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专业论文)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pdf_第1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pdf_第2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pdf_第3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pdf_第4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 中文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 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结合材料,它的破坏往往是从结 合处或界面附近首先发生的。因此,界面端的分析对结合材料的强度和可靠性评价具有 重要意义。在对复合材料界面力学的研究中,各向同性双材料界面端的应力场研究已取 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n 。近期,关于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没有振荡奇异 性的应力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于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 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本文对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复合材料断裂复变分析 方法,构造特殊的应力函数,求解了一类偏微分方程组问题,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 面界面裂纹,平板搭接界面端以及几类特殊界面端情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裂纹问题。结果显示: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 界面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具有,2 奇异性,但不具有振荡性,其特征值与两材料参数无 关,并推出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强度 因子的表达式。 2 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接界面端问题。推导出平板搭接界面端裂 尖附近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结果显示:上下材料参数比 差戮2 时,应力场没有奇异性:差器 2 时,应力场具有幂次奇异性,且随着 拿辫增长,奇异指数趋于一l 2 。 伤( 鳓j 2 3 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问题。得到了对称界面端的特征方程。结果显 示:( 1 ) 当岛:0 2 = 砟时,奇异性指数大于l ,应力不具有奇异性:( 2 ) 当岛= 0 2 = 们时,对 于不同结合材料,奇异性指数随着结合材料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由所得结果可知,当 q = 岛5 等时,工0 ,各向同性双材料反平面应力不存在应力奇异性;当q = 0 2 詈时, a 疗,反平面应力奇异性指数和顶角呈线性关系,这与文献 1 5 1 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得n t ! i e 对称界面端的特征方程。结果显示:( 1 ) 岛= 衫2 ,易= 一要时,l ( 0 r e l 1 ) 随材料参数比爱戮的增大而增大;当爱器无限大时,卫逐渐趋于o 4 ;随舍戮 的增大,a ( 以 r e , i 2 3 t h ep r o b l e mo fa l lo r t h o t r o p i cb i m a t e r i a la n t i p l a n ei n t e r f a c ee n dw a s s t u d i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e q u a t i o n o f s y m m e t r i c a l i n t e r f a c ee n dw a s d e r i v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 1 ) w h e n f i = 吃- - ,r 2 ,t h es i n g u l a r i t ye x p o n e n ta r e g r e a t e rt h a n1 ,s t r e s sh a sn os i n g u l a r i t y ;( 2 ) w h e nf i - - 0 2 - - 万4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m a t e r i a l sf o rd i f f e r e n t ,t h es i n g u l a r i t ye x p o n e n tw i t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a t e r i a l p a r a m e t e r sc h a n g e t h eg r e a t e r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m a t e r i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 等,t h e s t r o n g e r s i n g u l a r i t y f r o mm er e s u l t s w ek n o wm a tt h e 姗s o f a n t i 。p l a n ei s o t r o p i cb i - m a t e r i a ih a sn os i n g u l a r i t yw h e n q = 吼三,川;a n d 工 三t h e r e s u i t sa r ec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15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q u a t i o no fa s y m m e t r i ci n t e r f a c ee n dw a sd e r i v e d t h e r e s u i ts h o w :( 1 ) w h e nq 2 叫2 ,2 - - - ;,a ( 。 r e 2 1 ) i si n c r e a s i n g w i t h 爱笼赘 i n c r e a s e s ;w h e n t h e 羰i n f i n i t e e d ,a i s 仃e n d i n g t oo 4 w i t ht h e 差羰( - 2 r e 2 0 ) i n c r e a s e 洲i s 仃e n d i n g t o - 1 a sc a l lb es e e n ,t h e m a t e r i a l1i ss o l i d e rf a rt h a nm a t e r i a l2 t h ei n t e r f a c ee n dh a sn os i n g u l a r i t y ( 2 ) f i = 衫2 ,吃= 一了3 x t h es t r e s sf i e l d so f d i s s i m i l a r 。r t h 。t r 。p i cc 。m p o s i t em a t e r i a i s i v h a v ep 。w e rs i n g u l a r i t y , b u tw h e nt h em a t e r i a lp a r a m e t e r s r a t i 。f 勰 i n c r e s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v a l u eo f 丑i st r e n d i n gt o 一1 t h e s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i n t e r f a c es t r e s s s i n g u l a r i t y o n o r t h o t r o p i c b i m a t e r i a l so fa n t i - p l a n ew i t ht h ep o w e rs i n g u l a r i t y , - 1 2s i n g u l a r i t ya sw i t ht h e s i n g l ep l a n eo rh a sn os i n g u l a r i t y t h er e s u l t s w i l lb ee x t r e m e l yu s e f u lt o s t r u c t u r a ld e s i g n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a p p l i c a t i o n ,m a k i n gd u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o fi n t e r f a c em e c h a n i c sa n dc o m ei n t ob e i n g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 st o m o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g e n e r a l i z i n ga p p l i c a t i o no fc o m p o s i t em a t e r i a l s k e yw o r d s :c o m p o s i t em a t e r i a l ;o r t h o g o n a l i t y ;a n t i p l a n e ;s i n g u l a r i t yi n d e x ; i n t e r f a c ec r a c k ;i n t e r f a c ee n d v 声明尸口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侈冉r q - 一 日期:型金盈尘囱塑望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太原科技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 中包括: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复印 件与电子版;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 学位论文;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学术交 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兰小r 日 铷繇么妣 日期碰塑丝旦 日期:趔纽盟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三百v 匕 1 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 0 世纪4 0 年,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俗称玻璃钢) , 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 0 年以后,碳纤维、石墨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 问世,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我们把两种不同或者相同的材料,利用某种结 合方法连接在一起使用的结构或组合材料称为结合材料,其结合部称为界面。由两种 不同性质的材料沿界面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双材料 。但是,在界面处往往存在缺 陷,这些缺陷( 裂纹、夹杂等) 会导致结合强度的低下,而且会因界面的存在而引发应 力集中并产生残余应力等,使界面附近的材料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最终造成材料强 度降低或结构的破坏。因此,随着多相物质组成的新材料在工程上的应用增多,迫切 需要解决界面断裂问题。 结合材料问题有两个特殊的现象,即界面端应力奇异性以及界面裂纹尖端 的振荡应力奇异性。应力奇异性通常出现在裂纹端部以及两种材料的界面处。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于界面裂纹的强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单材料的裂 纹研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而双材料的出现,使界面裂纹表现出许多 不同于单材料裂纹的奇特性质。各向同性双材料的界面断裂力学研究正趋于成 熟,但仍存在裂纹尖端处裂纹面相互嵌入现象、应力具有振荡奇异性等问题。因 此,对于界面端以及界面裂纹的应力奇异性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尽可能的避免较 强应力奇异性的出现,是提高材料强度的有效方法,并且研究界面端应力奇异场 将其作为评价界面端强度的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复合材料发展概述 复合材料( c o m p o s i t em a t e r i a l s ) ,是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种材料为增强体组 合而成的材料。复合材料保留了组分材料的主要优点,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 补短,还可以产生组分材料所没有的一些优异性能,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 成材料从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由于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热稳定性好等优良性能,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应用非常之广。其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汽车工业、化工 和机械制造领域、医学领域等。此外,复合材料还用于制造体育运动器件和用作 建筑材料等,推动了复合材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 1 3 界面端的研究 1 3 1 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应力的奇异性和振荡性问题 在弹性学范畴内,应力在某点趋于无穷大的特性称为应力奇异性,而该点则被称 为奇异点( 奇点) 。在界面上的奇异点附近,应力和位移可统一地描述为u 引: 勺:兰尝驴兰妒如( 缈 ( 1 1 ) 式中,r 为离奇异点的距离。屯为第k 个特征值,由奇异点附近的几何形状和被结合 的材料特性决定。一般只考虑0 r e 五 7 r 2 ,0 2 o 部 分为第一种正交异性复合材料,其材料工程常数为( ) 。( g 3 。) ,而y 0 ,y :0 为材料粘接界面。y 0 部分为第一种正交异性复合材料, 其材料工程常数为( g b ) 1 ,( c 3 1 ) l ,而y 2 时,有 2 ( 1 一r ) s i n 2 ( 警+ f = 0 ( 3 1 5 ) 考虑到界面端裂尖附近可得: _ , = - - 2a r ci ne 上(316)arcsin , 4 莉 u 此种情况,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接界面端应力存在幂次奇异性。 由式( 3 1 6 ) 可以看出,a 随材料参数的不同而变化。图3 2 给出了特征值2 随材料参 数比r 变化的关系图。从图3 2 可以看出,随着材料参数比r 的增长,应力奇异指数 趋于专 r 图3 2a 随r 的变换图 f i g 3 2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c h a l to faw i t hf 2 1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 由式( 3 1 3 ) 、( 3 1 5 ) 可得 , 6 2 3 4 应力场和位移场 场为 由式( 3 1 1 ) 、( 3 1 2 ) ( 嘞= ( q 5 5 ) l 警= ( q 5 ,) l r 2 ( 6 2 为自由变量) ( 3 1 7 ) , ( 3 1 7 )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接界面端应力 ( q 5 5 ) l 角2 + 1 ,1 【c o s 仍( a + 1 ) a l + s i n c l ( 2 + 1 ) 岛】 q + 唑壁竖# 塑型岛】 ( 9 5 ) l 矿1 ,l c o s 州+ 1 ) 州以) + s i n q 、( 川) 【l _ 。1 ii c s c 2 ( 警) 】 岛 ( 9 5 ) l 向“1 ,1s 卿( a + 1 ) c o t ( 宄曩) ( a + 1 ) 【l 一 ( 等) 】 岛 一 - j c 协咆5 ) 2 等尥,) 2 r 2 【唑坐笙掣壁坐吃+ = ( 珐5 ) 2 p 2 1 + 1 ,1 【c o s 讫( a + 1 ) a 2 + s i n 讫( a + 1 ) h i = ( 珐5 ) 2 p 2 “1 ,1 c o s 9 2 ( 2 + 1 ) t ( 砝) + s i n 讫( 2 + 1 ) 】岛 ) l = ) l 篙= ) l 1 ) l2 ) l 高2 ) l + ( 3 1 8 ) 鲤型遂孥型6 2 】 2 f v 2 j q 】 = ( 翻4 ) l 向2 r 2 【一s i n0 c 。s 妒1 2 + 嘶c 。s 0 s i nn a 】口l _ i s ic 。s 0 c 。5 竹a + s i n0 s i n 竹a 】6 l ( 3 1 9 ) = ( q “) i a 2 r 2 - s i n 0 螂缔a + 卸c o s 口s i n n 棚t ( 砝) 一【卸s 口c o s 钮2 + s i n o s i n n 棚【l j 1c s c 2 ( 争】) 如 ( 3 2 0 ) ( k ) 2 = ( 篙:( ,【丝塑型2 竺竺簧竺坐业2 型- - 吃 生竺型尝磐堕型巫型笪竺。一2 j = ( q 4 4 ) 2 几2 r 2 “一s i n 0 c 。s 伤五+ i s 2c o s 0 s i n 妒2 2 a 2 一 i a 2c o s 0 c 。s 9 2 a + s i n 0 s i n a 】6 2 堕2 迦 ,l 丑 2 z “ 似 跚 叹 髂 m一2 吨2 邓 一一吒 = = 岛 q ,l-_-【1-_【 第三章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接界面端的应力场分析 = ( q ) 2 见a , 【一s i n 0 c 。s ( 0 2 a + s 2c o s 0 s i n 晚加c o t ( 顽) 一 i $ 2 c o s 0 c o s q p 2 , 1 + s i n 0 s i n 9 2 9 b 2 ( 3 2 1 ) 位移场为: + 1 w l ( ,p ) = ! 舟【c 。s ( a + 1 ) 9 l 口l + s i n ( a + 1 ) 妒l 6 l 】 p s ( 五+ 1 ) 仇州哟“m + 1 ) l 一互1c s c 2 譬) 】) ( 3 2 2 ) j + 1 w 2 ( ,口) = ! 昝【c 。s ( a + 1 ) 妒2 口2 + s i n ( 五+ 1 ) 伊2 6 2 】 a + i = 嵴【c 。s ( a + 1 ) 9 0 2 c 。t ( 石a ) + s i n ( a + 1 ) 妒2 】6 2 ( 3 2 3 ) 3 5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定义k m = l i m ( 2 x r ) 。( k ) li o = o = ( 姥5 ) i ( 2 石) 。p ? + 1c o t o r 2 ) b 2 ,+ 0 账) l = ( 刎一+ l 嗍一s 嘶+ 1 觇删畦齑每) _ l 】) ( ) 2 - 杨器。噜尸。( 栅) 1 脚啪+ 1 娩“以+ 1 境c o l ( 硼 ( ) l =k 肼( 2 耵) 1 ( 3 2 4 ) ( 3 2 5 ) ( 3 2 6 ) 器 - s i n o c o s ( 锄) + i s l c o s o s i n ( w 】+ 【卸c o s o c o s ( + s i n 矧n ( 慨) 】 三- c s c2 ( 等) 一”c o t ( 石工) ) ( r o z ) 2 = k i n ( 27 r r ) ( q 4 4 ) 2 ( q 5 5 ) l ( p 2 ) 1 ( p i ) 1 + 1 ( 3 2 7 ) 【一s i n0 co s ( 2 q 2 ) + i s 2c o so s i n ( 2 ( 0 2 ) 一 i s 2c o soc o s ( 2 ( 0 2 ) + s i n0s i n ( g 妒2 ) 】c o t ( 石a ) ) ( 3 2 8 ) w 一= 鲁笼旱 【c o s m 帅一呲川,( p l c o t h 一c 剐 ( 3 2 9 ) w :咖鲁字一p 0 2 。) , i + 1 m 刚川d p 2 + s i n m ,0 2 c o t ) 】( 3 3 。, 2 3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 3 6 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建立在z j 平面上的复变函数方法,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 接界面端问题,通过建立新的应力函数,问题最终归结为求解一组四阶齐次线性方程 组,给出了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平板搭接界面端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强度因 子的解析表达式。结果显示:上下材料常数比f 2 时,应力场没有奇异性:r 2 时, 应力场具有幂次奇异性,且随着r 增长,奇异指数趋于一l 2 。 2 4 第四章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对称、非对称界面端的理论研究 第四章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对称、非对称界面端的理论研究 4 1 引言 前面我们研究了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端的两种特殊情况。界面裂纹尖端应力奇 异性以及界面端应力奇异性是目前较受关注的应力奇异性,其中以界面端应力奇异 性最复杂。界面端应力奇异性问题的研究起于7 0 年,b o g y 对双材料弹性平面界面端进 行了研究,得出双材料界面端存在应力奇异性,并指出界面端应力奇异性指数与双材 料参数( d u n d u r s ) 以及双材料楔形角有关系。基于二维弹性理论,很多学者对自由界 面端附近的奇异应力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固定的几何条件 下如何确定应力奇异性指数。当材料组合固定,如何通过改变界面端几何形状进而消 除应力奇异性,研究的还不是很多。本文采用复合材料断裂复变方法,对正交异性双 材料反平面对称、非对称界面端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为工程实际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 据。 4 2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对称( 0 2 :一岛) 界面端理论研究 4 2 1 力学模型 如图4 1 所示,x o ,y = 0 为材料粘接界面。y o 部分为第一种正交异性复合材料, 其材料工程常数为( g z o l ( g 1 ) l ,而y o 为第二种正交异性复合材料,其材料工程常数 为畅k 蚂1 ) 2 。 , 娄蕊 4 乡1 图4 1 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端模型 f i g 4 1t h em o d e lo fi n t e r f a c ee n d t ot w od i s s i m i l a ro r t h o t r o p i cm a t e r i a l s 由弹性力学可知,控制方程为 ( 吼可9 2 w j + ( q 4 也等= 0 川)( q 5 5 ) ,可“q 4 也铲= 0 “产啦) 其相应的应力分量为 ( 4 1 ) 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界面端应力场分析 ( r ,:) ,= ( q 5 5 ) ,孚o w ( 4 2 ) ( ) ,= ( q 5 5 ) ,寻 ( 2 ) ( f 疗,) ,:( q 。生(434) ) ( f 如) 2 ( q 4 j 斋 他j 位移分量为:吻= v j = o ,m = 叶 ,y ) ,u = l 2 ) ,和口为从裂纹边缘起度量的极坐标。 而常数( q ) ,= ( g 2 3 ) ,( 珐5 ) j = ( g 3 1 ) ,( 魄) ( g 3 l b 为剪切模量。 对于图4 1 所示的正交异性双材料对称( 0 2 = 一岛) 界面端,在极坐标下,界面连续条件 和自由边界条件可表示为: 0 = 0 ,( ) l = ( ) 2 ,= 屹 ( 4 4 ) 0 = 岛,( ) l = 0 ( 4 5 ) o = 0 2 = 一q ,( f e z ) 2 = o ( 4 6 ) 假设位移为w = w j ( x + s j y ) ,o + 勺) ,) 对固定的,是任一复变函数。 将w ,o + s ,y ) 代入控制方程( 1 ) ,得到特征方程 ( q 4 4 ) j s j z + ( q 5 5 ) = 0 ,( ,乩2 ) ( 4 7 ) 舣铲诋m 伤办一刮蕊邓一引4 1 ) 辆献稚棍骐螂奸 零的根如下: s j 2j 4 2 2 应力函数 = 泸_ ,( ,= l ,2 ) 娜:雨l ( 坐矿_ z j ;t + l _ 广i j x + i 。) 其中z j = x + s j y = r ( c o s o + s j s i n o ;, c 川 将式( 4 8 ) 、( 4 9 ) 入式( 4 2 ) 、( 4 3 ) 可得 b :慨b 誓:慨矿 k 跏旆2 如酊洲柚a j + 竺! 竺竽掣巧】 2 6 8 劬 d 他 m 第四章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对称、非对称界面端的理论研究 ( u 一,等;( 纰肭j rt b 岫s 砌r ( _ s 舢q 刚州乏- 刚呵舢r ( _ s 们+ _ 刚) a j + 丝业坐竺坐学虹型叠2 f 。,j 将式( 4 1 0 ) 、( 4 1 1 ) 代入界面连续条件和自由边界条件( 4 4 ) 一( 4 6 ) 可得一组关于( 口l ,a 2 ,6 i ,岛) 的四阶齐次线性方程组 a l a 2 = 0 ( ) 1 局6 l c o 。4 4 ) 2 h h = o ( _ 咖q 0 0 s 即一向c 0 s q 如q 岫+ 蝇c o s q c o s 伪五一如1 9 l 如竹呐= o ( 4 1 2 ) ( _ s i l l 吃0 0 s 哆一色0 0 s 吃s i n 脚娩+ 魄0 0 s 吃0 0 s 哆一如吃血吮魄2 0 其中如:岛 i :t :1 ( 4 1 2 ) 得a l = a 2 ,( 级4 ) i f l l b l = ( q 4 4 ) 2 尻b 2 , 设l = 局( q 4 4 ) l ,2 = ( q 4 4 ) 2 2 为使该齐次线性方程组有一组非零解,则其系数行列式必须为零。 由此得到关于a 的特征方程式: ( 岛c o s 0 1c o s t p l i s i n0 1s i n ( p 1 2 ) ( s i n0 1c o s t p 2 1 + 卢2c o s 0 1s i nt p 2 1 ) 一_ p l ( f 1 2 一t p 2 c o s 0 1c o s 伊2 1s i n 0 1s i n 伊2 2 ) ( s i n 0 1c o s6 p l i + 岛c o s 0 1s i n ( p 1 2 ) :0 ( 4 1 3 ) 一_ 一 + 岛 = 、1 一w 4 2 3 各向同性双材料应力奇异性分析 对于各向i 司性双材料,式( 4 1 3 ) 司以化为 1 ( 1 一二l ) ( c o s o c o s 0 1 一s i n 0s i n 0 2 ) ( s i n 0 c o s 觎- 4 - c o s os i n 觎) = 0 2 当心咆,式( 4 1 4 ) 化简为 2 c o s ( 1 + 五) 口s i n ( 1 + d o = 0 即s i n2 ( 1 + d o = 0 解得2 = 豸1 ( 门l ,2 ) 当1 9 l = 包= p 呈线性关系。 a = 丹一1 ,( 刀= 5 :1 ,2 ) ,反平面界面端应力不具有奇异性。 2 疗,( 刀= 1 ,2 ) ,从图4 2 可以看出,反平面奇异性指数和顶角 图4 2 旯随0 的变化情况 f i g 4 2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c h a r to faw i t h0 以上所得各向同性双材料的结论与文献 1 5 中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从式( 4 1 3 ) 可以看出,对称界面端的应力奇异性,不仅与界面端几何形状有关,也 与材料组合有关。如图4 2 所示,当材料常数一定时,2 受0 的影响而变化。可以看出, 特征值a 随角度0 的增大而增大。对于选定的某一特征值,式( 3 5 ) 就变成了关于届,岛 的二次方程,从而可以得到对应于该特征值的屈,废分布曲线。 4 2 。4 几种常见几何形状界面端的应力奇异性分析 1 当岛= 石,易= 一石时,即界面裂纹时的情况,将其代入方程( 4 1 3 ) 界面裂纹的特征方程可化为si n2 7 r 2 = 0 。 由第二章得到特征值为:a = 刀+ 1 ,l = - 1 ,- 2 z 2 当1 9 i = 衫2 ,吃= - a r 2 ,即直角界面端时,代入方程( 4 1 3 ) 可得 特征方程为:s i n 砝= 0 工:刀,刀= 0 ,1 ,2 当l 1 时,对应的应力在界面端附近趋于零,也就是几乎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这 样有利于提高结合材料的强度。因此,这种几何形状的结合材料在工程中最为常用。 但是,即使是光滑的直角结合界面端,一般也具有应力奇异性。 2 8 第四章正交异性双材料反平面对称、非对称界面端的理论研究 ( lc o s 伊1 且一s i n 妒1a ) ( c o s 妒2a + p 2s i n 妒2a ) 一等( 声2c o s 妒2 卜“n 哪) ( c o s + 即i n ) - 0 其中吩= 蝴( p j t a n e j ) 局c 0 娟:k m 蝇) d s i l l ( a 咖( 角) 】 ( 窳稚畎地锄魄) + 晚s i n ( a 州) 句】 ( 4 1 6 ) c o s 雠加魄) d s 蛳魄) 珊c o s 汹:t a r 妫拗+ 岛s i i l 觚:t a n 蝇) 硼:o ( 4 1 7 ) q = 衫4 ,吃= 叫4 时,分别选取五= 一l ,i = - 0 8 ,i = - 0 5 ,i = - 0 3 ,得到四种情况下的角与恐 关系图。 如图4 3 - 4 6 ,从图中可知,材料特性( 堕) 相差越大,则奇异性越强。 ,l ,2 ,l 图4 3 反与恐关系图 f 嘻4 3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 8 1w i t h 晚 芦2 ,i 图4 5 向与吃关系图 f i g 4 5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