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亲属称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亲属称谓研究和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司马迁的史 记为研究对象,收集和筛选书中的亲属称谓,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 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简 来源,本论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 和现状。 第二章介绍古今对亲属范围的认识和对亲属称谓的不同分类,明确本文所探 讨的亲属称谓的范围和采用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以亲属称谓所表示的亲属关系为依据将史记中出现的亲属称谓划 分为亲属总称、祖系、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孙系七大类,并对每个亲 属称谓做出具体分析。 第四章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史记中出现的亲属称 谓,主要有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种构词方式,其中复合式占主导地位。而史记 中复合式亲属称谓又可以分为偏正式和联合式两种,偏正式是史记亲属称谓 最重要的构成方式。 ”i 第五章分析了史记中亲属称谓的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词汇对民族文化 价值取向的反应最直接、最敏感。可以说亲属称谓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笔者根据史记中亲属称谓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其文化内涵,如封建宗法 制度;儒家文化的“有序”思想:社会生活的变革;敬祖崇古的观念等。 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前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史记;亲属称谓;分类;文化内涵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l l e 胁d 锄e n t a lr e s e a r d li n 嫱n s l l i pt e r m sa i l da n c i e mc 1 1 i 1 1 e s e ,m i sp a p e r m a k e sa nn d 印t hs t u d yt h r o u g h o mr e c d ,凼盯历p 胁咖,f 册,a i l da c h i e v e sap r e c i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o fk i n s h i pt e m l si nm eb o o k 矗n a l ly 1 k sp 曲e rc o n s i g t sd ff i v ep a f t sa s f o l l o w s ab r i e fi 舡口d u 瞍i o ni s 撇d ei nc h a p t e r lt os h o wt 1 1 ep l l r p o s e 船l dr e s e a r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p a p e lt b es c o p e ,c o m t 衄dm e 也o d 0 1 0 9 yo ft l l er e s e 砌la r ea l s o i n l d u c e di n 锄ss c c t i o n b e s i d e s ,也e 明m o rt a k e sal o o ka tp a s t 锄dp f e s to f r e s e a r c hi nk i n s h i pt e 肌s i i lc h a p 嘧2 ,s c o p eo f h n s b i p 锄d 删e t i e so f m e t l l o dt oc a t e g 耐z e 如s h i pt e 鼬si n b o t l l 锄c i e n t 柚dm o d e mp c r i o da r ei 曲的d u c e d t h r o u 曲a r 谢y z i n g 也e s em 曲。r i a l s ,也e a u 也o rd e c i d e s 锄m es c o p e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k i 】曲i pt e n 珏sm e n t i o n e di n 也i sp a p 旺 h c h a p t e r3 ,a 1 1k i n s m pt e i m s 印p e a r e di nr 口c d ,出d 厂蛹ef 册f d r 蛔雅a r ec l a s s i 矗e d a c c o r d i n gt o 廿1 eh n s h j pi 1 1 d i c a t e db yk i n s l l 主pt 锄s t h ec l a s s i 蠡c 撕o nc o s i s t so f7 c a t e g o r i e si n c l u d i n gg e n e r a l1 ( i n s h 啦 t e n n s ,鲫d p a r c n tt e m s ,p a r e n tt e 衄s , b r o 也e r - o r i s i s t e rt e 咖s ,h u s b a n d o r - 、i f et e h n s ,s o n o r d a u 曲t e rt c n n s ,a n dg r a n d c h i l d t e m s d e 诅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a l l da n a l y s i sa r ee m p l o y e df o re a c hk i n s h i pt e r n l o nb a s i so ft l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mc h a p t c r4 ,t 1 1 ea u t h o ra n a l ) 翟e sl 【i n s m pt e n n s a p p e a r e di nr p c d 础d ,确g 丑缸r d ,f 口聍t h r o u g hm e o r yo fw o r d - b u i l d i n 岛a n d 痂1 dt h a t c o m p o u n da n da 丘i x a t i o na r e 抑om a i nw o r d b u i l d i n gm e t h o d sf o rk i l l s h i pt c 玎n s f o r t h e s et w o 、o r d b u i l d i n gm e t l o d s ,c o m p o u n dt a k e sad o m i n a t es t a t u s a tt 1 1 es 锄et i m e , c o m p o u n dk i n s h i pt e m si n 矗p c o ,协矿肪e 月b 幻砌甩c a nb ec a t e g o r i z e da sm o d i 每i n g c 叩o u n dw o r d sa n dc o o r d i n a t e dc o m p o u 玎dw o r d s t h em o d i 审i n gm e t l l o di sm em o s t i m p o r t a 工】t 、r d - b u i l d i n gm e t h o do f k i n s h i pt e 册si nr 8 c d ,西0 ,抽p 月西f d ,如n i nc h a p t e r5 ,t h ea u t h d rm a k e sa i la n a l y s i so nc o r m o t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h o 、v e db y 妊n s l l i pt e m l si nr p c o ,协矿腩已日括f d r 砌玎w o r d sa r et h em o s ts e n s i t i v et o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c u l t l l r ea i l dh n s l l i pt e m sc a ne v e nb ec o m p a r e dt oam i r r o r o fn a t i o n a lc u i t u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k i n s h i pt e r m si nr e c o 础( 旷f k 肼s f o r 缸以,t h ea u t l l o ra i l a l y z e st h ec u l t i l r a lc o r m o t a t i o ns h o 、v e db y 也e mf b ms e v e m l a s p e c 拓,s u c ha sf e u d a lp 枷a r c h a lc l a l ls y s t e m ,c o n f u c i a n st h o u 曲to f “o r d e r e d , l l 访n o v a t i o no f s o c i a ll i f e ,m ec o n c 印to f a d i i l i r i n gt oa n c e 卧d r s ,e t c f i l l a l l y i nt l l e1 邪tc h a p t e r ,t l l ea u m o r 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o nm a i ni d e a ss h o w e di n t h i sp a p c r ,a n dp o i m so ms o m ed e f e c t st ob e 血p r o v e d k e yw o r d s :m c d ,凼旷历p 脚鼬”加,k i l l s h i pt e r 】【n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玛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锄o n i i i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绪论 “进行专书词汇的研究,就是做解剖麻雀的工作,通过对一部部重要的古 籍词汇的深入细致研究,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积累丰富的材料,打下扎实的基 础。”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 0 4 年至前9 1 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上 古后期汉语的风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这 部史学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言资料。 对史记词汇的深入细致研究是上古后期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的亲属称谓都具有系统稳固、不易受外语影响的特点,并能反映 该民族的婚姻制度、家庭结构的某些特征。”9 因此对史记亲属称谓的研究 不仅是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探 寻的重要证据。亲属称谓的研究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结合前人有关古汉语词汇研究和亲属称谓研究的基本理论成果,对 史记中亲属称谓的使用进行系统详尽的描写,并努力找出其中潜在的规律。 通过这些研究,希望可以为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积累更多的资料,为古代汉语 称谓文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1 1 2 研究范围和内容 本文首先界定史记中包含亲属称谓的范围,同时按亲缘类别对具体亲 属称谓的释义和使用情况作出描述,并分析史记中亲属称谓构词上的特点 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分析古今对亲属范围的不同认识和对亲属分类的不同标准,并确定 本文研究的亲属称谓的范围和分类。 第二,分类描写史记中亲属称谓的语义和使用情况。 第三,分析史记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 o 参见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 。p 2 ,商务印书馆,2 0 0 3 o 参见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 ,p 5 9 ,北京大学出版社,i 粥5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第四,探讨史记中亲属称谓的民族文化内涵。 1 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本文尽可能较全面地搜集史记中亲属称谓的基础上,统计 史记中 亲属称谓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环境,并在按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框架下依据尔 雅、说文解字、称谓录等论著的内容对具体的亲属称谓作出解释。同时 分析史记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点,总结史记中亲属称谓的民族文化内 涵。 我们选取的史记版本是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同时参照( 史记) 文白 对照全注全译( 萧枫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本文对亲属称谓的 释义主要参考说文解字注笺,徐灏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版和尔 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1 4 本论题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亲属称谓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的尔雅开始,我 国学者对亲属称谓的研究从不曾中断。到了现当代,我国语言学研究飞速发展, 亲属称谓研究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 1 4 1 古代研究的成果 “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都建立在扩大家庭组织的基础之上,而扩大家 庭又是建立在其内部成员系统化了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如果整个社会的结 构要协调地发挥作用,那么,表述和规定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制度必 须首先得到调整。”调整亲属制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确定亲属称谓,早在春秋 时代,孔子就提出7 “正名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需要下,亲属称谓问题一 直受到了古代学者的重视。 汉代的尔雅以解释先秦典籍词义为主,其中释亲篇开创了系统地 介绍亲属称谓的意义和用法的先河,是我国秦汉时代亲属称谓最完备的记录。 它依次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个子目,详细地记述了一百 余种亲属称谓。尔雅之后,汉末刘熙的释名在专章中对亲属称谓进行了 分类、编排和解释。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在释亲篇中简洁明了地记 。参见冯汉骧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p l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9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录了亲属称谓的沿革变迁。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多次提及亲属称谓, 其中风操篇最多。至此古代学者对称谓的研究都只是散见于其专著的某篇 或某几篇中,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直至北周的卢辩的称谓才有了 真正意义上的称谓专著,但这部书已经散佚,仅存留了一些篇章。后人在一些 笔记中也常常以称谓为篇名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些研究称谓的专著,其 中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是梁章钜的称谓录:称谓录共三十二卷,第 一卷先列父母,因为“亲,本也”国;次列亲属家族;然后“由亲而尊天子”o 列 天子宗室;再次是职官衙署,指上层官员;最后奴仆书役、三教九流,为下层 民众。 称谓录最大的特点是汇集了同一称谓的各种异称,并对每一称谓都注 明详细出处,而且作者引征文献不止包括经史,对诸子百家、金石文字都有涉 猎,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汇编。郑珍的亲属记是清人一部 专门记述亲属称谓的著作,略晚于 称谓录,其书收录的称谓数量远少于称 谓录,但考证及阐释却更为详细。这一时期的一些杂记也对亲属称谓有所涉及, 如钱大昕的恒言录、顾炎武的 日知录等。 1 4 2 现当代研究成果 及至现当代,学者们在吸收古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借鉴国外引进的语法 理论,对称谓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汉语词汇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随着 对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视与研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称谓的整理与研究。这一时期 的亲属称谓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称谓的工具书,如王火、王学元( 1 9 8 8 ) 的汉 语称谓词典,鲍海涛、王安节( 1 9 8 8 ) 的亲属称呼辞典,杨应芹、诸伟奇 ( 1 9 8 9 ) 编的古今称谓辞典,吴海林( 1 9 9 1 ) 中国古今称谓全书,蔡希 芹( 1 9 9 4 ) 中国称谓辞典,吉常宏( 2 0 0 1 ) 的汉语称谓大词典等,这些 工具书的产生为古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二,学者们试图对某些称谓系统作总体的描写。冯汉骥( 1 9 8 9 ) 的中 国亲属称谓指南中,通过分析亲属制的表层结构亲属称谓入手,探讨了 中国亲属制与婚姻制、宗法制的关系,描述了中国亲属制的发展轨迹。袁庭栋 ( 1 9 9 4 ) 的古人称谓漫谈是当今学者研究古代称谓的一部拓荒之作,其中 对古人亲属称谓的研究也占了极大的份额。田慧刚( 1 9 9 8 ) 在中西人及称谓 。参见粱章钜称谓录凡例 ,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1 9 8 7 o 周上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系统中不仅对亲属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对人际称谓系统( 包括 亲属称谓系统、社会称谓系统、指代称谓系统、礼貌称谓系统) 进行了全面的 探讨。夏先培( 1 9 9 9 ) 编著的左传交际称谓研究首次对古代专书中的称谓 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开启了研究古代专书称谓的先河。 其三,随着近年来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汉语方言亲属称谓的 研究成果。汉语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语言的面貌,因此,这些汉语方 言亲属称谓的研究成果也为古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这方 面研究成果主要是出现了大量的论文,如熊金丰( 1 9 9 5 ) 的 客家话亲属称谓 词试探,郑伟、张晓勤( 2 0 0 4 ) 的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等。 而且近年来很多硕博论文也将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如暨南大学孙玉卿 ( 2 0 0 5 ) 的博士毕业论文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等。 其四,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国外社会语言学理论传入我国,古代亲属 称谓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对古代宗法礼制的维系作用引起了一些从事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兴趣。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从社会文化内涵角度对古汉 语亲属称谓进行探究的研究成果。籍秀勤( 1 9 9 5 ) 在称谓与社会背景、社会 变革中从古代的亲属称谓谈起,并与国外相应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总结出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之所以区分细致,运用讲究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中国的宗法制 度与宗法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有关, 继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出称谓变化的根源是影响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变 化的社会变革。李树新( 1 9 9 0 ) 在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导 致汉语亲属称谓与非亲属称谓数量繁多、系统庞大的总根源是宗法等级制度, 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是直接支配人们如何使用各种称谓 的精神指挥棒。郭锦桴( 1 9 9 3 ) 也在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专列了“亲属 称谓与宗族文化观念”一章。 其五,这一时期对比研究的兴起,也带来了大量的中外亲属称谓在使用及 其反映所在国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差异的对比研究。黎昌抱( 2 0 0 1 ) 的英汉 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等,是这一时期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1 4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亲属称谓自古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一直在称谓研究领域占据 重要地位,众多的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亲属称谓作过专门 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正如伍铁平在为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统所作的序中所说:“目前我国关于人际称谓特别是亲属称谓的文章还不多 见,研究的深度也不够均衡。”回尤其是在古代亲属称谓研究中还是存在明显的 缺憾的,从大方向上看,对古代亲属称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对古今亲属称谓 之间源流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亲属称谓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的阐释还远 远不够。从小方向来看,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对某一部专著中亲属称谓的系 统、综合的研究还是风毛麟角。针对史记一书中亲属称谓的专门研究更未 有人涉及。因此,笔者试图对 史记中的亲属称谓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希望 本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能为古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深入研究积累更多资料, 并提供更多角度和线索。 。参见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pi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 9 9 8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第二章亲属称谓的范围与分类 称谓是“其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地位、性别等而得出来的, 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o 而亲属称谓就是指人类社会中由于体现 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辈分而得出来,反映人们的家庭关 系的一套名称。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对亲属称谓的范围和分类也就是对亲属关系的 范围和分类的认识并不相同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同 一民族的称谓系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而发展不断进行调 整的 2 1 亲属称谓的范围 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在古代文化中,亲属的范围是 与礼制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亲属称谓不是简单的代表亲属关系本身的符号, 而是与各种礼仪制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所应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密切联系起来的 标志。”。所以,亲属称谓范围的确定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2 1 1 古代的对亲属的认识 在汉代甚至整个古代,“亲属”和“亲戚”基本上是同义词。 “亲属”一词出现得很早,指所有的有“服制”者。“服制”是指我国古代 实行的丧服制,是以祭奠死者时所穿的丧服的等差来区别亲属的亲疏远近的一 种制度。丧服制的基本原理是丧服由重至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 功、缌麻,依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着丧服,近者服重,远者服轻。丧服制不仅 是古代亲属别亲疏的标准,也是确定亲属范围的重要标准。 ,古代“亲戚”和“亲属”是同义词。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亲 戚条作出的说明:“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路史谓: 但言亲戚,非诸父昆弟之称。非也。古人称其父子兄弟亦日亲戚。韩诗外 。参见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 。p 5 ,新华出版社,1 9 9 8 o 参见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 ,p 6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 0 0 6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曾子日:“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 ”此谓其父母。 左传僖公二 十四年:昔周公苇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谓其子弟。昭 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日:“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三国志: 张昭谓孙权日:“况今奸宄竟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此谓其 父兄。”由此可见古代的亲属和亲戚是一样的。 虽然两者的内涵相同,但史记中用得较多的是“亲戚”,“亲戚”一词 在秦本纪等二十篇中出现多次,而“亲属”只在孝武本纪等九篇中出 现过。 2 1 2 现代对亲属的认识 现代对“亲属”的定义, 辞海解释为“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 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两者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表述上并无实质区别,但在现代汉语 词典中未涉及到收养关系。笔者认为收养关系同样具有亲属相应的权利与义 务,因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并不准确,现代亲属的外延是应包括婚姻、 血缘和收养关系的。因而,笔者认为在现代“亲属”的确切定义应为“是指因 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特定身份关系,以及具有这种特 定身份关系的人相互之间的称谓。”而“亲戚”的定义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现代汉语词典) 由此可以看出按照现代的认识, 亲属与亲戚是不同的。 2 2 亲属称谓的分类 自古以来学者们对亲属称谓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对主要的分 类方法作简要的介绍。 2 2 。1 古代对亲属称谓的分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介绍亲属称谓用法和意义的著作,其中对亲属称谓 的分类体现了中国的古代亲属观念,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 法制是我国封建统治的核心,它对亲属的分类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生 活。两者的分类在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划分中存在一些差别。 o 参见杨立新亲属法专论,p 2 3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史记,亲属称谓研究 2 2 1 1 尔雅中亲属称谓的分类 在最早的系统地介绍亲属称谓的 尔雅释亲中建立了一个以男子为中 心,按亲疏远近排列的,由“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四个并列分 立、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子目组成的亲属称谓系统。 “宗族”,强调“同姓”,具体包括同一祖宗下的同姓亲属及其中男性亲属 的配偶。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女子出嫁后随夫姓,故同宗男性亲属的配偶自 然为同姓。尔雅的“宗族”中收录了从高祖辈到云孙辈的十三辈的亲属的称 谓。郝懿行注“宗族”时讲“宗,尊也、主也。族,凑也、聚也。然则父之党 谓宗族,不言父党者,母妻异姓,故别称党。父族同姓,故总言宗族也。”由 此可见称“族”不称“党”明确表明了“宗族”的地位要远高于其他亲属。 “母党”,即母系血统相关的亲属。 续议镇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1 o 参见杨立新亲属法专论) p 2 2 2 3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权利义务的拟制亲属。 “姻亲”,是指以婚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血亲之问 为姻亲关系。 2 2 2 2 亲属称呼辞典中对亲属的分类 语言学中研究的亲属称谓是更贴近于古代所说的亲属的,因此称谓辞典所 包含的亲属称谓的范围要比法律上更广。而且宗法制在我国早已消亡,辞典的 编纂早已不再受到宗法制思想的限制,所以现代称谓辞典中对亲属称谓的分类 方式既不同于法律上的分类也不同于古代宗法制下的分类。 以 亲属称呼辞典为例,不仅在包含的亲属称谓的范围上远大于法律上 的界定,还打破了宗法制下宗亲、妻亲、外亲相区别的局限,把所有亲属称谓 按亲缘关系分为父系、母系、尖系、妻系、兄弟姐妹系、儿孙系、堂亲系、表 亲系八大类,并在最后加列了不同亲属的合称和对所有亲属的泛称两类,丽在 每一类亲属称谓下又具体区分为通称、代称、美称、自称、敬称、专称等子目。 这种划分方式既符合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对亲属范围的认识,又贴近现代人的社 会生活,因而更容易得到现代人的理解和接受。 2 3 本文所探讨的亲属称谓的范围和分类 本文研究的亲属称谓是现代意义亲属和亲戚称谓的总和,以古代“亲属” 一词的外延为界限。 出于方便理解的需要,本文并没有拘泥于史记成书年代对亲属称谓的 分类方式,而是借鉴现代称谓辞典编纂和现代语言学者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分类 方式,并依据史记中出现的亲属称谓的具体情况将亲属称谓按亲缘关系分 成亲属总称、祖系、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孙系七大类。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史记中亲属称谓的分类研究 前文中已经介绍过我国古代的封建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宗法制度为基 础,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大类。但这样的划分与我们现代生活距离 太远,本文中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将依现代习惯按亲缘关系将 史记中出现 的亲属称谓分成七类来介绍。 3 1 亲属的总称 史记中出现的亲属总称有“亲”、“亲属”、“戚”、“贵戚”、“宗”、“宗 室”、“族”等,按使用对象可分为通称和贵族专称两大类。 3 1 1 亲属的总称中的通称 3 1 1 1 泛称所有亲属的亲属总称 “亲”,史记中可做关系最密切的人如父母的称谓,还可以泛指亲属, 如:楚世家“( 叔向评价子比) 族尽亲叛,可谓无主矣”,集解杜预日:“无亲 族在楚”。 “亲属”:“属”,说文“从尾,连也”,段玉裁注“取尾之连于体也”,本 义为“连接、连续”,引申为“亲属”,与“亲”同义连文,组成“亲属”使用, 如匈奴列传:“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盎垦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 皆从此类。” “戚”本义是一种斧类兵器,假借为亲近义,并由此引申为亲属。如鲁 周公世家:“遍封功臣同姓盛者”,这里在“戚”前加限定性成分同姓,说明“戚” 是包括不同姓的外亲、妻亲的。 “亲戚”,“亲”、“戚”同义连文组成“亲戚”,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论述过 史记中“亲戚”是包含宗亲、外亲、妻亲在内的,如魏世家:“此於壹 戚若此,而况於仇雠之国乎? ” “家属”,指家庭内除本人以外的成员,如平淮书:“贾人有市籍者,及 其窒盈,皆无得籍名田,以便衣” “家室”,即家属,如高祖本纪:“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 应诸侯,则窒窒完”龟册列传中还称为“室家”,如“卜居室窒吉不吉”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支属”、“枝属”,都可泛指亲属如秦始皇本纪:“拔卫,迫东郡,其君 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项羽本纪:“诸项氏枝属,汉 王皆不诛。” “族”,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合称,如晋世家:“桓、庄之蕉何罪, 尽灭之” 3 1 1 2 专指宗亲的亲属总称 专指宗亲的亲属总称可分为四类: 一、以。宗”为标志的称谓 “宗”,专指宗亲关系的所有人,例如 秦始皇本纪:“车裂以徇,灭其蛊” 还有以“宗”为基础构成的其他表宗亲的称谓:“宗族”,如淮阴侯列传:“不 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室筮,不亦宜乎! ”;。宗亲”,如秦始 皇本纪:“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室壹”;“宗人”,见于 田单列传:“田单宝厶以铁笼得全”;“宗姓”,同族同姓,仅见于楚世家: “宛之塞蕉伯氏子豁及子胥皆奔吴”;“宗室”,如淮南衡山列传:“行珠玉 金帛赂诸侯宝窒大臣,独窦氏不与”史记中还有“宗女”、“宗室女”,指同 宗的女子,如晋世家:“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蛊盘妻之,有马二十乘, 重耳安之。”;大宛列传:“汉遣室窒盘江都翁主往妻乌孙。” 二、以“姓”为标志的称谓 “同姓”,即同一姓氏,实指同宗族,如晋世家:“( 虞君日:) 晋我旦 丝,不宜伐我”还可以用于限定“戚”,构成表宗亲的“同姓戚”,见于鲁 周公世家:“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种姓”,即同姓,仅见于匈奴列传:“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盘 熊之失也。” “氏族”:“氏”是姓的分支,表明宗族的称号,族是宗族。“氏族”指氏与 族,总称由血缘关系联系的集体。仅见于田儋世家:“田儋者,狄人也,故、 齐王田鱼蕉也” 三、以“族”为标志的称谓 “族类”,指同一宗族的人,即族人。见于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 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四、由修辞方法演变来的称谓 “骨肉”,专指近亲,即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也应属于宗亲称谓范围内,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记中大量使用,如三王世家:“故王者堰土建国, 亲亲,序盈立,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於天下也。” “手足戚”,亦指近亲,仅见于田儋列传:“今田假、 赵,非直至星盛也,何故不杀? ” 封立子弟,所以裹 田角、田问於楚、 3 1 1 3 专指几种特定亲属关系的亲属总称 这一类亲属总称都由数字构成,限定几种特定的亲属关系。 “六亲”,即六种亲属,如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上服度则盍盍固”张守节正义中解释“六亲”为外祖父母、父母、姊妹、 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三族”,对“三族”具体所指意见并不统一,亲属称呼词典引王力古 代汉语中所列三种不同看法:一为父、子、孙;二为父母、兄弟、妻子;三 为父族、母族、妻族。在史记中使用如高祖本纪:“春,淮阴侯韩信谋 反关中,夷三族。” “七族”,亲族的统称,自古说法不一,史记中仅见于 鲁仲连邹阳列 传:“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 ”集解引张晏:“七族, 上至曾祖,下至曾孙。”索隐:“父之族,一也;姑之族,二也;姊妹之子, 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 “九族”,亲族的统称,指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 孙的直系亲和横推至同为高祖四世之孙的旁系亲。如五帝本纪:“盎邈熙睦, 便章百姓” 3 1 1 4 专指其他亲属关系的亲属总称 “疏族”,指远族,远亲。仅见于田敬仲完世家:“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 有宠。”“疏属”,即疏族。仅见于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尊者”,即长辈。礼记- 丧服小记:“养尊者必易服,养卑者否。”如梁 孝王世家:“周道尊蔓盍,立子。” 3 ,1 2 王族专用的亲属总称 “王室”,指王的同族,如三王世家:“是以形势疆而王室安” “宗室”,史记中特指皇族,如秦本纪:“及孝公卒,太子立,室室 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贵戚”,特指君王的亲属。如秦本纪:“太子犯禁鞅曰:法制不行,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自于壹盛”这里指太子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说平原君日:) 以 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疆,国疆则赵固,而君为盘盛,岂轻 於天下邪? ”这里指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 “戚”也用来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如万石君列传:“万石君徙 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司马贞索隐:“小颜云:于上有姻戚者皆 居之,故名其里为戚里。”亦称“外戚”,如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 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盐盛之助焉”司马贞索隐:“谓非独君德 于内茂盛,而亦有贤后妃外戚至亲以助教化。”“外家”,同“外戚”,如外戚 世家:“於是贵盐窒,王诸吕以为辅,而以吕禄女为少帝后,欲连固根本牢甚, 然无益也”“外族”,史记中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与今指外民族不同。 仅见于 甘茂列传:“向寿者,宣太后处族也,而与昭王少相长,故任用” “宗家”,指与帝王有外戚姻亲关系的人。如酷吏列传:“由以室壑任为 郎,事孝文及景帝”司马贞索隐:“与国家有外戚姻属,比于宗室,故曰宗家 也。” “公族”,特指诸侯的同族。如扁鹊仓公列传:。诸大夫疆而金篮弱” 3 2 对祖系亲属的称谓 由于史记中缺少对高祖父母的称谓,所以祖系亲属的称谓可以分为对 祖辈和祖先的泛称、对曾祖父母的称谓和对祖父母的称谓三大类。 3 2 1 对祖辈和祖先的泛称 古人尊天敬祖,由祖先称谓的丰富性可见一斑。在史记中祖辈和祖先 的泛称有“祖”、“太祖”、“宗”、“宗祖”、“先”、“先人”、“公”、“先公”、“先 古”、“上世”等。 3 2 1 1 对祖先的泛称中的通称 “祖”,古今表示祖先义的常用词,出现很早,卜辞中已见使用。在古代, 广义上是指自祖父以上的各辈尊长。诗经大雅生民序“尊祖也”,孔颖达 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 这说明“祖”是泛指,可以包括高祖、曾祖、先祖、始祖、远祖等。如赵世 家:“赵氏之先,与秦共塑”,是说赵氏和秦国有共同的祖先。 “皇祖”,亦为对祖先的尊称,在史记中仅使用了一次,楚世家:“昔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这里的“皇祖伯父”指远祖之兄。 “祖考”:“祖”泛指祖先,“考”即父,两者连文,泛指祖先。汉语称谓 大辞典解释为“始祖,亦泛称祖先”,如三王世家:“康叔以塑耋显,而伯 龠以周公立,成为建国诸侯,以相傅为辅” “宗”,本义是始祖之后的历代先人的庙,引申为始祖之后的历代祖先,如 孝文本纪:“盖闻古者祖有功而蛊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 “宗祖”,“宗”、“祖”同义联合,泛指祖先,在 史记中出现一次,见 于三王世家:“支子不得奉祭蛊垄,礼也。”亦可称“祖宗”,如乐书:“凡 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先”是对去世者的尊称,论衡四讳篇就说“死亡谓之先”,也可以 作为对祖先的称谓,如孔子世家“其盘宋人也,日孔防叔。” “先人”,本义为已故之人,可用于指祖先,也可以特指已故的父亲。史 记中共出现了2 1 次,其中8 次是指祖先,如范睢蔡泽列传:“今雎之先人 丘墓亦在魏”,这种用法现代仍在广泛使用;6 次是指已故的先贤圣人,如 太 史公自序:“小子不敏,请悉论生厶所次旧闻,弗敢阙。”这种对祖先和先贤同 称的用法源于中国文化中尊古崇古的思想。在古人心目中,祖先是包括上古先 贤与本族祖先两类的。尊奉先贤为祖与祭祀本族祖先是我国古代先祖崇拜的两 个重要方面,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稀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侯 氏亦稀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稀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稀喾 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说明古人对黄帝、帝喾等非血统关系的先贤圣人 和有血统关系的本族祖先都进行祭祀,这种思想有利于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社 会生活集团的内部团结。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祖先的称谓。“先人”在史 记中还有7 次是对“父亲”的称呼,笔者将在后文提及。 “先祖”,“先”、“祖”同义联合,指祖先,如礼书:“故礼,上事天, 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公”在亲属称谓中有几种用法,其中之一是可以作为祖先之称。作为祖 先之称的用法历史悠久,在甲骨h 辞中已在使用。在史记中“公”仍保留 了这种用法,如外戚世家:“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於长安”索引 注“公亦祖也。”“公昆弟”即指同祖兄弟。 “先公”,“先”、“公”同义联合,是对祖先的尊称,在史记中运用很 少,只出现了一次,如楚世家:“成王举我先公。” “先古”,“古”义为往昔,与先结合,指祖先。如项羽本纪:“陈婴母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谓婴日: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盘查之有贵者” “先故”,指祖先,仅见于万石张叔列传:“郎中令周文者,名仁,其先 故任城人也” 。上世”,本指前世,引申为前代的人,泛指祖先。如太史公自序:“太 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 3 2 1 2 王族专用的祖先的泛称 “祖”可以特指始祖,是对开创基业有功的君主的尊称。 孝文本纪:“盖 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裴驷集解引应劭日:“始取天下者为 祖,高帝称高祖是也。”“高”表示宗亲辈分最上,“高祖”有时可以指祖父以上 任何祖先,但在作于汉朝的史记中,“高祖”是对汉朝辈分最高的开国皇帝 刘邦的尊称。 “太祖”,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司马贞索隐引范宁解论语日:。太 者,善大之称。”,由此可见“太祖”是对祖先的尊称。而史记中太祖的使 用,都限于称君王的祖先,如三王世家“高皇帝建天下,为汉太祖。王子孙, 广支辅” “大祖”,音同“太祖”,汉语称谓大辞典解释为去世的开国君主。如礼 记王制:“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郑玄注:“大祖,始封 之君,王者之后。”或者指去世的最初受封爵的家族的始祖。礼记王制:“大 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郑玄注:“大祖,剧子始爵者。”后世亦 泛指家族的始祖。在史记中也只出现了一次,即五帝本纪:“文祖者, 尧天讹”,意思是文祖是尧的祖先。 “先君”,对已故君主或君主对祖先的尊称,如晋世家:“( 献公日:) 始 吾2 选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庄伯 是武公的父亲,武公是晋献公的父亲,这里晋献公将自己的祖父、父亲统称为 “先君”是将“先君”作为君主对祖先的泛称来使用。又如魏氏家:“( 梁惠 王日:) 寡人不佞以羞盘羞宗庙社稷”是梁惠王对孟子等人说由于 自己没有才能而使祖先的宗庙受到羞辱。 3 2 2 对曾祖父母的称谓 曾祖父母是己身上三代的祖先,“曾”郭璞注尔雅释亲“曾,犹重也。” 是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是对第三代上辈和下辈的修饰性标志。 “曾大父”,在史记仅出现了一次,即夏本纪:“禹之曾大父昌意及 廷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父鲧皆不得在帝住,为人臣。” 史记中没有出现表示祖父之母的称谓。 3 2 3 对祖父母的称谓 祖父母,父之父母,史记中出现的对祖父母的称谓有“大父”、“大母”、 “王父母”、“太皇太后”、“太皇” 3 2 3 1 祖父母的通称 。大父”,音同“太父”。“大”用于对祖父母的尊称,“父”表示男性,是 史记中称呼祖父最主要的方式,出现了1 8 次,其中1 7 次是指“祖父”,如: ( 1 )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张释之冯唐列传) ( 2 )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汲 郑列传) , 还有1 次是指“外祖父”,如 刘敬叔孙通列传:“岂尝闻外孙敢与盔苤抗礼者 哉? ”,但后世在称呼外祖父时多用“外大父”。 “大母”,与“大父”相对,共出现了3 次,集中在梁孝王世家中,如: “李太后,亲平王之盘墨也。”这里“大”音同“泰”,礼记深衣:“具父母 大父母,衣纯以缋。”陆德明音义:“大父母,音泰。大父母,祖父母也。” “王父母”,对祖父母的合称,在西周金文中已有使用,尔雅释亲,“父 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在史记中仅出现了两次, 都在周本纪里:“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离遢其至叁盘弟一 “王父母弟”是指与自己有共同的祖父母的兄弟,即从兄弟。史记中的使用 都是引用周武王太誓里的话,并未在其他情况下出现。由此可以推断,“王 父母”在西周时可能常用,但到了汉代已经不常使用了。 3 2 3 2 王族对祖父母的专称 “太皇太后”,当朝皇帝的祖母的称谓,平津侯主父列传:“太皇太后诏 大司徒大司空”,这里指汉平帝的祖母王政君,她是汉成帝的生母,汉元帝的皇 后。“太”,即“大”,位于称谓词之前,表示辈分更高,是对祖父母的尊称。所 以“太皇太后”就是比皇太后身份、辈分更高的人。 “太皇”,太皇太后的省称,仅见于儒林列传:“盘皇窦太后好老子言” 史记 亲属称谓研究 3 3 与父母相关的称谓 3 3 1 对父母的合称 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古代汉语中父母合称的称谓很多,但 史记 中只出现了“父母”、“亲”、“慈”。 “父母”在 史记中多次出现,但其意义用法古今相同,不再举例说明。 “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为父母义,清段玉裁 说文解字 注见部:“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也可以特指父母中的一方, 而指双亲用如匈奴列传:“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壹岂有不自脱温厚 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 ”这里是匈奴人问汉朝的使者:“你们汉朝风俗,凡有 当兵被派去戍守疆土将要出发的,他们的年迈的父母难道有不省下来暖和的衣 物和肥美食品,把它们送给出行者吃穿的吗? ”这里的“亲”就是父母的意思。 “慈”作为对父母的称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午餐科学搭配课件
- 硬笔点画教学课件
- 课件桥梁教学课件
- 应急处置培训课件
- 课件标准尺寸
- 课件末班教学课件
- 儿童创意口罩设计入门
- 表演基础全套课件
- 课件显示快捷方式
- 锂电行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
-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考试真题卷(2025年)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科研经费管理》课件
- 成都市商品房购买(预售)合同标准版5篇
- 腹膜透析护理科普宣教
- 银行卡借用协议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16 家乡新变化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食堂经理年度工作总结
- 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协同发展与供应链优化
- 2025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