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萧纲咏物诗研究 中文摘要 简文帝萧纲由于大力倡行宫体诗而屡遭诟病,对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 历来研究者也多站在政教的立场,批判其宫体诗轻艳、淫靡、气格卑弱,而 对其他题材内容的诗歌创作却鲜有论及。王夫之日:“咏物诗,齐梁始多有 之。”萧纲作为梁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创作必能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 风貌,而现今学界尚未有专门系统地讨论萧纲咏物诗的论文,至多是在谈及 齐梁咏物诗大量涌现这一文学现象时提到萧纲,也只是涉及到几首代表性作 品,关注明显不够。本文拟以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底本, 并参考玉台新咏,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咏物诗,在艺术价值、因革承传上 给予客观评价,以期能充分肯定其在咏物诗史上的地位 本文主体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咏物诗的范围进行界定,从“咏” 与“物”两字下手,并结合创作心态、审美心理,在广义上界定咏物诗的范 围;第二部分,简单梳理南朝以前咏物诗的流变:第三部分,对萧纲的咏物 诗进行分类,逐类分析其写作特色,力争发掘其发展与创新之处;第四部分, 将萧纲的咏物诗与宋、齐诗人所作的咏物诗在四个方面,创作数量i 题材广 度、语言风格、结构形式上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将萧纲的咏物诗与宋、 齐诗人所作的咏物诗在四个方面,创作数量、题材广度、语言风格、结构形 式上进行比较研究。 当然,萧纲的咏物诗亦存在弊端,其感情寄托方式多数是在篇末拟人或 移情,呈现一种公式化的抒情方式,缺乏新意;部分咏物诗与艳情相结合, 流于轻靡,不能将物与人的情感高度融合。对于此,应持公允的态度客观评 判,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咏物诗界定流变分类比较 4 a s t u d yo f x i a og a n g st h i n g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s u m m a r y a b s t r a c t :e m p e r o rj i a n w e n ,x i a o g a n gh a sa l w a y s b e e nd e n o u n c e df o r h i s p a l a c e - p o e m 缸f o rh i sp o e t r y ,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a l w a y st o o ka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 p o i n t a n dc r i t i c i z e dh i sp o e mf o ri t sv o l u p t u o u s ,d e c a d e n ta n dp i m p i n g ,b u to t h e rc o n t e n to f h i sp o e mh a ss e l d o mb e e nd i s c u s s e d w a n gf u z h is a i dt h a t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b o o m e de v e rs i n c eq ia n dl i a n gd y n a s t y a sal e a d e ro fl i a n gd y n a s t yi nl i t e r a r y w o r l d ,h i sp o e t r ym u s tb eas y m b o lo f h i sa g e t h e r ei sn o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r e s e a r c ho n h i s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u pt on o w ;h ew a s j u s tm e n t i o n e df o rs e v e r a lo f h i sp o e mi n t h eb o o m i n go f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o nl uq i n l i s p o e t r yb e f o r e q i n , h a n ,w 瓯j i n ,a n dn a n b e id y n a s t y a n d n e wc h a n t i n go fy u t a i ,d i s c u s s e dh i s 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r o u n d l ya n dd e e p l y , g a v ea no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f o ri t sa n v a l u e w eh o p et og i v eh i map o s i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 p o e t r y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p a r t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w eg a v ead e f i n i t i o no f 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 s t a r t e dw i t hc h a n t i n ga n dt h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h i sa t t i t u d ea n dt a s t e p s y c h o l o g y , g a v ea d e f i n i t i o no f t h i n g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i ng e n e r a l f o r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b e f o r en a nd y n a s t y f o rt h e t l l i r dp a r t ,w ec l a s s i f i e dh i sp o e t r ya n df o u n d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w et r i e dt of i n d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f o rt h el a s tp a r t ,w ec o m p a r e dh i sp o e t r yw i t h t h a to f s o n ga n dq id y n a s t yw i t hf o u rp a r t s :q u a n t i t y , e x t e n t ,s t y l e ,a n df o r m a t o fc o u r s et h e r ea r ed r a w b a c k si nh i st h i n g -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h i s f e e l i n gi sm a i n l yf o r m u l i z e dw i t h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a n de m p a t h ya tt h ee n do f t h ep o e m a n di ti sl a c ko fn o v e l t y s o m eo fh i st h i n g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i sc o m b i n e dw i t h e r o t i c i s mt h a tc a nn o tb e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f e e l i n g s ow es h o u l dt r e a ti tw i t ha n o b j e c t i v ea t t i t u d e ,n o ta l la l i k e 一 k e yw o r d s :t h i n g c h a n t i n gp o e t r y d e f i n i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c l a s s i f yc o m p a r i s o n 前言 提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诗歌创作,人们就自然地联想到宫体诗,“富 体诗”几乎成了萧纲的代名词,这不仅因为萧纲是宫体诗的倡导者与身体力 行者,更是因为后世评论者多站在儒家政教的立场,“儒者,所以助人君明 教化者也。”1 而宫体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却是“连篇累牍,不出月 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2 ,“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 藻,思极闺闱之内”3 ,基于此,萧纲屡遭鄙薄与訾议,给萧纲带来极大的负 面影响建国以来对于萧纲诗歌的研究萧条寂寥,单篇论文非常少,但仍集 中在富体诗方面,依然斥责其轻艳淫靡、气格卑弱,是亡国之音,并将其与 宫廷生活的堕落、荒淫联系在一起,如胡念贻的论宫体诗的问题、公盾 的不要在糟粕中寻找精华,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周禾 的宫体诗初论,许多文学史,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卷五云:“简文 帝好为轻艳之词。”4 胡云翼新著中国文学史说:“齐、梁、陈三朝文学, 益趋于绮艳,体制益工整,色彩益艳丽。”5 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第二卷 云:“堕落的统治阶级最后产生了腐化恶劣的宫体诗。”均持贬抑观点;8 0 年代之后,文学渐从长期的窒息禁锢中解放出来,能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 这才在艺术形式、审美新变等方面对萧纲宫体诗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其实 富体诗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其内在 的理由,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倾 向也是无可厚非的。9 0 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的范围渐渐不再局限于富体诗, 对其边塞、行旅、咏物诗亦有所涉猎,如林大志的论萧纲的边塞诗、简 论萧纲的行旅诗、刘启云的简论萧纲咏物涛创作的诗学影响、王运熙、 杨明的论萧纲的文学思想、吴光兴的萧纲和中国中古文学等,都审 慎地给予了肯定。而且就萧纲诗歌的整体创作而言,宫体诗并不能涵盖全部,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萧纲现存诗3 1 5 首,是六朝的一 魏徵等撰 魏徵等撰 魏徵等撰 谢无量编 胡云翼编 李长之编 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9 9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隋书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1 5 4 4 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1 0 9 0 中国大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1 8 ,2 4 2 5 新著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 9 3 2 ,8 6 中国文学史略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 9 5 4 ,5 9 6 个多产作家,其诗歌创作题材内容相当宽泛,举凡宴饮、边塞、咏物、艳情 几乎无所不及,“他的作品,在整个六朝时期的诗坛上是最为丰富的”7 ,仅因 为宫体诗而将其全部诗歌否定,显然是以偏概全,而在缺少对其他诗歌题材 研究的情况下对诗人定位也是不公平的,缺乏力度的。 王夫之日:“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作为梁代文坛的领军人物,萧纲 诗歌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文坛风貌,裴子野在雕虫论中评论当 时的文学风尚为:“深心主卉木,远致极风云。”9 综观萧纲诗歌的题材范围, 从梅竹桃柳、燕蝉蜂蝶到风云雪月、灯扇桥笔格,凡身边入眼之物,几乎无 所不咏,正是符合当时文坛主题的标志性特征。然而遗憾的是,虽然萧纲创 作了大量的咏物诗,但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而言,对这一类诗歌的研究明 显不足,尚未有专门系统讨论其咏物诗的论文,至多是在谈及齐梁咏物诗大 量涌现这一文学现象时提到萧纲,且仅涉及其少量作品,难窥全貌,无法深 入,如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林大志南朝咏物诗摭谈,沈文凡、窦可 阳南朝咏物诗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初探,樊荣梁陈咏物诗试论等,本 人不揣浅陋,意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对萧纲咏物诗作具体分 析,研究其咏物诗的风貌特征、艺术价值,并与宋、齐作家作品进行比较, 对其因革承传给予客观评价,从一个侧面展现南朝文学观念及创作嬗变的规 ,律与实质,研究其咏物诗在这一转变契机中起到的正负面作用,全面而客观 地评价萧纲咏物诗在咏物诗史中的地位及产生的影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 批评指正。 7 胡国瑞著怎样读六朝诗古典文学知识1 9 8 8 5 ,1 9 王夫之撰姜斋诗话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2 2 裴子野撰雕虫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 局1 9 5 8 7 一、咏物诗的界定 ( 一) “咏”与“物”释义 如果简单地说,咏物诗就是以某物为吟咏对象或以某物为独立审美对象 的诗歌,那么我们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因为一种同义反复而造成了 分类的混乱,因为这种简单的判断并没有切入到文学分类的实质。作者的主 观心态和客观内容是界定文学题材的关键,主观的创作心态不仅包括形式上 作品所采用的体裁,更重要的是包括作者的主观状态基本的创作情绪和 创作态度,往往这种情绪和态度决定了诗歌取材范围和基本风貌;客观内容 则是具体创作所提及的客观事物,也就是所谓的主题或题材。 从这样的标准来看,咏物的界定必须从“咏”与“物”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咏”字在说文解字中训作“咏,歌也”,徐铉笺日:“咏之言 短长,长声而各之,所谓声依咏也。”即为吟咏情怀,是作者的主观状态, 而这种主观状态一方面决定了作品的体裁只能是赋或诗,因为“咏”的原意 是有节奏的诵或唱;另一方面,“咏”本身代表一种主观情绪,是一种与所 咏之物保持一定距离或在一定比例之下产生的放松情绪,这种放松情绪使作 者对所咏对象产生超功利的兴趣并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的欣赏和品鉴态度,同 时,这种欣赏和品鉴态度又促使作者用诗或赋的语言去表达对象对作者产生 的感知形象在内心所唤起的种种联想。其次,“物”字,说文解字训作 “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康熙字典 引玉篇作:“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王国维认为许慎说法“甚迂 曲”,但却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给“物”下了定义,“古者谓杂帛为物,盖 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由杂色牛之名,因之以名杂帛,更 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斯文字引申之通例矣。”可见,从一个宽泛的意 义上来说,只要是生于天地间的事物,包括鸟兽虫鱼杨柳花草,器物文艺风 雨雷电,甚至包括人自身都可算作物。但作为文学样式的咏物诗,物的含义 不该如此宽泛。 1 0 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6 “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3 0 2 张玉书编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6 9 9 1 3 王国维著观堂集林卷六释物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8 7 8 ( 二) 咏物诗的范围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诗源远流长,是一个重要题材,历代诗 人几乎都有所涉及,其中的一些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爱,具有很 强的艺术生命力。但由于咏物诗没有科学的、明确的定义,其范围一直比较 模糊,存在分歧,如果按前文释义中所述,将世间万物均列入咏物的范围, 搜刮一空的话,对咏物诗的界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咏物诗也就成了其他不同 题材诗歌的代称,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诗歌史就成了中国咏物诗歌史,因而 在前文释义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挖掘。 在我国古代诗歌选集中,较为全面系统辑录咏物诗的著作很少见。清代 康熙四十五年,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奉敕撰写了佩文斋咏物诗选,这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咏物诗歌总集。此书多达四百八十二卷,选诗一万四千五 百九十首,分天、日,月、星、河汉、风、雷电( 附雹) 等四百八十六类,附 类四十九类,可以说囊括了自然界的日月风云、雨雪雾霜、山水泉石、草木 虫鱼、亭台楼阁,人世间的农樵渔夫、仙道僧佛,遍及天地间的一切,可谓 洋洋大观。此后相继问世的,还有雍正年间俞琰编选的咏物诗选,虽说 该书入选诗篇只限于近体,作品数量亦少于前书,但所包含的实际部类仍很 繁多,该书分三十部,涉及天地、岁时、居处、草木、鸟兽、丽人、器玩、 昆虫,鳞介等等,如俞琰在书前凡例中说:“或无情,或有情,而统归之于 物,故以数者终焉。”“由此可见俞氏选诗的范围亦十分广泛。 从上面介绍的这两部分类庞杂的咏物诗选中,可以看出编选者也认为咏 物诗概念应是十分宽泛的,在此概念下,边塞诗、咏怀诗甚至咏史诗、送别 诗、农事诗等都纳入到咏物诗的范畴,这样笼统的划分反而抹煞了咏物诗独 特的艺术特征。近年来的几部咏物诗选的范围要狭小得多,如2 0 0 0 年,京华 出版社出版了由李之亮、张玉枝、贾滨选注的咏物诗精华一书,书中所 选三百多首诗,就是以自然界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为选 诗依据的;专题的咏物诗选集历朝花鸟咏物诗选“书名就直接告诉了咏 物诗的局部范围。其实,上述诸作无论是狭义咏物诗选还是广义咏物诗选, 都未曾弄清咏物之“咏”的深层含义。实则,咏物之物的界定,恰恰是由“咏” “俞琰编咏物诗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 9 8 4 。4 “李起敏白岚玲选注历朝花鸟咏物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9 9 所包括的作者主观状态、心理内涵决定的。如前所述,“咏”是与对象保持 一定的距离的放松状态,不太近也不能太远,作者视点与对象应当相对固定, 视角单一,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使所咏对象能在整体上被作者把握,并对细 部进行相对细致的全面欣赏和品鉴,也就是说,所咏对象的大小、距离要适 中,与作者的空间关系要相对静止,使作者对其全貌能一眼尽窥。因而,自 然景物中的大川大河未被列入咏物的范围,虽然其雄伟崇高,但若把握其全 貌就必须转换视角,移动步伐,在动态中描摹山水,所以谢灵运的绝大部分 诗歌只能归为山水诗。而同样是摹画山水,如果作者在处理景物时能采取一 种化大为小的手法,把自然物归结为相对集中、尺寸收缩的几个局部景物来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那么这就可以归为咏物诗。 ( 三) 咏物诗的写作模式 在阐明咏物释义、范围的基础上,应明晓咏物诗写作模式,这样才能更 科学地界定咏物诗咏物诗包括两种基本的写作模式,一种是客观的观物写 物,作者以摹写外在的审美客体为主;一种是主观的写物,欲借“物”的特 质、处境来表抒自己情志或特殊遭遇的方式。第一种观物写物,是具体细致 地展现外在景、物的情态,也就是说“作者因感于物而力求工切的体物、 状物,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第二种咏物,必须扣紧物象的 特质来表述自己特殊的感怀或情志,使物象和自身构成一种比兴关系,其技 巧运用通常是兴寄、托讽,“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这两种 写作模式也即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 自身站立在旁边。咏物一体,就题言之,则赋也;就所以作诗言之,比也。” ”将自身放顿在里面即是“有我”的写法,主要是借物书写个人情志或借物 寄托曲隐难达之意;将自身站立旁边,即是“无我”的写法,纯以写物为主。 所咏之物的物象,依其可视可触来分判,又可区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 别,具象之物是指可视可触之实质物体,抽象则指事、理、情、意等等。一 般认定具象之物能视为物来吟咏,而抽象之物则要依具体情形而定,如前所 述,如果作者能持欣赏品鉴的态度,由抽象之物上升到一种情志的抒发,则 “洪顺隆著六朝咏物诗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 9 8 5 ,7 7 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1 1 8 ”李重华撰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9 6 ,8 5 6 1 0 也可视为咏物之对象来摹写,此所以天地日月星辰风云草木甚至人物等皆可 入选的道理。 由此得出了本文的最终界定,在广义上对咏物诗进行分类:一是,以刻 摹物象为主,凡是天象、草木、器物甚至女子、僧、道如能以物来品味,皆 可视为咏物之一类,此“物”非必为非人类之生物;二是,以咏物起兴,藉 以抒发所欲咏叹之情志时,亦可视为咏物,或是藉物来托喻、托物言志亦属 之,并非仅是客观写物、体物方称为咏物诗。同时,其所咏之物必须符合的 条件是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物论物,或 借物咏怀以寄寓深意,所咏之物必须在诗中占主导地位,并不是作者抒情时 为了加强抒情效果的一种媒介陪衬。 二、南朝之前咏物诗流变 ( 一) 先秦时期 目前学界对咏物诗流变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差异不大。多数人认为 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咏物诗句,具备了咏物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鹤 鸣、鸱鹗、硕鼠、桃天、甘棠等,但并未曾刻意作咏物 诗。据统计,诗经中有草名1 0 5 种,木名7 5 种,鸟名3 9 种,兽名6 7 种, 虫名2 9 种,鱼名2 0 种,器用名3 0 0 多种”,尽管如此,它们并非诗歌描写的主 体,而是起比兴的作用以引起所以抒发的正面文字,但作为咏物诗的远祖, 诗经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还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鹤鸣说:“鹤鸣之诗,全用比体, 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要以俯仰物理面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 唯人所感,皆可类通。初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 ”当外界事物的某些特征引发了诗人的诗思,诗人便会将客观物引入诗中, 使其成为传达情感的媒介,变成诗人的情感寄托,这种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 也成为后世咏物诗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陈仅在竹林答问中说:“咏物 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 ”党天正著古代咏物诗再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 9 9 6 3 ”王夫之撰姜斋诗话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1 8 也咏物必因物以见我,方有佳咏。”2 1 屈原的橘颂“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算作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 完整的咏物诗( 国内多篇论文都支持这个观点) ,不仅对橘的外在形态作了形 象的描绘,同时又以物喻人,抒发了作者高洁的爱国品志和政治修养,是比 体咏物诗的先驱。“比体”词出自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楚襄信 谗,而三间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 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遥,倍旧章矣。” 其中“比体”主要指的是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所谓“比体咏物诗”指 的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物象,物与人够成“比德”关系,咏物诗也就成为诗 人言志明道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所以说,屈原的橘颂开启了后世比体咏 物诗的先河。同时又开创了独特的比兴传统“香草美人”,可见,“以诗咏 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约略同时的苟况曾作五赋,每篇各咏一物, 以君臣问答的形式,描述礼、知、云、蚕、箴的形象,以表现作者的主观认 识和情感,虽说是赋作,但其写作手法,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来全面细致地 刻画物象,强调形似对同为咏物文学的咏物诗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后世的许 多咏物诗、咏物小赋都吸收了荀况咏物赋的写法。 ( 二) 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文人将文学创作的重心转向赋体文学,汉赋在西汉繁盛起来, 而诗歌则受到了冷落,文人创作数量少,成就相对也不高。这个时期的咏物 诗数量也非常少,也还没有定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帝王、贵族的楚歌,诗 歌的写作重心虽然是歌咏个人情志或者是歌功颂德,但诗人常借用一些动植 物来传达情感,具备了咏物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汉昭帝刘弗陵的黄鹄歌, 西京杂记载:“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日:“黄鹄飞兮下建章, 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 嘉祥。”2 4 因为当时认为天降黄鹄是祥瑞之兆,所以在诗中,汉昭帝虽然以赋 体的形式描写黄鸽的外部形态,但最后两句仍表明吟诗是为了表白对上苍眷 2 1 陈仅撰竹林答问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2 2 4 5 2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注释颂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阎采平著齐粱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5 0 , “葛洪撰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4 - 5 1 2 顾的感激之情。再如汉武帝刘彻的西极天马歌,李广利天马歌,都 是如此,诗题虽为咏某种事物,但其主旨也只是抒写帝王文治武功的豪壮情 怀。发展至东汉,文人开始从专注汉赋的创作中逐渐走出,将视野转向诗歌 创作,班固、张衡、蔡邕有一些名篇名世,成为东汉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在 这种良好的诗歌创作氛围中,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蔡邕的翠鸟诗, 首先写道:“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回顾生 碧色,动摇扬缥青”描写了翠鸟气定神闲的姿态和周围富有生机的环境,接 着笔锋一转,以拟人的手法叙述翠乌避祸的故事,“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 庭。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这看似简单的四句却让我们感觉到翠鸟所 希求的平和安逸的处境其实就是身遭乱离之世的文士全身远害的企望,诗歌 通篇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两汉时期,汉赋的数量远远大于咏物诗的创作, 但汉赋的艺术手法却成了后世咏物诗常用技巧,除善铺陈之外,大量使用比 喻、想象,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等,都被后来的咏物诗人 采纳。 ( 三) 魏晋时期 魏及两晋的咏物赋颇为繁盛,而咏物诗则数量不多,阎采平先生曾将魏 晋时期一些作家的咏物诗赋进行比较,如:王粲有咏物赋九篇却没有咏物诗; 曹植有咏物赋十八篇,而咏物诗仅有吁嗟篇等四首;傅玄有咏物赋三十 八篇,咏物诗却仅有鸿雁出塞北一首:陆机有咏物赋九篇,咏物诗则只 有园葵一首;傅成有咏物赋二十六篇,成公绥有咏物赋十六篇,夏侯湛 有咏物赋十五篇,孙楚有咏物赋十四篇,但都不见有咏物诗。4 这个时期的 咏物诗多为托物寓志、寄物咏怀之作,一般来说都是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 依然是传统的比体咏物诗,诗人往往对所咏之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 要通过咏物来写人。当然,也有一些发展,就是出现了少量的就物写物的咏 物诗。建安时期,连年战乱,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士人心中不觉产生人生 无常的感慨,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在思想方面,由于 儒学的传统地位开始发生动摇,士人开始从经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自 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反映在文学上,就是诗歌一改汉代经学附庸 2 5 阎采平著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5 1 的传统,转向非功利的抒情。如刘祯的赠从弟( 其二)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以松树不畏谷中的风、惨凄的冰霜来表现松树坚贞刚强的本性,将松树人格 化了。依作者本意,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通过对松柏的描写和歌颂, 赞美了那种坚贞高洁的品格,并没有细致地刻画松树的形貌特征,而是抓住 了松树的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来歌颂。此外,曹植咏转蓬( 吁嗟篇 以及杂诗转蓬离本根等) ,在诗中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愤感 与不平,真实地体现出诗人在生活中的痛苦处境和心情。正如张戒所评:“其 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 ”这是对诗经比兴传统和橘颂比体咏物表现手法的继承。 建安时期新的文学现象是出现了少量的就物咏物的咏物诗,如曹植和刘 桢等相唱和的斗鸡诗、繁钦的槐树诗等。斗鸡诗对斗鸡的外形、 精神状态作了形神毕肖的刻画,这样的咏物诗和之前的咏物诗歌相比,对物 的关注占据了诗歌的中心,诗歌已经由借物作比,咏物抒怀转变为为咏物而 咏物。在这里,诗人没有更高超的写作目的,咏物就是为了游戏娱乐。曹植 等人同题共咏,并且以身边玩赏之物入诗的创作,对后世相似背景下的咏物 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南朝齐永明年问,以沈约、谢胱、王融为代表的 文人集团“竟陵八友”,诗酒唱和,以同题共咏的形式写了不少咏物诗。 两晋时期的咏物诗数量非常少,且对于作品的归属尚存在争议,现以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依据,作简要分析。这个时期的咏物诗,如张华的荷 诗、陆机的园葵、左桑的啄木诗和挚虞的逸骥诗,鲜有悲凉情 感的流露,诗中更多地是表现出诗人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左桑的啄木 诗: 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材,暮则巢宿。 无干于人唯意所欲。此蓝禽謦,性清者荣,性渡者辱。 诗歌以啄木鸟喻人,表明自己清高自守、无求宠幸的独立人格。陆机的园 葵一改传统咏物诗重寄托而轻描写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精美的辞藻来 ”张戒撰,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5 0 1 4 描写自然景物,尽管整首诗的主旨仍旧是托物寄兴,但陆机诗中对景物有细 致的刻画,表明诗人已开始注意客观物象的审美价值了,并在南朝尤其是齐 梁形成了一种文学风尚。 综上所述,从先秦直到魏晋时期,咏物诗的创作己经乘势而上,逐步走 上发展的正轨,以托物寄情为主的咏物诗占了较大比重,写物依然是咏怀, 这是咏物诗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历代诗评家论述咏物诗写作高下也常以是否 有比兴寄托作为重要参考,“咏物一体,就题言之,则赋也;就所以作诗言 之,则兴也比也。”2 7 同时,诗人也开始注意客观物象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 这样的背景下到了南朝转向了对物的雕镂刻画。 三、作品分类研究 南朝以来,咏物诗大量涌现,这是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萧 纲作为梁代文坛的领军人物自然不能落后,也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按照上 文对咏物诗的界定,现以逯钦立所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底本,系统 梳理其咏物诗据逯氏所辑,萧纲现存诗3 1 5 首,咏物类1 1 9 首,占其诗歌总 量的百分之三十八,单就这一统计数字而言,对萧纲咏物诗的研究也应给予 充分的重视。现将其咏物诗作细化分类研究,列表如下: 都城宅节候天 地理类器物类登临类动物类植物类人物类 居类气类 篇数 2 8 91 01 41 62 7 3 3 所占百 分比 2 7 8 8 1 2 1 3 2 3 2 8 ( 一) 地理类 萧纲仅有2 首地理类咏物诗,且都属于乐府,分析这类咏物诗首先应将 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晋室南渡后,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城市有了很大发展, 日渐成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 ”李重华撰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9 3 0 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祛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 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城市的繁荣发展,游乐风气的滋衍,促成了吴歌西 曲的发展。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解中论及南朝乐府特点时说: -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寝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蓝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 陵夷。”从另一方面讲,起自民间的“艳曲”、“哀淫靡曼之辞”也正符合当 时文人的审美取向。王运熙先生在乐府诗论从中论及乐府沿革时指出: 出于民间的清商乐至西晋雅化,晋室南渡后,更趋于衰亡,而产生于南方的 民间歌谣主要是吴声与西曲,逐渐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爱好,取代了旧 曲在清商乐中的地位“吴歌西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 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4 “被之管弦”即意味着被朝廷乐官收集并整理, 进入朝廷的音乐机关,或许最初采诗的目的只是“观风俗,知厚薄”或许 只是欣赏而已,上层统治者并不能堂而皇之地演唱,文人偶尔创作民间乐曲, 则被讥为“委巷中歌谣耳,方当误后生”3 然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吴歌 西曲最终还是流行开来,世说新语言语载:“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 声? 羊日,当以其妖而浮。”“共重”二字说明当时的吴声已在贵族圈获得了 普遍流行,“妖而浮”的吴声正好可以满足娱乐视听的享受。对此,史籍中 有许多记载,如南齐书卷四十六云:“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 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卷三十三载王僧虔上表请正乐,先述雅乐 散亡销落,而后又说:“自顷家竞新哇,人尚俗谣,务在噍杀,不顾音纪, 流宕无崖,未知所极,排斥正曲,崇尚烦淫。”尽管有王僧虔那样的正统派 极力要以雅乐来排斥俗乐,但实际上从享乐享受出发,上层社会还是更喜爱 生动活泼的俗乐。宋少帝是第一个拟作吴歌西曲的南朝皇帝,依懊侬歌 制新歌三十六曲:齐东昏侯“日夜于后堂戏马,与亲近阉人倡伎鼓叫”,直 至被杀之夜还“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梁武帝萧衍更是酷爱吴 歌西曲,在后宫中演唱吴歌西曲的女伎数不胜数,时以礼物赐给臣子,“择 ”萧子显撰南齐书良政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 9 7 2 ”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李延寿撰南史颜延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3 2 萧子显撰,南齐书东昏侯纪北京:中华书局1 9 7 2 6 后宫吴声西曲女伎各一部,并华少”,萧衍现存诗9 0 首,其中乐府五十四 首,多为乐府旧题的拟作,其中的春歌三首、夏歌四首与民歌系列相 较,几可乱真,又改制西曲,“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 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非常热衷于此类创作。 在这样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又受父亲创作倾向的熏染,萧纲本人亦对这 种经过文人改制的雅而不俗的吴歌西曲感兴趣,虽未曾发表过意见,但在可 以反映他文学趣味的玉台新咏中,不但选录了汉代五言、杂言乐府诗和 童谣,还选录了近代吴歌、西曲歌、杂歌等约二十首;从创作实践看,也作 有西曲雍州曲( 包括南湖、北渚,大堤) 、乌夜啼一首,乌 栖曲四首等。即便是咏物题材也以乐府唱出,下面以蜀道难、淫豫歌 为例作具体分析,蜀道难: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o 乐府解题日:“蜀道难倍言铜梁玉垒之阻,与蜀国弦颇同。”蜀 道的艰险历来为人所知,而这里萧纲并没有具体描摹蜀道山川的地理环境和 地貌特征,采用了间接描写的艺术手法,仅用“七百里”、“三回曲”突显蜀 道的蜿蜒绵长,以笛声的高下变换,猿啼的时断时续衬托蜀道之险,给读者 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简洁明快。另一酋淫豫歌: 淫豫大如服,翟塘不可触。金沙浮转多,桂浦忌经过。 郦道元水经注日:“白帝山城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名淫豫石。冬出 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焉。”淫豫石即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令三峡行 船之人丧胆的滟灏堆,桂浦中的金沙也是一处险患,此处是将二者作对比互 相烘托。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赞日:“小诗得如许高深,岂非绝唱。”虽 以诗才而论,王夫之的赞誉未免有些过,然与其富体诗相较却有一股清新之 气,值得关注。两首诗篇幅短小,语言平易浅显,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 僻字、生僻典故,流畅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四言句式 明显就是从民歌中脱化出来的,不雅亦不俗,是贵族文人学习民歌较成功的 典型。 ( 二) 器物类 ”李延寿撰南史徐勉传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5 ,古今乐录乐府诗集- 卷五十引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1 7 就题材而言,自齐代始便出现了大量吟咏人工器物的咏物诗,诗人并不 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吟咏对象,动植物、节候天气等,而是将范围大大扩展, 例如有关生活器物服饰的帘、幔、帐、席、灯、烛、笔、香炉、镜台、七宝 扇、竹火笼、槽榴枕、领边绣、脚下履、竹槟榔盘、乌皮隐几等;乐器类的 有琴、笛、笙、筝、篪、琵琶等,凡是目力所及日常生活所见之物几乎统统 囊括其中。这类咏物诗的共性是和女性有关,在齐代,女性还没有正式进入 诗人吟咏的范围,但已与吟咏对象间产生了丝丝缕缕的联系,诗人笔下的器 物无不或隐或显着女性的存在。这些器物本就是日常生活所见,诗人在吟咏 时又刻意融入女性情怀,如王融咏幔诗:“幸得与珠缀,幂历君之楹。日 映不辞卷,风来辄自轻。每聚金炉气,时驻玉琴声。但愿置樽酒,兰红当夜 明。”和虞炎的咏帘诗:“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臆胧引光晖,? 暖 映容质。清露依檐垂,蛸丝当户密。褰开谁共临,掩晦独如失。”及沈约的 咏帐诗:“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隋珠既吐曜,翠被复含风。”这些 多为卧房中陈设,在诗人笔下并不见物之形,诗人并不是集中力量就器物描 摹器物,并没有咏其全部形态,而是抓住器物的某方面突出特征予以人性化, 注意器物在某种环境中的变化,在风中的柔曼姿态,女性气息很浓,同时, 在结尾处由器物当前的形态、特征、状况带出对女性心理活动或思想情感的 吟咏。其他的器物与女性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如“玲珑类丹槛,苕亭似玄 阙”的镜台前端坐的是位“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 谢胱镜台) 的女 子;“裁状白玉璧,缝似明月轮”( 丘巨源咏七宝扇诗) 的七宝扇也正是 女子手中之物:沈约的领边绣、脚下履之类,由领边绣自然联想到“丽 色倘未歇,聊承云鬓垂”的女子”,写脚下履其实也是写女子;乐器类更是 如此,这些乐器都是歌姬展示才艺所用,具有充分的女性专用性质,琴音撩 人而更为引起诗人注意的是女子纤纤玉指因而陆时雍在诗镜总论评论 齐代诗歌特色时说“诗至于齐,情性既隐,声色大开”“,在这里可见一斑。 器物类咏物诗发展至梁代,在萧纲的笔下,相较于齐有了些许变化。萧 纲的器物类咏物诗并不多,仅有8 首,在全部咏物诗中所占比例亦不大,却 也写出了一些新意。 ”陆时雍著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4 0 7 1 、范围有所扩大,并不仅仅拘囿于室内,眼界拓展到自然界。在萧纲 的笔下,也有镜台、灯、白羽扇,但最有新意的是写桥,石桥、坏桥写有3 首,南朝所处的地理位置河湖沟汊多,石拱桥多也是交通便利所需,萧纲便 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惠子临濠上,秦王见海神。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 ( 石桥诗) 首两旬运用并不生僻的典故,“惠子”旬出自庄子与惠子游 于濠梁,庄子与惠子在桥上上相与游玩、辩论,虽然庄子和惠子不断在辩 论,但并不紧张反而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引发的诗意。 “秦王”句出自晋伏琛三齐略记;“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泫神为之竖柱, 始皇求为相见。神云: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 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像。神怒日:帝负约,速去。始皇转 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 今犹岌岌东趣。”两个与桥相关的典故颇有情趣并不沉闷,目的是想引出吟 咏的主体,石桥,“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并没有细致的摹画,却突出 了石桥的外在特征,似虹的形态,桥身石栏上逼真的图案,寥寥二十字展示 了横跨两岸的虹桥。另一首也是吟咏桥赋得桥诗共八句却详尽的多,“浮 梁既冲险,通波信可陵”首句即突出了桥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横跨两岸不畏 波浪,远远望去如凭空而降的巨石,在浓雾中斜跨的栏杆若隐若现,桥上 行人亦越行越远,绿水之上,石桥雄健的姿态可与苍鹰媲美。再一首咏桥诗 却是别出心裁,咏坏桥诗:“虹飞亘林际,星度断山隅。斜梁悬水跻,画 柱脱轻朱。”如同被林木遮断的长虹,如同遇山岩阻截了的星带,垮斜的桥 梁上悬着晶莹的水滴,雕栏画柱因时间久远褪去了鲜艳的朱红色,尽管如此, 这坏桥在萧纲的眼中依然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和谐。至此,萧纲可以说将 器物类咏到了极至,正如罗宗强先生按狭义的方法( 分为自然天象、动植物、 器物三类) 统计萧纲咏物诗有4 8 首后说“:( 这)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宫体 诗人那里,几乎是无物不咏。”3 6 即便是坏桥也赋予其以美的赞词,也许作者 本无其他的想法,仅仅是驰骋笔墨、填补咏器物的空白而已 2 、萧纲笔下的器物少了女性情思,当然并不包括萧纲所有的咏物诗。 梁代诗歌具有女性情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卷一中评: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4 2 1 1 9 “徐陵所序玉台新咏十卷,皆文选所弃余也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 脱脂粉。”玉台新咏是按照萧纲的审美标准编纂的,其中所收梁代诗人 的“艳诗”也正是因此而受后人诟病,萧纲诗也有此通病,但此类器物类咏 物诗相较于齐代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没有女性的出现,仅是就物咏物。如咏 笔格诗: 英华表玉笈。佳丽称珠网。元如兹制奇,雕饰杂众象。 仰出写含花。横抽掌仙掌。幸因提拾用,遂厕璇台赏。 笔格,是传统文房用品中必备的器物之一,专门用来搁置毛笔,又称笔搁、 笔架、笔枕与笔山,一直被视为文房清玩品种,是文人不可缺少的书斋用具。 齐代并无诗人涉及这一题材,至南朝梁吴均始作笔格赋,细致地描绘了 用桂枝作笔格的情景。萧纲的这首咏笔格诗起句即用了比较,虽有雕饰 精美的玉饰的书籍,由佳丽纤纤玉指织就的珍珠衫,却不能与眼前这。兹制 奇”的笔格相比,笔格上的雕饰更是繁多,俯视下就如待放的花苞,已经小 心翼翼地探出几缕花瓣;侧看则好比仙人手掌,肢节分明又玲珑剔透。一个 文房用品却制作的如此精致,令诗人爱不释手,也正是有了这个令人赏心悦 目的笔格,写作的诗篇也是一挥而就、备受赏识。 另外几首咏镜、灯、扇,虽是齐代常见的吟咏题材,但并未完全按照齐 以来的路子走。“如冰不见水,似扇长含晖”、“脱入相如手,疑言赵璧归”( 咏 镜诗) 描绘了镜子的外在形态,光洁明亮可媲美珠玉;“藕树交无极,花云 衣数重。织竹能为象,缚荻巧成龙“( 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 制灯的材料 非常简单无非竹、荻,但能工巧匠却用一双巧手制成各种样式的燃灯,花样 百出各具特色,形成燃灯盛会;赋得白羽扇诗却是更有深意,白羽扇本 是祛暑纳凉的日常用具,但在候景乱梁时却引发的萧纲的无限感慨,想到晋 朝的顾荣,在广陵相陈敏反叛时,顾荣暗中约定甘卓、纪瞻等起兵攻陈敏, 他用白羽扇指麾,击溃叛军。在此时,梁朝就没有一个顾荣来平叛候景之乱, “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这样的诗又哪里轻艳柔靡了? 同样是吟咏器 物,却并无女性身影的出现也没有女性的闺怨情思,这是萧纲此类咏物诗作 的小小变异。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6 此外,自永明新体以来,诗人都较注重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安全培训课件
- 船舶机舱考试题库及答案
- 测量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特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与案例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做法
- 民族舞课程课件
- 全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 2025年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操作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三中全会新质生产力解读
- 2025年胸心外科胸部手术术中护理操作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保密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DBJT15-98-2019 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含教学设计)
- 变电运维安全活动个人发言
- 意识形态学习辅导课件
- 店面目标管理培训课件
- 2.6戊戌变法课件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 别墅修复施工方案(3篇)
- 消防设施操作员培训模块1 职业道德
- 小凤教学课件资料包语文
- 检验文件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