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羹塑雾豸捌丝鋈鋈篓 霸酢 b j 孝蠹冀蓁;l 重霎: i 毒少i 羹利辨。斛薹裁萋囊重薹霎萎怎羹囊省名羹l 兰l 。薹奏篓囊蠢薹孓比囊闻甬两? 嘎雪雪墨;! l 妻j i 雾| 剥鼻篓,霎蕾薹薹喇习涌薹碧到鎏薹箩托霎每塞器雾喜褥粲篓鍪囊;墓i ? 奏嬲羹酌动韩i 酝羹鹚i j l 至! 喜ii 囊妻| 。 ! 翥霎i 萋氧薹一耋一稻薹爹桑蚕萋蓁蓁斗迪;萋| 。雾掣焉匝篓鋈戮篓l 忒季翥曼鲤器墅i :主霉害霉;j 奏墓i 二 l 零薹i 薹誓赆,存板霉个讨鋈薹囊蒂蓊羹辞i 主i j 蒸囊鎏鬟羹薹薹霎酣蕊雾冀叠i 孝墨墨;i j 零萋i , ! 笋等! 新幻舌= 杀藿霪囊票蠡彳:羹潍冀羹渣耋雾薹坠鋈委康;窆。篓羹冀简鬈薹雾倒二 嚏嚏霉;! 霉li ;茎蚕;羹蒜篓鐾命囊薹纽基耳零塑彳丽羹篇幽噬;羹i ;薹薹鏊耋妻薹霎哼i 雾鸳唧蓁像 = 叁墓蓉霉; ;薹 , i 霍霪 谋觇球i 型蕊鋈蝰廿萄雾;壹i 、雾耋薹要菱冀雾= 雪重重蜜;i 霾妻i : ! 冀冀i 蝥霎禁。型囊霎尹囊州蔓i 兰;薹委薹验= i 鍪重雾。;耋耄;, i 手;i 霎贾篓j 囊霎拍囊翼蓁蠢篓霪葫霎踣翼和;妻i ,茎前鬟髦:篓孳孳鼋:;垂| ! i 羹鼍;冀疋霜。墓霪霪丧主隧萋墓】:譬 ? 萋耋涩鐾二主茎茎霎ii 薹蓁i ; i 雾 i 薹冀菇。囊礤薹翼耋耄薹霪i 奏! 二蓑薹爱琊: 嘉耋耋囊。! :i : ! 秀寰? 羹囊髦:室晡萋錾匡薹雾工季霆i 垂l j 括螽i 醺锚终冀藿蠢;曼篓羹茎; i 雾蘸i 登塑于。萋奏藿霎盈耋划藿幅喜攀霆誊眷签薹菩汽丝! 耋l 、鏊羹匿i 霆辇辇喜霪一耋雾i 摹: l ;蓄! 薹霪蠢| :霸坚摹薹蓊篓必吸i 主i ,囊薹雾霎i 薹雾雾羹一器i 曼。 i 蓬蓁! 妻耋斋堡德冀蓁鬟翥掣薹蓁鼋引斟l 羹l ,雾鲫”肆。三嚣鍪鍪j ! 零主i = ;鏖毒i 新薹鏊垂q 薹垂稚触薹霍i 摹捌翼酽霭翼i 喜! i 霎霪囊“装。孽薹霉霎营一! i ;囊i , i 窟墨! 霎雾鸨一霪薹喜萎霪季龠鋈茸囊鍪萝诗偃兰i 稚 薹抛i 酬妻譬羹掣i :茎;薹? i 莓;i ; ;霎季i 薹霎嚣:囊限鬻萋再薹雾銮伞薹耋薹甄i 营;。管羹照;霸雾雾霎。霉,;耋堇i : l 主i i 冬惹粪,冀型写“纂枣萎序翩萋赢霎把薹耋浩雹;雹l ;必雾塾羹! 雾蒌冀薹;i 主i , i 争争;罐囊;蓁霎薹。羹蘑绷鬈翮羹彳毒妻一鲁霁卫壁l 雩i i 坠萋嚣避= 莲垂垂吾一辜。i 霎;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一部牡丹亭,魂牵无数人。每当我们步入牡丹亭所设置的梦幻般的诗化境 界中时,总会为那惟妙惟肖、亦真亦幻、唯美纯真的清新画面所深深吸引和打动,即使 走出“牡丹亭”这个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时,我们仍然会陶醉于那悠悠的斑 斓残梦,时而澎湃激昂,时而余音袅袅,令人魂牵梦绕。牡丹亭永远散发着一缕淡 淡的情思、一股悠悠的韵味和一丝浓浓的诗意,时刻展现着昆曲悠扬、细腻和婉转的艺 术魅力。随着时空的推移和变化,那种古典的浪漫与唯美的表达早己凝固成了永恒的经 典。无论是品读它的文本还是欣赏它的戏剧演出,其博大的思想内涵、动人的爱情传奇 故事、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设置、优美的唱腔唱词,加之戏剧演 员精湛的舞台演出都会得到人们连连的赞叹。 作为昆曲舞台上最伟大的剧目和汤显祖最重要的作品,牡丹亭涉及的问题实在 太多,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昆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最早成形的戏剧,至今已有四 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更是被比喻成百花园中的一朵绽放的“兰花”。这 种古老的剧种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早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璀璨 的瑰宝,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2 0 0 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遗 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标志着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昆曲是伟 大的,即使在今日依然有它独特的价值,“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 今天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 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 摸到的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并且它“让我们能够心游万仞,在审美中 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圆作为昆曲的常演曲目甚至是 支柱曲目,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戏剧舞台上历演不衰,早已被广大的剧迷们牢记于 心,它更是引领了昆曲以后的发展道路。 现如今,在昆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牡丹亭的精华版青春版牡 丹亭的出现和频繁演出,又使昆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并且“青春版牡丹亭 的火爆更推进了昆曲时尚化和大制作的趋势。”。由此引发的昆曲改良计划全面启动,牡 丹亭在戏剧内容上又一次“救活了一个剧种 ( 周恩来语) ,更因此而再次普及了这个 剧种。所以,我们研究牡丹亭也是在挖掘昆曲的艺术魅力,一睹它的发展历程和未 来走向。 o 于丹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匕京:中华书局,2 0 0 7 1 l ,第1 6 页 圆于丹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1 l ,第1 8 页 戴婧婷牡丹亭上三生路中国新闻周刊,2 0 0 5 ,( 2 0 )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我们徜徉在牡丹亭经世绝美的艺术世界中时,也会时时追忆起书写这部华美 篇章的艺术巨匠汤显祖。“汤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 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因此有人把他比作“东方的莎士比 亚 ,4 0 0 多年来,他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高度重视,并在2 0 世纪逐渐形成了“汤 学”研究。西方美学批评中有一句名言:莎士比亚是说不完的。同样,汤显祖也是说不 完的。对于他,我们有着太多需要了解和认识的地方。他的明传奇代表作“临川四梦”, 展示了其梦文化的多重意蕴和美妙情境,“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 侠也;牡丹亭,情也。”它们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不朽的经典。但是,“白谓一生四 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这部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同被誉为世界戏剧双璧 的牡丹亭,不仅代表着明代传奇的高峰,而且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又一神话,同 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汤显祖以自己的横溢才思构筑的这个金碧辉煌 的“牡丹亭”宫殿,成为他毕生心血的凝结,这里面融注着他旷世的文学才华和别具一 格的艺术创造力,也寄托着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社会理想。 由此可见,研究牡丹亭有其独特和深远的价值。一直以来,这方面的著作、论 文不断,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对这部经典的形成有一 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但转过头来,我们又不得不探索它背后的支撑力量,那就是它超 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呈现一方面固然来自读者和观众,但更重要的是, 牡丹亭本身已具备了为受众接受的点点滴滴,而这些,更需要一次具体、全面的总 结和概括,这也是给予这部经典以学术的肯定和理论的定位。所以,本文论述的要点就 在于,一方面追述牡丹亭四百多年的艺术生命历程,其间包括读者的感受、专家的 评点、演出的过程以及当代的延伸等;另一方面,更要探讨它内在的生命力根源,即它 鲜明的主题精神、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本文论证的核心所在。 接下来,就让我们纵向驰骋在这意蕴十足的悠悠“牡丹亭梦”中,体验一下它产 生至今绚烂、壮观的流转过程,同时也让我们横向走进这座艺术宫殿,看它的那些缠绵、 幽雅、飘逸的千古绝唱如何产生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如何展示人类灵魂的自由和超越, 如何强烈体现出人对于至深至爱的纯真之情的极度渴求和不懈追求,如何寄托出几千年 来中国文人对精神自由和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日】青木正儿原著,王吉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 版社,1 9 5 8 ,第2 3 0 页 圆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第1 5 4 4 页 圆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2 ,第1 5 4 3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使其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同时,对于戏剧作品来说,观众的存在与否甚至是数量的多少往往会直接影响它生 命的有无。这是因为,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传播主要是以舞台演出的方式进行 的,舞台演出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同时,这种演出又总是具有一种功利性的指涉,即演 出的目的是给观众欣赏。对于一般的纯戏剧作品来说,如果它不能在舞台上演出,那么 它就丧失了作为戏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即使它在舞台上演出了而又没有观众欣赏, 也同样毫无诵封;赫薹絷;墨瑁篇灌颦乓镀薹矍凇彰;矍萋两群醵黝刳;丽鲡群筹基萎; 葡矧磋善囊葙稀。;萝墨。垂,瀣晷i 掣纂g i 。明睁勒| 鹭翼;喾笋;某莓i i 。徽 本蠢鱼| 笺警;铐锅 讳蒺- 份j 羹霸醇溉猷型铭描撼豫坠攀,去蹦蛆强。奎普薷型屁 陛穗噶戮雕签描骥堪 术的功能系统,都要以审美为 中心多层次、多方面地展开。艺术品要提供给读者和观众以审美愉悦,这是它魅力的根 源所在,艺术可使人的躁乱之心恢复秩序,使不和谐的心灵获得平静和陶养,使残亏的 人生实现盈足的补救。所以,其根本价值判断的依据就是它本身能否给予受众或者说能 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受众以审美愉悦。换言之,作品给予人的审美快乐越充分,便越具有 价值。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一般的感官愉悦, 到心理、精神的满足,最终达到一种终极状态的超自我存在。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其审美属性要以何种姿态、何种效果展现出来,是它要解决的 根本问题。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意义正是要表达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 求,这是艺术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和人存在的本质意义。同时,这往往也 是艺术作品在它的意蕴层面上所要寄托的一种理念和思想。但是,这种抽象、含蓄的表 达又常常借助于艺术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是营造的某种环境、氛围而得以承载。艺术美 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原因就在于,它在虚构、飘渺的艺术世界里让人完成心 灵的超越和解脱。应该说,艺术家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直接规划着艺术作品的 魅力展现,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优劣走向。出色的艺术家往往是一个“天才”,他有 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创造阶段这个初始的审美世界之中,他以一种“入乎 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精神状态,想落天外而又游刃有余地自由创作,从而摆脱 现实世界的羁绊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最终完成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这种经典的形成过程,凝聚着艺术家无数的汗水、不尽的激情乃至生命中 最光辉绚烂的色彩,也因此,成就了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也通过 作品内部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尽情展示了出来,“( 1 ) 他们对人生真谛的说明和揭示; ( 2 ) 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以及对情节、人物、情景等等的处理;( 3 ) 个性、事件、环境 的表现;( 4 ) 主题和效果的多样统一。可见,在这样的审美客体中包含着各种潜在的 审美价值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发掘,其实是在探索该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脉络。 可见,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艺术品对受众审美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在艺术价值体系中, 不是一种与其它价值并列的价值项,它是艺术作品中一切价值因素之上附着的一种特 性,它在作品中不单独存在,又无处不在,它是使形形色色的价值因素成为艺术价值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呈现 “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 牡丹亭属于案头与场上俱佳的作品,即明代王 骥德称赞的“可演可传”,当它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时,因其出众的辞采、生动的形象 以及浓厚的抒情意味、哲理意味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女性的喜爱,大多数读者可以通 过阅读它而获碍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一旦作为舞台艺术,它又会通过戏剧的综合 表现手法呈现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效果。“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 减价。”无论通过哪种方式,牡丹亭都深深吸引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从而展示了它那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可谓“姹紫嫣红开 遍”,一直延续至今。 ( 一) 生生死死为“情”多普通受众的审美感受 牡丹亭刚刚登上舞台时,演出的基调是悲剧性的,其突出的效果是使有情人“无 不啼嘘欲绝,恍然自失”, 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千层巨浪,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强烈共 鸣,它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尤其是那些身心备受摧残的女性。正如 王夫之所说的,她们是以作者的这“一致之思 而“各以其情自得”。杜丽娘的世间处 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她令明清闺阁中人感动, 不仅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和对幸福的憧憬,还在于她敢于一次次地行动。对于明清 妇女来说,杜丽娘的还魂情节当然是不实际的,无法模仿,但她“虽九死而未悔”的执 著信念,却触动了当时妇女们的心弦。尽管社会道德规范不允许,但在妇女们的内心世 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自由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 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杭州才女冯小青在弥留之际写下的生命绝唱。尽管她出身低贱,身 世飘零,被卖给富商做妾,并受到富商之妻的百般悍妒和凌辱,被幽禁在杭州的孤山, 空阁守望,暗自伤情,但她的心中时刻充满着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在生命的最后,她 挑灯夜读牡丹亭,看着丽娘,想着自己,再三玩味,悲切万分。此情此景、此言此 意不仅撩动了她的心旌,也言中了她的心境,牡丹亭使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情痴同 道,也使她了解到,这种千古情丝、孤寂和困顿,并不只她一个人。“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她坚信,就算此生无法得到真爱,那么来生总会给她一段美好的爱 王骥德曲律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i 版社,1 9 8 2 ,第1 3 4 8 页 。沈德符顾曲杂言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一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第1 5 5 2 页 潘之恒鸾啸小品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7 ,第1 4 3 页 9 x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众的认可。一旦某一部作品具有这样的特色,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之作。总之,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由于其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文 化内涵等给予读者、观众的心灵以震撼、回味和思考等诸多影响以及吸引着众多的艺术 评论家踊跃参与其中而得以传承的持久性。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呈现 “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 牡丹亭属于案头与场上俱佳的作品,即明代王 骥德称赞的“可演可传”,当它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时,因其出众的辞采、生动的形象 以及浓厚的抒情意味、哲理意味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女性的喜爱,大多数读者可以通 过阅读它而获碍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一旦作为舞台艺术,它又会通过戏剧的综合 表现手法呈现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效果。“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 减价。”无论通过哪种方式,牡丹亭都深深吸引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从而展示了它那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可谓“姹紫嫣红开 遍”,一直延续至今。 ( 一) 生生死死为“情”多普通受众的审美感受 牡丹亭刚刚登上舞台时,演出的基调是悲剧性的,其突出的效果是使有情人“无 不啼嘘欲绝,恍然自失”, 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千层巨浪,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强烈共 鸣,它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尤其是那些身心备受摧残的女性。正如 王夫之所说的,她们是以作者的这“一致之思 而“各以其情自得”。杜丽娘的世间处 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她令明清闺阁中人感动, 不仅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和对幸福的憧憬,还在于她敢于一次次地行动。对于明清 妇女来说,杜丽娘的还魂情节当然是不实际的,无法模仿,但她“虽九死而未悔”的执 著信念,却触动了当时妇女们的心弦。尽管社会道德规范不允许,但在妇女们的内心世 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自由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 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杭州才女冯小青在弥留之际写下的生命绝唱。尽管她出身低贱,身 世飘零,被卖给富商做妾,并受到富商之妻的百般悍妒和凌辱,被幽禁在杭州的孤山, 空阁守望,暗自伤情,但她的心中时刻充满着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在生命的最后,她 挑灯夜读牡丹亭,看着丽娘,想着自己,再三玩味,悲切万分。此情此景、此言此 意不仅撩动了她的心旌,也言中了她的心境,牡丹亭使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情痴同 道,也使她了解到,这种千古情丝、孤寂和困顿,并不只她一个人。“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她坚信,就算此生无法得到真爱,那么来生总会给她一段美好的爱 王骥德曲律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i 版社,1 9 8 2 ,第1 3 4 8 页 。沈德符顾曲杂言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一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第1 5 5 2 页 潘之恒鸾啸小品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7 ,第1 4 3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你方唱罢我登场众多专业评点家进行专业解读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文学批评模式,它的优点是能更详细、更准确地把握 作品的方方面面,而戏剧评点实际上是对戏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这种润饰与加工有 利于增加人们对原剧作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作品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范围内传播。 戏剧文本的阅读、评点,再阅读、再评点,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加速作品的传播速度、扩 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加大对作品的理解深度,更能因此而张显作品潜在的艺术生命力。 一般来说,如果一部作品能吸引众多的批评家对它进行专业的解读,那么在当时的社会 至少能说明,它的罹苴薹融绑雾一鞋薹| 二万冥z 翟黜璺斟捌掣蒸;倒韭剐管韪矬鸯琴夸 誊豁般豪羹存盟曳奏琴e 犁绺簦:理一璋器瞬隗删嚷堕雾垮君具薹二墼往渗厶薷臀垦 蠹纠 渗入了评点家的思想观念,因此, 评点本已使原来的文本获得了不断的提升和超越,“产生了大于原剧作的积极意义,历 代的戏剧评点所起的就是这样一种意义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戏曲在传播 中不断产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们对戏剧的理解越来越从戏剧文本中扩散、 辐射开来。对于大多数当代人而言,他们所理解的古典戏曲是经过重新阐释后的产 物正是这许许多多戏曲爱好者的评点,丰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内涵,使人们能更 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正如赵山林先生所说的:“牡丹亭 诞生至今的四百年,存在着一部牡丹亭传播史,其中也包括一部牡丹亭评点史, 这里面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 三) 姹紫嫣红尽开遍演剧史上的“长青树力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台演出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而且戏曲作品的传播主要是 以舞台演出的方式进行的,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口传身授,才能持续地存在和流传下去。 对于一般的纯戏剧作品来说,如果它不能在舞台上演出,那么它就丧失了作为戏曲的价 值和意义,最终会湮没在无情岁月的风沙之中。 牡丹亭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可演可传”,在传播学意义上,牡丹亭的传播 方式可以简单地看作是通过文本和舞台双线进行的。尽管牡丹亭在创作之初所本的 是案头文学的艺术精神,而非“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戏曲艺术宗旨,并且它突破了 一些场上规矩的制约,即作者当时宣称的“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然而,牡丹亭 几百年来却能够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应该说,除了动人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曲词外,还 有它作为剧作所拥有的独特价值即它思想性的丰富与深刻,因此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可 演绎性和极强的审美张力。“作为舞台艺术作品,牡丹亭又是诗、思、 史交融互汇, 在思想性和艺术上都足为我国剧坛生色的舞台剧。”而一些专为场上演出的剧目,却很 快从剧场上消失,这其间的规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王省民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当代戏剧,2 0 0 7 ,( 0 1 ) 赵山林牡丹亭的评点艺术百家,1 9 9 8 ,( 0 4 ) 汤显祖玉茗堂尺牍之三答孙俟居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 9 8 2 ,第1 2 9 9 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然“吴江派”的曲家们因痛惜于牡丹亭无法搬演而大加改窜,但今天在昆曲 舞台上吟唱的却不是他们的“本色俊语”,而是汤显祖那“艰涩”但涵蕴丰厚的曲辞, 并且,牡丹亭更是引领了昆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至于成为昆曲舞台上最伟大的曲 目之一,徐朔方先生曾说过:“没有牡丹亭,昆腔很难找到曲与白、表演与声腔,内 容和形式如此珠联壁合的保留节目。”这部曾被李渔认为不宜在舞台上搬演的剧作,不 但被演出了四百多年,而且常演常新,愈加焕发出旺盛的舞台生命力,牡丹亭几百 年的演出史在昆曲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同时许多地方戏还竟相把这部曾一度 被认为文人气十足的剧作搬上各自的舞台。牡丹亭丰富的演出史表明,现实中的人 们已经不满足于它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而是要在观剧的过程之中获得对它更多更美的 体验和感受,特别是要领悟那喷薄而出、超乎生死之外的“至情”,以润泽他们几近枯 竭的精神世界。每一时期对汤显祖及牡丹亭的理解可能往往渗透在其演出史中。接 下来,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牡丹亭在舞台上走过的悠悠的“梦的历程”。 牡丹亭的演出几乎是在作品刚脱稿时就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今日。明清时期, 它的演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汤显祖之友,著名的戏曲评论家潘之恒在观看了年仅十三 岁的小生吴亦史演出牡丹亭后,曾写诗赠吴亦史:“风流情事尽堪传,况是才人 第一编。刚及秋宵宵浙永,出门犹恨未明天。真实记录了当时家班艺人演唱牡丹亭 动人心魄的情景。从汤显祖最开始亲自组织当地艺人演出牡丹亭起,到明代昆曲艺 人对它的改编和搬演以及当时达官贵人的家乐和营业性戏班的演出,再到清代大规模的 折子戏演出,以至于现当代的“现代化”演出等,牡丹亭己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发出 了耀眼的光芒,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按原本演出,还是以删改本或折子戏为底 本来演出,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原因就在于这些演出 的底本都基本没有偏离原著的主要叙事结构、主人公的情感境界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人们不禁为牡丹亭中那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瑰丽奔放的浪漫主义气息和奋发向上 的人文主义思想所鼓舞和震撼。剧中人与人,人与鬼,人与神,穿插撞击在那个特定的 表演空间,再加上缠绵的情怀,优美的情境,形成了一股强劲而持久的舞台生命力。 同时,在牡丹亭演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戏剧演员,他们本着对牡 丹亭独特的体会和理解以及自身精湛的演技,让人们在舞台上一睹这部巨著的立体化 审美效果,对于牡丹亭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牡丹亭造就了 一批为我们所熟知的戏曲演员,除了上文提到的商小伶、吴亦史外,明代著名的牡丹 亭演员还有赵必达、徐风仪、朱音仙以及吴越石家班中的江孺、昌孺等,清朝折子戏 时代如金德辉、董抡标等人。牡丹亭已经成了他们的“看家戏”。这些演员的高超演 技使得牡丹亭在初演时便达到了很高水平,同时也是凭借着牡丹亭,他们一举 成名,获得了世人的爱戴和尊敬。 不仅如此,昆剧牡丹亭更是吸引着众多明星级的京剧演员投身其中,并乐此不 彼。众所周知,牡丹亭一直和昆曲艺术命运相连,但是自乾隆以后,在北京剧坛上, 国徐朔方牡丹亭和昆腔文艺研究,2 0 0 0 ,( 0 3 ) 1 3 东北! j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京剧渐盛而昆腔式微。尽管如此,在萧瑟的昆曲舞台上,牡丹亭折子戏仍是维持昆 曲演出的少数剧目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随着京剧的蓬勃兴起,牡丹亭自然也成为京 剧表演的重要剧目。同时,一些明星级的京剧演员如梅兰芳等人,出于对古老昆曲艺术 的尊重和挽救的心理,经常选择昆曲的代表作牡丹亭来进行演出,由于他们的明星 效应和精湛的演技,大量的观众蜂拥而至,极大地促进了该剧的传播。 京剧大师梅兰芳于一九一六年在北京吉样园第一次演出闹学,由于他对昆曲情 有独钟,此后又与江南曲圣俞宗海的儿子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多次登台合作 出演游园惊梦。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本着爱国之心,宁可停演八年,也并不为 列强所用,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复出,而他首演的剧种竟然是昆曲,并且是牡丹亭 中的游园惊梦。这次演出备受欢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据梅兰芳的儿子梅绍 武回忆,“我记得当时观众蜂拥购票观剧,把美琪大戏院的门窗都挤破了,真是盛况空 前”。 一九六。年由梅兰芳和俞振飞主演的游园惊梦再度引起轰动,这次演出将舞台 表演搬上了银幕,使更多的电视观众接触到了它,梅兰芳在游园一折中,将杜丽娘 的形象和心情一点一滴剖析分明并展示给了观众,一步一步把杜丽娘的情绪推向高潮, 并且把她从游春,到恋春,到惜春,再到伤春演绎得淋漓尽致。梅兰芳将他在京剧表演 艺术上的造诣带入昆曲表演,自成一家,这大大丰富了昆曲牡丹亭;“其他京剧名演 员也有演出牡丹亭折子戏的记录: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四日俞步兰于第一舞台演出 惊梦。一九二一年,穆藕初为了挽救昆曲于垂亡,首倡创力昆曲传习所于苏州。为 了筹力基金,于是把上海苏州的昆曲同行集中起来,举行会演。俞振飞在会演中演出了 惊梦。一九二二年一月八日程砚秋于华乐园演出闹学,同日尚小云于三庆园演出 闹学。二月十六日程艳秋、茹富兰合演游园惊梦。一九二三年九月,程砚秋的和 声社到上海丹桂第一次作营业性公演,加演了昆盐闺门旦的看家戏游园惊梦,这 次邀请得俞振飞扮演小生柳梦梅,联袂出演,轰动一时。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朱琴心 于华乐园演出闹学。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四日尚小云、朱素云初次演出游园惊梦。 三月十七日白牡丹( 荀慧生) 演出闹学。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王灵珠于第一舞 台演出闹学。六月三日碧云霞、吴桂芳演出闹学。等等。梅兰芳的妹夫徐碧云, 风头不亚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时人将他和四大名旦誉为五大名伶,也 演过牡丹亭春香闹学等昆剧。 “四大名旦”等人不约而同地竞演游园惊梦、闹学这两出折子最直接的结果 和影响就是,使得牡丹亭的精神理想永远弥漫、飘扬在戏曲的舞台当中,并为曲高 和寡的昆曲争取更多的观众作出了巨大贡献,使牡丹亭的演出在寥落的昆曲演出中 保住并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席位。可以说,五彩缤纷的戏曲舞台,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凄 美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也把他们对于牡丹亭的理解提升到 了一个新的层面。牡月亭几百年来愈演愈新的生命力源泉就在于不同时代对它都有 。梅绍武著我的父亲梅兰芳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8 4 ,第2 1 4 页 圆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 0 0 5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深度的理解、认同与演绎。 ( 四) 月落重生灯再红当代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效果 二o o 五年初,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倾力策划,老辈昆曲艺术家汪世瑜先生、张 继青女士悉心指导,苏州昆剧院全力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全面上演,引起海 内外戏曲界和文化界的巨大反响,并倾倒了无数观众,尤其是在青年学子观众之间引起 了观看昆曲和牡丹亭的热潮,在各地剧场及高校演出时,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形成本世纪之初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此于二o o 六年三月二十四举办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 现象专家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的创演是对 传统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季国平先生称它是现代人对于传统经典名剧和昆 曲遗产的一次现代舞台实践,秦华生先生称赞该剧对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度把握得很 好。全剧在舞美设计、音乐效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充满着简洁、明快、流畅、清丽 的艺术感染力,载歌载舞,美轮美奂,使广大观众获得了心理、情感和视听的极大满 足马也研究员认为这是一部由青年演员承载的文化经典;何玉人研究员认为青春 版意味着戏曲艺术精神的青春、民族传统艺术精神的青春。王馗博士则认为青春版 的内涵当为今天这个年轻的时代所特有的意蕴,它不是声光电的种种堆砌,而是用最适 合的方式来体现最适合的精神的要求,让观众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到一种现代人的表达形 式。”综观这次演出,可以说是把牡丹亭的演出推向了最高峰,并且这里面也有它 独特的艺术处理效果。 首先,演出被贯以“青春版”,并把观众主体锁定为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力求将 牡丹亭的古典美与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白先勇先生亲自参与了 剧本的改编,在保持原作精神面貌和昆曲形式特征不变的前提下,主要采用“贯折”的 方法删繁就简,贯串情景,使全剧首尾衔接,结构完整紧凑,尽量切合中青年观众的审 美心理。同时以诠释“至情为整体目标,提炼这部传奇青春与爱情的主题,分“梦中 情”、“人鬼情”和“人间情”三部分进行演出,连演三天,将杜、柳的爱情置于生死两 界和人间各种磨难的考验中,体现出汤显祖赋予牡丹亭的“情至”、“情真”、“情深 的爱情理念。剧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梦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心底的爱的情结,更是人类心 灵的渴望,一对痴男怨女正舞动着翩翩的水袖并吟唱着纯真优雅的情歌,将青年人的心 灵之窗慢慢打开。青春版牡丹亭引起轰动的原因,除了舞台上的视觉之美、听觉之 美这些较为外在的因素外,爱情主题的强化与青春意识的彰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 们与前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享受,最终圆满地呈 现出了牡丹亭的全貌及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哲理意味。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员的选择与包装上也十分讲究。既然要以青春版为 詹怡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文艺报,2 0 0 6 0 6 0 6 ( 2 ) 1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号召,坚持青春传承,而牡丹亭本身又是一首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 美诗,所以必须要以青年演员来体现它的青春气息,凸显生命的激情与浪漫的色彩,以 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来吸引青年观众,借以培养新的观众群体。白先勇先生钦点苏州昆剧 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俞玖林与沈丰英来分别出演柳梦梅与杜丽娘,并且由年轻演员 组成剧组。两位主演的气度和天赋都堪称一流,他们青春俊朗的扮相、洒脱飘逸的身段、 甜美纯正的声腔、精良华美的服饰,配以婉转清丽的词曲,加之二人若仙若人的表演, 他们且念且唱,且歌且舞,用青春靓丽的身躯延续着古老艺术的生命,营造出了如诗如画 的艺术场景,真是令人沉醉,顿时倾倒了万千的观众,轰动了海峡两岸。樊曼侬女士在 向昆曲致敬生生世世情意绵绵一文指出:“白先勇领军筹划一年多的青春版牡 丹亭,即为这出四百多年的老戏注入新的气息,青春的演员,诠释青春的故事,在这 样四月里,更显得春意盎然,情真意切。”青春版牡丹亭给观众带来的是前所未有 的美的感受,那是一种宁静、典雅、温柔、细腻的古典主义气息,是数百年文人雅士创造 的最精致、精美的文化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雅艺术的魂灵。 第三,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上,青春版牡丹亭是“把传统的、精髓的表演 方面的东西留下来。但是,要留住观众,还要赋予它现代的、青春的面貌。在青春版牡 丹亭中,白先勇确定了“传统为体 、“现代为用”的原则,使牡丹亭既保持住了 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特点,又能立足于当代审美期待视界,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 法,引进当下传媒手段,恰当地溶入现代剧场的概念。“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 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应该 说,青春版牡丹亭真正吸引大学生的内在因素之一,又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 昆曲经过魏良辅等人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已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声腔音乐婉转悦耳而又 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并且又融入大量文学艺术家的集体智慧,成为集文学、戏剧、表 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它是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 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本质的集中代表,也成为独具神韵的中国戏剧诗,因而具有永 远的魅力。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上,我们欣赏到了清秀典雅的唱词,悠扬婉转的 曲调,细腻柔美的舞姿,丰富激荡的人物心灵,并且歌唱与舞蹈结合得是如此的巧妙而 和谐,让从未进过传统剧场的当代青年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昆曲的“兰韵幽香 和青春魅 力,“不到园林,怎知这春色如许! ”,那一颗颗首次与昆曲接触的年轻的心也发出了与杜 丽娘在游园时感叹春色撩人的同样赞叹。“所谓经典,就是曾经的时尚。从这个角度来 说,牡丹亭本身就蕴含着时尚元素,它能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一点也不奇怪。固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给人们奉献了一道中国古典文化的饕餮盛宴,这是中国古 典美学的巨大成功和收获。“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中国昆曲遗产保护传 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昆曲正宗的艺术 与美学风貌,赋予古典艺术遗产以青春的生命,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 国白先勇舞台是残酷的地方南方周末,2 0 0 7 4 1 9 朱栋霖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文学评论,2 0 0 6 ,( 0 6 ) 。黄小驹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青春中国文化报,2 0 0 6 5 1 8 ( 2 ) 1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然是让大众回归自由,拥有自由,并获得身心的全面解放,由此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 二) 唯美的爱情表达适合不同时代人心理的叙述母题 前面我们分析了牡丹亭在人物形象和哲理层次上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在它 中间贯穿了一条情理冲突和人性解放的思想主线。但是,最令普通读者为之哭笑的却是 它的故事层次,也就是在极具戏剧性和美学效果的矛盾冲突中叙述的这个神话式的爱情 故事。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梦而感伤,生而死、死而生,生为“情”困,死做“情” 鬼,又因“情”而重生,上天入地,寻寻觅觅,给人们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人鬼情 未了”,最终收获了纯真的爱情。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曾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也。这种对“情”的感悟,不知令多少人产生共鸣,而情中之梦与梦中之情的交融, 又总有一种令人心碎而又心醉的无言之美,更是叫人怦然心动。这部爱得“死去活来” 的人间传奇,自其诞生以来撩动和鼓舞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并感染和打动了一代又一 代的“有情之人”。可以说,它是中国浪漫文学一帖最强力的爱情“还魂丹 。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爱情,爱情可以为社会的前行注入新鲜的血液,离开爱情的社会 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可以说,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旋律,是人类情感活动中最动人、 最美好的部分。爱情中永远充满着无限的美感,会使人觉得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美好和可 爱的。沐浴在爱的雨丝之中,会使人忘记寂寞和压抑,满身只有欢乐和激动,因此它是 使人最容易感动的文化现象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爱情都会以一种不变的姿 态穿梭于时空之间。同时,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不变的主题,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永远是这 之中最动人的乐章,多少文人骚客在追求爱情和体验爱情的同时,也在积极书写着爱情 的神话和传奇,由此产生了无数的千古绝唱和秀美鸿篇。 汤显祖凭借着自己横溢的才华,将爱情通过符号化的过程跃然纸上,把人间最至真、 炙烈的爱情融入到牡丹亭当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着爱的温馨,呈现着美的情感, “世间何物似情浓? 整一片断魂心痛”( 牡丹亭闹殇) 。“杜丽娘”这个艺术形 象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为情的实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最终冲破封建社 会婚姻的篱笆,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目标,使“情”得到了升华,影响着一代又 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可以说,杜丽娘是“一个以死而复生的方式刮起爱情旋风的美人 ,她对于爱情的这种认真、争取和坚守的态度,成为人们欣赏的亮点,汤显祖让杜丽 娘经历由生到死再到生的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使我们看到理想和信念对人的巨大鼓舞作 用,更看到了爱情在这里面的纯真、美好和巨大吸引力,“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 肯使劫灰烧失。”现实可以让杜丽娘生生死死生生,但却不能让她屈服,她对于自然、 青春、爱情、自由的热爱和向往,至死至生,始终不变。她的这种爱情信念和爱路历程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牡丹亭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匕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圆邹平情偶缺席与肉体缺席二昆剧牡丹亭中的杜瓶娘上海戏剧,1 9 9 9 ,( 1 0 ) 2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深远影响,是因为这里面蕴涵着对于获得爱情的途径及过程的哲理性 思考和描述。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爱情,但爱情如果很容易被获得的话,那么也就不再珍贵,更 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失去一段爱情而撕心裂肺、痛苦不已。所以说,这样的爱情是不牢 靠的,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现实的磨练,最终也会因为暗淡无色而远离人们的视线。 “轻而易举地叩开爱情之门,往往回使爱情减色贬值,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偶像,反而 增加了爱情的神秘色彩。阻力越大,恋情越发激烈,越是难以遏制。”真正的爱情是 需要磨练的,更是需要积极争取的,爱情之路并不是平坦无比、一帆风顺的。相反,它 布满了荆棘和坎坷,笼罩着暴风和骤雨,但最终获得的爱情,却如陈年好酒,闻着香, 品起来更甜更香,始终散发出清新和美好。杜丽娘的爱之路带给人们的,就是这种刺激 和感受。 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她在梦中和阴间的这种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种如痴如 醉的深情,和当时千百万受礼教压制的青年女子的感情是息息相通的。杜丽娘生生死死 的执着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爱情向往和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同时,杜丽娘与柳 梦梅的相亲相爱,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男女真情实性的反映。作者在戏剧的理想世 界里将人的情感生活和自然欲望从“性命义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权利 和地位,杜丽娘由此成为冲破封建理学禁锢、渴望个性自由、勇于追求幸福的艺术象征, 从而使当时妇女由杜丽娘联想到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因而生出同怜之感,迸发 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牡丹亭这样一个“非现实”的故事而如痴如狂,如商小玲 曾说:“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每演牡丹亭,“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因 此,这一时期的读者不但欣赏杜丽娘的敢爱精神,更迷恋于她睦折、艰难但却绚烂、悠 美的爱路历程。如果说杜丽娘的这种寻爱是对于受礼教压迫而无法实现爱情梦想的封建 闺阁女性的启示和鼓励,那么,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在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已不复存 在的情况下,对于可以自由恋爱的当今世人来说,牡丹亭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样的 爱情感受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几乎没有人相信万事万物的联系还是无功利性的 存在,生活的复杂性和欲望的暴涨使得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尽管没有外在制度、礼教 的强行压制,但由于内心的无助和思想的混乱,人又处于一种新的孤立境界之中。并且 婚姻与爱情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如独身、同居、试婚、同性恋、合伙家庭、 群居村等现象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随之在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影视剧中表现出来的 爱情也发生了畸变,三角恋、婚外恋、乱伦恋、非道德恋、变态恋、移情别恋等无处不 在,在这之中,爱与情总是与非道德、与乱、与恶、与邪相维系,而描写真情、纯情、至 情的作品早都烟消云散,偶尔出现也会被嘲笑为陈旧、保守、不合时宜。给人的感觉就 是,那种真爱、至爱已经成为化石,并且永远不会复生。 其实,无论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如何继续向前发展,对爱情幸福的渴望和追 函冯远征心与心的邂逅一论爱情教育艺术,1 9 9 4 ,( 0 5 ) 2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对人类正常感情和欲望的满足一直都是“今古同怀的。尽管现代人比较浮躁,但 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自己的爱情神话,而且真、善、美本身也毕竟是人们所向 往和乐意追求的。事实上,“今天,有很多人心中并不缺少爱的意愿,但是我们真的缺少 爱的能力。能力关乎细节,能力关乎过程,能力其实也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当我们甚至 在爱上都要计较得失与最后的结果时,我们就真的失去了深情的本能。寻找真情,寻找深 情,我们也许会在戏曲里面找到一种坐标。”所以当人们看到了牡丹亭中那刻骨铭 心、生死不渝乃至跨越生死的真情、纯情和至情时,心灵深处那饥渴已久的真纯之情便 在一瞬间被迅速点燃,那种对于爱情的强烈自我选择意识和对理想爱情的坚定而执着 的追求意识以其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那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早己成 为现代人心底的爱的情结,更是人类心灵永远不变的渴望。 当我们目睹着杜丽娘审美化的人生追求时,也似乎会随着她的这种顽强的姿态和超 然的方式一同展示自己生命激情的绚丽色彩,体验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并且能 够在忽生忽死、亦幻亦真的时空里保持和坚守灵魂深处那一片永远不被俗世玷污的净 土。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人类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可以说,牡丹亭的文化意 义在此远远超越了现时代的非理性思想,它以一种强劲的态势实现了“至情”本体论层 面上的永恒价值。 情丝细如雨,绵绵飘不绝。杜丽娘怀着不变的情怀,并与自己的爱情梦想携着手, 穿过时空的隧道,向我们证明着她们怒放的绚烂与美丽。至此,中国文学艺术的爱情主 题也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 三) 借旧事而言新意催梦勾魂的“传奇”叙事色彩 “传奇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或许有着太多的理解和阐释,它可以是中国最 早成型的小说唐传奇的代名词,也可以是名噪一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样式明传 奇特有的称谓,更可以成为品评人物之伟大、阐释作品之成功、描述事件之壮阔等的一 个最高层次上的定位。 作为一部“传奇,牡丹亭自然有它独特的地方,不过,在许多方面,它又继承 了先前史学、文学史上的很多东西。众所周知,明传奇的许多作家在剧本的创作上大多 是对前人的野史小说、唐传奇以及后来的话本等进行一种模仿和修改,最终完成自己的 艺术创作。汤显祖也不例外,他的“临川四梦,其题材来源不外乎是唐传奇和以后的 话本小说。例如,紫钗记的故事本为唐人蒋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