e s t h e s i a ”国的概念,用来描写由某些刺激引起的继发感觉,比如鼻子因受阳光刺激而打喷嚏。1 8 9 2年,医学家尤勒米勒特将这一术语移用于“s e n s a t i o n sa s s o c i e e s ”,他是最早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通感现象展开研究的。在文学研究中,马尔克普鲁斯特的通感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2 0 世纪。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 u l l m a n n ) 对1 9 世纪不同国域、不同语言的许多诗人作品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感觉。又译为( 呼应 或对应 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 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此词即是后来常在中西方文论中出现的术语。通感1互通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反映在言语使用中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他把人的感官功能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其中触觉为最低级感官,视觉为最高级感官,并发现通感现象中8 0 是用较低级的感官来表达较高级的感官国内对通感的研究始于钱钟书1 9 6 2 年在文学评论第二期上发表的通感一文。此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虽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对通感现象的理论概括也几乎是一片空白,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上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下至元明清。文学作品中运用通感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一乐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例。说的是:歌声上扬时,给人慷慨激昂的感觉,如似负物上举;歌声下沉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如似物体下坠;歌声转折时,如似物体折断:歌声停止时,如似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演唱时,抑扬婉转,如同一串贯穿的珍珠。例描绘的是琴声起伏变化时带给人的听觉感受:琴声轻柔时,让人仿佛看见天空中流动的白云,随风飘散的轻盈的柳絮;琴声急骤时,让人仿佛看见了百鸟群集,啁啾不已;俄而,琴声高扬,如同百鸟中一只孤单的凤凰引吭高歌,直冲云霄,结果饱经跻攀之苦,还是跌落下来。上述二例皆是将音乐的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印象,属于听觉通感。象这样的例子在古文中还有很多。例如,“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东汉马融长笛赋) 意思是说,听着笛声,就像看到了流水、看见了飞鸿。又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浩汤汤,郁郁蛾蛾”( 晋嵇康琴赋) 这是描述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上述用视觉印象表达听觉印象的通感还只是听觉通感中的一个小类,听觉还可与味觉、嗅觉、触觉等沟通,通过这些感官印象表现出来。此外,汉语通感中除听觉通感外还有视觉通感、触觉通感等,每一类都有很多小类,每- 4 , 类都对应着很多例子,因而我国文2学作品中运用通感的例子数不胜数。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钱钟书通感的发表揭开了我国通感研究的序幕,四十多年来,通感研究日益引起汉语修辞学界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张寿康、袁晖、李金苓等率先提出建立通感辞格,随后一批学者对通感作为一种辞格的资质提出了质疑,甚至加以否定。研究者们围绕通感的性质这个核心,在通感的辞格资质、通感的定义、通感的生成以及通感的分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讨,内容涉及到解剖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认知学等学科。尽管我们有大量现成的语料,但由于研究时间短,加之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虽至目前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清楚认识通感还有不小的距离。就我国目前对通感研究的现状而言,主要集中在通感的辞格资质、通感的分类、通感的解释三个方面。( 一) 通感的辞格资质研究学者们围绕通感在本质上是否属于辞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通感辞格资质的认识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通感是语言现象,是辞格:另一派认为通感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并非辞格。各派都力陈理由对自己的说法加以证明。1 认为通感是语言现象、是辞格张寿康、杨绍长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现象,主张建立通感格。袁晖详细阐述了通感是辞格的理由,认为通感具备一般辞格所具有的三个特点,即表达效果上具有生动性,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使用成分上具有变异性。他认为在语言运用中各种辞格结合在一起的例子很多,不能因通感常与其它辞格兼用就否定它的格籍。他还认为“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联觉与修辞学上的通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圆王明瑞提出:“辞格不一定都在一个平面上,就是大家公认的老资格的修辞格,也不都在一个平面上”,认为通感是辞格,“应该给通感一席之地,不能贸然开除它的格籍”。 段会杰如是说:“感觉变换或称感。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 j 】中学语文教学,1 9 8 0 ,( 3 )。袁晖对于“通感”辞格的再认识 j 扬州师院学报。1 9 8 5 ( 2 ) 。王明瑞谈通感及其分类! j 修辞学习。1 9 9 2 ,( 1 ) :2 8 3觉转移是一种自发的心理活动,而描写感觉转移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是移觉修辞格,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认为要区分作为修辞的“通感”和心理活动的“通感”李金苓( 1 9 8 3 ) 、彭泽润( 1 9 9 8 ) 等也认为通感是辞格。2 认为通感是心理现象,并非辞格秦旭卿否定了通感格,认为通感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只是辞格的心理基础之一,“如果让它在修辞格中占有一个席位,它就会要实行霸权主义”,把比喻、比拟、夸张等一批老资格辞格吃掉。o 吴士文从辞格的系统性出发,认为通感格的建立在标准上与现行的辞格系统不一致。o 邓明灿提出通感不是辞格的理由有二:其一,通感没有自己的单纯形式;其二,从通感格的形式来看,它与现行辞格系统不和谐,根本原因是因为“标准上没有同一性”其他辞格以功能、结构、方法为标准,通感以心理基础为标准。 毛晶元认为:“透感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状的心理现象,显然不能作为辞格,”它“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某些辞格构成中的心理基础”。母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于通感性质的认定,并力陈理由,甚至针锋相对,互相批驳。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通感本质的认识难以形成定论,但多数学者一般还是认为通感是修辞格( 二) 通感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通感,学者们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通感进行了分类。由于分类的标准不统一,通感分类五花八门,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i 根据感官的沟通、转化来分岳东生认为通感具有四种常见的形式,即视觉通于味觉、视觉通于听觉、。段会杰是心理现象,还是修辞方式 j 】修辞学习,1 9 8 7 ( 2 ) :4 5 - - 4 6 。秦旭卿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修辞学发凡 与中国修辞学 c 复旦大学出版杜,1 9 8 3 3 2 0 。吴士文修辞新探 c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1 2 5 - - 1 2 7 o 邓明灿是修辞方式,还是修辞基础 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3 9 ( 4 ) ;7 1 7 2 o 毛晶元通感与修辞的关系u 语文学刊2 0 0 5 ,( 1 2 ) :1 2 0 - - 1 2 2 4听觉通于视觉、视觉通于触觉。唐桂兰把通感分为视觉通感、听觉通感、嗅觉通感、抽象概念和具体境况的通感这四种形式。刘成亮把通感分为三类:视觉形象的通感、听觉形象的通感、嗅觉形象的通感,各类下面又分若干小类。其中视觉形象的通感里又可分为视觉通于听觉、视觉通于嗅觉、视觉通于触觉,听觉形象的通感可分为听觉通于视觉、听觉通于触觉、听觉通于嗅觉和味觉,嗅觉形象的通感可分为嗅觉通于听觉、嗅觉通于触觉、嗅觉通于其它感官。o 汪伯嗣将通感分为外觉与外觉沟通、外觉与内觉沟通、同觉中异类沟通三类回这些分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根据沟通和被沟通的感觉为标准对通感进行的分类。另外还有高明芬( 1 9 8 5 ) ,吕广为、李珍( 1 9 9 7 ) 等作了此种分类尝试。2 根据通感产生的心理基础来分郭焰坤先前从通感的历史演变和心理基础将其分为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产生于晋的相关联想式通感、产生于宋的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产生于当代的主观移情式通感。曰但后来他又按心理机制的性质将通感分为:由心理的共感与形象夸张而形成的通感、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o 双林按联想种类不同将通感分为:接近联想产生的通感、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关系联想产生的通感、对比联想产生的通感。o 陈宪年,陈育德根据通感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分为:感觉挪移、表象联想、意象通感。o 傅伟从审美的角度把通感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多重通感。3 根据通感与其它辞格的兼用来分。岳东生漫谈通感 j 修辞学习,1 9 9 4 ,( 5 ) :2 6 _ 2 7 o 唐桂兰论通感与创造性思维 j 江淮论坛,2 0 0 3 ,4 2 ) :1 5 2 1 5 5 o 刘成亮论通感 j 中国教育导刊,2 0 0 5 ,( 6 ) ;3 0 - 3 2 o 汪伯嗣通感分类发法j 孝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8 ) :2 9 - 3 2 o 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 j 修辞学习,1 9 9 8 ,( 5 ) ;1 1 1 2 o 郭焰坤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l ,4 9 ) ,1 1 4 1 1 9 o 双林联想产生通感 j 阅读与写作。1 9 9 6 ,( 4 ) :2 9 - 3 0 o 陈宪年陈育德通感论 j 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 6 ) :3 4 - 3 9 o 傅伟审美通感新探u 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2 0 0 4 ,( 1 1 ) :1 3 - 1 4 5王明瑞认为兼格现象是修辞格的客观存在,通感常与其它辞格兼用,并以此为标准把通感分为比喻型通感、比拟型通感、移就型通感、拈连型通感等四类。明确将通感作此种分类的学者较少,袁晖认为通感可与比喻、拈连、移就兼用,o 李金苓认为通感可与比拟、夸张、示现兼用, 还有学者陈庆汉撰文单独研究比喻型通感格,。徐洁也在单篇文章中研究过通感与比拟的兼用。o由于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我们目前对通感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种分法皆有其自身的道理,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探究通感。( 三) 通感的解释性研究陈宪年,陈育德从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探求通感的产生,认为“客观事物之间彼此存在联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大脑皮质的活动,就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现象。客观刺激物之间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多次的、反复的刺激,在大脑皮质中形成比较稳定、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反映在心理上就把各种感知、表象接通起来,并能互相引起,产生想象和联想。由神经暂时的联系而产生的想象、联想,是形成通感的心理基础。因此,人们在直接感知某一客观事物时,不仅直接引起相应的感觉,还会利用大脑中原来贮存的感知表象、经验、记忆,经过想象和联想。补充、丰富和发展它,赋予所没有直接感知的东西”,“外感而内应,方能产生通感”。从生、心理角度来解释通感的生成的还有史琼( 1 9 9 9 ) 、郭焰坤( 2 0 0 1 ) 、瞿明刚( 2 0 0 2 ) 、傅伟( 2 0 0 4 ) 、谢毅( 2 0 0 4 ) 、王彩丽( 2 0 0 4 ) 等。汪少华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通感的产生,认为“通感是信息的主体和所反映的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从以眼观物发展到以心观物的必然结果,通感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他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通感,认为通感是“感官中的特征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王明瑞谈通感及其分类 j 修辞学习,1 9 9 2 ( 1 ) :2 8 o 袁晖论现代汉语中的“通感” j 江淮论坛,1 9 8 0 ,( 5 ) 。李金苓试论移觉修辞手法 j 语文论丛( 2 )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3 o 陈庆汉,雷玉梅试论比喻型通感格 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2 ( i h1 6 一1 8 o 徐洁相得益彰一通感与比拟的兼用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 4 ) 。4 7 - 4 9o 陈宪年,陈育德通感论【j 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 6 ) t3 4 - 3 9 6到高级感官形式”,“从较易存取的概念映射到较难存取的概念”。国此外还有孙金华( 1 9 9 9 ) 、刘珍( 2 0 0 4 ) 、朱炜,徐晓梅( 2 0 0 5 ) 等也从认知这个角度来解释通感的成因。唐桂兰从语义的角度指出:“通感往往显得不合逻辑、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她认为“通感就是典型的词语与词语之间超常规的组合搭配,而且通感引起的词语与词语之间超常规的搭配体现在语义方面”。通感的认知性结构可表示为“甲感觉( 本体) + 乙感觉( 介体) = 本体固有特征+ 本体不具有特征( 乙感觉特征) ”,“在通感修辞中,本体被追加了不可能的特征”,“通感要求用来表达本体和介体的词语之间语义上有一定的跨度。语义跨度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语义距离或差别,词语之间的语义跨度越大。所表达对象之间的联系越少,差别性越大”。o 此外,从句法语义这个角度来考察通感的成因的还有於宁( 1 9 8 9 ) 、万明华( 1 9 9 6 ) 、雷淑娟( 2 0 0 2 ) 、徐莲( 2 0 0 4 )等,这类文章很少,因为传统上还几乎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研究过辞格。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探讨了通感的形成,他们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为全面看待通感提供了可能。三、本文的研究缘由、范围及所使用的方法通感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彼此相通的体验之上的一种复杂的现象,再加上我们对它的研究起步晚,因此,学者们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尴尬的境地。直到目前,对“通感的性质”这个最基础的问题都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人则认为通感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因而在通感研究的诸多方面大家很难达到默契,形成共识,更鲜有人对通感作综合性的研究。传统上对通感的研究还多停留于语言形式表面,人们一般论及的是通感的现象描述、通感的分类、通感的作用、通感与其它辞格的关系等,近年来才陆续有学者探求通感的成因,但为数很少,探究也不深入。我本人对通感产生浓厚兴趣源于中学时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是。汪少华移觉的认知性解释 j 修词学习,2 0 0 1 ,( 4 ) :1 8 一1 9 。唐桂兰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 0 0 3 ( 4 ) :1 5 5 - - 1 5 8 7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至今想来,回味悠长,作者将月光下空气中随风飘来的时有时无的清香和远处高楼上传来的若听若明的歌声类比,丰富了读者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唤起日常嗅觉、听觉相通的审美体验,引起了共鸣。在以后的读书生涯中,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写得生动、新奇的句子都几乎用了通感,于是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刻意模仿,居然效果甚佳。但那时我还只知道能用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但不知道缘由为何,现在终于有机会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运用归纳、比较、例证等方法,拟从通感的性质、通感的定义、通感的辞格资质、通感产生的原因、通感的分类、通感与其它辞格的关系等角度来全方位考察汉语中的通感,。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通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通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从多学科相结合的立体视点来考察通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加深对通感本质的认识。文章的具体结构是;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通感的性质,提出了本文的定义。第二章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认知学的角度来解释通感的成因第三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给通感分类,分别从心理机制和从感觉的转移来划分。第四章从修辞学角度指出通感与其它辞格的关系及兼用。第五章从美学角度指出通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语言中的通感区别于心理学上的通感。为了区别语言中的遇感和心理学上的遇感我们把心理学上的通感称为“感觉互通”或“备感官相通”此外,其它学者提到的。移觉”、“联觉”原本指的是通感。为了行文方便。在本文中都一律称为通感8第一章通感的性质及定义一、通感的性质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o而通常情况下,五官感觉是各在其位、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对事物的属性作出相应的反应,如视觉对事物的色彩、大小、高低、远近等作出反应,味觉对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作出反应。庄子天下认为:“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圆苟子正名也认为:“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类人,他们的感官功能相互混淆。如有人听到某个语音时就能感觉到某种色彩,有的人在尝到某种鲜汤时就能看到某种颜色这种特异病例就是“感觉互通症”。心理学家们对这类人作过脑血流图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听到语音或尝到味道时血液会大量流向那些与视觉有关的脑区,而在通常情况下,血液应该充盈于与语音或味道有关的脑区。 这种“感觉互通症”是不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经验相通”呢? 显然不是,“感觉互通症”患者只是极少数人由于生理上的异常构造而造成的感官相通,而大多数人是正常的,没有异常的生理结构,因而没有患“感觉互通症”陈宪年、陈育德说:“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的、直接的、相应的感受,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前者称为中心感觉或主导感觉,是真实的,属于正常心理:后者称为派生感觉或伴随感觉,是虚幻的,属于变态心理。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辨证统一,五官感觉相互沟通,相互为用,不分彼此,即形成通感一。 陈宪年、陈育德所定义的通感实质就是心理学上的“感觉互通”,这段话虽然说得不正确,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o 钱钟书七缀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5 6 o 庄周庄子 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o 苟况苟子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9 o 褚孝泉通感考 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 4 ) ;8 7 - - 9 1 o 陈宪年,陈育德遥感论 j 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 6 ) ;3 4 - - 3 9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客观事物时确实有“主导感觉”和“伴随感觉”,由于不同感官获取的信息强度各不相同,因而会出现差异,获取信息最强的感觉是“主导感觉”,获取信息较弱的感觉是“伴随感觉”,二者皆是正常心理。如,我们观察“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气流上下跳动的红颜色,其次才感觉到它的温暖,可以说,此时的“主导感觉”是视觉,“伴随感觉”是温觉,经过多次的反复感知,已形成了一种直觉,一提到“火”,就能感觉到它的温暖,于是颜色就变得有温度了。“感觉互通症”患者是由于特异的生理构造出现各感官功能的错位,者跟日常经验感官相通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概念正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有感觉相通的体验,在语言中我们可借助这一体验用某一感官范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感官范围的事物印象,由此形成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通感由此产生语言中的通感与现实生活中的各感官相通的心理体验是否是一回事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证:其一、两者不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所表现的内容的关系,即,语言上的通感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实际上,作者写下“风随柳转声皆绿”的句子对并没有真的一听到声音就看到了绿色,否则作者就是。感觉互通症”患者,假如他是“感觉互通症”患者,那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通感存在的现象又做如何解释呢? 由此看来通感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作者写下这样的诗句只是用视觉印象表达听觉印象,其目的是造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其二、语言中通感的形成需要创作者的主观努力,而现实中各感官相通的体验无需人们的主观努力。人们日常经验的感官相通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自发地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直觉,“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皆是这样,它的发生无需人们的主观努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梅子酸涩,一吃满口生津”的体验,因而一看到梅子或一听说梅子就满口生津,不再口渴,三国时的曹操正是巧妙利用了士兵的条件反射,才没贻误战机。o “谈虎色变”、“画饼充饥”也是这样,因为人们有“老虎凶猛要吃人”、“饼子可用来填饱肚子”的常识,因而一谈到老虎,连脸色也变了,一看到饼子( 即使是虚幻的) 就立刻觉得饱了而语言中的通感o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1 0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日常经验感官相通的体验,在语言中主动地、创造性地用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其意图是获得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由于它突破了人类感官自身的限制,o 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不同感官的审美体验,引起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因而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学表现手法,受到历代大家的青睐。那么通感是否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呢,我们是否可用任何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 实际上人们可用味觉印象表达视觉印象,反过来却不可用视觉印象表达味觉印象,因而常说“甜蜜的微笑”,却不可以说“微笑的甜蜜”,人们可用味觉印象表达听觉印象,却不可用听觉印象反过来表达味觉印象,因而有“甜甜的嗓音”,没有“嗓音的甜甜”;事实也证明,视觉、听觉之间的通感经常发生,“花朵”可“叹息”、“声音”可“闪烁? 、“鸟语”呈“红”、“鸡声”显“白”、“明星窃窃私语”等,难以穷尽。然而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通感则很少发生,这决不是因为缺少表达此类感官印象的词汇,语言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各感官之间的沟通如此不平衡。褚孝泉说“通感的构成有其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比如以触觉来形容视觉的话,红色只可说是暖,蓝、绿只能说是冷,以听觉来形容视觉的话,鲜亮的色彩只能说是闹,而素淡的色彩只能说是静,以触觉来形容听觉的话,高频率的声音只能说是尖,而低频率的声音只能说是钝,这样的结合罕见错失,并且历古今而不移,越中外而一致,据此可以说只有一定的感知心理因素决定通感的形成。”o 这段话也证实了通感并非仅仅只是语言现象,它的形成还要受认知规律的制约,它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这将在以后的论述中详细论及,此处不再累述。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通感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语言现象,但这种语言现象又要受认知规律的制约,它同时又是一种认知方式。正如褚孝泉所说:“文学中的通感实质上并不是心理学上的感觉互通症的表现,但它又与感知心理密切相关。在客观方面它取决于感觉之间的固定联系;在主观方面则来源于感知的类比变化。从根本上说通感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只存在。作者写下通感用句时并没有真的发生各感官相通。褚孝泉通感考 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 4 ) ;8 7 9 1 1 1于语言表述之中,它产生的前提是语言的概念系统的指称能力”m二通感的定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通感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如何来定义通感呢?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传统语言学对通感的定义。( 一) 传统的定义我国语言学界对通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另一类则认为通感并非心理现象,而是语言现象。1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类定义又可归纳为两小类。( 1 ) 将通感直接等同于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陈宪年、陈育德认为:“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的、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9承龚继锋认为:“通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转化,相互沟通。”。此类定义要么指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 要么认为“通感是日常各感官的相通”,其共同点是都直接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 2 ) 将通感间接等同于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修辞通鉴认为:“移觉,即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人们通过眼摄取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耳听取外界的各种声音,通过鼻闻到各种气味,通过舌尝到各种味道,通过身体触到身边的许多事物。由于生理的原因,这些感觉可以相互变通。故移觉又称通感。”回张绍康、杨绍长指出:“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褚孝泉通感考 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 4 ) :8 7 - - 9 1o 陈宪年。陈育德通感论 j 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 6 ) ;3 4 - - 3 9 。龚继锋为散文增色的通感 j 初中生必读,2 0 0 3 ,( 9 ) ;1 9 - - 2 0 。成伟均修辞通鉴 m 北京:中周青年出版社,1 9 9 1 4 5 6 - 4 5 9 1 2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相互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升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移觉要靠词语的移用才能实现,移用过程中,又往往要借助比喻的手段使感觉的转换更为形象、生动。”回。修辞通鉴的“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实际上表达的就是杨绍长的“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修辞通鉴的“由于生理的原因,这些感觉可以相互变通”实际上就是杨绍长的“凭借感受相通”这两个定义浓缩一下就成为“通感,就是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因为感受相通,通感形成”事实上正常人的感觉不可能转移,能转移的只有“感觉互通症”患者,日常人们有感觉相通的体验是由于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共同作用于感知者的不同感官造成的,当人们某一感官再次受到特定事物的刺激,就会联想到跟此属性相关的其它方面的属性。第二类定义显然是受了第一类定义的影响,定义者想区别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和“( 语言上的) 通感”,但又没弄清二者的关系,误认为前者是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和对象,后者是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因而在表述上企图将二者杂糅,其结果是使得定义含混不清。第二类定义不同于第一类定义的地方是:要区别“( 语言上的) 通感”和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但不管定义者是如何想的,第二类定义实际上将通感间接等同于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其实质也认为通感是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此二类将通感定义为心理现象是有其依据的。通感在英语里称为“s y n a e s t h e s i a ”,通常译为“通感”或“通感隐喻”,源于希腊语,其前缀“s y n ”表示“一起”、“一样”、“共”或“连通”,“a e s t h e s i a ”表示“感觉”,整体意为“as t i n m l u sa p p l i e dt os h e o ft h ef i v es e n s e sp r o d u c e sar e s p o n s ef r o mt h eo t h e r s ”,即“作用于五大感官之一的某种刺激引起其他感官的反映”。它最初是作为心理学术语提出的,再加上日常生活中人们确实有感觉相通的体验,如看到红、橙、黄等颜色可能引起暖的感觉,看到绿、蓝、紫等色可以引起冷的感觉。但通感毕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有符号表达的形式,它不同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只是它产生的基础。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 j 中学语文教学,1 9 8 0 ,( 3 )1 3通感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日常生活感官相通的体验,诗人写下。鸡声白”的诗句时,并没有一昕到“鸡声”就看到了“白色”,他只是利用了“雄鸡伴唱曙色”这个常识,把“鸡声”与“自”并置,表达了“天快亮了,鸡开始打鸣”这一丰富的意境,因而通感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此二类定义的实质是把通感等同于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将通感看作一种心理现象。2 ,通感是语言现象汪少华指出:“移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际时用属于乙感觉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觉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辞海中解释:“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说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o二此类定义将通感看作一种语言现象,认为心理上的“各感官相通”只是通感产生的基础,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传统上对通感的认识,要么否认通感是语言现象,要么承认通感是语言现象,都未涉及到通感受认知规律制约这点。我们认为,通感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认知活动,而对通感的定义理应包括认知因素。( 二) 本文的定义通感,是我们在思考或交际时用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同时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受认知规律的制约。此定义不同于传统的地方,是既承认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承认它是一种认知方式。汪少华移觉的认知性解释【j ,修词学习2 0 0 1 ( 4 ) :1 8 - - 1 9 。辞海( 增补本) 【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6 3 3 2 5 1 4先前的分析证实了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通感是否是辞格呢? 下面我们重点谈谈通感为何是一种辞格,至于通感如何作为认知方式问题将在第二章详细涉及,在此不累赘述修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的语言模式,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固特定功能指的是修辞本质上要使语言具有好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深刻、有力,就是好的表达效果。吴士文认为:“特定功能应包括下述四个内容:第一,给人们以生动的形象感;第二,在词句方面,不是在声音、形体方面给人们以形式上的美感或新奇感;第三,给人以弦外之音的婉曲感;第四,具有左右人们心灵的力量感。作为辞格,必须具有四项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内容,否则,就不能成为辞格。”罩通感至少符合第一条:给人们以生动的形象感。我们看一看下面例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纷纷扬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吴士文在修辞格的定义及其它中将辞格定义为: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其中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的提出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吴士文是在唐锇、陈望道,张弓、林裕文、郑远汉,濮侃、袁晖、刘焕辉和辞海关于辞格的定义或说明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吴士文自己也说;“九个定义或说明都注意到了特定功能说一“九个定义或说明中有六个注意到了特定结构说 ,“九个定义或说明中有七个注意到了特定方法说伸由此可知,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是大家所公认的只不过是由吴士文经过概括总结出来t 说得更精炼、更准确罢了特定类聚系统是吴十文自己给添进去的。是他个人的观点吴士文认为,特定类聚系统是指:范围上的全异性、标准上的同一性,命名上的一贯性、层次上的平面性这四个方面。但我们认为辞格的系统性有问题就是吴士文自己承认的老资格的辞格仅在范围上就没有全异性。他认为,。范围上的全异性指的是各个辞格在范围上须是互相捧斥,互不包容。否则就会出现一你中有我t 我中有你撕掳不开的混乱局面”拿移就和比拟来说。我们认为二者在范围上就没有全异性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 中指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根据我们的理解,移就就是把形容甲的形容词移用于乙,并且大多构成定中结构,多把形容人的用于非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