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英敛之新闻思想研究1902——1912.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英敛之新闻思想研究1902——1912.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英敛之新闻思想研究1902——1912.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英敛之新闻思想研究1902——1912.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英敛之新闻思想研究1902——1912.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大公报创刊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接受西方近代新闻学的理论,确立以“大公一 为核心的办报原则,为大公报的经久不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从新闻 思想的角度,对大公报创办时期英敛之的思想展开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总结和分析英敛之新闻自由思想。英敛之利用各种关系使大 公报依附于法国租界和天主教的势力,从而摆脱清朝政府控制报纸出版自由的 束缚。英敛之不畏惧清朝政府的高压,敢于有闻必录,坚持言论自由。因为民众 接受思想自由的原则,是报纸言论自由的基础,所以英敛之以“开风气,牖民智一 为己任。英敛之还主张自由和义务密切相连,新闻自由必须以其对社会承担的道 德义务为前提,不做任何不负责任的宣传和报道。 第二部分是剖析英敛之的舆论观。英敛之坚持履行 大公报监督政府的职 能,站在民众一边,反映民众的呼声,发表文章抨击和揭露清朝政府的黑暗和当 权者的腐败。英敛之在 大公报上首创了“征文”栏目来宣传自己对国家政治、 社会生活的主张,又开创阅报社,和读者形成了互动,从而引导和扩大了舆论。 第三部分是探讨英敛之的新闻价值观。英敛之重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大 公报刊登的所有新闻都要由报馆的新闻采访员亲自去采访,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和准确。英敛之重视新闻的重要性,对于发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大的事件,大 公报采取连续、跟踪的报道方式,使重大新闻的新闻价值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英敛之还关注新闻的新奇性,迎合民众的兴趣,以便吸引更多的阅读者。 第四部分是对英敛之的以“大公一为核心的新闻业务观进行研究。英敛之确 立了以。大公一为核心的报道原则,他要求报馆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学识, 更要遵循“大公席为核心的办报方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客观、公平的报道 新闻。 通过对英敛之新闻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和发 展,为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关键词:英敛之 。报刊史专家方汉奇 撰写的i :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和中国近代 报刊史,对大公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整体的评述;戈公 振撰写的中国报学史 、吴廷俊撰写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稿 是在新闻史整体 性研究的基础上对 大公报有所论及,这些整体性的论著为 等,以及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杰先后 撰写的英敛之与近代开民智、 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天主教徒英敛之为例、i :满族旗人英敛之研究) 等论文和( 大公报) 历史人物和 进行研究 台湾学术界对英敛之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辅仁大学的方豪神甫在 中国天主 教史人物传中为英敛之作传,编录了l :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为研究英敛之 提供了重要史料。还发表了 英敛之先生年谱及其思想、 英敛之先生创办大 公报) 的经过、英敛之笔下的吕碧城四姐妹等论文,通过揭示英敛之的生平、 思想及其与同时代人的来往关系,展示了一位天主教徒的风采。刘绍唐主编的i :民 国人物小传曾为英敛之作传,但是比较简略。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陈方中发 表了 汤若望与英敛之宗教思想的联系等论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介绍和 评价了英敛之的宗教思想。李孝悌的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 1 9 0 1 1 9 1 1 ) ) 一书中也对英敛之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香港学术界对英敛之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梁元生的 三重 文化身份的融合:中国现代历史行程中的英家三代: 一文,比较详细的考察了英 氏家族三代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三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林瑞琪在 近代中国基督宗教办报概况简述一文中也对英敛之创办 一文中对英敛之兴办辅仁大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历史学、新闻学的方法着重来研究英 敛之的新闻思想。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英敛之上的政治主张、打开社会风气、开启 民智等方面进行研究,涉及到英敛之办报思想的内容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不够深 入详细。本文将英敛之置于职业化的爱国报人的地位,对其主持 大公报时期 的新闻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展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过 程。 大公报前十年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广泛,由于本文的篇幅和本人的 水平有限,本文在史料的挖掘方面,和在史学和新闻学的结合方面还是有一定的 欠缺。 2 一、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新闻自由观 晚清时期,封建政权虽然面临着解体的危机,但其专制统治依然十分严重, 特别是舆论控制方面。英敛之高唱新闻自由,公开挑战封建专制。 英敛之的新闻自由思想源于西方, ,1 8 3 4 年1 月 大公报,1 9 1 0 年i o 月3 0 日 英敛之t 也是集) ,天津:大公报) 馆,1 9 0 7 年转引自王先明、张海荣:英敛之、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科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2 4 2 页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t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2 9 5 页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2 8 5 ,2 8 6 页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2 9 3 页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2 页 选址问题反映了 大公报在独立与依附之间的挣扎。英敛之创办的这份报 纸,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天主教教会的资金支持,倘若再将报馆设于天主教教堂 之中,那么报刊就有可能完全被教会控制,会彻底变成天主教的宣传工具,失去 出版自由的权利和言论独立的品行。 于1 9 0 5 年5 月2 3 日登载上海商会发起抵制美货通电,后又登载 。本报不登美商告白一的启事。1 9 0 5 年8 月1 6 日,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以 ,并特意贴出告示:“近来大公报 所登,类多 有碍邦交,妨碍和平,合行禁阅,以本月十七日为限。仰我津埠士商军民人等一 体遵照,违必究罚不贷,切切。一。一天后,英敛之在一版头条位置,通栏加花边 发表启事特白,义正言辞地指出:“抵制美约一事,倡于上海,各省风应,凡华 字报无一无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 故随诸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分之天职。诚 大公报 1 9 0 5 年6 月1 1 日 t 大公报,1 9 0 5 年8 月1 7 日 以此举关系中国前途者既远且大也。今不幸敝报独触当道之怒,严禁士人购阅, 不准邮局寄递,为不封之封。一抗议天津地方当局的种种无理举动,也特别提 到了这个当道者即袁世凯两天后,英敛之又撰写题为一息尚存,勉尽天职 的白话文来抵制美货、反对袁世凯诋毁爱国运动的劣迹:“巡警总局合府、县会 衔出告示,不准天津人看我们的报。事到如今,我们还说什么,一堵气子决意停 歇不干了。后来又转一想,我们大公报担的责任很大,开民智、正风俗、维 国政、保国权,全是我们应尽的天职,若是因为一番挫折,就气愤停止,把偌大 的责任丢下不管了,未免辜负了四万万同胞若是实在大公报不能生存于 世界上了,要教千百年后的人提起,说当初 为国民殉了难,也算死的值。一回由此可见,英敛之甚至冒着让大 公报停刊的危险与政府对抗,也不能让政府当局控制自己的出版自由,让国民 有了解事实真相的自由和权利。 当时,由于大公报报馆设在天津租界内,袁世凯的禁邮禁读令只能在租 界外执行。到1 9 0 5 年1 1 月份,英敛之撰写了论驻粤美国领事函请岑督封禁报 馆事: 公开表示大公报执笔者的天职是:“阐发公理也,激扬公论也,开通 民智也,维持国力也。之数者,皆执笔之士,临死生患难、刀锯鼎镬而不易其宗 旨也。一国这一系列举动实际上是英敛之和大公报 为抗议袁世凯及地方当局 限制报刊出版自由的表现,英敛之以明确言语和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出版自由的 权利。其中 第9 辑,文史资料选辑( 合订本) ( 第 三册) ,第3 9 页 大公报,1 9 0 3 年7 月2 3 日 大公报 ,1 9 0 3 年7 月2 4 日 大公报,l 如3 年8 月2 日 7 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一行杖之法残忍程 度可见一斑。之后一个月,大公报更加详细地将此事公示于天下,以弥补其 他报纸没有报道,民众不了解此事的遗憾:“刑部司官自杖毙沈荩后,托故告假 者颇多,皆以杖毙之惨,不忍过其地。出而述其始末,照录于后,以补各报之缺。 当杖毙时,先司均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日:何以还不死速? 用绳绞 我。堂司无法,如其言,两绞而死。一 面对当时清朝政府的高压,相对于其他很多的报纸,大公报的“敢言一 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敢于有闻必录。大公报对于沈荩一案的报道,填补了 很多报刊不敢报道的空缺,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了沈荩事件的始末,充分表现了英 敛之坚持言论自由的新闻思想。 对于当时的最高当权者的慈禧太后,英敛之和 ,1 9 0 3 年8 月4 日 大公报 ,1 9 0 3 年9 月1 6 日 大公报 ,1 9 0 2 年6 月2 1 日 大公报) ,1 9 0 2 年6 月2 1 日 大公报) ,1 9 0 2 年6 月2 1 日 3 敛之还深入的分析了慈禧归政、光绪亲政的种种理由和好处,不可谓不一针见血。 慈禧太后当时掌握着清朝的最高权力,皇帝尚惧她三分,对普通百姓更是生杀予 夺如果英敛之没有言论自由的办报思想,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英敛之坚持言论自由还表现在反对严设报律上。1 9 0 2 年冬,某道员条陈: 严设报律,以肃观听,不准报纸刊登不利于清政府的言论。对此,英敛之在大 公报发表:严设报律问题一文,指出报刊是“通利国民教学之良药。一若以 中国官律为基础设报律,就达不到“厘正报体的效用,严设报律是“异想天开 售阻扰之术以图搏顽固之快。一中国数千年“官场之情状一是“舍攻讦不可以升 官,舍贿私不可以发财以若斯之官律,且欲效各国之厘正报体,是何异绘虎 类犬,画竹成柳? 匪难振报界之精神,实徒贻外人以笑柄也。一英敛之认为严设 报律实际上是官府不准报纸报道官场的黑暗腐败:“借以钳制天下人之口,以遂 其一二人之私一, 借口仿照外国的报律,实际上是绘虎类犬,对报馆加以束缚, 严格管制报纸的言论:“仿照外国之例,趁此严加束缚,使业报者渐即消亡,而 不敢大张旗鼓。一 这样报纸就失去了自主言论的权利。 1 9 0 6 年1 0 月,清政府警部公布了:报馆应守规则九条。1 9 0 7 年1 月,两 广总督又颁发暂行报律三条。英敛之指出这些报律制定得笼统、含糊不清,实际 上是官府对报馆报道政府腐败的报复:“其最为缺点之处日笼统、日含浑如 该律所云毁谤国家于议论之类是也。例如讥政府之腐败,论倚托之非人,此议论 政治之事也。然深文而周内之,即以为毁谤国家,抑又何辞以解。欲加之罪,不 患无词。况界于几希疑似之间乎e o o o o o 总之。笼统于含浑,二者实官场殃民之不二 法门,而商业家之阱陷罢获也。一回 1 9 0 7 年8 月2 6 日,清政府民政部责令在北京创刊的京报停版,大公 报 在两天后发表报道l :既停刊京报:。该报自出版以来,多就事实著论,不为 张大其词,颇称日报体裁。乃刊行未久,遽予停止。其个中原因,本报虽无从摸 索,然今日报界,为人所大好之者,即为官场大恶之;为人所小好之者,亦即为 官场小恶之,是其比例也。呜呼,预备立宪之效果,如是如是。一 文章指出,停 大公报) 。1 9 0 2 年1 1 月2 3 日,2 4 日 大公报) ,1 9 0 3 年l o 月3 1 日 大公报) ,1 9 0 3 年1 0 月3 1 日 大公报) ,1 9 0 7 年1 月2 6 日 大公报) ,1 9 0 7 年8 月2 8 日 9 刊原因无非是报道了普通民众欢迎的文章,官府痛恨的文章。次同,大公报 又发表评论: 京报之停版,为出人意外乎? 日否否以匹夫之贱,而敢对 于朝贵权要漫相呵责,日事吹求,其蓄怨而招忌也固矣0 0 0 q p4 p o 有傲骨,无媚舌,难 乎免宁今之世矣。呜呼,悠悠苍天,茫茫前路,吾不能无兔死之悲! 可见,英 敛之对于 京报停版一事很有感触,也感觉到大公报的前途坎坷,言论自 由岌岌可危。果然,清政府开始连续封禁报刊,1 9 0 9 年9 月1 5 同就封闭了北 京国报和 大同日报两家报刊。对于此,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评论: “夫呼之为言,日大声疾呼,其扰人清睡,封之犹可言也。至于吁,仅吁嘘喘息 而已。哀哉,吾民吁亦不准吁耶! o 关于报界严设报律的事件,以清政府关闭数家报馆而结束,而对于大公报: 和一些有着洋商背景的报馆,清政府也无可奈何。综上所述, ,1 9 0 2 年6 月1 7 日 1 0 向民众传送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近代早期报刊普遍用古文撰稿,而 且没有标点,所以文化水平稍低的读者阅读起来颇为困难,何况还有很多文化程 度低下的下层民众。载满生涩古文的报纸必然会影响阅读者的数量,缩小报纸传 播信息和知识的范围,会使英敛之开化社会风气、开启民智的意愿受到了严重制 约,所以,英敛之积极提倡在报刊上发表白话文。 大公报创办之初,英敛之就在报上发表文章,阐明大公报刊登白话 文的原因:“近有许多西友嘱本报馆演一段白话附在报上,为便文理不深之人观 看,未尝非化俗美意。最苦的是我们中国文字眼儿难懂,所以有许多明白人, 如今开了许多白话报馆,为的是叫识字不深的入,也能明白。一囝从此可以看出, 当时已经有不少中外之士认识到中国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已经成为大多数民众读 报的障碍,报纸用白话文来刊登新闻和撰写文章已经是中国近代社会和民众迫切 需要的一件事。 英敛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创办大公报: 之初就专设“附件纾一栏, 坚持用白话文刊登新闻和发表论说,成为了中国近代日报用白话撰稿的先例:。以 其说理平浅,最易开下等人之知识,故各报从而效之者丹众。一。英敛之本人对用 白话文来撰稿也很满意:“每日俱演白话一段,附于报后,以当劝诫。颇蒙多人 许可,实化俗之美意。一9 敝帚千金的刊发是推行白话文运动的典型。 敝帚千金: 实际上是刊登 在大公报上的白话文汇总,英敛之在 敝帚千金序中写道:“中国这几年 来,外侮内乱,岌岌可危,自庚子以后,更弄得国不成国了,推求这个根源,总 是民智不开的原故。民智不开,故此见识乖谬,行为狂妄,有利不知兴,有弊不 知除,恶习不能改,好事不肯做所以创办大公报那报上的总意思,就 是为开民智故此想了一个方法,时常在报后面加上一段白话,后来屡次接到 外边的来函,狠多的人夸赞这白话好。说是用意正大美善,句法浅近明白,妇女 小孩子略认几个字的也可以看看,是开民智最相宜的。一英敛之认为中国的落 后在于民智不开,而在报上刊登白话文就是开民智的一个好办法,所以就把以前 大公报 1 9 0 2 年6 月2 2 日 大公报 ,1 9 0 5 年8 月2 0 日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5 1 6 页 大公报) 1 9 0 4 年4 月1 6 日 报纸上所刊登的白话文汇总一下,陆续的刊登在报纸上:“如今既然有人说这白 话与开民智大有益,又有狠多人喜欢看,故此把从前报上所登的,另印成一本书, 共分五类:一开智;二辟邪:三合群;四劝诫缠足;五寓言,起个名字叫 一 英敛之在l :大公报上鼓励报纸用白话文撰写文章,更是以身作则,开辟了 “附件 一栏和刊发i :敝帚千金等,使更多的民众能够从报纸上了解消息、获 取知识,为开化社会风气、开启民智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为解放民众的思想, 为民众的思想自由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英敛之还在 大公报上大力提倡新风俗,革除旧风俗,是思想自由的重要 外在表现。其中包括劝男子剪发辫、戒女子缠足、提倡新式丧礼和婚礼等。男子 蓄发辫、女子缠足是封建专制结果下残留在的中国近现代社会中的丑陋和畸形的 现象,英敛之通过报刊抨击这些现象的弊端和提倡剪发辫和戒缠足的好处,希望 去除这些封建残毒,同时也希望革除腐朽的传统观念。从而让民众自发的思考几 千年来封建专制下的种种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推动 了民众的思想自由的发展。 大公报曾发表题为说发辫的评论,特别指出“不意我堂堂文明之中 作,其男女之装束亦各具有一种特别之形象,如男子之发辫,女子之缠足是也一 。近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男子脑后的发辫与其他国家男子发型 相比,不仅不美观,而且还带来了种种不便。1 9 0 4 年9 月,大公报宣扬清 朝政府允许剪辫,因为练兵处正打算仿照外国军服样改变中国军服,可是官兵的 发辫根本无法适应新式军服:“兵士之战,现在多系伏腰于地,打枪相攻,兵士 背上有种种背负物,已将及顶。际各国兵士当伏地鸣枪时,头仰刚贴于背负物, 我国兵士有辫结,则因为辫结所碍,头不能仰,则万不能战。一o 大公报指 出:“如其无用,何不剪去? 吾独怪当国者土地不能保存,利源不能保存,政权、 财权皆不能保存,而独于此发辫,兢兢焉保存甚力,长留此笑柄于环球 回在日 常生活中,发辫的种种不便也表露无遗,正因为如此,英敛之把男子蓄辫子视为 中国愚昧落后的标志之一,必除之而后快。 大公报,1 9 0 4 年4 月1 6 日 大公报 ,1 9 0 4 年8 月2 5 日 大公报1 9 0 4 年9 月1 5 日 大公报 ,1 9 0 4 年8 月2 5 日 1 2 ,1 9 0 2 年6 月1 7 日 大公报 ,1 9 0 2 年6 月1 7 日 大公报) ,1 9 0 5 年3 月3 1 日 大公报 ,1 9 0 4 年6 月1 6 日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8 3 6 页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 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8 3 7 页 1 3 脑罩的“三寸金莲 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随着女子放足和女子教 育好处的不断体现,更多的民众开始重新思考封建专制下的各种陈规旧俗的种种 弊端,广大民众思想自由的大门也就被慢慢打开了。 英敛之提倡新式丧礼,主张仪式从简。 大公报对近代中国依然沿袭和恪 守着传统社会中所形成了厚葬久丧、礼仪繁琐的丧礼风习,报庙、装殓、出殡、 下葬等一系列仪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社会里的风俗,仍旧一天比一天 奢华,凡遇着婚丧庆吊的事,没一处不是争奢斗糜,极力铺张。一对于民间的 迷信说法,死者的亡灵在阴问仍要像活着的那样花钱和享用各种物件,如不给烧 纸钱,亡灵就无法安息的说法, ,1 9 1 0 年1 月1 6 日 大公报 ,1 9 1 0 年1 月1 6 日 大公报 1 9 0 5 年7 月2 4 日 1 4 寄大着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 a a 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二处代收。 担当起反对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的使命,宣传新式婚姻习俗。英敛之 提倡新人举办西式婚礼,大公报曾报道了北京张氏娶妻之婚礼“凡往贺之客, 不必拜跪,只当面揖。所有无味婚礼,概不取。一回同时也大力宣传西式婚 礼的好处。1 9 1 0 年1 0 月1 6 日,立宪运动著名活动家徐佛苏在天津举行西式婚 礼,作为媒人的英敛之发表演说:“我国数千年来,婚姻一事,专听父母之命及 媒妁之言,其祸之烈,不可胜言。西国结婚,所以必讲自由者,职是之故。且我 国结婚一事,繁文缛节,虚浮滥费,举皆无益。一 新式婚礼无需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者通过征婚的形式自由交往。大公报通过宣传 和鼓励新式婚礼,打开了青年男女的头脑中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等封建婚恋 思想的禁锢,自由择偶结婚的方式层出不穷。 不论英敛之主持 大公报时期以推广白话文形式开启民智,还是以提倡新 风俗、革除旧风俗等各种方式来开化社会风气,都是以思想自由为出发点。 ,1 9 0 2 年6 月1 7 日 1 5 而其见诸报纸之宗旨,则为诱嫖诲淫,直等于俗所谓妖狐之献媚。一也有些报纸 “以卑鄙龌龊之身,滥厕笔削清议之席:恩怨偏私,糊涂满纸;恫吓敲诈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