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中文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作为校本课 。程开发主要力量的教师,他们及时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本文本 着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的想法,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 等方法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 师角色转换必要性论证的基础上,阐述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内容和解决教师角色转换问 题的基本策略。将理论论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试图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将论文中 涉及的重要概念予以界定和梳理。这是全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第二部分,从教师角色转 换是校本课程开发之必需的角度,谈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比 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教师角色和传统教师角色的冲突,得出教师角色亟待改变的结 论。第三部分,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分为三方面。第一,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换: 从“灌输传授者”转换为“反思研究者”;从“课程消费者”转换为“课程生产者”。第 二,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转换:从“最高统治者”转换为“民主管理者”;从“学 习中的权威”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第三,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群中的角色转换: 从“相对独行者”到“绝对合作者”。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针对以上的研究, 提出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角色转换的基础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之观念和校本课程开发之能力;教师角色转换的 支持学校系统的结构功能对课程开发的支持和校外对课程开发计划和课程开发者 的支持,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角色;教师专业发展:角色转换 分类号:g 4 5 1 2 t h ec o n v e r s i o no ft l l et e a c h e r s r o l e si i l s c h o o l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d e v e l o p m e n t a b s t r a c t s c l l o o l b a s e dc u f r i c u l u md “c l o p m e n ti sn o wt h e h o ta n dd i 舾c u l tp o i n to ft h c e d u c a t j o n a lr e l o 瑚强ds t u d yb o t hi l l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co u rc o u n t i y ,c s p c c i a l l yt h ec o n v c r s i o n o ft h et e a c h e f s m l e s ,w h oa f ct l l ei m p d n a mf 砬_ ;c e0 ft h cd e v c i 叩m 如1 u n d e f l y i n gl h cj d 翰 0 f 锄c c e s s n l l l yd c v e l 叩i n gs c h 1 b a s e dc i l r f i c u l u m 蛐da d v a n c i n gt h ec 0 v e r s i o no ft i l e t c a c h e 墙r o l e s ,s o m et h c o 佗t i c a l ,c o m p a 朋t i v e 粕dc a r e s e a r c h a r em a d ei nt h i st h 髂i st o 柚a l y s i st h ep 耐b l c mo ft h ec o n v e r s i 咖o ft l l et c a c h c 搐1 o nt h eb a s eo ft h ei m p o n 弛c e o ft c :h c r s r 0 1 e si s c h 0 0 l - b 蹴dc l l i c i l l 岫d 盯e 1 0 p m c 鸸t h ct h e s i st a l l 硌a _ b o u tt h e o o n t c n to f t h c n v e 巧i 咖o ft h ct c a c h c r s m l e s 加dt h ep 棚d t l i a ts o l v et l l ep r o b l e m t h ct h e o r ys t u d y 姐dc 鹅er e s e a r c h e sa r cc o m b i n e dt o 鲥h c f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o fp r o v i d i i 喀 r c a n a b l c 珏de 圩e c t i v ep o l i c ys u g g p s t i sf o rt h ec o n 嘲i o no ft h et e a c h c r m l c s 办et h e s j s 湖s f so ff o u rp a r t s n e 丘r s tp a f tj sj n t f o d u d i 叻,w h i c hd i s s e r t a t e st h c a l n 铷瞳s i t i l a t i o na n ds i 叫f i c a n c eo ft l l es t u d y 矩dd c 丘n c ss 锄ef 吼d 锄e m a l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f tta l :l 【sa b o u tt h ei i n p o n a c eo ft e a c h c 璐i n h o o l - b 鹊e dc i l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m c n t 。o nt h eb 罄eo fj l c d m p a r ei h ec o n f 壮d o ft l i em l c sb c 魄e t h ei d l 柚dt h e 协l d i t i o n a l ,a n dt h e n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c o n v c f s i o n t h et h i r dp a ni st h e c t e n to ft h eo o n v e 稻i o n ,w h i c hh 嬲t h | e ea s p c c t s t bb c g i nw i m ,t h em l c si nc o u r s c s :f 如m b r e a t h ei n o 幻i n v e s l i g a t e ;扛o mt l l ec o n s u i n c ro ft h ec o u l :s c sl om ep 删u c 盯o fc o u 巧c s 。i n a d d i t i t h ef o l e si nt l l er e l a t i 衄b e t w c e nt e a c h e f sa n ds t l l d e n t s :f r o md o m i n a t o rt o d e m o c 阳c y ;f 如mt h ea u t h o r i t yi ns t u d yt oc h et o po fe q u a l j t y a “雒t ,t h cm l e si nt h eg m u p o ft h ed “e l o p 哪e t :的mt kc o m p a r a t i v 。l ya l o n ct oa b s o l u t c l yc 0 0 弦r a c t h el 袅s tp a ni s t h co r i g i n a l i t y0 f t h et h e s i s ,w h i c hc o m e st ot h ep o l i c i e so fc o n v e r s i o no nt h cb a s i s0 fa b o v e 如a l v s c s :t h eb a s eo fm e n v e r s i o n t h ea d v a n c co ft h et e a c h e f s d i a t l l e s i s ;t l l ek c yo f t h e n v e r s i o n 协ec o n c e p ta n da b i l i t yo fs c h 0 0 1 一b a s c dc u f r i c u l u md e v c l o p m e n t ;t h e s u p p o no ft h ec o n v e r s i 衄t h em a k e u po fs e h 0 0 la i l dt h ep l 卸so f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u t s i d et h es c h 0 0 1 a l lt h e s ea r en e c e s s a ry k e yw o r d : s c h o o i - b a s e dc u r f i c u l u md c v e l o p m e n t ;t h em l e so ft c a c h e r s :t e a c h c r s , p m f c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cc o n v e 硌i o no fr o l e s c a t e g o 巧n u m b e r :g 4 5 1 2 3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雩玉恒导师签字:曾弛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撞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皂中电导师签字:曾也荨 签字日期:2 0 屿年4 月您日签字日期:2 0 0 r 年妇西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 向。2 0 世纪8 0 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决策权不应该再由国家或地方独立享有, 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决策权成为种世界性的趋势。校本课程是随着课程多 样化的需求日益突现的,它的开发使学校内形成激励和支持教师的气氛;校内的交流和 沟通变得更为容易;教师的专业动机、工作兴趣和职业满意度、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 形成了教师团队新的工作方式;学生更加满意,因为课程更加接近他们发展的需要;课 程的弹性更大,更加容易整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新内容。有人这样说:校本课程开发可 能成为2 1 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 到了9 0 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 权部分下放到了学校,国内部分重点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 验研究,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这些实验研究为更多中小学实旌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政 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广大的中小学校可以顺利开发校本课程了,这些政策、理 论和实践准备并不能成为目前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充分条件。实际上,校本课程作 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成员中资历较低的一员,还很不完善,不成熟,还存在踞患e 在我 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有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 识不清,对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认同,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 极性:对自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条件及自身的局限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缺乏 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和课程开发技能技巧的支持,导致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带有较大的 盲目性;教师长期处于课程实施者的地位,缺少课程开发实践的锻炼;等等。特别是教 师未进行及时、相应的角色转换,严重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发 出的校本课程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发展,也不能表现出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有违校本 课程开发的初衷。所以,我们应该针对此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 应措施,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开发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特点,在 方法上表现为以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为主导,理论上的论证和建构较少,校本课程开发 的策略和实施程序多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阐述和说明,在观点或结论上表现为阐述校 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较为系统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从1 9 9 9 年至今,崔允济、 吴刚平、王斌华、徐玉珍和傅建明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给予我们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较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的研究和实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践层面,上海市的大同中学,七宝中学以及 江苏省的南京师大附中,锡山高级中学等几所学校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试 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热潮的背后,又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 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具有独特“校本” 色彩的实证研究或分析个案研究较少,这与国外的研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是在研究 内容上,研究的重点偏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论证与宣讲,对我国实施校本课程 开发的主体一教师给予的重视相对不够,对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自身和外在的 具体条件认识不够,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遇到的具体困难也重视不够。尤其是教 师角色转换对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如不对此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很 可能会产生诸多的困难、矛盾乃至引起意想不到的冲突。基于此,本文将对校本课程开 发的概念、意义和教师角色转换在校本课程发展中之必需等问题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 着重谈谈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和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策略,提出一些促进教师角色转 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认识 我们讨论关于校本课程的任何问题,都要从它的基本认识谈起。以下对校本课程开 发含义和意义的论述是全文的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 s c h o o 卜b a s e dc u r r i c u lu n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 是2 0 世纪7 0 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1 9 9 9 年6 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此,我国课程体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 本课程”三级课程相互包容的框架,课程改革进入了崭新的年代。2 0 0 1 年7 月教育部基 础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颁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己成为我国课程改革 的焦点,热点议题。 ( 一) “校本”的意蕴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校本”的英文是s c h o o 卜b a s e d ,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 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1 为了学校,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愤的问题为指向,关注学校管理者 及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 题并提高学校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 探寻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对策,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阔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 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和教师。 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 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 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虽然在学校生活中,也会出现专 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的情况,但他们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的一个群体,而是 与教师成为共同体,一道解决学校业已存在的问题。 ( 二) “课程”的含义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所有活动的总和”。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赛( s p e n c e r ,h 1 8 2 0 一1 9 0 3 ) 在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 ( 1 8 5 9 年) 一书中最早使用“课程”这一术语,意为“跑道” ( r a c e c o u r s e ) ,这里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到了近代由于班级 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课程的含义逐渐从“学程”演变 成了“教程”。而现在随着人对自身关注的增强,人们对“课程”的关注逐渐从“教程” 转到r 学程”,或者是教程”和“学程”的统称。嘲1 9 1 8 年,博比特( b o b b i t ) 率先 发表了课程一书,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课程问题的著作和文章,提出了 各种各样的课程定义。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 g o o d l a d ,j ,i ) 等人在系统的分析之后, 提出了以下五种不同的课程解释。”1 ( 1 ) 有目的的课程或计划和大纲,通常称之为教学大纲: ( 2 ) 教学材料,即师生在实现教学计划时所使用的材料; ( 3 ) 在班级中发起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要和那些在材料中提供的 某种特定活动完全一致,其中一些实现规定好的活动可能没有进行,或者被新的活动所 代替,抑或进行过修改;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它可能只与课堂上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有关。在一个 特定的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可能对某些具体时间不感兴趣、没有理解或者产生误解: ( 5 ) 课程实旖的最终结果或学习者所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 上述各种课程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其中,第一种属于正式 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许多人理解的课程就 是这类课程。第三种解释是属于课堂运作的课程,它是以学校为本的,对每一位教师或 班级来说都是独特的。而有关课程的第四、五种解释则属于经验的课程,它对每个个体 来说是独特的,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假如我们在探讨课程时,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见不到课程的全貌, 更有扭曲课程的危险。我们在解释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该科学的看待“课程”这个最基 本的定义。 ( 三) “开发”之所指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 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据此,课程计划的准备阶段不属于“开发”,而谋程计划的制定 及实施属于开发。然而,按日常的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 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等。 因此,“课程开发”可以指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以便去运用现有的教学大纲, 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或者也可指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 级教学使用,特别是指教科书、教参的编写以及教具的配备等:还包括课程目标的评价 手段。这样,所有保证某项课程计划及其配套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活动都可以祢为 课程开发活动。 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编,即所有的 课程成分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 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拓宽、加深、整合等。 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可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两种模式。第一种 开发模式是由课程的用户执行的开发活动( 如教师写教案) 。第二种是由外部人员执行 的课程开发活动( 如专家编教科书) 。从理论上讲,一门课程可以完全由用户或外部人 员来开发,但事实上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总是含有种现场开发的成分在内。只有在极 少数情况下,譬如当教师给学生介绍一套由外部准备、设计的教学材料以及创设一种自 我教育的氛围时,这时的教学活动才是完全依赖于一种外部开发的课程。即便如此,这 4 山东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类型的教学也只是整个班级学习活动的一部分。“1 ( 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1 9 7 3 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的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爱 尔兰阿尔斯特大学( t h en 钾u n i v e r s i t yo fu 1 s t e r ) 举办了一场“校本课程开发 ( s c h o o 卜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d e v e l o p m e n t ,s b c d ) ”的国际研讨会,菲吕马克和麦克 米伦( f u r u m a r k m c m u l1 e n ) 两人在会上最先试图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 9 7 4 年, 在日本东京的国际研讨会上,这一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之后,许多学者也纷 纷提出个人的观点。以下几个最常见的定义摘录如下。哪 ( 1 ) 菲吕马克( 1 9 7 3 )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 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 2 ) 麦克米伦( 1 9 7 3 )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她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 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 3 斯基尔贝克( s k i l b e c k ,1 9 7 6 )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 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 4 ) 沃尔顿( w a l t o n ,1 9 7 8 ) :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择、改编, 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 5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 9 7 9 )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发过程,过 程中需要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责任重新分配。 ( 6 ) 埃格尔斯顿( e g g i e s t o n ,1 9 8 0 )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 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 7 ) 黄政杰( 1 9 8 5 )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通过中央、 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 外资源与入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 ( 8 ) 科恩( c o h e n ,1 9 8 5 ) :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学校少 数人员,如校长、部分教师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学校所有成员包括校长、 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 作。 ( 9 ) 马什( m a s h ,1 9 9 0 ) 等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自上而下的民 主决策”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i 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 s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0 ) 萨巴尔( s a b a r ,1 9 9 4 )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学校人 员采用、实施现有课程成品时,所进行的一连串的课程决定;广义是指学校成员参与课 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等动态过程,以及其中对于学校组织、资源、社区参与、培训教育 所作的决定。 ( 1 1 ) 张嘉育( 1 9 9 9 )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 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认识主导, 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 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课程模式。综合以上的定义,结合我国教育 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 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 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和于学校办 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上述阐述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但是为什么在当前世 界,乃至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此的重视和推广,则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带来的一系列 益处所决定的。 ( 一)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既是培养人的活动,又是发展人的活动。人的发展规律对其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表现在差异上,人的发展在范围、水平和速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发展类型上 的差异也是极其明显的。因此教育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教育不可能培 养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世 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常常让人不知所措,面对社会进行 抉择的能力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人们展示了人发展的 各种潜在可能性。于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十分紧迫地提到了我们的日程上。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就不能得以发展。然 而,单一国家课程开发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何种教育的权利。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家一切都按照统一、规范的培养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忽视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为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提供素材,提供时空,提供环 境。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需求、特点。教师在 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各个方面之后,进行个性化的课程开发,个性化的学生教育, 培养学生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校本课程开发努力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 合性和选择性”1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他们根据自己特点和需要选择独特的、 个别化的课程,因此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上的各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 ( 二)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能够促 进教育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2 l 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界极为重要的问题。 t r 对那些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学者来说,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师 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然而, 在单一国家课程开发环境下的教师,是课程的实旋者,他们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好的课 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 和课程实施系统相分离,教师只是在课程实旌领域内进行教育活动,虽然最了解学生, 有编制出优秀课程的天然优势,但是却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日之外。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教师的参与,使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 即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权利。教师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课程决策权利之后,就可 以按照社区、学校和自身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具体的情 况经常评估和修改课程了。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成长创设了专业化的环境,有利于教 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精神领域,都将会有显著改观。 知识方面,教师被赋予一定专业自主权后,逐渐改变了“被动消费者”的角色,主 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旌和评价。在摸索、反思中,教师不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专门的学科知识、综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实践知识更完善。 能力方面,教师因为有了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参与研究学校、学生、自己,研究交 往、协调的机会和任务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更强的综合能力。他们逐渐摒弃“专业个 人主义”,形成与广大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和课程专家进行广泛合作的 能力;强化反思意识,逐渐提高了反思和研究能力;学会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等等。 精神领域,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可创造性地分析、解决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发挥过去没机会展示的才干,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之提高对课程的兴 趣、满意程度:教师在自主情况下,会更大限度的投入工作,以最饱满的精神迎接来自 各方面的挑战;因为有了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得以加强;在实践、 反省、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开阔了视野,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对自己工作价值的 认识,进而又逐渐转化成为自我向上的需要。 ( 三) 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 性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权利从中央一级逐步、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积极调 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与教师拥有课程的部 分权利,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函家教育共同 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每个学校可以使用自己的课程决策权,进行有区别、有差异的、发 展学生个性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 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但这并不意昧着所有的课 程决策和课程活动都发生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的合作与交流, 强调对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不仅要求学校教职员、学生参与课程开发, 而且也鼓励课程理论工作者、家长以及社区入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此外,在校本课 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中,都是通过横向的交流渠道来筛选各种教育经验、进行课程决 策定位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 的决策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和管理方面,正如以上所说的,提倡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重大 原则问题的讨论,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共同决策和管理的形式;校本课程开发 提倡的教学,也是民主化的教学过程,提倡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和谐的、个性的发展。因 此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使教育在实现平等、民主、合作和调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上迈进了一步。 ( 四) 形成学校特色和促进合作交流 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或学校风貌, 具有优质、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没有学校特色的学校,其发展也没有多少前途可言。 校本课程开发尊重差异,其实质是追求学校特色的形成,让每一个学校都展现自己的个 r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与特色。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注重全国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但是对各地区 各学校差异无力顾及,很容易导致教育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力图 改变这种现象,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满足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各级学校就发 挥本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打造教育品牌,使教育可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各方合作交流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 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它的成功开发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可用的课程资源,扎根于广 泛的合作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适宜学生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科学发 展的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 课程专家、校际之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等,使得学校在课程开发实践中,逐渐具备不断 生长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形成支持和激励性的氛围,形成渠道通畅的校内外交流。 ( 五) 丰富课程实践和完善课程理论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会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这是因为,国家课程强调的 是统一和基础性,但在我国这个较为特殊的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还很 不平衡,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和变化发展日益迅 速的当今时代,国家开发主体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显得有很 大的局限性。再者,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某些学科的教材老 化和知识陈旧也成了通病和顽症,落后于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与此相比,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师生、学校教育环境和社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它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中央到外围的实质性转 移,更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更能够适合本地发展情况,更能够适合本校的师资力 量,更能够有效发展本校学生的个性。另外,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 校本课程,使课程达到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步伐。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开发实 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 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也在实践之中不断论证、完善和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的在职教育、学校自我评价、学校整体反思以及行动研究等单项实践与研究实践方 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反过来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校本课 程开发形成和普及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课程开发的 视野和范围,促进了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尤其是打破了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 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更加丰富和完善了。“” q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六) 优化教育制度内的权力与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广泛执行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6 0 年代 中后期即开始受到空前迅速的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巨大挑战。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缺 乏灵活性,实效性差;学科专家处于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课程目标设计定位在学科结 构的层次,缺乏课程系统结构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和决策渠道,缺 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制与能力;开发课程的学 科专家及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否定和限制了广大教师的独立判 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了课程革新对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权力的 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严重下降,尤其是教育变革能力的严重 萎缩。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实用主义的反 应,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 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1 第二部分教师角色转换:校本课程开发之必需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 本取淘,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正确认 识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有了课 程决策权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或者是完全的创新,设计出学 生真正需要的课程;又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修订课 程,使之随学生发展、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他们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课程实际问 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校本课程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总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 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和探索,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我国的部分重点学校取 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种课程发展理念与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仍 处在初始阶段。面对这全新的课程领域,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还难以 真正认识到t r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理解校本课 程开发的理念,而且在课程开发的技术准备上也存在不足,没有及时的进行角色转换, 这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第一节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比较过去“防教师”课程的弊端和“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的优势,我们便能够清 楚看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 一、“防教师”课程的弊端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课程开发和变革中,使用的都是“防教师”的课程( t e a c h e r p r 0 0 fc u r r i c u l u m ) ,使教师完完全全的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教师只能是课程的 实施者和变革的被动执行者。那么这种方式是否很有效的推进了教育发展,教师在其中 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变革,美国学者本尼斯( w b e n n i s ) 做过这样一个分析: 他把各种变革归入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变革。这类变革的特征是, 目标是由课程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等一小部分人决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少数人 手里,学校与教师都是服从和执行,基本上没有参与决策的可能性。因此,这种课程变 革通常会遇到教师的直接或间接抵制。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的互动性的变革。在这种 变革中,教师与课程专家享有共同的权利。参与变革过程的各种人士以一种事先规定的 方式,各自拥有相应的权利,发挥相应的职能。由于教师以权利者分享课程开发、变革 与决策的权利,可以站在自己的教育立场上为自己辩护,因此他们更乐意全身心地投人、 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因为课程改革也是有益于他们自身。m 1 “防教师”的课程搀斥教j | j ) ;。与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念背道丽驰,其潜在的价值 观仍是工具理性,它人为地割裂了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天然联系,通过其内在的预设完全 控制教师的课程实践,使得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教师的“缺席”必然导致对意义 的孵越。 二、“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之优势 “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 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授 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o 校本课程开发将教师融于课程当中,重视教师与课程天然 的关系,信任教师的潜能,合理的挖掘了教师这个本来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 发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具有极大的价值。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使课程开发优化: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确认哪些课程计划是在 课堂里切实可行或不可行,开发出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 发现问题和改进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达到最优。 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 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第一部分里,已经提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自身专业 1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展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对知识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 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探究,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关系和养成合作能 力,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学校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教师因参加课程开发工 作,而产生了对整个学校发展的关注,比以前更加关心学校的发展,把学校与自身的发 展联系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更加尽心尽力。 第二节教师角色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国家课程开发的课程模式中,教师已习惯了一贯 的角色,如果教师还是照老样子行事,那么将和校本课程开发倡导的精神产生抵触,将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造成严重的阻碍。 一、传统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随着不同的教育环境而变化,在国家课程开发的环境中,教师所扮演的角 色是适应国家课程开发的角色。 ( 1 ) 教师在课程中:课堂中权威制定的规财就是教师的接受政策“。教师在课堂 中忠实传达课程专家的意思,自己是课程专家的“传声筒”; ( 2 ) 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时,民主被灌输给学生,但在课堂中并不实践,教师单独 拥有权利,学生只处于被动服从的位置。学习中,敦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期望的知 识接受器。在这种管理方式和学习模式中,学生不能够满意的学习和充分的发展; ( 3 ) 教师与其他课程相关人员:教师在工作中很少与其他人员合作就可以完成自 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职业的特性之一是“孤独”的,很多教师缺乏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 二、传统教师角色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冲突 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新的课程理念,而传统教师角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有着极 大的冲突,教师只有在这些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满足校本课程开 发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够成功开发出校本课程,并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 一) 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以知识为本以学生为本 任何课程开发都离不开价值取向这个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与以往课程开发的理念最 明显的区别是以学生为本,其它一切都以此为根本,完全以学生需要为依据,完全以学 生个性培养为根本目标。 1 2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家本位课程开发过于注重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忽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 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同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模式上,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 以 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 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的授受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 过程中的被动受体而非自己学习的主体;在管理模式上,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 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非服务主体,以为学校的任务是琢玉成器,定 学生规矩,就是教学生、管学生,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 养成。“”自从2 0 世纪下半叶,教育在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