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西汉帝陵陪葬制度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帝王陵墓陪葬制度自先秦时期已初显端倪,自西汉高祖长陵正式创立,逐渐 发展成为帝王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到景帝、武帝时期,陪葬制度基 本发展成熟并确立。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这对汉景帝阳陵开展了较为 全面的工作,这为西汉帝陵陪葬制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笔者多年从事汉 阳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同时也对西汉帝陵做过翔实、全面的调查。在对汉阳陵陪 葬墓进行发掘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更加加深了这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 上,试就汉阳陵陪葬墓现有的发掘资料及其他帝陵的相关调查资料,结合文献, 对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制度做一初步的探讨。 初步认为西汉帝陵的陪葬制度是对商周以来的单纯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丧 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扩大陪葬者范围的同时也严格规定了陪葬者的身份;西 汉帝陵陪葬制度经汉高祖长陵的首创,至景帝时期已基本成熟并确立:西汉帝陵 陪葬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受到了政治制度、土地关系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 时汉高祖个人的出身背景也对该制度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陪葬帝陵的 高官贵族的墓地,也同时作为其家族墓地等等。这些均对后世帝陵的陪葬制度有 着深远的影响等。 关键词:西汉帝陵陪葬墓陪葬制度阳陵 a b s t r a c t t h es y s t e mo fa t t e n d a n tt o m b ,t h et o m bb u r i e dw i t ht h ed e a de m p e r o r , h a s a p p e a r e db e f o r eq i nd y n a s t y ,a n d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m p o n e n t o f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s y s t e ms i n c ee m p e r o rg a o z uo fw e s th a nd y n a s t yb u i l tt h e c h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j i n g d ia n de m p e r o rw u d i , t h e s y s t e m h a sa l m o s t p e r f e c t l yd e v e l o p e d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 s i n c e19 9 0 s ,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w o r kw h i c hw a sr o u n d l yd o n ea ty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o fe m p e r o r j i n g d i ,h a sa c c u m u l a t e da b u n d a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s y s t e mo f a t t e n d a n tt o m bi nt h e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o ft h ew e s th a nd y n a s t y t h ea u t h o rh a da c a r e e ro ff i e l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w o r ka ty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f o ry e a r s ,a n dh a sm a d ea t h o r o u g ha n dr o u n d l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o t h e re m p e r o r st o m b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e x c a v a t i n gt h ea t t e n d a n tt o m ba n do r g a n i z i n g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 h a dad e e p l yr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a t t e n d a n tt o m bs y s t e m o nt h i s b a s i s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i n e dt h ec u r r e n te x c a v a t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a ty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 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i n f o r m a t i o no fo t h e r e m p e r o r sm a u s o l e u m 、析t l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 ,d o n e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s o nt h ea t t e n d a n tt o m bs y s t e mo fe m p e r o r m a u s o l e u mi nw e s th a nd y n a s t y t h ea u t h o rs a y st h a tt h ea t t e n d a n tt o m bs y s t e mi n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o fw e s t 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r e s u ko fs u c c e s s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u n e r a ls y s t e mb a s e do n p u r e l yc o n s a n g u i n i t ya n df a m i l ys i n c es h a n ga n dz h o ud y n a s t y , r e f l e c t st h a te n l a r g e s t h er a n g eo fp e o p l ew h ow a sb u r i e dw h i l el i m i t sh i ss t a t u ss t r i c t l y ;t h es y s t e mw h i c h c r e a t e db ye m p e r o ro a o z ua tc h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h a sa l m o s tp e r f e c t l yd e v e l o p e d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j i n g d i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t h es y s t e mh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c h a n g eo f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l a n d o w n e r s h i pa n do t h e r a s p e c t s ;t h es y s t e mh a s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o u n t e r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e dl a t e r e r e k e yw o r d s :e m p e r o rm a u s o l e u mo fw e s th a nd y n a s t y a r e n d a n tt o m b ,s y s t e mo f a t t e n d a n tt o m b ,y a n g l i n gm a u s o l e u m 插图目录 图1秦始皇帝陵园遗址分布图7 图2长陵陵区遗址平面分布图1 2 图3安陵陵区遗址平面分布图1 4 图4霸陵陵区遗址分布平面图1 5 图5阳陵陵区遗址分布平面图1 6 图6y m i 墓园平面图1 7 图7y m 2 墓园平面图1 8 图8阳陵东区陪葬墓园钻探平面图1 9 图9m 7 4 0 k 2 平剖面图2 4 图1 0b p i y 9 墓园平面示意图2 5 图1 1茂陵陵区遗迹平面分布图2 8 图1 2 平陵陵区遗迹平面分布图2 9 图1 3 杜陵陵区遗迹平面分布图3 0 图1 4延陵( 1 ) 、康陵( 2 ) 、渭陵( 3 ) 陵区遗迹分布图3 1 图1 5 义陵陵区遗迹分布图3 2 图1 6 司马道北第一排1 0 号墓园及m 7 4 0 发掘现场4 2 图1 7m 7 3 2 平剖面图4 3 图1 8m 6 0 0 平剖面图4 6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瓤 指导教师签名: 节r 月蟠日 卅年r 月硇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才驴r 御j - 月) g - 日 i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关于陪葬的概念界定及本文的讨论范围 关于陪葬、陪葬墓等考古学术语历来为专家学者所用,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定 义。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陪葬有两个释义:一种即“殉葬”,另一种为古代 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坟墓的近旁。笔者认为,陪葬与殉葬虽然都 是针对主墓而实行的一种葬制,但其性质和含义有着极大的区别:1 殉葬是强迫 的而陪葬是基于自愿的;2 殉葬者的身份相对于主墓而言是低贱的、下层的,而 陪葬者的身份相对于主葬者是有着血缘或臣属关系的:3 殉葬者是必须和主葬者 同时下葬的,而陪葬则是在陪葬者自然死亡之后进行;4 殉葬者是葬在主墓的墓 道、二层台、封土等位置或集体葬在主墓近旁,而陪葬者是有自己单独的墓葬, 这与殉葬或陪葬者的下葬时间不同也有一定的关系;5 从陪葬的起源或发生的角 度而言,陪葬的出现受到了殉葬制度的影响,他们都是“事死如生”观念下体现 着不同文明程度的丧葬形式。有的学者认为“陪葬是专指埋在帝王陵墓近旁的死 者或其坟墓,如“陪葬 、“陪葬墓”等。陪葬是一种政治待遇,往往经过恩 准。 1 这种界定是比较贴切的。另外,文献还记载有“从死”之制,“十九年, 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 亦在从死之中”史记秦本纪。“从死”在表面含义上似乎是由于从死者自愿 许诺从死而具有陪葬的意义,但从其本质来讲,和后来的陪葬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杜预云“以人葬为殉也 ,同时从三良臣从死之后“秦人哀之 的情况来看,其 本身的意义还是属于殉葬,并非荣耀感很强的陪葬。 本文所说的陪葬是指与帝王有血缘关系或君臣关系的人,基于亲情或忠孝的 观念,并得到了帝王的赐予或恩准,在其自然死亡后,单独葬在君王陵墓的近旁, 以寄托情思或忠孝之义。本论文所讨论的陪葬、陪葬墓、陪葬制度只针对西汉帝 陵。在其渊源追溯上,专指先秦时期的王侯陵墓。 第二节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对于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向来是秦汉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多年来,围 1 王学理,论秦汉陵墓的从葬之制,王学理秦汉考古文选,三秦出版社,2 0 0 8 年9 月。 1 第一章绪论 绕西汉帝陵开展了诸多的调查、测量、勘探及发掘工作。诸多学者也针对西汉帝 陵各个方面如陵园形制布局、陵墓封土、外藏坑、礼制建筑、陵邑、陪葬墓等等 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限于调查资料的概括性及发 掘资料的相对短缺,关于陪葬墓的专题研究及陪葬制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上 世纪9 0 年代以前,在西汉各个帝陵的调查简报中对于陪葬墓也只是针对其外形、 分布等情况做了简单的描述,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编著的西汉十一陵1 对各 陵陪葬墓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在书中对西汉帝陵的陪葬墓作了比较系统的研 究。同时,石兴邦先生等的长陵建制及其有关问题一汉刘邦长陵勘察存记2 、 刘庆柱、李毓芳的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3马永赢先生的试论西汉帝陵陪 葬墓4 等文章均对陪葬墓及其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 西汉诸陵陪葬墓的发掘在上世纪9 0 年代以前,也只有零星的、局部的发掘, 如高祖长陵的陪葬墓之一一杨家湾汉墓5 、安陵十一号陪葬墓6 、茂陵一号无名冢 一号从葬坑7 等;上世纪9 0 年代末期以后,汉阳陵陪葬墓园的全面勘探及大面积的发 掘8 ,使得我们对阳陵陪葬墓的认识更加地深入。同时也为探讨西汉帝陵陪葬制度的相关 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第三节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主旨是讨论西汉帝陵陪葬制度的确立、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帝王陵墓 陪葬制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对目前考古发现的商周王侯陵墓及其家族公墓地中 的陪葬墓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记载,对此时期王侯公墓地中陪葬墓的出现进行 了分析。其次对秦公陵园、秦东陵及秦始皇陵等陵园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尤 其是通过对秦始皇陵的形制布局的分析,认为其已明确划定一定区域作为陪葬墓 区,但从制度的角度而言,仍不是很明确。最后,依据考古学分期,对西汉帝陵 陪葬墓进行了分析论述,阐明了西汉帝陵制度自长陵创立以来,经安陵的发展及 阳陵的确立基本成为定制;同时,也充分考虑到陪葬制度作为帝陵制度的一个组 1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9 8 7 年7 月。 2 石兴邦,马建熙等:长陵建制及其有关问题一汉刘邦长陵勘察存记,考古与文物1 9 8 4 年第2 期。 3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6 辑,1 9 8 3 年。 4 马永赢:试论西汉帝陵陪葬墓,考古与文物2 0 0 4 年增刊( 汉唐卷) 。 5 陕西省文管会等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成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7 7 年i o 期。 6 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察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考古1 9 8 1 年第5 期。 7 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文物1 9 8 2 年第9 期。 8 焦南峰等:汉景帝阳陵发现陪葬墓园,中国文物报,1 9 9 9 年1 1 月1 4 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部分,其发展演变也受帝王个人喜好、陵园总体规划设计以及当时的政治、经 济及思想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 本课题的资料支持主要为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文献资料、以前学者的研究 成果等。其中以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为主。 第二章西汉以前王侯陵墓的陪葬墓 第二章西汉以前王侯陵墓的陪葬墓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有了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原始的宗教,“事死如 事生 的观念也因之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出现,逐 渐形成了原始的氏族制社会并开始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期,以血缘关系 为主要依据而采取的族葬制度已发展至成熟阶段。诸多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表 明,在同一个氏族墓地中,已经出现有墓葬间相对位置较为靠近、墓主年龄差距 较大( 可能为父子或母女关系) 等同性合葬的埋葬现象,这种出于血缘或亲情的 考虑而采取的丧葬形式,从某种层面理解也己具有一定的陪葬观念。新石器时代 晚期以后,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以及阶级的出现,丧葬制度在上层阶级的墓葬 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在一些中心聚落公共墓地里富人和平 民的墓区出现了分离现象,氏族公共墓地的制度开始被打破1 ;红山文化的积石 冢群,“石冢大都成方形,少数为圆形,大中小型积石冢在规模、随葬玉器的数 量上差异显著,昭示死者的身份地位有明显的等级差别”2 、良渚文化的祭坛大 墓3 等。在这种等级化日益明显加剧的情况下,上层人士诸如氏族首领等其权力 日益加大,作为在丧葬形式上的反映,殉葬及陪葬的出现已成为必然。 第一节商周时期王侯墓地及其陪葬墓 1 王侯墓地发现概况 商代之时,基于地缘政治的国家形态基本确立,王权日益强化,王墓的规模、 葬制不仅大大高于一般墓葬,而且集中埋葬于一处。这种仍带有氏族遗痕的集中 埋葬方式,可以说是周代公墓制的前身。周代时已经将王或诸侯的墓地( 公墓) 和一般贵族及平民的墓地( 邦墓) 明确分开,王室及诸侯方国国君( 或包括家族、 宗族成员在内) 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这对于 商代的王侯集中埋葬制度是一种继承,但此时血缘关系的远近已经不是考虑的唯 一原则,死者的身份地位已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商代王陵的发现主要是在安阳殷墟西北岗、后岗等商代后期的王陵区, 1 山东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 2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h 5 版社,2 0 0 4 年6 月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 9 8 8 年第l 期: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8 8 年第l 期。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外有山东益都县苏埠屯商代晚期大墓、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等,可能为方 国墓地。西周早期的王室墓地至今没有发现,但是周代分封的诸侯方国的公墓地 已经发现多处,主要有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公族墓地、河 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河北平顶山应侯墓地、山 东临淄齐故城河崖头村姜齐公墓区、山东滕州市薛侯墓地、陕西韩城梁代村芮国 墓地、河南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公墓地、河北易县燕下都九女台一虚粮冢公墓地、 山东临淄田齐公墓地等。另外作为独立陵园制萌芽状态的王侯陵墓也有发现,如 春秋中晚期的凤翔秦公陵园、战国中晚期的临潼秦国芷阳东陵区、河北平山中山 王墓、河南邯郸赵王陵、河南辉县魏王陵等。 2 陪葬墓概况 上述无论王侯公墓地还是陵园的发现与研究,都为我们解读先秦时期的陵寝 制度并从中窥探陪葬制度的渊源提供了可能和线索。赵化成先生对这些王侯公墓 地及陵园做了全面的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商周时期“集中公墓制 的特点,明确 了诸侯国君、国君夫人、贵族、平民等在公墓地埋葬情况1 ,对于我们认识讨论 这些墓地中的陪葬墓的发展及根源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此时期虽然公墓地已经出现,尤其是周代的“集中公墓制”是基于“周礼” 及“宗法制”的框架之下,但在各诸侯国中由于地域及其他因素的不尽相同,也 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赵化成先生根据墓地内埋葬主要成员将这一时期的公墓地分 为四个类型2 :1 ,商代只埋葬商王的“公墓制”;2 ,商周时期埋葬诸侯国君及其 夫人的“公墓制”;3 ,周代国君、国君夫人、贵族、平民共处同一墓地的“公墓 制”;4 ,每代国君具有相对独立的墓地的“公墓制”。至于这四种类型的区分等 问题不是本论文要探讨的重点所在,此不赘述。 在这四类墓地中无论其公墓地的布局或者是界限的划分如何,均有陪葬墓的 发现,如后殷墟商王陵区的后岗、西北岗3 、北赵晋侯墓地的个别侯墓有小型的 陪葬墓4 、上村岭虢国墓地中规格较高的3 0 多座铜器墓期周围一般有若干出陶器 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2 0 0 6 年第7 期。 2 同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9 月。 4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 9 9 2 年天马一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 9 9 3 年第3 期;灭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 9 9 4 年第1 期;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 第三次发掘,文物1 9 9 4 年第8 期;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 9 9 4 年第8 期;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 9 9 5 年第7 期; 5 第二章西汉以前王侯陵墓的陪葬墓 的小型墓1 、琉璃河黄土坡西周燕国公墓地m 1 1 9 3 的南边,有几座同时期的小型 墓葬2 。这些被初步判断为陪葬墓的小型墓,其时代和主墓相同,从其分布上也 暂时也看不出任何的规律,但是距离主墓较近。虽然现在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这 些小型墓葬和主墓之间的更具体的诸如血缘、家族等关系,但根据其与主墓之间 距离较近、时代较一致、身份有差异( 由随葬品的多少和好坏所反映) 等情况来 看,应该是陪葬于主墓的,与同时期的殉葬有着本质的区别。 周礼载“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但是从 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周代的公墓地中的陪葬现象虽然有之,但并不能反映出一 定的规律来。这与目前发掘资料本身的不完整以及我们对发掘资料的客观的不能 充分认识所导致。 第二节秦始皇帝陵陪葬墓的发现与研究 春秋时期秦公雍城陵园是当时集中公墓制之下的一种新的墓地形态,最先表 现出了独立陵园的萌芽形态。雍城陵区已探明“陵区范围东西长约7 公里,南北 宽约3 公里,总面积约2 1 平方公里,陵区的西、南、北侧均发现有宽2 7 、深 2 - 6 米的隍壕作为其防护屏障。在这一范围内已探出4 3 座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 “这4 3 座大墓和车马坑发掘者将其归为1 3 座陵园,但有长方形或梯形围墓兆沟 的只有8 座,并可分为单兆和双兆两种类型,其余的则没有发现陵园兆沟 3 , 在统一规划的整个秦公雍城陵区( 集中公墓) 中的这些具有单独围墓兆沟的秦公 墓区,应看作是后来独立陵园的种萌芽。最近,在雍城秦公陵园的6 号陵园内 兆沟以外钻探出大量的小型墓葬,初步推测其可能为6 号陵园内秦公墓葬的陪葬 墓4 。笔者认为这种陪葬虽然有单独的墓穴,但其殉葬的性质是很大的。 到秦公芷阳陵区,“发现有四座陵园和若干座带封土的大墓,这四座陵园彼 此相距稍远,约在1 5 0 0 米以上,每座陵园占地范围都较大,陵园周围有人工开 凿或是利用自然沟壑修正而成的兆沟,陵园内有主墓、附葬墓、陪葬墓、地面建 筑设施等5 ”。虽然目前对于这四座陵园的属主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从其形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上村岭虢周墓地,科学f 版社,1 9 5 9 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琉璃河1 1 9 3 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 9 9 0 年l 期。 3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5 年第2 期。 4 资料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待刊。 5 张海云,孙铁山:秦东陵调查记,文博1 9 8 7 年3 期。 6 日北 学¥论女 布局而言,相比之秦雍城陵园芷阳陵区的陵园规模逐渐变大,设施趋于完善, 尤其足在陵园内设置陪葬墓的做法,对于后来的秦始皂帝陵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 的参考价值。 秦始争统一六国之后,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国家形 态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其即位之处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骊山陵园,其陵园 也是与雍城秦公陵园、芷阳秦公陵园等的形制布局一脉相承并有极大发展。 秦始皇陵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重城垣。陵的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半部,呈覆 斗形,有三级阶梯,顶部平坦。内外两重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长1 3 5 5 、 宽5 8 0 米。内城的叶 部有条东西向的墙把内城分为相等的南北两区。北区又有条 南北向的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半。外城长2 1 6 5 、宽9 4 0 米。内外城的四面均有门, 其中外城四面各一门,内城东、南、西三面各一门,北边两门,中部的东西向的 隔墙有一门,共六门。 图1 秦始皇帝陵园遗址分布图 豢俑 古n 枭鼎自陵马俑m 物1 :m i l 1 9 8 3 年m 7 第二章西汉以前王侯陵墓的陪葬墓 在秦始皇陵区范围内发现的其他墓葬除修陵人墓地外大致有6 处1 1 6 座墓 葬,他们是“位于陵园封土西北角的一座甲字形墓;内城东区的3 3 座墓葬; 西侧内外城之间的6 1 座中小型墓;东内外城之间的3 座小型墓葬。外城之外的 有上焦村的1 7 座墓葬;兵马俑坑附近的一座甲字形墓葬h 。对上述的几处 墓葬区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几处墓葬区并非全都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墓。 上焦村西墓地钻探发现墓葬1 7 座,墓穴均为东西向,排列较为规律,南北 成列、东西成排分布。发掘了8 座,其中“甲字型墓2 座,斜坡墓道洞室墓6 座, 葬具均为一棺一椁,一座未见人骨,棺中仅一把铜剑;其余7 座墓中的人骨,只 有一具骨骼完整,其余六具都身首和肢体分离,当为肢解而死。完整的那一具骨 骼的上下颚左右交错,亦似死于非命。七具骨骼为五男二女,平均年龄3 0 岁左 右。锄另外,这8 座墓中均程度不同地葬有金、银、铁、陶、漆器等物品,尤 其是刻有“荣禄”和“阴嫂”字样的两枚铜印和一件刻有“少府”二字的银蟾蜍 的出土,显示了这些墓主人有着较为高贵的身份。有专家联系文献记载的秦二世 胡亥夺位之后,为剪除异己,曾诛杀大臣及诸公子。“二世杀大臣蒙毅等,公子 十二人戮死咸阳市,十公主砘死于杜”( 史记李斯列传) 等相关记载,认为 这批墓葬的主人可能是被二世杀戮的大臣或秦始皇的其他子女,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虽被杀戮,但仍然被按照高规格的葬制,用棺椁及丰富的随葬品,葬于秦始 皇陵园附近。 兵马俑三号坑西侧的甲字形大墓的规模较大,是目前秦陵附近发现的除始皇 陵外规模最大的墓葬,学者们对该墓墓主身份和墓葬的性质有着多种的推断,但 每一种观点均没有充分的证据。考虑其如此之大的规模,暂可将其视为始皇陵的 陪葬墓。其余3 处墓地均位于陵园外垣墙以内,除去封土西北处的甲字型墓葬规 模较大、单独一处外,其余两处均有规律地分布。内城东北部小城是内城垣北部 靠东的一个封闭的小区,南北长6 7 0 米,东西宽3 3 0 米,此处钻探出墓葬3 3 座, 均面南背北,南北向三行排列: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墓地,位于西门以北3 0 米处,四周有夯筑的墙垣。东西长1 2 0 米,南北宽6 0 米。在其中间又有一道南 北向的隔墙将其分割成东西两区,勘探所发现的6 1 座墓葬均位于东区,西区未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皂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帝陵同考古报告( 1 9 9 9 ) ,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现有墓葬或建筑遗址。这批墓葬方向多为北或西,排列有序。较为特别的是在 钻探中未发现墓葬内的任何遗迹遗物,似乎为一座座空墓。有专家据此推断这是 一批筑成而未使用的空墓。 上焦村墓地若真能和文献记载的对应起来,说明那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特定事件。虽然整个墓地内墓葬的排列较为规律,但从发掘的8 座墓来看,墓主 几乎全为非正常死亡。因此,严格来说不是始皇陵的陪葬墓。3 号兵马俑坑近旁 及封土西北角的两座甲字形大墓,均为单体墓葬,虽然未进行发掘,但考虑其规 模较大,且距离始皇陵的距离较近,暂可认为其为陪葬始皇陵的陪葬墓。另外两 处位于陵园外垣墙以内的墓地,处于整个陵园的核心区域内,各自排列整齐、分 布规律,每个墓地均经过事先规划设计,各自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因此,可以视 做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墓区。有的学者根据文献“二世日:“先帝後宫非有子者, 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 史记秦始皇本纪) 等相关记载分析, 认为内城东北角小城内的墓葬位于内城东北的小城之内,其身份特殊,可能为秦 始皇帝后宫嫔妃的从葬墓。此墓地未进行发掘,仅备一说。无论该两处墓地埋葬 的是何人,作为陪葬区而言,这两处区域是经过预先设计规划的。这应是承袭了 芷阳陵区在陵园内设置陪葬墓区的做法。 第三节西汉之前王侯陵墓陪葬墓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对西汉之前的王侯墓葬的陪葬墓有如下的认 识: 1 、在商周时期仍带有氏族族墓地遗痕的公墓地所反映的主要关系仍为血缘 及亲族关系,王权及个人身份等级是公墓地所要传达的信息主旨。陪葬墓仅是整 个墓地中很小的组成部分。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陪葬墓形制较小,分布没有 规律,目前也无充分证据来说明陪葬墓墓主与主墓葬墓主之间的关系。 2 、文献记载“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 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三,第 3 4 6 页。) 在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下,这类诸侯多包括或多或少有着血缘关系的宗 族成员。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封地于山东营丘,但其并未就国,而 是留做太师,死后葬于周王室墓地附近。但其五世之后,又归葬其封地的族墓地。 因此,周文王所创立的诸侯列葬之礼,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陪葬制度。 9 第二章西汉以前王候陵墓的陪葬墓 3 、独立陵园的产生及其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专门陪葬墓区出现的必然 条件。 4 、秦始皇陵确立了独立陵园制,陵园内设置专门的陪葬墓区,虽因其国祚 太短、亡国较快以及几处墓地均未进行发掘而无法进行系统讨论。但其对以后西 汉帝陵陪葬墓区设置及陪葬制度确立的影响不容忽视。 l o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汉高祖长陵陪葬墓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中央集权制创立于秦代,但秦代仅存 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应该说是完成于西汉。 作为陪葬制度,也不例外。因此考察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的分布,对于我们讨论 西汉初期陪葬制度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概况 长陵为汉高祖刘邦及吕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帝后陵墓建在同一个 陵园,帝陵居于陵园中部偏西位置,坐西面东,后来居于帝陵东南约3 0 0 米处。 陵园围墙中间各辟一门,未发现门阙遗址。陪葬墓主要分布陵园东直至泾河南岸 的广阔地域上,东西绵延约8 公里。上世纪7 0 年代初仍保留封土的陪葬墓有6 3 座,多为南北方阵排列,成组分布。陪葬墓的封土主要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形 等3 类,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些陪葬墓旁侧还有建筑遗迹及砖、瓦残片等。 上世纪7 0 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长陵陪葬墓中的两座墓葬。其位置在今 成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杨家湾村的北原上。这两座墓葬南北并列,偏南的封土规模 较大,北面的相对较小,它们分别被编为长陵4 、5 号陪葬墓。从其墓葬的规模、 出土的“银镂玉衣”、随葬器物以及4 号墓数量众多的陪葬坑等,学者们推断这 两座墓葬的可能为周勃或周亚夫与其夫人的异穴合葬墓1 。这两座墓葬位于整个 长陵陪葬墓区的西南部,距长陵陵园相对较近。这对于我们了解长陵陪葬制度等 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是由于发掘资料的单一,墓葬周边是否有墓园、 建筑遗址等情况还不明确。石兴邦等先生对长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他们认 为“汉代有为功臣赐葬地的记载。所赐葬地并不大,有一定区域。从长陵陪葬墓 壕的排列位置而言,每个墓蟓占地不多,间隔密集。”2 但陪葬墓之间是否用围沟 或者垣墙作为界隔,目前尚不明确。 除此之外,史书有确切记载的长陵陪葬者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 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氏家族、王氏家族等。另外,长安志卷十三 载:张良墓“与高祖长陵相去五里。”“张良墓在县( 指咸阳) 东北三十六里。” 1 陕西省文管会,成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成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7 7 年1 0 期。 2 石兴邦、马建熙、孙德润:长陵建制及其相关问题一汉刘邦长陵勘察存记,考古与文物i 9 8 4 年2 期。 l l 第三章汉高祖长陵陪葬墓 大概作为西汉开国元勋的留侯张良死后也陪葬长陵。 图2 长陵陵区遗址平面分布图 第二节长陵陪葬墓的特点 秦汉王朝的更替,只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下的一次权力交接,生产关系并 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无需发生彻底的改换,这就是“汉 承秦制”的基础所在。同时,汉高祖刘邦及其重要的谋士萧何、曹参等均为秦时 的官吏,对秦的制度较为熟知,刘邦本人出身低微,没有贵族血统,因此对恢复 六国旧制没有基础、没有感情也不感兴趣。史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 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 。 由萧何收集的这些秦王朝的典籍律令等资料,使得刘邦很快熟悉秦国的户籍、军 防等情况,是刘邦胜出于“楚汉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为后来西汉王朝 确立各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对其陵墓的设计与修建方面,对 秦始皇陵的模仿是非常自然的。只是在汲取秦暴政速亡的教训,而相应地缩小了 陵墓的规模。 考古调查资料也同样表明,长陵在修建方面多承袭秦制。其实,早在西汉初 年,刘邦在为其父营建万年陵时,已经按照帝陵的建制设计,同时对秦陵有极大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承袭和发展。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太上皇陵坐西面东;墓葬形制为“亚”字形, 墓上封土为“覆斗形”;太上皇与昭灵后同茔异穴合葬;陵墓附近有礼制性建筑; 陵区有陪葬坑、陵东有少量的贵族陪葬墓,并设有陵邑。这种由刘邦本人主持确 定的万年陵的建制对后来长陵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以西为尊,陵 园主方向为东,并在陵东设立陪葬墓区的做法已经基本确立。 下面就通过长陵与秦陵的比较,对长陵陪葬墓的特点做一总结。 1 从秦公陵一始皇陵一万年陵一长陵形制布局方面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独立陵园的发展以及其各种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是陪葬墓区出现 的必要条件。始皇陵、万年陵中对陪葬墓的区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和设置,到 长陵之时,这种在帝陵陵园东边专门设置陪葬墓区已成为定制。 2 从目前调查的资料来看,秦公芷阳陵区及秦始皇陵区中大都将陪葬墓区设 置在陵园以内,并且从其位置的设置来看,较为零散,没有规律可循。虽然秦始 皇陵园以外有陪葬墓,但其数量单一,无法探讨其规律。长陵的陪葬墓分布在陵 园以外,相对较为集中,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以帝陵东司马道为中轴线,整齐排 列在司马道的两侧。 3 秦始皇陵园中预先规划好的陪葬墓区中究竟要陪葬何人,文献没有记载。 见于文献的为秦二世即位之后所谓“请从死”或被宫廷政变所杀戮的大臣、公子、 后宫嫔妃等。与我们所讨论的陪葬有着较大的区别。而长陵陪葬者多为当年一起 和高祖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及朝廷重臣等。 4 长陵陪葬墓分布整齐,其间有一定的间距,陪葬墓之间有一定的分界是应 该存在的。至于是以壕沟或者还是围墙来作为分界,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5 长陵陪葬墓的这种格局一经确立后,以后的西汉帝陵均以此为制。或有细 微的改变,但不关乎整体格局。 景帝m 陪非墓 第四章汉景帝阳陵陪葬墓 汉景帝阳陵之前是惠帝安陵和文帝霸陵。惠帝安陵沿袋长陵之制,将其陪葬 墓设置在陵园以东。调查资料表明,安陵陪葬墓区现存封土12 座,大多因风雨 蚕食或遭受破坏而呈圆锥形。陪葬墓的分布基本上是东西一线,排列有序,或二 墓并列或多墓成群。从地面观察,大都在安陵东司马道以北。据有关文献记载, 陪葬安陵的有赵王如意、惠帝姊鲁元公主、冯唐、陈平、张仓、爰盎、杨雄等。 另外,据传说“四皓”墓也在安陵陪葬墓区内。 图3 安睦瞳区遗址平面分布图 文帝霸陵是西汉帝陵中唯一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墓,作为一个特例,霸陵在建 制方面并非完全承袭妊陵、安陵的做法。文献电载陪葬葫陵的有武帝陈皇后、蓬 僵、窦太主墓、刘玄等,但地面调查发现霸陵附近太墓不多。f 司时由于霸陵的特 殊性,我们目前对霸陵也是知之甚少,因此陪葬墓与帝陵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不是很清楚。从本文论述陪莽帝陵陪葬制度的角度而言,霸陵作为一个特例将不 列入讨论范围。 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霸陵之后的阳陵并未承袭霸陵之制,而是更多地沿袭 了长陵、安陵之制,并且有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n n n 口女 第一节概况 图4 霸陵陵区遗址分布平面圉 上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阳陵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钻探 和发掘,并开展了相应的学术研究。到目前,基本揭示t n 陵陵园的布局及规模, 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及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考古资料表面,旰j 陵的核心区域以座西向东、居于陵园中部偏西处的帝陵为 中心,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遗址等距离分布于其四角,帝 后陵墓各有陵园,陵园四墙中间各开一门,封土周围分布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 的外藏坑。外垣墙将上述遗址包括其中,平面略成方形,外垣墙四边与帝陵陵园 的四门相对应,各开一门。外垣墙以西有三处建筑遗址及一处刑徒墓地,北司马 门外有一处建筑遗址及两座陪葬墓( 北区陪葬墓) 。东司马门以东有一南北向壕 沟,将东区陪葬墓医与帝陵核心区划分开,东区陪葬墓吲如棋盘状分布于东司马 道两侧,其最东端至戚阳原东边有南北向壕沟为界。 阳陵核心医及东区陪葬墓区分布于成阳原的最东段,此处地形呈一口部向东 的葫芦形。东西长1 0 公里,南北宽1 2 公里,面积2 0 多半方公里。阳陵邑则 设置在陪葬墓区东端的成阳原下的泾河二级台地上。 1 北区陪葬墓 北区陪葬墓区耻存有嘣座封土,距帝陵园约5 5 0 米,我们对其自两向东依次 陕西# 考古究所:日印陵重庆m m 扎,2 0 0 1 年 】5 * l _ l l $ 暴帝m k 镕抖墓 编号为y m i ,y m 2 ,二者间距约6 7 3 米。根据钻探,这两瘫陪葬墓的周围有各自 的壕沟及陪葬坑,形成独立的墓园,此外在y m 2 的西、北、东侧还有大量的町能 是用于祭祀的小坑。 图5 阳陵陵区遗址分布平面图 y m l 的封土现存形状为馒头状,底部平面近方形,边长5 0 - - 5 5 米,高1 47 米。封土周围有壕沟围绕,墓园平面形状为方形,东两2 0 3 、南北2 0 1 米,壕沟 并未连通宽2 3 米。y m l 的平面形状为“中”字形,由墓室和东西两条墓道 组成。墓室位于封土底部,细部结构不清楚。西墓道k3 6 米( 封土外部分) ,宽 25 - - 2 0 米;东墓道长5 3 米( 封土外部分) 宽25 2 0 米。在墓室与壕沟之间 有1 3 座外臧坑,其中东、西各有2 座,南侧有4 座,北侧有5 座。部分陪葬坑 靠近墓室的一端被压在封土之下。陪葬坑长3 - - 3 6 米,宽25 - - 8 米,深5 米。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 海 c = = = = = = = j 壤沟 壕沟 c = = = = = = := = = = j 图6y m l 墓园平面图 y m 2 当地人称为“升子冢”,封土形状为覆斗状,底部东侧长5 6 、南侧长5 0 、 西侧长5 7 5 、北侧长5 2 5 米,顶部东侧长1 6 、南侧长1 5 5 、西侧长1 5 5 、北 侧长1 5 7 米,高1 7 米。封土周围有壕沟围绕,墓园平面形状近方形,东西2 0 5 、 南北2 1 0 米,壕沟未连通,宽2 4 5 米。y m 2 的平面形状为“中 字形,由墓 室和东西两条墓道组成。墓室位于封土底部,细部结构不清楚。西墓道长5 3 5 米( 封土外部分) ,宽3 2 0 米;东墓道长1 5 米( 封土外部分) ,宽2 5 1 1 米。 在墓室与壕沟之间有8 座外藏坑,东、南、西、北每面各有2 座,部分外藏坑靠 近墓室的一端被压在封土之下。陪葬坑长5 3 0 米,宽2 5 7 米,深6 7 米。 y m 2 除墓室周围的8 座外藏坑外,在封土的西、北、东三面还分布有大量的小坑, 总数达3 0 0 余座,坑的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大小不一,深5 1 0 米,有些小坑打 破了周围的壕沟,由于未做发掘工作,这些小坑的性质和用途目前还不清楚。 清代乾隆年间臧应桐编撰的咸阳县志记载:“景帝后陵北百步,废太 子临江王母。 临江王,即刘荣,其母为景帝的栗姬。y m 2 位于王皇后陵北部略 偏西处,距离较近,可能就是栗姬的墓葬。 1 7 北个上l 一 壤淘 = 第四章汉景帝阳陵陪葬墓 壕沟 2 东区陪葬墓 0 2 0 米 - - - j 一 图7y m 2 墓园平面图 东区陪葬墓为阳陵的主要陪葬墓区。分布在西起帝陵东侧约1 1 0 0 米处,东 到泾渭镇米家崖村塬边,面积约3 5 平方公里。陪葬墓区现存封土6 座,另有 2 0 余座文革时被平掉。见于文献陪葬阳陵的有武帝时的丞相李蔡、以及曾跟随 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的苏建家族等。 自1 9 9 7 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阳陵陪葬墓区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及大面积的 考古发掘工作,是西汉诸陵考古工作做的较多的一座。钻探表明,陪葬墓区东、 西两端各有南北向壕沟一条,作为两边的界限。西起帝陵东阙门的司马道,经陵 区外垣墙,横贯陪葬墓区。陪葬墓分布在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整个陪葬墓区为一 个个由壕沟间隔成的大小不等的墓园,因此我们也称之为陪葬墓园。墓园大小不 均,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每个墓园内以一两座大型墓葬为主( 有的 化i个tl 西北大学硕士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丘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点及答案
- DB21-T 2567-2025 工业锅炉 效率测试技术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高新区人教PEP版(2024)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宾馆转让合同范本
- 缠绕膜合同范本
- 社区政治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私人聘请员工合同范本
- 承包田亩合同范本
- 网围栏采购合同范本
- 学校食堂及校内小卖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表
- DBJ∕T15-232-2021 混凝土氯离子控制标准
- 刑事报案材料模板(涉嫌诈骗罪)
- 乳制品配送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 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在役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安全附件检验技术规范
- 托管老师培训课件
- 大客户营销管理策略下的客户激励与忠诚度提升
- 管道改造管道吹扫安全方案
-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以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的中期报告
- 煤矿与环境保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