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 要 魏晋时期,诗赋序具有文学批评的形态意味,包含丰富的文学思想,涉及文学功用 观、文学创作论、文学批评鉴赏论及文体论等,在理论范畴、理论观点、理论方法等方 面均有创建,具有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魏晋诗赋序反映了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 文学艺术本质和文学创作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是文学自觉的 体现和产物。魏晋诗赋序的繁兴,为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充分的准备,促进了南朝文学 理论的繁荣。 关键词:魏晋;诗序;赋序;文学批评形态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during the wei jin dynasties, prefaces, as one modality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in most cases, embody the literature thoughts of the time, which cover the views on literary functions, theories of literary creation, appreciation theories of literature and stylistics and so on. it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that prefaces present innovative views on theory category,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the prefaces to poetry and the fu reflect writers understanding on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the law of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incarnate the vicissitud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ion, which are the embodiment and the product of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as one modality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 prefaces to poetry and the fu gird themselves for refinement of literature theory,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theory of the wei jin dynasties. key wordskey words: the wei jin dynasties; prefaces to poetry ; prefaces to fu; literature criticism modality .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漳 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序是指放在诗文或书籍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中说“序以建 言,首引情本” ,这里“序”指的是赋序,意思是说序一般放在正文之前,主要是为了 “建言” 、 “引情” ;宋代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中说, “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 ,序是 用来说明写作缘由、创作背景的;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解释说:“ 尔雅云: 序,绪也。 字亦作叙 ,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 ”他认为序含有 排列次序、叙事说理的作用。上述三种说法已基本涵盖了“序”作为一种文体的要素和 特征,即序是一种放在正文前的文体, “序”或“叙”就是在著作(正文)完成后,由 本人或他人撰写,用来“序典籍之所由作” (王应麟辞学指南 )或 “序作者之意” (孔安国 尚书序 ) 的文体, 主要对其写作缘由、 内容、 体例和目次, 加以叙述申说” 。 序按创作者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他人或后人所撰写,一类为自序。自序文是由 作者本人在正文前序写创作缘由、提点作品主旨的文字。序从品类上来分,又可分为诗 序、赋序、文序、书序、集序等。本课题讨论的是魏晋时期由作者本人在诗赋前所作的 序。 关于序的源起,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序”最早源于易经 。刘 勰认为“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 文心雕龙 宗经 ) ,颜之推也说“夫文章者, 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 ( 颜氏家训 ) ,这就和刘 勰的观点相似。清代姚鼐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 , 孔子为作系辞 、 说卦 、 文言 、 序卦 、 杂卦之传” ( 古文辞类纂序 ) ,认为 “序”体最早源自易经 ,而用来阐释易经的文言和序卦应当就是最早 的序文。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序之体,始于诗之大序 ”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 , 诗经本无序言, 诗大序乃后人所作。不仅吴讷持这种观点,昭明太子文选 也将诗大序列为“序”体的最早范例。他们认为,毕竟“ 文言 、 序卦都是阐 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389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申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 序 的文体特点” 。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序应是由作者本人创作的序, 无论是易经的文言 、 序卦还是诗大序 ,都是为他人之作而序。最早由作 者本人创作的单篇文章之序大约出现于东汉,如桓谭仙赋序等。 古代不少作品是由标题、序、正文三部分构成,就序与正文的关系来说,序承担着 交代创作缘起、介绍创作背景、点明写作主旨、介绍写作对象、提示情感基调、表明写 作态度、阐发文学观念、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包含了作者的审美 趣味、艺术选择与追求、艺术主张、艺术创作方法的思考,包含了作者对前人作品的认 识与评价,对文体创作规范的探寻,具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意味。故本课题要讨论的重 点并不是序在艺术上的特点,而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序文中文学思想、包含的文学 理论批评内涵进行挖掘和整理,将序作为文学批评的特殊形态进行观照。 目前,学界对序的研究和关注主要在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眼于序体的文体演进,做一些考镜源流的工作,揭示序体源流、发展的各 个阶段和特征。这类的研究成果有王玥林的博士论文序文研究 、薛峰的硕士毕业论 文 序体研究 以及一批关于序体研究的学术论文如钟涛 魏晋南北朝诗序的文体演进 、 张红运的诗序渊源及其他 、赵厚均的赠序源流考论 、吴振华序体溯源及先唐诗 序的流变历程等; 第二,对序的某一品类如诗序或赋序的内部结构功能进行研究,如李冰燕的古书 序跋及作用 、蒋振华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序论略及刘伟生的硕士论文赋序研究 、 黄爱平的硕士论文 唐诗诗序研究 、 常娟娟的硕士论文 六朝赋序研究 , 这些论文都把主要的关注点投射在序的内部功能方面; 第三,有些学者并不局限于作序的内部功能研究,而是敏锐地发现了序和诗题的关 系,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如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的论古诗诗题制序史等; 第四,就单篇的赋序或诗序作品进行研究,常为论者所关注的有石崇金谷诗序 、 陶渊明闲情赋序 、左思或皇甫谧的三都赋序 、孙绰或王羲之的三月三日兰亭诗 序等序文的研究,论文所著繁多,不一一枚举。 通过学人多年的研究和耕耘,序作为一种文体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确认,学界 吴承学、刘湘兰序跋类文j古典文学知识,2009 年第 1 期 引 言 3 对序的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承担的文体功能、审美价值等都有了充分的认识。遗憾 的是学界对序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材料的价值重视不够, 只有个别论者在其论文中涉及到 序的文学批评功能,如王琳魏晋“赋序”简论认为赋序反映了文人创作活动和理论 批评方面的变化和追求,刘伟生硕士论文赋序研究也将赋序中的赋学 批评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但是真正网罗一个时代的序文作品,将“序” 作为一种 特殊的文学批评形态置于中国古代文论的视域下进行整体观照和研究的论者极为少见。 迄今为止,学界很难看到一部关于该课题的系统分析的专门论著,该课题的研究有待拓 展。 选择魏晋诗赋序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文学理论家,作家们就是文学理论的创作主体,他们通过 大量的文学实践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形成了独到的文学思想,并将这些理论总结形诸 于文字。和西方理论家用专门的理论文体论文不同,兼任“文学理论家”的中国作家们 往往选择他们最熟悉、最便捷的文体来论文,位于正文前面的“序”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既不拘泥于正文内容的表达,也不像题目那样受到字数的严格束缚,是正文之外表明 作者创作态度、宣告文学观念、表明创作追求的极佳载体。基于这一点,作家们在作品 序中阐发的理论往往与创作的关系至为密切。 二是魏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挚虞文章 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等一系列文学专论,然而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不能仅仅停 留在这些文学专论上,还应关注其他的文学理论批评材料。这一时期,文人创作思想、 审美追求、文学观念在诗赋序中也较为直接地呈现出来,作家们对文学本质特征和艺术 表现形式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魏晋时期的诗赋序已经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 材料而存在,并呈现出文学自觉的内涵,体现了文学自觉阶段的各种特征。正如汉学家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导言部分在介绍“重要文论资料”时说的: “中国文学思想有几个比较大的资料来源, 序就是其中的一个。 ”序作为一种特殊的 文学批评材料的价值亟待探索和挖掘,就魏晋诗赋序的文学理论价值进行系统整理、归 纳和阐释对于完善魏晋文学批评又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诗、赋是汉魏六朝最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而汉代诗、赋前面加序的很少,到 了魏晋时期,诗赋序的数量急剧增加、篇幅变长,诗赋序文的容量也丰富起来,这就为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沛的一手材料。 本论文拟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介绍魏晋诗赋序的创作概况;第二,从魏晋 诗赋序中归纳出当时文学观念的变化;第三部分着重论述魏晋诗赋序中的文学理论建 设;第四部分,总结魏晋诗赋序的文学思想层面上的形态特点和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5 第一章 魏晋诗赋序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魏晋诗赋序的兴盛 赋前有序,始于汉代,但是汉代赋前加序的情况并不多,目前可以见到的有扬雄、 班固等人的序。但这些序有不少疑为伪作,如扬雄甘泉赋 、 羽猎赋 、 酒赋都有 序, 但学界一般认为这些序很可能是后人摘自史书, 而非扬雄本人所撰写。 东汉桓谭 仙 赋序 是目前能够确定的较早的为作者本人所作的单篇文章之序。 就诗序而言, 最早的、 最著名的当属毛诗序 、 离骚序 ,但这两种都是后人为了阐释诗经 离骚所作, 并非自序。东汉张衡四愁诗序大抵系后人伪托,真正为作者所作的诗序大约出于汉 魏之际,如曹丕寡妇诗序和曹植离友诗序 、 赠白马王彪诗序等。 魏晋诗赋序开始繁荣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晋是继汉代后辞赋发展的兴盛期,赋序也随之水涨船高,数目急剧增加。 据统计, “在 750 篇(包括残篇及存目)魏晋赋中,有序的近 210 篇,这个数字是汉代赋 序的 5 倍。其中曹丕、曹植、傅玄、陆机、稽含等的赋序都在 10 篇以上,傅咸则多至 27 篇;更有甚者,陆云、陶渊明的赋篇篇都有序” 。 就诗序而言,汉代诗歌前加序 的屈指可数,如东汉张衡的怨诗序和四愁诗序等,但若依逯钦立所说,后者又 属伪作。魏代只有曹植的三首诗有序,分别为: 献诗疏(按:以疏代序)、 赠白马王 彪诗序和离友诗序 。晋代开始,诗前加序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共存诗序 60 余篇, 其中以傅咸和陶渊明的诗序为最多。而到了南朝,诗序、赋序的数量都明显减少,归于 衰落。 其次,魏晋是诗赋序文的繁荣期还表现在序文的篇幅扩大,出现了不少长序。如皇 甫谧三都赋序达 800 字之多,左思三都赋序 、陆机遂志赋序 、孙绰游天台 山赋序也都是多达数百字的长序;诗序篇幅的增长就体现得更为明显了,石崇金谷 诗叙 、 思归引序自不待言,东晋时期孙绰、王羲之等人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都是洋洋数百字的大序。诗赋序篇幅大大拓展也是此间的序 文创作的重要特点。 王琳.魏晋赋序简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再次,随着魏晋时期诗赋创作的发展,序与正文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序文独立性增 强,有些诗序或赋序甚至可以脱离正文而独立存在,成为一则独立的抒情散文或说理散 文。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 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 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 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 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 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欧阳修曾说: “晋一代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文章而已。 ”其实,不单 是正文绝佳,上面所引的这则序文也率性自然、真切动人。序交代了自己脱离仕途,回 归田园的原因,也揭示了“矫厉” “违己”的社会环境与“质性自然”的本我冲突是脱 官去职的真正原因。 本序行文流练, 既勾勒了生平行迹, 又自叙情怀, 读起来真切畅快, 其性情和思想流荡于字里行间。本序诚为赋序中的精品之作,完全可以脱离正文来阅读 欣赏。 像这样能够脱离正文而独立存在的序还有嵇康琴赋序 、陆机遂初赋序 、 豪 士赋序及石崇表哀诗序等,他们往往就某个观点展开具体论述;而有些序文本身 就是一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如石崇的金谷诗序 、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 、王羲 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庐山诸道人的庐山神仙诗序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序 、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第二节 魏晋诗赋序的主要功能 魏晋时期诗赋序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7 一、交代创作缘起、提示写作背景 序作为一种说明性文字,在魏晋诗赋序中常常用来交代写作背景,说明创作缘起。 如傅咸登芒赋序云: “左光禄在夫济北侯荀公前丧元妃,及失令子,葬于芒,有以 感怀,而作斯赋。 ”该序表明作者感于左光禄的不幸遭遇,登芒“有以感怀” ,故援笔为 赋,这就表明了创作的直接原因。又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 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 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 成篇。”这则序文点明了曹植赠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及事件背景等,为后人了解作家生 平、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类序在魏晋诗赋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从中可窥见魏晋诗赋创作的时代风习。 二、提示写作方式 魏晋还有些诗赋的序文用于提示作品创作的方式: 先君作芸香赋 ,辞美高丽。有睹斯卉,蔚茂馨香,同游使余为 序。 (傅咸芸香赋序 ) 赋诗见赠,答之云尔。 (傅咸答栾弘诗序 ) 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 (曹丕登台 赋序 ) , 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陈琳、王粲并作。 (曹丕玛瑙赋序 ) 然所咏之诗,或有义无辞。音乐取节,阙而不备。于是遥想既往, 存思在昔,补著其文,以缀旧制。 (束皙补亡诗六首序 ) 昔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聊拟而作之,名曰拟 四愁诗 。 (傅咸拟四愁诗序 ) 从以上序文可看出, 魏晋时诗赋的创作方式有应制、 有赠答、 有同题并作、 有补亡、 有拟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三、表明情感基调 魏晋时期的一些诗赋序文中流露出鲜明的情感色彩,序文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字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眼,如“凄若有怀,怜而赋之” (曹植莺赋序 ) 、 “意甚伤之,为作此赋” (曹髦伤 魂赋序 ) 、 “心有眷然,为之陨涕” ( 曹植离友诗序 ) ,这就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以上谈到的点明写作背景、交代创作缘由、记录写作方式、渲染情感基调等均属于 序体的基本功能,主要对正文起导读的作用。除此之外,诗赋序在魏晋时期还具备其他 的拓展性功能。 四、序的文学批评功能 (一)发布文学主张、标举文学观念 皇甫谧在三都赋序中明确阐发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他说: “然则赋也者, 所以因物造端,敷弘体理,欲人不能加也。引而申之,故文必极美;触类而长之,故辞 必尽丽。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 ”又成公绥天地赋序云: “赋者,贵能分理赋物, 敷演无方,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 。序文表明了成公绥对赋的看法,他认为“分理赋物” 是赋体的一大功能特点,而赋的题材应当不受限制, “敷演无方,天地之盛可以致思” , 很多事物都可以成为赋的表现对象。 (二)批评赏鉴他人作品 有些序文在交代创作缘由的同时,附带地对前人作品进行批评总结,例如曹植七 启序云:“昔枚乘作七发 ,傅毅作七激 ,张衡作七辩 ,崔驯作七依 ,辞 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 。 ” “辞各美丽”代表了曹植对前代“七体”作品的 评价。傅玄矫情赋序云: “我太宗文皇帝命臣作西征赋 ,又命陈、徐诸臣作箴, 皆含玉吐金,烂然成章” 。 “含玉吐金,烂然成章”是傅玄对其他人作品的评价,由此可 见序还承担了一定的文学批评鉴赏功能。有类似功能的序文还有曹丕酒赋序 、殷允 石榴赋序 、曹摅围棋赋序等。 (三)对某一文体或文类进行梳理 陆机遂志赋序首先列举了题材相近的赋作, “昔崔篆作诗以明道述志,而冯衍 又作显志赋 ,班固作幽通赋 ,皆相依仿焉,张衡思玄 ,蔡邕玄表 ,张叔哀 系 ,此前世之可得言者也” ,这些作品虽然题目不同,但是都属于“言志赋”的这一体 类; 陆机还从中归纳出其特征, 并就一些代表作给予了简介精当的评价, 如 “班生彬彬, 切而不绞,哀而不怨矣。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 。 就赋的某一体类进行归纳整理的序文还有陶渊明闲情赋序等;序文中还有一类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9 作品体现出了文体论的鲜明特征,例如傅玄七谟序 ,该序追源溯流,对两汉到魏晋 的“七体”作品加以梳理总结,并标举了一些代表作品,从中归纳出“七体”的创作要 求和特征,几乎是一篇完备的“七体”研究论。 连珠序和七谟序结构相近,也 可以当做一篇完备的关于“连珠”的文体论文。此时,序便不仅仅充当正文前面的导读 文字,其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凸显,几乎可以脱离正文而独立存在。 (四)有些诗赋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某个文学理论观点,但是提示了作者的创作动 向和审美追求,有助于我们以序为载体把握文学发展的特点和潮流。 魏晋“尚悲”的倾向在诗赋序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作曹丕寡妇赋是因为“陈留 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 子悲苦之情”(寡妇赋序)。序文交代作赋是“代人言情” ,在写作过程中已经体现 出对“悲美”的自觉追求,其感物赋序 、 感离赋序都体现出对这种“悲情”的偏 好。 这些序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某个文论观点, 但却隐约揭示了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追求, 也值得重视。 序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文体, 承担着交代创作背景、 点明创作动机、 提示创作方式、 奠定情感基调等功能,这些功能特点相对稳定,当代的序文仍有所显现;而魏晋时期的 诗赋序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功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批评材料。魏晋诗赋序之所以呈 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当时文学自觉的背景有关,魏晋时期,作家创作的勃兴、文学作品的 大量涌现,文学开始走向自觉,文人们开始在诗赋序中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 审美追求,他们甚至在诗赋序中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品鉴前代作家作品、提出自己的 文学理论观点。序几乎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态出现的,魏晋诗赋序在文学批评 理论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正是需要我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探索和寻觅的。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从汉代与魏晋时期诗赋序的对比可以发现, 魏晋人的文学观念与前人已有了很大的 不同,文学不再是政治教化工具,而是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最佳载体,而且这种情感不 同于儒家群体性的道德情感,而是正趋于日常化的个体人情,已经超越了“礼义”的束 缚;咏物赋序则进一步说明了作家创作空间的拓展和创作心态的变化,文学的表现力也 逐步增强; 儒家传统的束缚解除后, 魏晋人情感的勃兴迫使他们寻找另一种安顿的路径, 山水则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借山水以畅怀是东晋时期诗赋序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文 学的艺术形式来说,魏晋人追求文学形式之美,文学创作流露出“尚丽”倾向在魏晋诗 赋序亦有鲜明表露。 第一节 汉代赋序与汉代文学观念简述 赋是汉代最主要的文体,赋的创作在汉代蔚为大观,但汉代作家在自己赋作前撰序 的并不多,扬雄的几则赋序 可算其中的代表作。其长杨赋序中说:“明年上将大 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罔罝 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 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 上长杨赋, 聊因笔墨之成文章, 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子墨为客卿以风。 上 长杨赋 以风。” (长杨赋序)序文交代了此赋的创作背景,即扬雄侍汉成帝到射熊馆所作, “上长杨赋以风”则揭示了创作此赋的目的为讽谏。扬雄其他几则赋序中也有 相似的表述,如河东赋序云 “上河东赋以劝” 、 校猎赋序云“ 其十二月羽 猎,雄从。故聊因校猎赋以风”、甘泉赋序曰“上从甘泉还,奏甘泉赋 以风”等,从这些诗赋序中可看出以扬雄为代表的文学观念: 首先,描写的题材与宫廷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长杨赋序还是甘泉赋序 、 河东赋序 、 校猎赋序 都表明是扬雄侍从汉成帝祭祀游猎时所作, 从表现对象来看, 学界对序是否为扬雄所作尚有争议,但对其出自史书扬雄自序并无异议,此处不作考证,仍 依该序具参考价值。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11 都围绕宫廷生活而展开; 其次,辞赋的创作目的是“刺上讽谏” ,服务于政治生活,并非为自己个人情感抒 发的需要而创作。 再次,虽讽谏目标各有不同,但针对性强,例如长杨赋序描写了“长杨射熊馆” 的恢弘气势和丰饶物产, “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罔罝罘,捕熊罴豪猪 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 ,主要是专门讽上以禁豪奢而作,其他 另外三篇赋序或息畋猎、惜民心、崇国防,讽谏之目标非常明确。 班固两都赋序也是一则重要的序文,首先,他指出了赋的起源,“赋者,古诗 之流也”,认为赋体文学源自诗经 。其次, “班固从时间维度总结了从周至汉文学的 发展演变,认为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存在着密切关系, 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衰而诗不 作 ,汉赋也不例外,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直到武宣之世, 兴废继绝 、 润色鸿业 的文学(赋)才得以复兴” ,这就点明了赋对于政治的强烈依附性;第三,在此基础 上,班固还进一步提出了辞赋创作的原则“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 忠孝” ,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这就从功用上具体阐述了赋的政教价 值。不管是对历史的总结还是对辞赋创作现状的阐述,班固对赋的认识都会合到一点, 那就是赋是为政治服务的。 扬雄和班固赋序中的观点基本代表了汉人的文学观,即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润色鸿 业、美刺讽谏是其主要的功能。这也表明汉代文学仍依附于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取得独 立的地位。赋是汉代最主要的文学文体,而作家们的文学观念却在赋序中可见一斑,赋 序成为文人发布文学教化观点的载体。 第二节 从魏晋诗赋序看魏晋文学观念 魏晋时期,诗赋序的文学批评价值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从汉到魏 晋,诗赋序的内容反映出文学自觉时代文学观念的迁变。 赵成林.“赋者古诗之流”说略.n.光明日报,2007 年 8 月 31 日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一、抒情赋序:日常生活情感取代社会政治生活,成为主要的表现对 象。 曹植在前录自序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对强烈感情的爱好: “余少而好赋,其所 尚也,雅好慷慨。 ”考察魏晋时候的诗赋序作品,这几乎是整个时代的特色。 (一) 就魏晋文人在诗赋序中抒发的情感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感离伤别、 叹寡悼亡、 怀乡思归、感时伤世等几个方面。 曹丕甚至直接以“感离”为题作赋,序云: “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 诸弟皆从,不胜思慕,乃作赋” (曹丕感离赋序 ) 。序文表明自己因思慕亲人而作赋; 曹植离友诗序云“乡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 振旅,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此诗因好友离别、眷恋不 舍而作,两序都是抒发亲友离别的思慕之情。类似的序文作品有曹植离思赋序 、傅 咸感别赋序等。 魏晋是一个生命色彩浓烈的时代,叹寡也是魏晋人抒情的一大题材。 “陈留阮元 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 苦之情” (曹丕寡妇赋序 ) ,曹丕因友阮瑀早逝,感其妻儿之多艰,作赋“以叙其妻 子悲苦之情” ; 西晋时潘岳也因良友任子咸 “不幸弱冠而终” , 痛以作 寡妇赋 叙其 “孤 寡之心” 。 死亡似乎是个绕不开的命题,不少作家在诗赋序中抒发对逝者的追悼之情。曹丕因 “族弟文仲亡时,年十一,母氏伤其夭逝,追悼无已。予以宗族之爱,乃作斯赋” ( 悼 夭赋序 ) ,赋云“气纡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时徘徊于旧处,睹灵衣之在床。感遗 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愁端坐而无聊,心戚戚而不宁。步广厦而踟蹰,览萱草于中 庭。悲风萧其夜起,秋气惧以厉情。仰瞻天而太息,闻别鸟之哀鸣”,这完全不是经生 式的“兄宽弟忍、父慈子孝”的说教,而纯然是寒夜睹物伤情,怀念幺弟而潸然泪下的 一片真情,这里的情已经突破了“止乎礼义”的标准。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魏晋人常 在诗赋序中感叹生离死别、追悼亲友故旧。陆机因“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 亦不半在” , “以是思哀,哀可知矣” ( 叹逝赋序 ) ,作叹逝赋 。这类序文还有很多, 如曹植怀亲赋序 、向秀思旧赋序 、陆机叹逝赋序 、 愍思赋序 、潘岳怀旧 赋序等。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13 怀乡思归也是魏晋人重要的情感流向,陆机怀土赋序云: “余去家渐久,怀土 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故述斯赋” ; 又因“怀归之思,愤而成篇” (陆机思归赋序 )创作思归赋 ,陆机在两则序文中 都毫不掩饰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魏晋人对时序节物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在诗赋序中不时流露出对时光荏苒、生命 消逝的永恒感伤。曹丕在感物赋序中说“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 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 无常,慨然永叹” ;陆云在岁暮赋序明言“感万物之既改,瞻天地而伤怀,乃作赋 以言情焉” ;王珣林法师墓下诗序中说自己“感想平昔,触物凄怀” ,物的变化、时 光的流逝特别容易激起魏晋人心目中的情感, 这类的序文还有很多, 如曹植 慰情赋序 、 嵇含白首赋序 、陆机大暮赋序等。 总的说来, 这些序文均在正文前重点提示当时诗赋创作均偏于写日常生活事件所引 发的个人感受,不管是感离叹寡还是悼夭叹逝;无论是思亲怀旧还是感时伤世,那种悲 哀凄切,惆怅失意之情写得极其婉转深切。魏晋文人的创作基本都是围绕日常生活情感 而展开的,较前代人更注意表现骨肉之情、夫妇之情、朋友之情等,很少涉及社会政治 生活。他们在诗赋序明确表达自己是为了抒发情感而进行创作的,或作赋“以纾惨恻之 感” (陆机愍思赋序 ) 、或写诗以“申罔极之痛” ( 表哀诗序 ) ;或作赋以“叙悲苦 之情”(曹丕寡妇赋序 ) ,或“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 ( 感物赋序 ) ,无不指向 一己之情怀。这就与汉代文人围绕宫廷政治生活展开文学创作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二)从写作的指向来看,魏晋作家也与汉代作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扬雄、班固的赋序表明汉代作家作赋主要指向帝王,或“润色鸿业” 、或刺上讽谏、 或为帝王将相娱宾遣兴所用,而魏晋的诗赋序表明魏晋人写诗作赋与政治因素没有关 联,多指向父子、兄弟、朋友、同僚,是为一己之情怀而写作,不带功利性。序中明确 表示自己因父子弟兄等亲属而作的序文有曹丕 悼夭赋序 、 曹植 释思赋序 、 陆机 愍 思赋序 叹逝赋序 、枣据追远诗序等。如陆机愍思赋序云: “予屡抱孔怀之 痛,而奄复丧同生姊,衔恤哀伤,一载之间而丧制便过,故作此赋,以纾惨恻之感” , 这是为追念亲人而作;为朋友而作的有曹植离友诗序 、 赠白马王彪诗序 、周昭赠 孙奇诗序 、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 、潘尼赠二李郎诗序 、傅咸感别赋序) 、王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珣林法师墓下诗序 、陆机赠弟士龙诗序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序和赠羊长 史诗序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魏晋诗赋序文中作家们虽直接表明该作品属应制之作,其实与 汉代的应制之作有所不同,那就是诗赋序中已经少了“讽”与“颂”的题旨说明。无论 是陆机“感皇恩之罔极,退而赋”的皇太子请宴诗序 ,还是王粲、徐干等人应曹丕 要求而作的玛瑙赋序 寡妇赋序等,均看不到丝毫关于“讽”或“颂”的论述。 由此可见,虽同属应制之作,但魏晋作家的创作主要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功用,而多是 因故友亲朋而作,情感指向非常明确。 (三)就抒发情感的基调来看,偏于伤感和凄恻。 西晋向秀思旧赋序云: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 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 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 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 ”序是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 所作,序文写自己经过旧庐时听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刑前“临当就命, 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的样子。寒风凛冽,往事如烟,抚今追昔,哀思怅然,向秀感 “音而叹,故作赋” ,凄楚悲凉。 陆机叹逝赋序云: “昔每闻长老追计乎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 余年方四十,面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涂,同宴一 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思哀,哀可知矣!乃作。 ”另愍思赋序 : “予屡抱孔 怀之痛, 而奄复丧同生姊, 衔恤哀伤, 一载之间而丧制便过, 故作此赋, 以纾惨恻之感。 ” 作家生于动乱之时,对社会苦难有所目睹,且对此间的飘泊流离、亲友离散的痛苦深有 体会,形于文中情感浓烈,慷慨悲凉。潘岳、陆机赋作之中,无论是感怀写志之作,如 潘岳的秋兴赋序 、 闲居赋序 ,陆机的豪士赋序 ,还是悼亡伤逝之作,如潘岳的 悼亡赋序 、 寡妇赋序 ,陆机的愍思赋序 、 叹逝赋序 ,都表现出一种悲哀凄切、 惆怅失意的情调, 综上所述,不论是情感内容、写作指向,还是情感基调,魏晋诗赋序中所反映出的 文学观念比之汉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宫廷生活不再是作家们主要的描写对象,日 常生活情感取而代之。这种创作倾向一直从建安时期延续到西晋,对“情”的标举成为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15 这一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魏晋作家明确在诗赋序中表示自己为了抒发一己感 情而作,这与汉代赋家作赋以“润色鸿业” 、美刺讽谏的功利文学观完全不同,魏晋赋 序中流露出的这种变化正可以说明文学思想从功利走向了非功利。 诚如罗宗强先生所说 “赋被用来状物抒情,而不是用来美刺,只是作为感情发泄的工具,而完全忘掉汉赋的 规讽大义,似是自觉追求” 。 二、咏物赋序:魏晋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心态的变化。 魏晋时的创作题材的拓展还包括咏物类作品的兴盛。 汉代咏物赋描写的多为帝王贵 族身边之物,范围很狭窄。而魏晋时期, “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天上的云、地下的落 叶,都是他们的题材。桔子、芙蓉、夏莲、秋菊、蝙蝠、蝗螂、麻雀、小蛇都被他们赋 到了” , 咏物赋的题材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呈现出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的巨大变化。而 这种观念上的巨大变化在诗赋序、尤其是赋序的提示说明中较为清晰的表现了出来。 成公绥天地赋序云“赋者,贵能分理赋物,敷演无方” ,魏晋赋序重点说明咏 物赋的创作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分理赋物” ,一是“敷演无方” : (一)分理赋物 汉代的咏物赋序多是比附颂德,政教功能十分明显,而魏晋咏物赋序则不然,嵇康 怀香赋序 、张华鹪鹩赋序 、傅咸栉赋序 、 蜉蝣赋序 、 污卮赋序 、 烛赋序 、 庾纯安石榴赋序等许多赋序旨在说明所赋物之“理” ,如“读诗至蜉蝣 ,感 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傅咸蜉蝣赋序 ) , “退惟当蝉之得 意于斯树,不知粘之将至,亦犹人之得意于富贵,而不虞祸之将来也” (傅咸粘蝉赋 序 )等。序简要说明蜉蝣、粘蝉所蕴含的人生感发,显然与政教功能无涉。 (二)敷演无方 成公绥天地赋序在指出“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同时,又说: “历观古人,未 之有赋。岂独以至丽无文、难以辞赞?不然,何其阙哉?遂为天地赋。 ”表明只要能“致 思” ,什么物都可以写。 “历观古人,未之有赋” , “遂为天地赋” ,这种说明在当时很具 有代表性,如杨泉五湖赋序和蚕赋序 、陆云寒蝉赋序 、成公绥乌赋序等 都陈述前人未写之物,而自己进行创作,表明魏晋文人有意识地开拓赋咏物的范围。而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1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56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且,赋序强调,所咏物大小不拘、美丑不限,大至“天地” (成公绥天地赋序 ) 、小 至“蜉蝣” (傅咸蜉蝣赋序 ) 、芬若“芸香” (傅咸芸香赋序 ) 、丑若“恶饼” (傅 咸恶饼赋序 )皆可入赋,显示出魏晋文人创作思想的解放和文学意识的自觉。 三、东晋山水赋序:借山水以畅怀,文学观念和创作潮流的又一转向。 汉赋序中已有山水的描写片段,但只是作为物产形胜的一部分来加以描绘。例如扬 雄羽猎赋序云:“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 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穿昆明象滇河,营建章、凤阙、神明、 (马及)娑,渐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游观侈靡,穷妙极丽。”序文明确 指出赋山水要“穷妙极丽” ,呈现物产的侈靡, “山水”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 到了魏晋时期,山水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文人们开始借山水以咏怀,托山水以畅神, 这种山水观念在不少诗赋序中都有明确说明。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山水是一种远离尘嚣、 “娱目乐心”的栖居之所。 石崇金谷诗叙述金谷园“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 ,石崇和朋友们“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在金谷风光中流 连忘返,而“娱目乐心”之余,他们“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序陈述了士子文人离开 朝廷,在山水田园中得以远离事务的自然之境。 (二) “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序 描绘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 尽人神之壮丽”的奇崛景色,在序文末尾,他说“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 聊奋藻以散怀”,表示自己抛却尘世束缚,寄情山水,借山水以抒发怀抱、安顿心灵的 愿望。在东晋人的心目中,山水已经不仅是供人静态观赏的“外物” ,而是安顿情感的 极佳载体, “聊奋藻以散怀”一语便道出真意。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又说: “情 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 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 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 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 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 ” 。序 第二章 魏晋诗赋序体现的文学观念 17 云“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 则辽落之志兴” ,人的性情因外物的感发而各有不同,深居庙堂、仕宦为官与闲步野林、 游于江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后者超越了功利性更容易走进山水,而山水的自然生命情 态也促使文人发现了个体生命应有的自由、活泼,从而摆脱作为社会人的疲累。 (三)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 。 王羲之在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山水之乐,在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而这些,其最大的特点是“暂得于己,怏然自足” ,享受自然生 命的内在欢欣。 四、诗赋序中陈述了对文学形式的美感追求和“尚丽”的文学思潮。 在魏晋诗赋序中,有不少陈述了文学形式的“丽”在文学中的价值。曹丕在叙繁 钦中评价繁钦作品“盛叹之,虽过其实,而其文甚丽” ,可见他对华丽之文实有所爱; 曹植在其赋作自选集前录自序中明确提出,理想的赋应是“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 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缟缟,与雅颂争流可也” , 不仅要 气势磅礴,还辞采华美; 七启序中曹植写到: “昔枚乘作七发 ,傅毅作七激 , 张衡作七辩 ,崔骃作七依 ,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 ” ,序中明确表 示自己之所以作七启是因为感于前人的“七体”作品“辞各美丽” ,十分倾慕,而 触动文心, 激起创作冲动提笔而作的。 序文表明: 一方面曹植非常注重文采之美, 第二, 曹植对自己的文采也颇有自信,所以敢于依前人之体而作。序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 的理论观点,但是包含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以曹丕兄弟为代表的建安作家对非常重视文 学作品的形式之美,对富有文采的作品极为推崇,文辞美丽也是他自觉的创作追求。 在两晋赋序中,这一好尚更是得到了集中而全面的阐发。傅玄的矫情赋序云: “我高祖文皇帝命臣作西征赋,又命陈徐王阮作箴,皆含玉吐金、烂然成章” ,他特地 标榜自己的作品“含玉吐金,烂然成章” ,体现了对文采之美的自觉追求。在 七谟序 中,他还肯定了曹植“ 七启之奔逸壮丽亦近代之所希也” ,对“丽”的推崇,使 他把曹植七启归入“近代之所希”的优秀作品的行列。在连珠序中,傅玄主张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连珠应当“辞丽而言约” ,他赞赏“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这些都可以 看出他对文学作品辞藻华美这一审美特征的认识。归纳起来, “丽”既是傅玄文学创作 实践的自觉追求,也是他评价他人作品的重要标准, “丽”集中体现了傅玄对文学审美 本质特征的把握。 另外,皇甫谧在三都赋序中明确阐发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他说“然则赋也 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体理,欲人不能加也。引而申之,故文必极美;触类而长之,故辞 必尽丽。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 ”这就说明在皇甫谧看来,赋应该文辞美丽, “丽” 是赋的本质特征。他还举出了前代作品符合“美丽之文”标准的作品“其中高者,至如 相如上林 、扬雄甘泉 、班固两都 、张衡二京 、马融广成 、王生灵光 , 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约简之制,焕乎有文,蔚尔鳞集,皆近代辞赋之伟也” ,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