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分析与借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美国研究型大学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分析与借鉴 摘 要 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发 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解决重大技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浓厚 的学术氛围、丰富的人才储备、多元的学科结构层次等资源,又决定了 研究型大学在科研实践中的砥柱作用。因此,研究型大学具备开展交叉 学科研究的显著优势,应当成为交叉学科研究开展的主要阵地。 本文的研究视角指向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迭出的美国,通过定量和定 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国内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外部条件以及美国研 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思路与实践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美国研 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促进交叉学 科研究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 研究首先通过对美国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历史、政府宏观战略、组 织资助举措、专业设置、组织结构模式等方面的透视发现,美国研究型 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美国高度重视交叉 学科研究,不但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政策导向,而且提出针对性很强的 具体举措,同时,美国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学开展, 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理念一致、行动协调。 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案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美国 研究型大学涉及学科交叉研究的频率高、幅度宽,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学 iv 科交叉的学术支撑体系。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建设的交叉学科研究基地 也有着科学的定位,体制、机制完备,能良好地履行科学研究、知识转 移、 公共服务等多重使命, 在整个国家科技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规划中, 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对比之下,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在交叉学科研究上有所探索,但交 叉无法做到完全、深入。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特点,对促进 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变革交叉学科研究 管理体制,高端定位交叉学科研究依托基地,活化交叉学科研究运行机 制。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研究型大学,美国,学术组织 v the study of advanc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bstract the width and extent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ve become critical factors, which strongly promote creativity, especially breakthrough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es. nowaday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are popularly applied to both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rich human resource and diverse disciplines as an advantage to provide the found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s thesis primarily focuses 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quality and quantity analysis to study how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involving multiple subjects. these experiences and ideas will serve future roadmap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after studying in research history, government policies, organization sponsorship, academic programs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t is concluded that u.s. universities have positiv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universities are consistently geared toward the strategic plans laid out by the government and scientific groups. further studies found out that interdisciplinarity is popularly used and widely applied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become new research vi models, which have rigorously instituted the ways how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and how to serve for public uses. 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s in china,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are not yet sufficiently complete. the final part provid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facilitat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hin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earch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academic organization i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丽璘 日期:2007 年 3 月 2 日 ii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丽璘 指导教师签名:赵文华 日期:2007 年 3 月 2 日 日期: 2007 年 3 月 2 日 1 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演变的客观需求 学科发展历经不断分化,形成了由点到线的树状化结构。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 导致了知识的专门化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专门学术领域的形成与细分,并由此奠 定了基于学科分化的大学传统学术组织模式:校院(部)系(研究所) 。伴随知 识专门化的深入,学术研究的范围越来越被限制在“无限分割”的专业区域内,这 种过度分化现象,导致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下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学科发展的树状化态势发生如下趋向的转变: (1) 学科进化更替加速。近 50 年来,涌现一大批新学科,如信息科学、生命科 学、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学科和管理科学、传媒科学等文理交叉学科。它们既具理 论性,又具技术型、综合性,并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学科 与经济发展的亮点。相反,也有一些学科正在退化、转移,甚至消失。 (2) 学科走向综合化。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分久必合” 。科学技术 经过了 300 余年的分叉发展,近 50 年来又迅速密集,逐渐构成网络化结构。多学科 交叉融合在当代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当代学科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 在实施“211 工程”时就提出学科交叉和学科群的概念。如今,有学者借纳米科学 工程与技术分委会上“nbic 会聚技术”这一概念,进一步倡导要“学科会聚”1, 这种更深层次的学科交融和会聚,可以真正实现重大科技创新所亟需的竞争、合作 1 伍蓓,张郎峰,陈劲等. 推进学科会聚,构筑创新平台. 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2004(11). 2 的学科生态环境。 (3) 学科面向社会化。 时代要求学科不仅承担教学、 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重任, 还要求学科拉动产业发展。大学走向社会中心,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时代对学科的 强烈要求。学科内在的知识生产性、传递性、应用性和再生产性,受知识经济影响 而被激活、强化。作为学科结合体或共同体的大学,正逐步走上社会活动的舞台中 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动力站” 。 可以看到,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交叉学科 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历史上考察,交叉学科研究能产 生新学科的生长点,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重大技术、社会 问题的必然选择。当今,很多热门话题都涉及学科交叉研究,纳米技术、基因组学 与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系统科学等比比皆是。同样,很多巨大的研究成 就也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如结构的发现、磁共振成像、眼科激光手术、雷达、人 类基因组测序、 “绿色革命”以及载人空间飞行。可以说,交叉学科研究是未来科学 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不仅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 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对百年来 172 位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 们的原创性成果统计1发现,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有 76 人,占总人数的 44.2%,有 48 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其他学科体系,占总颁奖次数的 53.0%。另一项研 究2将交叉分析的重点放在诺贝尔科学奖涵盖的三大基础科学领域 (物理学、 化学、 生理或医学)间的一级交叉上,以便反映和展现诺贝尔奖中交叉学科研究状况和变 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的比例呈逐年 上升趋势,由最初的 36.2%发展到 47.4%,20 世纪最后 25 年交叉数量近 50%。 因此,我们要正视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跨学科趋势,学科交叉的力度和 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解决重大技 1 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科 学技术与辩证法j,2005(12). 2 张春美,郝凤霞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j,2001(12). 3 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促进交叉学科是 21 世纪科学发展的典型特征,正如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 1985 年所说, “本世纪末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 代。 ” 1 而采用怎样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已成为新时期下一 大挑战。 1.1.2 研究型大学的显著优势 人才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的多元与否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水平。高 校的人才配置和学科配置与其他学术组织相比,优势很显然。一方面,高校除拥有 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技队伍外,还有延续不断的大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 与科技创新,使得高校的科学思想永葆活力,利于源头创新的学科交叉研究;另一 方面,高校具有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结构层次丰富,有利于相互支持、交叉和渗 透,便于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在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具有十 分有利的条件,容易实现知识创新。而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知识与思想的原创 为其根本使命”2的研究型大学,更是占据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 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位。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人 才储备、多元的学科结构层次等从事科研的优越条件,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比任何科 研机构都更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据统计3,迄今为止,足 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 70%诞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1946-1987 年,诺贝尔奖成果中的 70%是在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做出的;从发表 sci 论文、科研力量、研究与发展课题经费方面看4,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同样为国 家知识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的成功典范, 更是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竞争力, 无论在知识创新、 人才培养, 1 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 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m. 光明日报社, 1986. 2 贾永堂, 沈红. 世界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科技导报 j,2003(9). 3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4 刘念才等. 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高等教育研究j,2002(5). 4 还是技术培养与知识应用方面1,研究型大学都占据绝对优势。 从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可看出其在科研上的强势。研究型大学赖以 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社会的需要, 发端于增地运动背景之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所做出的回应,而研究型大学的运转 又离不开科研的支撑。 当然研究型大学科研主力军的地位也是逐渐得到稳固的。 “二 战”前,在大学里,科研只是小部分人从事的小规模活动,经费十分有限。联邦政 府所资助的科研 (除农业科研外) , 几乎全都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的实验室中心进行。 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为战争作准备,并考虑如何最有效地组织科研,服务于国防。 研究型大学在战时的军事科学研究中投入及时,成果迭出,原子弹、雷达和青霉素 等对人类发展有突出价值的研究成果都从大学的实验室产生,这为结束并赢得这场 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学者根据对战后 50 年联邦政府、工业界、非盈利机构、州 及地方政府对大学研究的投入统计后,得出结论2,美国研究型大学成为研究与开 发体系结构中的“集结点” ,具有“集结性”和“密集性”的特点。即在美国研究与 开发体系结构中,只有大学成为所有其他分支系统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方向,而 且,研究经费和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中。 从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卓越的科研竞争力上的分析应当看出,研究型大学拥有高 经费投入、高建设效率、高水平的科研和高质量的人才产出,其外显的社会影响是 在高等教育机构体系内靠平等竞争取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以国家利益为重,并责 无旁贷地成为主力军。研究型大学具备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显著优势。美国等发达 国家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也一直致力于原有单学科科研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创 新,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变化就是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知识分类,鼓励学科间的交 叉、融合和合作。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 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能够产生重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基础研究方面 对人类知识大厦的构筑做出重要的贡献;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通过培养众多 1 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1999(2). 2 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6. 5 的精英人才和创造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 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说,研究型大学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要基地1。 1.2 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 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234一词,是不少学者用以形容研究型大学 中横跨传统学科壁垒学术重组的方式。另一较常用的称谓为“跨学科” ,该词来源于 英语单词 interdisciplinary,其前缀 inter-在朗文英汉辞典(lon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释义是交互的,在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5给予该词 的定义是横跨不同学科的理念整合。还有一些科学进步的希望之道是跃升到知识的 融合以打造科学的一套共通的解释根基。 此处所提到的 “一套共通的解释根基”6, 就是指要将研究建立在跨学科的基础上。wilson 和其他一些支持者认为,打破学科 界限可以产生的成就堪比 dna 密码的破译。由此可见,这一概念反映的是非单一 学科的关系组合。在国内,相关的称谓还有很多,如大学科、学科交叉、学科会聚 等。但并无确切说法对这些词的语义差别进行合理阐释,从词汇学本身来看,差别 必然存在, 但就相关研究文献实际表述的内容看, 学者用不同的词指代的含义类似。 笔者的观点是,它们的基本内核一致:均为采用学科交互融合结合的方式,目标导 向性强。故一律被界定入本文所指代的交叉学科性质,不对这些词义的差别做进一 步严格辨析。 1 赵文华,程莹等.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 2 frost,s.h.,t.w.gillespie.(1998).organizations,culture,and teams:links toward genuine change. in frost, s.h.(ed.).using teams in higher education:cultural foundations for productive change.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00(4). 3 newell, w., j. t. klein.(1996).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the journal of education,45(2). 4 sporn,b.(1999). adaptive university structures: an analysis of adaptation to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of us and european universities. london 已知性能特征提高五倍或五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成本削减 30%或 30%以上)。 要达成这样的创新,单一的学术组织无法迅速完成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获取,必 须借助开放、合作的资源,同时,实质性的平台如能高效运作,可以有效的集成技 术、共享资源,成为强有力的学术发展的重点单元,推动高校新的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除了时代背景、科技推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外,社会需求引领高校 科研转型、高校合并与综合化步伐的加快,都是刺激这类新兴组织产生的原因。 我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上就曾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迎接 新世纪挑战对策之一是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要以学科建 设为核心,科技创新平台为结合点,充分继承各个方面资源,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 力。”从汇总模式的特点来看,要达到“985 工程”规定的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为构 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质, 持续地、 深层次地依靠学科交叉优势, 系统的、实质性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创设是最佳的选择。从美国一流大学众多学科交 叉科研平台的收益中,我们也应当看到,它将成为高等学校突破性创新研究的知识 平台,是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支撑体系。 51 4.2 中美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4.2.1 交叉水平存在差异,交叉深度完全度受限 学科交叉不是学科平均发展或机械组合,而是通过多学科综合凝练创新学科方 向,形成学科优势。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随着“211”工程的顺利实施,部分学科 交叉模式成就斐然:现有社会科学跨学科 571 个、自然科学 2147 个、技术科学 711 个、综合科学 2008 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有 602 个,包括人文社会 62 个、经济政 法 57 个、基础科学 89 个、环境基础 42 个、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 255 个、医药卫生 66 个、农业 31 个。但这些模式都是较为浅层次的,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或应用 问题而进行的多学科“专家会诊”,在“划科而治”观念的影响下,在我国高校的 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制约下,尚无法真正实现多学科融合。而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 台的建设却起步缓慢。截至 04 年 9 月统计,38 个学校上报了 443 个创新平台和创 新基地,其中科技创新平台 i 类 95 个,ii 类 223 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i 类 94 个,ii 类 31 个1。根据 2002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统计,依托高校的国家重 点实验室平均固定研究人员为 29 人,这样的规模与国家实施“211 工程”时,学科 交汇和学科群阶段的大力发展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规模、数量的差距外,学科覆盖面也显得狭窄。假设每个研究平台以一个国 家重点学科为核心,那么现有研究平台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平均覆盖数很低,对几所 重点大学的统计情况见表 4-2。 1 数据来源: 吴启迪. “985 工程”建设项目整体审核会上的讲话. 2004. 11. 52 表4-2 我国几所重点大学的研究平台的平均学科覆盖率1 table 4-2 program coverage of research platform in chinese advanced universities 表4-2 我国几所重点大学的研究平台的平均学科覆盖率1 table 4-2 program coverage of research platform in chinese advanced universities 高校 研究平台数 (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学科数 (理工农医) 平均学科覆盖数 复旦大学 24 28 1.2 北京大学 33 51 1.5 清华大学 37 46 1.2 南京大学 12 21 1.7 浙江大学 38 24 0.6 上海交大 14 15 1.1 西安交大 22 20 0.9 与此形成参照的是,美国著名高校跨学科建设的速度与力度在加剧,规模、数 量、质量都不断提升。二战后,一些大学大力扩充和发展平行于学习的研究机构, 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任务落在研究所或中心上。作为近几年来被关注的焦点,超 学科发展的建设力度是最大的,那些独立科研机构的学科覆盖面之广,是我国的高 校目前难以企及的。例如,表 4-3 列出哈佛大学 15 个校属学科动议项目中,参与合 作的校内实体机构数平均数量超过 6, 于 2004 年最新成立的一个跨学科科研机构 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着重于最大程度增进人体健康的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合作实 体机构数达到 19 家,遍布该校所有学院。 1 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 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 2004(11). 53 表4-3 哈佛大学15个校属学科动议项目 table4-3 universitys academic initiatives at harvard 表4-3 哈佛大学15个校属学科动议项目 table4-3 universitys academic initiatives at harvard 机构译名 简称 成立 时间 研究方向 合作校内实 体机构数 国际发展 研究中心 cid 1998 应对当前国际发展问题进行多学科研究 8 哈佛亚洲 研究中心 - 1997 促进亚洲区域问题的整体化研究以及国家间的比较研究 5 哈佛全球健康 动议项目 high 2002 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精神卫生、心血管疾病 诱因、衰老因素、保健系统质量等全球关键性的健康问题 进行研究 6 哈佛环境 研究中心 huce 2001 对公共卫生、法律、基础科学、公共政策和商业等与环境 相关联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7 美国本地人 研究项目 hunap1970 对当代美国本地人进行研究,牵涉政府管理、经济发展和 教育问题 - 豪泽非盈利 组织研究中心 - 1997 对以下问题展开多学科研究:美国非盈利机构和公共政 策、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非盈利问题、慈善和 社会投资、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政治和团体契约下的非盈 利问题 9 卫生政策跨学科 动议项目 - 2001 对保健政策、传播、经济和管理等卫生政策相关问题进行 研究 7 精神/头脑/行为 动议项目 mbb 1993 致力于阐释与人类行为、 精神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 功能、 演变和病理学 4 大卫洛克菲勒 拉丁美洲中心 drclas 1994 致力于通过对文化、人、政治、经济和其他问题的研究来 增进了解拉丁美洲和相关区域问题 - 萨弗拉道德 研究中心 - 1986 研究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4 哈佛人权 研究委员会 hrh - 促进哈佛大学校内各类人权研究项目的交流、协调和合 作,召集与人权话题有关的工作坊、研讨会,同时提升人 权研究的教育 3 卫生系统 改进项目 phsi 2001 引导健康政策领域认知新纬度, 致力于卫生系统改进的综 合性问题探究 7 非洲研究 动议项目 - - 开展关于宗教、统治、非洲知识领域、非洲文明、资本和 经济发展等非洲问题的跨学科研究 6 哈佛干细胞 研究所 hsci 2004 着重于最大程度增进人体健康的干细胞生物学研究 19 转变时期 公正问题项目 pjtt 1992 致力于为发生冲突或政变的国家提供有效调解、管理、经 济发展的方案,以解决冲突,建设公民社会和发展和平共 存 3 54 从对部分高校部分学系发表论文等纬度进行的计量学研究,也说明了这一交叉 程度上的差异。研究参照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一级学科排名结果,选择理 科门类 4 个学科专业(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地球科学)和工科门类 3 个学 科专业(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中排名前列的高校部分专业进行统计比 较, 同时, 对理工类各专业平均排名均靠前的上海交通大学相关专业进行整体统计。 (见表 4-4) 表4-4 我国高校部分学术机构研究论文交叉情况统计 table 4-4 stat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s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 academic units 表4-4 我国高校部分学术机构研究论文交叉情况统计 table 4-4 stat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s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 academic units 学科 学校 选取机构 研究论 文收录 篇数 登载期刊多 交叉学科篇 数 登载期刊多学 科交叉比例 (%) 平均比例 (%) 数学 浙江大学 数学系 536 184 34.3 化学 北京大学 化学系 903 329 36.4 物理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1762 609 34.6 理 科 地理学/地 球科学 北京大学 地球空间科 学学院 530 249 47.0 36.7 机械工程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467 449 96.1 材料工程 上海交大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539 514 95.4 工 科 化学工程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 1034 854 82.6 89.1 注:为便于横向比较,减少误差,统计中排除选取机构内已存在学科交叉的单位。如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统计 需排除大气科学系和天文学系, 对北京大学地球空间科学学院的统计需排除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遥感与地理 信息系统研究所, 对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统计需排除生物工程系、 高分子工程与科学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数据资料来源:各大学官方网站。 55 表 4-4 对这些大学学科机构在 sci 收录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通过小样本对比 显示,以我国学科排名居前的几所高校相关学系为单位发表的研究论文,存在学科 交叉的绝对篇数不及美国同类大学学科机构,理学领域的文章交叉比例也显著低于 美国,平均达到 36.7%,与所选取的美国同类专业跨学科论文平均 55.3%的比例相 比,仍有一定差距。工科文章交叉比例平均达到 89.1%,与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工科专业研究成果交叉 96.1%的平均比例相比,差距不大。这一点,从对上海交通 大学几个理工科大系的统计结果中也可得到验证(见表 4-5) 。除化学系外,数学系 和物理系的论文学科交叉比例停留在 32%以下,但工科论文跨学科比例显著提升, 平均达到 97.1%。可见,我国高校在工科研究领域,学科交叉成果比重较大,跨学 科进程较快。与美国类似的情况是,各国同门类下不同系科间研究成果交叉所占比 重较一致,但门类间交叉学科情况差异显著。工科专业发生学科交叉比例明显高于 理学类。 表4-5 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术机构研究论文交叉情况统计 table 4-5 stat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ses in sjtu academic units 表4-5 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术机构研究论文交叉情况统计 table 4-5 stat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ses in sjtu academic units 学科 单位 论文 总数 登载期刊多 学科交叉篇 数 登载期刊多学 科交叉比例 (%) 平均比例 (%) 数学 数学系 377 119 31.6 化学 化学系 792 549 69.3 物理学 物理系 709 142 20.0 理学 地理学/地球科学 - - - - 43.1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223 221 99.1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539 514 95.4 工学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系 246 244 99.2 97.1 注:上海交通大学在地理学/地球科学领域无对应实体院系,故以“/”表示空缺。 数据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网页。 56 表4-6 我国高校部分理科专业sci发表论文登载期刊 涉及学科交叉的主题类目(subject category)前三位统计 table 4-6 top three subject categories of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articl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 academic units 表4-6 我国高校部分理科专业sci发表论文登载期刊 涉及学科交叉的主题类目(subject category)前三位统计 table 4-6 top three subject categories of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articl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 academic units 学校 机构 文章登载期刊涉及 学科交叉的主题类目 涉及文 章篇数 占该机构发 文比例(%) 整合入一级学 科 整合入 学科门类 物理,多学科 37 6.9 物理学 理学 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方法 35 6.5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工学 浙江 大学 数学系 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 26 4.9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工学 物理,计算 49 13.0 物理学 理学 物理,多学科 49 13.0 物理学 理学 上海 交大 数学系 多学科 11 2.9 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 材料科学,多学科 71 7.9 材料科学与工 程 工学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48 5.3 生物学 理学 北京 大学 化学系 物理,原子,分子和化学 46 5.1 物理学 理学 高分子科学 324 40.9 高分子科学 (化学/材料) 工学 材料科学,多学科 92 11.6 材料科学 与工程 工学 上海 交大 化学系 工程,化学 40 5.1 化学工程 与技术 工学 材料科学,多学科 123 12.7 材料科学 与工程 工学 化学,物理 107 6.1 化学 理学 北京 大学 物理学 院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88 5.0 天文学 理学 材料科学,多学科 37 5.2 材料科学 与工程 工学 化学,物理 24 3.4 化学 理学 上海 交大 物理系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23 3.2 天文学 理学 多学科 136 25.7 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 气象学和大气科学 30 5.7 大气科学 理学 北京 大学 地球空 间科学 学院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29 5.5 天文学 理学 57 表 4-6 显示我国高校部分理科专业 sci 发表论文登载期刊涉及学科交叉的主题 类目前三位所占比例与美国同类专业前三位主题类目所占比例相比较高,在交叉总 比例接近的情况下,说明其他涉及的比重小而杂的主题类目不多,多学科交叉幅度 不及美国同类高校。研究同时发现,易于发生学科交叉的领域与对美国高校部分理 科专业发表论文的情况统计较为一致。综合中美案例的情况来看,数学领域的研究 易于与工科的计算机、理学类的物理发生交叉;化学领域的研究易于与理学类的物 理、生物发生交叉;物理领域的研究易于与理学类的天文学、工科的材料科学与工 程发生交叉;地理学/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易于与理学类的大气科学、天文学发生交 叉,也易发生综合性的学科交叉。这些交叉倾向与目前学术组织调整调整的趋势吻 合,如除传统物理学科专业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还包含大气科学系和天文学系; 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 gis 专业合组地 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可以看到,类似的学术组织交叉重组模式将得到更多的实践。 从教师学科背景与研究方向的交叉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师资学科专业来源多元 化的建设程度不高, 在所调查的七个理科机构中, 教师跨学科背景平均比例是 6.6%。 据上海交通大学人事处的信息统计发现,在一些理科类基础学系中,具备交叉学科 背景的教师比例相当低,例如,物理系 88 名教师中,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比例仅占 到 2.3%。在工程领域,这种学科背景单一化的现象有所改善,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 比例普遍上升,但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高达 67.9%的教师跨学科背景相比, 差距显著。 我国高校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名目繁多,分别挂靠学校、学院、学系等不同 单位,学科交叉举措也看似不少,但从实践看,交叉并不完全,停留在浅层次。我 国长期形成的科研、教学传统体制都是按文理分家,学科分立建制的,交叉学科研 究的强大潮流出现,与传统分科观念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冲突。由于受僵化的学科分 类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学科割据之势严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技术科学各大门类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各大门类学科之间缺乏 互动交流,交叉性新学科生存发展环境尴尬;另一方面,对交叉学科研究现象的整 58 体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没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阵地,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 和支撑体系整体建设。交叉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与现行运行机制、支撑体系的单学 科分立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大多数交叉新学科或交叉研究难以找到落实点和支 撑点。 导致交叉不“实”和不“深”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经 对该校多所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研究对象包括独立的校属二级实体微 纳米科学研究院,挂靠于某一单位的半实体机构汽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1 世 纪发展研究院、 单一学院主导机构biox 中心、 电子商务中心、 燃料电池研究所, 松散的跨院(系)虚体机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院、材料与化工研究院、先进制造 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及器械研究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等,研究同样发现, 这些跨院(系)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系统考证和充分论证,往往受某些“利益”或“机 遇”驱使挂出新牌子,或是指令性强制撮合,出现若干纯粹的虚设机构。这种重形 式轻实质的表现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一大阻碍。 4.2.2 多元协调能力有别,交叉基地使命功能受限 学科与科研协调出现矛盾。学科是支撑科学研究模式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科 的产生与发展又依赖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只有通过全新的研究方式开辟一个新领域、 对新的知识碎片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科学体系,一个新的学科才能诞生。据统 计1,我国有 94%的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管理分离,54%的高校设立专职机 构进行学科建设与管理;40%的高校的学科建设继承了学科管理的原有模式在 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框架下。这种现象阻碍了高校发挥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也 限制了高校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产生。其背后的因素,主要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造成 的,系作为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管理的结合部与落脚点, 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行政管理的职能。在院系的行政框架下操作,制约了学术自主管 理职能的发挥。 1 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 教育部科技委内部资料, 2004.11. 59 然而,学科建设与科研的这对看似存在的矛盾,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学科 交叉研究基地内部却得到了妥善的协调。以大学独立科研机构为例,与传统金字塔 式的科层结构不同的是,矩阵结构成为主模块。不用像传统学术机构般受到严格的 行政管束,一般只对学校最高层面的校务长或常务副校长负责,独立性很大。这类 矩阵结构把任务作为中心, 倡导分权制, 将决策权直接分配给项目或任务的负责人。 以项目为矩阵的横向起点,而纵向职能部门只是负责协调。另外,在这样的机构中, 教学、科研等多项使命并不被绝对分割,虽然它们大多会面向整个高校提供其研究 领域的跨系科课程,但是与普通院系不同的是,这些机构并不授予学位,也不提供 相应的课程学分。学生到这些机构仅仅是参与研究工作。它们虽与校内其它机构有 一定的合作与联系,但在学校直接管理下,基本不受单学科组织行政和学术文化的 控制和束缚。因此,在这样的机构中,学者治学的自由度很大,同时也成为了对学 生提供实习、教学、研究等培养活动的人才高级孵化器。 对新模式配套措施不跟进。传统的学科壁垒和学术管理体制,已经让我们长期 习惯于受制于僵化的政策。 面对新兴跨学科模式超学科组织或虚体团队的出现, 高校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应对不利。比如人员流动、学科碰撞,都会出现矛盾,原 有的职称、人事、工资、福利等固有政策是适用于单一学科下的,即使是采用行政 手段的推进联合,也仅仅是以水济水,同而不和,结果均是老体制的复制,出现科 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集成创新能力弱, 知识转移更难实现。 另一方面,国家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方式也仅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来体现,资 助途径表现单一,尚不能满足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资助模式就是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 从 1986 年2005 年,自然科学基金经历了 4 个五年计划,共组织实施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31 项,投 入资金约 8.66 亿元,在“十五期间”又启动了 12 项重大研究计划共批准项目 840 60 项,资助经费 44267 万元1。但是,也就停留在对于研究项目的资助,国家层面并 没有明确指导交叉学科研究的文件方案出台。这种单一的途径,对要从根本上保障 学科交叉的长期、实质化运作而言,催化作用不大,也无法满足学科交叉研究的发 展趋势,反而会助长为求项目、争资金而大搞形式的功利风盛行。 美国的成功做法是在此新兴模式上开辟科研管理运行的特区。密歇根大学的师 资联合聘任制度就使得教师在参与跨学科研究时,可以和所有涉及到的学科单位共 同签约。不少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实行学院制管理的垂直分权策略时,也施行水平分 权,这指专家和各类人员组成任务小组或项目小组共同参与决策。在企业组织,一 般只以垂直分权为主,因为工业组织基层是生产单位,在这种生产单位需要的是工 作程序的标准化,追求生产效率。而在大学,学术基层组织是以创造、创新为主, 故而需要的是互相合作攻关和互相协调, 而不适合采用管理标准化。 这种特定的 “生 产” 活动需要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权力范围。教师和科研人员作为负责“生产”的“知 识工人” , 面临着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决策, 并且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直接 承担责任,因而需要配置适当的权力来支配自己的创新性活动。在跨学科学术模式 中,管理的灵活与妥当分权,尤为重要。同时,国家政府层面除大力资助跨学科项 目外,还支持包括 stc 在内的多种不同的研究中心,以确保研究和教育与国家需求 的关联,也出台一定的政策方案来指导学科交叉研究,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措施, 对于营造学科交叉研究的良好氛围、扶植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极有成效。 4.3 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建议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强大的动力源作用。 在“交叉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第3课时《红梅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船舶水性水线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涂膜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报告
- 防汛救灾知识培训课件
- 防汛抢险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语文9哲学家的思考
- 医疗服务合同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合同4篇
- 家具买卖合同样本2篇
- 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 2024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水机空调安装合同范本
- 本校学生对学校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
- 典范英语7the king of football概括
- DL-T-710-2018水轮机运行规程
-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第一章)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2024年)发生输液反应时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水域救援知识课件
- 军兵种知识教案课件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 第四版) 课件全套 第0-16章 绪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方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