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二语文练习2.2王何必曰利.doc_第1页
2016年秋高二语文练习2.2王何必曰利.doc_第2页
2016年秋高二语文练习2.2王何必曰利.doc_第3页
2016年秋高二语文练习2.2王何必曰利.doc_第4页
2016年秋高二语文练习2.2王何必曰利.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王何必曰利 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得到利益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意旨、意向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C解析:C项,遗:遗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B.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怀利以相接C.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A项,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B项,介词,用,拿;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之号则不可D.鸡鸣而起答案:B解析:B项,古义:这样而。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生将何之A.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B.孟子遇于石丘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D.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家家:家庭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危:处境危险C.万乘之国乘:一车四马为一乘D.不夺不餍餍:满足答案:A解析:A项,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6.与“苟为后义而先利”一句中的“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B.名门之后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答案:C解析:A项,之后;B项,后代;C项与例句同,以为后,把放在后面;D项,后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参考答案:(1)王为什么张口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2)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解析:(1)何必,为什么;而已,行了。(2)遗,遗弃;后,摆在次要位置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之号则不可号:号召B.秦、楚之王悦于利悦:高兴、喜欢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而罢三军之师师:军队答案:A解析:A项,号:名词,名号,指所用的提法。9.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之志则大矣B.秦、楚之王悦于利 C.未之有也D.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答案:C解析:A、B、D三项是助词,的,C项是代词,代指“这种情况”。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参考答案: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解析:是,这样;去,舍弃;接,交往;王,成王业、做王;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D.反其旄倪倪:小孩答案:C解析:固:本来。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D两项均指代商汤;C项指代诸侯。1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是动天下之兵也A.B.C.D. 答案:A解析: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1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答案:A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