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杰:论李渔的岗林荚学思想 中文摘要 李渔,作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生前名满天下,身后数百年问直至今日,对他 各类著述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从其生平思想、戏剧理论、戏剧、小说、诗文, 以至历史、园亭设计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评述和研究。本文试对他的园林美学思 想进行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新型的社会经济背 景、悠久的园林艺术传统、浓郁的园林艺术氛围、深厚的个人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进 行梳理。 第二部分:这是本文的核心,主要从血个方面对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一是造园要因地制宜,家尚自然;二是造园要重视主体,讲究创新;三是园林的山 石花木之美;四是造园要综合运用各门艺术;五是造园要力戒奢靡,讲究实用。 第三部分:论述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价值和不足。价值方面主要论述李渔的园 林美学思想对我国园林美学思想的贡献和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对当今的影响;不足 方面主要从整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探讨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的局限。 关键词:李渔;园林;美学思想 a b s t r a c t l iy u ,af a m o u sw r i t e ri nt h ef i e l do f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w a sw e l l k n o w nw h e nh e w a sa l i v ea n de v e nu n t i ln o w , h u n d r e d so fy e a r sl a t e r , h ea n dh i sw o r k ss t i l la t t r a c tm a n y s c h o l a r st os t u d ya n dc o m m e n th i sw o r k sf r o ma l lh i sl i f e ,d r a m at h e o r y , d r a m a ,f i c t i o n a n dp o e t r y , e v e nh i s t o r ya n dd e s i g no fg a r d e na n dp a v i l i o ni n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 t h i sp a p e r w i l ld i s c u s sh i sw o r k s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o fg a r d e n 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a r t sa s f o l l o w s : p a r to n e :t 、od i s c u s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l iy u s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a b o u tt h e g a r d e n ,m a i n l y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a st h en e w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s ,al o n g t r a d i t i o no fg a r d e na r t ,t h er i c ha t m o s p h e r eo fg a r d e na r t ,a n dh i s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p a r tt w o :t h i sp a r ti st h ec o r eo ft h ep a p e r , m a i n l ys t a t el iy u sg a r d e na e s t h e t i c i d e a s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oa c ta c c o r d i n gt o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r e s p e c tf o rn a t u r e ; s e c o n d t oa t t a c ht h es u b j e c ta n do a ya t t e n t i o nt o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r d ,t h eb e a u t yo fh i l l , s t o n e ,f l o w e r sa n dt r e e s ;f o u r t h ,t om a k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s eo fv a r i o u sg a r d e na r t ;f i f t h , t om a k ea l le f f o r tt ob a ne x t r a v a g a n c ea n dp u r s u eu t i l i t y p a r tt h r e e :t os t a t et h ev a l u ea n dt h es h o r t a g eo fl iy u sg a r d e n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 m a i n l ys t a t e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l iy u sg a r d e n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t oo u rc o u n t ya n di t s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 ;h o w e v e r , im a i n l yd i s c u s sl i m i t a t i o no fl iy u sg a r d e n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i nt h e g e n e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k e yw o r d s :l iy u ;g a r d e n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 扬州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5 0 _ 一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秀蒡、 签字同期:扣1 0 年月够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繇毒茗, 签字同期:“- 年月垆同 同 李杰:论李渔的| 元l 林美学思想 己i吉 jl目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原名仙侣,字等鸿,一字谪几,号天徒、一笠翁,还常 常署号湖上等翁、觉道人、笠道人、觉世稗官、新亭客樵、随庵主人等。明万历3 9 年,李渔出生于江苏如皋一个药材商人家庭;清康熙1 9 年,卒于杭州西湖,享年 7 0 岁。 提到李渔,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个经常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门,靠打抽丰过r 子, 并且养姬蓄婢,带领由姬妾组成的家庭戏班四处娱人的旧时轻贱文人。这不能说没 有一点依据,但至少是表面的和不全面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封建f 统派的歪 曲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用新的j ! ! l ! 念和视角审视李渔和他的作品,在看 到他身上的确存在不少封建落后意识和旧习气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他的彳学和历 史贡献,特别是他在戏曲理论和实用美学上的贡献,他在小说戏1 t t t o , j 作上的贡献, 以及他在史学、社会政治等方面刁 同流俗的观点,有的研究者还把他誉为通俗文化 大师。 建国前,有关李渔的研究约3 0 篇,代表作为孙楷第的李著 即 解题、李渔与 。可以况,真萨意义上的堪称为李渔学术研究开山之 作的是孙楷第的李渔与 。这一阶段的李渔研究,在李渔生平考索方面 已初具规模,在李渔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已备下基本范畴。 2 0 世纪5 0 到7 0 年代,大陆李渔研究比较寂寥。主要集中于李渔戏剧理论研究, 其中较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有:关于李渔的戏剧理论研究方面,以陈多为代表,他于 1 9 5 7 年发表试谈李等翁的写剧理论。同时,还有杨绛的李渔论戏剧结构、沈 尧的 新探等。有关李渔考索方面,以戴不凡的李等翁事 略、申屠奇的李渔的故居和坟墓为代表。同时,还有俞南飞的李等翁与契 诃夫的统一,尝试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到8 0 年代,研究界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据李渔全集统计,自1 9 8 0 至1 9 8 9 年共有2 0 0 余篇论文( 大陆) ,其中有关李渔戏曲的论文约1 2 0 篇,有关小说的2 0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 一4 篇,有关李渔整体思想与精神的约9 篇;有关生平及版本考证的约3 2 篇;其余的 则是诸如李渔与养生、李渔与建筑、李渔与工艺美术、演奏艺术、造园艺术等边缘 研究约1 0 篇,这一时期还涌现了如萧欣桥、俞为民、沈新林、黄强等一批李渔研 究专家。 9 0 年代至今,李渔研究总_ 体趋于成熟,尤其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洋洋2 0 卷的李渔全集,李渔全集搜罗相当完备,包括诗文集、闲情偶寄、小说戏 曲作品、史论及杂著、编定评点过的小说戏曲、研究资料与现代学者论文精选等。 这一时期还相继出版了李渔研究专著:黄强的李渔研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 、杜书瀛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沈新林的 李渔新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张晓军的李渔创作论稿( 文化艺术 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等。这期间研究论文对李渔小说研究有所深入,但在李渔戏曲 研究方面比较单调,似乎该说的说完了,只围绕着喜剧、接受学、商业化、比较研 究等话题进行讨论,代表性成果有:徐保卫的李渔生平研究,李时人、刘兴汉、秦 川的李渔短篇小说研究,郭英德的关于李渔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高小康 的李渔戏曲理论与文化研究等等。 本文旨在这些已有的话题之外,另辟蹊径,系统论述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李 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一般人所知甚少,专业工作者介绍和论述得也不够,似乎没有 给予应有的评价。在李渔研究的专著中,单锦珩的李渔传( 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版) 、黄强的李渔研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杜书瀛的李渔美学思 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沈新林的李渔薪论( 苏州大学出版 社1 9 9 8 年版) 等专著虽论及其园林美学思想,但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有的专著 甚至只字不提。有关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论文,也是凤毛麟角。 园林一直被当作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环境需求和精神文化 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与丰饶的精神文化生态之和谐结合辐射于 当代,指向着未来,它除了具有生态学、文化学、未来学价值而外,还具有哲学、 美学、艺术学、养生学、历史学、建筑学、园艺学、工艺学、技术科学等价值,具 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造型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各种现代流派迭 李杰:论李渔的同林美学思想三 兴,园林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构图原则运用于造园设 计,好似勒诺特式园林之运用古典主义建筑的构图一样,从而形成一种新型风格的 “现代园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各 地的园林建设轰轰烈烈,园林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挖掘李渔 拘园林美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进行系统地论述,深入地探讨、 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首先,梳理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重 点论述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再次,分析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价值和不足。李渔独 特的造园思想,平实素雅的造园意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对当代园 林创作以至都市园林化的规划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扬州人学硕+ 学位论文 6 一 第一章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和新生事物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形成也不 例外。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多方面原因。 一、新型的社会经济背景 “李渔是明清之际朝代转换时代的产儿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明,商品 经济发展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生产和交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贸易 频繁,新的工艺、技术不断出现,手工业生产的许多部门如纺织、陶瓷、冶炼、建 筑、造船、造纸、印刷等等,在技术水平与生产规模上都有了长足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统治者都推行一种“重农抑商”的基本思想,“士农 工商跽已成为社会的固定格局,商业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都居于四民之末。然而, 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豪商巨贾各行都有,小商小贩 遍地都是,商人可以凭借手中的财富雄踞于社会生活的上层,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也在提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轻视,“他们从社会的最低层爬上来,成为市民 了 。同时,商业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给明清两代的社会经济和观念形态以 很大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了崇尚商业和享乐的社 会风气。在商业优先于生产并独立发展的情况下,掀起了所谓的“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经商高潮,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遍布全国各地的追 求奢华的生活方式的风行。如晚明以后,江南“迩来则衣丝缟蹑者多,布服菲屦者 少,以是薪粲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 ,这种随着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 于奢华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消费意识的风行,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使整个市民阶层 甚至于士人阶层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利益和财富。 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界 国 美 张奋树、骆噌伦兽,+ l i 湘公译:明渍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j 掰文化李渔时代的社会j j 文化及 观 代性,上海古籍版祉2 0 0 8 年版,第9 l 页。 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j l ;版礼1 9 8 9 年版,第2 页。 顾起冗:客座赘语卷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6 7 页。 李杰:论李渔的同林美学思想2 关于财富、商业、利义等观念都脱离了原先的轨道,出现了一股股具有颠覆性的思 潮,左派王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对此均各有新见,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社会 原有的对商人和商业的观念意识。如李贽不但肯定财富的重要,将理财提高到相当 的地位,而且对于那些有致富才能的商人也有过赞美之词并寄予相当多的同情,他 称“商贾亦何鄙之有? 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垢于市易,辛勤 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术 。黄宗羲则明确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夫工固 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皆本也。”王夫之则认为,富贵者“其擅之 也,以智力屈天下也固。 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壮大,特别是在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的大力推动下,渴望摆脱一切束缚与 限制,以感性冲突突破理性的思想框架,极力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加上政 治黑暗,仕途险恶,士人们便更多的投身于现实社会的世俗生活中去。他们游山玩 水、蓄妓纳妾、嗜音赏武、品茗食甘,悠闲风雅。置造同林,闲情适意,成了他们 性灵和情趣的一种载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缙绅士大夫在宅地营治的花费,少 者约数十两白银,多者至数百两。最奢华的莫过于营建园林了。一园之设,少者白 银千酌一多者至有万会之誉。” 这一批思想家的思想观念和缙绅士大夫的造园行为是激励李渔挣脱传统文人 的生活和创作方式的重要动因,同时也为他进行文艺商业化活动和造园活动扫除了 思想上的障碍,“对于李渔,时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为一种实在的外部力量, 其规约作用直接而明显。 二、悠久的园林艺术传统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 地段) 之上,利用、改造和营建起来的,由山( 自 然山,人造山) 、水( 自然水,理水) 、物( 植物,动物,建筑物和文物) 所构成 的具有游、猎,观、赏,祭、祀,息、戏,书、绘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9 页。 售黄宗羲:i ! f j 爽铸访录,黄宗羲令集第一鹏,浙江吉籍 l :敝祉2 0 0 5 年版,第4 l 页。 二l i 大之:读通鉴论卷五,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2 6 页。 巫仁恕:品味管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j :人火,中华书局2 0 0 8 年版,第2 6 页。 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义化人格文学思想研究,中陶社会科学版 i :2 0 0 4 年版,第1 4 一1 5 页。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墨 体。”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辛勤劳动积累中,以其聪明y j 智,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光辉灿烂的园林艺术。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始于商,园林便出现在这古老的文字罩。殷商的甲骨上,有 了囿、苑、圃、园,这些文字,我们沿用至今。这也让我们确信,园林始于殷商。 商王的囿旱圈养着禽兽,以备用猎。但墒朝最辉煌的造园活动,不是早期的围 园养兽,而是后来的垒土建台。鹿台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座园林建筑。我们习 惯称中国园林的建筑为亭台楼阁,而“台”是最早出现的。台,因其高而凸显台上 人的地位;台,因其祭天祭祖之用而凸现使用者的特权。而周文王之囿,方圆七十 里,并允许老百姓在里面打柴和捕猎野乌、野兔,所谓“与民同乐 圆。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礼崩乐坏,诸侯竞相筑台建苑,楚有章华台,吴有姑苏 台,又有朗囿、温囿、梁囿等。 秦始白| | 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其中上林苑、阿房宫,象天法 地,宏大奢华,睾家园林的体制得以初步确立。 两汉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出现。最初,私人住宅以花草树木点缀,或堆土筑台 作装饰。后来,独立完整的私家园林应运而生,梁孝王兔园、梁冀园、袁广汉园为 两汉三大私家名园,三个园主,一为辛亲、一为权臣、一为富商。 一 魏晋南北朝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也引起园林创 作的变革。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南北朝 时期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 隋唐时期,园林告别局促和青色,进入怒放的青春期。从大兴城到长安城,从 大兴苑、芙蓉苑、西苑到大明宫、太液池、兴庆宫、曲江池、东西南苑,再到华清 池、九成宫,皇家园林大开大合,华贵庄重。 两宋时期,园林进入成熟期。造园由粗放而精致,对山水由追求形似转而为追 求神韵,文人园林的书卷气一直弥漫到争家园林的建筑中。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 规模最大的的御用假山寿山艮岳,便散发出浓郁的文人山水园林的意趣。而南 回游泳主编:1 , - 4 杯史,中困农业科学技术;f ;版补2 0 0 6 年版,第1 页。 伉鲁固尧、马智慢注评: 注订,凤凰版礼2 0 0 6 年版,第2 0 页。 李杰:论李渔的同林关学思想。2 宋临安借山湖之胜,无处不园,苏州、扬州、湖州等地紧跟其后,造园之风盛行, “江南园林”之称,名至而实归。 元朝拥有天下,并把疆域拓展n - 冉;i 所未有的广大。而都城和园林的营建,也重 现了汉代的大手笔,气度雄伟。万岁山太液池与苏州狮子林,一南- - :1 1 :,一宏大一 精巧,代表干元代园林的最高成就。厚积千年的中华造园艺术被综合应用,且得心 应手,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理应始于元代。 明清两代,名园迭起,名家辈出,山石泉林、亭台楼阁、诗情、画意、曲韵都 透过文人的手眼而登峰造极。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网师园、环秀 山庄等,这些今天能看到实景的名园都是明清两代的佳作。皇家园林的文人化,私 家园林的民间化,北方园林的南方化,寺观园林的世俗化,相互因借,因地制宜。 甚至,西洋园林也不事张扬地穿插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更有计成、文震亨之辈, 化实践为理论,使名园与名著相互辉映。 中国历史上如此悠久和丰富的园林艺术实践,给李渔建立自己的园林理论以坚 实的基础;再加上李渔之前已经有人( 如计成、文震亨等) 对长期积累下来的造园 经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总结,也给李渔以启发,这就为李渔创造性地发展中国 园林美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提到计成的园冶k 一 李渔的有关借景、因地制宜、房舍建造等思想,很明显受到了计成的影响;而他的 关于花木审美价值的论述,也明显得到文震亨长物志的启示。 三、浓郁的园林艺术氛围 江南地区自唐宋以后就一直较为安定,又兼之这一带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 候条件,所以经济发达,也成为文人及富商的聚居之地。国家的财政在很大程度上 须依赖江南,朝廷的官员也有很大一部分出于江南。 明朝晚期,城市手工业作坊普遍出现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品经济、对外贸 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在全国范围内,江南是资本主义因素率先成长于 封建社会的地区,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意识形态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 地区,同时江南也是人才辈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江南的文化教育水平远高于全 国其他地方。加上江南水源充足,河湖遍布,自然成为造园的首选地点,所以造园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塑 非常普遍。特别是到了清代,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地主官僚、文入学者、富商大贾 竟相造园,成为一时风尚。 在李渔生活的清初,江南园林艺术充分发展,名园迭起,名家辈出,当时著名 的造园家张南垣就活跃于南京、无锡、苏州、扬州一带,差不多与李渔同时。张南 垣、李渔二人是否相识,尚不清楚。但是,同张南垣十分熟识并为之作传的吴梅村, 同时也是李渔的好友。另两位造园家计成和文震亨,虽稍长于李渔,但在他们去世 前李渔已经成年并开始了造园艺术活动。李渔不但对他们的理论著作是熟悉的,而 且对他们在江南一带的园林作品也应该是知道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李渔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约1 9 岁以前) 的如皋县的水绘园,“如皋城罩居住着一个很大的、显贵的冒氏家族,他们家拥有 一座遐迩闻名的园林水绘园,李渔曾跟随伯父李如椿去过那罩,他的最初的关 于假山石的堆砌技巧就是从水绘园学来的。” 李渔长时间奔波于吴越之间,而吴越一带的园林作品,包括当时建造以及前代 建造存留下来的,比较著名的就不下数十座。如:扬州的徐园、平山堂;无锡的寄 畅园;太仓的半园、南园;南京的徐氏西园、瞻园、煦园;杭州的皋园;嘉兴的烟 雨楼;苏州的拙政园+ 、狮子林、惠荫园、西园、网师惆。留园、怡园、沧浪亭、环 秀山庄,等等。李渔自己精于造园,对于这些著名园林不可能不游览、借鉴。 四、深厚的个人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李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辈子在学林艺苑勤苦耕耘,涉足的 领域包括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历史、建筑、园林、旅游、餐饮、医学、药 学、养生、印刷、出版、营销等,给后人留下了数以百力计的作品,其中许多方面 都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罾骆兵在戏情与园景、曲意与画境李渔的戏 曲创作与园林艺术之关系一文中如是说。 李渔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聪明的天分,在闲情偶寄里,他回忆说: “予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步。 还在 。徐保卫:李渔传,订花义艺t lt 版 i :2 0 0 2 年版,第1 5 页。 2 马 兵:戏情- i n 景、曲虑_ i j i t r i 境李渔的戏曲创作j 尉林艺术之关系,戏剧文学,2 0 0 8 年第6 期。 售李渔著:粥情偶寄,江 ! 荣、卢寿荣校注,一i - 海古籍i f j 版祉2 0 0 0 年版,第4 i 页 李杰:论李渔的吲林美学思想 旦 母亲的怀抱罩牙牙学语的时候,李渔就开始学习并且认识一些简单的字了,他有着 惊人的学习热情,而且记忆力也很好。 “李渔的聪慧从小就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多次获得伯父李如椿( 曾历科 举,在李渔身上或许是一种转移实现) 和当地官员、绅士们的夸奖、称赞。”一代 文宗钱谦益于诗后评日:“龆龀时便惜分阴,宜其以文章名世也。”圆 徐保卫在李渔传中却举重若轻,在“楔子”中似不经意地为之一锤定音: “李渔是被历史超前三百多年制造出来的。” 在“楔子”中,他还说:“首先,他 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次,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再次,他还是一位伟 大的戏剧理论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同时他在生活美学史上也占有 重要的一席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声誉的园林建筑专家。” 其实,李渔完全不愧是一位真j 下意义上的博学多爿的学者。除了文学,他还在 建筑、家居和家具、饮食、卫生、娱乐、园艺、舞台表演、理财等领域都有过实践 和研究。在传统的学问方面,李渔的作品涉及古典经书、吏治、历史、哲学、宗教和 艺术。他不但熟读儒家经典,而且在文史方面可以随意引经据典,对奇闻轶事了如指 掌,随手拈末。这些对于他的园林实践和系统总结园林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渔还是一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旅行家。从李渔存世的 文集中可以发现,李渔一生先后游历过浙江、江苏、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 肃、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湖北等地方,诚如李渔所言:“二十 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 李渔所游之处,多观览名胜、别墅、寺庙、 道观等名胜古迹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而且常常兴致勃勃地赋诗撰词作文 纪事。例如:李渔有五绝虎丘千人石上听曲,五古题甘石桥王孙园内假山、 寄题王山人别墅,七律吴平舆招集园亭,携周伯衡观察、纪子湘郡伯观梅, 时予病目初愈,未及终席而返,词莺啼序吴梅村太史院内看花,散文梦饮 黄鹤楼记,楹联庐山简寂观等众多文学作品。李渔丰富的游园阅历为其造园 实践和晚年总结园林艺术思想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刘琴:李渔的人生选择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嘻黄果泉:雅俗之闯李渔的文化人格j 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l ;版= = 2 0 0 4 年版,第5 页。 徐保卫:李渔传,万诧义芝= j i :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页。 徐保卫:李渔传,百饨文艺i j :版 l2 0 0 2 年版,第卜2 页。 萧欣桥等编:李渔全集卷一,浙江古籍;f ;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2 4 页。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予尝谓人日: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 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人问:绝技维何? 予日:- - n 辨审音乐,- - n $ u 造园亭。” 考察其生平事迹,此言确实非虚。他一生邀游大江南北,遍览名园,是一位优秀的 园林鉴赏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园林实践,曾为自己设计和建造了三个园林:伊山别 业、芥子园和层园,而且还帮助他人设计和营造园林,有多次构建园林的艺术实践, 是一位卓越的造园家。他总结丰富的造园经验,形成独到而系统的园林美学思想, 集见于其闲情偶寄的居室部、器玩部和种植部中,也散见于其诗歌、 散文、小说等著述中。本论文试图对其园林美学思想作一番探讨。 一、“高者造屋,卑者建楼”造园要因地制宜,崇尚自然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高下”条中说:“房忌似平原,须有 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室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 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 石舟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 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锄 李渔在这里所阐发的中心意思就是:不论是建造园林,还是构筑庭院,都必须 因地制宜;园林之美、庭院住宅之美是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庭院建 筑,妙在高下错落、虚实相映、曲折有致。然而,这样的审美景致却并不是“强 造出来的。造园高手总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顺天行事,以达到“虽 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境界。李渔的几件造园佳作,就是因地制宜的范例。大者 如伊山之麓的“伊山别业”,依据高三十余丈、广百余亩的地盘,顺势建造了“停 舸”、“燕又堂”、“宛转桥”、“宛在亭”、“迂径”、“蟾影口”、“打果轩”、“踏影廓 等景观,周回曲折,前后呼应,疏密相问,深浅得宜。小者如“芥子园”,芥子园 。李渔箸,江h 荣、卢寿荣校沣:闲情鸺寄,i i 海吉籍版 f :2 0 0 0 年版,第1 8 1 页。 圆李渔兽,江h 荣、卢寿荣校滓:闲情偶寄,。j :海古籍版引:2 0 0 0 年版,第1 8 3 页。 张家骥:园冶伞释世界域古造同学名著研究,山两古铬;l ;版 i :1 9 9 3 年版,第1 6 8 页。 李杰: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 里 地止丘,不及三亩,故名“芥子”,文人谓此园有“芥子纳须弥之义”。在 十分有限的范围内,建房、植树、挖池、筑山,紧而不促,满而觉畅,深浅藏露, 颇见章法。还有西湖之畔的“层园”,依云居山由麓至巅几十级的山势,层层而建, 高下委婉,错落有致。李渔在谈到园林庭院的“途径”问题时,也曾说:“径莫便 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 奔走。急则开之,缓者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固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 捷径与迂途都是在同一面积范围之内,迂途并不能使庭院面积增大;但是,从美学 的意义上讲,迂途却扩大了园林的审美面积,增加了它的审美空间,创造了“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这罩的“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便是造园家因地制宜 地利用有效的建筑面积及适意的营造布局创造了园林的美,从而取得了“雅俗俱利, 而理致兼收”的审美效果。因此,可以说因地制宜是李渔自己在造园实践中所积累 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 冈地制宜的思想在李渔整个园林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几乎有形无形的 贯穿和渗透在他园林艺术的所有理论文字当中。譬如,在谈到房舍的“向背”时, 李渔说:“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 虚右,而西者虚左,亦犹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 房 舍的向背不仅关系于实用,也关系到审美效果。如果园林中的某座建筑是阴冷、昏 暗的,不但令人不适,而且也很难产生美感。但是,面南也并非每座园林建筑所必 得,理应面南而客观条件却不允许的事是常有的,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想其他方法 加以补救。假若园林设计者和施工者不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办事,明知不宜如是而强 欲如是,则病其拘而又损其美。 因地制宜的原则,其精义在于阐明了园林美的创造中自然与人力互渗互动从而 合二为一的辩汪关系,即在发挥人力的同时也要崇尚自然。“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 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美景的缩影,令人能从中偎依大自然的怀抱, 观赏大自然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呼吸大自然的空气,乃至静听大自然的乐 萧欣桥等编:李渔伞集卷,浙江古籍版朴1 9 9 2 年版。第2 4 1 页。 缉李渔善,江“荣、卢寿荣校沣:州情仙寄,i :海古招版 l :2 0 0 0 年版,第1 8 3 页。 鱼拿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沣:州情侣奇,i 海古籍j j ;版 e2 0 0 0 年版,第1 8 2 1 8 3 页。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兰 音,这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山简而言之,这种基本要求就是要求园 林的建造要崇尚自然。 李渔在建造园林时,首重自然环境,力使所建园林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他为 自己营造的伊山别业和层园都是依山而建。伊山别业建在伊山之麓,层园建在西湖 之畔的云居山。他中年移居金陵时所建的芥子园,地处盒陵古城南郊,虽没能像先 前的伊山别业和后来的层园那样整座园林依山而建,但与孙楚酒楼、周处读书台相 邻,“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 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各” ,也尽量因借自然山水与周围 环境融为一体。 李渔不仅重视造园取之于自然,而且在造园时也反复强调要师法自然,妙肖自 然。所以,造园时要尽量符合自然规律,有自然山水花木的形状、气势和意境。“太 素”、“太淡”,都不是自然的原生态。尽量符合自然的本来面貌,力能做到师法自 然而又巧夺天工。为了说明这一点,李渔还举到了蓄鹦鹉、画眉的方法,其要点就 在于将自然的鸟与画壁上的山水融合在一起而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人工痕迹。这 样的“人工”,因为更接近自然,反而不着人工痕迹。他说:“用以土代石之法,既 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 人不能辨者,其法 莫妙于此树根盘固,与石比孥,且树大叶繁,浑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上。 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辩为积累而成者乎? 这种“天然委曲”、“浑然一色”而又 不辨真假,正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上所追求的和谐自然、虚实相生的最高境界。李渔 制作的梅窗更是崇尚自然的典范,“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 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平者,分作梅树两株, 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 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 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两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焚艺农:中国古吲林审英特征,湖湘论坛,1 9 9 8 年第6 期。 ,。李渔兽,江卜荣、卢寿荣校滓:闲情鸺寄,1 :海吉籍:l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9 4 页。 岛李渔薯,江h 荣、卢寿荣校注:闲情1 i ! i ;寄,上海古籍j f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2 2 页。 李杰: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旦 同人见之,无不叫绝。”叫这种巧借天然树木制作的窗户,确实有天然之美,真是巧 夺天工! 再如,李渔论述界墙:“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 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圆虽是人工之巧,但自然天成。 在园林美学中,李渔对崇尚自然的审美特征的强调,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的追求, 还表现在对人工雕琢的反对,对“浓淡得宜的和谐境界的创造上。他说:“窗棂 以明透为主,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 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顺其性者必峰,戕其体者易坏。 这是对自然的强调, 不“顺其性而“戕其体”就没有美。当然,制作窗棂时的“顺其性”而不“戕其 体”的原则,首先是为了“坚”,即结实耐用。因为“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 坏。木之为器,凡合笋使就者,皆顺其性一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 之者也”。但是,“顺其性”而不“戕其体”,不只是为了坚实耐用,同时也为了 美观耐看,即为了收到“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9 的审美效果。因此,“顺其性” 而不“戕其体”,不只是实用的原则,同时也是审美的原则,这两者是可以统一起 来的。 “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必然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认识与遵循 客观的规律性( 势) ;另一方面,一把握与实现主体的目的性( 善) 。” 所谓合规 律性,所谓真,也就是李渔在这里所说的“顺其性”而不“戕其体”。不合规律性 的东西,不“顺其性”而“戕其体”的东西,是不真的东西,从根本上说不会是美 的。“顺其性”即合规律性,是美的必要条件,也是美的创造的一条重要规律。 “顺其性而不“戕其体”虽然是李渔在谈窗棂制作时提出来的,但李渔并没 有把它局限于窗棂制作,而是把它作为一条普遍原则。事实上,李渔是把这条原则 贯穿于园林美的创作的各个方面的。例如,园林总体的布局、设计,房屋的高下、 向背,花木的栽种、培育,堂联斋隔的制作、书写,以至于挖池、筑山等,都注意 国李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滓:闲情偶寄,上海古籍;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9 5 页。 李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沣:刚情偶寄,i :海古籍版 t2 0 0 0 年版,第2 0 5 页。 锄李渔著,江荣、卢寿荣校汴: 1 :4 4 情鹏寄,1 海古籍 l ;版 2 0 0 0 年版,第1 8 9 - 1 9 0 页。 婶李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注:刚情偶寄,上海古籍 | ;版 l2 0 0 0 年版,第1 9 0 页。 李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注:f + 4 情偶寄,l :海古籍i f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9 1 页。 刘叔成等著:美学基奉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6 6 页。 扬州人学硕+ 学位论文些 “顺其性”以符合自然的规律。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在园林的建造中,因地制宜 与崇尚自然的统一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只有这样,才 能创造园林的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二、“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造园要重视主骶一讲究创新 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不但注意到了园林艺术的创作客体,而且还特别重视园 林艺术的创作主体。在他的园林美学思想中,他始终把造园主体的主体创造活动放 在主导地位。 人与入的个性千差万别,园林的个性依赖于造园主体的个性。所以,古代园林 建筑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造园主体在造园中的作用。明代园林设计和理沦家计成 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 非主人也,能主之人 也。”就是要强调“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观点,改变建造中只“专主鸠匠”而忽视 “能主之人”的现象。 在“鸠匠”与“主人”在建造中的关系和作用方面,李渔更有自己的高见。李 渔认为:“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鸠匠” 必须服从“主人”。的精神,按照主人的雅好“去取”。“主人雅而取工,则工且雅者 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 因此,“有费资累力,而使山不成山, 石不成石者。” 在李渔看来,园林的雅俗全由造园主体的雅俗决定,鸠匠的“工拙” 只是一个外在因素。所以,李渔十分重视造园主体在造园中的作用。这是最能反映 李渔园林建筑人文思想的地方。 重视造园主体在造园中的作用,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一贯主张。首先,李渔 认为造园主体需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他说:“昔人云:会心处j 下 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 非诗料。”这里的“慧眼”可以理解为审美的眼睛,有了它,就能时时发现身边之 张家骥:园冶伞释世界最古造同学名著研究,山两古籍i f ;版 1 9 9 3 年版,第1 6 2 页。 李渔著,江n 荣、卢姑荣校淀:斛情偶寄,i :海古籍;l ;版i :2 0 0 0 年版,第2 2 1 页。 圆李渔著,江h 荣、卢寿荣校注:闲情鸺寄,i :海古籍j f :版 :2 0 0 0 年版,第2 2 1 页。 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校注:f 1 4 情偶寄,j - 海古籍版f :2 0 0 0 年版,第2 2 1 页。 囝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锅寄,j :海古籍;j j 版童i :2 0 0 0 年版,第1 9 9 2 0 1 页。 李杰:论李渔的同林美学思想 旦 美,生活中处处有美。李渔紧接着自i f 一段话又说:“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 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扶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 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 缺之资。”受此启发,李渔在造园审美方面独具一双慧眼,颇具匠心。其次,李渔 注重充分发挥造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美。他认为,园林是通过造园主体的“神 仙妙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 ,集自然之精粹,浓缩天地之精华,收到 咫尺山林、勺水浩波之效。这其问的关键就是造园主体的创造性活动。闲情偶寄 上说:“至入寒俭之家,睹彼以柴为扉,以瓮为牖,大有黄虞三代之风,而又怪其 纯用自然,不加区画。如瓮可为牖也,取瓮之啐裂者联之,使大小相错,则同一瓮 也,而有哥窑冰裂之纹矣。柴可为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寂,则同一 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人谓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惟具山林经济者能此, 乌可责之一切? ”锄为此,我们不妨这样分析,李渔入“寒俭之家”,见其“以柴为 扉,以瓮为牖,大有黄虞三代之风”,怪其“纯用自然,不加区画”,即是说农家缺 乏审美眼光,没能充分运用审美创造力去“区画”。为此,李渔提出“取瓮之啐裂 者联之”,使“有哥窑冰裂之纹”;“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寂”,通过这样 的创造性活动,便“点铁成会”、“变俗为雅”了。由此可以看出,李渔对造园主体 创造性的发挥可谓出神入化。 讲究创新是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又一内容。李渔是一位竭力追求独创性的艺术 家,他写诗制曲,作文论古,从不剿窠袭臼,嚼人唾余,而是独抒己见,自成一家。 他曾在闲情偶寄中说:“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者。 在 诗韵序中说:“我行我法,不必求肖于人,而亦不求他人之肖我。” 说自己“创 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园林是以一定的地 李渔箸,江荣、卢寿荣校滓:闲情偶商,l :海古籍版 i :2 0 0 0 年版,第2 0 1 页。 昏拿渔箸,江h 荣、卢寿荣校滓:闲情偶奇,i :海古籍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2 0 页。 蟮李渔箸,江荣、卢寿荣校沣:闲情仙寄,i :海古篇f i :版 i :2 0 0 0 年版,第2 2 0 页。 地李渔暑,江荣、卢寿荣梭渖:闲情偶舒,1 :海古躲;l ;版 l :2 0 0 0 年版,第2 2 7 页。 西李渔兽,江荣、卢寿荣校沣:情似裔,i :海古籍版 f :2 0 0 0 年版,第l o 页。 屯萧欣桥等编:李渔伞集卷,浙江古辜 ;i :版朴1 9 9 2 年版,第3 7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