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汉语“了 字句是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偏误分析的 最终目的是找出形成偏误的原因并构筑对策。一般认为母语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 因。汉语与韩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时体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 使得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体标记“了时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通过研究韩国 留学生“了 字句使用中的偏误问题,并将例句与韩语译文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韩 国留学生“了 字句使用中的偏误问题主要集中在“了字的过度泛化上,韩国 留学生将“了 泛化成过去时形式的标志,因此,当他们想表达过去时意义时,常 使用“了”字。 本文既打算以韩国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归纳偏误的类型、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此外,我们还将本文使用的偏误资料附在正文之后,希望能为对同一领域或 课题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点语料参考。 关键词:“了 字句、偏误、_ 幺qi - f 、韩国学生 3 a b s t r a c t “l e ”( 了) i so n eo f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w h i c ht h ek o r e a ns t u d e n t so f t e n m e e tw h e nt h e yl e a r nc h i n e s e w em a k et h eb i a s e de r r o ra n a l y s i si no r d e r t of i n do u tw h a tc a u s et h ee r r o ra n dh o wt oc o r r e c ti t a sw ek n o w , t h en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i st h em a i nr e a s o nt h a tc a u s e st h e e r r o r t h e r ea r e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t e n s ea n da s p e c t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k o r e a nb e c a u s et h e yb e l o n gt od i f f e r e n tl a n g u a g ef a m i l i e s t h e r e f o r e , k o r e a ns t u d e n t sm a ym a k em i s t a k e sw h e nm a k i n gs e n t e n c e sw i t h “l e ( 了) ”t h ea u t h o rh a v ea n a l y z e ds o m ee r r o r si n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w r i t t e n b yk o r e a nc h i n e s e l e a r n e r sa n dc o m p a r e dt h e mw i t hk o r e a ns e n t e n c e s i no r d e rt ob e n e f i tt h ec h i n e s et e a c h i n gt ok o r e a ns t u d e n t s t h ea n a l y s i s h a sr e v e a l e dt h a tt h ea b u s eo f “l e ( 了) p r o d u c e ss u c he r r o r sb e c a u s e t h e s es t u d e n t sr e g a r d s “l e ( 了) ”a st h es y m b o lo fp a s tt e n s e t h eo b j e c to ft h i s p a p e ri sd e s i g n e dt o b et h ee r r o ri nk o r e a n s t u d e n t s a c q u i s i t i o no f l e a n d i t s a n a l y s i si s f o c u s e do nt h e e r r o r s d u r i n g t h e l a n g u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 ,i n d u c i n g t h e t y p e s o fe r r o r sa n d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 s ee r r o r s p e r t i n e n t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t e a c h i n g w i l lb em a d ei nt h ep a p e ra sw ec o u l d m o r e o v e r ,t h er e s o u r c e su s e db yt h i sp a p e ra r ea t t a c h e db e h i n di n h o p i n gt h a tt h i sw i l lo f f e rs o m eh e l p sf o rt h es c h o l a r si n t e r e s t e di nt h i s f i e l do rs u b j e c t k e yw o r d s :“l e ( 了) ,b i a s e de r r o r , c o r r e c t ,k o r e a ns t u d e n t s 4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o 乒年j ,月乙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镪瑰嗍。争铭肛同 2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了”是一个多语法意义、多功能的词。韩语中动词和形容词都能通过语尾 的变化表达时体,汉语的情形不同于韩语,汉语主要通过所谓的时体助词来表达 时体义。汉语和韩语的这种差别,给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时体表达,尤其是学习 和使用“了”字句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管学段、年龄,“了字总是困扰着学 生。 本文打算以韩国学生在习得“了 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韩国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偏 误情况,归纳偏误的类型、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 进建议。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以韩国学生为对象的“了字句教学乃至其它 特殊句型教学提供直接的支持。 1 2 研究概况 “了 是汉语语法中难点之一,更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一大难点。 在汉语学习中,有关“了 偏误研究的文献在数量上是较为可观的,成果也是很 丰硕的。比如孙德坤( 1 9 9 3 ) 就用个案追踪的方式采集语料,通过对两名外国学生 的调查,在习得者个性差异对“了 习得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富有启 发性的看法。当然,孙德坤( 1 9 9 3 ) 的研究在采集研究样本的数量上显得有些偏 少,不过就总体而言该项其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李大忠( 1 9 9 6 ) 在外国人学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书中,提出由于汉语“了的一些意义和用法与许多国家 学生的母语有许多相近而不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学生用其母语的时体观念来看 待汉语的“了,造成母语干扰。 赵立江( 1 9 9 7 ) 、孙德金( 1 9 9 9 ) 进一步考察了外国学生“了 字的习得过 程与习得情况,韩在均( 2 0 0 3 ) 、崔立斌( 2 0 0 5 ) 专门分析了韩国学生使用“了 字的常见偏误,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 领域,目前对“了字习得的研究多局限于汉语环境下的教学。在母语环境下, 韩国学生“了 字的习得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前人还少有涉及。从这个意义上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说,展开对以韩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韩国学生“了字习得的研究是有着重要的实 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了 是一个多语法意义、多功能的词,语法学界( 赵元任1 9 6 8 ,吕淑湘 1 9 8 0 ,朱德熙1 9 8 2 ,刘月华1 9 8 6 等) 一致同意的一点是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 把它分为动态助词“了 ( 了。) 与语气助词“了 ( 了:) ,每一分类可根据它 们的不同语法功能再分为若干小类。由于语气助词“了 用于句尾,又叫做句尾 “了 。本文参照各家说法,同时为了尽量保持语法书术语与对外汉语教科书使 用的术语一致,在分析,讨论“了的时候,采用“了。 与“了。 。 1 3 语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了”的资料来源于在中国学汉语的韩国人的书面材料和口语材 料。( 中国北京语言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 本文有关韩国 学生使用“了字的材料,主要是从本文作者收集到的汉语写作资料、口语调查 中提取而来的。调查对象都是韩国本国学生,年龄在1 0 岁至3 6 岁之间,汉语水 平在3 级到9 级之间( 汉语水平考试等级为准) ,学生的语言环境为自己的母语 韩语。偏误3 7 2 例。具体数字统计如下: 表l 各种学时等级的偏误比较偏误比较 学时等级偏误数量偏误率 不到半年1 0 8 句 2 9 一年1 2 5 句 3 3 6 两年6 7 句 1 8 三年4 2 句 11 3 三年以上3 0 句8 1 总计3 7 2 句1 0 0 从表1 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时达到一年时,韩国学生使用“了 有着比较 高的偏误率( 3 3 6 ) 。 2 韩国学生汉语“了”7 用法的偏误分析 第二章“了 的用法探讨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等1 9 8 3 ) 中对动态助词“了的语法规则进 行了较细的分类将“了一字的使用规则按功能与结构特点的不同,分为两个: “了i ,“了2 。 2 1 搿了l 力 2 1 1 “了一的用法 “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只出现在动词后。当说明动作或行为在某一 时刻已实现或完成时,就在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动词后用“了。 。具体情况如下: ( 1 ) 叙述在某一时刻实现或完成了某一动作行为,这类句子多有表示具体 时间的壮语。 ( 2 ) 叙述在一个动作实现或完成后,出现了( 或将会出现) 另一动作或情 况,第一动词后一般要用“了。 ( 3 ) 叙述由于某种原因或通过某种方式,途经,取得了某种结果,一般要 在表示结果的动词后( 多在最后一个分局中) 用“了。一。 2 1 2 可以省去“了。一几种情况 ( 1 ) 叙述紧接着发生的几个动作,为了增强节奏感,前几个动作虽已完成, 动词后也可以不用“了。 ( 2 ) 动词后果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时,“了。可以省去。 ( 3 ) 动词前有某些表示动作的方式,次数等状语时,如说话者表达的重点 在上述状语上,动作虽然已经完成,动词后往往不用“了。 ( 4 ) 并列动词作谓语,第一个动词后不用“了。”。 2 1 3 搿了。 的位置 ( 1 ) 谓语动词后有宾语时,“了。”仅位于宾语( 包括宾语与间接宾语) 前。 ( 2 ) 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了。”仅位于结果补语后。 ( 3 ) 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宾语,宾语为抽象名词,存现宾 语时,“了。 仅位于补语与宾语之间。 3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 4 ) 谓语动词后有复合趋向补语又有宾语时,“了。 有以下位置 动词+ 上类字+ “了。 + 宾语+ 来去( 其中“上类字”之“上,下,进, 回,过,起等) 动+ “了。 十宾语+ 复合趋向补语 动+ 复合趋向补语+ “了。 + 宾语 宾语为存现宾语时,“了。 只有,两种位置。 2 1 4 不能用“了一的情况 ( 1 ) 如表达的重点不在动作,而在于介绍情况,叙述事件,一般不用“了。 。 ( 2 ) 通讯报道中,报道己发生的事情,如果只是为了介绍情况,动词后不 用“了l : ( 3 ) 叙事时,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前( 或后) 的动词不能用“了。 。 ( 4 ) 兼语句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一般不能用“了。一: ( 5 ) 除了谓语为“进行一,“作”等动词时,宾语为动词,动词短语,主谓 短语等谓词性词语时,谓语动词后一般不能用“了。 。 ( 6 ) 否定式是动词前面加“没( 有) ,动词后不再用“了1 9 p o 2 2 “了2 刀 2 2 1 搿了:一的作用 “了。 的主要作用是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也有成句,表达语气的作用, 一般仅位于句末。它可以用于各种谓语句,与“了。 相比,谓语可以说不受什 么限制。“了。 所表示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几种如下: ( 1 ) 从未发生到发生( 谓语动词多为动作动词) : ( 2 ) 动作由未完成到完成( 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 : ( 3 ) 动作由进行到停止: ( 4 ) 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谓语动词多为能源动词) : ( 5 ) 表示意愿发生了变化: ( 6 ) 表示数量的变化: ( 7 ) “了: 可用于表示命令,祈使,劝阻的句子。 4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2 2 2 “了:一的位置 “了: 一般在句末,它不可能出现在宾语前头,但可以出现在其他某些语 言成分之前: ( 1 ) “了:可以位于某些表示引申意义的复合趋向补语前: ( 2 ) “了: 可以位于语气词以及正反相间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 ( 3 ) “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以及情态补语句子成分的末尾,这是主 语,宾语,情态补语一定是由谓词性词语充任的。 2 2 3 不能用“了:一的几种情况 ( 1 ) 因为“了。 是表示变化的,如果不表达变化的意思,就不能用“了。 。 ( 2 ) 表示过去完成的“是的句中不能用“了。 ( 3 ) 句中已用“了。 ,如不表示动作还要继续进行或已达到某一数量时, 不能用“了: 。 ( 4 ) 并列的两个短语或两个分句一般只用一个“了:,第一个短语或分句 后的“了: 往往省略不用。 2 3 “了 和韩语的过去时比较 韩国学生常常将汉语的体标记“了。”、“了。”与韩语中的时制词尾等同起 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母语是怎样产生迁 移作用的? 韩语属于粘着语,主要依靠词尾的变化来表现各种语法意义和语法 关系。韩语里的时制主要是依靠时制词尾来体现的。 由于汉语跟韩国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韩国学生习得“了时 出现的偏误,主要源于母语的干扰,因为汉语“了”的一些意义和用法与韩国语 的时制词尾“叛”( u t ) ( 毁a t 氖y c o t ) 有许多相近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地方。韩 国学生总是用韩国语的时态观念来看待汉语的“了,造成该用“了 的地方不 用,不该用“了 的地方而滥用。 下文就“了 与“议 ( u t ) 的用法加以比较,以减少韩国学生在学习“了 时由母语干扰作用带来的影响。 5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2 3 1 韩语“烈刀( u t ) 既表示“过去时一又表示“完成态一,汉语动词后的“了一 只表示“完成态 。 1 韩语“双( u t ) 表示“过去时 韩语“议”( u t ) 表示过去的事实,如过去的状态、动作,而汉语“了 只表 示动作处于完成状态,跟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汉语是靠时间词语和上下文来表 示时间关系。 ( 1 )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商店买面包。 暑召翟) i 甜叫ll 告对季咎召o i i ) 剧磐詈效烈日 g u kk y u n gj e u lg ig a nen ar l u nj aj us a n gj u meg as e o b b a n gu ls a tu td a ( 2 ) 昨天我到宿舍的时候,他正在做练习。 剑月| l h ) ) l 舍人 o i i 呈封效詈吲, 芑g 舍詈吞 丑烈叛口 e oj a en a eg ag is u ks aed oc h a kh a e tu ld d a e ,g uh u r l y e u ns u bu lh ag oi tu td a 上述两个句子中都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韩国语都用时制词尾“双( u t ) 表示过去,而汉语则不用“了 ,例( 1 ) 中有“经常刀这个词,“经常、常常、 一直等表示经常性、持续性的副词和时间词因为使谓语动词具有了经常性的意 义内容,所以汉语里经常反复性的动作无论发生在什么时间,动词后都不能用 “了。因为经常性与“了 表示的动作完成的意义是有矛盾的。例( 2 ) 即使 动作发生在过去,只要表示动作的进行态时汉语不应用“了。 从以上例旬可以证明“了”与“毁 ( u t ) 的主要区别是“烈”( u t ) 是表示“过 去时 的,而汉语“了 与“过去时 没有必然的联系,叙述过去发生的动作并 不一定都要用“了”。 2 韩语“叛 ( u t ) 还表示“完成态”。表示完成态的“烈 ( u t ) 与动词后 的“了 的用法有相当部分是对应的。 ( 1 ) 去书店买了一本书。 n 召0 t i ) n 犁詈营趟致( 人 + 0 2 ) 口 s e oj u meg as e oc h a ku lh a ng w o ns a t ( s a + a t ) d a 6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 2 ) 他介绍了北京的情况。 兰号召g 咎吾詈管g 效( 吞 + 氖) 吁 g un u nb u kk y u n gu is a n gh u a n gu ls e o lm y u n gh a t ( h a + y u t ) d a 从上述两个句子中可以看到句中的宾语一般是特指的,或句中有时量、动量 或物量词语。还有汉语强调事情发生在过去时的时间、处所、人物、方式、原 因等时用“是+ 动+ 的”,而不是用“动+ 了,而韩国语仍然用“议( u t ) 。 ( 3 ) 我是昨天来的。 u 告叫月i 畏( 仝+ 敛) 吁 n an u ne oj a ew a t ( w o + a t ) d a 这也是为什么韩国学生总是回避使用“的 的原因。 2 3 2 汉语“了一,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另一种是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 汉语的两个“了 都是留学生的习得难点,相比之下,表示变化的词尾“了一 更难掌握,因为在韩国语“叛( u t ) 只有一个,没有表示变化的语法意义,所以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是回避使用词尾“了。 1 汉语动词后的“了 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这种“完成态”与“时 无关,因而动词表示的动作或事态不论是过去发生的、现在发生的、还是将来发 生的,动词都可以带“了。比如: ( 1 ) 昨天买了电视,今天买了洗衣机,明天买了冰箱就齐了。 刚 c i i 芑型己f 1 日i 召詈效丑,仝鲁鲁月l 号) l 詈致卫,叫型是咎孕丑臣 人 巳阱县爿日 e oj a en u nt e l e v i s i o nu ls a tg o ,w on u le ns a et a kg ir u ls a t g o ,n a ei 1e nn a n gj a n gg om a ns am y u nd ad w e ng e od a ( 2 ) 明天下了课,我就去找你。 叫型伞g 翟卫日 呈h 纠i ) i i 型爿i n a ei ls uu bg g u tn ag ob al on e oa eg eg a lg g e ( 3 ) 你们放心吧,孩子吃了药就会好的。 引召口 n i 金,o h ) 咎詈掣旦型己香o 召别硝i 金 g u kj u n gm as a ey o ,a eg ay a ku lm u kum y u ng o tj oaj i lg g e o 7 韩国学生汉语“了”宁用法的偏误分析 y ey o 如例( 2 ) ,( 3 ) 表示未来完成即叙述将来某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 或前一情况是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动词后一般要用“了 ,而韩国语这 种情况不用“议 ( u t ) 。这类句子也是韩国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部分。 2 3 3 汉语有些动词后边不能加“了刀,韩国语“议 ( u t ) 没有限制。 1 表示人的心理、意念活动的动词“爱、喜欢、担心、感动、希望、打算、 决定、认为、觉得”等后面一般不能加“了 ,因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是行 为动作动词,不表具体动作,其本身有持续的意思,没有完成意义而韩国语只要 表示过去时间时都用“烈 ( u t ) 。由于这种差异,学生常会出现这样的病句。 ( 1 ) 宰决定了去中国留学。 l 鲁吾i 硎舁封j i j i 呈型召吞 毁口 n an u nj o o n gg u key uh a kg ag ir ok y u lj u n gh ay u td a ( 2 ) 我以前觉得了中国不太好。 暑明l 翟训吾暑0 i 望呈霉刃管吁丑创封效烈口 n an u ny ej u nej o o n gg u kib y u lr oj o tj ia nd ag os a e n gg a k h a tu td a 2 3 4 “了刀的否定形式与韩国语“裂一( u t ) 的否定形式。 汉语“了 有否定形式“没+ 动词形容词 ,如“去了”的否定性是就是“没 去”,不说“没去了”。而韩国语“双 ( u t ) 本身没有否定形式。 韩国语是“烈( u t ) 形与否定形式共存于一个结构中由“趾a l l + 动词+ 毁u t 的形式表现,而汉语用“没的否定句里的动词后面不能再用“了 。所以学生 容易造出如下的病句: ( 1 ) 幸他昨天也没来学校了。 告纠 ( | l 互謦丑o l i 耻毁( 仝+ 默) 口 g un u ne oj a ed oh a kg y oea nw a t ( w o + a t ) d a ( 2 ) 幸我没带来词典了。 l 告人 召詈盟) 列毁( 仝+ 毁) 口 n an u ns aj u nu la ng aj e ow a t ( w o + a t ) d a 通过以上粗略的对比大致可以看出: 8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1 “议”( u t ) 可表示“过去时 、“完成态 ,其中表示“过去时 的用法 与“了 的意义不对应。表示“完成态”时与汉语“了”的用法有相当部分是一 致的。 2 “了 可以表示“完成、“变化 ,其中表示“变化”的用法与“烈 ( u t ) 的意义不相等。学生应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正确地掌握和使用。 9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第三章“了刀的偏误类型与分析 笔者把韩国学生“了的使用偏误类型分为7 类: 表2 “了的偏误统计 语法偏误类型错句数 占总偏误的百分比( ) 多“了。”2 1 3 句 5 7 3 缺“了l 1 8 句 4 8 多“了2 4 4 句 1 1 8 缺“了:3 0 句 8 1 “了。位置4 4 句 1 1 8 “了。 位置4 句 1 1 其它1 9 句5 1 总计3 7 2 句 1 0 0 从表2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了。的过度使用在“了 使用的偏误中占有 极高的比例( 5 7 3 ) ,这可能是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因为韩语的过去时句子中的 动词必须带过去时标记,所以他们这一偏误最多。 3 1 搿了。 的偏误 3 1 1 搿了。 的缺乏 幸我洗澡就去找你 毒明天我吃晚饭去看电影 表达还没发生的先后连续动作时,第一个动词后应加“了,而未加。例中 的动词都是未完成的,所表达的动作属于单钝的先后关系,前一个动作结束后, 才发生后一个动作,这类句子中前面的动词后应该加“了。 。“了。 只跟动作 或事件的实现有关,而与说话的时间无关。“了, 所表示的动作或事件,可以 过去完成,也可以现在或将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说“昨天我去了姑妈家现在 我吃了饭去姑妈家明天我吃了饭去姑妈家。这说明汉语的“了。 并不表示时 间,只跟动作或事件的完成有关。 掌我试试那项帽子,正合适。 1 0 韩国学生汉语“了”! 用法的偏误分析 我问问才知道他已经走了 动词的重叠一般表示动作比较快,所用时间比较短,但如果这一动作已经发 生的话,应该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加“了。 。 昨天我买很多书。 象这种偏误,一般是刚开始学汉语的人最容易犯的,是因为对动态助词 “了,”的意义还不很强。 3 1 2 “了。刀多余 中学毕业以后,我决定了去中国学习汉语。 幸我很喜欢了那儿的生活 “希望、“打算 、“喜欢 、“决定一等词不能带“了。 。这是因为 这些动词表达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状态,不是行为动词。另外还有一些表达心 理状态的动词,如“忘可以加“了。 ,如“我忘了带书了 ,“你应该忘了 这件事,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了, 不是动态助词“了,而是充任结果补 语的动词。 幸我的朋友告诉了我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很好。 两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开始了学习中文。 在这些句子里,谓语动词后带的宾语是谓词性短语或小句,这样动词后不能 带“了 。因为后面的短语或小句已经显示出动作的实现,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出 现“了。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以上的规则,有些句子的宾语是谓 词性的,却仍然能用“了。如:“他对明天的事作了具体安排“经理对公 司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由于规则中例外的存在使得第二语言教学难 度更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建立,导致偏误的出现。 如果这些动词后的宾语是名词性的,就可以带“了。 ,因为名词性的成分不 能体现动作的实现与否,就必须在动词后加“了。,如:“很早以前,我就发现 了他的小秘密 ,“我们昨天就决定了旅游的行程“,最后大家还是准许了他的 加入“,“在他的说服下,我还是相信了他的话 等。 掌那时我问了:“你长大做什么? ” 我跟她说了:“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忘掉约会呢? 我再也不看你了。 “了。”在直接引语中,“说 、“问”、“说道”、“问道 等动词后不带“了。 ,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虽然说话的动作已经过去了,实现了,但通过全句所提供的语境可以体现出这一 点,所以没有必要使用“了 。 来了中国以前,她的妈妈给我了一个中国国旗。 昨天他吃了饭以前,他已经吃很多零食了。 在“以前 句式中的动词后不能带“了。 ,因为“以前已经暗含了前 一个动作已经在后一个动作前实现。 我还没看了那本书呢。 昨天晚上,我去了他的家,但是没开了门。 在否定句中,事件虽然发生在过去,但由于“没、或“很少、“几乎不 等否定词否定了动词的实现,所以不必使用“了。 。但有一些句子中,在保留 “了”的情况下,用了“没 来否定。如:1 你没忘了我们的约定吧? 2 幸亏没 扔了它,今天又用上了。3 这张纸还有用啊,刚才我差点儿没撕了它。这类句子 里,动词后边的“了 表达动作有了结果,跟加在动词后的“掉很相似。这 样的动词还有“吃、丢、喝、卖、放、擦、花、打 等等。这类动词后用“了。一, 在句法特点方面与结果补语有类似之处。 我到宿舍的时候,他正在做了练习。 “正 、“在、“正在 等表达某种动作、事情正在进行,而且这些句子后不 再有其他行为动作紧接着发生,不能用“了。 ,也不能用“了。“刚和“刚 刚 的情况类似。 奎他请了我今天晚上去吃饭。 昨天他骂了我是笨蛋。 宰那时候,他们几个都劝了我留在家里 当谓语动词都带宾语,而且宾语又正好是其后谓语句的主语,在这种条件下, 前边谓语动词的后边一般都不应当带“了。 。以上的例旬,都是因为谓语动词“请, 骂,派,劝”分别带了受事宾语“我 ,而“我 又是后边“今天晚上去吃饭 、“是 笨蛋”、“留在家里”的主语。“我兼有宾语和主语两种功能,可见是兼语句。 从前有了个叫白雪公主的姑娘。 他成为老师以前是了饭店的服务员。 在这儿“有,是是属性动词,不表达行为动作,动词后不能带“了。 。 1 2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他常常看了中国电影。 我们一个星期有了五六节课。 “了一字句中有表达经常行为的词语时,即使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 面不应该加“了。而加“了。 。动词前有表达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 时间词,如“经常、常常、时常、不断、不时、每天、每星期、每时、每年”等 时,在简单句中也不能用“了。 。这类句子意在强调说明动作的经常性,而不是 强调动作的完成,因此,即使是已经完成的动作,也不能用“了。但若要叙述 一个动作完成以后再出现另一个情况或发生另一个动作,第一个动词后可以带 “了。 ,如:“我每天晚上总是复习了旧课再预习新课 。这是因为句子中有两个 动作行为,相对于第二个动作来说,第一个动作已经实现,并且句子强调两个动 作的先后,所以“了。就有了使用的必要。 他想了买那本书,可是没有那么多钱。 宰他愿意了借给我汉语书。 能愿动词后不用“了。 。 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父母十分高兴了 奎读完这部小说以后,我很感动了。 形容词做谓语,如果表达的不是变化的语义,那么后边不应该加“了, ,因 为形容词表达的不是行为动作,所以无所谓动作的完成不完成。 宰昨天我又累又饿了 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了。 这些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动作行为,并且同时出现或是几乎同时出现,两个动 作行为互为参照,不分主次先后关系,只是表达并列关系,因此不能用“了。 所以即使动作已经实现还是不能使用“了。 3 1 3 “了。一位置错误 我今天去了超市买自己生活的东西。 毒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了散步 上面的列句是连动句,连动句中的第一个动作表达第二个动作行为的目的、 方式、工具等,第二个动作行为是第一个动作的目的,是定义的重点,所以 “了, 应加在第二个动词后面。 1 3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我们布置了好房间 我们写了完作业 动词带结果补语时“了。 要在结果补语之后。以上错误是因为学生不清楚 汉语中结果补语的作用,在韩语中没有中国语这样的补语。 我睡觉了两个小时 奎昨天我见面了我的高中同学。 “了。 应直接放在动词后,这儿的“睡觉 和“见面 是离合词,“了。 应放在动词“睡 和“见 的后面。 我又仔细地听听了。 他看看了自己的手表 “了1 一字只能用于v 1 和v 2 之间,不能用于重叠式之后。 3 2 “了: 的偏误 3 2 1 “了。一缺少 奉春天到了,天气慢慢暖和。 立春以后,树叶渐渐黄。 “了:静用在形容词之后,表达“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既将出现变化 。汉 语则用带“了: 的句子来表达变化的意思,但很多韩国学生不知道“了。的这 种用法。 从我们到北京的那天算起,已经在这儿住了半年。 汉语带“了句子中,使用两个“了 的用法和只有一个“了 的用法差别 很大。“动词+ 了。+ 时间词+ 了。 表达“已经完成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一般说来 动作还需持续进行下去”,“动词+ 了。则表达“某种活动在过去曾经进行了若 干时间 ,该动作现在已经不再继续。 你别打犹他。他睡。 我们以后再来吧她休息。 “睡 、“休息 是表达持续状态的动词。行为发生在过去但状态持续到说 话时,后面加“了: 表达动作现在还在持续。“他睡了 是说“他正在睡着 的意思。 1 4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要上课。 明天就星期五。 太感动。 这种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想“了字是表达过去时意义的,因此,当句子表 达未来时意义的时候,学生不用“了。 。 3 2 2 “了:一多余 奎我躺在床上。发烧,头疼了 表示某种状态而状态无变化时不用“了2 ” 雨刚一停了,我们就出发了 汉语句中有表示过去近时状语如“刚”、“刚刚 等或句子表示动作、事件 不久前刚发生,那么非持续性动词如“到 、“回来 、“开始 等后面不能用 “7 j2 o 来天津以后,我经常常常感冒了。 表演刚开始了。 如果汉语句子中有表示经常性的状语,如“常常、经常、通常、时常、不时、 往往、总是、老是、每天、每个星期、每个月、每年 ,或表示持续性的状语, 如“一直、始终、不断、一向、向来、从来 等,那么动词谓语后面就不能用 “了: 。如果汉语句子带有表示过去近时状语“刚、刚刚”等,或句子表示动 作、事件不久前刚实现,那么非持续性动词如“到、来、死、出生、结果、开始、 回来、回到、下课、生病、毕业 等,不能带“了:”。 3 3 其它 3 3 1 与“是的一结构混淆 奎我们见到了我们的朋友。他们从哈尔滨来了。 你是什么时候回来了? 对于此类错误,应让学生明白“是的”这种结构是强调过去发生的时间、 地点、方式等。而句末动词词尾“了:”表达“完成 和加强语气。 3 3 2 与“得混淆 我们昨天去青秀山玩了很高兴。 1 5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时间过了真快,我又见面你了。 他的h s k 考了不好,所以心情不很好 这些句子应该使用“得 字补语的,但学生都误用了动态助词“了 。这是 因为某些“得”字补语句也具有“态“的特征,表达事件发生在过去,且“实现 了。对此,学生还没有把握。 3 3 3 与结果补语混淆 事我回来房间马上就准备使用,终于听了喜欢的中国歌曲。 辜从天津到北京的高速公路旁边儿我看了中国的无限的可能性。 掌她说话的声音和她的表情,哪儿都找不了亲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 应改为“到 ,这里需要表达的不是动作的 进程怎样,而是要表达动作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应该使用结果补语“到、“见 等。 3 3 4 与“过 混淆 宰他以前在中学当了老师,后来退休了。 木你去了上海吗? “过 和“了都可以表达过去时间的动作,但“过 表达经历,而“了 则没有这种用法。第一个例子就只能用“当过而不能用“当了,第二个例子 也只能用“去过而不能用“去了。 3 3 5 与“着一混淆 奎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他指了前边告诉我“一直走就到了” 上边句子中,前边的动词都表达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并不表达前边动作结束 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例句1 。不是说“妈妈、“笑 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 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达的是一种伴随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 ,而 是用“着 。 3 3 6 “了芥与“了:一混淆 事现在已经习惯了中国菜,但是还是想念日本菜。 上次寒假的时候,我去了旅行。 1 6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妻子比丈夫高的话,有的时候成了问题。 啊,你们去了桂林吗? 这些例句都将动态助词“了 和语气助词“了 混淆了。应该将“了 换 作句末的“了: 。在教学中,已经指出了“了。 的使用条件,如果宾语前有数 量词或定语时要用“了。 ,如果没有,是简单宾语就要使用“了。初级阶段 的学生在交际中经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关键的一点还是学生对“了。 和“了: 的意义、用法、使用条件和限制等没有真正的了解,“了。 和“了。本身也比 较复杂。学生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幸他去了学校 我们知道了那个消息 “去、知道 是属于能够凸显动作开始的前限动词,这类动词不能凸显动作 的结束,比如我们可以说“开始去、开始知道 ,但一般不能说“去完、知道完 等。当这类动词充当谓语表示动作实现时,汉语句末一般要用上“了: ( 也有人 认为这是“了。 和“了:”的揉合体) 。如果句子中有明确表示动作实现的标记, 或语言环境明确表示动作已实现,那么这类汉语动词也可以带“了。 。比如我 们可以说:“我又去了一趟北京、我己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这些例子中的“又、 一趟、己经明确表示动作已经结束,所以动词“去、知道 可以带“了。 。 1 7 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 第四章“了刀偏误的主要因素 4 1 母语的干扰 语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必然受到其母 语的影响,即母语的迁移作用:研究证明:若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较小, 学习者受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就大;若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较大,学习者受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就大。韩语与汉语是差异较大的两种语言,从类型上说,韩语 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韩语在时间表达上是以绝对时问为参照的,并据 此将时间系统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进行时,且各种时间以及动词的各 种状态都有相应的时态词尾来表示。因此,以韩语为母语的学生从小就具备了很 强的时态性观念。 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了 字与韩语中的动词时态词尾 “戥 ( u t ) 等同起来。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学生习得汉语“了 字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凭个人对已经学过的带有“了句子的理解,推断出“了 与 时态词尾的对应关系。如在韩国语晕需要用过去时态词尾的句子,在用汉语作 相应的表述时,就都盲目地在动词后加上个“了”字,( 如:木昨天的比赛有意 思了吗? :l c 去年夏天我常常去了游泳。) 而在韩语中不必用过去词尾时在相应的汉 语表述中也不使用“了 字。( 如:木你已经二十五岁,还是这样! ) 4 2 语内干扰 结构助词“的 、“是的”结构中语气助词“的的习得对“了 字的 正确使用产生影响( 如:术你是什么时候回来了? ) ,时体助词“过”的习得在 一定程度对“了字的正确使用产生的干扰。( 如:宰我在北京住了一年,当然 吃了北京烤鸭。) 而“了。 与“了。之间的互相影响原则上也属于语内干扰。 ( 如:水上次寒假的时候,我去了旅行。) 从而导致学生在使用“了 字过程中 出现种种偏误。语际干扰( 母语的干扰) 尽管涉及到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 系,但在作用方式上却是单向的,仅是韩语某个要素对汉语中相应的要素的影响; 而语内干扰尽管是目的语内相似或相关要素之间的干扰,但其作用方式却是双向 的。也就是说在其它要素影响“了”字使用的同时,“了 字也会其它要素的 1 8 韩国学生汉语“了”7 用法的偏误分析 正确使用产生影响。如有些应该用“的”字的结构的句子学生却在其中相应的位 置上使用“了 字,等等。( 如:木他是从美国来了。木你是什么时候回来了? ) 4 3 教学引导的不足 从教材和课堂教学方面来看,讲解和训练的失误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本人 曾问过一些学生,是怎么理解“了的用法的,其中大部分学生说通过课堂的学 习,知道“了 表示的是过去时态,除此还可表示状态的变化。这就时说课堂中 的教学有可能导致偏误。另外,现在学的汉语教材对“了的解释大都集中在初 级阶段,本人认为“了 是学习中的难点中的难点,而在中高级阶段的教科书中, 几乎没有关于“了 的注释和说明,造成难点集中,使学生很难掌握,更谈不上 实际应用。而且,对于“了表示动作完成,在教材中用韩语解释时,大部分说 成是表示动作的完了。根据动词的不同,完成意义不仅包含动作的结束,也包含 动作变化所生成的结果或状态的持续,因此,在解释“了 这语法点时还应补充 完善。 另外,很多教材1 中一般解释助词“了 表示肯定某件事已经发生,否定式 是在动词前边加上“没有 ,句尾不能用“了 。给人的印象是“了”表示到说 话某情况已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可以用于“时间状语+ 没+ 动词+ 了 这种句型 的。如:“他已经三天没上课了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联系了。象这种现象 由于教材没加说明,也可造成学生的误解。总之,在教学及教材上,由于理论研 究有待深入,在许多理论问题未解决之前,难以使我们的教材编得十全十美,对 “了 的用法还没找到圆满的答案,所以很容易导致偏误的产生。 4 4 “了”字本身的复杂性 汉语中的完成时体不仅是用“了”来表示,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语法手段来 体现,如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结果补语等。另外,“了 的使用还 与语境,文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语境表达了动作处于完成状态,“了”字 就可以省略。而且,说话者如果不强调动作完成时,“了”字也不出现。如“我 1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于册,北京大学出版社p 4 3 2 现代汉语虚词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p 2 0 0 2 0 4 朱晓星简明汉语语法学习于册,北京大学出版社p 6 3 马真,郭春贵 p o i n t1 0 0 否号0 1 罡i 茸( 召歪型译) ,韩国亡 封剖出版社p 2 0 8 这些都指出:汉语用“没”的否定句里的动词后面小能再用“了”。 1 9 韩国学生汉语“了”宁用法的偏误分析 昨天早上吃面条,中午吃拉面,晚上还是吃面条 。虽然有些学生知道“了 不 完全等同于韩语或英语中的过去时态和完成态,但对“了 的使用条件和规则仍 然难以把握。“了 与语法、语义、语用、语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